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忘却的魅力
王蒙
⑴记忆是美丽的。我相信我有出色的记忆力。我记得三岁时候夜宿乡村客店听到的马匹嚼草的声音。我记得我的小学老师的面容,她后来到台湾去了,四十六年以后,我们又在北京重逢。我特别喜欢记诗,寂寞时便默诵少年时候便已背下来的李白、李商隐、白居易、元稹、孟浩然、苏东坡、辛弃疾、温庭筠……还有刘大白的新诗:
归巢的鸟儿,
尽管是倦了,
还驮着斜阳回去。
双翅一翻,
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
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⑵记忆就是人。记忆就是自己。爱情就是一连串共同的、只有两个人能共享分享的刻骨铭心的记忆。只有死亡,才是一系列记忆的消失。记忆是活着的同义语。活着而忘却等于没活。忘却了的朋友等于没有这个朋友。忘却了的敌意等于没有这个敌意。忘却了的财产等于失去了这个财产。忘却了自己也就等于没有自己。
⑶我已不再年轻,我仍然得意于自己的记忆力。我仍然敢与你打赌,拿一首旧体诗来,读上两遍我就可以背诵。我仍然不拒绝学习与背诵新的外文单词。
⑷然而我同样也惊异于自己的忘却。我的“忘性”正在与“记性”平分秋色。
⑸一九七八年春,在新疆工作的我出差去伊宁市,中间还去了一趟以天然牧场而闻名中外的巩乃斯河畔的新源县。一九八二年,当我再去新疆伊犁的时候,我断然回答朋友的询问说:“不,我没有去过新源。”
⑹“你去过。”朋友说。
⑺“我没去过。”我摇头。
⑻“你是一九七八年去的。”朋友坚持。
⑼“不,我的记忆力很好……”我斩钉截铁。
⑽“请不要过分相信自己的记忆,那一年你刚到伊犁,住在农四师的招待所即第三招待所,从新源回来,你住在第二招待所——就是早先的苏联领事馆。”朋友提醒说。我一下子懵了。果真有这么一回事?当然。先住在第三招待所,后住在第二招待所,绝对没错儿!连带想起的还有凌晨赶乘长途公共汽车,微明的天色与众多的旅客众多的行李。那种熙熙攘攘的情状是不可能忘记的。但那是到哪里去呢?到哪里去了又回来了呢?似乎看到了几间简陋的铺面式的房子。那又是什么房子呢?那是新源?我去了新源?我去做什么去了呢?为什么竟一点儿也不记得?
⑾一片空白,全忘却了。
⑿不可思议。然而,这是真的。新源就是这样一个我去过又忘了等于没有去过的地方。这比没有去过,或者去了牢牢记住然而没有机会再去的地方还要神秘。
⒀我忘却的东西越来越多了。一篇稿子写完,寄到编辑部,还没有发表出来,已经连题目都忘了(年轻时候我甚至能背诵得下自己刚刚完成的长篇小说)。当别人叙述一年前或者半年前在某个场合与我打交道的经过的时候,我会眨一眨眼睛,拉长声音说:“噢……”而当我看到一张有我的形象的照片的时候,我感到的常常只是茫然。
⒁感谢忘却:人们来了,又走了。记住了,又忘却了,有的压根儿就没有记。谁,什么事能够永远被记住呢?世界和内心已经都够拥挤的了,而我们,已经记得够多的啦。幸亏有忘却,还带来一点好奇,一点天真,一点莫名的释然和宽慰。待到那一天,我们把一切都忘却,一切也都把我们忘却的时候,那就是天国啦。
【小题1】文章第(1)段引用刘大白的新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小题2】请结合文章内容理解第(4)段中画线句的含义。(4分)
【小题3】文章第(10)段中作者连用问句,对文章表达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4】文章开头称颂记忆,结尾却又感谢忘记,这两者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31: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你的笑容永远灿烂  傅昌尧
老吴醒过来了!
