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太远的那个村子我还是没有去过
崔士学
我一个人的感觉是,村子里东西路总是比南北路亮堂得多,也顺溜得多。要出村,更多的时候都是往东走。
去姥姥家的路,就是从村子里出来,顺着坝垄往东走的。每回都是,走到了姥姥家住的那个村子,妈妈就不会再往前走了。我就是咋嘟囔妈妈都不会再领着我往前去了。妈说到地方了,还往哪走啊。可那时候我一个人的想法是,再往前边走还有个村子的,我想去看看那个村子。看看那个村子到底离我有多远,看看那个村子都有啥新鲜。可我不敢自己一个人走路,也更不敢一个人偷着到前边的村子去看看。因为我怕远,也怕生。
现在想来,远些的那个村子我到底还是没有去过。那么多陌生的村子到最后还是陌生了,就像那些遥远的人到最后也还是遥远着。
从我住的那个村子西面出去是一座山。村里人都叫它西山,西山是我们村最高的山了。站在西山的山顶上,可以看出去很远很远的地方。可以看见西山的西边更远处曲里拐弯的路,可以看见一片片的庄稼长着,可以看见一片片的草忽悠着。还可以看见的,是西山的西面山坡下还是一个村子。傍晚的时候也有炊烟在家家的烟囱上钻出来,早晨的时候也有一群群的羊在那个村子里赶出来。我们几个孩子忽闪着小褂,敞着怀,坐在山顶的石头上争辩着,山下村子里跑着的那些孩子的名字会不会有和我们重名的。山下村子里跑着的那些孩子的模样会不会有和我们相像的。二蛋猜说有,老秃就猜说没有。
我就在想着,我们都没去那个村子问过那些孩子啊,谁知道那些孩子都叫啥呢;我们也都没去那个村子用步量过啊,咋知道那个村子的大碾盘离我们站的山顶有多远呢。只是影绰地看见,山西面坡下的那个村子,也有那么多的房子也是平顶的,和我们住的房子有点像呢;也有那么多的孩子在跑着,和我们离得也不是太远呢。
大人说,山西面的那个村子和我们不是一个大队的,不是一个村部的。我们只会去我们大队的小学上学去,我们只会去有我们村部的集上买东西。一个大队隔着,一个村部隔着。住得那么近,就离了那么远。
我想象着远处那些地方,可我担心天黑,走夜路让我害怕。我总是顺着村子里人走的最多的那条路走,顺着村里那条最平溜的路早晨出去或是晚上回来。我始终是那个规矩的孩子。我怕夜晚苞米棵上的的露水,打湿我的裤脚。我怕凉。
出去村子的路,一定是有很多条。二蛋家的狗知道一条,是从二蛋家的房后出去的。三都家的猫知道一条,是从三都家的房前出去的。除了从二刘家房后可以去西梁的,还有顺着东下坡可以去耳朵沟的。我和大三、宝柱还跟在那头断了一只角的秃牤牛屁股后面出过一次村子,那条道村里人谁也不知道呢。
我相信,有很多道可以让我走出村子,也有很多的路可以让我回到村子。在很远的那些地方,一定有比我住的那个村子还小的村子,也一定有比我住的那个村子还要大得多的村子,我想一定是这样。越是没去过的地方我越是充满想象,想来我犯的毛病和别人也没啥两样。我曾用了那么多的时光,望着村子外的山顶发呆,我多想知道山那边的一个村子是啥模样。
其实,就是自己住的那个村子有多少地方是我都走过的,又有多少的事情可以说得清呢。胡大家的后院的梨树有多少树杈我数不清,冯老六家的井沿边的杏是甜核还是苦核我说不准。
我相信没有谁敢说自己可以说清楚一个村子,谁也不能。活了一百岁的的胡大他爹也做不到,每个人看到的村子都是自己看到的村子。王瘸子说村子里的灯不亮,朱瞎子说村子里的路不平。宋二先生说村子里人太多了,吵得慌。冯老六说村子里人太少了,一点都不热闹啊。
是否总会有些什么在阻隔着,那些想要的出发。是否总有些地方,是永远不能的到达。我知道这些的时候,我已经回不到过去,也已经去不了远方
这就让我一个人想起来,曾经是眺望了那么久的一个地方,我终究还是没有抵达。
【小题1】理解下面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4分)
⑴每个人看到的村子都是自己看到的村子。
⑵我已经回不到过去,也已经去不了远方。
