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一小时的故事
凯特·肖班
①大家都知道马拉德夫人的心脏有毛病,所以在把她丈夫的死讯告诉她时是非常注意方式方法的。是她的姐姐朱赛芬告诉她的,话都没说成句,吞吞吐吐、遮遮掩掩地暗示着。她丈夫的朋友理查德也在她身边。
②要是别的妇女遇到这种情况,一定是手足无措,无法接受现实,她可不是这样。她立刻一下子倒在姐姐的怀里,放声大哭起来。当暴风雨般的悲伤逐渐减弱时,她就独自走向自己的房里,不要人跟着她。
③正对着打开的窗户,放着一把舒适、宽大的安乐椅。全身的精疲力竭,似乎已浸透到她的心灵深处,她一屁股坐了下来。
④她能看到房前场地上洋溢着初春活力的轻轻摇曳着的树梢。空气里充满了阵雨的芳香。下面街上有个小贩在吆喝着他的货色。远处传来了什么人的微弱歌声;屋檐下,数不清的麻雀在嘁嘁喳喳地叫。对着她的窗的正西方,相逢又相重的朵朵行云之间露出了这儿一片、那儿一片的蓝天。
⑤她坐在那里,头靠着软垫,一动也不动,嗓子眼里偶而啜泣一两声。她还年轻,美丽,沉着的面孔出现的线条,说明了一种相当的抑制能力。可是,这会儿她两眼只是呆滞地凝视着远方的一片蓝天,从她的眼光看来她不是在沉思,而像是在理智地思考什么问题,却又尚未做出决定。什么东西正向她走来,她等待着,又有点害怕。那是什么呢?她不知道,太微妙难解了,可是能感觉得出来。这会儿,她的胸口激动地起伏着。她开始认出来那正向她逼近、就要占有她的东西,她挣扎着决心把它打回去——可是她的意志就像她那白皙纤弱的双手一样软弱无力。当她放松自己时,从微弱的嘴唇间溜出了悄悄的声音。她一遍又一遍地低声悄语:“自由了,自由了,自由了!”她的目光明亮而锋利,她的脉搏加快了,循环中的血液使她全身感到温暖、松快。
⑥她知道,等她见到死者那张一向含情脉脉地望着她、如今已是僵硬、灰暗、毫无生气的脸庞时,她还是会哭的。不过她透过那痛苦的时刻看到,来日方长的岁月可就完全属于她了。她张开双臂欢迎这岁月的到来。在那即将到来的岁月里,没有人会替她做主;她将独立生活。再不会有强烈的意志而迫使她屈从了,多古怪,居然有人相信,盲目而执拗地相信,自己有权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在她目前心智特别清明的一刻里,她看清楚:促成这种行为的动机无论是出于善意还是出于恶意,这种行为本身都是有罪的。
⑦当然,她是爱过他的——有时候是爱他的,但经常是不爱他的。那又有什么关系!有了独立的意志,爱情这未有答案的神秘事物,又算得了什么呢!“自由了!身心自由了!”她悄悄低语。
⑧朱赛芬跪在关着的门外,苦苦哀求让她进去。“露易丝,你干什么哪?看在上帝的份儿上,开开门吧!”“去吧,我没事。”她正透过那扇开着的窗子畅饮那真正的长生不老药呢,在纵情地幻想未来的自由美好岁月,春天,还有夏天以及所有各种时光都将为她自己所有。她终于站了起来,在她姐姐的强求下,打开了门。她眼睛里充满了胜利的激情,搂着姐姐的腰,一齐下楼去了。
⑨有人在用弹簧锁钥匙开大门。进来的是布兰特雷·马拉德,略显旅途劳顿,但泰然自若地提着他的大旅行包和伞。他不但没有在发生事故的地方呆过,而且连出了什么事也不知道。他站在那儿,大为吃惊地听见了朱赛芬刺耳的尖叫声;看见了理查德急忙在露易丝面前遮挡着他的快速动作。不过,理查德已经太晚了。
⑩医生来后,他们说她是死于心脏病——说她是因为极度高兴致死的。
(有删改)
【注】凯特·肖班(Kate Chopin,1851-1904)生活在19 世纪后半叶,曾被誉为“美国女权主义文学创作的先驱之一”。
【小题1】试概括第④自然段景物描写的特征并简析其作用。(4分)
【小题2】小说对布兰特雷·马拉德和他夫人的描写一暗一明,请简要分析他们各自的形象。(6分)
【小题3】这篇小说在情节设计上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6分)
【小题4】有人说《一小时的故事》是一曲关于人性解放的挽歌,也有人说《一小时的故事》是一声人生无常的吁叹,你怎么看?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44: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记者:你是从什么渠道获知得奖消息的?
