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雪花落在皇城根儿下
王丹枫
北京的冬天很神秘,用着猫样的轻柔,踩着猫样的细步,就这么悄无声息地来了。
许多南方的朋友跟我谈起北京时,总拿冬天的萧瑟和气候说事,特别是那些光秃秃的树枝,还有那冷得没心没肺的北风,让他们望而却步。当他们在盛赞南方一年四季绿意盎然的时候,说不定一场如幻如梦的大雪就悄然飘落在皇城根儿下。
每到深秋,我总喜欢踩在秋的尾巴上,把目光伸进冬天,北京的冬天,期待一场大雪落满京城。在北京,雪花哪天落下是不会提前告诉你的。说不准儿就在你一觉醒来之后,透过无字的窗户,发现一切都发生了变化:树裹银装,路没边界,远处的高楼大厦、树木河流,隐隐约约如在云里雾里,妙不可言。连平日里最不起眼的小矮屋,也变得漂亮异常,就像童话里的小房子,神秘而美丽。空气中飘浮着甜甜的味道,沁人肺腑;天空是少有的蔚蓝,清澈透亮,没有了灰蒙蒙的雾霭;人们瑟瑟发抖,却个个精神抖擞,像是集体遇到了什么喜事,笑逐颜开。这个时候虚伪与真实不再竞争,也不再粉饰,整个世界都沉浸在晶莹剔透的冰雪里。
很多客居北京的人都承认,自己是从北京的第一场雪开始爱上这座城市的。因为雪可以让所有的建筑在一夜间变得沉静下来,让人有机会走进这座城市的内核,去真切认知每一种与温暖相关或者曾经相关的事物。
冬天的北京,雪花落下来之后,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把玩和回味。逛故宫最好的时候是下雪的午后,那时游人稀少,恰好显示出一个居住过二十四个皇帝的皇宫本有的威严和肃穆。踩着软绵绵的雪,走在通往午门空旷的大石板路上,仿佛可以和那些曾经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对话。有的时候,或许还能看到那些帝王将相,还有他们的嫔妃,浩浩荡荡地一路走来,向你微笑,跟你点头示好,好像自己就是他们其中的一个,曾经一起住在这美丽的皇城里,没有勾心斗角,只有薄纱般美丽简单的日子。
落雪后的什刹海似乎永远都是北京最有情调的地方。树上挂着白雪,把枝条勾勒得很帅。坐在岸边某个酒吧的窗前,来一杯浓浓的热咖啡,毫无顾忌地想一些远远近近的事情,也可以什么都不想。总之,在雪的抚慰里,时间已了无皱纹。
雪后的胡同最有老北京的气质。当白雪铺檐挂树,九曲胡同中生息的生命,总能勾起人万千联想。闲步其间,你可以听见那透着老北京风情的一声声京腔京韵,或者迎面遇见一个小伙子推着一车红彤彤的糖葫芦走过。再或许,就在某个拐弯处,一枚“炮弹”突然袭来,让你冷不防地就找回童年的时光。孩子们堆着雪人、打着雪仗,欢呼声、叫好声、拍掌声,一阵高过一阵的嬉闹声,震落了树上的积雪。
北京冬天的夜晚是一天中最美的时光。盏盏柔和的灯光挂了起来,外面依旧是雪花飞舞,穿着衬衫薄裤坐在暖气片儿旁,饮着一杯清幽的绿茶,手里再捧一本自己喜欢的书,你就是全世界最幸福的那个人。窗外无声无息的雪在夜的灵魂上轻盈走动,那种圣洁那种净美如海潮般向你涌来,慢慢浸入你的灵魂深处。
不过,在北京落雪的冬天,和朋友们在家里大口大口吃冰淇淋,就着花生米和几碟小菜,一盅一盅喝二锅头,最为过瘾。如果酒后能再来一只烤番薯,那就更妙不可言了。曾经只为等那勾起胃虫的喷香的烤番薯,我还在瑟瑟的北风中排起长队。买到番薯时,掰开一半,黄嫩黄嫩的番薯瓤,悠悠上扬的袅袅热气,顿时一种幸福的温暖流遍全身,直至血液的每一个分子。
在我的潜意识里,有雪的冬天,北京才能淋漓尽致地散发出它特有的魅力。我喜欢在雪停之后,“全副武装”,穿上厚厚的棉袄,漫步在雪的世界里,听脚下咯吱作响。我还喜欢把一片片雪花放到舌尖上,然后感受它在嘴里丝丝化尽,最后细细回味雪的味道。我更喜欢在身子很凉的时候,吃上一锅涮羊肉,即使撑得肚圆,也毫不理会吃后容易发胖的身体……
北京的冬天没有定义,只有因人而异。北京的冬天可以是寒冷的,寒冷到把心冰封,寒冷到把痛凝固,寒冷到连眼泪都会干涸。北京的冬天又可以是温暖的,温暖到让你想拥抱面前走过的每一个人。
