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包弟送走后,我下班回家,听不见狗叫声,看不见包弟向我作揖、跟着我进屋,我反而感到轻松,真有一种甩掉包袱的感觉。但是在我吞了两片眠尔通、上床许久还不能入睡的时候,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包弟,想来想去,我又觉得我不但不曾甩掉什么,反而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包袱。在我眼前出现的不是摇头摆尾、连连作揖的小狗,而是躺在解剖桌上给割开肚皮的包弟。我再往下想,不仅是小狗包弟,连我自己也在受解剖。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我就这样可耻地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一方面责备自己,另一方面又想保全自己,不要让一家人跟自己一起堕入地狱。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没有死在解剖桌上,倒是我的幸运。
整整十三年零五个月过去了。我仍然住在这所楼房里,每天清早我在院子里散步,脚下是一片衰草,竹篱笆换成了无缝的砖墙。隔壁房屋里增加了几户新主人,高高墙壁上多开了两扇窗,有时倒下一点垃圾。当初刚搭起的葡萄架给虫蛀后早已塌下来扫掉,连葡萄藤也被挖走了。右面角上却添了一个大化粪池,是从紧靠着的五层楼公寓里迁过来的。少掉了好几株花,多了几棵不开花的树。我想念过去同我一起散步的人,在绿草如茵的时节,她常常弯着身子,或者坐在地上拔除杂草,在午饭前后她有时逗着包弟玩。……我好像做了一场大梦。满园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熬煎。
这样的熬煎是不会有终结的,除非我给自己过去十年的苦难生活作了总结,还清了心灵上的欠债。这绝不是容易的事。那么我今后的日子不会是好过的吧。但是那十年我也活过来了。
即使在“说谎成风”的时期,人对自己也不会讲假话,何况在今天,我不怕大家嘲笑,我要说: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节选自巴金《小狗包第》)
【小题1】下列有关本文内容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的情与事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情感紧随叙事起伏变化:事件牵动作者的情,作者的情牵动读者的心,所以说本文既是叙事文,又是抒情文。
B.作者为一只狗歉疚和忏悔就是作者反省的具体表现,这种特殊的反省能够唤起人们的良心、良知,警醒人们记住历史教训。
C.本文之所以感人,除了内容之外,还跟语言魅力分不开。作者是语言大师,在本文也注重讲究语言的技巧,使用生动流畅的书面语来感染读者,不喜欢使用口语。
D.第一段中的两个“包袱”分别指:第一个“包袱”指小狗在我家时给我心理上增添的担心,第二个“包袱”指的是我对自己出于自私而抛弃小狗的自责。
【小题2】(小题2)第二段主要借助什么回忆往事的? 说说其所用表现手法及好处。
【小题3】本文要反映的是“文革”的残酷现实,为什么要写一条小狗的命运?
【小题4】了解了巴金养狗的经历,感受了巴金对狗这番真挚的情感后,你心目中的巴金老人是什么样的?你如何看待他的忏悔意识、道德良心?他的思想观念在当今社会有无价值?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49: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小题1】对作者以尼采为例子的作用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证明中国政府和尼采是不一样的,尼采自诩过自己是太阳,光热无穷,而中国不是太阳,不能光热无穷。
B.证明中国政府和尼采是一样的,只是给予,不想取得,是一个疯狂的政府,必然会导致灭亡。
C.证明中国政府和尼采是不一样的,尼采不是太阳,不能光热无穷,而中国却是丰富大度的,所以我们能够只是送出去。
D.证明中国政府和尼采是一样的,只是给予不想取得就会自取灭亡。尼采只给不取,最后灭亡;中国如果也是那样,也会灭亡。
【小题2】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的一项是(3分)
A.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
B.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
C.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
D.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血  乳
无尽的黑暗,冰凉、坚硬的废墟,孤独、无助,惊恐的他号啕大哭,他的嗓子哭哑了,嘴唇干裂——饿。
突然,他的唇触到了一个柔软的东西,热热的、暖暖的,像妈妈的乳房。他努力地探着身子,干裂的嘴唇一口叼住小小的乳头,用力吮吸着,浓浓的、腥腥咸咸的,不像妈妈的乳汁,妈妈的乳汁是香的、甜的,而且,妈妈的乳汁泉水般源源不断,他吮吸的乳汁却是一滴一滴的。
他吐出乳头,嘶哑着嗓子哭。哭累了,他睡了。
他饿醒了。他的唇又触到了乳头,一口叼住,依旧是腥腥咸咸的,他太饿了,顾不了那么多,用尽全力吮吸着。他口中的乳头触电般地跳了一下,他听到妈妈在虚弱地呻吟,妈妈好象很疼,扭动着身子,呻吟声忽长忽短。妈妈扭动的时候,乳头从他的口中脱落,妈妈似乎在竭力把身子靠近他,当他再次叼着乳头用力吮吸的时候,他听见妈妈那长长短短的呻吟声又开始了。
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他又醒了,妈妈停止了呻吟。他在黑暗中摸索,寻找着妈妈的乳头,当他叼到妈妈乳头的时候,他感觉乳汁比原来多了,像细细的泉水,源源流入他的口中。他大口喝着,口中的乳头又跳了一下,妈妈的呻吟声低低地传来,他停止了吮吸。他一定是把妈妈吸疼了,妈妈的身体却靠得更紧了,妈妈真好,那么痛,还靠过来让他吮吸,他含着妈妈的乳头幸福地睡了。
他是被上面传来的嘈杂声音惊醒的,突然惊醒的他大哭起来,被乳汁浇灌过的他哭声嘹亮。上面传来喊叫声:“快过来,这里还有幸存者!”一阵嘈杂的脚步声响过,有人在喊:“孩子别哭,叔叔来救你了!”他哭得更凶了。
哭累了,他又去寻找妈妈的乳头,他把乳头叼在嘴里使劲吮吸的时候,乳汁是凉的,他吐出乳头,他不明白,妈妈的乳汁怎么变成了凉的,是妈妈不爱他了吗?
