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莲荷图
张晓林
黄庭坚路过江陵,去承天寺谒见住持智珠禅师。智珠禅师拈须微笑,说:“山谷果然来了。”黄庭坚也笑。“偿债而来。”二人都还记着那件事。绍圣二年,黄庭坚被贬谪黔州,途经江陵,就寄居在承天寺,也是那个时候,二人结成知音。那天清早,花香把黄庭坚醺醒,他披衣起床,去找智珠禅师说禅。
这天早晨的阳光灿烂无比,他见禅师站在院子里,正拈着佛珠让人把一座旧塔拆去。 黄庭坚走过去站在智珠禅师的身边。禅师说:“我要建七级浮屠。”稍停,又说:“塔建好,你可得为塔作篇文章。”   黄庭坚笑起来。“文章不难作,只怕塔不好建。”
智珠往山寺外望去。山道崎岖,山雾缭绕,空中有飞鸟盘旋。他弯下腰,捡起一片瓦砾,拂去灰尘,装进口袋。
六年过去。黄庭坚再次走进承天寺,七级浮屠已然建好,在霏霏的江南细雨中有说不出的壮严。 智珠禅师绕塔三匝,从衣袋里掏出当年的那片瓦砾,那片瓦砾看上去竟然温润如玉。他把瓦砾递给黄庭坚,说:“难者已经成功,接下来看不难的了。” 黄庭坚看着瓦砾,似乎想从中看出点什么来。
智珠禅师让黄庭坚先在山寺住下。他说:“清净两晚,再说为塔作记之事。” 过两天,智珠禅师在塔下摆下案子,备了纸墨和茶水,喊来两个小沙弥,侍候黄庭坚为寺塔泼墨作记。事也凑巧,江陵知府马瑊听说黄庭坚住在承天寺,这一天率同僚陈举、林虞等来拜访他。碰上这等雅事,他们都很高兴。 陈举是个掏钱买来的官,喝的墨水不多,但他最好雅聚。
黄庭坚这一天灵感涌动,他让小沙弥并排铺下十余张宣纸,饱醮浓墨,文不加点,落纸云烟,一篇《承天院塔记》转瞬完成了。文辞典雅,书法墨气豪迈,大家齐击掌。  《天院塔记》因要刻碑勒石,黄庭坚在文章的后边将智珠、马瑊等人的名字都写了进去,唯独把陈举的名字给落下了。陈举的脸色很难看。他走上前,朝黄庭坚一揖手,恳求道:“黄公添上陈某的名字,也好传之子孙。”
黄庭坚没说话,笔交给小沙弥,朝寺院后边的茅厕走去。 陈举脸色愈发的难看,他走到无人处,抽出佩刀,将一棵树上的三根枝条一刀斩断。
崇宁元年,黄庭坚改任领太平州事。仅到任数天,就有人向朝廷举报,说黄庭坚在《承天院塔记》中“幸灾谤国”。朝廷震怒,黄庭坚再遭贬谪。朝中佞臣趁机想铲出黄庭坚,又进谗言,皇上下旨,革除了黄庭坚的一切职务和功名,流放宜州。
稀落的鞭炮声响起,旧历年快到了。黄庭坚在潭州遇到了秦观的儿子秦湛。秦湛是扶秦观的灵柩迁葬故里的,秦观早几年病逝在了藤州任上。黄庭坚见了秦观的画像,悲从中来,不禁失声痛哭。 临别,黄庭坚掏出二十两银子送给秦湛,这几乎是他的全部积蓄了。秦湛不收,黄庭坚哽咽说:“我与你父几如骨肉,想他死不得预殓,葬不能往送,你想让我遗恨终老吗?”秦湛跪倒,给黄庭坚磕了三个头。
黄庭坚原是和家眷一道起程的,可到零陵时,他忽然改变了注意,将家眷安置在零陵,他一人前往宜州,想等到宜州停当下来,再派人来接他们。 白天在路上行走,黄庭坚倒不觉得什么,可一到夜间,夜深人静,草虫相鸣,还是感到有几缕说不出的孤独。
他又想起了智珠禅师。 智珠禅师除了佛法高深,还深谙画理,性喜画莲。他画莲,画出了它们的魂,高洁而脱尘。酷热的夏日展卷,不仅能闻到清幽的荷香,还能感到有阵阵凉风吹拂。 黄庭坚想求老友一幅画,时时把玩,不但可解寂寥,也不愁打发宜州漫长的夏日了。 他修书一封,让人送到承天寺,交给智珠禅师。
智珠禅师接了信,沐浴、焚香,然后关了禅房木门,拿出珍藏十余年的澄心堂纸,调好颜料,对着雪白的纸走进了一个了无纤尘的境界。 禅房的烛光亮了六个夜晚和六个白天,一幅《莲荷图》画好了。智珠禅师把图很小心地叠好,装进信囊,喊来一个小沙弥,打发他尽快把信送出。小沙弥走出禅房的木门,智珠禅师弹弹袈裟,坐上莲花座,口里念了一个偈子,竟坐化去了。
