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现代文阅读
乌篷摇梦到春江
叶文玲
四年前,在青海戈壁滩竟日奔波时,被辉煌如火的大沙漠灼花了眼睛的我,曾经大发其想:假如让富春江泻到这儿来,那该多好!
那时,我并没见过富春江,却千百次做过有关她的梦,郁达夫“屋住兰江梦亦香”的诗文和叶浅予墨韵淋漓的画卷,早把我对富春江的梦幻濡染得又浓又甜,那绿沉沉的甜梦中,总是悠荡着乡思绵绵的乌蓬船。
我终于圆了梦。回归浙江仅两年,我已两次遂了与她相亲的心愿。
一是去岁金秋,一在今年暮春,两次均作陪客,陪文朋艺友遨游;一棹轻波碧水路,兴致格外高昂,只觉得不枉我作悬肠念的富春江,比梦中更俏更娇美。
两次遨游,都是旱路走,水路归。这行程颇使人得其佳妙:因为,当你迂回山间行行复行行不胜引颈张耳之苦时,突然,一条银练素带在前方闪闪烁烁起来,你兀的眼前一亮,倍觉这碧波粼粼一江水的鲜活可爱;待盼到归程荡舟起桨开始真正的春江游时,这漾波漫流的大小,更令你陶然如醉,神魂飞扬,彼时,你纵有千种愁思万般忧,也将全部消溶在这一江碧玉里。
我始想,富春江的俏,恐怕全在于江流的曲折多姿,从她与新安江、兰江的汇合处下行,越见委婉袅娜;行过淹没在水中的乌石滩,行至流急涡回的七里泷,富春江裙裾一闪,又闪出个江中之江葫芦湾。葫芦湾委实别致有趣,湾形毕肖一只毛茸茸嫩生生的青葫芦,壁立湾畔的奇岩崛石,似乎触手可及,掩映在老树青藤中的村居农舍,更添无限野趣。小船悄悄儿荡进湾来,船上人无不惊殊,若再到那流泻百尺飞珠迸玉的葫芦瀑下溅一溅,定会溅得你满身惬意。
我还想,富春江的娇,也在于她的色泽,无怪她有“第二漓江”之称。那江水真是澄于湖海碧于天,活脱脱是天神地母拣尽翡翠绿玉铺就的。行在江上望两岸,只见千嶂染翠,峰峰岭岭尽都浓浓淡淡的绿进去;立在船头看江心,只觉水底天上的云絮,一朵朵一团团,俱是深深浅浅的绿出来,真难说是山染绿了江,还是江浸绿了山,无怪朋友们相视叹曰:喔,一到富春江,眼瞳都是绿的!
我再想,富春江的美,更在于她无与伦比的静。由于电站的建成,益发使江水浪敛波平,所以,她虽还是千重涧水汇清流,但那汇和流,仿佛都是在水底暗处悄悄儿进行的,几十里水面竟没弄出丁点儿惊涛骇浪,“临流鼓棹,帆飞若驰”的光景已不复见,那或顺流或逆水的千舟百舸,亦如动画一般悠悠来去,舒泰、自在极了。“鸥鸟亦知人意静,故来相近不相亲。”在轰轰闹闹的现代生活中,烦躁了城市的嚣音后,人们自然格外钟爱富春江这千金难买的幽静。
奇山异水的富春江,钟灵毓秀,风物独绝,而七里泷碑文荟萃的严子陵钓鱼台,尤能展现她扬古启今的魅力。
我又想,古往今来的人对严子陵如此仰慕,大概并不在乎已成百太悬崖的钓台当年是否真能垂钓,而是敬崇这位先贤不慕富贵不媚皇亲的傲世风骨。试想,几请不出山宁作垂钓翁的归隐客,倘使活至今日,恐怕更要与阿谀奉承趋炎附势开后门发横财之类歪风邪道绝缘;而这位敢把脚搁在刘秀肚子上午睡的严光先生和喝了高粱酒“见了皇帝不磕头”的山东好汉们的神魂,又是何等的相通相似!
