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秋 韵 写 意
孙守名
再过半个月.深秋的背影便会渐渐淡褪。看窗外的秋与往年并无二致,还是不紧不慢地将各种树木的枝叶由绿变淡、变黄、变枯。天空显得愈发高远,没有飞鸽的哨音。阳光静静地,缓缓地.划过阔远的高空,不留一丝痕迹。北方的秋,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赏秋,在城市不如乡村。城中的秋色,多藏匿在游人杂杳的公园或斜仄的小巷,那窒闷的场景会让你对秋生出一丝怨尤。纵横交错的柏油路,齐整方正的盒子楼,把秋的韵致切割成一丝一缕的淡淡的忧伤和绝望,那些被逼迫得失去了性情的红枫绿杨也在落叶飘散中尝到了无人赏玩的失落和悲伤。
乡村的秋意却让人赏玩到十足。走在原野中,扑面而的全是深秋的气息,满地的枯草,脚踏上去软软的,那种酥麻的感觉从脚跟渐渐浸入肢体.然后沁入心脾。裸露的土地,现出自然的色泽,让人感到回归母体的本真。透过稀疏的树林.会看到那条静静斜躺着的小河.河畔少有人走,河水也已变得瘦削,清澈得像极了淡远的天空,一阵阵秋风吹过,凉意袭上心头,是那种清爽的感觉。
秋的恬淡、疏远,非要在清冷的夜晚才能感觉得深透。凉风袭人,秋雨时至,找一处破旧的陋室,点一碗油灯,饮酒少许,微醺更佳,静对一卷古书,想万千心事,这种情韵实在是把玩秋意的最佳境界。夜半时分,秋雨点点滴滴,一任惆怅的心情浸润在浓重的秋意中。这时.睡意全无,穿起夹衣,走出屋门.站在廊下,听那深秋的天籁之音,自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其实,品味秋的滋味必须人到中年。那时,秋已不单单是纯粹的秋色秋意,还有种种对人生的感悟在里面。人生苦短,经历如曲折深幽的小径.那些流泪的日子时常伴随身边,悲欢离合,伤心痛楚,屈辱惆怅,无所不有。时光愈长.感受愈深。个人感悟,家国情怀,往往交织在我们的情感深处。一旦遇到令人伤感的秋意袭,积久的情怀意蕴必然会如冲决堤岸的江河,瞬急填满胸怀,令人情不自禁,感慨系之,涕泪交流。
古人悲秋,大多也是在经历过坎坷、挫折、悲苦或苦难之后,那种悲苦的况味不是有着同样磨折的人是品玩不到的。游子思乡,是被诗家写得烂熟的主题,有些也恰恰正是他们的亲身历程。出仕为官,突遭变故,被贬岭南,正是秋意方浓,友人相送,自有一番愁苦心情。岭南僻远,相知无几.三年五载,必有相思之苦。南国的秋,和北方的相比.个中况味,诗家自知。
秋天是个诗意的季节。赏秋.需独自一人。清早出门,在无人的小巷中静静地走.什么都不要想,脚步要放缓,让秋的凉意穿透心怀,抬头眺望淡远的天空,那真是一种惬意。当阳光初升,便信步朝回走,脚下的片片树叶像翩翩起舞的蝴蝶,小心翼翼地迈步.不要惊动那些失意的生命,这是一种悲悯情怀。走回家中,坐在桌前,一杯牛奶,一张早报,看透过玻璃的秋光入室,静静地洒落在放于桌椅旁的书页上,让心情随着秋色秋意开始一天美好的时光。
秋意最美是在傍晚。远飞的鸿雁早已无影无踪,惨淡的阳光落入山后,暮色渐起.群山隐退,大地间一片沉静。坐在小院内,捧一杯清茶,将自己隐沉在夜色中,只是静静地坐着,享受秋的静谧,秋的清幽.秋的诸多况味。其实,秋的味道是苦涩的,只有那些饮过苦药的病人才能真正感知秋的深层意蕴。由春至夏再到秋.也正如人的艰辛一生.已过中年将至老年,那是最令人怅惘而心悸的。
年轻时节,不要总是想着品读秋意,那会让你过早地消磨掉意志和诸多情趣。秋的意味就像一杯醇酒,只有等到所有的苦痛都经历一香之后,才可去慢慢品润。品尝秋色,不宜急迫,要淡定,要恬然.轻轻入唇.让丝丝秋韵渐渐润泽舌尖,轻轻地嚷饮,最后再渐渐进入佳境。
北国的秋,有一种淡然清幽的韵味,一叶而天下知秋,秋风,秋雨.秋意,秋韵,这秋.你是怎样的一种情怀啊?我愿意在你的怀抱中,静静地入眠,做一场如诗似画的幻梦 … …
【小题1】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分,每小题 3 分)
(1)当阳光初升,便信步朝回走.脚下的片片树叶像翩翩起舞的蝴蝶,小心翼翼地迈步,不要惊动那些失意的生命,这是一种悲悯情怀。
(2)其实,秋的味道是苦涩的,只有那些饮过苦药的病人才能真正感知秋的深层意蕴。
【小题2】文中第二自然段,作者为什么说“赏秋,在城市不如乡村” ? ( 4分)
【小题3】第六自然段中,作者用了较多笔墨写““古人悲秋”,其用意是什么?(4分)
【小题4】本文作者从不同角度诠释如何赏秋,请找出感悟最深的一点谈谈你的体会和看法。 ( 7 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23: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侯仁之:行走天下,守望大地
赵婀娜
在北大师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则关于侯仁之暮年的故事:
1999年冬夜的一晚,狮子座流星雨爆发,为寻找开阔的观看地带,一些北大师生自发聚集到未名湖南岸、慈济寺遗址旁。这里,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已静静地仰望天空多时。当得知老先生就是已88岁高龄的侯仁之,师生们自发地围拢到先生周围,听他讲夜空的广袤、流星的璀璨,还有有关燕园、北京的那些人、那些事……
半个多世纪前,侯仁之从燕京大学毕业后留校,担任历史系主任顾颉刚的助手。
