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22分)
干渴的村庄
肖建新
①村庄的干渴是近几年的事。那些年,雨和童年一样率性,杂草一样茂密,无拘无束,犹如一个无人看管、喜欢疯跑的孩子,把一年四季和村庄穿了个透。对于村庄,雨是一个熟人,用多种不同的步伐量过村庄的大小高矮,量过无数的牛蹄踏在村庄横截面上的深度。
②在我的记忆里,雨总是等不及我走到一棵树下,或附近的一个檐下,就唰唰地落下来。有时候在树下等久了,还不见停,就只好冒雨往回跑,在路过藕地时,顺手折一枝藕叶顶在头上,这样,雨不至于完全打湿一个人的童年,总有一些地方和时光可以躲避。下雨时,我常把书藏在怀里,双臂抱紧,即使雨弄湿了衣服和手臂,可怀里的书总是干干的,这多少会让我有一些小小的慰藉:梦想总是在一个温暖处。
③春天的雨是村庄最欣喜的事。旱了一冬的村庄会因一场春雨的到来而含情脉脉,油菜像小姑娘一样,水盈盈地在春风里摇曳,胡豆花幽灵般的小眼睛在滴溜滴溜地转,那些小动物们和人一样,跑到小雨里,让雨水落在身上和脸上,享受着第一场春雨的温润。乡村父亲们的脸,在这时开始变得柔和,春雨洗净了他们内心的忧郁。
④在我离开的这些年,村庄的水分越来越少了,我看到一位母亲失去了往日丰润的表情。我甚至不明白,那些年,村庄像针管一样饱满的水分都去了哪里。它将一个村庄遗忘了吗?将那些在它的深处隐瞒的小路和在它的怀里生长的植物们都忘了吗?将一些反复踩踏过的童年也忘了?那些与它终日厮磨的乡村泥孩子呢?
⑤那些知道村庄每一个细节的雨,在我离开村庄的那些年,慢慢地少了,薄了,它覆盖的面积越来越窄,下的深度也越来越浅了。我不知道那些年,村庄究竟怎么了,它虐待雨了吗?树木也在我离开的那些年,开始慢慢退化,它们大多数的叶子落了下来,无法在春天里兴高采烈,在夏天里随风狂舞,深秋叶落的时候,薄薄的一层,再也找不到童年如踏海绵之上的感觉了,老人们也懒得去扫这些落叶,因为它们烧不了几个时日。
⑥然而,村庄真正的干渴却是从越来越多的人离开村庄开始的。他们不再看重那几颗微不足道的粮食,看重祖辈长期依存的地方。一片土地不再能养活一个家庭。宁愿土地荒着,也不想和他们的祖辈一样,在干渴的地里赶着干渴的牛做着干渴的事。对于他们而言,土地的产出与他们的付出极不成比例,再说,他们的心事全不在乡村里,几颗粮食已无法让他们搭上通往另一种生活的列车。他们中的有些人甚至带上了自己的家人和孩子,打算永远离开了。他们走时,一些老人会站在村庄最边缘的土窑上,目送他们离去,而不说一句话。
⑦多年以后,当我回到它的中间时,我见到了那些因长久未开而有些生锈的锁。它们锁在了一个村庄的眉头之上,锁住了一个曾经繁茂的村庄的脊柱。母亲走后,我家的房子也是用一把锁代替,钥匙放在隔壁的那家人那里。有一回我找来钥匙,想找找那些年落在里面的东西,我看到了贴在墙上的那些陈旧的奖状——母亲在我小学时得到的最大的欣慰,它们见证了一个乡村少年的成长,可它们真的是奖给我的吗?那个满脸汗水和灰尘的少年,早已从村庄的小路上走失,这些奖状就像是一些钉子,要将这个少年钉住,他再跑,能跑出屋子里的那堵陈年的墙壁吗?
⑧其实,村庄的未来是可以预料的,但我还不想做这样的预料。我的一部分,许多人的一部分,还在那,还在由一些老人和孩子所守护的村庄里。我相信:雨,在历经一个干旱的循环后,会再次滂沱地回到村子里,落进人们的心坎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1—3段用大量的篇幅写前些年村庄的雨,运用反衬的手法,用有雨时的村庄充满生机和快乐反衬近些年村庄的干渴。
B.村庄的雨“和童年一样率性”,它是村庄的“一个熟人”,它甚至知道村庄的“每一个细节”,这些描述,不仅说明了当年雨水的丰沛,还表现了雨水与村庄的亲密关系。
C.越来越多的人离开村庄,但老人们还在坚守,他们用沉默来表达对抛弃村庄者的鄙视和抗议。
D.文章以时间为序,以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为线索,不枝不蔓,娓娓道来,颇具匠心。
E.本文语言或轻盈灵动,或凝炼有力;情绪或欢欣愉悦,或深沉低回,二者相得益彰,给读者带来美好的阅读体验。
【小题2】文章的标题是“干渴的村庄”,请解释“干渴”在文中的含意。(4分)
【小题3】联系文章相关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8分)
