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
陷阱里的狼
王族
①牧场寂静无声,死一般的寂静。
②五只狼一跃而起,像五支利箭,飞速向那只羊扑过去。随着惊人的一阵狼嚎,它们全部掉入了陷阱。狼性刚烈,落入陷阱后四处抛抓、跳跃,渴望跃出陷阱。几次挣扎后,就绝望地卧在陷阱里喘粗气。不时怪叫几声。它们已明白身陷如此陷阱是多么可怕,而让它们感到更可怕的是人的阴谋,他们挖出这个又深又冰凉的东西,让它们无能为力,内心生出一股不祥的预感——如果长久被困在这里,又怎能活下去?
③挨过数日,五只狼饿得晕头转向,在陷阱中发出一声声痛苦的嗥叫。饥饿加绝望,使它们的身体渐渐丧失支撑的力量,几乎趴下不能再动了。牧民们经常很高兴地站在陷阱边张望如此狼狈的它们。又过了几日,它们已叫不出声音,软软地瘫在陷阱底部,呼吸微弱。牧民们在陷阱边往里看了几眼,狼的样子正是他们希望看到的样子。他们觉得让狼变成这个样子,是他们放牧中干得最开心的事情。
④在陷阱里,狼终于饿得无法忍受,开始互相打量起另外的狼。但很快,这种打量就以头狼的目光变得锐利,另外四只狼在头狼的注视下变得畏怯而结束。头狼即使在这种境地仍不失其威风,它对四只狼扫视一番,四只狼便都无声地埋下了头。少顷,头狼将目光停留在一只小狼身上。起初,它注视那只狼的目光是复杂的,间或还夹杂着一丝伤感,似乎内心正在经历着某种艰难的思考。但很快,它的目光便变得冷峻和坚毅,闪烁出一丝寒光死地盯住那只狼。那只狼明白了头狼的意思,痛苦地嗥叫了一声,将身子往后紧缩,似乎陷阱后壁有可供它遁去的洞。头狼粗嗥一声,和另外三只狼一起扑过去,咬断其喉管,那只狼几乎没发出任何声响便断气了。一阵厮打,一堆碎骨和毛皮留下了。
⑤狼并不会因为吃了同类而内疚和痛苦,也许在它们的生存法则中,吃掉同类或被同类吃掉都是不可改变的命运。如果这样的命运摊到别的狼身上,它们会毫不犹豫地扑上去;如果摊到自己身上,只能认命,用自己的生命换取让同类活下去的机会。
⑥牧民们看到了陷阱里狼吃狼的一幕,奔走相告。他们站在陷阱边议论纷纷,发泄积怨——狼吃狼了,真解气,真好看!狼对牧民们的嘲讽一无所知,极为平静地卧在那里,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甚至对眼前同类的残骸也视而不见。也许当它们认命之后,这个世界与它们的某些关联已经断裂,它们的眼睛和耳朵就像一扇门紧紧关死了,不愿看到或听到陷阱之外任何东西和声音。
⑦又过了二十多天,陷阱里只剩下两只狼了。陷阱里的残酷撕咬仅仅为了生存,而陷阱似乎变成一个不可改变的法则,当狼被饥饿的大手拽向死亡深渊时,它们死死抱住陷阱里的法则,以吞噬同类的方式让自己活下去。牧民们来到陷阱边羞辱它们,这时的头狼用复杂的眼光向外张望,它身上已全然丧失了往日威风,变成了一个绝望的囚徒。
⑧又挨了些时日,头狼又饿了,那只狼从前三只狼身上早已洞悉了自己的命运,它用无助的眼神望着头狼,似乎在感谢头狼把自己留在最后,且因为吃了前三只狼才没被饿死。头狼简单地重复了前面的动作,撕吃狼肉,应该又可以挨一个多月。
⑨下过一场大雨,狼泡在陷阱里,发出绝望的嗥叫。不知为何,牧民对它产生了同情,觉得一只狼到了这种地步挺可怜的,有些不忍心它再受罪下去。但狼是羊的天敌的千年法则,则让牧民又将同情强压于心底。打消了要放它的念头。
⑩一场大雪提前落下,牧民们要转场了。临出发时,一位牧民对大家说,把它放了吧,如果没有狼,黄羊就成群出来了,会把草场糟蹋得不成样子,明年我们的牛羊吃什么?大家觉得他说得有理,就把头狼放了。
⑾第二天,牧民们发现一只狼被咬死了,只剩下碎骨和皮毛,其上留有狼牙痕迹,雪地上留下了一串歪歪扭扭的狼爪印,延伸到树林中。牧民们明白了,是那只头狼干的。头狼在陷阱里吃了四只狼后,味觉里只存有狼肉的记忆,所以,从此便不再吃羊狼了。