【小题2】文中既说山西面的那个村子“和我们离得也不是太远”,又说它“离了那么远”,这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小题3】文章前三段写我跟妈妈去姥姥家,从全文来看这部分内容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4】根据文意并联系实际,探究“太远的那个村子我还是没有去过”的原因。(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33: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艺术实践证明,要塑造出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典型人物,就必须深刻揭示人物性格的内在矛盾性。如果不能把握和揭示人物灵魂深处的真实和社会历史的真实,不能把人物性格的内在矛盾性成功地揭示出来,就没有活生生的真实的人,就没有真正深刻的典型。
巴金曾经指出:“为了应付新的需要,有人注意到了优点和缺点,于是在正面人物身上加入一些缺点,在动摇人物身上加入一些优点,总之使得每个人甚至反面人物都带有‘人情味’。但是作品里面的那些人仍然没有血色,不像真人。为什么呢?我想有一个原因是,除了优点和缺点以外,活人的身上还有别的东西。”人类复杂的内心图景,不是用几笔鲜明的色彩可以描画清楚的,不是“优点”“缺点”这种具有确定范围的概念性语言可以概括的。事实上,人的性格世界有很大的模糊性特征,了解人物形象的模糊性,对作家塑造人物性格,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性格元素模糊性主要包括两层意思。
一是构成性格整体的各种性格元素之间往往是不同向的,甚至是彼此矛盾对立的:一部分性格元素表现为肯定性方向,表现为善,表现为美,表现为真,表现为圣洁;另一部分性格元素表现为否定性方向,表现为恶,表现为丑,表现为伪,表现为鄙俗。这种双向性,使一个人的性格表象变得纷纭复杂,使一个人有时像他自己,有时又不像他自己;有时忠于他自己,有时又背叛他自己。这就是说,构成性格整体的各种元素往往不能按照同一确定的方向运动,而正是这种非同向发展的各种性格因素,才形成人物性格的模糊性。例如构成阿Q性格的元素是非常复杂的 ,而这些杂多的性格元素,又表现为双向性:质朴愚昧又狡黠圆滑,率真任性又正统卫道,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践,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这些元素在自身运动的过程中。互相碰撞,互相交叉,形成复杂的性格表象。
性格元素模糊性的另一层意思,则是每一个性格元素内部都带有二重性,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否定中也包含着肯定。因此,性格元素自身的性质不可能完全确定。它在不同的情境中总是显示出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变化。例如,当一个人在追求真理时,“倔强”的性格元素就表现为肯定性质的“韧性”,而当真理不复存在时还要硬去碰撞,“倔强”元素就转化为否定性质的“固执”。一个人的勇敢,在某种情况下可表现为见义勇为的善,在某种情况下则又可能表现为不义亦为的恶。李逵的勇猛有时表现为非常可爱的战斗精神,有时则表现为“排头砍去”的鲁莽。
此外,性格元素的本质往往不是直接袒露着的,它会被假象包裹着,从而显现出表里矛盾、似是而非的情状,使人们感到难以捉摸。狄德罗曾说:“说人是一种力量与软弱、光明与盲目、渺小与伟大的复合物,这并不是责难人,而是为人下定义。” 因此,要写出鲜活的人物形象,确实值得写作者多下一番功夫!