(1)请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第二段的内容,并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5分)
(2)从表达效果的角度赏析第三段划线的文字。(3分)
【小题4】作者在最后一段说“村庄的未来是可以预料的,但我还不想做这样的预料”,如果作者愿意预料,你认为作者的预料会是什么?根据文章内容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31: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蹲点
修祥明
1971年,我在即墨县一个公社里当文教助理。初冬的时候,公社让我到肖家疃村去蹲点。铺盖洗刷这一套我自己带,吃饭则由村里统一派饭吃,从村东头开始挨家挨户往下轮。轮到谁家,我一天三顿饭就到谁家吃。一顿饭四两粮票五毛钱。
即墨是出名的地瓜干县,一年到头,庄户人的日子离不了地瓜干。有这么句趣话:进了即墨地,踏着两脚泥,吃着地瓜干,放着瓜干屁。那时在胶东半岛,乃至山东省,只要你说是即墨人,人家准会说:你们那里出地瓜干啊!
肖家疃是个出名的穷村,日子更离不了地瓜干。不过,我进村吃饭,连一块地瓜干的影子也没见到。他们用过年过节的麦子到石磨上磨成面,或是擀两碗面条,或是捏两碗饺子,或是烙一个锅饼,汆个葱花鸡蛋汤,最次的也烧几条小咸鱼、贴几个玉米饼子让我吃。
其实,我到谁家都能闻到一股浓烈的煮地瓜干的味道。我向他们要地瓜干吃,说干了嘴皮他们也不应。我自己要去盛,他们捂着锅盖说:“修助理,你是看不起我们吗?难道我们连顿饭也管不起?让你吃地瓜干,村里人非戳俺的脊梁骨不可!”差不多家家都是这套话。犟不过他们,我只好一个人坐在炕上吃小灶。那些馋不住的孩子会在天井的窗外,或者屋后的后窗偷偷看我吃饭,馋得嘴角流出涎水,嘴角翕动,腮帮一鼓一鼓。我刚一下炕,孩子会像馋猫一样跳到炕上抱起盘子和碗又扒又舔……我于心不忍,只好每顿饭吃个大半饱儿,或者干脆吃个半饱儿,以便把剩下的饭让孩子们解解馋儿。
经过一月多的调查了解,我发现肖家疃穷就穷在缺少水浇地。我和村干部决定,在村北河套的泉眼处挖水塘,一是这里地下水多,二呢,把河拦腰截断可以在雨季多蓄些河水,三是在河套挖水塘省工。真可谓是一石三鸟。
傍黑放工的时候,我把大伙儿召集到一起说:“从明天起,我不吃派饭了。我想到谁家吃就到谁家。你们送饭的时候,每家给我多捎双筷子就行了。”
这一招果然灵,第二天开始,工地上不见一块地瓜干的影子。家家的饭不是地瓜面包,就是地瓜面饺,或是地瓜面条、窝窝头、合饼等,最差的也把地瓜干用石臼子捣碎,放上几把豌豆熬成黏稠的粥。这样,我的目的达到了:我只能到一家去吃饭,但每一家的伙食都改善了。吃得好了,大伙儿有了劲头,两个月后水塘挖好了。
庆功大会在水塘边开。锣鼓喧天,红旗招展。全村的男女老幼能动弹的都来了。一塘清水在西北风的吹动下,宛如一匹洁净的绸子在抖动飘舞。
望着坐在前面的妇女们,我有些愧疚有些动情地说:“挖这个水塘,你们妇女是头号功臣!”
妇女们不解,摇着头说:“俺没有功,修助理和劳力是功臣!”
我说:“你们听我讲,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两个月,你们用地瓜干做出那么多样好吃的饭,好饭出好活儿,你们费心又费力,就是头等功臣嘛!”
劳力们又是鼓掌,又是大声喊叫,表示对我的看法的支持。
妇女们显得又激动又骄傲。一个妇女站起来问我:“修助理,你这么实在,我问你个事行吧?”
我说:“你问吧。”
“明年冬天你还来俺村不?”
我爽快地答应:“来!来!来!明年咱们再挖个水塘好不好?”
“好!”“好!”“好!”
社员们齐声欢呼。
我被社员们欢乐的情绪感染了,问他们道:“有了水浇地,你们的生活好了,我明年冬天来,给我什么饭吃?”
妇女们先是一愣,交头接耳嘀咕了一霎,然后大声说道:“地--瓜--干!”我拍着巴掌,想说点什么,可一个字也说不出。泪水从我的两眼汩汩地涌出。
(有删改)
【小题1】文中第三段详细描写村民给“我”准备的饭,有什么作用?
【小题2】庆功大会上“我”为什么“有些愧疚”又“有些动情”?
【小题3】小说中的“我”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4】请结合全文,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中国古代文化是人类智慧的源泉