老吴在死亡的隧道里摸索了三天三夜,终于又回到生命的入口。老吴的苏醒让整座城市长长吁了一口气,鲜花和掌声将医院塞得满满的。老吴是个英雄,火海救人的英雄。
老吴很普通,普通得犹如街边的梧桐树,老吴绝对没想到自己今生还做一回英雄。那天,老吴下班本不该从那条街经过,很像是有个导演在故意安排,老吴突然心血来潮要给自己买一条绵绸做的灯笼裤,老吴每天在护城河公园锻炼身体,见人家穿着灯笼裤很精神,就想也来一条。
刚拐进那条卖服装和小商品的步行街,就见有人急赤白脸地往外跑,边跑边喊:“起火了!起火了!”老吴眼睛不太好,一抬头,这才看见不远的一个店铺里有火光,浓烟滚滚。老吴犹豫了一下,准备往后退,可被蜂拥而来的救火的以及看热闹的人流裹挟着,被挤到了起火现场,老吴明显感觉到阵阵热浪的舔舐。有人喊,太危险了,大家往后退,给救火车让道!老吴听到远处消防车的鸣叫声越来越近。就在大家纷纷向街对面退去时,老吴突然发现,那起火的店铺里好像有个人。老吴站住了,大叫,里面有人!可没人理会老吴,店铺里不知什么东西爆炸了,人们跑得更快了。
老吴的脚挪不动了,他几乎是下意识地想到,里面那个人是我看见的,我不能跑,跑了,就是见死不救。老吴在冲进火海的一瞬间,后悔今天不该来这里,更不该看见了别人没看见的那个人。
老吴抱着那个人从火海里冲出来,简直是个奇迹,当老吴浑身是火在地上打滚时,人们一时怔住了。是赶到的消防兵将老吴身上的火扑灭的。人们立即将老吴送到了医院。老吴的勇敢与奋不顾身,打动了在场所有的人,又通过新闻媒体打动了更多的市民。人们手捧鲜花,络绎不绝地前往医院慰问。老吴受到的拥戴有些异乎寻常。
老吴的神志稍稍清醒一点以后,得知从市长到街边捡破烂的盲流都来看过他,心里便忐忐忑忑的。他竭力追忆着那天救人的情形。他问身边的人,救出来的是个什么人?人家告诉他,救出来的是个美丽的姑娘。老吴又问,那姑娘怎么样?人家告诉他,姑娘只受了点轻伤。老吴还问,那是谁家的姑娘?人家还告诉他,那姑娘就是普通人家的姑娘。老吴再问,人家就说,老吴你现在特别需要安心治疗,别消耗精力,因为还处在危险期。老吴便微弱地叹息了一声,心里一堵,又昏了过去。
老吴像多数严重烧伤的病人一样,病情反复无常,一些国内著名的专家也被请来为老吴诊治。专家们说,老吴的伤势太严重了,这样的伤势还能活着,简直不可思议,且随时都会……老吴只要一醒过来,就询问那个被救的姑娘,人们越来越难以应付老吴的询问。那天,老吴凑在前来采访的记者耳边问,那个姑娘为什么没来看我?记者怔住了,许久才说,她会来看你的。老吴说,骗人。昏厥。
后来,人们找来一个姑娘,对老吴说,这就是你救的姑娘,可老吴连眼睛也没眨一下。在场的人都愣住了。人们决定将真相告诉老吴,这样或许对治疗有好处,因为老吴反复询问那个姑娘,肯定是意识到什么,应该尊重老吴。但医生们却又说,风险同样很大。
告诉老吴真相的任务交给了老吴的老伴儿,她噙着泪花,轻轻捧起老吴的头,隔着纱布,说,老头子,人家虽然承认你是个英雄,可你知道吗?你闹了个大笑话,你那天救出来的是个塑料模特!