周末,他经常到海淀周围考察,为课程作准备。一天,侯仁之来到玉泉山西侧,看到一堵墙上面有凿过的石水槽,感到很奇怪,就沿着墙的方向向前走,一直走到西山碧云寺、卧佛寺,发现那里也有水槽。他推想,这可能是过去的引水槽。经过进一步考察,他发现水流到了颐和园昆明湖,又顺着流到北京城里去。年轻时的这个发现,为他日后从北京的水源入手研究北京的历史地理,找到了第一手资料。
当时中国还没有现代的历史地理学,但从那时起,侯仁之的研究兴趣和方向已经从传统的沿革地理渐渐向现代意义的历史地理学发生转变。
1946年,侯仁之学术历程的转折点。这一年他来到英国利物浦大学留学,先后师从于利物浦大学地理系的创办人罗士培教授和英国现代历史地理学最重要的奠基者和建设者达比。达比对历史地理学的理解是,现代地理景观的空间特征不是一下子形成的,而是经过长期的自然和人来改造的。
达比的学术思想对侯仁之影响很大。1949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的侯仁之回到了燕京大学。此时他在学术思想上已完成质的飞跃——打破传统沿革地理学的桎梏,创立中国现代的历史地理学。
1950年,侯仁之发表《〈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标志着他对历史地理学在理论认识上的成熟,也标志着他和中国传统沿革地理学在思想上的决裂。
在这篇文章中,侯仁之写道:“照我所了解的,以往各大学中关于‘中国沿革地理’的讲授,主要是讨论中国历代疆域的消长和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这些问题在一个专修中国历史的学生看来,也许是重要的,但除此之外,在和地理有关系的方面,有没有比这个更重要的问题呢?”
尽管文章很短,但却影响深远,从此,一个新的、科学的历史地理学逐步建立。
侯仁之有多个美誉,有人称他为“活北京”,有人赞他为“北京史的巨擘”,而更多的人熟知他,是因为他是“我国申遗第一人”。
1980年春,侯仁之接受了美国和加拿大几所学校的讲学邀请,在远渡重洋之时,他还肩负着一个特殊使命——应美国匹兹堡大学师生的强求,带去两块中国城砖。
侯仁之有些纳闷,两块寻常的城砖,北京的小胡同、大杂院里常能见到。为什么会引起外国学者强烈的兴趣?
一边是视为寻常物,一边却被视为宝贝,城砖的不同际遇令侯仁之陷入沉思。在美国考察期间,侯仁之第一次听说国际上有个《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尽管当时公约诞生已10多年,但在国内还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存在。
回国后,一刻不停歇,侯仁之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起草提案:“建议我国尽早参加《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并准备争取参加世界遗产委员会”,获得通过。不久之后,中国终于成为“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1987年,故宫、长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一批成功入选的世界遗产。侯仁之也因此成为中国“申遗”第一人。
有关侯仁之,还有许多故事,有关他的淡泊名利、宁静致远。有关他的求学经历、赤子之心。
晚年,先生长居燕园。95岁之前,燕园的师生还能经常看见先生的身影。近些年来,先生已久卧病榻。
如今,尽管先生已驾鹤西去,但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如未名湖畔那尊石碑,提醒着后人,爱脚下一方土地,珍视一段历史和过往,不能让一座城市失去记忆……
(节选自2013年10月24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侯仁之在燕京大学毕业后,担任历史系主任顾颉刚的助手。在一个周末,他在玉泉山西侧发现了流向北京的引水槽。
B.侯仁之发表《〈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一文,表明他完成了学术思想上质的飞跃,创立了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标志着他对历史地理学在理论认识上的成熟。
C.侯仁之在英国利物浦大学留学时,利物浦大学地理系的创办人以及现代历史地理学最重要的奠基人和建设者达比教授对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D.侯仁之应邀到美国和加拿大讲学时,接触到《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之后积极努力,终于使我国成为“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
E.本文撷取了侯仁之人生的若干片段,描写他热爱祖国,坚持自己的思想,不断求学进取和为国家作出巨大贡献的事迹,体现了一位学者的伟大人格和奉献精神。
【小题2】侯仁之是怎样打开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大门”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小题3】侯仁之有哪些美好的精神品质?请简要分析和概括。
【小题4】为什么侯仁之被称为“我国申遗第一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微信公众号:浙考神墙750

