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潘多拉的盒子
①这是快到年关的深冬的晚上,寒风不怀好意地袭来,吹得人心凉凉的,连月牙儿都吝啬的不肯赏赐一点儿光亮。潘多拉低着头,佝着背,连走带跑地跟在舅妈后面。舅妈手里牵着六岁的小表弟,小表弟穿着厚厚的棉衣,就像一个肉球,手上还拿着热乎乎的烤地瓜。要是舅舅在的话,我也有一个烤地瓜吃了,潘多拉想。舅舅是英语教师,潘多拉从小就很崇拜他,在抓周的时候,潘多拉什么也不拿,单抓着舅舅珍藏的美金不撒手。家人高兴的笑说,这孩子长大是要出国的。美金的英文是Dollar,舅舅就给她取了一个非常洋气的名字——潘多拉。
②爸爸妈妈因为一场车祸去世之后,潘多拉就跟着舅舅李成东生活。舅舅对她很好,教她英语,告诉她纽约的繁华、伦敦的优雅,还告诉她还有一个叫潘多拉的女孩出现在古代的希腊。“小多拉,你长大以后想去哪啊?”“希腊!我要看看那个和我叫一个名字的女孩长什么样。”“哈哈哈,小多拉了不得啦,纽约、伦敦都不想去,非得去希腊。”“什么希腊东腊的,再不想想怎么弄到保障金,就只能去喝西北风啦。”舅妈从门外凑近脑袋来说。潘多拉撅了撅嘴,打从心里她就不喜欢这个舅妈,她觉得舅妈是个眼里只有钱的俗人,舅舅怎么就会和她结婚呢。
③而现在,舅舅病入膏肓,潘多拉就只能跟着舅妈在一起,舅妈恨不得让全世界知道,多拉吃的每一口饭都是于她宽广的胸襟和无私的恩赐。再看看那个少不更事的小表弟,还在悠哉悠哉的流着两耷鼻涕吃着烤地瓜呢。
④医院和家里距离并不近,为了节省车费,舅妈大手一挥,往前一指 “走回去。” 不知哆哆嗦嗦地走了多久,终于回到了家,不,终于回到了“他们家”,隔壁的王大娘正在扣“他们家”的门。“哟,王阿姨,赶巧不巧,我正好回来了,不然您又扑个空。”王大娘笑哈哈的摸了摸小表弟的头,说:“又是走路回来的吧,瞧把小土豆冻得,鼻头通红。”“唉,这不是没办法嘛,但凡有点闲钱也不至于这样啊。”舅妈有个瞬间哭红眼眶的本领,潘多拉朝看着他的表弟做了个鬼脸,小表弟吓得扯着舅妈衣角。舅妈忙把潘多拉和土豆赶进房间,“上床睡觉去,快点。”多拉饿得根本睡不着,于是就躺在床上偷听王大娘和舅妈说话,舅妈好像都忘了自己还没吃晚饭,真的忘了吗,这怎么能忘呢?多拉想。
⑤“王阿姨,你喝水!”“嗯,不用麻烦了,我说完就走。”“有人家肯要多拉吗?”王大娘摇摇头,说:“起先我和他们说的好好的,可是一听多拉都八岁大了,都不肯要,说什么八岁了,会认人了,连家都能自己找回了。我说,杜鹃啊,你就养着吧,反正你也没有闺女,就让她和小土豆一块儿长大多好,将来懂事了也能帮你分担分担。”“王阿姨,你不知道,这姑娘克人,专克对她好的人。当时她爸妈去东门菜场买菜,回家,多拉非嚷嚷着要吃南关的皮蛋,她爸妈又跑去南关给她买,结果路上就出事了。”“哟!”王大娘被吓着了一般,不由自主地感叹了一声。“再看我家那口子,前几年单位体检,什么毛病没有,多拉过来了两年,这又不抽烟不喝酒的,偏偏就得了肺病。”说到这,舅妈泪如雨下,那声音听得真叫人心疼。“杜鹃啊,你先别哭了,我再帮你想想办法。”“麻烦你了,王阿姨。”王大娘走后,舅妈又在厨房窸窸窣窣忙活了半天,估计是在做晚饭,舅妈始终没叫多拉去吃晚饭,多拉也不在想吃晚饭的事了,八岁的她躺在床上辗转难眠。
⑥第二天一大早,多拉站在一家早点店前。“小朋友,想吃点什么呀?”老板问。“你们这是不是还招工呢?”“嘿嘿,还招呢!是你家谁要找工作啊?”“我,我自己。”多拉特地强调了一遍。“你?你个半大的小孩知道什么?”“我什么都知道。”“那我问你,你几岁了?”“八岁。”“你家几口人啊?”“三口,我爸,我妈,我。”“你为什么要出来打工呢?”“我要挣钱给我舅舅看病。”“挣钱是你爸妈的事,小孩子的任务是要好好学习。”“我爸妈前年出车祸死了,他们没法儿挣钱。”“嘿,矛盾了不是?刚刚还说你家三口人呢!你爸妈不在了,那就只剩你一口了。”“不,就是三口,我爸,我妈,我。”“小姑娘,你叫什么名字?”“我叫潘多拉!”“潘多拉?好有趣的名字,是什么意思呢?”“是希望,是爱和希望。”……老板惊诧的看着这个八岁小女孩的眼睛,许久无言,好像真的从她眼睛里看见了爱和希望。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段描写了深冬夜晚的黑暗凄冷之景,衬托出多拉内心的悲凉与命运的悲惨,也为下文写多拉坚强独立面对困境作铺垫。
B.小说通过王阿姨与多拉舅妈的对话描写,交代了多拉父母去世的原因,可见多拉的确是个有不祥之兆的女孩。
C.面对生活痛苦,小小年纪的多拉竟然可以忍受饥饿,辗转反侧一夜之后竟然能去找工作,以强大的内心来支撑舅舅的家和舅舅的希望。
D.多拉与早点店老板交谈中称自己的家人是已经去世的父母,流露出对父母的怀念;而她称舅舅的家为“他们的家”,说明她并没有把一直关心自己的舅舅当作自己的家人,足见其冷漠。
E.多拉舅妈是一个非常吝啬、爱钱如命、不讲亲情的女人,医院回家省车费,丈夫生病把原因推到多拉的身上,还执意要把多拉送走。
