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0分)
再说林冲踏着那瑞雪,迎着北风,飞也似奔到草场门口,开了锁,入内看时,只叫得苦。原来天理昭然,佑护善人义士,因这场大雪,救了林冲的性命: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林冲寻思:“怎地好?”放下花枪、葫芦在雪里;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林冲把手床上摸时,只拽得一条絮被。林冲钻将出来,见天色黑了,寻思:“又没打火处,怎生安排?”想起离了这半里路上有个古庙,可以安身,“我且去那里宿一夜,等到天明,却作理会。”把被卷了,花枪挑着酒葫芦,依旧把门拽上,锁了,望那庙里来。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入得里面看时,殿上塑着一尊金甲山神,两边一个判官,一个小鬼,侧边堆着一堆纸。团团看来,又没邻舍,又无庙主。林冲把枪和酒葫芦放在纸堆上,将那条絮被放开。先取下毡笠子,把身上雪都抖了,把上盖白布衫脱将下来,早有五分湿了,和毡笠放在供桌上。把被扯来盖了半截下身,却把葫芦冷酒提来,慢慢地吃,就将怀中牛肉下酒。
正吃时,只听得外面必必剥剥地爆响。林冲跳起身来,就壁缝里看时,只见草料场里火起,刮刮杂杂地烧着。当时林冲便拿了花枪,却待开门来救火,只听得外面有人说将话来。林冲就伏门边听时,是三个人脚步响,直奔庙里来;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再也推不开。三人在庙檐下立地看火。数内一个道:“这条计好么?”一个应道:“端的亏管营、差拨两位用心!回到京师,禀过太尉,都保你二位做大官。这番张教头没得推故了!”一个道:“林冲今番直吃我们对付了!高衙内这病必然好了!”又一个道:“张教头那厮,三回五次托人情去说‘你的女婿没了’,张教头越不肯应承,因此衙内病患看看重了。太尉特使俺两个央浼二位干这件事。不想而今完备了!”又一个道:“小人直爬入墙里去,四下草堆上点了十来个火把,待走那里去!”那一个道:“这早晚烧个八分过了。”又听得一个道:“便逃得性命时,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又一个道:“我们回城里去罢。”一个道:“再看一看,拾得他一两块骨头回京,府里见太尉和衙内时,也道我们也能会干事。”
【小题1】在第一段文字中,有一个促使林冲识破高俅阴谋的关键细节,这个细节是什么?简要分析其关键性在什么地方。(4分)
【小题2】在第一段文字中,“风雪”不仅渲染了环境,还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请简要分析一下“风雪”是怎样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6分)
【小题3】作者在第二段文字中,不交代人物名字,而是用“一个”来代替,试分析其好处。(6分)
【小题4】第二段文字主要运用了哪两种描写方法?对描写林冲性格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31: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气象学家黄荣辉:从放牛娃到院士
黄荣辉, 中国气候研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曾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所长。1979年,黄荣辉作为第一批留学生被派遣到日本东京大学地球物理学科留学。他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积累,选择了当时国际大气科学研究领域的前沿课题---行星波动力学,学成归国。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一生从事行星波动力学的研究,获奖无数,然而,黄荣辉的成长之路却是从贫穷的放牛娃开始的。
我们会出生在福建省惠安县一个非常穷苦的农民家庭,父亲靠给人家当雇工我长工来养活全家。解放前,祖祖辈辈都没有上过学。1949年解放了,家里分得土地,他才上学。由于生活十分困难,你有钱交伙食费,每星期他必须自己从家里挑几十斤白薯和柴草步行约20公里到学校。再冷的冬天也只穿两件破烂的冬衣,直到高中毕业前,还没有穿过一双买的鞋。一双木拖鞋伴他度过了中学时代。他与一位同窗好友合盖一床被子,上学用的文具只有靠有时帮助经济富裕家庭的子弟背书得一点劳务费来购买。然而生活的艰辛,并没有使他退却,反而更激励他勤奋读书,使他从小学到高中一直保持着优异的成绩。