良渚文化代表遗址为良渚古城遗址,遗址距今5300-4300年,总面积约34平方公里,是人类早期城市文明的范例。中国学者们研究认为该遗址是5000年前中国古文明的遗存,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说明这一发现和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上认可。

良渚文化时期稻作农业已相当进步。稻谷有籼、粳稻之分,并普遍使用石犁、石镰。手工业也有很高的成就,玉石制作、制陶、木作、竹器编织、丝麻纺织都达到较高水平。尤其是琢制的玉器,其数量之多、品种之丰富、雕琢之精美,均达到史前玉器的高峰。玉器上的纹饰主题神人兽面纹,是良渚先民“天人合一”观念的体现和信仰的象征,并逐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玉器和陶器上还出现了不少刻划符号,这些符号在形体上已接近商周时期的文字,是良渚文化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大约距今5300年,大量人口移民至良渚地区。由于良渚地区地势低洼,“治水”仍是头等大事。大量人口的涌入还需要解决吃饭问题,这刺激了灌溉稻作农业的迅速发展。大规模的土木水利工程和灌溉水稻农业,使得良渚社会生产力水平迅速提升,也极大提高了良渚社会的组织动员能力,从而催生出灿烂的良渚文化。归根结底,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地区持续文明化进程的结果,这一文明化进程的启动还与来自中原的推动有关,且与周边地区存在互动。因此,良渚文化形成于多元一体的早期中国各区域文化融合互动的背景之下。