莫言:向媒体公开前20分钟,瑞典文学院的常务秘书给我打了个电话,通知我得奖的消息。
记者:在这之前你对这个奖有没有期待?因为你的呼声一直比较高。
莫言:没有太多的期待。全世界有那么多优秀作家,中国也有很多优秀作家,一年只颁一次奖,只颁一个人,我觉得好像排了一个漫长的队伍一样。
记者:听说你小时候能背《新华字典》?
莫言:那时候书非常少,为了看书,想尽了一切办法,提前拿着自己仅有的几本书去跟人家交换,人家不感兴趣就帮人家干活,帮人家推磨、割麦子,换来阅读人家藏书的权利。后来实在没书看了,就看《新华字典》,读得熟到以至于能把《新华字典》的错误都找出来。
记者:我很奇怪,你为何对书如此痴迷?
莫言:(当时)没有文化生活,就觉得这个东西能把你抓住,能吸引住你。
记者:那么,文学对你意味着什么?
莫言:在我早期的作品里边,故事、人物,有的是自己的亲身经历,有的是邻居的、亲成朋友的经历,有的是听老人们讲过的故事,这是一批最原始、最宝贵的素材。这批素材成就了我早期的小说。当然了,继续写下去的话,故乡也不断地扩展,写作的资源也不断地补充、丰富。这就需要阅读,需要到更多的地方去了解更大的世界,了解更多的人,知道更多的事情。
记者:有不少评论说你获奖是中国当代文学进入世界主流社会视野的一个重大的文化事件,也是一个巨大的奇迹。你对这样的评论怎么看?
莫言:我觉着我肯定是一个中国作家,我的文学是我们中国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个人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觉得我没有权力代表中国文学。当然,得奖会在一段时间内让世界的目光更多关注中国当代文学,应该会发挥一些比较积极的作用。但这个作用也不可高估,因为文学是一个相对落寞的领域,不可能像电影或其他的媒体,能够吸引那么广大的观众。
记者:长期以来,受各种因素影响,中国人已远离了文学,文学从上个世纪80年代的舞台中心撤到了边缘,纯文学的读者越来越少,你如何看中国社会对文学的疏离?
莫言:这是一个令人痛心的现象,但是如果你冷静地想一下,就会发现这是正常的。我觉得严肃的文学作品,它不可能是热闹的,如果特别热闹,就不是特别正常。
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文学热潮,一首诗歌万人传诵,一部小说能够引发一种社会性的轰动,为什么会那样?因为中国经过了十年文革的文学荒芜时期,突然思想解放,文学出来了,这个时候的文学,附载了很多不属于它的功能,所以这种轰动是不可能持久的,是非正常状态。
现在,很多人说小说会消亡,我觉得它永远不会消亡。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语言的审美功能是别的艺术作品所不能代替的。
看电影,听音乐,欣赏美术,都可以得到审美的愉悦,但这些愉悦代替不了我们阅读优美的文章时候那种感觉。语言的魅力,是永远不会消亡的。
记者:目前社会的浮躁风,无论是阅读上的浮躁,还是写作上的浮躁,都对文学构成了伤害。你如何评价这一现象?