哦,钓台不仅是一处风景点,更是历史老人垂落在江边的一只巨手,千年百载,以其特殊的膂力,撩拨着人们心头的重重波澜。
丰哉,富春江,乌篷摇梦梦越酣,惟愿年年得相觅。
【小题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说富春江“俏”、“娇”、“美”,可见富春江总体上显得灵秀,充满诗情画意。
B.说“ 钓台更是历史老人垂落在江边的一只巨手,千年百载,以其特殊的膂力,撩拨着人们心头的重重波澜”,是要强调严子陵的风骨和神魂给人们心灵所造成的巨大震撼力。
C.作品想象力丰富,从戈壁滩到富春江,从自然山水到人文景观,文笔自由舒展,文采绚丽飞扬。
D.作者借两次游历富春江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对富春江的赞美和对喧嚣城市生活、歪邪世风的批判。
E.文章写到富春江“比梦中更悄更娇美”后并未马上分写其“俏”、“娇”、“美”,而是宕开一笔陈述行程佳妙之因。这样写很好地为下文写富春江“俏”、“娇”、“美”蓄势并营造总体氛围。
【小题2】作者说“丰哉,富春江”,富春江“丰盈”的魅力体现在哪些地方,请作简要分析。
【小题3】作品题为“乌篷摇梦到春江”,可文中并没有一只实实在在的乌篷船摇撸前行,作者这样安排,会不会文不对题,试根据文本,作简要探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33: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远航运乐从轮成功应对海盗
本报讯(记者丁发炜报道) 11月24日,在印度洋北部阿拉伯海遭遇海盗袭击的中远航运股份有限公司所属乐从轮挥别我海军护航编队,驶往也门荷台达。乐从轮26名中远船员除1名船员在抗击海盗过程中受伤外,其余船员安全,船舶安全。
11月20日上午,乐从轮成功与我海军护航舰会合。11月20日12时左右,我海军船医登上乐从轮,对受伤船员进行了检查和处理。随后,海军护送乐从轮至阿曼莎拉拉港转移伤员。伤员转移完毕后,乐从轮在海军护送下参加海军护航编队。
北京时间11月18日21时许,乐从轮在印度洋北部的阿拉伯海被海盗袭击。事发海域距离我海军护航区域东集结点840海里(约1 550公里)。遇袭后,乐从轮立即启动了反海盗应急预案,并发出了求救信号。北京时间11月18日21时30分,中国海上搜救中心接到中远集团的相关报告。接报后,交通运输部领导高度重视,指示中国海上搜救中心全力组织协调有关各方,指挥船舶奋力抗击,防止船舶被劫,并立即启动反海盗应急预案,与我海军蓝盾指挥所、欧盟联军、英国贸易代表处联系,请求其派出军舰驰援。21时45分,我海军迅速派出在亚丁湾海域执行护航任务的一艘军舰全速前往营救,接护乐从轮。中远集团领导获悉后,高度重视,第一时间要求中远集团相关部门、中远航运股份有限公司协助、指导乐从轮全力抗击海盗,确保船员、船舶安全。
与此同时,乐从轮按照交通运输部和中远集团防海盗演练的部署,全体船员团结一致、奋不顾身,通过喷射高压水柱等方式阻止海盗登轮,成功应对了海盗长时间的跟踪及偷袭。11月22日,乐从轮该航次的货主之一——五矿物流集团有限公司专门给中远航运股份有限公司发来感谢信,对乐从轮成功抗击海盗、保护了货物安全表示衷心感谢,对乐从轮全体船员不畏强暴、捍卫祖国荣誉的英勇行为予以高度赞扬。
由于事发海域最近连续出现海盗袭击事件,交通运输部提醒在该海域航行的船舶注意防范,中远集团也相继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公司、船舶在相关海域提高警惕,加强防范,确保安全。
(原载《中国远洋报》2010年11月26日1版)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11月24日”在前,“11月18日”在后,作者颠倒了时间的顺序,这是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设置悬念。
B.乐从轮之所以成功地抗击了海盗袭击,参加海军护航编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C.11月18日,中远集团所属乐从轮航经印度洋海域时,遭遇武装海盗袭击,11月26日见报,让海内外读者第一时间了解了乐从轮抗击海盗的英勇壮举,第一时间从报纸上向船员家属报了平安。
D.近年来海盗对海运和贸易造成的威胁日益增加,成为全球最大祸患,海盗问题广受各方关注,因此中远集团也相继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公司、船舶在相关海域提高警惕,加强防范,确保安全。
E. 从这篇报道可以看出,索马里护航是解决海盗问题最有效最根本的办法。
【小题2】“北京时间11月18日21时许,乐从轮在印度洋北部的阿拉伯海被海盗袭击。事发海域距离我海军护航区域东集结点840海里(约1 550公里)”这两句话属于新闻的哪部分内容?有什么作用?