1959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他带着家里唯一的一条被子,第一次穿着买来的鞋迈入北大这一引导他认识现代科学的大门,学校给他最高的助学金,还有冬衣和夏衣,有关领导还经常嘘寒问暖。这是他暗下决心:只有努力学习才能报答党和人民对自己的培养。就是这样一个淳朴的信念,使他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
1979年,黄荣辉开始着手准定常行星波研究工作,准定常行星波变化缓慢,波长上万公里,比地球半径(6400公里)还长,是进行两周以上长期天气预报和短期气候变化预报的关键性动力学问题。进行这样的理论研究,必须从分析浩若烟海的观测资料入手。要在这个领域提出一点新见解、新理论,即使是训练有素的科学家,也要耗费巨大的心血。黄荣辉同样无捷径可走,只能通过非凡的毅力进行研究。黄荣辉感叹:“灵感没有帮过我的忙。”是的,他是把中国农民的老黄牛精神和现代科学手段,科学思维相结合来塑造科学家的形象的。
他家老少三代五口人,居住在狭窄的简易筒子楼里。回国后,两个孩子都上学,天天晚饭后,不论刮多大风,下多大雨,他都要到办公室去,直到家人休息之后,他才回去“接班”用报纸把灯挡起来,继续他的研究。
清贫的科研生活,使他和他的爱人获得很强的适应力。吃饭,他不问色香味,塞饱就行;工作累了,他不论睡地铺还是行军床,肩膀一挨铺就睡着。上班时,头脑里不想柴米事,下班晚回家,爱人没意见。对于这样生活,他说:“人不堪其忧我也不改其乐。”
在科学的迷宫,黄荣辉有时可以忘掉一切。一年春节,研究所为每人代购一只鸭子。分鸭子那天,黄荣辉推导有关行星波传播的数学公式,又是很晚才回家。自行车上挂着鸭子,满脑子还是数学公式。到家后,公式没推导完,鸭子不见了。爱人说道:“你一个活人带一只死鸭还丢了?”谁知鸭子被本所一位同事拾到。这位同事作了一个简单的推理:我们所今天分鸭子,丢鸭子的人这么晚了才回家,这人一定是我所的“书呆子”黄荣辉。
黄荣辉有时有点“呆气”,可他更有中国知识分子的志气。1979年,他由国家派遣赴日留学,两年中,他每日工作14小时以上,有时甚至通宵达旦在机房工作。由于他在行星波动力学研究中取得的成绩,当时的日本气象学会理事长就多次挽留他在日从事研究工作,并负责他在日期间的一切生活费,但他没有答应,如期归国。美国大气研究中心一位气象学家要给他优厚的待遇,促他赴美工作,他婉言谢绝:“国家需要我赴美作合作研究时,我会走的。”直到不久前,国外一所大学还愿提供相当二万多美元的年薪招聘他,他同样没有答应。他对记者说:“我这个科学家是有祖国的,我的事业,就在生我养我的中国。”
黄荣辉很注意培养年轻人的科研能力。他在10年前倡导举办的学术沙龙一直延续到现在。无论他有多么忙,只要他在国内,他都参加每两周举办一次的学术沙龙。他指导学生做学术报告非常认真。给学生修改论文总是一句一句地推敲,当论文发表后,从不把他自己的名子放在前面。稿费也从来不拿,全部给年轻人,历来如此。这使年轻人很受鼓舞。
在他无私奉献的精神影响下吸引了一大批年轻人在他身边工作。不但有我国派出的中国留学生回国后和他一起工作,还吸引了美国、日本、韩国的留学生做了他的学生。这种情况在国内是不多见的。
黄院士曾说:“我是由一个放牛娃成长为一名中科院院士的,我做的一些事情主要是党多年教育的结果,再就是个人的努力。一个人活在世上要有理想,不是为了谋生。对名誉我看得很淡,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精神,要为科学发展扎扎实实做点贡献,为国家为人民解决一点实际问题。”
【小题1】下列对传记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黄荣辉出身贫寒,但凭着惊人的毅力和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最终在行星波动力学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B.文中用丢鸭子的事件来刻画黄荣辉不懂生活,迟钝木讷的“书呆子”形象。
C.清贫的生活并没有成为黄荣辉的困扰,家人的支持让他能够专心致志地致力于科研工作。
D.准定常行星波研究难度大,资料多,但黄荣辉依然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提出了新见解、新理论。
E.由于黄荣辉在行星波动力学研究中取得的优异成绩,美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多次挽留他在美从事研究工作,被他婉拒。
【小题2】《论语》有云:“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回)也不改其乐”黄荣辉将此句化用为“人不堪其忧我也不改其乐。”。结合全文,阐释这句话的含义。
【小题3】文章末尾引用黄荣辉院士自己的话来收束全文,试分析其作用。