莫言:从时间分配上来讲,那肯定是一种侵占了。现在娱乐方式、休闲方式特别多。肯定会挤压很多文学阅读时间。但是我相信当大家玩了一圈之后回来,也许有一天会重新抱起一本书,体验一下这种古典读书的乐趣。
记者:实际上你的获奖,我觉得已经促成了一些人重新回归阅读。
莫言:我估计有一个月就过去了吧,甚至更短,然后一切又回归正常。
(摘自2012年10月12日《新华视点:对话莫言》,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莫言的创作经历告诉我们,文学创作不仅需要阅读,而且需要到更多的地方去了解更大的世界、更多的人和更多的事情。
B.莫言之所以后来走上了文学创作道路,是因为少年时代的他酷爱读书。为了看书,他想尽了一切办法。
C.上世纪80年代初的文学热潮,得益于文革结束,思想解放,人们清醒认识到文学不能附载许多不属于它的功能。
D.冷静的莫言认为自己的作品只是中国文学的一部分,没有权力代表中国文学,获奖的作用更不可高估。
E.莫言认为,文学永远不会消亡。因为电影、音乐和美术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并不能代替阅读优美文章时的那种感觉。
【小题2】根据本文内容,概括莫言获奖的意义。(4分)
【小题3】目前社会上存在阅读的浮躁风,纯文学的读者越来越少了。莫言是如何看待这种现象的?(6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①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一书中讲到,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随着人推理和预见能力的提高,个体很快就会从经验中学到:假如一个人帮助了他的同伴,那么通常今后他也会反过来得到这个同伴的帮助。出于这种低水平动机,他可能会习得助人的习性。同时这种表现仁慈行为的习性也会强化其同情心,而同情心是仁慈行为的原动力。这种习性在许多代以后可以经过遗传而获得。”
②当然,上面的最后一句话其实是错误的。我们现在知道,父母其实是通过教导或者示范而不是通过基因,将习性传承给子女的。事实上,任何生活经验都不会影响基因的传递。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的严格形式上讲,它最美妙的地方在于没有规定说后天习得的特性也是会遗传的,而在让·巴提斯特·拉马克等先前的进化理论中对这一点则是有要求的。达尔文发现了这一美妙性,并重点强调了其理论的这一方面。但是他仍然希望可以借助更多的两可的技巧来解决让人费解的问题,例如道德情操的起源问题,特别是当他老了之后。
③1966年,乔治·威廉姆斯提出了一个方法使达尔文关于相互支持的进化价值的思索更有用,即,不仅去掉最后一句,也去掉关于“推理”和“预见”及“习得”的部分。在《适应与自然选择》一书中,威廉姆斯回想起达尔文对出于期望回报的助人的“低动机”的偏爱,写到:“我不明白为什么一个有意识的动机需要被纳入进来。很显然,如果自然选择青睐助人这一行为,那帮助他人之后就有可能反过来获得他人的帮助。但是帮助行为的施予者或接受者能不能意识到这一点,就不明显了。”他接着说:“简单地讲,如果个体放大他友善的一面,减小他的敌对性,那么他就享有进化上的优势,自然选择青睐这种促进人与人之间关系最优化的性格。”
④威廉姆斯的基本观点(这个观点达尔文无疑明白,并且在其他环境中也有强调)就是我们曾经遇到过的。动物,包括人在内,常常不是通过有意识地计算来完成进化的逻辑的,而是跟着感觉走。在这种情况下,威廉姆斯建议将同情和感激纳入感觉的范畴。感激可以使人回报他人而不用太多地考虑自己究竟在做什么。有时如果对某类人同情的反应更强烈——例如对那些我们非常感激的人——这种同情的感觉又会使我们不顾事实而去回报别人的帮助。
⑤威廉姆斯简洁的推测被特里弗斯转变成一个成熟的理论。在1971年,正好是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中提及互利主义的100年以后,特里弗斯在《生物学季刊》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互利主义的进化》的文章。在文章的摘要中他写道:“友情、厌恶、道德攻击、感激、同情、信任、怀疑、可信赖性、羞愧等各种感觉以及一些形式的不诚实和虚伪可以被解释为调节互利系统而进行的重要的适应。”今天,距这份很有勇气的声明发表已有40多年了,仍然有多样的且仍在成长壮大的证据主体来证实它。
(选自罗伯特·赖特《道德动物》,周晓林译,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威廉姆斯观点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威廉姆斯同意达尔文关于相互支持的进化价值的思索,并将之更加完善。
B.如果一个人帮助了他的同伴,那么他的同伴今后也会反过来帮助他,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自然选择青睐个体放大他友善的一面,减小他的敌对性这种促进人与人之间关系最优化的性格。
D.同情的感觉可以使我们在面对那些我们非常感激的人时,不顾事实地回报别人的帮助,因为这是应该而且有益的。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段引用达尔文《人类的由来》中的一段话,介绍了达尔文对人类互利行为的认识,从而引出本文的话题。