老吴忽然微笑着,用异常清晰的声音说,其实我知道……说完,老吴就停止了呼吸。人们发现,尽管老吴的脸庞烧得面目全非,但那笑容却像浇铸般的硬朗、灿烂。
给老吴出殡的那天,万人空巷。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采取倒叙手法,如先从老吴在医院时的状态写起,特别是先交代老吴与死神搏斗了三天三夜,从而增强了故事的生动性,设置了悬念,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B.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文中在情节处理上设计了多处暗示性铺垫,比如在文中第六段一句“人们立即将老吴送到了医院”暗示了事情的非同一般。
C.小说中对老吴的动作描写“老吴便微弱地叹息了一声,心里一堵,又昏了过去”实际是在揭示老吴的心理,表现了老吴在受到众人欺骗后的恼怒与愤懑。
D.小说的结尾“给老吴出殡的那天,万人空巷”的情节设置意味深长,不仅揭示出人们对于平民英雄的悼念,更表现了对质朴与诚实品格的敬仰与呼唤。
 
E.“老吴忽然微笑着,用异常清晰的声音说,其实我知道……说完,老吴就停止了呼吸”暗示老吴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的原因是想知道人们对于自己“救假人”事件的真实态度。
F.小说中强调“老吴来到来到火场现场是源于人流的挟裹”这一情节是想通过此说明生活中还存在很多无聊的看客,潜在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讥讽。
(2)请简要概括小说中的老吴这一形象的特点?请具体分析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一形象的?
(3)小说以“人们明知道老吴救出的是个塑料假人却还是给予他崇高的敬意”为核心情节,请分析作者为此的创作意图和艺术效果。
(4)小说为什么要以“你的笑容永远灿烂”为标题?请作具体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9分)
泥土与珍珠
林希
诗人鲁藜已经去世多年,他留下的许多诗篇丰富了中国新文学的经典宝库,其中《泥土》一诗,被许多人奉为座右铭,更成了一代中国青年的生活理想。
《泥土》一诗,只有4句,“ 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 /就时时有怕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作泥土吧 /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字字珠玑,赞美了人生的最高理想,歌颂了崇高的人生价值观,许多人将这4句诗奉为人生的崇高信仰,充分证明了这4句诗思想、情感内涵的无限丰富。
只是,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珍珠和泥土的比重已经越来越被物质诱惑所颠覆,泥土的人生理想早就被不少人所摈弃。在有些人那里,人生的最高理想再不是让众人把你踏成一条道路,而是出人头地,做首富,居高位,住别墅,开名车,喝名酒,等等等等。就连“泥土”们想的也是有一天会变成珍珠,从此再不和泥土打交道了。
这些年,泥土变珍珠的事例屡见不鲜。然而无法改变的事实却是,泥土永远是生活的主流,而珍珠一旦背离了泥土,它也就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光彩。
  泥土也罢,珍珠也罢,每个人都会有自我感觉,只要你的自我感觉不伤害他人,谁也无权干涉。但是,这里又是一个但是,只有文学却只能属于泥土,文学一旦选择珍珠,它就必然要失去艺术生命。也许在社会浮躁期,一些装扮成珍珠的东西会一时得宠于时尚,只是一旦社会恢复理性,那些名噪一时的珍珠们,立即就会变成垃圾。
  最近一位诗人因获奖受到网络争议,网友们质疑这位诗人的身份,进而怀疑评奖有失公平,只是也有人问,官员何以就不能写诗呢,更有人质问,质疑评奖不公,你又能提出什么证据呢?一切的讥讽都没有看到事情的本质,评价一位作家的作品,关键在于看他的情感世界,过去说是看他是为什么人写的,或者说是他在歌唱什么和为什么人歌唱。
  评价这位诗人的作品,我们没有能力胜任。离开特定的诗人对象,纵观当今诗坛,确实一些诗人的作品抒发的不是泥土情怀,一些诗人自作多情地扮做一颗珍珠,在那里忸怩作态地做珍珠状,许多诗篇只抒发小男小女式的悲情,或者做自虐式的灵魂挣扎。当今诗歌作品失去读者,是因为一些诗人背离了诗歌艺术的崇高和美丽,一个健康的社会不会接受萎靡和污秽。
  文学一旦陷入珍珠情结,自然就不再有一丝艺术力量,就只能在网络上任其笑骂,中国文学历史上那些不可替代的名篇,何以就没有人敢如何轻慢,就因为这些作品中永远的泥土情结,鲁迅也遭到过恶意轻慢,但有更多的人挺身而出保卫鲁迅。
