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一棵奇怪的树
谢宗玉
①在瑶村,棕树算得上是最特立独行的了。
②每一棵棕树都瘦瘦的站得很直。一根主杆上去,千手佛般的叶子全聚在树冠。每一柄叶子都宽宽阔阔的,砍下来,稍稍修剪,便是一柄蒲扇。棕树的样子很像一枝擎立的阔荷,按理说,它应该有女子的模样,可怎么看,都看不出女子那份妩媚来。
③春天黯雨夹着东风,夏季暴雨夹着南风,瑶村所有的植物,都在风雨中哆嗦颤抖。风雨过后,几乎没有哪种植物不丢枝弃叶,伤痕累累,有些甚至夭折了。唯独棕树没事一般,再大的风雨,也伤不到它。它泰然自若地站在那里,连弯一下腰都不肯。
④瑶村的棕树一出生,就像忍者一般把自己与外界孤立起来,一出生,就像有某种神秘的使命在等待它们。它们的姿态就是一副修心炼性的姿态,这种修炼还不是无为无不为的那种,而是带有极为坚忍的色彩,像金庸笔下的小龙女,躺寒床卧草绳,连睡觉的时候也不忘修炼。这实在与南方的植物泾渭分明!
⑤南方的植物都是抱着无可无不可的姿态存活,样子多是蔓蔓枝枝、松松垮垮的,风雨旱雪都可以改变它们生长的样式。譬如说吧,天旱的时候,好些南方植物萎萎缩缩的,像个落难的叫花子,一旦雨水充足了,一个个又昂扬得像个暴发户,枝那个粗呀,叶那个肥呀,好像把能吃的养料水分全吃进去了,像城里的胖娃,典型的饮食无度、暴殄天物。
⑥棕树的生长就一点也不受外界的干扰。它们永远是精瘦精瘦的,它们的生命似乎不是为了享受,而是为了经受某种磨难。就连它们的叶子也一片都不旁逸,全是围绕主心生长,一副保驾护航的模样。纱网似的叶柄把主杆像缠足般地紧紧包扎,留给主心的只有一片小小蓝天,所以主心只能心无旁骛地朝着蓝天攀上去。棕树也许就是因为怕受南方莺莺燕燕、花花草草的影响,才会在一开始就让佛手般的叶子把自己圈成一个独立的王国。
⑦修炼的棕树在忘我的境界里幻度一生,甚至都不记得自己的年龄,它没有年轮。当农人每年把棕树的叶柄剥下来做蓑衣的时候,留下来的那一圈圈伤痕,才是棕树的年龄,也是它的修炼进度。据说练内功的武士一般以九重为最高。棕树呢,棕树的最高境界是几重?蓝天浩渺,如果想抵达宇宙,棕树的最高境界便是无穷了。棕树的心气实在是太高了。
⑧棕树的确是瑶村长得最高的树木之一。棕树把自己送入高高的天空,围绕主心的那一簇阔叶,就如悬在半空的楼阁,让瑶村的孩子们心生羡慕。悬在那么高的地方生活,想必别是一番滋味,在陆地上行走的我们当然无法领略。瑶村每天的第一缕天风,每一片阳光,第一颗雨,第一滴露,都是先由棕树品尝,然后才是其他万物。
⑨其实棕树的根基并不好,棕树的每条根都长不到拇指那般粗,这要在年年飓风横扫的瑶村生存是多么艰难。为了弥补根太细的不足,棕树长出无数的根来,并且每一条根都往土地的纵深处扎,就像叶心向着蓝天生长那样,都是一副锲而不舍的架势。所以飓风来时,其他粗枝大叶暴发户般模样的树木也许会被连根拔起,站稳了脚跟的棕树却安然无恙。
⑩我生长于瑶村,我一直认为,瑶村那些花花草草的日子太惬意了,棕树那种苦行僧般的生活我是学不来的。如果我要做一棵树,我就随便做瑶村的其他什么树好了,就不要做棕树。瑶村的第一片阳光、第一滴雨水就由它品尝好了,我甘愿睡个懒觉,迟迟起来,承受瑶村的第N缕阳光,第N瓢雨水。
⑪而现在,城里的生活,让我时时刻刻都有一种被包扎的感觉,我对周围喧嚣的人和事常常失去兴致。我想重回瑶村,但再也回不去了。现在我只能紧闭家门,在一页一页的书卷中幻度光阴。一不小心,我就过成瑶村棕树的生活了。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4年7月11日)
【小题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文章②段说“它应该有女子的模样,可怎么看,都看不出女子那份妩媚来。”表达出作者对棕树没有表现出女子妩媚的遗憾。
