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不是个好儿子 贾平凹

①在我四十岁以后,在我几十年里雄心勃勃所从事的事业、爱情遭受了挫折和失意,我才觉悟了做儿子的不是。母亲的伟大不仅因为生下血肉的儿子,还在于她并不指望儿子的回报,不管儿子离她多远又回来多近,她永远使儿子有亲情,有力量,有根有本。

②七年前,父亲作了胃癌手术,我全部的心思都在父亲身上。父亲去世后,我仍是常常梦到父亲,父亲依然还是有病痛的样子,我醒来就伤心落泪,要买了阴纸来烧。在纸灰飞扬的时候,突然间我会想起乡下的母亲,又是数日不安,也就必会寄一笔钱到乡下去。寄走了钱,心安理得地又投入到我的工作中了,心中再也没有母亲的影子。

③老家的村子里,人人都在夸我给母亲寄钱,可我心里明白,给母亲寄钱并不是我心中多么有母亲,完全是为了我的心理平衡。而母亲收到寄去的钱总舍不得花,听妹妹说,她把钱没处放,一卷一卷塞在床下的破棉鞋里,几乎让老鼠做了窝去。我埋怨过母亲,母亲说:“我要那么多钱干啥?零着攒下了将来整着给你。你们都精精神神了,我喝凉水都高兴的,我现在又不至于喝着凉水!”去年回去,她真的把积攒的钱要给我,我气恼了,要她逢集赶会了去买个零嘴吃,她果然一次买回了许多红糖,装在一个瓷罐儿里,但凡谁家的孩子去她那儿了,就三个指头一捏,往孩子嘴一塞,再一抹。孩子们为糖而来,得糖而去,母亲笑着骂着“喂不熟的狗”,末了就呆呆地发半天愣。

④小时候,我对母亲的印象是她只管家里人的吃和穿,那时少粮缺柴的,生活苦巴,我们做孩子的并不愁容满面,平日倒快活得要死,最烦恼的是帮母亲推磨子了。常常天一黑母亲就收拾磨子,在麦子里掺上白包谷或豆子磨一种杂面,偌大的石磨她一个人推不动,就要我和弟弟合推一个磨棍,月明星稀之下,走一圈又一圈,昏头晕脑的发迷怔。磨过一遍了,母亲在那里筛箩,我和弟弟就趴在磨盘上瞌睡。母亲喊我们醒来再推,我和弟弟总是说磨好了,母亲说再磨几遍,需要把麦麸磨得如蚊子翅膀一样薄才肯结束……

⑤我成不成什么专家名人,母亲一向是不大理会的。一部《废都》,国之内外怎样风雨不止,我受怎样的赞誉和攻击,母亲从未说过一句话。当知道我已孤单一人,又病得入了院,她悲伤得落泪,要到城里来看我,弟妹不让她来,不领她,她气得在家里骂这个骂那个,后来冒着风雪来,她的眼睛已患了严重的疾病,却哭着说:“我娃这是什么命啊?!”

