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源远流长的江南文化,是在吴越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古代重要的区域文化。在经历了由尚武到崇文的嬗变之后,江南文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基本 ① ,并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文化风貌。
江南文化传统可分为诸多维度,在江南文化传承中,一些耳熟能详的故事、名言、谚语和诗句,往往具有鲜明的指示性,烙刻着各类传统的深刻印记。当我们谈到春秋战国之际吴、越争霸,越王勾践含垢忍辱、卧薪尝胆时,自然会联想到江南政治文化传统。当我们说起“东南财赋地”,“苏常熟,天下足”,所指的便是江南经济文化传统。关于江南山水风物的诗句则更是蔚为大观,不胜枚举,如“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等诗句,标示着江南文学 ② 的历史脉络。至于蜚声海外的昆曲、越剧、吴门画派、园林艺术等,属于江南艺术传统的杰出代表。王阳明倡导“知行合一”,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所指示的乃是江南厚重的学术传统。而“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等诗句,则指向江南宗教传统。
【小题1】文中加点词语的书写或加点字的字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耳熟能详B.含(hóu)忍辱C.不胜枚举D.(fēi)声海外
【小题2】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文中横线①②两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成型绵延不绝B.定型络绎不绝
C.定型绵延不绝D.成型络绎不绝
【小题3】下列与选文相关的文学常识,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乐府民歌——唐代
B.“江南好,风景旧曾谙”——《忆江南》——白居易
C.“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春》——杜牧
D.“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枫桥夜泊》——张继
【小题4】在形式多样的对联中,集前人诗句、文句而成的集句联别具一格,妙趣横生。下列江南风景名胜的对联中,属于集句联的一项是
A.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无锡东林书院
B.何时黄鹤重来,且自把金樽,看洲渚千年芳草;今日白云尚在,问谁吹玉笛,落江城五月梅花。
——武汉黄鹤楼
C.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杭州西湖
D.衔远山,吞长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送夕阳,迎素月,当春夏之交,草木际天。——扬州平山堂
【小题5】古人名和字的产生虽有先后,但在意义上是相关联的。下列对江南古代名人名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字永叔。“修”与“永”意思相同。
B.晏殊,字同叔。“殊”与“同”意思相反。
C.王安石,字介甫。“石”与“甫”意思相同。
D.朱熹,字元晦。“熹”与“晦”意思相反。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36: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答题。(9分)
(a)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b)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c)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d)从槐树叶底,朝东数着一丝一丝下来的日光, 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e)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f)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小题1】在下面所列的词语中,给文中空缺处甲、乙、丙、丁选择恰当的词。(2分)
煮、泡、冲、烫;漫、细、忙、点;听得、听见、细听、聆听;洒、射、漏、照
甲(   )  乙(   )  丙(   )  丁(   )
【小题2】b句中作者列举了五处饱含秋意的景观,但用笔极简,其原因是(   )(2分)
A.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都为人所写过,作者要另辟蹊径,故而一笔带过。
B.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不足表现作者的情感,仅以此衬托,故而用简笔。
C.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一般人只是感觉得到却说不出来,故而一笔带过。
【小题3】作者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面来描绘清晨在院中见到的景象,读来亲切感人。这是因为作者把个人的心情与故都的秋色自然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3分)
【小题4】作者在f句中要求在“牵牛花”下还需有“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作为“陪衬 ”,是因为( )(2分)
A.只有这样,才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秋天的气氛才会显得更加和谐。
B.只有这样,才能让人更加体会到秋的意韵,理解作者无可奈何的心情。
C.只有这样,才能显出牵牛花昂扬的生命力,借以比喻作者不息的追求。

同类题2

课内阅读部分
(1)转背不多时,只见林冲走将入店里来,说道:“小二哥!连日好买卖。”李小二慌忙道:“恩人请坐,小二却待正要寻恩人,有些要紧话说”。林冲问道:“甚么要紧的事?”李小二请林冲到里面坐下,说道:“却才有个东京来的尴尬人,在我这里请管营、差拨吃了半日酒。差拨口里呐出‘高太尉’三个字来,小人心下疑惑。又着浑家听了一个时辰,他却交头接耳,说话都不听得。临了,只见差拨口里应道:‘都在我两个身上,好歹要结果了他。’那两个把一包金银递与管营、差拨,又吃了一回酒,各自散了。不知甚么样人。小人心疑,只怕在恩人身上有些妨碍。”林冲道:“那人生得甚么模样?”李小二道:“五短身材,白净面皮,没甚髭须,约有三十余岁。那跟的也不长大,紫棠色面皮。”林冲听了,大吃一惊道:“这三十岁的正是陆虞候。那泼贱贼敢来这里害我!休要撞着我,只叫他骨肉为泥!”李小二道:“只要提防他便了;岂不闻古人言:吃饭防噎,走路防跌?”