戚德刚

日前,塞尔维亚知名汉学家、贝尔格莱德孔子学院院长拉多萨夫·普西奇博士在他位于贝尔格莱德老城中心的办公室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记者:普西奇教授,您是我所见到的外国人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有较高造诣的学者之一,请问是什么缘由让你当初选择汉语,这个不论在文化还是文字方面和自己母语差异都非常大的专业呢?

普西奇:我在中学时就对东方文化和哲学产生了兴趣,大约16岁时,我读了由德文翻译成塞文的《道德经》,对老子所说的“道”既不是上帝,也不是基督信奉的“神”很好奇,那“道”到底是什么呢?后来,我读了一些孔孟和荀子的书,仍然一知半解。于是,我把弄明白《道德经》作为学习中文的目的之一,也更加坚定了学习汉语的决心。1978年我中学毕业后进了贝尔格莱德大学哲学院,但汉语水平很差,好在贝大语言学院当时正好开设有汉语课,我就有了机会选学中文。开始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对汉语的“说文解字”上,对老师所讲的关于汉字的来历和意义非常感兴趣,坚持了2年多。1985年我开始了为期三年的中国留学生活,回国后在贝尔格莱德大学哲学院任教。1991年哲学院开设选修课“中国历史和中国古代哲学”,开始我以为不会有多少人对这一课程感兴趣,但后来我发现自己错了!于是,我萌发了把老子的《道德经》翻译成塞文的想法,好让更多的塞尔维亚人了解老子。

记者:您在中国留学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普西奇:去中国之前,我的中文口语可以进行交流,但阅读水平较差,中方安排我在北京语言学院(现北京语言大学)进修一年,随后到南京大学哲学系进修中国古代哲学,功课包括南北朝史学、古代哲学、禅宗、《道德经》等等。开始我根本读不懂这些深奥的原文课本,但是兴趣和信心给了我毅力,硬着头皮攻读原著,一段时间以后每天都会有新的收获,发现自己从原文中咀嚼的味道和读外国人翻译的读本有很大的不同,我几乎倾注了全部精力攻读汉语和中国文学。可以说,我在中国求学的三年,是最辛苦、最有意义的三年,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三年。

记者:普西奇博士,您对研究、推广中国古代文化“情有独钟”,并出版和发表了不少著作和译文,您认为自己的得意之作有哪些?