【小题3】结合这篇报道,你认为为什么海盗猖獗?如何才能根治海盗问题?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9分)
“微信阅读”入侵引关注:“微时代”,读什么?
张铁
信息技术代有更替,近两年来,微信成为很多人的移动聊天室,用户已超过6亿。对许多人来说,“微信阅读”业已成为重要的阅读方式。
订阅号渐渐增多,让“选择”的问题也浮出水面。将各种内容推送给我的公共号,的确是我订阅的;而我订阅的,又是我感兴趣的。看不懂、不感兴趣、不认同其观点甚至仅仅是“讨厌这个账号名”,都可以成为我不订阅、不看的理由,何况,订了我也可以不看,更不用说还随时能“取消关注”了。在这样的“自由选择”下,我的阅读趣味乃至知识水平,决定了我能看到什么。简单点说,太舒服的阅读,让我无法“突破”,甚至原地踏步。
实际上,这不是一个新问题,只是微信阅读的新方式加剧了这个问题。当文化产品和思想观念在互相激荡中双双爆炸,当网络信息几何级数的增长超过人类有史以来所有信息的总和,很多人却又陷入了一种选择的焦虑,“读什么”成了一个难题。
虽然没有大数据支撑,但微信的普遍状况,却也佐证着这样的观点。朋友圈中分享的公共账号页面,很多都有“揭秘”“爆料”“有染”等种种惊悚词汇,更不乏“不得不看的人生格言”“30岁之前要明白的50个道理”等或浓或淡的心灵鸡汤。多有无法深究的八卦、多有似是而非的劝诫、多有浅尝辄止的思考、多有不知所云的感悟……有人调侃说,这样的分享,说者未必懂,而听者也未必信,不过是在寻求饭局上的谈资。这样的阅读状况,难免不让人担心背后日渐失血的心灵图景。
更重要的是,每天更新的订阅人数、页面访问量,让公共账号的提供者们,精准地掌握着读者的口味,从而不断满足甚至迎合着读者的阅读偏好。这样的“正反馈效应”,将使这个新的阅读市场越来越像一个提供廉价用品的超市。你的选择,也决定了你可能有的选择。人人爱八卦,则高谈阔论种种内幕、秘闻的内容就增多;个个爱鸡汤,则励志类、成功学、创业经难免泛滥。这正如本雅明对机械复制时代艺术作品的评价——灵韵的凋谢。
有人说,世界上种种变动中的关系,只有两种状态,要么是良性循环,要么是恶性循环。而让人欣慰的是,这两种循环是可以转化的。在微信阅读可能出现的循环状态中,只要有一方愿意迈出一步,就会改变其发展的走向。对于读者,或许是走出心灵之宅,克服懒惰或是畏难,努力寻找“高一层次”的阅读,去理解那些你或许不同意的观点、去欣赏那些你或许不喜欢的表达,在这个过程中肯定能发现那一片“林中空地”。而对于微信公共账号——这些文化产品的提供者们,需要的则是保持恒定的审美和价值,在分析与把握受众需求的同时,以更高远的眼界开拓更丰富的资源,不被枯燥的数字牵着鼻子走。
——希望那些微信阅读时代的公共账号,以及那些不远的未来将会发生的更多阅读变革,在改变我们阅读的同时,也能给予我们以真正的幸福。(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微信阅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微信阅读”将成为人们重要的阅读方式。
B.“微信阅读”的“自由选择”让我无法“突破”,甚至原地踏步。
C.“微信阅读”的快速阅读和肤浅阅读让人心存担忧。
D.“微信阅读”将来会发生深刻的变革,在改变我们阅读的同时,给予我们真正的幸福。
【小题2】(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微信阅读”的订阅让用户有选择的自由。
B.当网络信息几何级数地增长,很多人陷入到选择的焦虑和“读什么”的困惑。
C.分享无法深究的八卦、似是而非的劝诫、浅尝辄止的思考、不知所云的感悟,使得 “微信阅读”,这样的阅读状况前景堪忧。
D.在微信阅读出现的循环状态中,只要有一方愿意迈出一步,就会改变其发展的走向。
【小题3】(小题3)如何让“微信阅读”成为“高一层次”的阅读?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5题。(16分)
阅读下面的一篇文章,完成后面的习题:
父亲送我一幅油画
那天临行在车站,父亲送我一幅油画:素朴的一个站台,还牵一只双线风筝。
父亲说:“你是油画里的双线风筝,一线系亲人,一线系天地。”
风筝要飞了。从长江南飞到黄河北去。
既然选择了奔波,就该学会适应苦,并且去享受苦。
父亲架好行李。离开车还有五分钟。
“要远离亲人了,写好你的游记。”父亲握我的手。
我说,华东到华北不算远;我说,我是世界的,是宇宙的。
我发现了我的自私,菇苦含辛的为你撑了二十年的伞呀,如今你独自一人,为着寻你天外的天,背起行囊,要走了,而那把伞,在你远行的日子里,怕依旧是孤撑着,不落的。你全然忘了侍衣奉食的义务,全然忘了空伞撑着的落寞和牵念。莫非,莫非这沉沉的内疚也是生命须交的旅费?