⑥我告诉母亲,我的命并不苦的,什么委屈和劫难我都可以受得,少年时期我上山砍柴,挑百十斤的柴担在山砭道上行走,肩膀再疼腿再酸也不能放下柴担的,从那时起我就练出了一股韧劲。而现在最苦的是我不能亲自伺候母亲!父亲去世了,作为长子,我是应该为这个家操心,使母亲在晚年活得幸福,但现在既不能照料母亲,反倒让母亲还为儿子牵肠挂肚,我这做的是什么儿子呢?把母亲送出医院,看着她上车要回去了,我还是掏出身上仅有的钱给她,我说,钱是不能代替了孝顺的,但我如今只能这样啊!母亲懂得了我的心,她把钱收了,紧紧地握在手里,再一次整整我的衣领,摸摸我的脸,说我的胡子长了,用热毛巾捂捂,好好刮刮,才上了车。眼看着车越走越远,最后看不见了。我回到病房,躺在床上开始打吊针,我的眼泪默默地流下来。

 (节选自《贾平凹文集》,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主要记叙了一些家庭生活琐事,这些琐事中,渗透了作者与母亲之间真挚深厚的母子情,读来感人肺腑,而无琐碎之感。
B.第③段末尾,母亲“笑着骂着‘喂不熟的狗’,末了就呆呆地发半天愣”,是因为想起了我的因胃癌去世的父亲而倍感孤独落寞。
C.文章两次写到“钱”,第③段中母亲把钱塞在破棉鞋里,而第⑥段中却“紧紧地握在手里”,看似矛盾,实则表现出母亲心疼儿子,处处为儿子着想。
D.第④段写母亲喊醒熟睡的我和弟弟继续推磨,“要把麦麸磨得如蚊子翅膀一样薄”,主要为了表现我童年生活的艰苦。
E.纵观全文,作者采用了顺叙、插叙相结合的叙述方式,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情感厚重,含蓄隽永。
【小题2】阅读全文,概括出作者母亲的形象,并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最后两段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任意指出其中两种并简要赏析。
【小题4】作者为什么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好儿子”?试结合全文分析原因,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或感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32: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12分) 
人间鲁迅
一个可以由此得生,也可以由此得死的时代是大时代。大时代总要产生巨人。
鲁迅是巨人。他不是帝王,不是将军,也无须舞权杖。作为旧世界的逆子贰臣,惟以他的人格和思想,召引了大群年轻的奴隶。他把对于民族和人类的热爱理解得那么深沉,乃至他的目光,几乎只让人望见直逼现实的愤怒火焰。数千年的僵尸政治,"东方文明",专制、强暴、虚伪、保守和蒙昧,都是他攻击的目标。他教奴隶们如何反抗,如何"钻网",如何进行韧性的战斗。他虽然注意实力的保存,却不惮牺牲自己,必要时照例地单身鏖战。在一生中,他呐喊过也彷徨过,甚至在横站着作战的晚年仍然背负着难耐的寂寞,但是从来耻于屈服和停顿。中国的思想文化界,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赢来众多的"私敌",没有一个像他一样招致密集的刀箭,因此,也就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获得更为辉煌的成绩。他所凭借的仅仅是一支"金不换",便在看不见的但却是无比险恶的战场里,建树了超人一等的殊勋。
在他身后,自然要出现大大小小的纪念物、石雕、铜像以及传记,可悲哀的是:当再度被赋予形体的时候,这个始终屹立于人间的猛士,却不止一次地经过有意无意的铺垫与厚饰,成了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
平凡的伟大者真正的伟大。鲁迅是"人之子",人所具有的他都具有。正因为他耳闻了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呼号,目睹了淋漓的鲜血和升腾的地火,深味了人间一切苦辛,在他的著作中,古老而艰深的象形文字,才会变得那么平易,那么新鲜,那么富于生命的活力。
这样一个毕生以文字从事搏战的人,他的形象,其实早经文学本身表达无遗了。世间纪念物,丝毫也不能为他增添或减损什么,无非是后人的一种思念而已,如果它所激发的不是对真理的渴求,不是奔赴生活的勇气和变革现实的热情,而是宗教式的膜拜,那么毋宁说:"我们都不需要!"