B.叠词“宽宽阔阔、蔓蔓枝枝、松松垮垮、花花草草”等既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使文章的语言更富韵味,又表达了作者对描写对象的赞颂之情。
C.文章⑧段和⑨段分别从长得高、扎得深的特点来赞扬棕树:长得高,所以能第一时间享受美好事物;扎得深,所以能在飓风中巍然挺立。
D.⑩段“学不来”“不要做棕树” 等词句,说明了棕树表现出的优秀品质和崇高境界是一般人比较难达到的,它委婉地表达出作者的敬佩之情。
E. 文章融叙事、抒情等为一体,对比、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让个人情思与哲理意蕴相互映衬,形象鲜明,内涵丰富,意味深长。
【小题2】文章⑤⑥段把南方植物和瑶村棕树进行了对比,请结合文段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小题3】文章⑪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32: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15分)
世上最好的地方     冯雪梅
①母亲总说,这世上最好的地方就是家。我不这么想。
②最早的时候,我的家在大院中,里外两间的平房里。那个城市对于我的父母而言曾经很陌生。他们一无所有,就那么靠着自己的一双手开始营建一个家。我记得小院里的槐花香,记得在大树下跳皮筋时唱的儿歌,记得母亲在公用的自来水龙头下洗一大盆的衣服,父亲在家门前的空地上刨木板做家具。那时候我对家的理解就是小院里那间挂着竹帘的小屋——院子里的房子都是相同的结构,唯一不同的是各家挂在门口的竹帘。父亲把买来的竹帘细细打磨光滑,以免扎着人,母亲用旧的格子布将竹帘的边细细缝了,既好看又耐用。父亲是那种闲不住的人,就那两间小平房,也被他动着脑筋规划过——家具都是比着屋的尺寸做的。我实在不知道父亲如何有这样的手艺,只是觉得天底下没有他做不了的事儿。原先屋里的地上铺着砖,父亲弄了水泥来,将地重铺了一遍。那在全院是独一无二的。那个夏天里,我最得意的事就是在地上铺了席子,摆上跳棋,然后请同伴来玩,并让他们参观我带着书架的小床。
③我一直认为我的家是最好的家,直到有一天,我去了同学住在高楼里的家。当我站在阳台上看着都市的车水马龙,看着远处暗红的云彩和一点点落下去的夕阳,突然觉得我的家和这里相比实在算不了什么,我的愿望不再是躺在水泥地板上看小说,而是在高楼的阳台上支一张椅子,看风景。
④这样怀想了许久,我的家就真的到了高楼上。楼房建造的那段日子,只要一有时间,我就跑去看,然后想象着阳台的位置和摆一把什么样的椅子在阳台上。家搬进高楼的那天,我几乎在阳台上站了一下午。我不仅有了可以看夕阳的阳台,还有了自己的一间小屋。家真的不一样了。当我坐在阳台的藤椅上,悠然自得地看着楼下的人群和远远的树影时,觉得再也没有比家更好的地方。初夏的黄昏,风轻轻吹着,天气好极了,能见着远远的一抹青山。
⑤那一抹青山让我产生了无穷无尽的幻想。那应该是秦岭的一点影子吧,山这边的景色我知道,山那边呢,是什么模样?由此而来,想象也一天一天地扩大,这种不着边际的幻想终于使得我离开家去了他乡,因为我重新觉得有比家更好的地方。
⑥我在江南江北穿行了几年之后,找到一个停留的地方,开始自己的生活——与我的家,我的父母完全不同的生活。我挑选明快的装饰布,让屋里的色调一致,而不是像母亲那样计算哪一种布做窗帘更耐用或是哪一种床单的价格更实惠;我打掉屋的墙让客厅适应我喜欢的家具,而不是比着屋子的大小买家具;我找小时工做家务忘记了自己的事自己做的家训;我甚至不开伙今天肯德基明天麦当劳。我按着自己的想象构建着自己的生活和幸福。
⑦突然有一天,当我在西餐桌上舞刀弄叉对付意大利通心粉的时候,猛地记起父亲说的一句话:还是自家的手擀面好吃。母亲的笑和家的影子就在不知不觉中到了眼前。
⑧隔着电话线,听母亲的乡音。北方的冬日,阴着天,风很冷。暖暖地母亲在问:过年回家吗?