B.②段中,作者指出①段中达尔文认为习性在许多代以后会被继承的这一观点是错误的,与之后三段形成先破后立的论证关系。
C.③④两段介绍了威廉姆斯关于相互支持的认识,他对①段中达尔文的观点进行修改,认为相互支持常常不是一种通过有意识地计算来完成的进化,而是人在跟着感觉走的结果。
D.⑤段中,特里弗斯在达尔文提及互利主义的100年后,将威廉姆斯的观点转变成一个完全区别于达尔文观点的成熟的理论。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达尔文认为,人可以根据生活经验,预见自己如果帮助同伴,自己也可能会在今后得到这个同伴的帮助,从而习得助人习性。因此这种习性并不是遗传得来的。
B.让·巴提斯特·拉马克等先前的进化理论认为后天习得的特性也是会遗传的。
C.威廉姆斯认为,个体在帮助别人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会得到回报,只是出于自身的同情和感激。
D.文中虽然威廉姆斯不认可达尔文对出于期望回报的助人的“低动机”的偏爱,但他和达尔文都强调了同情和感激在互利行为中的重要性。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文学精神与文化传统
——纪念五四新文化运动
高旭东
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政治变革运动不同,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以价值翻转为特色的伦理道德革命,这场伦理革命的核心精神是以个性解放冲击传统的礼教与家族制度,因而个性精神就构成了新文学区别于中国传统文学的特点。陈独秀倡导“以个人本位主义易家族本位主义”,胡适推崇个人独战多数的“易卜生主义”,鲁迅以“个人的自大”反对“合群的自大”,周作人将人道主义阐发成“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就是五四文学精神最有力的理论说明。然而,五四文学又是真正忧国忧民的文学,是急于使中华民族摆脱苦难的文学,因而应充分认识这种文学精神的复杂性,简单的反传统与西化都难以阐发这场文化变革的真正内涵。
在“五四”人物张开臂膀拥抱西方文化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们多是对宗教文化孕育出来的于振兴国家有利的现代文化成果感兴趣,推崇个性自由与民主科学。即使在“五四”高潮的时候,中国文化传统的语法规则仍然潜在地制约着五四文学的文化精神及发展轨迹。如果对“五四”进行深层研究,就会发现时髦的西方文化多是体现在词汇层面,深层的语法规则仍来自中国文化传统。同是推崇个人的自由与发展,对于尼采而言,走向超人本身就是目的,对于易卜生而言,在船快要沉了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救出自己,而对鲁迅们来说,张扬个性精神的目的则在于救国救民,使中华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如果进一步考察就会发现,五四文学的总体框架同样符合传统文学那种儒道互补的架构。“五四”文坛的两大社团——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就是儒道互补结构框架在现代的一种演绎。茅盾认为,文学研究会最大的共性是“为人生”。难道《诗经》、杜甫诗歌不是“为人生”吗?按照《毛诗序》的说法,诗对于人生可以起到“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作用。同样,创造社最大的特点是“为艺术”。然而,道家的田园山水诗画就不是“为艺术”吗?道家文学跳出人世的樊笼,在山水之间消融己身,可谓纯之又纯的“为艺术”。事实上,茅盾在《社会背景与创作》中几平把《毛诗序》的话重复了一遍,郭沫若公然喜爱庄子,也表明了这一点。
当然,所谓儒道互补的现代演绎,就是进行了现代性的转换,推崇个性精神与人格的张大:文学研究会的“为人生”与儒家文学追求“厚人伦”的合群性不同,它是关注个人命运的遭际;创造社的“为艺术”与道家的“为艺术”也不同,创造社是在五四文学个性精神感召下,张大主体人格。因此,个性精神才是新文学区别于传统文学的特征,而忧国忧民的现世关怀则是新文学区别于基督教文化中产生的文学的特征。
今天,怎样认识五四文学精神,怎样将外来的优秀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相结合,仍是一个未完成的课题。
【小题1】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
A.我们应充分认识五四文学精神的复杂性,它虽以西方的个性解放冲击传统文化,但它并非简单的反传统与西化。
B.“五四”人物在大力推崇西方个性解放精神的时候,大多都着眼于西方宗教文化孕育出来的现代文化成果。
C.“五四”文坛的两大社团——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实质上就是中国传统文学那种儒道互补架构的一种演绎。
D.文学研究会的“为人生”其实就是儒家的“厚人伦”,创造社的“为艺术”其实就是超然人世樊笼的道家文学。.