历史人物之所以伟大,正在于我们可以因他而深刻的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在存在的方式的选择中间,我们根本不愿拒绝他的灵魂的参与。鲁迅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没有把黄金世界轻易预约给人类,却以燃烧般的生命,成为千千万万追求者的精神的火光。
真正的巨人活在时间的浓度里。应当相信,历史终会把最有分量的东西保留下来。
注:①奥林匹斯:希腊东部的一座高山。古代希腊人视之为神山,希腊话中的诸神都住在山顶。②宙斯:希腊神话中的主神,威力无边,是诸神和人类的主宰。
【小题1】指出下面语句在文中的具体含意。(3分)
"召引了大群年轻的奴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作者说:"鲁迅是巨人。"根据文中内容,请简要说明理由。因为鲁迅具有: _______(4分)
【小题3】从文中找出与下面词语相照应的语句。(2分)
"最有分量的东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3分)  (  )
A.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意思是:一个可以使人为它而生、也使人为它而死的时代,是一个有志之士大有作为、创造辉煌业绩的时代。
B.作者认为:鲁迅的伟大早经他的文学本身表达无遗了,而后人为鲁迅所造的石雕、铜像等纪念物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不能为他增添什么或减损什么。
C.鲁迅没有把一个充满光明、幸福的美好世界描绘给人们,却以炽热的革命战斗精神感召着无数革命志士,他的思想成为鼓舞人们战斗的光辉旗帜。
D.本文多处采用对比手法,如将鲁迅与帝王、将鲁迅与奥林匹斯山的宙斯对比,将平凡与伟大对比,从而表现了他的伟大的人格与伟大的思想。
E.题目"人间鲁迅"表达了作者在文中的观点:世代为人所敬仰的思想家、革命家和文学家鲁迅,是人而不是神。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7分)
它那样子像是发了脾气,正在进行一种古怪的神秘的报复。再也没有比这种无生物的愤怒更无情的了。这个疯狂的庞然大物有豹子的敏捷,大象的重量,老鼠的灵巧,斧子的坚硬,波浪的突然,闪电的迅速,坟墓的痴聋。它重一万磅,却像小孩的皮球似的弹跳起来。它旋转着的时候会突然转一个直角。
……
它继续进行破坏船的工作。它已经撞坏了另外四门炮,在船壁上撞破了两道裂缝,幸喜裂缝都在水面以上,仅在狂风起时才可能有水从这里进来。它疯狂地冲撞船的骨架,这些结实的骨架还抵抗得住,因为那些弯曲的木材是特别坚固的。可是在这个庞然大物的攻击下,也听得见这些骨架发出咯咯的响声。这个庞然大物仿佛禀赋着闻所未闻的无所不在的力量,同时向四面八方撞击。把一颗铅弹放在瓶中摇动,也不会撞击得这么疯狂,这么迅速。四只车轮在死人身上碾过来碾过去,把他们切着,剁着,剐着,五具死尸切成二十段在炮舱里滚来滚去,那些人头仿佛在叫喊,像小溪似的血随着船身的颠簸在船板上弯弯曲曲地流着。船板被撞坏了几处,已经开始有裂口了。全船充满了可怕的闹声。
——节选自《炮兽》
【小题1】根据文中对炮兽的大量描写,概括炮兽的特征,并说说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作者在文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表现大炮的极强破坏力,请举例说明。(3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 国 之 美
【美】赛珍珠
这就是中国!
她的美是那些体现了最崇高的思想,体现了历代贵族的艺术追求的古董、古迹,这些古老的东西,也和它们的主人一样,正缓慢地发生着变化。
这堵临街的灰色高墙,气势森严,令人望而却步。但如果你有合适的钥匙,你或许可以迈进那雅致的庭院。院内,古老的方砖铺地,几百年的脚踏足踩,砖面已被磨损了许多。一株盘根错节的松树,一池金鱼,一只雕花石凳。凳上坐着一位鹤发长者,身着白色绸袍,宝相庄严,有如得道高僧。在他那苍白、干枯的手里,是一管磨得锃亮、顶端镶银的黑木烟袋。倘若你们有交情的话,他便会站起身来,深鞠几躬,以无可挑剔的礼数陪你步入上房。二人坐在高大的雕花楠木椅子上,共品香茗;挂在墙上的丝绸卷轴古画会让你赞叹不已,空中那雕梁画栋,又诱你神游太虚。美,到处是美,古色古香,含蓄优雅。
变化中的中国发生了一些让人伤心的事情。
前几天,我去了一个著名中国现代画家的画室。看着那一幅幅广告画,一幅幅俗套的健美女郎像和那用色拙劣的海上落日图,我的心直往下沉——一堆粗制滥造的油画!但是在画室的一个不显眼的角落,我发现了幅小小的水彩画。那是一条村巷,在夏日的黄昏的阵雨中,弥漫着淡蓝色的雾,一些银灰色的斜线划过画面。从一座让人感到亲切的小屋的窗口,闪出微弱的烛火。一个孤零零的人手撑油伞踽踽独行,湿漉漉的石块上投下了他那摇晃的身影。
我转过身来,对画家说:“这是最好的一幅。”
他的脸顿时明朗起来。
“你真这么看?我也是这样想的!这是我以前每天都看到的故乡街巷,但是,”画家叹息一声,“这是我为消遣而画的,这画不能卖掉。”
虽然这儿的千百万在贫困中挣扎的人们,一直都在为一口饭而终日辛劳,但我知道,无论如何,人不能仅靠植物生活。我们最需要的是那些大家都能自由享用的美——澄塘霞影,婀娜的花卉,清新的空气,可爱的大自然。
前几天,我把我的这个想法对我的中国老师讲了,他随口讲了一句:“仓廪实则知礼仪,衣食足则知荣辱。”
我想是这样的。
然而,我相信我的园丁昨晚美餐了一顿。当时,他在草坪上快活地干活。我则坐在竹丛下沉思。突然,一片奇异的光彩把我从沉思中惊醒,我抬头一看,西天烧起了绚丽的晚霞,令我心驰神往。
“噢,看哪!”我喊道。
“在哪儿?在哪儿?”园丁紧紧抓住锄把叫道。
“在那儿。看那颜色有多美!”