黄庭坚收到《莲荷图》的时候,已是黄昏。残阳如血。他急忙将画幅展开,展到一半,泪水就模糊了双眼。
(选自《领导文萃》。2015年第1期)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莲荷图》是小说的线索,小说紧紧围绕《莲荷图》行文.暗示小说中的人物如
黄庭竖、秦观、智珠禅师等的性格特征,表现了黄庭坚与智珠禅师的友谊等。
B小说插叙了黄庭坚和智珠禅师六年前的约定,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原因,表现
了黄庭坚注重承诺的性格,引出下文黄庭坚写《承天院塔记》以及洲此遭受贬谪等事情。
C智珠禅师当初随手拾起的一片瓦砾跟随了智珠禅师六年时间,后来让黄庭坚看时竟然温润如王,这说明几年间智珠禅师经常拿出来摩挲,时时想起当初的诺言
D.因为黄庭坚讨厌不学无术的陈举,所以他在《承天院塔记》中没有写陈举的名字,尽管陈举请求也没有写。这为黄庭坚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并因此遭到贬谪
E.小说中的智珠禅师是一个智者,他用六年时间建成了佛塔,又让黄庭坚为佛塔写了纪念的文章,也为好朋友画了《莲荷图,》此时他心愿已了,于是便坐化了。
【小题2】小说的环境描写简洁但富有表现力,请找出三处并简要赏析其作用(6分)
【小题3】小说在刻画智珠禅师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写了黄庭坚的两“笑”和两“哭”,请结合小说简要解说黄庭坚的“笑”和“哭”体现的不同心理或情感,以及这样写的效果。(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44: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其中选择题2分,共9分)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小题1】下面对“以最坏的恶意”和“出于我的意外”这两句话的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凶残下劣的程度令人发指,出人意外。
B.中国女性如此之临危不惧真是出人意外。
C.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凶残下劣和中国女性临危不惧的精神均出人意外。
D.作者是向来从坏处看“中国人”的,但对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凶残下劣还没有料到,中国女性的临危不惧的精神也出人意料。
【小题2】(小题2)“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这一句用了比喻这一修辞手法。其中“大量的木材”与“一小块”分别比喻什么?这句话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小题3】“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请说出你对这句话含义的理解?(3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文后各题。
精确先生
毫无疑问,精确先生是个聪明人,一个脑力劳动者。
然而,聪明的脑力劳动者精确先生却遇到了几乎毁灭性打击——妻子“最高分”提出离婚。