(2)只说林冲就床上放了包裹被卧,就坐下生些焰火起来。屋后有一堆柴炭,拿几块来,生在地炉里。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道:“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二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俪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小题1】“那泼贱贼敢来这里害我”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下面列出四个选项,从中找出一个正确的答案(   )
A.林冲心地善良,又心存幻想,因此没有想到仇敌会如此的歹毒。
B.林冲对仇人远道而来残害他感到大惑不解。
C.林冲觉得沧州远离东京,仇人到这里来害他是不自量力。
D.林冲感到仇人既无赖又凶狠歹毒,因此轻蔑与义愤顿生于心中。
【小题2】下列人物描写的方法与上段画线文字相同的一项是( )
A.她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陶醉于成功的光荣,陶醉在人们对她的赞美和羡妒所形成的幸福的云雾里,陶醉在妇女们所认为最美满最甜蜜的胜利里。
B.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
C.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目而有情。
D.翠翠不理会祖父,口中却轻轻地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
【小题3】对这段文字中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林冲还想在草料场过一冬,表明林冲屡遭磨难,此时却并无反心,一心只想逆来顺受,以待出头之日。
B.林冲雪夜沽酒不忘带上花枪,说明他对奸人陷害已有防范。
C.盖火炭的细节暗示后来草料场失火是由于他人放火。
D.拽门、锁门、带钥匙的细节描写,说明林冲办事精细,小心谨慎。
【小题4】请简要赏析上段文字中对风雪的描写艺术。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博雅教育起源于古希腊,本义是培养通达智能的自由公民。从柏拉图设计的理想国模式,到近代重振百科全书式的学科教育,以及20世纪初美国及欧洲通识教育理念的勃兴,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传统。从教育的内容而言,博雅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以人的精神道德修养为内核,同时又将人格修养与知识积累相结合的教育方法与过程。它试图通过人的性格培养来促进个性的发展。这一来自西方的教育理念与我们目前以素质教育为重点的教育观念的变革相吻合。“博雅”教育思想并非一个全新的西方概念,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传统教育理念。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以人的精神品格为培养目标,实现知识渊博、品德高尚的博雅君子人格就已经成为教育者的最高理想。“博、雅”二者构成君子人格的整体框架,“博雅”精神成为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内涵。
儒家强调谈文、论艺、述道,博采古典精华,兼取众家之长,融古今于一炉,要有广博的知识储备和高超的辞令之功,还要坚守传统信仰与正统之道。“六艺”之教,以熏染习得的方式镶嵌在古人的身体与血脉中,并外化在生活方式与日常实践中,乐教被视为最高境界。孔子认为的人生教育三部曲就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自卫返鲁,第一件事就是“正乐”,使“雅颂各得其所”。这种教育理念所培育的古代博雅传统,成就了古人追求智慧、崇尚价值、执着理想的理智型生活方式。
对君子人格的自觉追求,是我国先秦时期人文觉醒的重要标志。作为一种人格理想,君子的内涵正是由“博”和“雅”两方面组成。一方面,君子代表着知识阶层,是知识的拥有者。《论语•中庸》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博学”被置于首,广博的知识是君子人格的要义。另一方面,君子必须是仁德、操守、义节的实践者。“君子比德如玉”则寄托着人们对德行的无限推崇,是否有德是君子内涵不可或缺的内容。渊博的知识、良好的教养、高尚的品德集于君子一身,使君子表现出仪表端庄、令人敬畏的威仪,这种独有气质正是人们所追求的博雅精神和君子风度。
对君子人格的追求使得我国古代传统教育从一开始就特别注重知识的积累和人的精神塑造。“六艺”之学,既包含了各种知识、技能和艺术修养,也包含了思想、道德和人格修养,强调人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要求文武兼备,人格和谐。后来孔子顺应“学移民间”的历史潮流,创立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学在官府”的旧格局,使中国古代教育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晚年孔子整理、阐释《诗》、《书》、《礼》、《乐》、《易》、《春秋》,成为新的六艺之学,构成了儒学教育的基本内容,确定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基本走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观念成为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在后世得到了长久的延续。