(2)小说在刻画潘多拉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3)小说开头第一段交代了潘多拉名字的来历,这对文章内容和结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古希腊神话中的潘多拉出于好奇打开了一个盒子,结果释放出人世间的所有邪恶。后来,人们常用“潘多拉的盒子”比喻灾祸的起源。但本篇小说虽以此为标题,却赋予它新的内涵。请结合全文探究小说标题的内涵,并说说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2-22 04:56: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包子的香味儿 伍中正
那年高考结束后,我没有在家里等录取通知书,而是去了壮叔的包子铺。
王镇是大山脚下一个热闹的小镇。壮叔的包子铺就在王镇上,离我家有二十多里地。每逢集日,镇上更热闹,十里八乡的人都来赶集。
壮叔包子铺生意很好。一个原因是壮叔的包子做法很有讲究,肉馅菜馅挑的料好,蒸出来的味道不一般,很香很香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壮叔在镇上经营了30年,人脉资源广。镇里镇外的人认识得多,回头客也多。在王镇,几乎没有不知晓他的。
时间一天天过去,我在壮叔包子铺干了一个月活,也等了一个月,最终没等来我的录取通知书。我就下定决心在壮叔的包子铺里干。壮叔看出了我的心思,对我说,干吧!都是些粗活,哪天不干了也行!
起初来的时候,几乎都是打杂,挑水、劈柴、扫地、关启店门。渐渐地,壮叔就让我揉面、做馅、包卷、蒸包子了。
那年寒假的第一天,我在包子铺前看见一个小男孩。那男孩大概八九岁的样子,头发稍微偏长。穿在身上的一件特旧的棉袄上少了两粒扣子,扣得不是很紧。好在那天不是很冷,男孩却很安静地站在包子铺前,不跟任何人说话,只是看着蒸笼里冒着热气的包子。看样子,男孩像买包子,又不像买包子。每出一笼热乎乎的包子,男孩的脸色就很快改变一下,变得好看一些。
男孩是早晨9点钟来的,临中午的时候才走。这中间,我没有问男孩要不要买包子,也没有私底下给他包子。
我看着男孩转身离开。男孩走得不是很快,很久了,他转过身,还朝着壮叔包子铺回望,实际上,他是朝着蒸笼里热气腾腾的包子望。
我把男孩站在包子铺前的事跟壮叔说了。壮叔不以为意,还大声地提醒我,像这样的小男孩,要提防着点,他冷不防会从蒸笼里快速拿了包子就跑,你拿他没办法的。
腊月二十八,壮叔跟我说,蒸完最后的八笼包子,就不蒸了。也许是因为这样,这八笼包子快熟的时候,从蒸锅里溢出的香气,更胜于往常。这股香气时而若悠扬的歌声,时而如激昂的战鼓声,在整个王镇奏响了一曲欢腾的交响乐。
十多天未见的小男孩,就在这曲交响乐中,来了。跟上次不一样,头发剪短了,棉袄上的扣子钉上了,仍然很文静地站在那里。从中午来,到下午离开,他足足站了4个钟头。我没有看出那个男孩有拿走包子的迹象。看来,壮叔的眼力出了点问题。
等我跟壮叔卖完包子,那个男孩也回家了。临走,男孩眼里憋着的两串泪终于掉了下来。男孩不是走,几乎是一路跑开的。
我跟壮叔辞别,就回家过年了。过年后,我随打工的人流去了南方的一个城市,一去就是十年。
十年后,我又回到了家,在家里,我看到一档寻亲类电视节目。帅小伙跟他娘几乎用了十年时间,在他爹打工的工地,在他爹去过的城市寻找已经疯掉的爹,电视里,帅小伙终于找到了爹。节目中,我看到当年的那个男孩长成了帅气的小伙子。他给电视机前的观众讲了一个故事。那个故事的名字就叫“包子的香味儿”。
帅小伙说,在我九岁那年,我爹在一家建筑工地上打工,打了一年工,老板跑了,爹一年的工钱一分没有拿到。爹不敢回家,也没有回家。我跟娘过年,没有买一片肉,更没有买其他的年货。快过年的时候,我就跑到王镇的包子铺去闻包子的香味。闻好了闻够了,就回家。好在包子铺的老板很善良,他没有赶我走,让我在他的铺子前闻了一下午包子的味道。回到家里,我把这种味道告诉娘,娘很满足。我跟娘说,要是爹在城里能闻着包子的香味过年就好了。娘一听,双手抱紧了我,娘的眼泪吧嗒吧嗒地落在我的脸上。
帅小伙的故事还没有讲完,我已泪流满面。
过完年,我再去找壮叔。壮叔在铺子里忙活开了。我私藏了一个想法,不管壮叔同意不同意,往后,只要站在包子铺前的男孩女孩,我都会送他们两个包子。我要让他们的舌尖,真正感受到包子的香味儿。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釆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故事,讲述了“我”的见闻,既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B.小说描写站在包子铺前的孩子,看蒸笼里冒着热气的包子以及神情的变化,为下文写电视里讲述“包子的香味儿”做铺垫。
C.“我要让他们的舌尖,真正感受到包子的香味儿。”就是让他们吃到香味包子,体味人的善良,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D.壮叔人脉广,但是他对小男孩有些冷漠,作者塑造这人物,一是为了讽刺他,二是为了衬托“我”的善良。
【小题2】画线部分写得精彩,请简要赏析。
【小题3】小说以“包子的香味儿”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贝壳博物馆