冬天的脚印已经走得很深了,可雪还没有来。空劳牵挂这么久,耗不起了,等不及了,听之任之吧。但心底里却翘首企盼着和它随时相遇,然后大声说:北京的雪,你终于回来了!然后牵手坐下,在温馨舒适的幽居里坐下,听雪絮语,和雪交谈,于无意间聊起,雪,那几乎失踪了一个冬天的传奇。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第二段写南方朋友总拿北京的冬说事,表明他们看到的只是北京冬天的寒冷和不近人情的表面,这就为下文做了铺垫。
B.文章运用了比喻、拟人、想象等多种手法,不仅把雪落皇城写得形神兼备,而且还强化了作者所要表现的欢悦和喜爱。
C.散文以时间为序,组串北京人细碎的冬天生活。从早晨一觉醒来到夜晚盏盏柔和的灯光挂起,叙述分明,线索十分清晰。
D.雪冷反倒处处透出入心的温馨,因为唯其冷才促人去寻觅暖、追求暖、营造暖。还因大雪的沉静和覆盖让人不见了寒凉。
E.雪是北京冬天的传奇。作者以欣赏的眼光和拥抱的姿态,描写了雪落皇城根儿的温馨画面,表现出北京冬日独有的情味。
【小题2】请分条概括作者所感受到的雪落北京的暖意。(6分)
【小题3】文章前面细腻地描写了雪落皇城的景致,末尾却说“可雪还没有来”,这是否矛盾?请提出你的观点并阐释理由。(5分)
【小题4】结合事例,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北京的冬天没有定义,只有因人而异”的理解。(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30: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窃 贼
【法】阿·康帕尼尔
“是的,我是个窃贼。”老头儿伤心地说,“可我一辈子只偷过一次。那是一次最奇特的扒窃,我偷了一个装满钱的钱包。”
“这没有什么稀奇的。”我打断他道。
“请让我说下去。当我把偷到的钱包打开装进自己的衣兜时,我身上的钱并没有增加一个子儿。”
“那钱包是空的?”
“恰恰相反,里面装满了钞票。”
我走近那老头儿,又给他斟了一杯葡萄酒。他开始讲述自己的经历:
“当时,我乘火车从斯米纳到苏萨尔去。那是个匪盗经常出没的地区。我坐的是三等车。车厢里除我之外,就只有一个衣衫褴褛、正在酣睡的汉子。他的左脸颊上有一块明显的伤疤。从相貌到衣着,这家伙看起来都像一个罪犯。我想换一个车厢,可是车厢之间没有连通的门,于是,我只好硬着头皮单独同这个危险的家伙共处三个小时。火车行驶在前不挨村、后不着店的荒野,车上的旅客寥寥无几。在这种环境里,要想杀死一个人,然后把尸体从车窗扔下去,简直是小事一桩。
“外面的天渐渐黑了下来。我两眼死死盯住车里的警报器。可是,后来,我打了一会儿盹儿。我刚睁开眼睛便发出一声惊叫。因为陌生的旅伴正弯腰站在我面前,锐利的双眼盯着我,乱蓬蓬的胡须已经触着我的面颊。我吓得一下子蹦起来,想去拉警报器。可是那人抓住我的手臂,哀求似的看着我,说:‘您不用害怕。我正要请求您允许我坐在您身边,用您的毯子搭一搭我的身子。我感到很冷。’‘真的吗?’我松了口气,歉疚地挪动了一下身子,让他坐到我身边。
“‘是的。’那人说,‘我多么喜欢做一个小偷啊!我的整个性格,所受的教育和成长的环境,都注定我特别适合这一职业。可是……我不能去偷。’”
“‘是什么阻止你去偷呢?’我好奇地问。”
“‘长着这样一副相貌,我怎么能够去偷呢?无论我走到哪里,大家都提防着我,要是碰巧附近有人的东西被偷了,第一个被怀疑的对象就是我。’”
“我瞅着他那张窃贼一样的面孔,脑海里闪出了一个鬼主意:我要是试一试把这个总不走运的窃贼的钱包偷过来,那将是一个多么精彩的恶作剧。啊!眼疾手快,不动声色,上帝保佑!几分钟后,窃贼那鼓鼓的钱包就被放进了我右边衣袋。火车停下后,我的旅伴竟免了我再劳神去换车厢。他站起来对我说:
“‘我到家了。谢谢您,祝您旅行愉快!’”