(选自《散文》2013年第8期,有删改)
【小题1】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小题2】牧民对陷阱里的狼产生了哪些心理变化?请根据文章概括。(5分)
【小题3】放出来的头狼为什么还会继续吃狼呢?请依据文本简要分析。(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38: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潘多拉的盒子
①这是快到年关的深冬的晚上,寒风不怀好意地袭来,吹得人心凉凉的,连月牙儿都吝啬的不肯赏赐一点儿光亮。潘多拉低着头,佝着背,连走带跑地跟在舅妈后面。舅妈手里牵着六岁的小表弟,小表弟穿着厚厚的棉衣,就像一个肉球,手上还拿着热乎乎的烤地瓜。要是舅舅在的话,我也有一个烤地瓜吃了,潘多拉想。舅舅是英语教师,潘多拉从小就很崇拜他,在抓周的时候,潘多拉什么也不拿,单抓着舅舅珍藏的美金不撒手。家人高兴的笑说,这孩子长大是要出国的。美金的英文是Dollar,舅舅就给她取了一个非常洋气的名字——潘多拉。
②爸爸妈妈因为一场车祸去世之后,潘多拉就跟着舅舅李成东生活。舅舅对她很好,教她英语,告诉她纽约的繁华、伦敦的优雅,还告诉她还有一个叫潘多拉的女孩出现在古代的希腊。“小多拉,你长大以后想去哪啊?”“希腊!我要看看那个和我叫一个名字的女孩长什么样。”“哈哈哈,小多拉了不得啦,纽约、伦敦都不想去,非得去希腊。”“什么希腊东腊的,再不想想怎么弄到保障金,就只能去喝西北风啦。”舅妈从门外凑近脑袋来说。潘多拉撅了撅嘴,打从心里她就不喜欢这个舅妈,她觉得舅妈是个眼里只有钱的俗人,舅舅怎么就会和她结婚呢。
③而现在,舅舅病入膏肓,潘多拉就只能跟着舅妈在一起,舅妈恨不得让全世界知道,多拉吃的每一口饭都是于她宽广的胸襟和无私的恩赐。再看看那个少不更事的小表弟,还在悠哉悠哉的流着两耷鼻涕吃着烤地瓜呢。
④医院和家里距离并不近,为了节省车费,舅妈大手一挥,往前一指 “走回去。” 不知哆哆嗦嗦地走了多久,终于回到了家,不,终于回到了“他们家”,隔壁的王大娘正在扣“他们家”的门。“哟,王阿姨,赶巧不巧,我正好回来了,不然您又扑个空。”王大娘笑哈哈的摸了摸小表弟的头,说:“又是走路回来的吧,瞧把小土豆冻得,鼻头通红。”“唉,这不是没办法嘛,但凡有点闲钱也不至于这样啊。”舅妈有个瞬间哭红眼眶的本领,潘多拉朝看着他的表弟做了个鬼脸,小表弟吓得扯着舅妈衣角。舅妈忙把潘多拉和土豆赶进房间,“上床睡觉去,快点。”多拉饿得根本睡不着,于是就躺在床上偷听王大娘和舅妈说话,舅妈好像都忘了自己还没吃晚饭,真的忘了吗,这怎么能忘呢?多拉想。
⑤“王阿姨,你喝水!”“嗯,不用麻烦了,我说完就走。”“有人家肯要多拉吗?”王大娘摇摇头,说:“起先我和他们说的好好的,可是一听多拉都八岁大了,都不肯要,说什么八岁了,会认人了,连家都能自己找回了。我说,杜鹃啊,你就养着吧,反正你也没有闺女,就让她和小土豆一块儿长大多好,将来懂事了也能帮你分担分担。”“王阿姨,你不知道,这姑娘克人,专克对她好的人。当时她爸妈去东门菜场买菜,回家,多拉非嚷嚷着要吃南关的皮蛋,她爸妈又跑去南关给她买,结果路上就出事了。”“哟!”王大娘被吓着了一般,不由自主地感叹了一声。“再看我家那口子,前几年单位体检,什么毛病没有,多拉过来了两年,这又不抽烟不喝酒的,偏偏就得了肺病。”说到这,舅妈泪如雨下,那声音听得真叫人心疼。“杜鹃啊,你先别哭了,我再帮你想想办法。”“麻烦你了,王阿姨。”王大娘走后,舅妈又在厨房窸窸窣窣忙活了半天,估计是在做晚饭,舅妈始终没叫多拉去吃晚饭,多拉也不在想吃晚饭的事了,八岁的她躺在床上辗转难眠。