普西奇:从1991年起,我在中国、美国、英国和塞尔维亚本国有影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了30多篇学术论文和多本著作,其中有代表性的论文和文集有:《婴儿与水:老子的道》 《老子宇宙观的探讨》《论老子的“无”》《宇宙的纹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美的认识》《禅宗及其对中国艺术的影响》《中国当代美学:传统与现代化》《丝与樱桃:影响中日关系的负荷》《糖和纸:印度、波斯和中国文化的纽带》以及《道德经》《中国古代四大哲学家》《中国当代诗歌选》《中国现当代小说选》等汉译塞作品,这些都受到读者的好评。

记者:普西奇博士,请您谈谈中国古文化对现实的意义好吗?

普西奇:有些不了解中国文明的人认为中国没有哲学家,这是非常错误的。老子、庄子、孔子、孟子、荀子既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也是哲学家。老子的《道德经》涵盖了哲学、心理学、伦理、宗教等深奥理论,美国《纽约时报》曾将老子列为世界十大古代作家之首不无道理。学界认为,中国、印度和古希腊是世界古文化的三大支柱。中国今天的繁荣与发展就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依据,中国古文化越来越多地被认为是人类智慧的源泉。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都在关注中国文化的演绎与传承,而中国年轻一代对古文化的兴趣不足,他们更关注经济往来。殊不知,没有文化底蕴的经济交往是没有意义的,失掉传统文化的发展等于没有根基,没有根基,融入全球化是经不起风浪的,因此中国年轻一代要读一读《道德经》