【小题4】黄荣辉作为卓有成就的科学家,他身上具有哪些宝贵品质?结合文本加以概括。并选择其中两点,谈谈对今天的我们会产生什么样的积极影响?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8月 8 日,九寨沟地震发生 18 分钟后,中国地震台网的机器,写了篇新闻稿,写作用时 25 秒。稿件用词准确,行文流畅,且地形天气面面俱到,即便专业记者临阵受命,成品也不过如此。再考虑到 25 秒的写作时间,人类完败了。
人工智能正在向高端职位进军。有人预言,除了华尔街的交易员,像律师、会计、医师等高端职位,也将大量地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埃隆·马斯克说在未来 20年,全球12%至15%的劳动力将因为人工智能而失业。李开复则认为,10 至 15 年之后,也许50%的人要面临工作部分或全部被取代的局面。
“每一轮科技革命都会带来新一轮工作革命,人工智能将大量淘汰传统劳动力,很显然也会有不少行业,会因为人工智能的兴起而消亡。”陶庆华说,“但也要看到,人工智能会创造高端的新型的产业需求,从而带来劳动者的转型升级。所以,只有新型劳动者,才能适应人工智能时代。”
(摘编自《人工智能来了,你的饭碗会被拿走吗》,2017 年 9 月 14 日《光明日报》)
材料二:
近年,人工智能成为一个全球关注和辩论的焦点。有观点认为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会导致人类的工作机会大量缩减,甚至会对人类文明造成毁灭性冲击。但戴尔表示,他本人对人工智能并不恐慌。他认为技术就是要推动人的潜力最大化。任何一种新技术或者新工具可以有好的用途,也可以有坏的用途。“技术发展不应成为我们害怕的理由。未来的世界一定是人与机器合作的世界。”戴尔还谈到,新的技术使我们拥有更好的商业、社会和教育环境等。就如同劳动力和资本,数据已成为一个新的经济投入要素。“数据是一种新的力量,正在推动人类文明向前发展。”
(摘编自《迈克尔·戴尔:人工智能时代是人加机,而非机减人》,9 月 29 日新华网)
材料三:
预计到 2020 年时,与全球数字化转型相关的行业增加值将达到近 20 万亿美元,中国约有69%的企业将数字业务发展作为未来一年内的首要任务。对于企业来讲,数字时代已然来临。在未来,个性化和预测将成为消费者客户服务需求的主题,依靠类似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推动,将把渠道内的客户服务与效率提升到极致。可以预见的是,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智能识别、智能匹配、智能解答将得到广泛的应用,为客户提供更加精准的信息推送。
(摘编自《AI将改变客户体验,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2017 年 9 月 29 日环球网)
材料四:
目前人工智能尽管有了长足发展,但毫无疑问都只是停留在弱人工智能的水平。我们现在缺乏一个建立在与认知科学相关的各个领域知识成就基础之上的能真正解析人类智能之谜的理论。诚然,人类原本就是自然的产物,人类能达到的智能水平,从理论上讲,通过相应的渠道机器完全可能达到。可是,当前智能机器与人类的差距显然是存在的,智能机器与人的本质差异可能就在“个性”方面。理论上讲,软硬件完全相同的机器之间,是无所谓“个性”的,而人的重要的特征就在于拥有建立在自由意志基础上的个性。
就技术而言,不管是智能实体还是网络虚拟人,如果不能深入解析人类心智本身,则雷库兹韦尔预言的奇点,即在2029年我们将在机器中实现人类级别的人工智能的梦想就不可能到来。因此,深入解析人类“自由意志”和“个性”的本质是实现强人工智能目标的必经之路。但如果这个目标能够实现,一旦机器具备自由意志,人类将不得不面临新的伦理与现实的问题。
(摘编自《人工智能发展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2017 年 4 月 25 日中国社会科)
【小题1】下列关于人工智能相关情况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劳动力在人工智能创造的高端新型产业中难有用武之地。
B.数字时代,个性化和预测将成为消费者客户服务的重要需求,而依靠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动,企业将大大提升服务客户的水平。
C.成功解析了人类智能之谜,就可以使机器具备自由意志,从而在机器中实现人类级别的人工智能的梦想。
D.这四则材料以人工智能为论述对象,多角度,多层次对其发展做出了探究,展现了其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九寨沟地震中,机器高效的新闻稿写作,宣告了在新闻写作方面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完胜。