“我等他下了车,急忙从衣兜里掏出偷来的钱包。一见那钱包,我顿时目瞪口呆:手里拿的正是我自己的钱包。那家伙趁我听他诉苦的当儿,神不知鬼不觉地把我的钱包偷走了。幸好趁他不注意时,我又把它偷了回来。
“这是我一辈子唯一的偷窃行为。钱包偷到手了,可我的钱并没有因此而增加一分。你看见了吧,我并没有骗你。”
老头儿的故事刚讲完,我就急忙站起来,大方地付过酒钱,转身走了。我这样做,完全是有原因的:在他向我讲述自己的偷窃经历时,我用我那训练有素的灵巧手指,将他的钱包拈过来装进了自己的衣兜。我急切地想知道那钱包里究竟有多少钱。我相信,老头儿所说的那种巧遇,这次绝不会重演。我肯定不会从自己的衣兜里掏出自己的钱包来,因为我身上从来不带钱包。拐过一个街角,我把手伸进自己的衣袋。天哪!里面什么也没有!这老家伙太鬼了!他第二次偷回了自己的钱包。
第二次?谁知道他自己偷了自己多少回呢!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这篇文章涉及三个人物,这三个人物中,只有老人不是窃贼,他洞察先机,能够看透别人的本质,所以才拿回钱包。
B.火车上的那人,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完成自己想成为小偷的想法,才去偷老人的钱包。
C.小说以“窃贼”为题,全文虽然没有直接点出谁是窃贼,但是文章紧扣中心,构思巧妙,峰回路转,处处又扣住文题。
D.在老人讲述的故事中,天色昏暗,环境荒凉,车厢破乱,这些都为接下来发生的偷盗故事埋下了伏笔。
E.小说在塑造人物时主要运用了对话描写,笔墨集中在语言描写上。在老人述说自己故事的同时,读者也了解了人物的外貌、性格、经历等。
【小题2】文中的老人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构思巧妙,富于戏剧性。请结合全文分析其构思的巧妙之处。
【小题4】小说以“窃贼”为题,那么文中的“窃贼”到底是谁?小说通过“窃贼”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请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问题。(16分)
《在桥边》
----伯尔
  他们替我缝补了腿,给我一个可以坐着的差使:要我数在一座新桥上走过的人。他们以用数字来表明他们的精明能干为乐事,一些毫无意义的空洞的数目字使他们陶醉。整天,整天,我的不出声音的嘴像一台计时器那样动着,一个数字接着一个数字积起来,为了在晚上好送给他们一个数字的捷报。当我把我上班的结果报告他们时,他们的脸上放出光彩,数字愈大,他们愈加容光焕发。他们有理由心满意足地上床睡觉去了,因为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人走过他们的新桥……
  但是他们的统计是不准确的。我很抱歉,但它是不准确的。我是一个不可靠的人,虽然我懂得,怎样唤起人们对我有诚实的印象。
  我以此暗自高兴,有时故意少数一个人;当我发起怜悯来时,就送给他们几个。他们的幸福掌握在我的手中。当我恼火时,当我没有烟抽时,我只给一个平均数,或更低的数字;精神愉快时,我就用五位数字来表示我的慷慨。他们多么高兴啊!每次他们郑重其事地在我手中把结果拿过去,眼睛闪闪发光,还拍拍我的肩膀。他们什么也没有料想到!然后,他们就开始乘呀,除呀,算百分比呀,以及其他我所不知道的事情。他们算出,今天每分钟有多少人过桥,10年后将有多少人过桥。他们喜欢这个未来完成式,未来完成式是他们的专长——可是,抱歉得很,这一切都是不准确的……