不过,良渚文化对中原地区产生影响是晚期以后。大约距今4500年,在晋南临汾盆地出现陶寺文化,其玉、石器都明显属于良渚文化因素;陶寺有近300万平方米的古城,此前中原从未有过如此超大规模的城,它是受良渚筑城理念启发的产物。良渚式玉器的出现,使得黄河流域人群终于找到了一种绝佳的高等级社会身份标志物;良渚式大城出现的同时,良渚文化那套政治管理模式也相应渗透到中原和北方地区。更重要的是,以陶寺文化为基点,琮、璧等玉器北向影响到老虎山文化石峁类型,西向影响到甘肃、青海、宁夏地区齐家文化,为这些粗犷的北—西北方文化平添了许多温润之气。它们甚至传承到更晚的二里头文化(晚期夏文化),以至于商、周文化。

(摘编自韩建业《如何看待良渚文化的重要地位》,《人民日报》2019年8月10日)

材料三:

目前来看,良渚文明是所能确证的中国最早文明,在这之后的1000多年,陶寺、石峁、二里头的相继繁荣,使得区域文明的重心不断地发生变化。除了文字和青铜器,良渚文化在各个方面均已达到国家文明的要求。青铜器在文明社会中承载的礼制规范的意义,在良渚文化中是体现在玉器上的。这些玉器以玉琮为代表,并与钺、璜、璧、冠状饰、三叉形器、牌饰、锥形器、管等组成了玉礼器系统,或象征身份,或象征权力,或象征财富。礼玉上常见刻绘有“神徽”形象,用以表达良渚人的统一信仰。文字是记录语言、传承思想文化的工具,在良渚文化中,虽然尚未发现文字系统,但这些镌刻在玉礼器上的标识,也极大程度地统一着人们的思想,而大型建筑工事所反映出的良渚社会超强的组织管理能力,也透露出当时一定存在着某种与文字相当的信息传递方式。  