最高分的名字有个典故。想当初精确先生不乏异性追求者,他那英俊的面孔,魁梧的身材,配上十分精确的大脑,加上令人羡慕的工作,颇受女子的青睐。因此在择偶时精确先生颇为精确地计算女方的一系列指数:相貌、身材、性格、品行、才艺、家庭状况及社会关系甚至祖宗三代有无遗传病等等,精确先生深知择偶是人生大事,重中之重,经过详细列表,电脑精确计算,最终选中了最高分。
面临婚变,精确先生陷入了深深地苦恼。他认为自己在婚后毫无过失。包括他自己在内的所有的人都认为,他们的精确生活是他人难以比拟的。
首先,在人类的百年大计繁衍后代方面,精确先生堪称“计划”生育的典范。他精确地计划了最佳生育时间,实施了最精确的孕产妇膳食营养计划、胎教以及围产期保健,终于,按计划生出了一个称心如意的精确小子。对儿子的养育又是经过精确计划的,从科学喂养,到婴幼儿早期教育,无一不是按最佳方案执行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数年后,儿子长成了一个人见人爱的精确小子。
其次,在经营婚姻生活方面,精确先生也是远近闻名的模范丈夫。他对最高分的疼爱呵护,是有目共睹的。最高分的同事都知道,只要逢雨天,如果最高分忘带伞,到下班时间精确先生一准儿站在最高分单位门口,给她送伞。最高分每次旅游都是精确先生准备东西,从洗漱用具到手纸,从小手电到针线包。无论出去时间长短,只要有空,精确先生一概到车站接送。
所以精确先生百思不得其解,最高分为什么要离婚?经多次逼问,最高分才回答,因为你太精确了,精确得我受不了!
精确先生苦思冥想,他们之间还是有分歧的。比如说买东西,精确先生不是货比三家,而是货比十家,哪怕跑断腿也要找到最便宜最合适的才买。最高分却是个急性子,一到商店,往往是抓住东西就买。还有,精确先生不但严于律己,更严于待人。精确小子的成绩如果不在班上前三名,精确先生便如坐针毡,搞得家里气氛十分紧张。最高分却认为孩子只要尽力就行了,何必苦苦相逼。为此,两人常有口角。再有,精确先生独揽家里的经济大权,每月只给最高分一百元的自由资金,最高分买化妆品买时装,只能伸手向精确先生要钱,时间久了,最高分自然不痛快,夫妻关系时而进入冷战状态。
精确先生极力挽回局面,他苦口相劝,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甚至忍疼割爱,不惜交出经济大权,但最高分去意已决,他只好同意离婚,条件是精确小子留下,最高分净身出户。
精确先生没想到,精确小子的学习成绩从母亲走后一落千丈,精确先生常被老师叫去受训。无论他怎样苦心开导,用心辅导,儿子的考试成绩总是在全班后十名中徘徊。更严重的是,精确小子的精神似乎出了问题,不愿与人交往,包括与精确先生,父子之间几乎无话可谈。到医院看病,精确小子被诊断为轻度的自闭症。比起精神状况,儿子的学习就不那么重要了,于是精确先生整日奔波在全市的各大医院之间。
此时却传来了最高分结婚的消息。精确先生简直快崩溃了,最高分居然与马小哈结婚。马小哈是精确先生和最高分的同学,也是精确先生最瞧不上的人。马小哈其实是个马大哈,整天嘻嘻哈哈,大大咧咧的,做起事来毫无章法,且身材矮小,相貌平平,职业也就是一般的蓝领。
精确先生承受不了接连二三的打击,他病倒了,而且是大病,晚期胃癌。医生尽了最大努力,还是无法留住他的生命。临终,最高分来看他,精确先生的唯一遗愿就是要精确小子健康成长。精确先生又追问最高分为什么嫁给马小哈,大有鲜花插在牛粪上的意思,最高分只说了两个字:幽默。
精确先生带着深深地遗憾走了,他至死都不明白,他凭什么输给马小哈?
奇怪的是,精确小子跟了最高分和马小哈,不到半年,自闭症竟然好了,学习成绩也上去了。马小哈与精确小子情同亲生父子,更像是好朋友,几乎无话不谈,学校里发生什么事,精确小子总是先对马小哈讲,说到开心处,两人笑得前仰后合,最高分酸酸地说,这孩子,对我这个亲妈倒生分了!马小哈大笑,亲爱的,别吃醋了,咱改喝酱油吧!