E.充分认识五四文学精神,将外来的优秀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相结合,应是纪念“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所在。
【小题2】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五四文学最基本特征的一项是(3分)    (   )
A.陈独秀倡导“以个人本位主义易家族本位主义”。
B.胡适推崇个人独战多数的“易卜生主义”。
C.儒家文学的“厚人伦”。
D.创造社倡导张大主体人格的“为艺术”。
【小题3】分别概述五四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学、西方文学的异同点。(4分)
【小题4】为什么说“简单的反传统与西化都难以阐发五四文化运动的真正内涵”?(4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微信综合征
刘七平
阿辉百无聊赖地挤在地铁人流里,准确地说,是困在隐形的手机网络里。人们都在埋头把玩自己的手机,玩游戏、刷微信。阿辉的超薄手机没电了,要不然他会像往常一样,埋头关注微信朋友圈里的动态。
阿辉又试着长按了一下开机键,手机还是黑屏。他长舒了一口气。什么时候开始迷上微信,以至于每天不看微信就心里空落落的?阿辉自己也记不清了。
走在复兴门换乘站的人流中,阿辉忽然决定去附近的大学室友阿鹏家蹭顿晚饭。阿辉想起微信里的一条段子:因为微信,朋友变成了网友,网友变成了朋友。阿辉苦笑了一声,细想起来,自己半年多没跟阿鹏见面了,平时两人只在微信上互动交流。
阿辉敲开了阿鹏的房门,却见阿鹏一脸疲惫地开了门,眼眶泛红。
“大哥你这是咋了?”阿辉一边往客厅走,一边关切地问。
“没什么……”阿鹏在阿辉对面的沙发上坐了下来,问道,“你怎么想起来看我了?也不提前打声招呼……”
“嗐,我的手机没电了。内人加班,所以我想来蹭嫂子做的美食。咦,我嫂子呢?”阿辉四周张望着。
“她刚出去了……”阿鹏给阿辉倒了一杯水,转移了话题,“你最近咋样?忙不?”
“我呀,瞎忙,老样子。”阿辉也转移了话题,“借你的充电器使使,我的充电器落家里了。”
阿鹏起身从书房里拿来充电器,递给了阿辉。阿辉打开手机后,登陆了微信,津津有味地浏览着朋友圈里的最新动态。阿辉的手指在手机屏幕上飞舞,一会儿点赞,一会儿分享转发,一会儿留言评论。
“大哥你看这条,超搞笑!”说着,阿辉把手机递给了阿鹏。
阿鹏探头瞅了一眼,兴致不高地说:“我看过这个,没啥意思。”
阿辉看了阿鹏一眼,这才察觉他的心情不太好。
阿辉放下手机,一追问才知道阿鹏和媳妇吵架了。祸根竟是微信。自从阿鹏最近迷上微信后,每天回家后一有空就刷微信,话比从前少了,跟媳妇几乎没什么交流。以前两人经常一起看电视,或者出门遛弯,家长里短,其乐融融。赶上今天媳妇上班累,心情不好,就和阿鹏拌嘴吵起来了。
阿辉有些难为情,劝慰了阿鹏一番。阿鹏领着阿辉来到楼下的一家饭馆,聊了很多知心话。聊到动情处,两人都唏嘘不已。
“面对面聊聊天,挺好,久违的感觉啊。”阿辉一边给两人的杯子里添酒,一边感慨道。
“是啊。来,再干一杯,为了这种久违的感觉。”阿鹏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这时,阿辉媳妇打来电话,说已经到家门口了,发现没带钥匙。阿辉挂了电话,与阿鹏匆匆道别。
赶回家中后,阿辉跟媳妇说起阿鹏吵架的事,媳妇愤慨地说:“微信就是害了不少人,包括你,每天睡觉前抱着个手机看些没用的东西。依我看,微信比女人更有魅力,你干脆跟手机一起过日子算了。”阿辉连忙放下手机,哈腰赔不是。
临睡前,阿辉趁媳妇洗漱的空隙,还是忍不住偷偷登陆了微信。通讯录显示有一条未验证消息,竟是父亲的手机号发来的。父亲年初刚学会发短信,如今怎么用上微信了?阿辉迟疑一下,验证通过了。
不一会儿,阿辉收到父亲发来的一条微信语音:儿啊,我刚跟邻居小张学会用微信了,还不太熟练。他说经常在朋友圈里跟你交流,说城里年轻人都好玩微信。有了微信,以后我就不用专门等你的电话了。最近都挺好吧?
