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小偷
(美)雷蒙德·卡佛
他第一次注意到那位年轻女孩时,他正在出售机票的柜台边等候。她光亮的头发在脑后梳成一个髻——那男人想像它放下来披散在她小小的背后的样子——并在穿着皮衣的肩上,挂着一个沉重的黑皮包。他设法一睹她的面貌——她排在他前面——但直到她买好票,转身离去时,他才见识了她的美貌,她脸色苍白、双眸漆黑、嘴唇丰满,她的美使他心跳加快。她似乎知道他在瞪着她看,所以突然将目光下移。他的飞机一小时后起飞,为了打发时间,他走进机场的一间鸡尾酒吧,点了一份加水威士忌,然后一边啜着酒,一边看着候机室川流不息的人潮,他又看见了那个穿皮衣的黑发少女,正站在服务台附近,和另一名穿着滚灰毛巾边外套的金发少女谈得很入神。他很想在她搭机飞往她要去的地方之前,吸引她的注意,好请她一起喝杯酒,过了一下子,她们两个分手了,但没有一个朝他这边走过来。他叫了第二杯加水威士忌。下一次见到她的时候,他正准备买本杂志在飞机上看,他觉得有人挤着他。起初他很奇怪为什么有人这么挨近他,但一看到是谁以后,便露出了笑容。
“生意真好。”他说。
她抬头看看他——她脸红了吗?——她嘴角泛上一抹怪异的笑,稍纵即逝。她从他身边移开,走入候机室的人潮中。那男人拿着杂志站在柜台边,伸手去掏后面口袋的皮夹时,发现皮夹不见了。我会是在哪儿掉了呢?他想。他脑中开始列出皮夹中的东西:信用卡、现金、会员卡和身份证件;他的胃中翻搅着类似害怕的情绪。那女子那么靠近我,他这么想,并且立刻想到了是她扒走了他的皮夹。他该怎么办?他的机票还在,安稳地放在西装里面的口袋。他可以搭这班飞机,抵达目的地后,打个电话叫人来接他——因为他连搭公共汽车的钱都没有——然后处理完事情,再回家。但是现在,他必须得先处理一下遗失的信用卡——打电话回家,叫他太太从书桌的最上面一个抽屉里找出电话号码,再打电话与各个公司联系——好麻烦啊,这整件事简单直令人窒息。他该怎么办?首先:找个警察,告诉他发生了什么事,描述那名年轻女子的样子。她真该死,他想,装出那注意到他的样子,站得靠他那么近,还在他说话时,脸红得那么漂亮——这一切竟然只是为了扒他的钱。她的脸红并不是害羞,而是担心被识破,这点最令他受不了。该死的骗人的动物。他将对警察隐瞒一些细节,只告诉他她做了什么,皮夹里有些什么东西。他咬紧牙根,他可能再也看不到那个皮夹了。
那黑发女子再度出现在他的视线里时,正背对着候机室前面的窗户坐着,似乎正全神贯注地读一本书。她旁边有个空位,于是那男人走过去坐下。
“我一直在找你。”
“我不认识你。”
“你当然认识。”
她叹了口气,把书摆到一边。
“这就是你们这些人的想法——像捡拾迷途的动物一样捡女孩子吗?你以为我是什么?”