黄惟群

(1)奈尔森海湾(NELSON BAY)有个“贝壳博物馆”,应该值得去看,特别是孩子。但我们去时,一看地址,意外发现“博物馆”就在我们临时借住的这条街上。很是诧异,这街两边都是民房,这两天左进右出很多次,没见有这么个地方呀?车在街上开了个来回,没找到,再开个来回,还是没找到。没信心了,我将车停路一边,征求家人意见,是放弃还是继续找。正商量着,儿子的眼睛突然一亮,手指跟着一指,喊道:“看!”

(2)跟着他的视线看去,就在我们停车这幢屋前,一块残破的门板斜靠在墙根处,板上歪歪扭扭抹了“MUSEUM”(博物馆)几个红漆大字;再看,左上角还有个小小的、同样歪扭的“SHELL”(贝壳)字样……

(3)没什么可疑惑了,却还是疑惑。

(4)这博物馆让人想不起博物馆。要说与左右民房有什么不同,那就是更小些,更破些,更老式些,而且,不是砖房,是板房。看手表,离开门还差五分钟。一家人谁也不说话,相互张望着,等着。等得疑疑惑惑,不踏实,似乎这幢海边小街上的破旧小屋的门就该这样永远永远地关着。

(5)然而,九点一到,听到动静,很准时。“叽嘎”一声响,门慢慢的、懒洋洋地开了,开得似没什么信心。渐渐打开的门缝里,慢吞吞地探出一头白发。一定没想到屋外已有人,见我们,先一惊,一头白发一颠,跟着往后急促说了句:“已经有人了。”说完赶紧回过来,把门开大。老人身后,黑洞洞的门框中,隐隐约约现出张脸,一张拉开了笑的老妇人的脸。