阿辉愣坐在床头,眼眶不禁湿了。他快一个月没给父亲打电话了,此刻心里愧疚不已。他马上拨通了父亲的手机:“爸,您还没睡呢?”
“没,我不困。你收到我发的微信了吗?”电话那头传来父亲激动的声音,紧接着是一阵咳嗽声。
“收到了。爸,您的哮喘又犯了?”阿辉关切地问。
“我没事,老毛病了,别担心我。你以后每天在朋友圈里说点工作、生活的事吧,我会经常关注你。”电话那头又传来一阵刺耳的咳嗽声。
“爸,我会经常更新朋友圈的……不,我会经常给您打电话……”阿辉没说几句,一时哽咽得说不出话了。
(《山东文学》2015年第6期)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中的阿鹏也是“微信综合症”患者,本是其乐融融的家庭,却因阿鹏迷上微信使夫妻形同陌路,再加上巨大的生活压力,家庭出现危机。
B.本文擅长以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如“阿辉又试着长按了一下开机键”的细节,形象地表现了阿辉对微信的依赖以及微俏对人的毒害。
C.本文的语言描写也很有特色,阿鹏与阿辉在喝酒时的一句“为了这种久违的感觉”道出了现代人生存的误区以及回归真实后的发自内心的感慨。
D.文中阿辉的父亲没有落伍于时代,也跟邻居小张学会使用微信,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和儿子交流,不用再等电话。真诚朴实的父爱令人动容。
 
E.本文源自生活,极具典型性。阿辉们的生活状态是一部分现代人生活的缩影,生活在随形的手机网络里,生活在缺乏温情的虚幻世界中。
(2)结合全文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作用。
(3)本篇小说构思极有特色,请概括本文在情节安排、表现主题上体现出的构思特点。
(4)本篇的标题为“微信综合征”,有人建议改为“莫让亲情等待”,你是否同意这一改法?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我就是这样一个人
我推开办公室的门,大步走进里边。哟,看来大伙都在呢,我瞥了眼墙上的挂钟——刚好八点整——嗯,真不错,我总是这么准时。没有一个人注意我,哦不对,文森特那死秃子好像抬头看了我一下,但很快又低了下去,快到难以置信。我经常想,有着大象般肥硕的身体的文森特如何拥有如此迅捷的动作,对,经常想到发狂。
我摊开新一期报纸,心不在焉地翻阅着,因为似乎未读到值得庆祝一番的要闻。我想,这里的人总是不太友好,对了,他们一定是嫉妒我显赫的地位,唉,真是低趣味的人啊。
布丽安娜起身拿杯子去装热水,还一边撩着自己的头发,向边上的男同事抛去媚眼。嘿,她新买的廉价一步裙更加凸显了她那臃肿的身形。
“嘿,布丽安娜,昨晚睡得好吗?听说你昨天又没吃晚饭去跑了好几公里倒下了。哈哈,别这么看着我,是那个长舌妇莎莉太太说的。”我对布丽安娜说道,顺带做了一个我认为十分迷人的微笑。
“哦谢谢你的关心,不过我想你最好在怀特先生看到之前将报纸收起来并开始工作。”布丽安娜从我身旁走过时,我分明看见她的手紧紧攥着那个可怜的水杯,甚至在微微颤抖。我耸耸肩。
好吧,我只好打开那讨厌的文件袋。现在,讨厌的数字和字母正在我眼前飞转,以致不一会儿我再看一眼它们就会反胃了。嗯,是的,肯定是我工作太努力,现在有些劳累过头了。没错,一定是这样。我得想个法子放松一下自己。