“你扒走了我的皮夹。”
“你说什么?”那女子说。
“在杂志摊那边。如果你把它交还给我,这件事就算了,否则,我就把你交给警察。”
“好吧。”她说,然后从她腿上的黑包包里拿出一个皮夹。他接过来。
“等一下,”他说:“这不是我的。”
那女子跑了,他在后面追,就像电影里的画面一样——旁观的人四散躲避,那女孩闪来躲去,以免撞到人,他沉重的呼吸声提醒他,他已经老了——后来,他忽然听见后面有个女人在叫:“站住,小偷!抓住那个人!”他前面那个黑发女子不见了,这时有个穿海军装的年轻女子伸脚绊倒他,他重重地摔了一跤,膝盖和手肘都重跌在候机室的瓷砖地板上,但还是紧紧抓住那个不是他的皮夹。那是个女用皮夹,里面塞满了钱以及各种信用卡,而皮夹的主人是那个穿着滚毛边外套的金发女郎——那个稍早前他看见和黑头发的女扒手说话的女人。她也是气喘吁吁的,身边还有个警察。
“就是他,”金发女郎说:“他扒走了我的皮夹。”
而他却无法向警察证明身份。两个星期后——困窘和愤怒已渐平息、家庭律师的钱也付了、家中的混乱也恢复了——早上的一个邮包寄回来了那个皮夹,没有附带任何解释。皮夹原封不动,钱一毛不少,所有的证件也都在。虽然事情过去了,那男人觉得他的后半辈子,看到警察都会不自在,在女人面前都会觉得羞愧。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篇写到穿皮衣的黑发少女和一名穿着滚灰毛巾边外套的金发少女谈得很入神,表明这两个人相互认识,彼此很熟悉。
B.小说开篇浓墨重彩地描写黑发少女的年轻美丽,是为了与她的真实身份相悖反,并与她丑陋的心灵形成鲜明的对比。
C.小说结尾写到男子觉得他此后在女人面前都会羞愧,与前文男子对女子的猎艳心理形成对比,表现出作者对人性的深沉思考。
D.小说运用较大篇幅描写男子与穿皮衣的黑发少女的对话,语言简洁干净,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E.小说主要运用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小题2】小说第三段对男子丢失钱包后的心理进行了细腻的描写,试分析其作用。(6分)
【小题3】小说情节安排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6分)
【小题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中黑发女子的认识,并据此谈谈你对小说主题的理解。(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42: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教育在儒学中占有最为重要的位置。孔子被奉为“至圣先师”,孔子以后的历代儒家,他们也大多数既是思想家、政治家,而同时又都是杰出的教育家,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教育思想理论。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教育,基本上就是尊孔读经的儒学教育。儒家教育思想的许多积极因素,多于儒家人物直接的教育实践。儒家的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儒家教育思想中的许多成分,在现代社会中,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首先,儒家“有教无类”思想的提出,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适应了社会的发展的需要。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包含以下两种含义:第一,从人的外在性来看“有教无类”是指在教育对象上,不分地域与国别,不分贵族与平民,人人都应该受教育。第二,从人的天赋素质以及后天的习惯与行为方面来看,“有教无类”是指不论智愚、不论品行善恶,只要诚心求教,都应当给与教育。这不仅对先秦时期的教育具有积极意义,对现代教育的发展也同样存在深远的影响。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而发展教育则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首要任务,教育公平则成为了人们最关心的话题。
当今社会的教育公平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教育机会公平。它的一个极端是教育机会均等,但在现有条件下,由于教育资源的稀缺性,这是不可能实现的。而我国教育机会的不均等主要表现为:农村初中生辍学、中学阶段的择校、不同省市高考分数线的差异、城市打工者子女入学及某些教育腐败等。这些问题是显性的,反映的是弱势群体受教育机会不公平问题。总的说来,我国教育不公平主要表现为城乡差异,地域差异和阶层差异明显。另一个是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均能得到充分、全面、和谐的发展。虽然必定存在发展的差异,但是不应该存在由学生家庭背景、性别、种族和学校条件、教师态度等外部原因引起的个体差异。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在当今这样一个教育资源有限社会中,仍存在实施的困难性,但其思想中的平等观念,对我们改革教育制度仍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追求教育的高质量和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是现代改革的时代特征。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使大多数人接受教育是社会应为之追求的方向。 
其次,儒家“因材施教”的倡导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和方法始自孔子,虽然他并没有在理论上提出“因材施教”的概念 ,但却始终将之贯穿于教育实践活动中。所以朱熹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注重在人的差异基础上通过不同的教育方法,促进每个人的发展,是科学求实的,是孔子留给后世的弥足珍贵的教育思想财富。 
从现代教育发展的角度来说,接受教育在家庭背景、性别、民族和性格等因素存在差异。教育本应以学生实际出发,既要提出统一要求,又要照顾个别差异,把集体教学和个别指导结合起来,使每一个学生的才能都得到充分发挥。但在高考这无形指挥棒的指导下,教育越来越倾向于单一化,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并将学生培养成善于高考的模子。这样的教育方式直接导致了“高分低能,理化知识强,事件经验缺乏”的学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甚至会给一个国家的人才培养构成一定的威胁。 