⑨冬天的晚上,我回到了家乡的城市。车晚点了,当我远远地看到家时,长长地出了口气。天晚了,楼梯的灯都熄了,走到家所在的那层楼,却见那盏灯亮着。猛然间明白,我只是飘在天上的风筝,线牵在家的手里。
⑩这世上最华丽的地方也许不是家,但他永远是一个最好的归处,是牵扯不断的惦念和牵挂,是在不知不觉中渗入的生命的一部分。
⑾家是那盏燃起的灯光,为着行色匆匆、漂泊的脚步。
【小题1】第②自然段详写作者幼年在大院中生活情景突出了最初的家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何作用?(4分)
【小题2】随着居住条件的改变,作者对家的感受也有变化。请概括其心理变化过程,分析其原因。(5分)
【小题3】结合全文,说说文中的家的深刻内涵。(6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技术正迎来新的发展高潮,人工智能将被嵌入广泛的生活场景中,我们或将成为与其真正共同生活的第一代人。
按照能力等级,人工智能可以分为狭义人工智能(AN)、通用人工智能(AG1)、超人工智能(AS1)三个阶段。此前战胜顶级围棋高手的“阿尔法狗”尚处于狭义人工智能阶段,未来,人工智能会从狭义阶段走向通用阶段,即能够理解更复杂的理念,思考不同层面的事务。
且不说较为遥远的超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前两个阶段间的过渡,就会让人类生活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期间,神经网络、大脑研究以及量子技术等会极大促进人工智能发展催生更聪明的机器人大批量替代人类工作,而万物互联后,更智能的生活解决方案将让人类过得更好。
以“阿尔法狗”为开端的新一代人工智能之所以能取得突破,主要得益于三方面要素:互联网大数据、强大的运算能力以及深度学习和强化学习技术的发展。
下一步,人工智能的重要突破口是“迁移学习”,就是机器把在一个领域学习掌握的技巧、经验,迁移到一个新的相关领域里再运用。当机器具备这种能力,人工智能将迈入全新层次。 
(摘编自杨俊《第四次科技革命来临》)
材料二:
量子计算机最令人惊叹之处,在于其颠覆式的计算能力突破。量子计算机利用量子特有的“叠加状态”,实现并行计算,让速度指数级提升。一旦量子计算机达到50个量 子比特水平,一步就能进行2的50次方运算,达到目前超级计算机的计算能力。而随着量子比特数量继续上升,量子计算机将把现有的超级计算机远远甩在后面。对此,科学家们乐观地认为,“量子霸权”时代正在到来。
2017年底,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宣布成功研制一款50量子位处理器原型,并与三星、摩根大通等公司合作,有望在2021年前推出首个在金融领域的量子计算应用;英特尔则于2018年初在美国拉斯维加斯消费电子展宣布,已成功设计、制造和交付49量子位的超导测试芯片;量子计算的另一领先者谷歌也有望推出类似性能的产品。
量子计算轻松实现计算能力突破,把量子计算用到人工智能上,人类可能比大自然更聪明。
“建造量子计算机现在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竞赛。”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量子信息中心主任斯科特·阿伦森告诉记者。他同时提醒,量子计算进入实用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
(摘编自林小春《2018:这些科学突破将颠覆你的生活》)
材料三:
量子计算能够在许多领域起到重要作用不仅有助于应对最棘手的全球粮食短缺和气候变化等挑战,更有望催生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重大进步。
微软量子计算研究员内森·维贝说:“如果有一个足够大、足够快的量子计算机,我们可以彻底改变机器学习的各个领域。”事实上,微软的拓扑量子计算机最早的用途之一就是帮助人工智能研究人员利用机器学习,加快训练算法。比如,把人工智能助理小娜的算法训练时间从一个月缩短到一天。量子计算就像人工智能的协助处理器,非常适合机器的深度学习。不仅如此,通常人工智能中的代码是静态的,即使结果错误,普通算法也不会自行修改。但是,量子计算系统能够自动设定程序,自行修改代码。并通过不断学习来处理之前从未遇到的新数据。
中粤金桥投资合伙人罗浩元说:“计算能力是人工智能的根本动力与核心资源,但是处理之前从未遇到的新数据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数据需要被计算,硬件堆砌无法满足更强的计算能力需求。并且,量子计算系统不仅能处理海量数据,也具备自我学习和自我更正的能力。从这些角度看,在量子计算助力下的人工智能时代,将颠覆我们曾经最激进的想象。”  