于是我站了起来,重重拍了一下桌子。马提尼那家伙身躯震了一下,朱迪正轻轻拍着胸口喘了口气,显然他们被我惊到了。可布丽安娜只端起茶杯抿了口水,文森特那混蛋干脆直接无视我。我耸耸肩,继续说:“亲爱的女士们先生们,放下手头的活吧,让我们来轻松娱乐一会吧!来段爵士乐怎么样?摇滚呢?”我拍着手,但似乎没什么人响应我。于是我自顾自地打开了手机里的播放器开始播放音乐,并将音量调到了最大。为了助兴,我还在过道中间跳起了很棒的舞蹈。马提尼戴上了耳机,布丽安娜那母猪居然用手捂住了耳朵,喂喂,难道他们不知道抗拒美妙的音乐是一件多么愚蠢的事情吗?
“鲍勃,你最好收敛点,别以为你家是这里的股东你就可以乱来!”文森特发话了。
“死胖子秃驴,好好做你的事吧。哦,瞧你那滑稽的青筋暴突的样子,收敛什么的都见鬼去了吗?”我笑着回答。
那头秃驴不再叫唤了,倒是布丽安娜站起来,甩着大屁股走了出去。我的眼睛被她桌上的曲奇饼干吸引住了。我慢慢走到布丽安娜桌前,漫不经心地翻看桌上的文件,右手悄悄地挪到那袋饼干中拿出一块,迅速地放入嘴中。我不慌不忙地向看到这一幕的朱迪解释:“噢,朱迪,你应该明白的,我并不是在偷吃。哦,我是说,我家也有一些同样品牌的饼干,我看这袋饼干不太对劲,想看看这是不是货真价实的,才会品尝的。嗯,果然不出我所料,这饼干有问题……”我吹着口哨走开了。
布丽安娜回来了,老怀特的文秘笨蛋乔治从门口探出头来对我说:“嘿,臭老鼠,老板叫你呢。”
“闭嘴!”我愤怒地喊叫道,“我最讨厌随便给人起绰号的人!真恶心!我也十分厌恶那些喜欢在上司面前检举他人或是说坏话的人!”说完,我恶狠狠地瞪了眼布丽安娜。
我歪着头听老怀特讲那些没玩没了的,实在听不下去了,打断道:“先生,也许你更应该好好批评一下那群不入流的人,您现在去看哪,马提尼工作不认真,边工作还一边挂着耳机听音乐;文森特就老讲我的坏话;布丽安娜昨天花了一上午在化妆……”
回办公室时我想,为什么他们总是对一个绅士这么不友好呢,为什么他们总是不积极呢?一定是他们太死板落后,愧于与我这个时尚的绅士一同干事,没错儿!我自我感觉良好,我就是这样一个人。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赏析最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多处使用心理描写,细腻生动地展现了鲍勃在不同境遇中的心理感受。
B.办公室里的工作人员是一群不解风情、不懂欣赏的工作狂,体现了工作核压力对人格的扭曲。
C.布丽安娜“甚至在微微颤抖”这个细节很形象地体现了她对我的恨。
D.乔治出口成脏,是文明败坏的象征,也因此激怒了“我”,让我在上司面前狠狠地告了他们一状。
E.“我在办公室里的所有行为都是为了刻意引起大家的注意,结果处处惹人嫌。
【小题2】小说中的“我”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概括。
【小题3】小说第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4】请结合现实人生谈谈这篇小说给你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