  当我的心爱的姑娘过桥时——她一天走过两次——我的心简直就停止了跳动。我那不知疲倦的心跳简直就停止了突突的声音,直到她转入林荫道消失为止。所有在这个时间内走过的人,我一个也没有数。这两分钟是属于我的,完全属于我一个人的,我不让他们侵占去。当她晚上又从冷饮店里走回来时——这期间我打听到,她在一家冷饮店里工作——,当她在人行道的那一边,在我的不出声音、但又必须数的嘴前走过时,我的心又停止了跳动;当不再看见她时,我才开始数起来。所有一切有幸在这几分钟内在我朦胧的眼睛前面一列列走过的人,都不会进入统计中去而永垂不朽了:他们全是些男男女女的幽灵,不存在的东西,都不会在统计的未来完成式中一起过桥了……
  这很清楚,我爱她。但是她什么也不知道,我也不愿意让她知道。她不该知道,她用何等可怕的方式把一切计算都推翻了,她应该无忧无虑、天真无邪地带着她的长长的棕色头发和温柔的脚步走进冷饮店,她应该得到许多小费。我在爱她。这是很清楚的,我在爱她。
  最近他们对我进行了检查。坐在人行道那一边数汽车的矿工及时地警告了我,我也就分外小心。我像发疯似地数着,一台自动记录公里行程的机器也不可能比我数得更好。那位主任统计员亲自站在人行道的那一边数,然后拿一小时的结果同我的统计数字相比较。我比他只少算了一个人。我心爱的姑娘走过来了,我一辈子也不会把这样漂亮的女孩子转换到未来完成式中去;我这个心爱的小姑娘不应该被乘、被除、变成空洞的百分比。我的心都碎了,因为我必须数,不能再目送她过去,我非常感激在对面数汽车的矿工。这直接关系到我的饭碗问题。
  主任统计员拍着我的肩膀,说我是个好人,很忠实、很可靠。“一小时内只数错了一个人,”他说,“这没有多大关系。我们反正要追加一定的百分比的零头。我将提议,调您去数马车。”
  数马车当然是美差。数马车是我从来没有碰到过的运气。马车一天最多只有25辆,每半小时在脑中记一次数字。这简直是交了鸿运!
  数马车该多美!4点到8点时根本不准马车过桥,我可以去散散步或者到冷饮店去走走,可以长久地看她一番,说不定她回家的时候还可以送她一段路呢,我那心爱的、没有计算进去的小姑娘……
【小题1】哪些词语表现了“我”对数数字这种生活的不满和嘲讽?(4
分)
【小题2】主任来检查工作,而检查的结果要影响到主人公的前途,然而
他还是把姑娘漏数了,这样“漏数”有意义吗? (4分)
【小题3】你觉得小说的主题是什么?(8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8分)
初  冬  月
陈国华
①秋意尚浓,恍然就到了初冬,月亮也带着秋温,走进了冬的夜空。
②天黑得早了,晚饭后摸黑回宿舍,过了山头,豁然见西南山坡上空这轮橙黃明净的初冬月,低垂圆满,硕大清新,一种美好亲切的感觉顿从心底漾起。夜幕中,黑森森的山峰错落而列,视野尽处,一岭横天际接晚霞;渐暗的余霞边,山的剪影如淡淡的水墨画,近山的轮廓则像浓墨涂出的一样;山坡西南出口方向,山势迅速开阔,峰峦连绵起伏,像一片黑色的波涛,磅礴在融融的月光下;月下的山坡和附近的山川上空月光旖旎,给人今月专为此处明的美感。这月光山色太美了!望着明月,似乎忘却了自身的存在,只剩下一缕美好的情感,羽化在这月色之中。
③独自入徜徉在月色里,白天必须思虑萦怀甚至忧戚的,此刻全忘却了,而白天无暇顾及甚至早已忘却了的,有的却会清晰地想起来。如此美丽的月光,会使心灵深处的珍藏开出花朵,连痛楚也会变得美丽。但这月色更多的是使我无所虑无所思,身心放松,呼吸都变得轻微均匀,不易觉察。我像一条游到清水里“偷清”的鱼,浮在月光里,吮月华,汲清辉,或停泊或徘徊,如醉如痴。
④橙黄的月,橙黄的光,橙黄的光里浮悬着轻轻的霜。清虚的夜空里,我仿佛感觉到了月光的流泻,感觉到了月光的韵律,颖悟到人的情感与月光波动的相依相融;在这柔和美丽的月光下,只要一凝神一动情,仿佛就能听到低徊优美的《梁祝》曲,看到飘逸如梦的《天鹅湖》……难道这些作品的诞生也经历了月光的孕育和浇灌?不然,这些美好的东西怎么会还原在这月光之中?