(摘自新浪博客)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精确先生”很烦恼,郁闷,直至最后崩溃,原因是“最高分”态度坚决地提出离婚并与他最瞧不上眼的人结婚,还有“精确小子”成绩大幅下滑且百般努力都不见好转。
B.“精确先生”是个模范丈夫,对妻子呵护关心备至,对家庭尽责,即便如此,“最高分”依然提出离婚,说明她是个不懂生活、不知珍惜的女人。
C.小说主要采用了行动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描写手法,描述了“精确先生”严谨而奋斗的一生,他的悲剧命运让人同情惋惜。
D.小说描写马小哈这一人物形象,与“精确先生”构成鲜明对比,丰富了小说内容,进一步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E.小说语言优美典雅、简洁流畅又幽默风趣,诙谐中带着几分讽刺,让读者在忍俊不禁中又心头隐隐作痛,陷入深思。
【小题2】结合小说内容简析“精确先生”人物形象。
【小题3】从小说内容角度,简要分析概括作者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精确先生”的。
【小题4】从“精确先生”身上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启示?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网络文艺处在“雅化”关键期
董阳
①截至 2017 年 6 月,我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到 3.53 亿,根据网络小说改编的电影、电视剧、网络游戏铺天盖地。据清华大学课题组发布的《2016 中国 IP 产业报告》,中国 IP 影响力排名前 100 位,网络小说就占了 61 部。这意味着,无论你读不读网络小说,将来你看的电影、电视剧,听的歌曲,玩的游戏,很可能都跟网络小说有关。可以说,我们正处在“网络文学+”——一个由网络文艺“接管”大众文化的时代。
②这不是危言耸听,从文化发展史角度看也并不奇怪。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网络文学其实就是互联网时代的通俗文学。今天被我们奉为㓿典的元杂剧、明清小说,都是通俗文学,都是在底层文人大䟿的民间创作基础上,于勾栏瓦舍的频繁演出中,涌现出来的大众文艺精品。远的不说,金庸武侠本来就是在报纸上连载的通俗小说,它继承了晚清民国以来通俗文学传统,最终融入主流文化,而我们看到的许多武侠小说衍生的电影、电视剧、流行音乐、网络游戏、漫画,其核心的创意正是通俗小说本身。今天我们将《西厢记》、四大名著奉为㓿典,把金庸小说放在很高的位置,将来某部网络小说被奉为新名著,某部由网络小说改编的电影被奉为新㓿典,完全是有可能的。
③有人说,网络小说怪力乱神、子虚乌有,怎么能够担当这样的重任?在我看来,网络小说在发展初期,有过放任自流的阶段,确实存在泥沙俱下的问题,有的还很严重。但“风物长宜放眼䟿”,今天正是包括网络小说在内的网络文艺从亚文化向主流文化转换的关键阶段。对此,我们既要有信心、有心胸,也要对问题和难度有足够的清醒意识。
④目前,“网络文学”在数䟿上已㓿“+”得够多了,“IP”主要是指网络小说的授权改编和衍生。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网络文学体䟿实在是太庞大了,中国年轻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大䟿投入网络文学中,其规模在全世界首屈一指。
而且随着网络视听和传统影视市场不断扩容,各路资本纷纷介入,大䟿收购 IP,网络小说身价水涨船高,据说有的网络小说 IP 估值几个亿。之后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现象,海䟿网络小说改编项目上马,大有“狂轰滥炸”之势。
⑤中国社会物质生产正在㓿历从重“䟿”到重“质”的转型,文化产业也到了瓶颈期和转型期。那种“得 IP 者得天下”的想法是非常外行的,即便从㓿济效益上来说,也是十分片面的。网络小说向其他艺术形式的改编,难度并不亚于原创,丝毫不能掉以轻心。只有“+”得专业,“+”得有品质,才能实现双赢,也才会产生正面的社会效益,把票房成功转化为文化成功。
⑥我们还要认识到,相比于网络小说,影视和游戏作品影响更为广泛,网络小说改编过程中,要在价值观表达上具有清醒意识。一部网络小说动辄上千万字,更新速度极快,文字水平参差不齐,价值表达未㓿深思,此类问题普遍存在,即便所谓“大神级”作品也不能免俗。影视改编不能停留在照搬的层次,而应当在文化品质和价值内涵上做出有效提升。