现代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自然也应该与时俱进。继承并发扬博雅教育的价值理念,在知识急剧扩增的时代适应教育普及化的需要,实现知识技能传授乃至道德人格与生命智慧养成的多重目标,是当代教育必须应对的挑战。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4年4月29日)
【小题1】下列关于“博雅教育”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博雅教育起源于古希腊,是指通过百科全书式的学科教育来提升人的知识认知水平的教育模式,其传统源远流长。
B.因为从教育的内容角度出发,博雅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以人的精神道德修养为内核,所以它也是人格修养与知识积累相结合的教育方法与过程。
C.博雅教育试图通过人的性格培养来促进个性的发展,并非是一个全新的西方概念,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传统教育理念,主要是培养知识渊博的人才。
D.西周时,以人的精神品格为培养目标,博雅君子人格的实现是教育者的最高理想。“博、雅”被视为整体框架,其精神也成为儒家教育思想核心内涵。
【小题2】下列关于“儒家博雅君子人格的培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强调谈文、论艺、述道,博采古典精华,兼取众家之长,要有广博的知识储备和高超的辞令之功,还要坚守传统信仰与正统之道。
B.“六艺”之教,深埋在古人的血肉中,并外化在生活方式与日常实践中,其中乐教被视为最高境界。孔子返鲁“正乐”使“雅颂各得其所”,就是实例。
C.先秦时期注重对君子人格的自觉追求,把“博学”置于君子修炼的首位,视广博的知识为君子人格的决定因素。
D.我国古代传统教育特别注重知识的积累和人的精神塑造,强调人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要求文武兼备,人格和谐。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博雅”精神是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内涵,“博、雅”是君子人格的整体框架,培养通达智能的自由公民是其最高理想。
B.孔子创立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开创了“学移民间”的风气,使中国古代教育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C.新的六艺之学是儒学教育的核心内容,确定了中国现代教育的走向,其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观念,在今天依然要继承发扬。
D.“君子比德如玉”则寄托着人们对德行的无限推崇,是否有德是君子内涵不可或缺的内容。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世界以痛吻我
张丽钧
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回报以歌。这凝重的诗句,是泰戈尔的。
我不知道这两句诗的原文是怎样写的,但却觉得翻译得妙。有一回,我的一个学生发来短信,说她被至爱的人辜负得很惨,她写道:“我恨他,因为他让我恨了这世界!”我慌忙把泰戈尔的这两句诗发给她,并解释说,那所有以痛吻我们的,都是要我们回报以歌的;如果我们以痛报痛、以恨报恨,甚至无休止地复制、扩大那痛与恨,那我们可就蚀本了。她痛苦不堪地回复我说:“可是老师,我真的无歌可唱啊!”
是呢,世界不由分说地将那撕心裂肺的痛强加于我,我脆弱的生命,被“痛”的火舌舔舐得体无完肤了,连同我的喉咙——那歌声的通道——也即将被舔舐得焦糊了啊!这时候,你却隔岸观火般地要我“回报以歌”,我哪里有歌可唱?
回望来路,我不也有过许多“无歌可唱”的时刻吗?
我曾经是个不会消化痛苦的人。何止是不会消化,简直就是个痛苦的“放大器”。那一年,生活给了我一滴海水,我却以为整个海洋都被打翻了。于是,我的世界也被打翻了,我浑身战栗,却哭不出来,仿佛是,泪已让恨烘干;后来,生活又给了我一瓢海水,我哭了,却没有生出整个海洋被打翻的错觉;再后来,生活兜头泼过来一盆海水,我打了个寒战,转而告诉自己,这不过是一盆海水,再凶狂,也淹没不了岸;终于有一天,生活打翻了海洋给我看,我悲苦地承受着,却没有忘了从这悲苦中抬起头来,对惦念我的人说:“我没事儿,真的——”
任何人,都不可能侥幸获得“痛吻”的豁免权。“痛吻”,是生活强行赠予我们的一件狰狞礼物,要也得要,不要也得要。只是,当我站在今天的风中,回忆起那一滴被我解读成海洋的海水的时候,禁不住发出了哼笑。好为当年那个浑身战栗的自己难为情啊!如果可能,真想将自己送回岁月深处,让自己怡然倚在那个“一滴海水”事件上洒脱地唱上几首歌。
唱歌的心情是这样姗姗来迟。虽则滞后,但毕竟有来的理由啊,我更担忧的是,当“理由”被砍伐尽净的时候,我们的歌喉,将以怎样的方式颤动?