(6)“正好,一分不差。”我和太太尽量轻松地笑说,一边招呼两个一旁已看得愣了眼的孩子进屋。

(7)这是一般住家的单门,窄窄的,老人侧身让我们进去。

(8)扑面而来的是股让人说不出话的感觉。“博物馆”是个前居后铺的房间,不过十几平方米。房屋很简陋,抬头可以直接看到房顶的尖角木梁,看到木梁上盖着的瓦片,以及瓦片上的蜘蛛网。地上,铺的是过时已久的塑料地板,人造材料,经过日月磨砺,泛出一层旧黄,许多地方均已开裂,好几处还掉了角。中间是个玻璃柜,那柜特别旧,本木颜色已发黑,显得脏。四周靠墙还有一圈相似的柜,比中间的扁一点、矮一点,也是玻璃的,也老得旧得像掉了牙的站不稳的老人。

(9)“你们是第一次来还是以前就来过?”老人跟在后面问。

(10)“是第一次。”我太太说。

(11)“第一次的话,大人要交五角钱会员费。”老人有点不好意思地说,赶紧又补充道,“当然,会员费是永久性的,以后任何时候再来,都不用再交。”

(12)五角钱,等于不交,还是永久性的,且仅限大人。听得人心里闷闷的,躁躁的。

(13)孩子一进门,便被橱子里排满的贝壳吸引住了,先前还是木愣愣的目光即刻亮了起来,他们相互对望着,压低声音说话,轻手轻脚趋步上前。

(14)玻璃柜中放着大大小小、形态各异、五颜六色的贝壳。仔细看,很漂亮,有的像古罗马骑士的头盔,有的像美妇人的笑靥,有的像少女流线型的围巾,有的像长毛绒球,有的像星星,有的像公鸡头上的鸡冠,还有的像古典式的中国灯笼……

(15)“这里一共多少品种?”我问。

(16)“大约一千五百种。”

(17)“都是哪找来的?”

(18)老人告诉说,这些贝壳都是他父亲生前收集的。他父亲一生喜欢海,当过海军,终年漂泊海上。这些收集来的贝壳都生长在不同海域的深海,拾取它们必须潜到很深的海底。他父亲退役后专门学了潜水,然后去了世界各地,到各种不同的深海底去寻找它们……后来就开了这家贝壳博物馆。

(19)“那该是很久前了吧?”

(20)“是的,很久了。”

(21)“你呢?你有没有收集?”

(22)“也收集,但很少。因为很难。我从别人那买了些。当然,都是相对大路货的,主要用作买卖。”

(23)再看橱窗里的贝壳,我注意到,每个贝壳下都有一张小纸条,用玻璃胶粘在底下的玻璃上。纸条已很黄,有的已发黑,上面有钢笔字迹,很漂亮,很潇洒,写着贝壳的名称,来自什么地方等等。大多数笔迹已模糊,上面落有细细的灰尘,看不太清。——想必,这些都是他父亲的手迹。

(24)“这店开了多久?我是说,自你接手后。”我忍不住又问。

(25)“30年,已有30年了。”

(26)“30年来你就一直守着这个店?”很想这样问,很想,却终究没问。我改口道:“挺好的,住这么个漂亮宁静的海滨小镇;拥有这么多漂亮贝壳,还能不断看到来自各地的游客……”我觉得说不下去了。

(27)可是,老人似乎因我的话高兴起来。“是的,”他说,“这确实是个好地方,有山有水。很难找到比这更好的了。我在这里生活了70年,偶然离开几天,都会不习惯,会急着赶回来。这么个小店,虽然不赚什么钱,但够用了,让我满足了,而且,我喜欢这些贝壳。”

(28)“是的是的,这地方很漂亮……”我连连应着,心里感到的则是一个人的寂寞。

(29)儿子看中一个小贝壳,我拿了去付钱。挺不好意思,就买这么个小东西。他并不介意,似乎习惯了。从橱柜上拿起一副黑框老花镜,架在鼻梁上,身体退老远,眯着眼,辨认价钱,然后,一边和我们说话,一边找出一张过期报纸,撕了半页,把贝壳包起来……我说:“我们还会再来;怎么说,我们也已是这里的会员了。”说这话,我是想使自己显得轻松些,可话一出口,觉得一点不轻松