(摘编自2018年4月搜狐科技《当量子计算遇上人工智能》)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神经网络、大脑研究以及量子技术的支持等会促进人工智能发展,大批更聪明的机器人将替代人类工作,让人类过得更好。
B.量子计算机利用量子特有的“叠加状态”实现并行计算,让速度指数级提升,能达到并超越目前超级计算机的计算能力。
C.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广泛应用会让人类生活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会成为与其真正共同生活的第一代人。
D.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计算大量的数据,靠硬件堆砌已不能满足计算能力需求,这就需要能处理海量数据的量子计算系统。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互联网大数据、强大的运算能力以及深度学习和强化学习技术的发展是新一代人工智能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主要因素。
B.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英特尔、谷歌都在加强研制量子计算方面的产品并提出目标,说明量子计算尚未进入实用阶段。
C.量子计算能在许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可以突破计算能力,帮助应对粮食短缺和气候变化,有望催生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重大进步。
D.在量子计算助力下的人工智能具备自我学习和自我更正的能力,能够完成目前人类和其它人工智能所不能完成的各个领域的工作。
【小题3】上述三则材料在内容方面的侧重点各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
早在夏商周时期,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
中国古代的“礼”和“乐”起源于远古的原始崇拜。《礼记》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其贡献礼品、击土鼓而作乐,便是最早的礼乐仪式。到了传说中的五帝时期,虽然帝王的领袖地位和递相禅让产生了“礼”的意识,但是礼的制度还未产生。到了夏朝,由于“天下为家,各亲其亲”,于是“礼义以为纪”,礼仪制度才逐渐建立起来。但夏礼因文字记载和考古材料的缺乏,已难知其详。商礼由于殷墟考古的大量发现,以及《史记》有较多的记载,则已彰彰可考。到了周代,礼制集前代之大成,逐渐完备和成熟起来,因为这时不仅形成了系统的礼乐制度,而且赋予了礼乐以丰富的人文内涵。“乐”在周之前也已有不少歌舞产生。到了周代,“乐”的内容不断丰富,形成了相应制度,设置了专门的机构来规范和管理乐舞。
在礼乐文明形成的过程中,周公是一个重要的人物。他制礼作乐,不仅将远古至殷商的礼乐加以改造和发展,形成系统化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而且注入“德”的因素,使其具有道德伦理的深刻内涵。孔子是发展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他继承、推广和宣扬礼乐文明,整理、传播了记载古代礼乐文明的儒家经典“六经”,并且,他以礼乐为解说对象,着力彰显礼乐文明的精义,强调礼乐文明的人伦教化和治世功能。
“礼”是人性的基础。《礼记》曰:“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礼”是人类文明社会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区别人与动物、文明与野蛮的标准。礼使人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懂得尊敬和谦让;使人区别事物或行为的是非,懂得什么是该做和不该做的。“礼”也是一种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向善和自律。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因此,礼乐文明更强调通过礼教,使社会规则内化为人的内心尺度,通过让他们知礼、守礼,达到社会和谐的境界。