“哦,哪呀!”园丁却不胜厌恶地说,弯下腰去借着修整草坪。“你那样大声喊叫,我还以为有蜈蚣爬到你身上了呢!”
说实在的,我并不认为爱美要以填饱肚子为前提,再多的美食家也只是美食家。此外,如果我的中国老师所说的那句话绝对正确,那我该怎样解释下列情况呢?那又老又聋的王妈妈,可怜的寡妇中更可怜的一个,整日里靠辛辛苦苦为人缝衣换碗饭吃,然而,她桌上那个有缺口的瓶子里,整个夏天都插有她不知从哪儿弄来的鲜花。当我硬是送她一个碧绿的小花瓶时,她竟高兴地流出了眼泪。
还有那个小小的烟草店。那位掉光了牙齿的老店主,整天都在快乐地侍弄他的陶盆里一株不知其名的花草。我院外的那位农夫,让一片蜀葵在房子四周任其自然地长着。还有那些街头“小野孩儿”,也常常害羞地把脸贴在我门上,向我讨一束花儿。
不,我认为每个儿童的心田里,都能播下爱美的种子。尽管困苦的生活有时会将它扼杀,但它却是永生不灭的,有时它会在那些沉思冥想的人的心田里茁壮成长,对这些人来说,即使住进皇宫与黄帝共进晚餐也远非人生之最大乐趣。他们知道自己将永远不会满足,除非他们以某种方式找到了美,找到人生之最高境界。
【小题1】结合全文,谈谈作者如何围绕“中国之美”这一题旨逐层展开文章的?(5分)
【小题2】文章画线出有两处景物描写,试分析它们在描写内容、语言表达上的不同之处。(6分)
【小题3】阅读相关段落,回答下面问题。(6分)
(1)画家先“明朗”后“叹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
(2)园丁的“快活”和“厌恶”反映出怎样的内心世界?(3分)
【小题4】结合作品,分别对下列两个问题进行探究。(8分)
(1)“仓廪实则知礼仪,衣食足则知荣辱。”这句话作者显然并不完全同意,请结合全文举例说明作者怎样看待物质与审美的关系。(4分)
(2)文末说“除非他们以某种方式找到了美”,你认为可以有哪些方式?(4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生 命
韩少功
①你看出了一条狗的寒冷,给它垫上温暖的棉絮,它躲在棉絮里以后会久久地看着你。它不能说话.只能用这种方式表达它的感激。
②你看到一只鸟受伤了,将它从猫嘴里夺下来,用药水疗治它的伤口,给它食物,然后将它放飞林中。它飞到树梢上也会回头看你,同样不能说话,只有用这种方式铭记你的救助。它们毕竟是低智能动物,也许很快会忘记这一切,将来再见你的时候,目光十分陌生,漫不经心,东张西望,追逐它们的食物和快乐,它们不会注意你肩上的木犁或者柴捆。它们不会像很多童话里描述的那样送来珍珠宝石,也不会在你渴毙路途的时候,在你嘴唇上滴下甘露。它们甚至再也不会回头。但它们长久地凝视过你,好像一心要知道更多关于你的事情,好像希望能尽可能记住你的面容,决心做出动物能力以外的什么事情。
③这一刻很快就会过去。但有了这一刻,世界就不再是原来的世界,不再是没有过这一刻的世界。感激和信任的目光消失了,但感激和信任弥散在大山里,群山就有了温暖,有了亲切。某一天,你在大山里行走的时候,大山给你一片树阴;你在一条草木覆盖的暗沟前失足的时候,大山垫给你一块石头或者借给你一根树枝,阻挡你危险地下坠。在那个时候,你就会感触到一只狗或一只鸟的体温,在石头里,在树梢里。