因此,在当今这样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我们更需要的是多方位的复合型人才。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并了解学生的特点,才能培养出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才,所以说“因材施教”才是扭转局面的关键。
最后,儒家思想比较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孔子常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也就是说,一个人只要善于自省、明于外察,别人身上好的品质和坏的方面都可以作为自己的老师,自己则应该加以分辨和取舍。进而鼓励学生在老师面前不要谦让甚至有时候学生也可以作老师。在中外教育史上,像孔子这样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实属罕见。这对于我们现在要培养创造性的人才来说,具有启发意义。
(节选《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有删改)
【小题1】和【小题2】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小题1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小题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教育,就是尊孔读经的儒学教育,于儒家人物直接的教育实践。
B.在先秦时期教育中,儒家“有教无类”的思想已经体现出它的价值,而且这种价值对现代的教育也有深远的影响。
C.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和方法始自孔子,孔子还在理论上提出“因材施教”的概念。
D.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将学生培养成善于高考的模子,使得教育越来越来倾向于单一化。
E.只有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并了解学生的特点,才能培养出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才。
【小题4】下列关于“因材施教”这一思想,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B.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
C.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D.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小题5】儒家的教育思想在现代社会中有什么现实意义?(4分)
【小题6】结合文中的观点,谈谈你对下面这段话的理解。(4分)
北京大学创造机会鼓励学校保安队员学习。17年来,该校共有300名保安员获取了大学文凭。
北大帮保安调整适合学习的岗位和班次,北大的一些课程也允许保安员们旁听,一些教授也非常喜欢好学的保安员,有的老师不仅向他们赠送书籍,还把自家的旧电脑送给了保安员,方便他们学习;另外,北大工会组织开办的平民学校每年也都会给保安员们留出20个听课名额。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9年1月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梅宏作为团队代表,从党和国家领导人手中接过了201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的证书。以梅宏团队为研究主力,北京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研发的“云—端融合的资源反射机制及高效互操作技术”改变了传统“白盒”互操作技术思路,提出颠覆式的数据互操作技术途径—“黑盒”思路,通过揭示信息系统内部基于云—端融合特性的计算反射机理,发明了通过系统客户端外部监测与控制实现业务数据和功能高效互操作的整套技术及平台,突破了信息孤岛业务数据和功能与第三方系统高效互操作这一制约大数据价值链上下游的“卡脖子”技术,使信息孤岛开放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事实上,对于互操作的研究已开展多年。传统互操作技术采用“白盒”思路,需要在全面了解信息孤岛内部实现细节的基础上进行改造,用修地铁挖隧道打比方,“白盒”思路是把地铁沿线道路全部“打开”,做“明挖”,效率低、成本高、风险难控。因此,各国科学家一直在寻求互操作技术的突破。

梅宏和同事黄昰教授、张颖副研究员、刘譞哲副教授、郭耀教授、熊英飞副教授组成的核心研究团队,基于十余年系统软件研究,发现了信息系统内部基于云—端融合特性的反射回路,发明了“云—端融合的资源反射机制及高效互操作技术”。科研团队颠覆传统“白盒”路线,将信息系统视为“黑盒”,通过对系统客户端的外部监测与控制来实现系统业务数据和功能的高效互操作,消除了系统源码、数据库表、后台权限、原开发团队等“白盒”依赖,从而将信息孤岛开放效率平均提升两个数量级。类比挖隧道用盾构机来替换传统开路挖地一样,这项“黑盒式”互操作技术就像盾构机,在获得用户授权后,就可以构造出连通不同系统的数据管道。如同水在水管、燃气在燃气管流动一样,各个系统的数据就在这些对应的数据管道中有序流动,实现了高效的互操作。

1992年,梅宏来到北京大学,师从著名计算机软件科学家杨芙清院士进行博士后研究。2007年,依托北京大学建设的“高可信软件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批建立,梅宏担任实验室主任。在实验室成立的第二年,他带领的团队便以“新型构件化应用服务器PKUAS的研发”荣获2008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11年,实验室在教育部评估中被评为信息科学领域优秀重点实验室。

(摘编自柴葳《“黑盒式”互操作技术连接信息孤岛——访201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获得者梅宏团队》)