【小题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作品中一个个活生生的真实的人物形象,其性格充满着内在的矛盾性,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B.多向的性格构成,杂多的性格元素,相互影响,相互交叉,使人物性格表象纷纭复杂,不断变化。
C.性格元素模糊性对塑造人物形象有重要作用,要刻画鲜明的人物,离不开对人物性格模糊性的体察
D.性格元素之间的非同向和每一个性格元素内部的二重性,是构成性格元素模糊性的两层主要意思。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有人将人物的“优点”“缺点”机械叠加,以写出“人情味”,但这样还体现不出人物性格的模糊性。
B.人物性格具有模糊性,这要求创作者塑造人物不能从表象入手,以避免人物形象的明确性和概念化。
C.一个人追求真理时的坚定和自以为是的固执,显示了倔强这一性格元素在不同情境中的不同表现。
D.要解读人物性格元素的本质,不能仅仅看他外在的言谈举止,更要努力深入他的内心和灵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有的人,正像我一样,都是黑白相间的花斑马——好坏相间,好好坏坏,亦好亦坏。”这句话道出了人的性格模糊性特征。
B.某作家说自己的写作经历过“把好人当坏人写,把坏人当好人写,把自己当罪人写”三个阶段,这体现了他对人物性格模糊性的重视。
C.曹禺在《雷雨》中塑造的周朴园这一人物,既伪善霸道,又对侍萍怀有某种真挚的情感,具有很强的性格元素模糊性。
D.鲁迅在《祝福》中通过“我”的叙述,来展现祥林嫂性格元素的模糊性,而“我”自身性格元素的模糊性是缺失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音乐与教育
柏拉图知道要一个国家的政治合于理想,先要使它的教育合于理想,所以他主张一个人在二十岁以前只消有两种教育工具——体操和音乐。因为体操讲究好了,身体可以健全;音乐讲究好了,心灵可以和谐。
音乐是一种最原始最普遍的艺术。飞禽走兽大半借歌唱表现生命的富裕和欢乐,同时借歌舞把在生活中所领略得的乐趣传给同类,引起交感共鸣。人类在原始阶段也还保持着这本能的音乐嗜好,但人类到了开化以后,小孩到了成年以后,往往逐渐丧失音乐的嗜好。这是一个极严重的损失,而且是违反自然本性的。
不仅如此,音乐更是最完美的艺术,可以普及深入一般民众,从根本上陶冶人的性格。与其他艺术不同,音乐完全融化实质与形式的分别,实质即形式,形式亦即实质,内外一致,天衣无缝。它是纯从感官打动人心的,耳里听到,心里就起哀乐共鸣。如果要教育的力量普及而又深入,舍音乐还有什么其他途径呢?
音乐对于人生至少有三重大功用。
第一是表现。情感思想都需要发扬宣泄。音乐的表现是最正常的康健的表现,因为它是人类的普遍嗜好,而同时它的命脉在和谐。音乐对于人的情感不仅能“发散”而且能“净化”,就因为它本身是和谐,对于人的心灵自然能产生和谐的影响。有听音乐经验的人都知道在凝神静听之后,全体筋肉脉搏都经过一番和谐的震荡,心灵仿佛在困倦之后洗过一回澡,汗垢尽去,血液畅通,有心旷神怡之乐。如果我们不仅是欣赏,自己能歌唱弹奏,除了这种生气洋溢的乐趣以外,我们还可以得到人生最大的快慰,成就一种作品的感觉。
其次是感动。音乐直接打动感官,引起生理的反应,所以感人最普及而深入。中西神话和历史上不乏音乐感动力的传说。人类情感有许多花样,每种花样在脉搏呼吸和筋肉运动上都有一个特殊的节奏,特殊的模型。音乐的抑扬顿挫,长短急舒,往往与这种节奏和模型相称。某一种乐调在生理上激起某一种节奏和模型,就引起某一种情调。所以在听音乐时,实在有两种乐调在进行。一是外在的,耳朵听的;一是内在的,听者身体在无意中所表演的。人类生理构造大致相同,所以一个乐调可以在无数听者的心弦上引起交感共鸣。音乐是极强烈的同情媒介,也就因为这个缘故。
第三是感化。感动是暂时的,感化是久远的。音乐由感动至感化,因为它的和谐浸润到整个身心,成为固定的模型,习惯成为自然,身心的活动也就处处不违背和谐的原则。内心和谐,则一切不和谐的卑鄙龌龊的念头自无从发生,表现于行为的也自从容中节。中国先儒以礼乐立教,就为明白了这个道理。乐的精神在和谐,礼的精神在秩序,这两者中间,乐更是根本的,因为内和谐外自然有秩序,没有和谐做基础的秩序就成了呆板形式,没有灵魂的躯壳。内心和谐而生活有秩序,一个人修养到这个境界,就不会有疵可指了。孔子谈政教何以那样重诗乐?诗与乐原来是一回事,一切艺术精神原来也都与诗乐相通。他说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又说 “温柔敦厚,诗教也”,都是看到了诗乐对于情感教育的重要。
一个民族的性格常表现于音乐,最显著的是中西音乐的分别。西方音乐偏于阳刚,使听者发扬蹈厉;中国音乐偏于阴柔,使听者沉潜肃穆。这各有所长,我们用不着偏袒。我们所最忧虑的是我国一般民众,尤其是士大夫阶级,大半没有真正的音乐的嗜好。这似乎表现了民族精神的衰落。我个人认为人心的污浊与社会的腐败都种根于此。我深深感觉到我国必须普及音乐教育,尤其是要把国乐本身大加一番整理洗刷。但是制礼作乐是盛业也是美名,须拿出一副极严肃的态度来应付这问题,前途才有希望。