④你不再感到孤单的危险,你能感到石块是你的血肉,树梢是你的肢体,而你的一声长啸或大笑其实来自大山那边的谷地。你早应该知道,科学的深入观测已经证明:植物其实有感情,也有喜爱和快乐的反应——当你为之除虫或授粉;也有恐惧和痛苦的反应——当你当面砍伐它们的同类。它们在特殊的“心电仪”和“脑电仪”里同样神绪万般,只是无法尖叫着拔腿而逃罢了。你还应该知道,科学的反复试验还证明:大地同样是“活”物和“动”物,只要你给它们足够的高温,比方说给它们太阳表面的炽热,它们就会手舞足蹈,龙腾虎跃,倒海翻江,风驰电掣,同样会有大怒的裂爆或者大爱的聚合,其“活”其“动”之能耐,远非人类可及。它们眼下之所以看似没有生命的蛰伏,只不过是如同动物的冬眠和植物的冬枯——地球的常温对于它们来说过于寒冷,正是它们的冬天。
⑤你是人。其实人只是特定温度、特定重力、特定元素化合一类条件下的偶然。因此相对于大地来说,人不过是没有冬眠和冬枯的山:相对于植物来说,人不过是有嘴和有脚的树;相对于其它动物来说,人不过是穿戴了衣冠的禽兽,没有了尾巴却有了文字、职位、电脑以及偶尔寄生其中的铁壳子汽车。人是大地、植物、动物对某个衣冠者临时的身份客串,就像在化装舞会上有了一个假面。
⑥你抬起头来眺望群山,目光随着驮马铃声在大山那里消失,看到起伏的山脊线那边,有无数的蜻蜓从霞光的深处飞来,在你的逆光的视野里颤抖出万片金光,刹那间洒满了寂静天空——这是更大的一扇家门向你洞开,更大的一个家族将把你迎候和收留——只需要你用新的语言来与骨肉相认,需要你触抚石块或树梢的问候。你知道。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
A.文章开头写一条狗、一只鸟对你长久地凝视,意在表明动物懂得感恩,以此呼吁我们人类也该懂得感恩。
B.文章运用第二人称,显得亲切、自然,更能引起读者对生命的思考。
C.文章结尾“新的语言”是指对生命新的诠释,对生态文化新的认识和感知。
D.本文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文字表达上的华丽典雅使文章格外地摇曳多姿。
E.作品角度新颖,把笔触伸向了关注人类生存、人与自然和谐的高度。正因了这个高度,文章才具有了强烈的震撼力和穿透力。
(2)简要概括,本文从哪些方面写出了关于“生命”的思考?(6分)
(3)你怎样理解第⑤画线句子“人是大地、植物、动物对某个衣冠者临时的身份客串,就像在化妆舞会上有了一个假面”的深刻含义?(6分)
(4)请结合“你知道”三字赏析本文的结尾。(7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断桥的虚与实
程耀恺
①四月的最后一天,我来到杭州。仿佛置身巨大的青绿山水画中,惊回首,自己已经成了画中人。身为画中人,我心里却盘算着如何给这画图的某一特殊部分,拍一张像——这是隐藏已久的一个心愿:为断桥留影。拍好了,存到电脑里,没事的时候,调出来看看,聊慰思古之幽情。
②我心中有个断桥结,它发端于三十年前。那是一个七夕之夜,杭州城姚园寺巷的束家小院里,一位长辈意味深长地问我们:天上牛郎织女要相会,鹊儿来搭桥,这鹊桥,既浪漫又踏实,足以承载思念与惊喜。可人间的许仙白娘子,怎么就看上了一座断桥?