⑦网络小说读者主要是青少年群体,他们正处在价值观形成阶段,并不具有成熟判断力,而且由于这个群体相对封闭,小说中存在的价值观问题往往不容易察觉和公开。一旦推送到大银幕和小荧屏上,其价值观冲突就格外激烈,比如某些“宫斗”作品所宣扬的“丛林法则”,某部“穿越”作品出现的“乱伦”问题,等等,都曾引起社会舆论激烈争议。要强调的是,这种争议并不意味着社会不宽容,我们要清醒地意识到,网络小说在“+”的过程中,不但需要艺术形式的转换,同时也一定程度上隐含着青少年亚文化向社会主流文化的转换。改编者在价值观表达上应当具有底线意识,以正面价值观给人以积极健康的文化影响。
⑧大众文艺的兴盛是文艺高峰形成的广大基础,对大众文艺进行吸纳和提炼,正是文艺高峰形成的必由之路。
我们不仅要从产业的角度去看它的体䟿之“庞大”,更要从文化的角度看它的影响之深刻。宋词、元曲、京剧、小说,都源于民间疯长的俗文化,㓿文人提炼萃取而成㓿典文艺样式,今天的网络文艺,也正处于“提纯”“雅化”的关键阶段。事物发展往往“起于青蘋之末”,这个事实越早看到,我们就越有文化自觉,就越能顺势而为,引导创作,从而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筑就新时代文艺高峰。
(选自 2017 年 11 月 22 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解释第①段中“接管”的含义。
【小题2】概括第②段的主要内容。
【小题3】第④段中作者提出“‘网络文学’在数䟿上已㓿+得够多了”的观点,并用“IP”的例子加以证明,请具体分析这一例子是如何证明观点的。
【小题4】下列与文意相符的一项是
A.本文作者否定了“网络小说怪力乱神、子虚乌有”的创作状况。
B.文中的“风物长宜放眼䟿”,要我们看到网络小说的发展未来。
C.作者从文化产业的角度否定了那种“得 IP 者得天下”的观点。
D.结尾的“起于青萍之末”就是要我们看到网络文艺发展的未来。
【小题5】本文标题是“网络文艺处在‘雅化’关键期”,作者在文中提出了哪些“雅化”的建议。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大致说来,古代城市排水系统,一是依赖城内排水沟渠,二是依靠城中河道,两者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我国历朝都很重视排水沟渠的疏浚和整修。例如,唐玄宗曾下诏修理两都街市、沟
渠、道桥,而其旧沟渠,令当界乘闲整顿疏决。德宗时修石炭、贺兰两堰,并造土堰,开淘渠。民
间也非常重视城中河道的日常疏通和维护。如唐懿宗成通年间,“金陵秦淮河中,有小民掉扁舟
业以淘河者”。可见,当时已经出现专门以养护河道为业的人,他们负责在河道上挖掘污泥、清
除残秽,向管理部门领取报酬。
相对而言,宋代在城市排洪防灾方面所做的工作更多一些,当时人们对于城市水系的排洪
防灾作用已有深刻认识。成书于北宋元丰七年的《吴郡图经续记》就已明确指出,苏州城发达的
河渠水系具有重要的排洪作用,能够“泄积潦,安居民”,“故虽名泽国,而城中未尝有垫溺荡析之
患”。宋朝对河渠的管理有一套严格而科学的制度,每年定期疏浚河渠,颇见成效。有些制度则
以皇帝诏书的形式加以确定。如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六月诏:自令后汴水添涨及七尺五寸,即
遣禁兵三千.沿河防护。哲宗元祜四年十二月诏:京城内汴河两岸,各留堤面丈有五尺,禁公私
侵牟。
北宋都城汴京,在城市排水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汴京城水系十分发达。英国加迪夫大
学建筑系访问学者刘橄介绍说,当时的北宋汴京城包括3重城壕、4条穿城河道、各街巷的沟渠
以及城内外湖池。3重城壕总蓄水容量达1 765.6万立方米。4条穿城河道为汴、蔡、五丈和金
水4河。根据文献记载估算,4条河道蓄水总容量约为86. 63万立方米。此外,城市大街小巷
有明渠暗沟等排水设施,还有凝祥、金明、琼林、玉津4个池沼。城市河道密度大、调蓄容量大
是宋东京的特点,整个城市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和建造体现了很高的科技水平,城市排水设施
的管理措施也很完备,是古代城市排水的典范。
当然,需要特别提到的是宋代官员的积极努力,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苏轼。苏轼曾亲自指导