⑥第二天一大早,多拉站在一家早点店前。“小朋友,想吃点什么呀?”老板问。“你们这是不是还招工呢?”“嘿嘿,还招呢!是你家谁要找工作啊?”“我,我自己。”多拉特地强调了一遍。“你?你个半大的小孩知道什么?”“我什么都知道。”“那我问你,你几岁了?”“八岁。”“你家几口人啊?”“三口,我爸,我妈,我。”“你为什么要出来打工呢?”“我要挣钱给我舅舅看病。”“挣钱是你爸妈的事,小孩子的任务是要好好学习。”“我爸妈前年出车祸死了,他们没法儿挣钱。”“嘿,矛盾了不是?刚刚还说你家三口人呢!你爸妈不在了,那就只剩你一口了。”“不,就是三口,我爸,我妈,我。”“小姑娘,你叫什么名字?”“我叫潘多拉!”“潘多拉?好有趣的名字,是什么意思呢?”“是希望,是爱和希望。”……老板惊诧的看着这个八岁小女孩的眼睛,许久无言,好像真的从她眼睛里看见了爱和希望。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段描写了深冬夜晚的黑暗凄冷之景,衬托出多拉内心的悲凉与命运的悲惨,也为下文写多拉坚强独立面对困境作铺垫。
B.小说通过王阿姨与多拉舅妈的对话描写,交代了多拉父母去世的原因,可见多拉的确是个有不祥之兆的女孩。
C.面对生活痛苦,小小年纪的多拉竟然可以忍受饥饿,辗转反侧一夜之后竟然能去找工作,以强大的内心来支撑舅舅的家和舅舅的希望。
D.多拉与早点店老板交谈中称自己的家人是已经去世的父母,流露出对父母的怀念;而她称舅舅的家为“他们的家”,说明她并没有把一直关心自己的舅舅当作自己的家人,足见其冷漠。
E.多拉舅妈是一个非常吝啬、爱钱如命、不讲亲情的女人,医院回家省车费,丈夫生病把原因推到多拉的身上,还执意要把多拉送走。
(2)小说在刻画潘多拉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3)小说开头第一段交代了潘多拉名字的来历,这对文章内容和结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古希腊神话中的潘多拉出于好奇打开了一个盒子,结果释放出人世间的所有邪恶。后来,人们常用“潘多拉的盒子”比喻灾祸的起源。但本篇小说虽以此为标题,却赋予它新的内涵。请结合全文探究小说标题的内涵,并说说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梁思礼与梁启超
解璋玺
梁思礼生于1924年8月24日。这一年,或可称为梁启超的“灾年”。他的第一任夫人李蕙仙因病离世,而丧事初了,爱子又远行留学。因而老年得子,算是给他一点难得的慰藉,于伤痛之中还能体会到人生未尽之乐。
梁启超固深爱着他的九个儿女,但爱小儿子梁思礼尤甚。这种人之常情是不难为人所理解的。他称小儿子“老baby(老白鼻),在写给儿女的信中常常提到这个聪明可爱、讨人喜欢的小儿子,以至于姐姐、哥哥们责怪“爹爹信中只说老白鼻不说别的弟妹,太偏心”,结果,梁启超特意在信中写了一大段文字,专讲达达、六六、司马懿(七女)的近况。不过,梁启超并不回避他是“专一喜欢老白鼻”的。他注意到老白鼻一点一滴的进步和变化,不到两岁,就已经“一天到黑‘手不释卷’”了,而且能唱“葡萄美酒”。梁启超在饮冰室读书、写作时,是不允许孩子们来打扰的,但老白鼻是个例外,每天“总来搅局几次”,梁启超不仅不恼,甚至“盼望老白鼻快来”,因为老白鼻的到来,恰恰是他“最好的休息机会”。过生日了,大孩子都不在身边,他就叫老白鼻代表姊姊、哥哥们拜寿。老白鼻也乐得如此,居然“一连磕了几十个响头,声明这是替亲家的,替二哥、三哥乃至六姊的”,而作为父亲,他在信中告诉大孩子们,“我都生受你们了”。这种父子之间其乐融融的场面,不仅儿子是天真烂漫的,父亲又何尝不是和蔼可亲,一团孩子气呢。