“乐”的社会作用重在和谐精神。《礼记》曰:“故乐者,审一以定和,以和合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乐”是协调世间万物的纲纪,它的作用是使人们各安其位,和谐相处。“乐”也有陶冶情操,移风易俗的功用。《孝经》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因此,孔子要求人们要听雅乐,远淫音。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秩序也。”秩序与和谐是礼乐文明的主旨。“乐者为同,礼者为异。”是说乐的作用在于协调上下,礼的作用在于区别次序。然而,礼和乐虽有形式、功用上的不同,但却是相辅相成的。在远古传统中,礼即人文,是涵盖一切,包括乐在内的。到了周代,礼、乐虽各有制度,但是乐毕竟仍是礼制的一个方面,乐的“和”也是为实现礼而辅助、服从于礼的。乐之“和”能够弥合礼之“分”所造成的心理差距。孔子等儒家常将“礼”“乐”相提并论,就是因二者之结合,能起到平衡与调和的作用。
先秦礼乐文明经历代沿革,具体内容有变而主旨不变。摒弃旧礼中的贵贱之分,汲取礼乐文明的秩序、和谐理念,对于中国,对于世界,都具有现实意义。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注:燔黍捭豚:指上古烹饪用具出现前对食物的简单加工情况。捭,撕裂。)
【小题1】下列有关“礼乐文明”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代先贤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制礼作乐,逐步形成了一套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
B.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是在周代完备、成熟起来的,原因是当时就产生了大量的礼乐歌舞形式。
C.周公是礼乐文明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人物,他继承了从远古至殷商的礼乐形式,并注入了“德”的因素,使其有较大的发展。
D.先秦的礼乐文明经过历代的继承发扬和变革发展,其内容不断丰富,主旨却不变。
【小题2】下列对于“礼”与“乐”的相关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礼”是人性的基础,能够引导人们向善和自律;“乐”是协调世间万物的纲纪,能陶冶人们的情操。
B.“礼”的作用在于使人们各安其位,和谐相处;“乐”的作用在于使人明确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关系。
C.远古时期,“礼”“乐”并存,涵盖一切;周代以后,“乐”成为礼制的一个重要方面。
D.由于“礼”“乐”的结合,能够起到平衡与调和的作用,所以诸子百家常常将其相提并论。
【小题3】下列有关“礼”的发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国的“礼”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期就已经有最早的礼乐仪式。
B.五帝时期产生了“礼”的意识,但是礼的制度还未产生。
C.周代的礼制集前代之大成,中国古代的礼文明是在周代完备和成熟起来的。
D.后世许多文字材料都记载着夏朝时期的礼仪,礼仪制度在那时已经建立起来。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古来就十分重视天人关系,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关注天人关系的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有广泛深刻的影响。
汉初名臣晁错在一篇上奏皇帝的文书中发表了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见,其中说:让德政普及,使得天上的飞鸟、地下的水虫草木等都为其蒙被,然后才能使得”阴阳调”“风雨时”,维持良好的生态秩序。这种试图以人为因素影响”天”的意志的主张,其实体现了比较开明的生态意识。汉宣帝时,御史大夫魏相上书引述《明堂月令》的内容,主张顺应阴阳四时执政。他说:执政者的行为”奉顺阴阳”,则”风雨时节,寒暑调和”,五谷丰登。所谓”风雨时节”,是汉代民间对理想生态的习惯表达形式。汉代铜镜铭文中常见”风雨时节五谷熟”“风雨时节五谷成”等文句,都表达了同样的社会愿望。中国古代生态保护意识较早成熟,正与农耕生活对自然生态条件的高度依赖有关。这种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本身就具有科学意义。中国早期的农学和医学,正是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得以发达的。