 (摘编自刘斌《良渚与中华五千年文明》)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中“良渚文化”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良渚文化时期稻作农业和手工业已相当进步,城池规模大,又开展了大型的土木水利工程,这些都标志了其进入文明时代。
B.良渚文化的形成基于区域文化融合互动的背景,是长江下流地区持续文明化进程的结果,也离不开周边地区的推动和与中原的互动。
C.晚期良渚文化对中原和北方等地的文明进程产生了影响,在玉石器、城池等物质层面和等级观念管理模式等精神层面都有所表现。
D.良渚文化中的玉器和陶器上出现了不少形体上类似文字的刻划符号,它们是当时社会记录语言、传承思想文化的工具。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良渚古城遗址作为人类早期城市文明的范例,有力地将中国的文明推到了5000年前,这点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B.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以神人兽面纹为代表的纹饰,既代表了原始信仰,也体现了良渚先民“天人合一”的文化观念。
C.因地势低洼而催生的大规模土木水利工程,及因大量人口涌入而迅速发展的灌溉稻作农业,是良渚文化形成的重要动力。
D.良渚文明的因素随着玉器等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影响直至商周,这表明了区域性文明的动态过程以及中华文明的统一过程。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作为良渚文化重要载体的玉器具有的特点和作用。
(1)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各题。
低于一棵草
耿 立
在木镇,最神奇强壮的是草的家族,最示弱的也是这个家族,人无论怎样努力也高不过这些草,也斗不过这些草,人与草最后就会草草讲和,相安无事。
草是乡间最普通的居民,没有草,就没有别的一切,如果一个地方寸草不生,那这个地方就是死寂的荒芜,说草是乡村的底座和原住民一点也不过分,这是上苍送给世间最好的礼物。
农人们都知道,草有自己的步子,等春风稍微扫过地皮,那些草芽就张开口笑出声了,农人们能听得到,有拘谨的,有开怀大笑的,有张牙舞爪的。先是探头探脑,继而是张狂,谁都压制不住草。
草是从小处开始,逐渐才浩荡的。你如果站在田野的畦埂上或者一塌坟包上,也可在春天里踮着脚,你就会看到,远处的绿开始伸胳膊,乍膀头,调皮地挤眉弄眼,开始是一簇一簇,然后是一方一方,最后是起伏荡漾,如巨大的涨潮的海水撞击过来,你一不小心,就会溅湿你。草们把雪藏匿起来,把沟壑藏匿起来,把土松软了,在惊蛰时分还是探头的羞怯,忽然一场夜雨,就把日子占据了
因为有了草,才使得寒碜的乡村有了某种诗意和意外。在打麦场的石磙下,你觉得石头是坚硬的了,但那些草籽却能从石磙的一角突起,把石磙的一侧翘起,像是能把石磙掀翻,这是一种什么力与美啊!为了地上的阳光,这些草的种子是如此顽强地抗击压制她的一切,无论石块还是砖头,她们都顽强地透出地面,不屈于环境,不懈怠自己的虔诚。把阻遏的一切掀翻,这种坚韧恰是草和农人才有的品质。
其实草是很低下的,被很多人践踏,但我对草们怀有敬意。在农村的日子,我太喜欢与草腻在一起。草很香,不是那种浓烈的香,和土地的朴素低调相近。草们不鲜艳,她们的种子也如是,多是泥土的色调,带有泥土的基因。草们很少喧哗,近于朴讷的农人,都从土里走出的,一个叫草,一个叫草民,一样的姓氏,一样的带有泥土的质地。草与草籽有着的神性,可以给人以警示。我曾看到过一棵草在野地里从人的头盖骨里长出,什么事业和功名都不在了,草却在啊。躺在草垛里,我感到了一种忧伤的况味,一种哲学的情怀与忧伤。
我喜爱的诗人惠特曼写过草,那是我窝在草垛里最喜朗诵的诗篇:
一个孩子说,“这草是什么?”两手满满捧着它递给我看;
我猜它定是我性格的旗帜,是充满希望的绿色物质织成的。
我猜它或者是上帝的手帕——
我猜想这草本身就是个孩子,是植物界生下的婴儿。
是啊,我想,那个捧着草的孩子是我么?我捧着草询问上帝呢,草们有没有委屈——那些花啊树啊,就像人间的豪强富户,宁有种乎?草是世间最平凡素朴之物,这世上的芸芸众生不也如同草一样素朴平凡吗?这些草的兄弟姊妹仰头是天,俯身是土,他们的模样不俊俏,还撑不起年轮,都熬不过秋啊!每想到此处,我的眼窝都有泪水,这也是一世啊!
但草又是自由的,无拘无束的,它生生死死循环不息,充满着自由的神性,哪里有自由,哪里就是草的国度。它是“性格的旗帜”,处柔弱不卑微,是“上帝的手帕”,擦拭着这尘世的污浊,也是“婴儿”,也是“文字”,是世界通行的文字。
是的,草们有对命运抗争的语言。草们可能被你遗弃践踏,但别慌,终有一日,人死去了,在荒寂的坟头,草们会踮脚站起。人说斩草除根,那只是人的一厢情愿而已,草的种子早已附着在牛羊的尾巴毛发,鸟的翅羽,还有风的呼吸,四处潜伏了。
人,警醒啊,草会成为墓地里未曾修剪过的秀发,你终于还是高不过一棵草啊。生前,人与草常常作对,对她们痛下杀手,但最终还是草慈悲,怕人的灵魂孤单,把新绿和生意在坟地里长出卑小和祈愿,给荒野以宽慰。
当人躺在土里,草会问人:土硌疼了吗,可以翻一下身。
苍苍者天,茫茫者地,听了草的问话,大地一派静默。
(选自《散文》2016年第5期,有删改)
【小题1】赏析第4段画线文字的表达效果。
【小题2】结合全文看,草和农人有哪些相似之处?
【小题3】文中引用惠特曼的诗句,有何作用?