梁启超病逝时梁思礼只有四岁半。母亲与姊姊、哥哥们合力供他读完了小学、中学,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母亲筹措了四百美金,送他到美国求学。其实,梁启超早在1925年为几个孩子预筹学费时曾说过:“至于老白鼻那份,我打算不管了。到他出洋留学的时候,有姊姊哥哥,还怕供给他不起吗?”然而,中日战争爆发后,他的姊姊、哥哥们陆续流落大后方,自顾不暇,哪里还有余力顾及远在天津的这个小弟弟?
梁思礼到美国后,考入普渡大学电机工程系。由于家道中落,要靠家庭资助完成学业已不可能,他只能靠自己打工赚钱,交学费和维持生活。“他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苦斗精神,在国外打工读书,在饭馆里洗碗碟,在游泳池当救生员,他什么都能干”,苦读了八年。在1945年从普渡大学毕业,获得学士学位,随后,他又获得辛辛那提大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梁家子弟没有不是心怀报国热忱的,虽然著名的无线电公司RAC向他发出了邀请,并许诺优厚的待遇,但父亲的话言犹在耳:“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方可用大事。”于是,他毅然谢绝了美国公司的邀请,和姊姊梁思懿同船回到祖国,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
几十年来,呕心沥血,筚路蓝缕,屡败屡战,排除万难,终于将远程运载火箭研制成功。中国能够成为世界上的航天大国,梁思礼作为开拓者中的一人,功不可没。
1987年,他被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并担任国际宇航联合会副主席;1993年,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梁氏一门三院士①中的一位。
(选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注】①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梁启超有九个子女,除梁思礼外,还有两位院士:梁思成,建筑学家;梁思永,考古学家,均为中央研究院院士。此外,梁思顺,诗词研究专家;梁思忠,西点军校毕业,参与淞沪抗战;梁思庄,图书馆学家;梁思达,经济学家;梁思懿,社会活动家;梁思宁,曾参加新四军。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1924年是梁启超的“灾年”:妻子因病去世,丧事初了,爱子远行留学。梁思礼的出生,消解了他所有的抑郁情绪。
B.梁思礼也许没能直接受教于梁启超,但梁启超给他的童年创造了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他从父亲的言传身教中自会受到春风化雨般的滋润和熏陶。
C.梁启超在写给儿女的信中常常提到讨人喜欢的小儿子,以至于哥哥、姊姊们责怪父亲不关心出国的子女,但是,梁启超没有作回应。
D.梁思礼历时几十年将远程运载火箭研制成功,使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的航天大国。同时,因贡献突出,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梁氏一门三院士中的一位。
【小题2】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梁思礼具有哪些精神品质?