(选自《朱光潜谈美》,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柏拉图认为音乐是使一个国家“教育合于理想”的有效工具之一。
B.音乐的原始性和普遍性表现为动物的本能与人类原始阶段的嗜好。
C.音乐之外的其他艺术全都是实质与形式完全分离的,和谐性不足。
D.音乐常表现一个民族的性格,西方音乐偏阳刚,中国音乐偏阴柔。
E.音乐嗜好的缺失意味着民族精神衰落,会导致人心污浊社会腐败。
【小题2】下列根据文中所论音乐的三重功用,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希腊人用一种音乐医治精神病,这是音乐“表现”功用的体现。
B.实验证实对牛弹琴并非毫无影响,这是音乐“感动”功用的体现。
C.音乐会过程中听众共赏且同哀乐,这是音乐“感化”功用的体现。
D.孔子视诗乐为教育和政治的基础,这是音乐“感化”功用的体现。
【小题3】请根据文意,概括音乐的教育力量为什么是普及而又深入的。 (4分)
【小题4】时下,中国的视听传媒热衷于举办各种声乐大赛节目如“快乐女声” 、“中国好声音”等,这些节目受到学生乃至全民的热捧。请结合文中观点对这一现象作简要分析评价。(4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是怎样学起美学来的
朱光潜
在《文艺心理学》的“作者自白”里,我已简略地谈过我是怎样学起美学来的。现在先把有关的一段话抄下来,然后稍作补充:  “从前我决没有梦想到我有一天会走到美学的路上去。我前后在几个大学里做过十四年的学生,学过许多不相干的功课。我原来的兴趣中心第一是文学,其次是心理学,第三是哲学。因为欢喜文学,我被逼到研究批评的标准、艺术与人生、艺术与自然、内容与形式、语文与思想等问题。因为欢喜心理学,我就被逼到研究想象与情感的关系、创造和欣赏的心理活动以及文艺趣味上的个别差异。因为欢喜哲学,我就被逼到研究康德、黑格尔和克罗齐诸人讨论美学的著作。这样一来,美学便成为我所欢喜的几门学问的联络线索了。”   事隔半个世纪,现在来检查过去写的这段“自白”,它还是符合事实的。不过要作两点补充。当时我也很欢喜历史,为着要了解希腊文学和艺术,我在爱丁堡大学曾正式选修了欧洲古代史。当时我还是一个穷学生,但是省吃俭用,还一个人跑到意大利罗马地下墓道里考察过高惕大教寺和壁画的起源,参观过梵蒂冈所藏的一些著名雕刻和文艺复兴时代散在意大利各城市的建筑、绘画和雕刻,体会到“耳闻不如目见”这句话的意义。
另一点须补充的是《自白》最后一句后面还应加上这么一句:“研究美学的人们如果忽略文学、艺术、心理学、哲学和历史,那就会是一个更大的欠缺。”这一点是我从参加国内美学讨论,到现在所看到的美学落后状态中体会出来的。关起门来学美学,那是有害于己而无益于人的。  上文我提到“当时我还是一个穷学生”,这对于我学起美学来也颇有影响。我在学生时代还编写过一部《变态心理学》,一部《变态心理学派别》,都出版过;一部《符号逻辑》的稿子交商务印书馆,在日本侵略上海时遭火灾焚毁了。为什么一方面读书,一方面又写出那么多书呢?这就是因为我穷,不得不“自力更生”,争取稿费来吃饭过活。在这样的生活中我也吸取了一点有益的教训,就是做学问光读不写不行。写就要读得更认真一点,要把所读的在自己头脑里整理一番,思索一番,就会懂得较透些,使作者的思想经过消化,变成自己的精神营养。根据这点教训,我指导研究生,总是要求他们边读边写。他们也因此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不过要补充一句,光写而不读也不行。  解放后我有幸参加了几年之久的国内美学界的批判和讨论。我至少是批判对象之一。我是认真对待这一次批判的,有来必往,无批不辩,从此我开始挪动了我原来的唯心主义立场。于是我又开始了我的新的美学行程。这三十年来我学的主要是马列主义。译文读不懂的必对照德文、俄文、法文和英文的原文,并且对译文错误或欠妥处都做了笔记,提出了校改意见。1978年,我看到世界各国马克思主义学的学者们都在热烈讨论马克思的《经济学哲学手稿》,这是我在五十年代就已读过而没有读懂的,于是又把它翻出来再啃,并且把其中关键性的两章重译过。虽不敢说我读懂了,但毕竟比原来懂得多一点。这部经典著作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影响都很深。我对费尔巴哈毫无研究,预备补了这一课后再回头去啃,但愿老天爷分配给我足够的时间和精力!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美是主客观的统一”,是一个不断变化、生成,不断有新内容充实的命题,此命题恰恰展现了朱光潜努力突破西方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框架,寻求在中国“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框架下,整合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以及西方美学的一切积极成果,熔铸新型美学系统的艰辛历程。(宛小平《朱光潜美学思想研究》)