(选自2013年9月23日《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开头第一段交代了本次访谈的时间、地点、对象,为访谈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并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普西奇教授研究中国古代文化颇有造诣,在有影响的刊物上发表了30多篇学术论文和多本著作,都受到读者的好评。
C.普西奇教授认为,读原著与读译本咀嚼到的味道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他几乎倾注了全部精力攻读汉语和中国文学。
D.普西奇教授学习汉语、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历印证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名言,兴趣和信心给了他动力和毅力。
E.普西奇教授学习、研究、推广中国古代文化,主题明确、集中、深刻,针对性强,给人留下了许多思考。
【小题2】这篇访谈涉及几个方面的内容?记者的提问有何特点?请作简要概括。
【小题3】普西奇教授认为“中国年轻一代要读一读《道德经》”的理由有哪些?请作简要分析。
【小题4】作为知名学者,普西奇教授身上体现出了哪些优良的素养?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13分) 
(1)“你该死!你该死!”他们大声嚷着。
(2)树林一直不停地发出低沉的声音,来响应他们的叫嚷,电光把黑暗撕成了碎片。丹柯望着那些人,那些受够了苦的人,他看见他们现在跟野兽完全一样。许多人把他围住,可是他们的脸上没有一点高贵的表情,他不能够期望从他们那儿得到宽恕。于是怒火在他的心中燃起来,不过又因为怜悯人们的缘故灭了。他爱那些人,而且他以为,他们没有他也许就会灭亡。所以他的心又发出了愿望的火:他愿意搭救他们,把他们领到一条容易走的路上去,于是在他的眼睛里亮起来那种强烈的火的光芒……可是他们看见这个,以为他发了脾气所以眼睛燃烧得这么亮,他们便警戒起来,就像一群狼似的,等着他来攻击他们;他们把他包围得更紧了,为着更容易捉住丹柯,弄死他。可是他已经明白了他们的心思,因此他的心燃烧得更厉害了,因为他们的这种心思使他产生了苦恼。
(3)然而树林一直在唱它那阴郁的歌,雷声隆隆地响,大雨依旧在下着……
(4)“我还能够为这些人做什么呢?”丹柯的叫声比雷声更大。
(5)忽然他用手抓开了自己的胸膛,从那儿拿出他自己的心来,把它高高地举在头上。
(6)他的心燃烧得跟太阳一样亮,而且比太阳更亮,整个树林完全静下去了,林子给这个伟大的人类爱的火炬照得透亮;黑暗躲开它的光芒逃跑了,逃到林子的深处去,就在那儿,黑暗颤抖着跌进沼地的龌龊的大口里去了。人们全吓呆了,好像变成了石头一样。
(7)“我们走吧!”丹柯嚷着,高高地举起他那颗燃烧的心,给人们照亮道路,自己领头向前奔去。
(8)他们像着了魔似的跟着他冲去。这个时候树林又发出了响声,吃惊地摇动着树顶,可是它的喧响让那些奔跑的人的脚步声盖过了。众人勇敢地跑着,而且跑得很快。他们都让燃烧的心的奇异景象吸引住了。现在也有人死亡,不过死的时候没有抱怨,也没有眼泪。可是丹柯一直在前面走,他的心也一直在燃烧,燃烧!
(9)树林忽然在他们前面分开了,分开了,等到他们走过以后,它又合拢起来了,还是又密又静的。丹柯和所有的人都浸在雨水洗干净了的新鲜空气和阳光的海洋里。在那边,在他们的后面,在林子的上空,还有雷雨,可是在这儿,太阳发出了灿烂的光辉,草原一起一伏,好像在呼吸一样,草叶带着一颗一颗钻石一样的雨珠在闪亮,河面上泛着金光……黄昏来了,河上映着落日的霞光,显得鲜红,跟那股从丹柯的撕开的胸膛淌出来的热血是一样的颜色。
(10)骄傲的勇士丹柯望着横在自己面前的广大的草原——他快乐地望着这自由的土地,骄傲地笑起来。随后他倒下来——死了。
(11)充满了希望的快乐的人们并没有注意到他的死,也没有看到丹柯的勇敢的心还在他的尸首旁边燃烧。只有一个仔细的人注意到这个,有点害怕,拿脚踏在那颗骄傲的心上……那颗心裂散开来,成了许多火星,熄了……
(12)在雷雨到来前,出现在草原上的蓝色火星就是这样来的!
——节选自《丹柯》
【小题1】找出最能表现丹柯性格的情节内容,并体会这些内容表现了人物什么特点。(3分)
【小题2】读第2、第9段,丹柯带领人们走出树林前后的两段景物描写,分别暗示了什么?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3】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根据丹柯与族人的不同行为,请你谈谈本文体现了怎样的主题?(主题具有多义、模糊的特点,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主题)。(4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各题。

卖白菜

莫言

我12岁那年,临近春节的一个早晨,母亲苦着脸,心事重重地在屋子里走来走去,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了决心似的,叫着我的乳名,说:“社斗,去找个篓子来吧……”

“可是,您答应过的,这是我们留着过年的……”话没说完,我的眼泪就涌了出来。

母亲的眼睛湿漉漉的,但她没有哭,她有些恼怒地说:“这么大的汉子了,动不动就抹眼泪,像什么样子?!”