在反映中国古代生态保护意识的种种文化遗存中,如果剥去神秘主义的外壳,可以发现其科学思想的内核。《孟子·告子上》说,齐国都城临淄附近的牛山曾经草木茂美,但因为位于都市的近郊,人们随意砍伐,还能够茂美吗?当得到雨露的润泽,又会生长新芽嫩枝,然而在这里放牧牛羊,就又变得光秃秃的了。所以说,得到滋养,万物都会生长;失去滋养,万物都会消亡。孟子富有哲理的名言”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包含着生态平衡的思想。古人认为山林可以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如果斩伐林木没有”时禁”的话,是会导致水旱之灾的。可见古人很早就已经发现山林植被有涵养水分、提高空气湿度、增加降水的作用。古代护林的礼俗制度还包括定时采伐,以保护山林的再生能力;禁止野焚,以保护山林以及鸟兽昆虫;禁止砍伐幼树,以保护山林的天然更新。
成书于东汉的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提出了”自粪”的概念,应与人工施肥不同,是指动植物死亡之后重新返回土壤,为新的生命提供养分。这样的认识,类似今天循环经济的思想。中国古代的劳动者还创造了充分利用生态条件的经营形式。《农政全书》记载,人们在塘岸上设置羊圈,每天扫羊粪于塘中,以为草鱼的饲料,而草鱼的排泄物又可以饲养鲢鱼。《广东新语》《湖雅》等著作也记述了水塘上中下层鱼混养的方式,有的学者指出这是对水体的一种立体开发,对自然资源的一种综合利用。
总之,我们在总结中国文化对于世界文化宝库的贡贡献,不应当遗忘有关生态保护的思想和礼俗构成,因为这些文化遗产的存在,不仅标志着我们民族的历史成就,而且对于增强今天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启示与借鉴价值。
(节选自王子今《中国古代的生态保护意识》)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汉初晁错发表的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见,主张用人为因素影响”天”的意志,体现了较开明的生态意识。
B.汉代魏相提出的顺应阴阳四时的执政主张与汉代铜镜铭文中常见的文句,是民间对理想生态的习惯表达形式。
C.古人很早就发现山林可以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因而认为山林植被可涵养水分,提高空气湿度,增加降水。
D.东汉初期提出了类似今天循环经济的思想,中国古代的劳动者还创造了充分利用生态条件的经营形式。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从执政观念、山林保护、农业生产等方面阐述了天人和谐的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B.文章围绕天人关系,引用了较为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来阐明自己的观点,材料典型,很有说服力。
C.第二段引用晁错、魏相的奏章内容和汉代铜镜铭文内容,旨在阐述我国古代生态保护意识成熟的根源。
D.”自粪”及分层混养的生产方式是天人关系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是对古代生态保护意识认识的深化。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农耕生活对自然生态条件的依赖不强,我国古代生态保护意识的成熟就可能晚些。
B.在我国的各种文化遗存中,科学的生态保护思想意识都包裹着一层神秘主义的外壳。
C.古代护林的礼俗制度,保护的不仅是山林,还有山林中鸟兽昆虫,体现出生态平衡的思想。
D.当前”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是对我国古代生态保护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选段,完成文后各题。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小题1】马克思为什么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请结合上文分点加以回答。(4分)
【小题2】“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有的版本用“轻轻抹去”,你主张用哪一个词?请简述理由。(3分)
【小题3】揣摩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