疏浚运河,开浚西湖。茅山河、盐桥河是杭州城内的两条大河,北连大运河而入钱塘江。由于江
水与河水相混,江潮带的泥沙常常倒灌淤积到河内,殃及市内稠密的居民区,每隔三五年就需要
开浚一次,既妨碍航运又费人力物力,居民患厌已久。苏轼“率僚吏亲验视”,组织人员花半年时
间整治二河,使“江潮不复入市”。苏轼还大力疏浚西湖,采用一举两得的办法:取淤泥、葑草直
线堆于湖中,筑起一条贯通南北的长堤,堤上筑六桥,堤上两旁种植杨柳。当地人民为了纪念
他,就把这一长堤称作“苏公堤”。
明清时期,人们对城市排洪防灾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深化和发展。清代对于城市排水系统
的管护也十分重视,京城内外排水沟渠有专人分段进行管理。顺治元年,定令街道厅管理京城
内外沟渠,以时疏浚。若旗民淤塞沟道,送刑部治罪。康熙五年,定修筑城壕例:护城河遇水冲
坏处,内城由工部委官修筑;外城由顺天府及五城官修筑;城上挂漏处,由步军统领衙门会同工
部委官修补。
(摘编自关照《海内沟河尽晏清——中国古代城市的排水系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城市排水系统主要依赖城内排水沟渠和城中河道,这一点贯穿历史始终,是城市排水
管理的出发点。
B.唐代,朝廷重视城内排水沟渠的疏理、维护和开掘,民间特别重视城中河道的日常清淤、养
护,已出现职业化的清淤T。
C.宋代对城市水系的排洪防灾作用有深刻认识,认为苏州虽然名为水城,但没有大的水灾发
生,是因为城内水系发达能排涝。
D.宋代河渠管理更科学,除了定期疏通河道,当洪水到达一定高度,就要派士兵沿河防护,并
不准官府和私人侵占大堤。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汴京因为水系发达,调蓄容量大,成为古代城市排水的典范。它有3重城壕、4条穿城河
道、各街巷的沟渠以及城内外湖池。
B.汴京3重城壕的蓄水量比4条穿城河大很多,表明人T开挖的蓄水T程比自然水道在排水
系统中占有更多的分量。
C.汴京大街小巷的明渠暗沟是城市水系不可缺少的部分,这些T程逐步将小的水流导引向
大的河渠,形成科学的排水网。
D.汴京的凝祥等4个池沼起到重要的蓄水功能,和水网相连则具有排涝的功能,单独则可用
于蓄洪储涝.减少水患。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官员对水利工程也非常重视。苏轼疏浚运河、开浚西湖,着眼于彻底治理,不让外河、
内湖危害市民。
B.明清时期对排水沟渠除了定期疏理之外,进一步明确责任,专人分段负责,街道厅、T部
委、顺天府等各有其责。
C.古代对城市排水系统的建造、维护和管理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如果建设起一个功能完备的
水网,就不会出现城市内涝。
D.古代城市排水系统的管理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定时、定责,政府、官员和民众都很重
视,这些是我们可以继承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儒释道互补的和合文化
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有人从中读出一种文化战略,有人从中读出一种社会理想,都讲出了一番道理。我别出心裁,想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在我看来,“和合”一词中的“合”,应该是指人的多种精神诉求的集合。道理很简单,只有在具备两个以上要素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合”;倘若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了。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有可能发生冲突,也未必就一定发生冲突。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和”的状态。所谓“和”,应该是指多样性的统一,是指冲突的化解。显而易见,这种意义上的“和”,有别于“同”,故而孔子力主“和而不同”。要想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心态,绝非易事,仅靠一种学说,显然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须综合运用多种学说。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三教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帮助人们养成和合的心态。