【小题4】结合文章内容,探究文题“低于一棵草”有哪些深刻意蕴。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的意境
意境一词的提出在唐朝。日僧遍照金刚在《文境秘府论》里介绍唐朝的诗论,在《南卷·论文意》里有“夫作文章,但多立意”“思若不来,即须放情却宽之,令境生。然后以境照之,思则便来,来即作文”。这里所说的“意”,同“情”结合,即情意。所说的“境”,即境界,即把感情色彩附在景物上。“以境照之”,即在境界上产生诗意,就可创作了。托名王昌龄的《诗格》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这里的三境就是意境,只是把偏重于写山水的称为物境,偏重于抒情的称为情境,偏重于言志的称为意境。这里讲的物境,主要讲山水诗,要写出泉石云峰之美,这种美的观点在诗人的心里,诗人一定要处身于泉石云峰中,掌握了泉石云峰之美,看得透彻,了然于心,所以能够描绘出泉石云峰的形象。所谓物境,主要有两点:一要看到山水的“极丽绝秀”,即山水之美;二要“形似”,描绘出山水的形象来。因为写出了诗人心目中山水之美,是形象和美的结合,所以构成物境。情境、意境同物境的分别,只是情境写出了“娱乐愁怨”,意境写出了“意志”。其实这三者都是情景的结合,情和意也往往结合着,抒情里有意,达意里有情,写山水里也往往有情意,所以这三境都是意境。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里说:“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诗人受到外界景物感触,这种景物互相连接是无穷的,所以称为万象,只要在视听的范围里所接触到的,着上感情色彩,产生诗意,都可构成创作。“流连”指在欣赏景物时,不忍离去,这里就产生感情,给景物着上感情色彩,“沉吟”就在进入创作了。又说:“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图貌”是描绘形象,是写景;“与心”是表达情意,是抒情。这两者结合,就做到情景交融,构成意境了,即情意同境界结合了。“写气”是描写气候,“属采”是运用辞采,也是为写境界用的。
《人间词话》说:“‘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这里提出境界出不出的问题,也就是哪些诗有境界,哪些诗没有境界。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的蓬勃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这些是诗人的独特感受,写出了这种独特感受,不论是情景交融,诗人把他的感情色彩着到景物上去也好,诗人写出了景物本身所具有的情态也好,都是有意境的。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项中,引用诗句不属于原文所论意境的一项是
A.“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湘夫人》)诗句表现湘夫人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袅袅”既描写秋风的柔弱细长,又表现了湘女情思的婉转波动。
B.“金谷园中柳,春来似舞腰。”(李益《洛桥》)抒发了对好景不常、繁华消歇的历史盛衰的感慨,“舞腰”既写了柳枝迎风飘舞的状态,也使人联想到当年歌女翩翩起舞的情景。
C.“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诗经·卫风·氓》)诗句写氓当年去看自己心仪已久的女子的状态,“蚩蚩”表现了氓当年忠厚的样子。
D.“空啼血,子规声外,晓风残月。”(向子諲《秦楼月》)表达了国破家亡的愤恨和悲凉,“啼血”既写了子规在残月中的悲凉叫声,也表现了词人国破家亡的悲哀之情。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托名为王昌龄的《诗格》认为,诗歌可分为三境(即物境、情境、意境),但在目前还没有被学界认可。
B.意境一词在唐朝出现,是日本僧人遍照金刚在介绍唐诗的诗论中提出的,这里的“意境”指情意和境界。
C.刘勰认为诗歌的创作首先要在视听范围中感知景物,然后在景物上附着情感,以此产生诗意,构成创作。
D.意境指情意同境界结合,要求诗人把自己的情感色彩附着在景物上,或在诗中写出景物本身具有的情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间词话》举“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中“闹”“弄”二字,主要是说明诗歌要写出诗人内心的独特感受,这样才是有意境的。
B.刘勰在《文心雕龙· 物色》中提到的“写气”“属采”是指描写对象和手法的问题,“写气”指描写气候,“属采”是运用辞采。
C.作者认为《诗格》中提到的诗歌三境究其本质都是意境,因为三者都是抒情里有意,达意里有情,都是情和意的结合。
D.《诗格》中提到的物境主要指山水诗,写这种诗首先要胸中有山水之美,然后观察山水,最后描绘出泉石云峰的形象。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冈野信雄,日本神户的小工匠,30多年来只做一件事:旧书修复。在别人看来,这件事实在枯燥无味,而冈野信雄乐此不疲,最后做出了奇迹:任何污损严重、破烂不堪的旧书,只要经过他的手即光复如新,就像被施了魔法。