材料二:

黑盒式互操作技术原理

(信息:科技部)

注: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神经系统的主体部分。中枢神经系统接受全身各处传来的信息,经它整合加工后成为协调的运动性输出,或者存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成为学习、记忆的神经基础。

材料三:

健全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要有“龙头”牵引。企业必须发挥主体作用,以产业需求引领前沿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的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着力打通科技成果精化“最后一公里”。以“云—端融合系统的资源反射机制及高效互操作技术”的研究项目为例,打破信息孤岛是实施大数据战略的重大需求,因特睿团队将北大的这一基础研究成果成功转化为产品,神州数码控股有限公司进一步强化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能力,他们共同研发的“燕云”技术及产品,累计打破数千个制约“互联网十政务”发展的信息孤岛,成为支撑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的一项共性关键技术。

这几年,我国产学研深度融合、协同创新取得了很大成效,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也有了令人欣喜的成果。围绕“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的主线,需要我们进一步改革科技研发和产业化应用机制,不断健全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激发创新这个发展新引擎的最大驱动力,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摘编自余建斌《健全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要有“龙头”牵引,要有“先手棋”意识》)

【小题1】对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互操作技术采用“白盒”技术思路,需在全面了解信息孤岛内部实现细节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利用,效率低、成本高、风险难控。
B.“黑盒”互操作技术不必依赖系统源码、数据库表、后台权限、原开发团队等,将信息孤岛开放效率平均提升两个数量级。
C.各国对于互操作技术的研究已开展多年,各国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求互操作技术的突破,中国在这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D.因特睿团队发挥“龙头”的作用,成功地将“云—端融合系统的资源反射机制及高效互操作技术”转化为“燕云”技术及产品。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将系统客户端比作感应器与效应器,将系统客户端与云端互操作接口比作反射回路,将深奥的科技原理变得通俗易懂。
B.材料二将黑盒式互操作技术中的云端系统比作中枢神经系统,形象生动地说明云端系统是黑盒式互操作技术的关键所在。
C.早在2008年,梅宏及其团队就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19年1月8日,梅宏又带领他的团队荣获201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D.近几年,我国进一步改革科技研发和产业化应用机制,不断健全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在国际竞争中占得先机,赢得了优势。
【小题3】结合材料分析梅宏及其团队取得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儿子的旋律
文/徐平
儿子下班了,父亲在紧张地数着儿子的脚步声。果然儿子“啪的”开了门。父亲默默地望着他。儿子没有看父亲,似乎点了点头,往自己的卧室边走边脱外套。
录音机又响了,儿子!
两人面对面准备吃饭。儿子在撬午餐肉。父亲从儿子的脸上看不出什么异常。
父亲一字一句:
“我被免职了,明天宣布。”
儿子猛地扬起脸。父亲没有在这稍纵即逝的惊讶里看到别的什么。没有怜悯没有安慰也没有懊恼。儿子手不停:“你也需要休息了。”
父亲感到胸闷气短。他盯着儿子。儿子的手健美粗大,血管里青春在跃动。儿子一声不吭。父亲没有说话也不再盯着儿子。他感到儿子匆匆搁筷,找衣服,又跨进卫生间。马上,水声“哗啦哗啦”,跟着儿子的歌声高高扬起,声音温存自信,旋律跳荡。
儿子!儿子!儿子!
儿子,你在想什么?你大了不再崇拜父亲,你越来越沉默,你不再抱怨父亲呆板僵化,不再为各种政治问题与父亲争论不休,也不再说父亲刚愎自用。儿子,你甚至看不起父亲。可父亲这样了,你还是无动于衷吗?
这就是这一代的冷漠理智?你匆匆吃饭洗澡是因为那打字员在等你去看歌剧?可是儿子,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需要你啊。我的官龄比你年龄还大一圈……
电视在播相声。父亲茫然四顾时才发现儿子并未出门,而是坐在他身后看书。父亲不由纳闷:打字员前天就订了票,还兴冲冲问他是否同去。
父亲彻夜来回踏步,儿子也辗转反侧。父亲老了,他的一切都老了。曾和父亲这一辈很协调的背景已走向薄雾黄昏。这是变幻莫测的时代,不是仅仅需要热血赤诚的岁月。
早上儿子起得很早,父亲晨练回来,儿子已准备好早餐。收录机照样开着,而且旋律明亮欢跃。
父子依然沉默着洗漱用餐。儿子几次似乎要开口,父亲沉下心微颤地期待着,儿子却什么也没有说。
父亲佝偻着进卧室更衣。儿子不知什么时候在身后捧着一套西装。
“穿这精神。——是去开宣布会吗?”儿子又拿过领带走到父亲跟前。父亲迟疑着。
“我给你打。”儿子看着父亲。温柔的手像父亲过世的妻子。父亲心紧成一团。
“行吗?”儿子侧侧身。
父亲和儿子一起看着穿衣镜。沉默着,父亲凝视儿子的眼睛,儿子也凝视着父亲。儿子对着镜子:
“一夜之间你衰老许多,”儿子声音低沉、温柔,“可我一直为你感到骄傲,为你一辈子正直无私,一辈子对信仰的忠诚。你尽力了。”
父亲心潮翻涌。肩头上儿子的手十分有力。他感到心中自信像空气注入瘪气球一样迅速饱满地回归。
最后接送父亲的小汽车在“嘀嘀”呼唤。父亲走到门口又折回头:“昨晚干嘛不去找她?”