【小题3】每当我们追念起梁启超继而谈到“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时,心中总是为梁启超对儿女的成功教育而叹服。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逝去的儒者——我的父亲梁漱溟(节选)
梁培宽
“反右”的时候父亲“幸免于难”,可他早成了“反面教材”,在政协大会小会上常成为批斗的对象。父亲从不为这些事情苦恼,仍专心从事自己的著述工作。但这毕竟不是一件令人舒心的事,有时他也会因此失眠。此时,他责备自己修养不够,不该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
1973年10月开始的“批林批孔”运动又将父亲卷入了一场巨大的政治漩涡。在政协学习会上,人人要“表态”,唯有父亲一直沉默不语。可是“不表态”就是一种“表态”,沉默是不允许的。会议主持人三番五次“动员”,要他亮明自己的观点。因要求保留意见不被允许,从1974年1月开始,父亲动手写文章阐述自己对孔子的看法。
1974年2月,父亲作了《今天我们应当如何评价孔子》的长篇发言。在那“批孔”的狂潮下,他仍然捍卫孔子,替儒家思想辩护,无疑是件触犯众怒之事。父亲公开讲过“我的态度是不批‘孔’只批‘林’”,这引起了对他的大会小会不断的批判。1974年9月23日,历时半年多的批判告一段落,主持人问他有何感想,父亲回答:“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主持人勒令他解释。父亲说:“匹夫’就是独人一个,无权无势。他的最后一招只是坚信他自己的‘志’。什么都可以夺掉,但这个‘志’没法夺掉,就是把他这个人消灭掉,也无法夺掉。”
我知道,在父亲内心深处,一直以“不容自昧”作为自律的底线。所以即便面临当时的政治高压,他依然具有那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面对可能发生的任何结果。父亲能在这么多年的政治风浪中泰然坚持下来,一直活到95岁,这让很多人觉得不好理解。1979年,他写信给朋友:“一切祸福、荣辱、得失之来完全接受,不疑讶、不骇异、不怨不尤。”这都是他多年来对佛学和儒学“践履实修”的结果。
对佛学的道理,父亲是“老而弥笃”。我们小时候跟他去寺院,从不见父亲拜佛、烧香,对他而言,最重要的是“破我执”、 “忘我”,如果一个人能“忘我”,不考虑个人利害得失,人的精神面貌就会有根本不同,很多问题就不成为问题了。
1942年,父亲自日军的炮火下逃生之后9写过一篇《香港脱险寄宽恕两儿》的文章,说“我不能死。我若死,天地将为之变色,历史将为之改辙。”因为这句话,他遭到了许多人的讥评,说他狂妄、口气大。我理解他还是出于责任感和使命感而发此感慨的,他曾说:“假如我所作所为,只求一个人享乐,那么我的安危只是我一人之事而已”。他认为自己对整个中国文化甚至于中国前途,都有所见,甚至有责任。他的任务没有完成,所以不能死。
父亲信奉孔子的“仁者不忧”,因此他“乐天知命”。抗战期间,有朋友在桂林七星岩请他吃素席,饭后在一株小树下聊天,恰好敌机在头上盘旋下”蛋”,朋友吓得大惊失色,父亲却镇定自若地聊天。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北京人都逃到户外,父亲却安居不动在居委会的再三劝告下,最后才有几个晚上到寓所后山的草地上露宿。
1988年,父亲因肾衰竭住院。他认为佛家对生命的态度是“不求生,不求死”,顺其自然。6月11日,他把我叫到床侧,示意有话要说。他说:“人的寿命有限。医生治得了病,治不了命。我的命已经完了,寿数就这样了。”我问他还有什么要交代的。他只坦然说“火化”。
1988年6月23日,父亲的人生大幕徐徐垂下,享年95岁。他弥留之际的最后一句话是“我累了,我要休息……”
(选自《读者》2007年第九期)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批林批孔”运动中,父亲一直“沉默不语”,因为“沉默不语”就是一种表态。
B.父亲多年来对佛学和儒学“践履实修”,这也是他能在多年的政治风浪中泰然坚持下来,一直活到95岁的重要原因。
C.作者认为,如果一个人能“忘我”,精神面貌就会有根本不同,很多问题就不成为问题了,比如生和死,而父亲正是一个“忘我”的人。
D.父亲所言所行深受儒家和佛家思想影响,体现在对待生命的态度方面就是“乐天知命”“ 不求生,不求死”。
【小题2】作者称父亲为“逝去的儒者”,请简要概括父亲身上所具有的”儒者”特征。
【小题3】梁漱溟说“我不能死。我若死,天地将为之变色,历史将为之改辙”,许多人认为他”狂妄”“口气大”,你是否认同他们的看法?为什么?