③这个七夕之问,从此潜伏到我的灵魂深处。三十年来,我有种种答案,但都拿不准。
④随着阅历的积累,见识的增多,我开始懂得,凡事先从浅处入手,我就问自己:这断桥,是为了《白蛇传》而预设的呢?抑或《白蛇传》是为断桥而量身定做的呢?
⑤一个年轻的后生,搭救了青、白二蛇。有了这样的因缘际会,那蛇便化为美女,嫁给恩主。这故事在中国,尤其在江南,像风吹流水一般地流播,故事中爱情的、伦理的、宗教的诸多元素,纠缠在一起,剪不断,理还乱。但有一条可以肯定,要是没有断桥的介入,那么,《白蛇传》也许与普通的江南地方戏,永远难分伯仲。
⑥不管怎么说,一场惊天动地的爱情,硬是把相貌平平的一座石拱桥,诗化了,神化了。从此,弧度近乎直线的断桥,渐渐地隆起,慢慢地升腾,以至上接银河,下连人心。近处的雷峰塔,远方的金山寺,都成了陪衬。亦真亦幻的许仙白娘子相会,让断桥成了一座延续千年的“爱情桥”。那断桥仿佛从现实世界中,搬移出来的奇妙空间:烟火人间、灵异世界、美学视野、感情天地,分分合合,变动不居。正是这个奇妙的空间,让许仙成为混沌相公,让白蛇成为痴情娘子,让青蛇成为刚烈小青,而本该普渡众生的僧人,却成为荼毒生灵的法海。
⑦不难想象,若是没有白娘子和许仙,没有他们的痴心与负情,没有他们的抗争与醒悟,这断桥,便是个俗桥,湖上烟柳画桥有的是,它们或声名显赫,或风情万种,它们会毫不客气地把平庸的断桥,挤到自己的影子里。然而造化弄人,丑小鸭竟然成了白天鹅,人妖之恋,居然拨动了人类柔弱的心弦,一处又一处的游客,向往断桥,不远千里而来;一代又一代的情人,陶醉断桥,在桥上喜结连理。连我那穷乡僻壤的故乡,没见过世面的村夫野老,赶上春光明媚之时,也会哼上一句“西湖山水还依旧……”,他们口中的白娘子,他们心中的断桥,虽然不能给他们苦难的命运,带来一线希望,至少给他们平淡的日子,吹进一丝暖意。
⑧无论谁,只要靠近断桥,就会觉得,时间凝固了,季节止步了,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断桥上,天天都是人间四月天。
⑨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断桥成就了《白蛇传》。反之《白蛇传》也成就了断桥。
⑩就在我从杭州回来,把断桥的图片存入电脑的那天晚上,我与老人在梦中不期而遇。看了照片,老人先是若有所思,转而喃喃自语:以前忘掉告诉你们小辈,打你出世起,这断桥,早已不是许仙白娘子的断桥了。我听得没头没脑,老人倏忽不见了。
11打那之后,一连好几天,我都寝食不安,难道此桥非彼桥?后来,终于在一本叫《钱塘遗韵》的书里,找到了1923年前断桥。看上去,桥上桥下,一色石阶,桥的正中,有亭翼然。我心里一亮堂,难怪不同的脚本里,青儿都不改其口:“看前面已是断桥亭,待我扶着娘娘,去至亭中,稍坐片时”。可惜,为了让富人能在白堤上开车,毁亭、削拱——权力矮化了断桥。
12如果白娘子一家,也有今生今世,面对这座被红男绿女们视为“爱情桥”的断桥,会不会感到陌生呢?
(选自《散文》2010年第9期,有删节)
【小题1】请分析文中第七段画线句的表达特色。(4分)
【小题2】文章第二段和第十段两次写到老人,说说老人在文中的作用。(5分)
【小题3】第十一段中作者为什么要提到《钱塘遗韵》里1923年前断桥?(5分)
【小题4】文章题为“断桥的虚与实”,说说其“虚”的含义。(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