B.戴尔对人工智能并不恐慌,因为他认为人工智能可以使我们拥有更好的商业、社会和教育环境等。
C.未来,得益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消费者可以获得更方便、快捷、准确的信息服务。
D.人类是自然的产物,人类能达到的智能水平,通过相应的渠道机器完全可以达到。
E. 尽管人工智能已取得巨大进步,但从弱人工智能到强人工智能,人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深入解析人类是其必经之路。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人工智能的发展进步将给人类社会带来哪些利弊。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今天的网络热词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诸如黑客、闪客、维客、验客之类的陌生称谓,不明就里的人往往一头雾水:哪里来的这许多“客”?其实,以“客”为名的称谓古已有之,而且比现在还要多(百度上列出的含有客字的词汇700多个,多数为古典)。常见的如门客、食客、剑客、刺客、侠客等。他们的行为介于职业与非职业之间,既是适应社会需要派生出来的谋生手段,也是非正统的文化现象,因而历史评价有褒有贬。上述网络新称谓,也应属于这一类,只是无所谓褒贬罢了。。
“客”字的甲骨文象形,俨然一幅简笔画:穹窿似的的屋宇下,左方是背着行囊的旅人,右方是拱手相迎的主人。“客”字的本义就是外来者,它与“主”字相对应,表示宾从的一方,如客人、客座、客卿。延伸开来,凡属外来的或宾从的事物均可称“客”,例如,中医疾病学原理中就有“客气”与“主气”之分。客气与主气相得则和,客气与主气相克则病。再如,在水利资源中把来自本地以外的水称为“客水”。
除了本义外,“客”字还表示服务行业的对象,如客官、顾客、乘客、茶客等;外出或寄居、迁居外地者,如游客、客籍、客家人等;人类意识之外的事物,如客体、客观等;奔走于各地从事某种特定活动的自由人,如说客、镖客、幕客、掮客等。
在以“客”为名的特殊人群中,因武侠小说和影视作品的渲染和传播,侠客的社会影响似乎更大一些。在我国古代,人们把那些重承诺、讲义气、轻生死的人称为侠客。在《侠客行》中,李白将侠客的形象史诗化了。“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读着这样的诗行,不由人陡增浩然之气,无形中唤醒英雄情结。在我们看来,侠客与刺客、剑客、刀客没多大区别,可在史学家眼中,他们是不同的人群,游侠与任侠也不是一个概念。就是说,不是所有的侠行都是善举。在太史公那里,游侠与刺客是分别列传的。
有些“客”则是以特征来命名的。如,唐传奇《霍小玉传》中那个打抱不平的人穿黄衫,“黄衫客”就成了豪侠之士的代称。再如,春申君门客中的上宾都穿珠履,后来就把豪门上宾称为“珠履客”。
任何生命都是一个客观过程,人来天地间说到底都是“过客”,哪怕你闻达八方,富可敌国,也不可能成为这个星球的永久居民。问题是是你既然来了一趟,就不能仅仅是“做客”,而是要做些有益的事情。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百度上列出的700多个含有“客”字词汇中多数为古典词汇,用“客”作为称谓古来有之,甚至比现在还多。
B.古代的门客、食客与如今的黑客、闪客等,是适应社会需要派生出来的谋生手段。
C.“客”字的甲骨文像简笔画,上部分形似屋宇,下部分形似拱手相迎的主人迎接背着行囊的旅人。
D.在我们看来,刺客、剑客等没多大区别,所以史学家认为不是所有的侠行都是善举。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二项是
A.不光外来者,外来的或宾从的事物也可称“客”,如中医疾病学原理中的“客气”,水利中的“客水”。
B.“客”除了指本义的“外来者”,还可指服务行业的对象,也可指外出或寄居、迁居外地者等。
C.李白在诗歌《侠客行》中将侠客的形象史诗化,让读者陡增浩然之气,被唤醒英雄情结。
D.我们都不可能成为这个星球的永久居民,但既然来一趟人世,就要做有益的事,不能做个过客。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表示宾从的一方,与“主”相对应,如客人、客座,中医中与“主气”相对应的是“客气”。
B.“客观”中的“客”意思是人类主观意识之外的事物,与“掮客”中“客”所指的意思不同。
C.侠客是重承诺、讲义气、轻生死的人,因此在以“客”为名的特殊人群中侠客的社会影响更大。
D.“黄衫客”是豪侠之士的代称,“珠履客”是豪门上宾的别称,这是以特征来命名的“客”。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旧 书