同类题4

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1分。其中,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 简答题5分)
“慢生活”流行
近期以来,英年早逝者较多,哈尔滨市第一医院连续发现11名猝死者,都是患心脑血管病,年龄趋向低龄化,最年轻的仅37岁,甚为可惜。中年人是社会脊梁,肩挑事业、家庭两副重担,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促使他们废寝忘食、疲于奔命,日积月累,变成陈疴,加之忽略,极易突变。
上世纪80年代末期,意大利人首先提出“慢生活”方式,他们希望放慢生活节奏,“慢餐饮”“慢旅游”“慢运动”等等。这里的慢,并不是速度上的绝对慢,而是一种意境,一种回归自然、轻松和谐的意境。专家认为,“慢生活”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是一种富得充实、穷得快乐的生活状态,做到“工作再忙心不忙,生活再苦心不累”。这种生活方式提出以后,立即风靡欧洲发达国家。如今,法国人大多不知道什么是“过劳死”,即使知道了,也嗤之以鼻。对法国人来说,生活的目的并非为了囤积钱,而是工作和享受生活两不误。他们慢而有序,慢中有乐。他们可以很勤奋地工作,业余时间可以很消闲地去享乐。
调查显示,我国有近半数的人口处于疾病的危险之中。除此之外,还有若干处于亚健康状态人群。这些处于亚健康状态之中的人群,几乎都是终日奔波劳碌者。许多人是“前40年拼命挣钱,后40年花钱买命”。严酷的现实,促使人们反省生命的价值。终日劳碌,却无时间去欣赏人生的美好,无法享受春阳暖洋洋的舒适,无法体会休闲优游的美好时光,不能不说是人生的一大缺憾。放弃忙忙碌碌的生活,转而过一种相对较慢的生活方式,对身心而言,生活质量而言,对生命而言,也许比事业成功、加级晋爵更有意义。
“慢生活”是事业成功、身体健康的关键, “慢生活”有时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是一种安排好生活和工作的能力,也是一种对有限生命资源的保护和储备。慢生活不是支持懒惰,放慢生活节奏也不是拖延时间,而是让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之间找到平衡。工作要做,但闲暇不能放弃。慢生活提醒人们不要透支健康去拼人生,强调节奏,有劳有逸,一张一弛,做事计划性强一些,清理不必要的应酬,提高生活效率。
放慢生活节奏,也许会损失金钱,却丰富了生命。太过实际、看重金钱的人,永远只会被生活所累,却看不到生活中精彩动人的细节。
(选自《百科知识》)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慢生活”内涵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
A.“慢生活”,就是放慢生活节奏,保持生活速度上的绝对慢。
B.“慢生活”让人们有时间享受生活,让人们从亚健康状态中彻底摆脱出来。
C.“慢生活”是一种意境,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
D.““慢生活”就是选择轻松、没有压力的工作,强调生活节奏,做事有计划性。
【小题2】下列各项中,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慢生活”方式是意大利人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首先实践的。