“我们种了一百零四棵白菜,卖了一百零一棵,只剩下这三棵了……说好了留着过年的,说好了留着过年包饺子的……”我哽咽着说。

母亲靠近我,掀起衣襟,擦去了我脸上的泪水。我把脸伏在母亲的胸前,委屈地抽噎着。我感到母亲用粗糙的大手抚摸着我的头,我嗅到了她衣襟上那股揉烂了的白菜叶子的气味。透过朦胧的泪眼,我看到母亲把那棵最大的白菜从墙上钉着的木橛子上摘了下来。母亲又把那棵第二大的摘下来。最后,那棵最小的、形状圆圆像个和尚头的也脱离了木橛子,挤进了篓子里。我熟悉这棵白菜,就像熟悉自己的一根手指。因为它生长在最靠近路边那一行的拐角的位置上,它一直长得不旺,我们在浇水施肥时就对它格外照顾。我曾经背着母亲将一大把化肥撒在它的周围。后来,它尽管还是小,但卷得十分饱满,收获时母亲拍打着它感慨地对我说:“你看看它,你看看它……”在那一瞬间,母亲的脸上洋溢着珍贵的欣喜表情,仿佛拍打着一个历经磨难终于长大成人的孩子。

集市在邻村,距离我们家有三里远。寒风凛冽,有太阳,很弱,仿佛随时都要熄灭的样子。不时有赶集的人从我们身边超过去。我的手很快就冻麻了,以至于当篓子跌落在地时我竟然不知道。母亲就蹲下身,将背篓的木棍搭上肩头,我在后边帮扶着,让她站直了身体。

终于挨到了集上。在我们旁边卖青萝卜的是一个高个子老头,母亲让我叫他七姥爷。听母亲说,是我姥姥村里人,同族同姓。一个老太太朝着我们的白菜走了过来。她用细而沙哑的嗓音问白菜的价钱。母亲回答了她。她摇摇头,看样子是嫌贵。但是她没有走,而是蹲下,揭开那张破羊皮,翻动着我们的三棵白菜。她把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半截欲断未断的根拽了下来。然后她又逐棵地戳着我们的白菜,用弯曲的、枯柴一样的手指。她撇着嘴,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母亲用忧伤的声音说:“大婶子啊,这样的白菜您还嫌卷得不紧,那您就到市上去看看吧,看看哪里还能找到卷得更紧的吧。”

我对这个老太太充满了恶感,你拽断了我们的白菜根也就罢了,可你不该昧着良心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我忍不住冒出了一句话:“再紧就成了石头蛋子了!”老太太抬起头,惊讶地看着我,问母亲:“这是谁?是你的儿子吗?”“是老小,”母亲回答了老太太的问话,转回头批评我,“小小孩儿,说话没大没小的!”老太太将她胳膊上挎着的柳条箢篼放在地上,腾出手,撕扯着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层已经干枯的菜帮子。我十分恼火,便刺她:“别撕了,你撕了让我们怎么卖?!”

“你这个小孩子,说话怎么就像吃了枪药一样呢?”老太太嘟哝着,但撕扯菜帮子的手却并不停止。

“大婶子,别撕了,放到这时候的白菜,老帮子脱了五六层,成了核了。”母亲劝说着她。她终于还是将那层干菜帮子全部撕光,露出了鲜嫩的、洁白的菜帮。母亲用秤钩子挂住白菜根,将白菜提起来。老太太把她的脸几乎贴到秤杆上,仔细地打量着上面的秤星。终于核准了重量,老太太说:“俺可是不会算账。”

母亲因为偏头痛,算了一会儿也没算清,对我说:“社斗,你算。”

我找了一根草棒,用我刚刚学过的乘法,在地上划算着。

我报出了一个数字,母亲重复了我报出的数字。

“没算错吧?”老太太用不信任的目光盯着我说。

“你自己算就是了。”我说。

“这孩子,说话真是暴躁。”老太太低声嘟哝着,从腰里摸出一个肮脏的手绢,层层地揭开,露出一沓纸票,然后将手指伸进嘴里,沾了唾沫,一张张地数着。她终于将数好的钱交到母亲的手里。我看到七姥爷的尖锐的目光在我的脸上戳了一下,然后就移开了。

等我放了学回家后,一进屋就看到母亲正坐在灶前发呆。那个蜡条篓子摆在她的身边,三棵白菜都在篓子里,那棵最小的因为被老太太剥去了干帮子,已经受了严重的冻伤。我的心猛地往下一沉,知道最坏的事情已经发生了。母亲抬起头,眼睛红红地看着我,过了许久,用一种让我终生难忘的声音说:

“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怎么能多算人家一毛钱呢?”