李 琬

大概半年了吧,我不再去过那家古旧书店。它是否依旧安好?不得而知。

酒香不怕巷子深。那爿小小的书店,盘踞于一个地势低洼、路径偏僻的小区。一开始是去它附近的新华书店,顺便下到这个书店望望。后来,便是只去这家旧书店了。它给我最大的记忆,不过是两朵橘黄色的灯光,斜斜地投在这个城市疲惫的罅隙里面,把那些满面尘土的读物和画作,映照得无比令人渴望。我从它那里真正买下的,不过是一本《秋海棠》、两本《西藏擦擦艺术》的小画册。

其实在发现这家书店之前,我就目睹了一家古旧书店的短寿。那家书店原本开在我生活的大院里,主要卖一些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出版的外国著作。一本《藏族民间故事》引逗出我许多古拙的知觉。几个月之后那书店就永远地消失了。正因为此,我才暗暗祈求那家生存下来的古旧书店免于无声的坍圮。

我惊异于旧书和旧书拥有者之间的缘分。

幼年读书的时光里,身边的旧书并不少。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香妃》。那大概是十来岁的时候,我到父亲的老同学家中做客。父亲和老同学酒酣眼热,我一人钻进书房乱翻一气。结果我被淡淡的霉味蛊惑了。我找到了抽屉里的一本《香妃》。书皮破败,纸页油腻。我坐在床单褪色的小床上,窗外是萧森的树影,捧着书我忘记了时间。我并不记得具体的内容,只记得仿佛香妃的剪下来的辫子那么干枯,这个辫子干枯的女人真的很神秘。那个下午,那个逼仄破旧的房间,让我魂牵梦萦了很多年。

或许正是从那时开始,我发现了旧书和新书的不同

后来的那本《秋海棠》有着碧绿色的封皮,柔软光洁,当属旧书堆里的罕物。封面绘着一朵秀雅的海棠花。让我感叹不已的是,扉页上红色小篆的“骆志培藏书”印记,还有空白页中的签字章“骆志培”。我突入了这个藏书者的阅读史。我不得不承认,得以窥看另一个读书者的心灵给了我别样的快意。

《丰子恺散文选》带给我的则是一张快乐糖的糖纸。那糖纸被岁月和书页压得平平整整。它原来该是被主人用作书签的吧;为了感激这意外的礼物,我把它小心地粘贴在扉页上,让它永远地失去了书签的价值,从此获得了陈列于博物馆一般的境遇。这或许是自私的,但我再也不愿失去这张辗转人世三十多年的糖纸,连同它所记录的、我无法释读的往事。