  文学界、文化界确实正在发生情感蜕变,一些人背离泥土出身,做出珍珠状,为自己谋求地位。此中也有洋珍珠和土珍珠之别,洋珍珠们玩洋腔,作洋秀,以得西人真传行世;土珍珠则不时做出大师状,居高临下自命不凡地自我陶醉。其实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人心浮躁,只有泥土才最显珍贵,珍珠早就可以克隆了,泥土却永远真诚地孕育万物。
  还是诗人鲁藜的名篇:“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 /就时时有怕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泥土与珍珠”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泥土是低微的物质,珍珠是贵重的宝贝。
B.泥土代表乡土文学,珍珠代表高雅文学。
C.泥土情怀不是艺术,珍珠情结不是文学。
D.泥土永远孕育万物,珍珠可以有真有假。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物质诱惑使泥土的人生理想早就为人们所摈弃,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根本改变,连“泥土们”都想变成珍珠。
B.诗歌《泥土》肯定了甘于平凡和乐于奉献的优秀品质,赞美了人生的最高理想,歌颂了崇高的人生价值观,成了一代中国青年的生活理想。
C.虽然有不少泥土变成了珍珠,但是,泥土永远是体力劳动者生活的主流,而珍珠一旦背离了泥土,也就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光彩。
D.文学尽管需要从泥土中发现珍珠,但文学需要植根于泥土。虽然那些克隆出来的所谓“珍珠”一时抢人眼球,但毕竟失去了艺术生命。
【小题3】作者认为当今诗歌作品失去读者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
“千年极寒”!真的假的?
近来,欧洲多个国家遭遇强降雪和低温天气。今冬欧洲这么冷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这是否就是传说中欧洲的“千年极寒”天气呢?来自欧洲权威机构的多位专家给出了解释。 英国气象局首席气象学家尤恩·麦卡勒姆认为,目前英国等一些欧洲国家的寒潮是因为大西洋上空的气压比通常偏高,阻止了较温暖的西风进入英国和欧洲大陆上空,来自北极的冷空气得以长驱直入。同时,今年来自格陵兰岛的极地反气旋一路南下,将冷空气带到了欧洲西部和北部,导致这些地区大规模降温,降雪的强度和范围较大。另外,从长期来看,北极气候环境可能成为影响欧洲冬季天气的重要因素之一。最新气候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北冰洋表面冰层消失也可能导致欧洲以及亚洲北部频繁出现异常寒冷的冬天。
针对许多媒体报道所谓欧洲“千年极寒”说,墨西哥湾流(洋流的一种)变冷是引发这一“千年极寒”的“罪魁祸首”。因为过去的五年中,为欧洲冬天带来温暖的墨西哥湾流的运动速度减缓了一半,今年4月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故加重了这一趋势,如果这种趋势持续下去,除了引起极寒,这股世界第一大海洋暖流将会消失,那时整个欧洲都将进入冰河世纪。对此,世界气象组织专家、气象学家尤里·伊兹拉埃尔认为“这种说法是一种臆测,没有权威的和确切的科学依据”。他说,墨西哥湾流变冷在理论上是可能的,因此这一问题曾经备受关注,但关于它变冷的观点并没有得到证实。只有当整个格陵兰岛都融化了,才会出现湾流变冷的现象,而目前情况远非如此。针对有人认为今年4月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故加重墨西哥湾流速度变缓的说法,尤里·伊兹拉埃尔认为从地质意义上来说,这场灾难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
另外,目前人类预测气候的能力只能局限在对未来一段时间内气候异常总体趋势的预测。人类有详细气象记录的历史不过150年,而“千年极寒”一说竟然能预测到欧洲今冬会遭遇千年一遇的寒冷。美国有线及卫星电视“气象频道”高级气象学家斯图·厄斯特罗认为,“气候预报和天气预报完全不同,它更复杂也更困难。而针对气候时间段里的极端天气事件来预报,难度更大。目前,国际上开始这方面的研究刚刚2-3年,并没有可信赖的手段来对此进行预报。那项预测整个冬季的气候预报似乎太过猜测性且耸人听闻,事实上,人类至今仍无法获得千年前的准确气象记录,又怎能说今冬是千年最冷的冬天呢?”