“娘,”我哭着说,“我……”

“你今天让娘丢了脸……”母亲说着,两行眼泪就挂在了腮上。

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

(选自《中国最好的散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解读不正确的两项是()
A.“我看到七姥爷的尖锐的目光在我的脸上戳了一下,然后就移开了。”暗示“我”的伎俩被识破了。
B.“我”多次冲撞老太太,但老太太没有与我争吵,证明老太太是一个道德素养较高的人。
C.母亲见到“我”哭而批评我不像男子汉,看似是批评其实是深深的爱,也有对生活艰辛的无奈。
D.老太太撕扯白菜帮子,母亲却没有阻止,说明母亲是一个懦弱的人。
E.前文写我和母亲侍弄白菜,用大段文字写那棵最小的像和尚头的白菜,写出对劳动果实的珍爱,更为下文我对老太太的厌恶提供了情感缘由。
【小题2】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买白菜的老太太的形象特点。
【小题3】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
【小题4】本文没有具体写“最坏的事情”的发生经过,请推测这一经过,并分析这样省略写的好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前途无量
美亨利·斯莱萨文
周六下午,女佣瑟琳娜嘴上嘟哝着厨房的事情、怯生生地走进台球室时,他打球正酣。
“先生,后门来了个男人。他想要找点零活干。”斯坦利不耐烦地说:“带他去工棚,示范给他看要干的活儿。告诉他,管一顿饭,再加三美元的酬劳。”
过了一会儿,斯坦利觉得有些饿了,便向厨房走去。流浪汉正坐在厨房的角落,低着乱蓬蓬的脑袋,吃着一盘炖菜。他穿了件油渍斑斑的迷彩服,身体瘦长,衣服上挂着干活时留下的木屑,看起来约莫与斯坦利同岁。斯坦利掏出一根雪茄,点上火,说:“我是不是见过你?”
“可能吧,”流浪汉咕哝着,“我这样的人多了。”
“戴夫·萨姆纳!”斯坦利突然叫嚷道,“戴夫,怎么会是你?”流浪汉用刺耳的声音问道:“你怎么知道我的名字?”
“老天啊,我是斯坦利·塔沃斯。”
流浪汉一脸茫然。
“塔沃斯,”斯坦利激动地说,“华盛顿大学,我们一级的。”
“塔沃斯,”流浪汉柔声说道,“当然记得。”
斯坦利大笑起来。他转过头,兜住自己的胖下巴,直到它不再抖动。
“戴夫,你到底出什么事了?你是所有同学中的佼佼者,是前途无量的尖子生。”
流浪汉说:“你喜欢听走霉运的故事?我可以说给你一大箩。”
“我想要听你说,真心的,来,”斯坦利心急地说,“来根雪茄怎样?喝点咖啡?”
“好的。”戴夫叹了口气,“刚毕业那阵儿,我申请了外交官职位,挺高层的,在华盛顿有大人物为我撑腰。随后发现薪水低得可怜,跳槽去了一家经纪公司,那是我老爹的朋友开的公司。最后,我娶了老板的女儿。两人处不好,我就甩了她。我用血汗钱付了六年赡养费,直到她钓上另一个傻男人。然后我开始酗酒。就混成现在这样了。”
“真叫人无法相信,”斯坦利笑着说,“我不像你,从来没把书本的知识装进脑子……我拿手的只有台球,现在我有一间自己的台球室。”
戴夫盯着那撮弄脏了地砖的烟灰。
斯坦利豪爽地说,“你记得我老爸开的那家机械作坊么?纯粹就是小打小闹,我继承了小作坊,然后把它壮大了。现在,我的工厂做各种包装。”
“祝贺你。”戴夫说。
斯坦利得意地说:“我赚到了很多钱。”