②我把我的信条叫作“三此主义”,就是此身、此时、此地。一、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二、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三、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的另一地位去做。(朱光潜《谈修养》)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朱光潜最初没有研究美学的打算,“美学便成为我所欢喜的几门学问的联络线索”,说明他是误打误撞闯进美学研究的世界的。
B.学生时代的朱光潜喜欢文学,为了研究希腊文学与艺术,他漫游欧洲,考察古迹,积淀了丰厚的美学素养,为日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C.朱光潜在学生时代就编写出版了三本著作,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一方面是因为生活所迫,另一方面也因为他天资过人。
D.朱光潜在学术研究中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他认为做学问要注意读写结合,通过阅读、思考、消化、吸收,最后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营养。
E.朱光潜向读者讲述自己的美学研究历程,既分享经验,也反思现状,更展望未来,表现出学术大家独有的气度与襟怀。
【小题2】朱光潜的美学思想体系是如何形成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3】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4】朱光潜的治学态度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谈谈自己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歌哭悲欢里的清明节
起初,清明只是一种提示春耕的节气的名称。它是怎样变成祭奠先人的节日的呢?这不能不从清明前两天(也有前一天)的寒食节说起。寒食节在清明成为节日前,承载着国人祭奠古圣先贤的职能。溯其源,可直追两千六百多年前春秋时代晋国的一个人物——介子推。传说,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预先做好的熟食(冷食),以此纪念介子推。其实,从历史的实际来看,禁火冷食是中国古人改火习俗的遗迹。原始社会,钻木取火,换取新火种是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暮春三月正值改火,人们在新火未到的这一天,要禁止生火,食用冷食。相沿成习,遂成寒食风俗。
从节日的起源看,寒食节与祭祀祖先并无关系。早在寒食节出现之前,古人就有祭奠先人的习俗。起初,有人去世时,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坟丘,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后来,墓穴上要堆起一个坟头,可以让子孙后代记住先人埋葬的地方。墓祭由此有了物质的依托。这大概发生于春秋后期。战国时期,墓祭的风气逐渐浓厚起来。但是,一直到汉代,人们扫墓祭祖并无固定的日子。
进入唐代,民间逐渐兴起集中在寒食节祭扫的风气。唐朝的统治者于开元二十年(732年)将寒食扫墓以法令的形式确立下来,并将之列入五礼。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便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朝廷鉴于民间扫墓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下诏准许“寒食通清明四日为假”。从这时起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
宋元时期,人们在祭扫坟墓时,越来越流行焚烧纸钱。寒食节期间禁火,禁烧纸钱的行为只能在清明进行。这样,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清明上坟。也就是从这时起,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直接取代寒食节的地位。
扫墓祭祖给人的印象是悲伤的。其实,清明还有它的另一面相——欢快踏青。唐诗中即充溢着丰富的踏青游春景象。像李正封所云:“晓日清明天,夜来嵩少雨。……游人恋芳草,半犯严城鼓。”来鹄所云:“几宿春山逐陆郎,清明时节好烟光。归穿细荇船头滑,醉踏残花屣齿香。”墓间祭扫的悲情与春游兴酣的喜悦,是通过一个什么样的力量安排在一起的呢?