儒家的精神趣旨,可以概括成三个字,那就是“拿得起”;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有为”;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张”。儒家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主张干事,主张积极有为。儒家好比是粮食店,是精神的加油站。人没有饭吃,活不成;没有精神食粮,同样也活不成。道家的精神趣旨是“想得开”;用两个字来说,叫做“无为”;用一个字来说,叫做“弛”。道家的趣旨与儒家似乎相反,实际上互为补充。学会紧张,是一门学问;学会放松,同样也是一门学问。道家好比是药店,当人遇到了精神困惑的时候,光吃粮食是不行的,还需要吃药,上药店。佛教精神趣旨是“放得下”;用一个字来说,那就是“空”。用佛教的术语说,“放得下”就是看破红尘,去除我执和法执,把精神追求的目标定位在彼岸的极乐世界。佛教是一个精品店,它要化解人生中的烦恼,达到精神上的解脱,使心灵得以净化。
拿得起,想得开,放得下,人的方方面面的精神需求,都可以在中国哲学中得到解决。儒道两家是中国固有的学问,主要是讲人生哲学。儒家告诉人如何堂堂正正地度过一生,道家告诉人们如何轻轻松松地度过一生,至于人死后怎样,两家都不怎么在意。佛教主要是讲人死哲学。佛教为人设计了“终极关怀”之所,标示出超越的精神取向,告诉人如何干干净净地辞别尘世。人死哲学与人生哲学似乎相反,惟其如此,才构成互补关系:倘若悟不透死,焉能悟透生?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学问,连生死大关都能勘破,还不算是心态和合吗?儒道互补,讲出“张弛和合学”;儒释道互补,进一步讲出“生死和合学”;三教共同培育和合心态的形成。
(2011年11月29日《光明日报》有删节)
【小题1】关于“和合”文化,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作者认为,“和合”文化是一种健全的心态,它涉及到人的多种精神诉求。
B.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才是“合”,只有“合”而不发生冲突才能进入“和”的状态。
C.孔子力主“和而不同”,强调的是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状态,而不是简单的同化。
D.中国哲学可以解决人的方方面面的精神需求,儒讲“拿得起”,道讲“想得开”,佛言“放得下’’,三者互补,成就和合心态。
【小题2】(小题2)“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下列说法不能作为其依据的一项是()
A.人的精神需求是多方面的,要把它们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状态,仅靠一种学说是不可能做到的。
B.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能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
C.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所以中国人同时信奉儒释道三教,借以养成和合的心态。
D.儒释道三家可以说是各有各的精神趣旨,看上去有很多对立之处,但在精神实质上互为补充,共同培养和合心态的形成。
【小题3】(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只有一种诉求是一种不健全的心态,所以才需要“和合”文化,才需要儒释道三家的互补。
B.中国固有的学问,向来只是研究“生”,不研究“死”,而佛学的引进则作了必要的补充。
C.儒释道三家互补,缺一则“互补”之说即无从谈起,当然也就无法达到所谓心态的和合。
D.只有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的学问,才能讲“张弛”之道,破“生死”玄关,达成心态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