“你一定有什么成功的秘密,”戴夫嘟囔着,“我从没学会什么经营的窍门,也没学会存钱,往往刚攒到一小笔钱,就会出点事情。还要应付那该死的税收。”
斯坦利欣喜地说:“假如你做生意,那是你真正要学习的一课。你得要懂得耍诡计,你得要学会如何留住你赚到的钱。我想出了许多逃税的办法。我有一半的买卖都用现金,从来不记账。我的客户得到九折的优惠,我则获得逃税的好处。戴夫,这也许就是你我的区别。”
说话间,斯坦利拍了一下巴掌,“我希望你能见见我老婆,我老婆是一个百老汇演员。”他说道。
戴夫站起身,说:“我得走了。”
“戴夫,稍等一下。”斯坦利打开光滑的真皮钱包,摸出一张钞票后,犹豫一下,又摸了一张。两张都是二十美元的钞票。他说,“这不是借你的,而是一点点小馈赠。”
“保姆说给三美元。”
“甭管她。就为了旧时光,行么?”
戴夫接过钞票,匆忙地塞进口袋。斯坦利看着他的背影,嘴里的雪茄一翘一翘的。
塔沃斯夫人购物回家,闻到了马丁尼酒的味道。在客厅,她看到微醺的丈夫正在翻阅破旧不堪的大学纪念册。
“怀旧呢?”她说。
“他在这儿,”斯坦利笑道,“瞧瞧他,戴夫·萨姆纳,公认的前途无量的学生。”
“模样不错,”塔沃斯夫人说,“你在哪?”她皱起眉头,找到了丈夫的圆脸蛋,“你的脸在哪儿我都能找到。他们都怎么评价你的?”
“牌局老千。”斯坦利咬牙切齿地说,随即咧嘴一笑,把妻子拉进怀里,“我告诉你来龙去脉。”
六个月后,斯坦利再次见到了戴夫。
他收到传票,财政部办公室要求他回答几个有关所得税欺诈的问题。
结果,他发现政府的准备比他更充分。有一份来自他公司客户的证词记录,是他辩解不了的。一周后,他接受联邦大陪审团的审判。出庭时,他看见戴夫走进法庭,坐在检控官的桌子后面。戴夫依旧高高瘦瘦,但整个人和上次所见的截然不同,头发梳理得整整齐齐,胡须刮得干干净净,还穿着一套剪裁得体的西装。
同样的戴夫,俨然两人。
斯坦利转身问律师:“他是谁?”
“真是太惨了,你竟然不知道他是谁,”律师酸溜溜地说,“他是财政部最前途无量的探员。”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中,人物的语言极具表现力。如文章的前半部分对戴夫的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他不思进取、消沉颓废的流浪汉形象。
B.小说的细节描写生动传神,当戴夫说记得斯坦利时,斯坦利大笑起来,“兜住自己的胖下巴,直到它不再抖动”,其洋洋自得的神情如在眼前。
C.小说按时间顺序来叙述故事,由于剪裁得当,情节看似简单却富于波澜,特别是结尾部分,出人意料的结局更是独具匠心。
D.斯坦利在学校时不是一个好学生,但是毕业后依靠自己拿手的台球成了一个富人,文章以此告诉我们兴趣在成功的路上所起的作用很关键。
E. 小说注重运用对比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斯坦利的辉煌是通过戴夫的落魄来展示的,斯坦利的狡诈则是通过戴夫的诚实来衬托的。
【小题2】小说为何以“前途无量”为题?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的戴夫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4】有人说,戴夫用巧妙的方式查证了斯坦利的逃税行为,值得赞扬;也有人认为,戴夫为人不厚道,他调查斯坦利逃税行为的方式令人不齿。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