每次遇到大面积寒潮,都会使人们对“全球变暖”产生诸多质疑。对此法国气象学家纳坦强调,从全球范围来看,气候变暖的趋势没有改变。比如,今年在欧洲北部和西部经历寒冬的同时,希腊等欧洲南部国家的人们却在体验一个异常温暖的冬天。对于这种“冷暖不均”,纳坦解释说,这种现象并不奇怪,它反映了一种气候的平衡——极地冷空气南下时,来自北非或热带的暖空气就会北上,与之对抗。从总体来看,全球气温始终保持着平衡。在同一年,不同地区有冷有热;在不同年份,整体气温有高有低。而且从全球角度来看,气温还是普遍偏高,而世界不同地方的天气会有很大差异。因此,总的来说,这些寒潮仍属于自然变化,不应因此怀疑宏观上的全球变暖。(摘自《凤凰网》,有删改)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对“造成今冬欧洲多个国家遭遇低温天气”原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西洋上空的高气压阻止了较温暖的西风进入英国和欧洲大陆上空。
B.来自极地反气旋长驱直入,将冷空气带到了欧洲西部和北部,导致这些地区大规模降温。
C从长期来看,北冰洋表面冰层消失也可能是导致欧洲冬季天气异常寒冷的重要因素之一。
D.欧洲部分地区今年降雪的强度和范围与往年相比较大,也是导致这些地区异常寒冷的原因。
【小题2】下列关于“‘千年极寒’说是一种臆测”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针对今年4月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故引发墨西哥湾流变缓的说法,科学家认为,从地质意义上来说,这场灾难的影响微不足道。 
B.事实上,人类至今仍无法获得千年前的准确气象记录,所以,今冬是千年最冷的冬天这一预测似乎太过猜测性且耸人听闻。
C.尽管墨西哥湾流变冷在理论上是可能的,但并没有得到证实。只有当整个格陵兰岛都融化了,才会出现湾流变冷的现象,而目前情况远非如此。

【小题3】

【小题4】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丑槐
老城的南头有棵丑槐,它体态臃肿,衣衫沧桑,即使在五月槐香的季节,也只能抽出几条斜枝碎叶。
它是树中的侏儒,标准的畸形儿。
他叫大宝,是个修鞋匠,他的鞋摊摆在丑槐下已很有一些年头了。街上的风景,换过一页又一页,不变的,只有大宝的的鞋摊。看见他时,他多数蓬头低首地趴在一架黑乎油腻的修鞋机上补鞋。修鞋机前放着一只破木箱,木箱上什么都有,都是修鞋的家什。看不见他的腿,腿被木箱遮住了。不过,也看到过他的腿。那是在闲时,他坐在一个小马扎上和旁边修自行车的老马聊天。他的裤子和正常人的裤子没什么区别,区别在于裤管里的内容,那里没有一双有血有肉的腿。一双空空的裤管在风里荡来荡去。
她叫菊花,是这个小城的清洁工。每次走过大宝的摊前,大宝离着老远就笑眯眯地招呼过来了。他的笑容常常刺激着她的神经,让她倍感人生的残酷。一个一生不能用双脚走路的人,却偏偏操持着替人修鞋的活计,用自己的双手为他人助跑,而自己却寸步难行。
菊花常来他这补鞋,开始是补自己的鞋,后来,自己的鞋没得补了,她就在垃圾筒旁找人家扔了的鞋来补。
老实说,大宝的手艺并不高明,甚至有些粗糙,和他人一样,怎么看都算不上精致。大宝开始补鞋还算认真,后来,生意越做越精了,开始偷工减料,甚至开始用劣质皮。
菊花每次接过针工粗糙,掌皮劣质的鞋子,只是笑笑。大宝粗黑的大脸上依旧堆着虚虚的笑,说着口不对心的话:“大姐,你放心,给你补的绝对是上好的皮。钱嘛,你看着给好了,都是熟人,讲钱生分嘛。”
起初,他要多少,菊花给多少,明知贵了,也不还价,大宝觉得她这生意好做。
渐渐地,大宝有了想法。他想,补一双鞋,我要她4元,她给,如果我跟她要6元,估计她也会给的。我怎这么傻呢,何不要6元?