(30)道过别后,我们走了。走了几步,偶一回头,看见门框中那张白晃晃的脸,拉开着像先前一样的笑,笑得很真诚。

【小题1】作者临时借住的街上没有找到贝壳博物馆是因为________
【小题2】第5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
【小题3】文章第8段描写贝壳博物馆内部的简陋破旧,对此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说明贝壳博物馆经历了岁月沧桑
B.与前文对贝壳博物馆外观的描写相呼应
C.说明贝壳博物馆的主人已经无心打理,任其破败
D.说明贝壳博物馆经营惨淡,难以维系
【小题4】在贝壳博物馆的主人和他父亲的身上有什么共同点?请结合文本简述理由。
【小题5】对文中大量的心理描写,下面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在初见贝壳博物馆时反复表达内心的“疑惑”,这种“疑惑”在寻找和等待的过程中逐渐强化。
B.贝壳博物馆的主人见到我们后,“先一惊”,是因为他无法理解孩子们渴望参观贝壳博物馆的迫切心情。
C.作者进入贝壳博物馆有一种“说不出话的感觉”,这是因为眼前的博物馆与作者的博物馆相去甚远,狭小简陋得令人压抑。
D.当贝壳博物馆的主人向作者收取五角钱会员费时,作者的心情“闷闷的,躁躁的”,说明他实在反感博物馆的主人过分看重这点蝇头小利。
E.文中作者始终抱着猎奇的心态向博物馆的主人提出了许多问题。
F.纵观全文,大量的心理描写展示了作者参观贝壳博物馆时从疑惑到不屑,再到好奇,最后幡然醒悟的心路历程。
【小题6】作者最后觉得“一点不轻松”是因为___________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鉴赏家
汪曾祺
①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匋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②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专给大宅门送果子。他的果子得四时之先,且都好看,香,甜,全都从他手里过过,有疤的,有虫眼的,破皮、变色、过小的全都剔下来。
③他的果子都是原装的,由他亲自采买。他经常出外,出去买果子比他卖果子的时间要多得多。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什么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且和园主熟得像是亲家一样。他到处走,能看很多好景致,知道各地乡风,可助谈资,对身体也好。
④叶三卖了三十多年果子。他的两个儿子都成人了,提出让他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叶三说:“我跑惯了。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又说:“你们要是有孝心,就把四太爷送我的画拿出去裱了,再给我打一口寿材。”这里有一种风俗:用寿材来添福添寿。儿子依了他。
⑤季四太爷即季匋民。他排行老四,城里人都称之为四太爷。
⑥叶三还是卖果子。他真是为了季匋民一个人卖果子。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匋民送果子是为了画。
⑦季匋民有一个脾气,一边画画,一边喝酒,一边吃水果。画两笔,喝一大口酒,左手拈一片水果,右手执笔接着画。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
⑧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匋民送去。
⑨季匋民每天一起来就走进他的小书房——画室。叶三来了不须通报,提着,捧着他的鲜果走进去。
⑩叶三给季匋民送果子,季匋民在画画。叶三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意。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的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匋民的得意之笔。季匋民从不当众作画,对叶三可例外,他很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叶三的赞赏是出于肺腑,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
⑪季匋民最佩服李复堂。他认为扬州八怪里李复堂功力最深。有一天叶三给他送来四开李复堂的册页,季匋民大吃一惊:这四开册页是真的!季匋民问他多少钱买的,叶三说没花钱。他到三垛贩果子,看见一家的柜橱玻璃里镶了四幅画,他在四太爷这里看过不少李复堂的画,能辨认,他用四张“苏州片”跟那家换了。“苏州片”花花绿绿的,又是簇新的,那家还很高兴。
⑫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季匋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有时会问叶三,好不好。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
⑬季匋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叶三说:“紫藤里有风。”“唔!你怎么知道?”“花是乱的。”“对极了!”
⑭季匋民画了一张小品,老鼠上灯台。叶三说:“这是一只小老鼠。”“何以见得?”“老鼠把尾巴卷在灯台柱上,它很顽皮。”“对!”
⑮季匋民最爱画荷花。他画的都是墨荷。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匋民一高兴,画了一幅墨荷,好些莲蓬。画完了,问叶三:“如何?”叶三说:“四太爷,你这画不对。” “不对?”“‘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是吗?我头一回听见!”季匋民于是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红花莲子白花藕,果贩叶三是我师。惭愧画家少见识,为君破例著胭脂。”
⑯季匋民送了叶三很多画。画上都题了上款。有时季匋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 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不卖。”他把季匋民送他的画都放在他的寿材里。
⑰十多年过去了,季匋民死了。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了,但是他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匋民坟上供一供。季匋民死后,画价大增。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匋民的画,都是精品。很多人想买,叶三说:“不卖。”有一天一个叫“辻听涛”日本人来拜望叶三,说是专程来看画的。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辻听涛洗了手,焚了香,拜了画轴,才展开,他不停地赞叹:“喔!真是神品!”辻听涛要买这些画,多少钱都行。叶三说:“不卖。”
⑱叶三死了,他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匋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有删改)
①苏州片:仿旧的画,多为工笔花鸟,设色娇艳,旧时多为苏州画工所作,行销各地,故称“苏州片”。苏州片也有仿制得很好的,并不俗气。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____)(____)
A.小说的题目是“鉴赏家”,全文开头部分主要从叶三卖果子写起,从他对生活中自然美的鉴赏,到后文对季匋民的画的鉴赏,文章情节自然顺畅。
B.小说中“儿子让叶三不要再卖果子了,叶三不愿意”,这一情节表现了叶三对这一行的热爱,结构上总结了上文叶三卖果子的原因。
C.日本人辻听涛很想花大价钱买叶三珍藏多年的画,却被叶三一口拒绝,这说明叶三比对方更了解季匋民画的价值。
D.小说中几次提到“把画带到棺材里”,这一情节表现了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重友谊、重知己。在中国,早就有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典故。这里的精神是和先人一脉相承的。
E.小说用朴素的语言为读者展现了叶三和季匋民的友谊,而结尾处季匋民的画和叶三一起被埋,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增添了作品的悲剧色彩。
(2)作为一个鉴赏家,叶三具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
(3)小说的题目是“鉴赏家”,文中大部分内容也写的是叶三对画作的鉴赏。为什么第三段要写叶三到处收果子呢?
(4)“叶三死了。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匋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叶三是季匋民的知已,他最懂季匋民的画。你认为对季匋民的作品,叶三是应该让它们从此消失,还是应该让它们流传于世呢?请从小说情节、人物形象、文章主题等方面试作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麻脸铁匠