和那些老房子、老街区以及一切有形无形的遗产一样,旧书的旧,只是一种表象;老,才是一种资历。即便是表面上看去毫无痕迹的旧书,也能带给我一种甜蜜的错觉:它已经陪伴我很久了。一页一页翻着,那黄褐色的霉,恰似皮肤上的斑点,属于老去的情人。你和它一起变老,它喂养你的灵魂以岁月。那些漫漶的词句,是任何一本新书都无法赐予的温情。

因为老,它们不比新书站得更高,却更深。当你拥有了那些被同样热爱书籍的生命碾磨过的旧书,它们便开始碾磨你的生命。你会看到,旧书把很多人连在一起。祖父和孙子,父亲和女儿,漂泊异乡的同乡人,共存一个社区却属于不同历史节点的生命。剥除外在的身份,作为阅读者,你发现他们就是你在茫茫宇宙里素未谋面的邻居,只因为他们陪你,或者说你也陪着他们,读了同一本书。你们向同一本书裸露自身,也从同一本书汲取营养

对待旧书的态度,也是我们对待这个世界的态度。诗人于坚说过:遥远和旧这两个词一旦消失,那么世界的末日也就来临了。我们大概无法最终拯救二手书店的命运。但如果它们能够存活下来,我愿意在每一个炎炎夏日的傍晚走进那爿昏黑的旧书店。