⑤山脉相互枕藉着、依偎着,匍匐在朦胧的月色里安详地睡了。真没想到白天反复经过反复看过的山,经月光的再创造,竟如仙境。山上的树木紧挨着、拥抱着,进入梦乡。松树等乔木高高的婆娑的树冠,如伞如云如絮,像幽幽夜幕里的泼墨画。山在呼吸,树在呼吸,夜在呼吸……此刻凝目,能看到天涯;此刻倾听,可听及海角。听者看者,非耳非目,乃心也,乃月夜之助也。
⑥月光如橙色而淡泊的液体,山川景物浸在月色里,天国般的宁和。独处月下,平和安宁的心灵,在接受月光平和而睿智的审视。人生一瞬,人生是美好的,人的心灵也应该是美好的,我们的所作所为应无愧于这美好的世界,无愧于这美好的月光;美好的心灵才能照进美好的月光,心灵美好的人,才敢于独自静静地面对这美好的月色而灵魂安宁。
⑦感谢生活感谢大自然的赐予,我的生命之舟放逐了喧嚣、污染和拥挤,泊进了这一汪月色,际遇了这处明丽如梦的风景。陶醉在月华天籁中,我甚至忘记了我是什么时候是怎样进入这月色的,也没有想到要走出这月色,走出这个恬静和悦的梦境。
⑧在时间的长河里,我们仅有属于自己的那一缕月光,稍不珍惜,就会去日苦多,万事成蹉跎。君不见,此月方从远古来,历沧桑,经兴衰,送千古风流,看花开花落……大王月,霜晨月,关山月,红楼月,俱往矣!山河沉寂无言,酣然入梦;人不惜月月自明,吾辈该如何把握这一缕月光?初冬月高悬不语,娟然如洗。
( 选自《语文报》)
【小题1】作者见到初冬月,“一种美好亲切的感觉顿从心底漾起”,结合全文,请概括说明这种“美好亲切的感觉”是什么?(3分)
【小题2】第⑤段中作者构画了一幅祥和安宁、幽静如画的月夜山林图,试分析其表达作用。(3分)
【小题3】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作者在文中描写了月下之山、月下之怡、月下之林、月下之感,表现了对宁静淡泊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对美好人生的珍惜之情。
B.文章开头“秋意尚浓,恍然就到了初冬”,这里的“恍然”包含着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感慨,又颇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之妙。
C.文章第四段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先是用细腻的笔触写其光写其韵律,写人与月光的交流与沟通,继而又借助触觉写听觉,借助触觉写视觉,以美写美,有无限美感。
D.最后一段“此月方从远古来……”,作者已由此及彼,由惜月到惜人生,既升华主旨,又增强了文章的厚重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25分)