彬彬

城东头的一片竹林里,有个茅棚,里面立着一个铁匠炉。麻脸铁匠五短身材,结实得像个石子。因得过天花,落下一脸麻子,加上常年的烟熏火燎,大家反忘了他的名姓,就只叫他麻脸铁匠。

麻脸从哪里来的,人们都不知道,只知道他最擅长的活计是打钉,准确地说是打棺材钉。他打的棺材钉形如耙齿,长而锋利,带着倒口刺,钉进去便再也拔不出来。每颗棺材钉,他都錾上一个“寿”字。

铁匠无妻无子,家里挂满了打好的棺材钉,看着有些恐怖。他脾气也怪,自从1937年以后,他从不给别人打犁、锄、菜刀这些寻常铁器,因此村里除了老了人口去他那买几颗棺材钉,平时大家很少去他那里,他也乐得自在。

山村的黄昏格外热闹,除了麻脸铁匠,夕阳下大家都爱聚在乌桕树下乘凉聊天,还是和往常一样,鸭子李最先打开话匣子:“不知道造的什么孽,和那麻脸做邻居,天天晚上敲打个不停,能有多少人死,哪里要那么多棺材钉?”鸭子李这么一说,大家也跟着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列举麻脸铁匠最近的诡异之处。

人群里,只有诸葛半没说话。他是牛贩子,常去城里,见多识广。见他不讲话,大家都觉得心痒痒。想鼓捣他说说,诸葛半微微一笑:“你们不知道麻脸的精明,小日本都打到府城了,说不定啥时候到咱这儿,到时候怕是这些棺材钉都不够用的……”他这么一说,村里人既觉得茅塞顿开,又觉得悚然,对麻脸铁匠这种发国难财的人又气又恨。但大家也没证据,只能作罢。

“麻脸,帮我打个镰刀吧,等着用。”王大旺急得屁股冒烟,硬着头皮央求。铁匠正往墙上挂棺材钉,说:“不打,没铁。”王大旺顿时火冒三丈:“小日本都打到家门口了,你一个铁匠,不打点儿大刀片、矛子头,天天打棺材钉,留给你自己用怎的?”麻脸只自顾自地干活,并不理会。王大旺越说越气,扭头就走了。

1942年初秋的一个早晨,村子里突然鸡飞狗跳,保长挨家挨户地叫人起来,到乌桕树下集合。大家看到,一队穿着呢子大衣的鬼子也在树下,他们还押着一个被打得血肉模糊的人——是王大旺。

“太君是为保护大家来的,他却带人去谋害皇军,还死不改悔……”翻译官大声吼着。“砰砰”两枪,乌桕树也震颤两下,落下许多血红的叶子…..