汽笛响了,车门关了,属于你的日子开始了,开始在汽笛响、车门关的一刹那。眼睛迷蒙了车窗外的站台,迷蒙了站台里孑然立着的父亲;你看见父亲跟着列车在走、在跑、在向你招手。再做不到含蓄,你伏在车窗上,泪,不能禁了。可是,可是你说过你不哭的。你输给自己。你也有输的时候。
“你是油画里的双线风筝,一线系亲人,一线系天地。”父亲是知你的,知你若知画。
或许乘哪列车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生对一路风景的感悟力。
你看到了,看到了前方,前方多少站台,在等你去。
不要辜负,也不被辜负。
【小题1】文中第三段说“风筝就要飞了”,第六段说“写好你的游记”。这里的“风筝”、“游记”在文中分别是指什么?
答:①风筝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游记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文中父亲送“我”一幅画有双线风筝的油画,这样做表现出父亲怎样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中“我”的内心一直交织着两种不同的感情,那么,这是怎样的两种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  )
A.文中的“我”因为理解了“学会适应苦,并且去享受苦”的生活真谛,所以决然离开温馨的家庭港湾,选择独立生活。
B.文中“我”看到伏在车窗上的父亲落泪的时候,不再坚持自己“是世界的,是宇宙的”的少年豪气,最终冷静了下来。
C.文末“不要辜负,也不被辜负”一句中,不“辜负”的是父亲,“也不被辜负”是指不被人生美好的前程“辜负”。
D.文中倾诉了“我”远离亲人后落寞孤独的内心感受,情由景生,情由境生,与朱自清的《背影》有异曲同工之妙。
E.文中前半部分叙事用第一人称,而后半部分又转化为第二人称,这种写法的作用是更便于倾诉作者内心的真情。

同类题4

现代文阅读
今天,如何穿出中国范儿
周飞亚
《史记》载,赵武灵王‚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遂下令“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却遇到巨大阻力,王公大臣纷纷进言,认为“衣服习俗,古之礼法”,抛弃自身传统而改夷狄装束,乃是一种罪过。另一个相反的例子是魏孝文帝改革,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即“革衣服之制”,禁胡服,改汉服,以达到去除鲜卑的民族身份、融入汉族的目的。
自古以来,服饰一直是体现国家民族风俗文化的重要方面。中华是礼仪之邦,最重服饰,“衣食住行”,以“衣”为首。历经几千年流变,发展出的服饰文化可谓博大精深。从汉服、唐装到旗袍、中山装,经典的中华服饰也曾成为世界眼中靓丽的风景。
然而,在当代中国,这种具有自身特色的服饰文化却似日趋式微。最简单的例子便是,当我们被要求“着正装”的时候,脑子里首先甚至唯一想到的就是西服,而不是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式礼服。这对于有着几千年传承的服饰文化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民族服饰,于个人,是身份的标签和文化认同感的载体;于国家,是形象的展示与礼仪的体现。在现代政治中,特色鲜明的民族服饰,更会成为国家的文化名片。放眼世界,不少国家都拥有自己的“国服”,如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和东欧、北欧诸国,阿拉伯国家更是重视。
相比之下,我们的重视程度似乎还不够。新中国成立初期,曾规定外交人员的正装为中山装。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山装似乎显得不太符合当下的审美观,因而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外交官们也开始穿起了西服。但是,西服在很多国家眼中并不算正装,在最隆重的外交场合,穿西服会被视为过于随便、不尊重外交礼仪的行为。
所幸的是,已经有不少人意识到并试图弥补这一缺憾,“中式礼服文化研究热”正在国内悄然兴起。日前在北京召开的“国服文化研讨与服装探索展示大会”,就是热潮中的一股涓流。这次由民族文化艺术工作委员会等联合主办的会议,以传承和弘扬民族服饰文化为宗旨,探讨最多的话题就是为什么要有“国服”、“国服”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确,如果我们在重大集会、节日庆典与外交场合能穿“国服”,有利于在世界上树立充满文化自信的中国形象。这就要求“国服”具有对普通民众的亲和力,便于普及。它不仅仅是在设计上加入中国元素那么简单,更应体现中华民族对于衣着的文化理念。