儿子沉默了一会,“分手了。”
“因为……我下台?”
“大概……但这没关系。”
儿子!儿子!儿子!
父亲老泪纵横。儿子把双手搭在父亲肩上,笑道:“结束,意味着新的开始,我很高兴不再有你的耀眼的光环笼罩我的光彩——你说呢?”
儿子!儿子!儿子!
你可以把你的录音机再开大点。
【小题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第五段写了儿子“稍纵即逝的惊讶”,写儿子的惊讶,表明儿子没想到父亲会在此时告诉自己将被免职的事情。
B.小说中写儿子捧着一套西服给父亲,并为父亲打领带,是因为儿子看到佝偻着进了卧室的父亲,内心为父亲的衰老而伤心,希望弥补自己以前的不懂事。
C.父亲的免职让儿子的女友提出了分手,给儿子带来了强大的心理冲击,也让儿子从看不起父亲逐渐理智成熟地认识父亲,从而尊敬父亲。
D.小说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塑造了一个正直、勇敢、热情、慈爱而又有些敏感的父亲形象。
E.“儿子的旋律”既指录音机播放的旋律,还指儿子那高高扬起传达出温存自信的歌声的旋律,也指儿子身上散发出来的面临人生挫折而自信、乐观、理智的蓬勃青春的旋律。
【小题2】小说第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出现了三次“儿子!儿子!儿子!”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的主人公是父亲还是儿子,请结合文本进行探究。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通变”与中国独特价值观
李德顺
中华文化区别于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视野集中于世事人生、伦理政治,有一条人本主义的主线;西方文化则偏重于探求知识、科学及其应用,有一条科学主义的主线。理解中华文化特有的精神气质,可以从考察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入手,其中“通变”就是一个着眼点。
《周易》是凸显中华文化独特精神气质的经典文献之一,其中心思想很明确,就是“易”。“易”即“通变”。《周易》所言,就是如何依靠“通变”来追求善治和人生平安幸福的经验与道理。《周易》认为,人世间的事,有变才有通,国家和人民才能生存发展,因此要“通变”。当然,变中有所不变,变是为了保持主体的地位及其根本目标的不变。为此,《周易》提出了两条价值原则: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条结合起来,就是主张依天地之道,始终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根本目标,处理好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数千年来,中华文化也确实保持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通变”精神。
拿语言文字形式来说,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历来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作为其统一公共形式的汉语,从甲骨文的字体和发音开始,经历了从象形到形意兼备、从篆隶体到行楷体、从繁体字到简体字等一系列演化,才形成现代汉语,且变化仍未结束。再拿汉语的文学形式来讲,从远古神话传说、《诗经》中的民谣,到接替兴起的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直到现代白话文学,总是在推出一种又一种创新形式,引领一代又一代风骚,并没有一个终结。而所有这些变化的动力,都来自人们的生活,与中国人的生活和精神追求相适应。
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如此,建筑、服饰、饮食、医药等生活领域以及生产、科技、军事、政治等社会领域,也无不如此。举凡为民族生存发展所必需的事务,中国人都能以“为仁由己”“和而不同”的姿态,做出与时俱进的改变。在这些自我改变的过程中,中华文化固然遭遇了诸多曲折和磨难,甚至充满凶险和动荡,但最终总能浴火重生、不断更新,赢得更广大的生长空间与更旺盛的生机活力。而这一切所显示出的,正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气质。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仅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密码,而且是中华民族得以发展壮大的文化基因。