王大旺的棺材停在祠堂里。他儿子说,他离家前曾留下遗言,不打走鬼子,不下葬,不许用麻脸的棺材钉……

这以后,村子里的人不光恨日本鬼子,也恨起了麻脸铁匠,但鬼子住在府城里,太远了,所以他们打算先对付麻脸铁匠。为了这,村里人常去请教诸葛半,在他的精心谋划下,铁匠铺周围的竹林被砍光了,成了村里的放猪场;溪流被堵上,改道了;铁匠家田里的庄稼和屋后的果树,经常莫名其妙地被毁坏。

没过多久,大家发现麻脸走了,听说是推着架子车,在黄昏时候走的。

铁匠一走,村子里顿时欢呼雀跃起来,像给王大旺报了仇一样。但是没过多久大家就发现,没了麻脸铁匠,村子空虚了不少,大家都有些无所事事,连聊天也没那么精彩了。

半月后一个冬夜,尖厉的叫声划破了村里的宁静——是诸葛半的声音。大家纷纷跑到诸葛半家中,只见诸葛半直挺挺躺在床上,双眼像铃铛一样瞪着,手里拿着两个带血的棺材钉,钉上赫然錾着“寿”字。

诸葛半老婆说:“今天早上他去城里贩牛,回来就这样了。”

“肯定是麻脸,他躲在村子周围害咱们。”鸭子李急吼吼地说。

一层恐怖的阴影弥漫开来,仿佛麻脸就在窗外窥伺一样,好一会儿,诸葛半缓过气来。

“今天我贩牛回来,路过十丈坡,看见铁道铆钉被拔了,鬼子的一辆运兵车翻了,死了不少鬼子。那坡下面插满了棺材钉……”说着,诸葛半老泪纵横起来。

这以后,村里人四处找过麻脸,可再也没找到。有人说他参了军,也有人说他为了不连累村子,远走他乡了,但到底没了音信。后来,大家将铁匠铺周围的竹子又种起来,小溪也重新疏通了,铺子前后的果园、农田也都打理得井井有条。