B.放慢生活节奏,可欣赏人生的美好,丰富人的生命。
C.调查证明,快节奏的生活,使我国有近半数的人口处于疾病的危险之中。
D.“慢生活”是一种能力,只要放慢生活节奏,就能使身体健康,事业成功。
【小题3】结合全文,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慢生活”的看法。(5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梅  梅
【哥伦比亚】马尔克斯
①梅梅端来一盘甜点心和两个小成面包,这还是她从我妈妈那里学来的。时钟敲过九点。在店铺后面,梅梅坐在我对面,味同嚼蜡地吃着。缅怀过去,梅梅流露出无限的眷恋和惆怅之情。在柜台上那盏昏暗的油灯下,她显得憔悴多了,苍老多了。很明显,那天晚上梅梅特别怀念当年的生活,似乎这些年来她的年龄一直静止不动,时问也根本没有流逝,直到那天晚上回首往事,时间才又流动起来,她也才开始经历姗姗来迟的衰老。
②梅梅直着腰坐在那里,神色凄然。她谈起上世纪末大战以前我们家绚丽多彩的田园生活。她回忆起我妈妈。“她跟你长得一模一样。”梅梅说。而我真的相信她。我坐在梅梅对面,听她说话的口气,有时挺有把握,有时又含含糊糊,似乎在她的回忆中有许多是不可信的传闻。她说,战争期间我父母背井离乡,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在马孔多落下脚来。为逃避兵祸,他们到处寻找一个又兴旺又静谧的安身之处,听人家说这一带有钱可赚,就找到这里。那时候,这儿还是个正在形成的村落,只有几户逃难的人家。他们竭力保留传统的生活方式,恪守宗教习俗,努力饲养牲口。对我父母来说,马孔多是应许之地,是和平之乡,是金羊毛。他们找到了合适的地方,就动手重建家园。没过几年,就盖起一所乡村宅院,有三个马厩和两间客房。梅梅不厌其详地追忆这些细节,谈到各种荒诞不经的事情,恨不得让它们都重演一遍,这当然是办不到的,为此她很伤心。她说:“一路上,倒也没遭什么罪,从没缺吃少喝。”就连那几头牲口也在蚊帐里睡觉。这倒不因力爸爸是个疯子,或是有钱没处花,而是因为妈妈是个大慈大悲的人,特别讲究人道。她认为,在上帝看来,保护人不受蚊虫袭击和保护牲口不受蚊虫袭击,同样都是天大的好事。不管走到哪儿,我父母总是带着一大堆稀奇古怪、碍手碍脚的东西。箱子里装着祖辈的衣服,这些老人早在我父母出生以前就去世了,他们的尸骨即使掘地几十米也未见得能找到。盒子里的炊具早就没人用了,是我父母的远房亲戚传下来的。甚至还有一个装满圣像的箱子。每到一处,他们就用这些圣像搭起一座家用的神坛。
③梅梅回忆往事,不胜凄怆。看起来,她似乎把时光的流逝看成是个人的损失。她那被回忆揉碎的心灵在想:倘若时光静止不动,她岂不是还在路上游逛吗?长途跋涉对我父母来说固然是一次惩罚,但对孩子们来说,却像过节一样。
④她说:打那以后,事事就都不遂心了。上世纪末,疲惫不堪的一家来到刚刚出现的荒村——马孔多,对刚刚遭到战争破坏的往昔美好生活还恋恋不舍。梅梅想起了刚到这儿时我妈妈的情况。她偏着身子骑在一头骡上,挺着个大肚子,面色焦黄,两只脚肿得沾不了地。我爸爸心里恐怕也不太满意,可他还是不顾风险浪恶,预备要在这儿扎下根来,等着妈妈临盆。在跋涉途中,孩子在妈妈腹内逐渐长大。然而越是临近分娩,死神离妈妈也越近。
⑤灯光照出梅梅的侧影。她那印第安人特有的粗犷神情,像马鬃或马尾一样浓密平直的头发,让她看上去就像一尊正襟危坐的神像。坐在店铺后面这间热气腾腾的小屋子里,她的面色发青,好似幽灵,说起话来,恰如神在讲述自己如何饱经人间沧桑。我过去从没有和她接近过。可是这天晚上,她突然如此诚挚地向我表露出亲切的感情,我感到一种比血缘关系更牢固的东西把我们连在一起了。