它让中华民族具有宽广、从容、务实、机敏的胸襟气度,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在变中求不变的经验、技巧和具体成果,包括各种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诸子百家学说、治政经验、礼仪风俗,到各种具体的文化形式和器物,以及中华先人传下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遗产,内容博大精深。但必须看到,它们毕竟多属时政、规范和技术层面的成果,都是变化演进过程中的具体收获,因此有一定的历史阶段性和局限性,并非终极不变的样式。唯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本身,才是中华民族特有且不可替代的文化“真身”。
自古以来,我国的有识之士就不怕改变自己,而是处变不惊,对内对外均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吸收一切有益的东西,通过兼容并蓄成就自己。正因为如此,我们今天的文化才呈现出“马、中、西”汇通的新面貌。无论其中有多少得失曲折、有哪些未尽通达之处,“马、中、西”汇通都是近代以来中国从被动变为主动,面向世界、走上现代化道路的正常状态,也是新形势下弘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的内在需要。
(选自《人民日报》2015-6-18)
【小题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化视野集中于世事人生、伦理政治,有一条人本主义的主线;西方文化则偏重于探求知识、科学及其应用,有一条科学主义的主线。
B.中华文化遭遇过许多曲折和磨难,但总能不断更新,赢得更广大的生长空间与更旺盛的生机活力靠的正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气质。
C.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通变”精神是中华民族得以发展壮大的文化基因,作为有识之士就要具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
D.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通变”精神,是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观和精神密码,“马、中、西”汇通是新形势下弘扬这种精神的内在需求。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依靠“通变”来追求善治和人生平安幸福的经验与道理,这就是《周易》的中心思想。
B.通变精神让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不断追求变化的经验、技巧和具体成果。
C.汉语文字形式和文学形式变化的动力来自中国人的生活,与生活和精神追求相适应。
D.对民族生存发展必需的事务,中国人都能以“为仁由己”“和而不同”的姿态通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变”作为考察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的一个着眼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中华文化特有的精神气质。
B.《周易》主张依天地之道,始终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根本目标,处理好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
C.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真身”,但有历史阶段性和局限性,并非终极不变的。
D.我们今天的文化能够呈现出“马、中、西”汇通的新面貌是因为有识之士能通过兼容并蓄成就自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莲荷图
张晓林
黄庭坚路过江陵,去承天寺谒见住持智珠禅师。智珠禅师拈须微笑,说:“山谷果然来了。”黄庭坚也笑。“偿债而来。”二人都还记着那件事。绍圣二年,黄庭坚被贬谪黔州,途经江陵,就寄居在承天寺,也是那个时候,二人结成知音。那天清早,花香把黄庭坚醺醒,他披衣起床,去找智珠禅师说禅。