古时在农历三月三日举行上巳节,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求收获生命的力量,祛除魔鬼的作祟。据古史传说,殷商的祖先契的孕育,就是由于其母在河里洗浴,吞食鸟卵所致。《论语》记载,孔子听到曾皙说:“暮春时节,穿着刚做好的春服,与朋友们到沂水沐浴吹风。”孔子会心一笑,说:“我赞同你的理想。”至晋代,潘尼有诗曰:“暮春春服成,百草敷英蕤”,“羽觞乘波进,素卵随流归”。王羲之的兰亭之会,表明修禊、踏青习俗在士人中基本成型,在流觞曲水间体验冥冥之中的天命意志,进而擢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也就成了上巳习俗中最重要的文化内涵。
自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行祭之余,便兴致勃勃地进行郊游宴饮活动了。宋元时期,清明游春宴饮之风更盛。元代一首描写清明踏青的诗云:“尽说游行好,春深桃李天。香车旅曲水,宝马踏荒烟。
上巳习俗被清明节吸纳进去,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清明、上巳两节前后相接,相距不远,清明郊外上坟时可顺便踏青。二是中华民族是个乐天知命的民族,人们视亲人之死为“归”,生死之间不是绝对的对立,阴间乃为阳世的延长或补充。清明节,人们要祭奠亡人,以通阴间;同时也需要迎春活动,以顺阳气。
【小题1】对“寒食节”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间传说认为,寒食节起源于春秋时期,晋国为纪念晋国大臣介子推,规定寒食节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预先做好的熟食。
B.寒食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古代改火的习俗。暮春三月,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事先准备熟食。相沿成习,就形成了寒食风俗。
C.最初,寒食节和祭祀祖先并无关系。古代早有在宗庙祭奠先人的习俗,这大概发生于春秋后期。战国时期,墓祭的风气日盛。到汉代,扫墓祭祖还无固定时日。
D.唐代,民间逐渐开始集中在寒食节这一天扫墓祭祖。公元732年,寒食扫墓以法令的形式确立下来,并列入五礼,成为人们的重要节日。
【小题2】(小题2)下面诗句不是表现古人清明游春习俗的一项是()
A.游人恋芳草,半犯严城鼓。
B.羽觞乘波进,素卵随流归。
C.归穿细荇船头滑,醉踏残花屐齿香。
D.香车旅曲水,宝马踏荒烟。
【小题3】(小题3)对原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唐开元二十四年,朝廷下诏准许“寒食通清明四日为假”,这样,清明到来时,可以与寒食节一样放假。说明从这时起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直接取代寒食节的地位。
B.上巳节,在农历三月三日进行,主要活动是踏青、临河洗浴。孔子、潘尼、王羲之都在修禊、郊游宴饮中体验冥冥之中的天命意志,擢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C.清明祭祖并进行郊游,始于唐代,宋元时期,清明游春之风更盛。主要是因为清明、上巳两节前后相接,也符合中华民族乐天知命的文化传统。
D.按时间先后排序,三个节日是:寒食、清明、上巳;按其诞生先后论,三个节日则是:上巳、清明、寒食。宋元以后,清明集三节于一身,成为中国春天的代表性节日。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哈尔滨果戈理书店为何受欢迎
①“这么多人,排队要排到什么时候啊!”一位读者抱怨道。