林琴南先生
苏雪林
当林琴南先生在世时,我不曾当面领过他的教,不曾写过一封问候他起居的信。不过,在文字上我和他的关系却很深。读他的作品我知道了他的性情、思想、癖好,甚至他整个的人格。他是我幼年时最佩服的一个文士,又是我最初的国文导师。
我在私塾混了二年,家长们便不许我再上进了。只好把西游封神一类东西,当课本自己研读。民国初年大哥带来几本那时正在风行的林译小说,像什么《茶花女遗事》、《迦茵小传》等,使我于中国旧小说之外,又发见了一个新天地。渐渐地我明白了之乎者也的用法,渐渐地能够用文言写一段写景或记事小文,并且摩拟林译笔调,居然很像。由读他的译本又发生读他创作的热望。当时出版的什么《畏庐文集》、《续集》、《三集》还有笔记小说如《畏庐琐记》,《京华碧血录》,甚至他的山水画集之类,无一不勤加搜求。
民国八年升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林先生的寓所就在学校附近的绒线胡同。一天,我正打从他门口走过,看见一位须发苍然的老者送客出来,面貌宛似畏庐文集所载“畏庐六十小影”。我知道这就是我私淑多年的国文老师了。当他转身入内时,很想跟进去与他谈谈。但彼时究竟年轻胆小,又恐以无人介绍的缘故不能得他的款接,所以只得怏怏走开了。后来虽常从林寓门口往来,却再无碰见他的机会。在五四前,我完全是一个林琴南的崇拜和模仿者,到北京后,才知道他所译小说多出自于西洋第二流作家之手。而且他又不懂原文,工作靠朋友帮忙,所以译错的地方很不少。不过我终觉得琴南先生对于中国文学里的阴柔之美下过一番研究功夫,古文的造诣也有独到处,很能传出原文的精神。五四前的十几年,他译品的势力极其伟大,当时人下笔为文几乎都要受他几分影响。林觉民的《与妻书》,岑春萱的《遗蜀父老书》,笔调都逼肖林译。苏曼殊小说取林译笔调而变化之,自立一派。
琴南先生天性纯厚,事太夫人极孝,笃于家人骨肉的情谊。读他《先母行述》、《女雪墓志》一类文字,常使我幼稚心灵受着极大的感动。他忠君,清朝亡后,居然做了遗老。他前后谒德宗崇陵十次。至陵前,必伏地哭失声,引得守陵的侍卫们眙愕相顾。他总勉励学生做一个爱国志士,说到恳切之际,每每声泪俱下。
琴南先生在前清不过中过一名举人,并没有受过皇家什么深恩厚泽,居然这样忠于清室,我起初也很奇怪,阅世渐深,人情物理参详亦渐透,对于他这类行为的动机才有几分了解。我们读史常见当风俗最混乱,道德最衰敝的时候,反往往有独立特行之士出于其间。譬如,旷达成风的东晋而有槁饿牖下不仕刘宋的陶渊明,满朝愿为异族臣妾的南宋而有孤军奋斗的文天祥,只知内阅其墙不知外御其侮的明末而有力战淮扬的史可法,都可为例。我觉得他们这种人行事,如其用疾风知劲草,岁寒见松柏的话来解释,不如说这是一种有激而为的心理表现。他们眼见同辈卑污龌龊的情形,心里必痛愤之极,由痛愤而转一念;你们以为好人是这样难做么?我就做一个给你们看!