【小题1】纵观全文,文章第③自然段插入对另一家古旧书店的回忆,有何作用?
【小题2】文中说“或许正是从那时开始,我发现了旧书和新书的不同”,请结合⑦~⑩自然段的内容,概括旧书的不同之处。
【小题3】解释“你们向同一本书裸露自身,也从同一本书汲取营养”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小题4】请仔细阅读全文,探究作者的情感取向。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何廉的救国梦和人生痛憾
曹涵
1895年,何廉出生于湖南邵阳一个叫硖石口的小村庄。1913年12月,何廉投考了由美国耶鲁大学创办的长沙雅礼大学堂,名列录取生第一。但随后,袁世凯称帝,张勋“襄赞复辟大业”,帝国主义国家竞相扶持自己的“代理人”,各地军阀肆虐。残酷的社会现实教育了何廉,从此他抛弃了寄望于少数人拯救国家的幻想,转而信奉教育救国。何廉学习勤勉奋进,二十四岁那年,作为成绩优异的毕业生,被选派往美国学习。后获得奖学金,进入耶鲁大学研究生院攻读“能经世济民的经济学”专业。
1926年6月,何廉学成回来,接受张伯苓校长延聘进入天津南开大学商学院任教。何廉对工作充满热情,曾独自一人承担四门课的教学,每天忙乎十余个小时是家常便饭。当年在南开,何教授的名言是;“唉,又放假了。”传道授业之意犹未尽之情溢于言表。而他过于专心工作,一次竟无意识地提着正冒热气的水壶去浇花,一时传为笑谈。
当时,南开经济学教育用的教材是英文版的,内容几乎全是关于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与中国的现状毫不相干;老师照本宣科而学生则忙于背定义以应付考试测验;课程设置过分琐细化,内容则华而不实;缺少与外界的联系,如此等等。以至于学习商科的学生毕业后竟然看不懂中文报刊金融版面的文章,更无法胜任工作,正如张伯苓所指出的“鲜谙社会真正情状,一旦出校执业,常觉与社会隔膜,诸事束手”。在这种情况下,何廉决定将中国的材料和学科内容融合起来讲解经济问题,最终实现经济学教学“中国化”。不久即推出了一批以中国经济为讲解对象的经济学讲义,包括《经济学原理》《财政学》《统计学》,以及《统计学之原理与方法》等。1931年,在经过几年的课堂实践之后,何廉将这些业已定型的讲义交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立刻就成为全国各个大学财经学科使用最为广泛的教科书。
何廉深切地感到,教学必须和研究真正有机地联系在一起。1927年7月,在何廉的提议和筹措下,南开大学社会经济委员会(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的前身)正式成立。这个不属于任何学科的独立研究机构,在当时的中国可谓“独开先河”。它承担起了前所未有的研究课题:收集与中国经济有关的以各种文字写成的材料,然后整理编成《南开中国经济文集》;做经济统计资料方面的编制与分析工作。从研究物价统计到研究农村和农业问题,何廉带领大家“一路狂奔”,先后摘得“在国内最早引入市场指数之调查者”和“我国最早重视农业的经济学家”桂冠,亦让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因科研成果丰硕而“被公认为研究中国经济的权威机构”,至于其出版发行的《南开指数》《统计周刊》《经济统计季刊》和《南开社会经济周刊》等出版物,更是驰名全球。
在旧时中国,一个学者名声大了,很容易被政客拉拢,何廉这个享誉全国的经济学家,最终也被蒋介石“拉下水”了。1936年,何廉开始着手考察并拟订“国民政府关于调整战时经济行政机关”方案,这是他应蒋介石邀请出任行政院政务处处长后的“第一把火”。初时,何廉踌躇满志,以为终于可以为多灾多难的祖国“尽一份力”了。但他很快就发现,黑暗腐败的官场和微妙深邃的关系总是羁绊自己的工作。虽然屡遭羁绊,但何廉还是顶住压力拟订出了可行方案,其统筹优化之绝妙令蒋介石拍案叫好。遗憾的是,这一重大方案难以落实,让何廉摇头叹息不已。1946年6月,何廉坚辞蒋介石委任的经济事务特别助理,退出政界。
值得一提的是,何廉还创办了《世纪评论》和《经济评论》杂志,先后发表了《中国应该有一个正直有力的反对派》《为国家,为人民,还是为自己》《苛政猛于虎》《这样的宋子文必须走开》等多篇言辞犀利的评论文章,抨击时政。
目睹国民党政府货币改革失败和通货膨胀的状况,何廉对蒋介石独裁愈发不满,立时心生离意。最终,1949年1月,何廉搭船前往美国。临走的时候,何廉长叹道:“我再也回不到南开园了!”本是伤感之言,不想竟一语成谶。1975年7月5日,何廉逝世于纽约。这位满腹学识的“卧龙先生”,终究没能重回南开看一眼。
相关链接
①在耶鲁求学期间,何廉一边系统地学习英国经济史、经济学说史、经济学的方法和高级经济理论等课程,一边跟着著名经济学家、数学指数理论创始人欧文·费暄教授从事商品批发价格指数和股票市场价格指数的调查和编制工作。此外,他还在时任美国联邦政府国内税务局技术顾问的亚当斯教授的帮助和指导下,进入美国国家税务局实习,以了解税收的流程。(《20世纪中期经济学界泰斗——何廉先生》百度贴吧)
②在斯坦福等国外著名大学,如果想研究中国的经济史,“南开指数”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927年,南开大学在国内高校中最早建立了经济研究机构——南开大学社会经济委员会,并率先使用抽样法,在大量统计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最后发布了著名的“南开指数”。
(《南开指数,复兴不是寻常路》津讯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中国积贫积弱的残酷社会现实教育了何廉,使他抛弃了寄望于少数人拯救国家的梦想,转而信奉教育救国。
B.张伯苓所指出的“鲜谙社会真正情状,一旦出校执业,常觉与社会隔膜,诸事束手”,表明当时中国的教育严重脱离国家实情。
C.从南开大学经济社会委员会所承担的课题可以看出,何廉在美期间系统的理论学习和丰富的社会实践为他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D.何廉作为享誉全国的经济学家,最终也被蒋介石“拉下水”,说明他也有不够坚定的时候,从而造成了他人生的痛憾。
E. 从中国小村庄走到美国耶鲁,从南开的卧龙成为蜚声海内外的学界泰斗,满怀信心投身政界又毅然与之决裂,何廉走过一条曲折的人生之路。
【小题2】何廉努力实现经济学“中国化”,是什么样的教学状况促使他下这样的决心?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3】作为中国社会经济研究领域的先驱者,何廉在哪些方面做出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4】何廉为自己的救国梦都做了哪些方面的努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