服饰是社会的一面镜子。魏晋风流,士人爱穿敞襟宽袍,以显自由不羁;大唐盛世,开放自信,服饰因之雍容华贵;在国家崛起之今日,如何穿出中国范儿,看来真不是一件小事。
(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11月13日 第24 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武灵王下令“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遇到巨大阻力,因为王公大臣认为抛弃自身传统而改夷狄装束,是一种罪过。
B.在当代中国,具有自身特色的服饰文化好像逐渐衰弱了。当我们被要求“着正装”时,首先想到的并不是中式礼服。
C.自古以来,服饰一直是体现国家民族风俗文化的重要方面。因此作为礼仪之邦的我们最重服饰,“衣食住行”,以“衣”为首。
D.民族服饰,于国家,是形象的展示与礼仪的体现,尤其是在现代政治中,特色鲜明的民族服饰,会成为国家的文化名片。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有着几千年传承的服饰文化,历经流变可谓博大精深。汉服、唐装、旗袍、中山装,都曾成为世界眼中靓丽的风景。
B.与赵武灵王“革衣服之制”的内容相反,魏孝文帝“禁胡服,改汉服”,但他们都由此达到了融入汉族的目的。
C.世界上不少国家都拥有自己的“国服”,比起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和东欧、北欧诸国尤其是阿拉伯国家,我们的重视程度好像还不够。
D.由民族文化艺术工作委员会等联合主办的“国服文化研讨与服装探索展示大会”,是“中式礼服文化研究热”的一种体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外交官用穿西服取代不太符合当下审美观的中山装,但在最隆重的外交场合,这种穿着可能会被视为不尊重外交礼仪的行为。
B.“探讨为什么要有‘国服’、‘国服’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现象可以证明,当下有不少人正在试图弥补我们没有“国服”的缺憾。
C.大唐盛世雍容华贵之服,彰显开放自信。服饰反映社会,因此在国家崛起之今日,我们都应该把“如何穿出中国范儿”当成一件大事。
D.我们只有在重大集会、节日庆典与外交场合穿具有中国范儿的“国服”,才能有利于在世界上树立充满文化自信的中国形象。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书塾与学堂
——自传之三
郁达夫
现在回想起来,书塾里的生活,实在是快活得很。因为要早晨坐起一直坐到晚的缘故,可以助消化和健身体的运动,自然只有身体的死劲摇摆与放大喉咙的高叫了。大小便,是学生们监禁中暂时的解放,故而厕所就变作了乐园。我们同学中间的一位最淘气的,是学官陈老师的儿子,名叫陈方;书塾就系附设在学宫里面的。陈方每天早晨,总要大小便十二三次。后来弄得先生没法,就设下了一枝令签,凡须出塾上厕所的人,一定要持签而出;于是两人同去,在厕所里捣鬼的弊端革去了,但这令签的争夺,又成了一般学生们的唯一的娱乐。
我后来进了当时由书院改建的新式的学堂,由书塾而到学堂!这一个转变,在当时的我的心里,比从天上飞到地上,还要来得大而且奇。其中的最奇之处,是我一个人,在全校的学生当中,身体年龄,都属最小的一点。
当时的学堂,是一般人的崇拜和惊异的目标。将书院的旧考棚撤去了几排,一间像鸟笼以的中国式洋房造成功的时候,甚至离城有五六十里路远的乡下人,都成群结队,带了饭包雨伞,走进城来挤看新鲜。在校舍改造成功的半年之中,“洋学堂”的三个字,成了茶店酒馆、乡村城市里的谈话的中心;而穿着奇形怪状的黑斜纹布制服的学堂生,似乎都是万能的张天师,人家也在侧目面视,自家也在暗鸣得意。
进县立高等小学堂院第二年春天开学的时候,在我的那位寡母,辛辛苦苦,调集了几块大洋的学费书籍费缴进学堂去后,我向她又提出了一个无理的要求,硬要她去为我买一双皮鞋来穿。在当时的我的无邪的眼里,觉得在制服下穿上一双皮鞋,挺胸伸脚,得得得得地在石板路大走去,就是世界上最光荣的事情;跳过了一班,升进了一级的我,非要如此打扮,才能够压服许多比我大一半年龄的同学的心。为凑集学费之类,已经罗掘得精光的我那位母亲,自然是再也没有两块大洋的余钱替我去买皮鞋了,不得已就只好老了面皮,带着了我,上大街上的洋广货店里去赊去;当时的皮鞋,是由上海运来,在洋广货店里寄售的。