还有一个原因。中国文化经过了四五千年长久时间,也自有他的精深宏大,沉博绝丽之处。所谓孝弟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信条,所谓先王圣人的微言大义,所谓文学艺术的典丽高华,无论如何抹不煞它们的价值。文化不过一个空洞的名词,它的体系却由过去无数圣贤明哲英雄名士的心思劳力一点一滴建造成功。这些可爱的灵魂,都在古书里生活着。翻开书卷,他们的声音笑貌,思想情感,也都历历宛在。我们同他们周旋已久,就发生亲切的友谊,性情举止一切都与他们同化。对于他们遗留的创造物,要当作家传至宝,誓死卫护。我们不大读古书的人,所以对于旧文化还没有什么眷恋不舍之意;至于像琴南先生这类终日在故纸堆里讨生活的人,自然不能和我们相提并论了。他把尊君思想当做旧文化的象征。不顾举世的讥嘲讪笑,抱着这五千年僵尸,同入墟墓,那情绪的凄凉悲壮,我觉得是值得我们同情的。王国维先生之投昆明湖也是一样。如其说他殉清,不如说他殉中国旧文化。
总之,林琴南先生可谓过去人物了,但我个人对他尊敬钦慕之心并不因此而改。
(选自《人间世》1934年10月第14期,有删改)
林琴南先生:即林纾(1852年---1924年),字琴南,号畏庐,文学家、翻译家。
【小题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准确的两项是(5分,两项都对得5分,答对一项得3分,有错项得0分)
A.作者通过阅读林琴南先生的译著,习得了一些文言知识,并能用文言写小文章,因而作者称林琴南先生为自己“最初的国文导师”。
B.文章描写了绒线胡同的一个场景,寥寥数语勾画出先生的形貌,以心理描写手法刻画作者的心理,表达了作者对先生的敬畏之情。
C.文章写林琴南先生孝顺长辈、重视亲情,后写先生忠君爱国,作者这样安排,意在说明孝顺长辈、重视亲情是忠君爱国的前提。
D.文中采用了衬托手法,比如列举东晋的陶渊明、南宋的文天祥和明末的史可法等人,正面衬托林琴南先生的特立独行和伟大人格。
E.作者在倒数第二段肯定了中国旧文化的价值,交代了当时社会对旧文化的态度,表达了对林琴南先生卫护旧文化的高度赞美之情。
【小题2】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林琴南先生对清室非常忠心,请简要分析原因。(6分)
【小题4】有人认为,林琴南先生不懂外国作品的原文却从事翻译工作,是对作品、对读者、对文学不负责任的表现,你是否认同这一看法?请表明观点并结合全文阐明理由。(8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小题。(21分)
瞳孔里的青海
孟澄海
秋天的雪落下来,落在青海,落进青海蓝色的眸子。那片叫青海湖的水真个像眼眸,幽蓝抑或靛青,忧伤的深邃,迷茫的清澈,均满含沧桑古意,微微波浪间,透视着岁月的影子。我相信葬传佛教的说法,那一个瞳孔里住着绿度母,当时间塌陷之后,静静的奉献给雪域高原……
雪花飘逝。美丽如蝶的雪花后面,会不会有神的旨意?神坐在青海湖边,给漫天的雪花指示方向,让白雪消失后的寂静,成为淡蓝的镜子,照见一朵野花、一枚青草的灵魂,纷纷回归湖泊,回归水的梦。
站在雾岚氤氲的岸边,我看见海心山,有一些僧侣苦修的洞穴,栖息着风‘云朵,还有紫色的烟尘。天鹅的翅膀掠过水面,从此岸飞往彼岸,凄美的叫声仿佛是一个隐喻。黄昏悬浮,鸟影斑驳,目光触及的礁石上,所有的鸟类都沉入梦呓。从仰视的角度看,海心山顶的白云已经安静如莲,寂坐,或卧下来谛听浪花低语。在青海湖,云,也有佛性禅心。
如果相信传说,神就在湖底。那是一块巨石,传说是如来的第七声狮子吼所变,三千年前的沉默,换来三千年后的红珊瑚,未来的一天,它会摇曳着美丽的叶子,从水里走出来,长成一座通天塔,一直通向天堂。但我满身风尘,灵魂不洁,可能永远等不到那个日子。