再来补鞋时,涨价了,一双鞋从4元涨到了6元。说出6元时,大宝斜眼偷看了菊花的脸色,出乎意料的是,菊花只是笑笑,竟掏出了一张皱巴巴的10元人民币说:“不要找零。”转身走了。
“嘿,这女人看穿着不咋的,出手倒挺阔绰的,真是人不可貌相啊!”大宝惊喜之后莫名了好一阵。
这出人意料的结果让大宝的脑袋越来越活了。
一个秋日的午后,阳光慵懒地照着,照得人打瞌睡,头顶的丑槐耷拉着稀疏的脑袋,睡眼朦胧。丑槐下的大宝身着老式中山装,胸系油腻腻的蓝色大围布,正拢着手,眯着眼,朝着大街上呆望。
菊花来了,手里拎着一双垃圾筒旁捡来的童鞋。大宝的眼睛倏地一亮,一张脸,笑成了一朵花。
“大姐来啦!快请坐,请坐。”“大姐稍等呀,一会就好,一会就好。”菊花笑笑,默默地坐在旁边等着。菊花发现大宝的木箱里新进了一些万能胶。而这些万能胶全是假的。
鞋子修好了,菊花接过鞋,依旧递过一张皱巴巴的10元人民币,大宝把钱紧紧攥在手里,也不提找零。
“师傅,卖我两瓶万能胶吧?”菊花说。
“行行行,当然行,大姐要,我给全城最低……”大宝的话还没说完,菊花再次递过一张皱巴破旧的10元人民币,转身走了。
菊花转过一条街道,把那两瓶面浆做的万能胶扔进了路边的垃圾筒。
看着菊花远去的背影,大宝狠狠地亲了一口手里的两张人民币,自言道:“人要走运,山也挡不住哩。多亏咱这脑瓜灵!”
旁边修自行车的老马扔过话来:“大宝,知道你的运气哪来的吗?你的运气于你那双空空的裤管!知道吗?这女人以前的男人也是修鞋的,后来出了车祸,双腿截肢了,再后来,男人得病死了。她就靠着清扫街道挣点生活费。
大宝的笑容凝固了,凝固在那棵粗糙、干裂、灰黑的丑槐下。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大宝是位其貌不扬的修鞋匠,自己寸步难行却用双手为他人助跑,对待顾客很热情,经常笑眯眯地招呼顾客,菊花因此总照顾他的生意。 
B.作者借助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刻画了一个没有精湛手艺、安分的本心却有着偷工减料的精明与售假欺诈的得意的人物形象。 
C.菊花开始是补自己的鞋,后来就在垃圾筒旁找人家扔了的鞋来补。因为是老顾客,大宝给菊花全城最低价,菊花也出手大方,不在乎找零。
D.菊花竭力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帮助大宝完成精神救赎。这正是作者写作此文的真正目的:不仅是批判丑陋的人性,更重要的是褒扬精神救赎的人性。
E.小说在构思上颇具匠心,情节跌宕起伏。作者对人物直接表明态度,以“大宝的笑容凝固了”作为结局,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小题2】文中对丑槐进行了三次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的菊花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4】有人建议把小说的题目“丑槐”改为“大宝”,你认为呢?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