一家,两家,三家,我跟了母亲,从下街走起,一直走到了上街尽处的那一家隆兴字号。店里的人,看我们进去,先都非常客气,摸摸我的头,一双一双的皮鞋拿出来替我试脚;但一听到了要赊欠的时候,却同样地都白了眼,作一脸苦笑,说要去问账房先生的。到了最后那一家隆兴里,惨遭拒绝赊欠的一瞬间,母亲非但涨红了脸,我看见她的眼睛,也有点红起来了。不得已只好默默地旋转了身,走出了店;我也并无言语,跟在她的后面走回家来。到了家里,她先掀着鼻涕,上楼去了半天;后来终于带了一大包衣服,走下楼来了,我晓得她是将从后门走出,上当铺去以衣服抵押现钱的;这时候,我心酸极了,哭着喊着,赶上了后门边把她拖住,就绝命的叫说:
“娘,娘!您别去罢!我不要了,我不要皮鞋穿了!那些店家!那些可恶的店家!”
我拖住了她跪向了地下,她也呜呜地放声哭了起来。两人的对泣,惊动了四邻,大家都以为是我得罪了母亲,走拢来相劝。我愈听愈觉得悲哀,母亲也愈哭愈是利害,结果还是我重赔了不是。
自从这一次的风波以后,我非但皮鞋不着,就是衣服用具,都不想用新的了。拼命的读书,拼命的和同学中的贫苦者相往来,对有钱的人,经商的人仇视等,也是从这时候而起的。当时虽还只有十一二岁的我,经了这一番波折,居然有起老成人的样子来了,直到现在,觉得这一种怪癖的性格,还是改不过来。
到了我十三岁的那一年冬天,是光绪三十四年,皇帝死了;小小的这富阳县里,也来了哀诏,发生了许多议论。熊成基的安徽起义,无知幼弱的溥仪的入嗣,帝室的荒淫,种族的歧异等等,都从几位看报的教员的口里,传入了我们的耳朵。而对于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国文教员拿给我们看的报纸上的一张青年军官的半身肖像。他说,这一位革命义士,在哈尔滨被捕,在吉林被满清的大员及汉族的卖国奴等生生地杀掉了;我们要复仇,我们要努力用功。所谓种族,所谓革命,所谓国家等等的概念,到这时候,才隐约地在我脑里生了一点儿根。
(选自《郁达夫文集》,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郁达夫(1896.12.7-1945.9.17)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20世纪30年代初同鲁迅等人发起民权保障自由大同盟,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辗转东南亚一带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45年被日本宪兵杀害,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
②诗人未必固穷,穷了也未必一定工诗。不过在艰苦奋斗的环境中锻炼出来的文人,总比生在温暖逸乐的环境中的人,要坚强伟大,却是自然结果。(郁达夫《诗人的穷困》)
③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在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纪念碑上,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烈士的名字。(胡愈之评郁达夫)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一间像鸟笼以的中国式洋房”,运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突出中国式洋房外在圆形的特点,更暗示学堂像鸟笼禁锢学生思维的内在相似点。
B.作者因为虚荣心和自尊心的作祟,为了能在同学们面前“挺胸伸脚”,就硬要母亲买一双皮鞋,母亲为了一双皮鞋受尽委屈,文章成功塑造了一位生活艰难、忍辱负重、至亲至爱的母亲形象。
C.赊买皮鞋风波后,作者形成了一种怪癖的性格,这种性格指:对有钱人和经商人的仇视,还只有十一二岁的我,居然已有老成人的成熟样貌和性格。
D.早年书塾和学堂学习和生活的经历,既锤炼作者变得坚强,又在年少的作者心中埋下革命的种子,以至长大后积极参加各种抗日救亡运动,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革命烈士。
E.从书塾而到学堂的转变,作者的内心是复杂的:一方面既留恋书塾的快活生活,另一方面又暗鸣得意,因为他是别人崇拜和惊异的对象,还可以压服许多比他大一半年龄的同学的心。
【小题2】作者在书塾与学堂的学习与生活中收获了什么?试举例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