在日本,类似冈野信雄这样的工匠灿若繁星,竹艺、金属网编、蓝染、铁器等,许多行业都存在一批对自己的工作有着近乎神经质般追求的匠人。他们对自己的产品几近苛刻,对自己的工作从无厌倦并永远追求尽善尽美。如果任凭质量不好的产品流通到市面上,这些日本工匠(多称“职人”)会将之看成一种耻辱,与收获多少金钱无关。

德国制造最值得信赖。他们制定的标准严谨,甚至苛刻,他们对细节的固执早已成为习惯。即使一支铅笔、一把餐勺,也都彰显着细腻的心思、独到的创意和恒久的品质。很多人都梦想成就百年品牌,但百年品牌的打造需要全力以赴:对每一处细节的关注、对目标达成的坚持、对科技创新的执着以及对消费者需求的洞察。众多德国百年品牌,凭借精益品质在各自领域一骑绝尘的同时,更以创新的实践为行业带来深远的影响。这就是工匠精神最完美的诠释,也是基业长青唯一的道路。

培养工匠精神,是从孩子就开始的。你可以感受到他们快乐的心灵对未来的憧憬,他们的想象力没有被世俗的东西破坏和束缚。孩子从小没有被染上功利心,无论长大成人以后从事的工作是什么,他们都会倾注精力,认真做好,而不会以功利之心去衡量这份工作是让他卑微还是能够在人前炫耀。这不正是培养工匠精神的土壤吗?

(选自时寒冰《中国怎样才能培养出工匠精神》)

材料二

“对创新者的崇拜”“创造新鲜事物”,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中国有个成语叫“匠心独运”,就是“独创性地运用精巧的心思”。“匠人”有了初心,不断提升技艺,就有了“匠心”。能够“匠心独运”了,“匠人”就开始成长为“巨匠”。“匠人”成为“巨匠”的过程,就是几十年如一日,下苦功追求卓越的过程:“匠人”成为“巨匠”的那一刻,也就是吉姆·柯林斯说的,完成从优秀到卓越的转变。

所以,从现实来说,工匠精神不是让大家只做一个工匠,而是在工作中提升自我,在工艺、技术、创新、生产和品质等方面完善自己,做大做强。同样,在新时期的市场环境下,我们的企业也要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赶超国际水平。

(选自迟宇宙《什么是真正的“T匠精神”》)

材料三:

一些作品拼的不是内容质量,而是“策划”和“包装”,更有甚者,以突破底线、抄袭胡编、搜奇媚俗为创新,一切只为博眼球赚银两;一些影视剧唯票房至上,同质化现象严重。抗日“神剧”、穿越雷剧,一个比一个“惊心”,急功近利的浮躁之气、“将就”之风,不仅对文化产品造成了浪费和伤害,更是对整个社会精神生活的一种伤害。

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希望我们的文艺工作者领风气之先,塑“工匠精神”,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好中国精神、凝聚起中国力量,创作出更多为人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

(选自刘泉《文艺也应弘扬“工匠精神”》)

【小题1】下列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工匠精神”是在作中提升自我,在工艺、技术、创新、生产和品质等方面完善自己,做大做强。
B.创新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各行各业都需要它,但创新并不意味着可以为所欲为,比如不断打破底线的穿越雷剧。
C.“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神,它不是让大家只去做工匠,也不要求我们一定要像日本工匠那样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件。
D.“工匠精神”的培养需要让孩子从小远离功利之心,而文艺作品粗制滥造是“工匠精神”缺失的最突出表现。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三段材料从各个方面对“工匠精神”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为行业发展乃至中国社会提供了正能量。
B.材料一主要内容是体现“工匠精神”的具体事例,兼有评论,而材料二和材料三则只有对“工匠精神”的理性分析和评论。
C.材料二既有对“工匠精神”的正面论述,又有对“工匠精神”的误区的分析,所以较材料一和材料三要更加深入。
D.材料三深入挖掘“工匠精神”在文化领域的深刻意义,与材料一和材料二相比较,虽然格局略显狭隘,但是更有针对性。
【小题3】根据材料二“优秀”与“卓越”两者之间是怎样的关系?请结合材料一的事例简要概括达到“卓越”应具备哪些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