距我不远处,几个藏人在举行“转湖”仪式。匍匐或行走,每前进一步,都要磕一次长头。用额头丈量人生,内心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撑。“转湖”的藏人走过我的身边。五六个汉子,粗壮、结实,脸膛黑里透红,红中泛着雪山的寒光。一样的打扮:藏靴、藏帽、藏袍、藏刀。一样的神情:沉默、隐忍、平淡、坦然。因为需要伏地长拜,所以行动迟缓,甚至笨拙。时间进入宗教仪式,像是故意放慢了脚步,让心灵得到片刻安静,抑或是,当心灵拥有了信仰,人就会感觉到时间的另一种存在方式?藏人不停地磕着长头,人趴下去,把大地衬托得更加辽阔,把天空显现得更加高远。在青海湖,在凹凸蜿蜒的湖岸上,藏人的一趴一拜,有着绝对的悲悯与崇高。
几个藏人就这样出现在我面前,然后慢慢消失于远方。对于他们而言,我只不过是一个他者,或者说是一个“外来入侵者”。我的来路和归途,始终指向俗世:城市、汽车、高楼、商厦、发廊、酒店,还有繁华与喧嚣,不断铺展的欲望和野心……
而他们的故乡则是另一种背景:雪山、草地、牛羊、帐篷、玛尼堆、天葬场,以及被天风吟唱的经文、白雪般纯洁的信仰。生活于此,即使在梦中,他们也会去寺庙转动经筒,匍匐于佛的脚下,仰视辽远的星空。当我们在拼命追逐金钱、权力、美色的时候,他们却走向朝圣之路,如果有一天死于路途,也会把肉体毫无保留地献给苍鹰秃鹫,让灵魂轻轻地飞上蓝天。 
那一天黄昏,我走进恰卜恰镇。我的背后,依然跟随着雪花。青海湖的水雾凝结成露珠,在我的面前飘摇。谁说湖波间没有神灵?那一刻,我分明感觉到露水就是海神的眼睛,它把我单薄的身影凝望成一朵白云,就那样缓缓升起,在古镇的上空盘桓,悠悠荡荡。
是的,我是来恰卜恰镇寻找神殿的。史书说在恰卜恰镇,蒙古俺答汗人曾修建了仰华寺,开始传播黄教。但后来寺院毁于兵蠡,神殿消失,不过,神殿并没有消亡。我看见古镇上的若干老人,悠闲自在地出没于街巷,手里摇动着经轮,嘴唇翕动,不停地念诵着八字经文,而家家的房屋顶上都插着经幡与风马旗,天风吹过,发出哗哗啦啦的声音。到此地蜗居,即使是高僧圣哲也要保持缄默,因为你无需多言,天风天籁会翻译神的咒语和密藏。
一道粗朴的土墙挡住了我的去路。墙体伤痕斑驳,一身沧桑。墙角的阴影里,却摇曳着几朵妩媚的野花,两只蝴蝶围绕着花朵飘旋,忽高忽低,隐忍而凄绝。站在墙角,正好可以看见远处的雪山,还有挂在山顶上的一弯月牙,淡蓝,孤独,清寒,一如即将凋零的雏菊。我突然想起来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据传,那个多情的活佛,就是在他的行宫看见了一对蝴蝶,翩翩而飞,如影随形,从此后就萌发了还俗的念头,开始写作情诗,追求如花似玉的姑娘。仓央嘉措后来西行青海,到了青海湖边就圆寂了,他的灵魂化作美丽的白鹤,向着拉萨方向飞去……
青海湖是青海的眼眸。
真的,透过那一片幽蓝的波光水影,可以看见雪峰海子、神鹰牦牛,可以看见唐蕃古道的狼烟烽火,可以看见文成公主进藏的孤独迷茫的步履,可以看见达赖、班禅神职系统的诡谲神秘,也可以看见你、我、他的今世前生。
【小题1】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极富理性和冷静的叙述,仿佛没有一丝喧扰,就这样静静地,诗一样流淌,遍布开来的那些色彩越来越浓重共,越来越空灵。
B.文中插入狮子吼变巨石的传说,是为了增添青海给人的神秘感,也是为了反衬出“我”灵魂的不圣洁,无法走向通往天堂的路。
C.瞳孔里的青海不论是近看还是远观,都有着深邃而透彻的大美。作者采用了大量抒情化且朴实的语言,使得意境更加突出明显。
D.透过清丽的文字,我们看到了青海湖的美丽,藏人心中的坚定信仰。作者诗意的笔触,呈现出雪落之下,青海的优美而迷离的景象。
E. 文末细腻地描写了沧桑土墙。妩媚野花、蝴蝶月牙等明丽的景象,自然引出了六世达赖仓央嘉措还俗圆寂的传说,以乐景衬哀情。
【小题2】文章以“瞳孔里的青海”为题,结合全文,概括文中的青海有哪些特点。(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面对转湖的藏人,“我”表现出怎样复杂的情感?(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 文章结尾,透过青海湖波,你可以看到哪些内容?联系全文,试作探究。(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