这天早晨的阳光灿烂无比,他见禅师站在院子里,正拈着佛珠让人把一座旧塔拆去。 黄庭坚走过去站在智珠禅师的身边。禅师说:“我要建七级浮屠。”稍停,又说:“塔建好,你可得为塔作篇文章。”   黄庭坚笑起来。“文章不难作,只怕塔不好建。”
智珠往山寺外望去。山道崎岖,山雾缭绕,空中有飞鸟盘旋。他弯下腰,捡起一片瓦砾,拂去灰尘,装进口袋。
六年过去。黄庭坚再次走进承天寺,七级浮屠已然建好,在霏霏的江南细雨中有说不出的壮严。 智珠禅师绕塔三匝,从衣袋里掏出当年的那片瓦砾,那片瓦砾看上去竟然温润如玉。他把瓦砾递给黄庭坚,说:“难者已经成功,接下来看不难的了。” 黄庭坚看着瓦砾,似乎想从中看出点什么来。
智珠禅师让黄庭坚先在山寺住下。他说:“清净两晚,再说为塔作记之事。” 过两天,智珠禅师在塔下摆下案子,备了纸墨和茶水,喊来两个小沙弥,侍候黄庭坚为寺塔泼墨作记。事也凑巧,江陵知府马瑊听说黄庭坚住在承天寺,这一天率同僚陈举、林虞等来拜访他。碰上这等雅事,他们都很高兴。 陈举是个掏钱买来的官,喝的墨水不多,但他最好雅聚。
黄庭坚这一天灵感涌动,他让小沙弥并排铺下十余张宣纸,饱醮浓墨,文不加点,落纸云烟,一篇《承天院塔记》转瞬完成了。文辞典雅,书法墨气豪迈,大家齐击掌。  《天院塔记》因要刻碑勒石,黄庭坚在文章的后边将智珠、马瑊等人的名字都写了进去,唯独把陈举的名字给落下了。陈举的脸色很难看。他走上前,朝黄庭坚一揖手,恳求道:“黄公添上陈某的名字,也好传之子孙。”
黄庭坚没说话,笔交给小沙弥,朝寺院后边的茅厕走去。 陈举脸色愈发的难看,他走到无人处,抽出佩刀,将一棵树上的三根枝条一刀斩断。
崇宁元年,黄庭坚改任领太平州事。仅到任数天,就有人向朝廷举报,说黄庭坚在《承天院塔记》中“幸灾谤国”。朝廷震怒,黄庭坚再遭贬谪。朝中佞臣趁机想铲出黄庭坚,又进谗言,皇上下旨,革除了黄庭坚的一切职务和功名,流放宜州。
稀落的鞭炮声响起,旧历年快到了。黄庭坚在潭州遇到了秦观的儿子秦湛。秦湛是扶秦观的灵柩迁葬故里的,秦观早几年病逝在了藤州任上。黄庭坚见了秦观的画像,悲从中来,不禁失声痛哭。 临别,黄庭坚掏出二十两银子送给秦湛,这几乎是他的全部积蓄了。秦湛不收,黄庭坚哽咽说:“我与你父几如骨肉,想他死不得预殓,葬不能往送,你想让我遗恨终老吗?”秦湛跪倒,给黄庭坚磕了三个头。
黄庭坚原是和家眷一道起程的,可到零陵时,他忽然改变了注意,将家眷安置在零陵,他一人前往宜州,想等到宜州停当下来,再派人来接他们。 白天在路上行走,黄庭坚倒不觉得什么,可一到夜间,夜深人静,草虫相鸣,还是感到有几缕说不出的孤独。
他又想起了智珠禅师。 智珠禅师除了佛法高深,还深谙画理,性喜画莲。他画莲,画出了它们的魂,高洁而脱尘。酷热的夏日展卷,不仅能闻到清幽的荷香,还能感到有阵阵凉风吹拂。 黄庭坚想求老友一幅画,时时把玩,不但可解寂寥,也不愁打发宜州漫长的夏日了。 他修书一封,让人送到承天寺,交给智珠禅师。
智珠禅师接了信,沐浴、焚香,然后关了禅房木门,拿出珍藏十余年的澄心堂纸,调好颜料,对着雪白的纸走进了一个了无纤尘的境界。 禅房的烛光亮了六个夜晚和六个白天,一幅《莲荷图》画好了。智珠禅师把图很小心地叠好,装进信囊,喊来一个小沙弥,打发他尽快把信送出。小沙弥走出禅房的木门,智珠禅师弹弹袈裟,坐上莲花座,口里念了一个偈子,竟坐化去了。
黄庭坚收到《莲荷图》的时候,已是黄昏。残阳如血。他急忙将画幅展开,展到一半,泪水就模糊了双眼。
(选自《领导文萃》。2015年第1期)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莲荷图》是小说的线索,小说紧紧围绕《莲荷图》行文.暗示小说中的人物如
黄庭竖、秦观、智珠禅师等的性格特征,表现了黄庭坚与智珠禅师的友谊等。
B小说插叙了黄庭坚和智珠禅师六年前的约定,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原因,表现
了黄庭坚注重承诺的性格,引出下文黄庭坚写《承天院塔记》以及洲此遭受贬谪等事情。
C智珠禅师当初随手拾起的一片瓦砾跟随了智珠禅师六年时间,后来让黄庭坚看时竟然温润如王,这说明几年间智珠禅师经常拿出来摩挲,时时想起当初的诺言
D.因为黄庭坚讨厌不学无术的陈举,所以他在《承天院塔记》中没有写陈举的名字,尽管陈举请求也没有写。这为黄庭坚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并因此遭到贬谪
E.小说中的智珠禅师是一个智者,他用六年时间建成了佛塔,又让黄庭坚为佛塔写了纪念的文章,也为好朋友画了《莲荷图,》此时他心愿已了,于是便坐化了。
【小题2】小说的环境描写简洁但富有表现力,请找出三处并简要赏析其作用(6分)
【小题3】小说在刻画智珠禅师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写了黄庭坚的两“笑”和两“哭”,请结合小说简要解说黄庭坚的“笑”和“哭”体现的不同心理或情感,以及这样写的效果。(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