②10月19日是星期日,早上八点半,哈尔滨市果戈理书店还没开门,门口就已经聚集了300多人等着买书。“书店环境很好,很温馨,灯光也恰到好处,所以喜欢过来。”一位正在排队的读者说。
③不光是星期日,自今年国庆节期间开张以来,果戈理书店每天都很热闹。“来的人特别多,买书的人也特别多,这是超出预想的。”果戈理书店总策划三石说,现在每天的顾客有400个人左右,开业当天甚至达到1000多人。书店吸引大家的不仅是书,这段时间以来,咖啡和西点也卖得很好,光咖啡每天就要卖出200多杯。“这是什么概念呢?在哈尔滨,中小型咖啡馆生意好的情况下,一天也就卖100来杯。”三石说。
④果戈理书店位于哈尔滨商业文化中心果戈理大街。走进书店,欧洲古典书架等装置、阅读及展演活动区域的设计、欧式五彩玻璃窗户及走廊穹顶装饰,无一不体现出新古典主义的风格,让人仿佛置身于欧洲的艺术殿堂。“国内目前有现代色彩的欧式书店,有美式书店,但纯古典欧式的没有。整个风格、氛围很能让市民认同。”三石认为,在这样一个古典气息浓厚的欧式书店里,从选书到看书,店内布置的每一个细节都让人流连忘返。
⑤不同于其他国营书店,果戈理书店是在黑龙江出版集团支持下,由黑龙江省图书音像发行集团和黑龙江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共同创建的,书店场地由教育出版社提供,出版集团不再提供资金支持。因此,书店如何运营是三石心中的一块大石头。“我在策划这个书店时,首先考虑的是它的运营模式,然后才是定位和空间设计。”三石说。
⑥对于实体书店来说,举办公益活动提高书店的知名度、增加人气已经成为一条必经之路。然而,真正坚持下去,对活动有长远规划的并不多。果戈理书店以近期、中期、长期来规划书店的文化活动,“果戈理书店每周都有活动,每月要有一次大型活动,丰富的活动让书店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居高不下。”三石告诉记者,由于书店的影响力日益增加,主动上门要求合作的也越来越多。
⑦作为一家人文书店,果戈理书店在设计之初就专门留了一块场地用作建立青少年图书馆。此外,书店还推出了“朗读者计划”,每天晚上八点到八点半是“朗读者”时间,任何一位读者只要愿意在书店小舞台上朗读自己心仪的图书5分钟,书店就将这本图书以优惠价卖给这位读者。“读者的普通话可以不标准,可以用方言,任何语言都可以。”三石说。活动开展以来,受到了读者的热捧。
⑧对多业态的不断探索也是果戈理书店“火爆”的原因之一。这里有品牌咖啡,有以牛排为主的简餐,还有从欧洲采购的礼品。这些可能在其他书店都有,独特之处在于这些“异业”的管理和支配权在书店的经营者手中。“书籍以外的‘异业’可以引进,但是必须统一管理,不能像一些书店那样把地方租出去。这些‘异业’必须和书店一致,成为书香的一个部分。”如此一来,在整体文化消费中,咖啡也是文化,牛排也是文化,红酒也是文化,三石透露,下一步书店还将开发“果戈理红茶”。
⑨“这个书店似乎总有玩不尽的新点子!”一位读者说。“这正是我们坚持长期策划理念要达到的目标。”三石笑道,书店的经营模式会不断完善、调整,但不会固定下来。即将推出的“书海游学”,就会请一些名人带着一本书去旅游。
⑩果戈理书店既是书店,也是图书出版机构,在开业之初还策划出版了杂志书《白•夜》。正是果戈理书店这样的“多重”身份,让它在国内的实体书店中显得独一无二。“虽然是国营的,但除了房子,别的一切都没有补贴,可我确信它一定会成功。”三石说。
(选自《中国青年报》)
【小题1】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文章第①段的作用。(4分)
【小题2】哈尔滨果戈理书店受欢迎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点概括。(5分)
【小题3】文章第⑨段说果戈理书店总有“新点子”,从全文来看,“新点子”应怎样理解?如果你是一个读者,请谈谈你对“书海游学”这个“新点子”的看法。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