⑥梅梅暂时不说话了,一片愁云悄悄地遮住了她脸上的光彩。我明白了,为什么梅梅想起我们家先前的生活,显得那么留恋。如今,生活起了变化,日子好过多了,马孔多变成了喧闹的集镇。钱多得花不了,每逢周六晚上,人们都可以在镇上大肆挥霍一气。然而,梅梅对美好的昔日还是感到恋恋不舍。外面在大肆挥霍金钱,而在店铺后面,梅梅依然过着枯燥乏味、不为人知的生活,白天守着柜台。
⑦“小买卖做得怎么样?”我问。
⑧梅梅笑了笑。这是凄凉的惨笑,看起来倒不是因为现在情绪不佳,而像是她把这种惨笑收藏在抽屉里,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时候就拿出来。她笑得很笨,似乎平时难得一笑,连怎么正常笑也忘得一千二净了。“就那样。”说着,她莫名其妙地摇了摇头,随即又沉默了,真教人捉摸不透。我想我该走了,把盘子递给梅梅。只见她站起身来,把盘子撂在柜台土。从柜台那儿她瞧了我一眼,又重复了一句:“你和她长得一模一样。”刚才我坐在背灯影的地方,灯光从背后照过来,脸模糊不清。梅梅在谈话的时候,准是没看清楚。她走过来,又坐下了。
⑨她又追忆起妈妈刚到马孔多的那几天。妈妈一下骡子,就坐到一把摇椅上,一连三个月没动窝儿,饭也懒得吃。她感到死亡正从脚底板朝上蔓延。分娩的那天到了,临产的阵痛使她陡然振作起来。她自己站起身,然后由别人挽着她走完从走廊到卧室这二十步路。从摇椅到床边的这段路途,她经受了几个月长途跋涉中没有经过的痛苦、折磨和刑罚。但是,在了却一生中最后一个心愿前,她终于去到了应该去的地方。
⑩梅梅说,妈妈一死,爸爸完全绝望了。他记得一本书上讲到过,亲人去世了,应该种一株茉莉,这样就能夜夜想起她。于是他在庭院靠墙根的地方种了一株茉莉。
⑪有几次,我觉得梅梅说着就掉眼泪了,可最后,她还是忍住了。她又笑了笑,在椅子上伸了个懒腰,脸上露出温柔的表情。她身子朝前一倾,似乎已经在心中理清了这笔痛苦的孽债,并且发现在美好的回忆中,总还是得大于失吧。她又笑了,脸上又现出原来那种宽厚、调皮的亲切劲儿。
(节选《枯枝败叶》,有删改)
【注】①金羊毛:希腊神话中一只会飞的公羊克律索马罗斯身上的毛,不仅象征着财富,更象征着对幸福的追求。
【小题1】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5分)
【小题2】在梅梅的眼中,“我”的父母是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5分)
【小题3】请结合小说内容,完成下列两题。(6分)
(1)小说在第②段和第⑧段两次提到梅梅说“我”和“妈妈”长得一模一样,这在文中有何作用?
(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⑧段画线的句子。
这是凄凉的惨笑,看起来倒不是因为现在情绪不佳,而像是她把这种惨笑收藏在抽屉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时候就拿出来。
【小题4】在这篇小说中,提到“马孔多”这个小镇状况的内容只有寥寥数语。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它的发展史,能否给我们带来较为重要的启示?请结合文本和你的生活体验,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