抗战胜利之后,诸葛半拿出捡回来的那两颗带血的棺材钉,钉在了王大旺的棺材上,全村老少尽着丧服,将王大旺葬在了铁匠铺后面的竹园里。那里,有麻脸铁匠的衣冠冢。

(选自《小说月刊》2016年第5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写没人知道麻脸铁匠的真实名字和来历,使人物开始就蒙上了一层神秘感。而鸭子李、诸葛半等乡邻的刻画,使文章充满了乡土气息。
B.文章在有关麻脸铁匠的情节设计上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先给人造成铁匠是个“坏人”的假象,到结尾剧情颠倒,造成比较强烈的戏剧效果。
C.文章多处运用语言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突出地表现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D.铁匠开始被乡亲们误会成奸商,王大旺的死也被迁怒到他身上,麻脸因为乡亲们排挤他而离开了村子。作者写麻脸走后,乡亲们空虚无聊,是对他们误会英雄的嘲讽。
【小题2】有人说文章尾段可以删去,你怎么看?请说明理由。
【小题3】“草蛇灰线法”是古典小说中常用的结构技法之一,在文中贯穿一条若隐若现、时断时续的线索,前伏后应。请在文章中找出两处,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群山之巅  何君华
乌热松接到父亲阿什库来信,让他请假回去跟他上山学习打猎。
父亲怎会突发奇想要他回去学打猎呢?乌热松虽是鄂伦春人,但他从小到大从未上过山打过猎,更何况他现在公职在身。乌热松还是回去了。回家第二天清晨,就被父亲拽上了山。
他们上山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祭拜山神白那恰。
“我们的一切都是山神白那恰赐予的。来,磕头。”阿什库将儿子的头按了下去,“请山神赐予我们猎物。”阿什库嘴里念念有词。
“今晚我们住在山里。”阿什库说。
兴许是父亲充满仪式感地祭拜山神感染了他,乌热松不仅对住在山上没有反感,还主动帮父亲砍白桦树搭起撮罗子来。虽然这是乌热松平生第一次搭撮罗子,却搭得有模有样。父亲看乌热松一丝不苟的样子甚是欣慰,他终究是鄂伦春之子啊。
“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一匹猎马一杆枪,獐狍野鹿满山岭,打也打不尽……”阿什库不由自主地哼起了鄂伦春小曲。
“乌热松,上马。我们出发!”阿什库别起那支跟随了他一辈子的俄式“别勒弹克”猎枪,朝兴安岭的深处走去。
“一个出色的猎手要会看山形、辨风向,掌握各种动物的气味,通过观察雪地上动物的足迹进行跟踪、围猎。更重要的是,你必须有足够的耐心,能够忍受零下三十度的低温,还要忍受一连数天找不到猎物的失落和烦闷。”
“我们鄂伦春人以狩猎为生。老弱病残者无力获取猎物,只能靠年轻猎人供养,而年轻猎人也有需要靠别人供养的一天。一代传一代,鄂伦春人就这样走到今天。”阿什库边走边说。
“雪地上有狍子的足迹!”阿什库突然大喊一声翻身下马,查看起雪地上的足印来。
“没错,是狍子。乌热松,快下马,我们得步行了,从下风口追过去!”阿什库在寒风中大声吆喝道。
两个小时后,他们终于发现了那只足有30公斤重的大狍子。乌热松对打猎原本兴致不高,可当活生生的猎物就在眼前时,他还是忍不住喊出了声:“爸,快打!”
狍子是兴安岭森林里反应最不灵敏的动物,所以大家都叫它们“傻狍子”。尽管乌热松大喊了一声,那只傻狍子却好似没听见一般,仍然呆立原地一动不动。
这时阿什库方才缓缓举起猎枪,然而他仅仅是瞄准,并没有开枪。
“爸,你咋不打呀?”乌热松急不可耐地小声问道。
阿什库不但没有开枪,反而把枪扔到了地上。那只傻狍子终于发觉了他们,撒腿跑了。
阿什库一屁股坐在雪地里,慢悠悠地燃起一锅旱烟,长叹一口气,用一种乌热松从未听过的语气说道:“我们鄂伦春人从不射杀怀孕和哺乳期的动物,下河捕鱼总是将网眼扩大一指,以此放过那些小鱼。每次出猎我们都祭拜山神白那恰,从不胡乱砍伐森林。千百年来,兴安岭森林里人和动物共存共荣,我们一直遵守着自然的法则。孩子,国家颁布了野生动物保护法和森林法。从今天起,我们不能打猎了。孩子,鄂伦春人该下山了。”
父亲的一席话令乌热松着实震惊不已。他也一下瘫坐在雪地上,不知该说些什么,也不知该如何安慰父亲。
“孩子,我这次找你回来,并不是要让你真的学会打猎,而是要告诉你,你是一个鄂伦春人,你是猎民之子,你必须知道,你的祖先们是怎样生活的。”
“鄂伦春人没有文字,我们的文化只能口口相传。我真担心,一旦离开山林,我们的狩猎文化就要消失。”说着阿什库流下了哀伤的眼泪。
乌热松这时才突然明白,他们进山前的河口平地上,那一排排崭新的房屋就是鄂伦春人新的归宿……
现在,乌热松只想将鄂伦春人世代相传的狩猎文化和自然法则与更多的人分享。他想让年轻的人们知道,他们的祖先是靠什么站在了兴安岭的群山之巅。
(选自《啄木鸟》。2016年11期,有删改)
【小题1】【小题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写父亲莫名其妙地让乌热松请假回家跟他上山学习打猎,这样写设置了悬念,吸引了读者。
B.小说中父子上山后首先祭拜山神,并非迷信,反而能够说明鄂伦春人为什么世代立于兴安岭上。
C.小说中阿什库哼起鄂伦春小曲,表达了他的欣喜之情;小曲反映出鄂伦春人的狩猎生活,体现出他们的勇敢。
D.阿什库不射杀追到的狍子,唯一的解释是他看出狍子正处于特殊期,这是他们必须遵守的自然法则。
【小题3】【小题4】小说结尾说“他想让年轻的人们知道,他们的祖先是靠什么站在了兴安岭的群山之巅”,他们靠的是什么?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
【小题5】【小题6】小说最后告诉读者“不能打猎了”,却写了一次较为完整的打猎过程。请结合作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