从不消化痛苦到消化痛苦,这一个比一个更深的悲戚足迹,记录一个人真正长大的过程。
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回报以歌。说这话的人是个被上帝亲吻过歌喉的伟大歌者。它以自己的灵魂歌唱。而拙于歌唱的我们,愿不愿意活在自己如歌的心情之中呢?——不因“痛吻”的狰狞而贬抑了整个世界;学会将那个精神的自我送到一个更高的楼台上去俯瞰今天那个被负面事件包围了的自我;不虐待自我,始终对自我保持深度好感;相信歌声的力量,相信明快的音符里住着主宰明天的神;试着教自己说:拿出勇气去改变那能够改变的,拿出胸怀去接受那不能改变的,拿出智慧去区分这两者。
不仅仅是如歌的心情,我们甚至还可以奉上自己的“行为艺术”啊!永记那年夏天,我和妹妹外出遇到冰雹,我们慌忙学着别人的样子脱掉外衣,却不约而同地去对方头上遮挡——盼着自己能够说:世界以痛吻我,我要(而非“要我”)回报以歌!
天气多好哇!连花儿都想唱歌了呀!真想问问远方那个说自己“无歌可唱”的女孩:宝贝,今天可有唱歌的心情?
(选自2009年第22期《青年文摘》)
【小题1】如何理解句子“不仅仅是如歌的心情,我们甚至还可以奉上自己的‘行为艺术’啊”?(4分)
【小题2】文章末尾写到“无歌可唱”的女孩,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小题3】为什么既写女孩的“无歌可唱”,又写“我”也有过许多“无歌可唱”的时刻?(6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只有异说,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大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大家都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
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它的衡量标准,因而难有定论。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收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可移的,恐怕要数到《林非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木书戍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近年战国秦汉简帛侠籍大黄出上,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
1973牛长沙马王堆三亏汉基出土的串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比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以抄写于文帝初。这两本《老子》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但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黄”、“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
郭沐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妙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同时,《黄帝书》与《申子》、《慎子》、《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二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皇帝书》的引用阐发。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为战国中期,《皇帝书》不应更晚。至于《皇帝书》与《老子》的共通之处也甚多,入《皇帝书·经法》篇云“王天下者有玄德”,什么是“玄德。”文中未见解释,查《老子》五十一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持,长而不宰,之谓玄德。”帛书所讲“玄德”显然由此而来。此例甚多,那么为《皇帝书》所称引的《老子》必须再早上一个时期,也就是不会晚于战国时期。
古书中有关老子和孔子关系的记述很多,但矛盾和可疑之点不少。进来有陈鼓应先生《老学先于孔学》一文,专门讨论《论语》受《老子》的影响,用以证成“《老子》成书早于《论语》”。如《论语·卫灵公》:“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无为而治”是老子的学说,细味孔子的话,是讲唯有舜称得其无为而治,很像是针对已有的学说而发,《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朱熹指出:“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因此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从这些情形来看,古书所记老子长于孔子,可以认为是确实可信的。     (摘编自李学勤《<老子>的年代》)
【小题1】下面关于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
A.从司马迁《史记》开始,关于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就有不痛说法。清代汪中作《老子考异》以后,学者们更加纷争不已。
B.以前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本身就被人指为伪书。《韩非子》、《吕氏春秋》等虽然《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也无从谈起。
C.钱穆说过:如果老子其他人说的时代不明,那么先秦诸子学术思想的联系和发展就无法弄清,年代确凿无疑,但是成书太晚,也无济于事。
D.近年来战国秦汉简帛文献大量出士,给学术界提供了许多纸上材料以外的东西,这使得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有了解决的可能。
【小题2】下面解释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
A.虽然从字体和避讳来看,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甲本和乙本的抄写年代可以大致确认,但是这对于《老子》著作的推定美什么用处。
B.《老子》有“以德报怨”之说,所以“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一句应该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所以《老子》成书应该早于《皇帝书》。.《老子》有“以德报怨”之说,所以“子曰: ‘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 ”一 句应该是《论并且是对《老子》的批评。
C.陈鼓应曾撰写《老学先于孔学》一文,指出《论语》中多有受到《老子》影响之处,其目的是证明《老子》一书的产生比《论语》早。
D.《皇帝书》和《老子》有许多相似的语句,但许多名词的解释只见于《老子》而不见于《皇帝书》,语》引用《老子》的铁证,并且是对《老子》的批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对于古书真伪和年代问题,本文采用了两个方面的证据来证明,即不但有古书上的材料,还加上了考古发掘的地下材料,从而增强了论证的力量。
B.道家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乙本是“黄”、 “老”合抄之本,这证明在西汉初年黄老学派已经形成。
C.《论语》引用老子“无为而治”等意见,并加以阐发,这不但证明老子年长于孔子,大概也能印证史书上孔子曾经问学地老子一事。
D.申不害、慎到、韩非都学过黄老之术,他们著作的语句与《黄帝书》也多有相同相似,可见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