叔叔在上面喊:“孩子,别哭,坚持住,叔叔一会就把救你出去!”
他哭得更厉害了,他一边哭一边用小手拍打着妈妈,他想要妈妈给他喝热的乳汁,妈妈似乎睡着了,一动也不动。
他使劲拍打着妈妈:“妈妈你醒醒!妈妈你醒醒!!”
妈妈真的生气了,妈妈的脸一定板得很严肃,像要下雨的样子。
他伸出小手在妈妈的胳肢窝里轻轻地挠着。妈妈生气的时候,他只要伸出胖乎乎的小手在妈妈的胳肢窝挠几下,妈妈就会扑哧一声笑起来,妈妈笑过后,拍着他肉肉的小屁股说:“你这个小调皮,小坏蛋呀!”
可是今天,他的法宝失灵了,妈妈再也不理他了。他哭得汹涌澎湃,他要用不停的哭声把妈妈吵醒……
他的头顶上空出现了一丝光亮,有人在喊:“看到了,是个男孩!”有人又喊:“孩子闭紧眼睛,别睁开呀!”还有一个女声在喊:“孩子,别怕,我们来接你了!”
他乖乖地闭上了眼睛,一只塑料瓶子递到了他嘴边:“孩子,喝水。”
他张开嘴巴,水缓缓流进他的嘴里,凉凉的,甜甜的。温柔的女声在他喝水的时候不停地对他说:“你是最勇敢的孩子,你知道你在下面坚持了多长时间吗?”似乎是为了强调时间的长度,她停顿了一下说:“72个小时!”他不知道72小时是多久,他只知道是在夸他棒,就像是他在家里吃了满满的一碗饭后,妈妈朝他竖起大拇指说,你真棒!他想,现在的他就是最棒的了。想到这里,他的嘴边露出了一丝骄傲的微笑。
当救援人员把他和妈妈从废墟下救出来的时候,人们发现这个四岁小男孩的双唇像一朵鲜艳欲滴的花,那个用娇小的身躯保护着小男孩的妈妈的胸部赤裸,在她美丽的胸部上灼灼开放着一朵硕大的红花,那朵红花刺疼了所有人的眼睛。
“妈妈”永远地闭上了眼睛。这个只有19岁的女孩,这个还没品尝过爱情滋味的女孩,这个幼儿园里的最年轻的保育员,在地震来临的时候奋不顾身地扑向惊呆了的男孩。三天三夜,她用少女最纯洁的乳房,用她最无私的乳血挽救了一个孩子的生命,她绝美的乳花开放在所有人的心里。
(选自《青年博览》2008年9月下,作者王洋。有删改)
【小题1】分析小说开头画线文字的作用。(4分)
【小题2】小说的叙述视角是“四岁小男孩”,请简析其表达效果。(6分)
【小题3】小说中哪些地方暗示了“妈妈”不是小男孩的妈妈?试作简要概括。(6分)
【小题4】小说的结尾意蕴丰富,请谈谈你的理解与感受。(8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现在,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灯具是在战国中晚期墓中出土的。在战国中晚期墓中出土的灯具,结构已经很完善了,制作也很精美。如出土的中山国古墓中银首人俑灯和十五连枝铜灯,已不是原始阶段的灯具了,可以说是中国灯具中的精品。在它们以前,灯具的发明和演变已经经历了一个相当时期,因此,灯的出现应早于战国中晚期,有人认为它大约出现在春秋晚期或战国初期。
任何一件发明都不是从天而降、突然产生出来的,总是由某一件东西逐渐发展演变而成的,灯的出现也不例外。灯的最早称呼不是“灯”,而是“镫”。《楚辞•招魂》中有:“兰膏明烛,华镫错些。”意思是泽兰炼的油制作的明烛,装饰华丽的烛台。在周朝,“镫”字与“登”字是通用的。《尔雅•释器》中有“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谓之登。”可见“登”一是种叫“瓦豆”的东西。那么,瓦豆与灯具有什么关系呢?瓦豆是新石器时代的一种陶制食器,其形状是上面有一个敞口钵,底下有一个喇叭形底座,到了商朝,瓦豆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上部的敞口钵变成直而深的腹壁,下部的喇叭形底座也成了带有弦纹的高圈足。
瓦豆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晚期、盛行于商周。后来不知是谁最早在瓦豆中置一灯芯用来点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瓦豆也就被演变成照明的工具——灯了。在战国的墓葬中,有一种陶质细把豆,它最早的形状是浅盘,平坦底,尔后逐渐演变成一种盘底中央呈乳状突起,可以插灯芯的瓦豆。瓦豆的这种变化可能就反映出它从食器到点火照明灯具的演化方向。因此,最初,人们把灯称之为“镫”也是不无道理的。这正反映了灯的演变发展的过程——从瓦豆演变成灯,现在看来,无论从文字学的角度推测,还是从瓦豆的演变发展的过程来看,在我国灯的发展史上,灯恐怕就是由这种瓦豆(又称陶豆)东西演变过来的。

(摘自《古灯小史》)

【小题1】选出对“兰膏明烛,华镫错些”这句话所反映的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 )
A.说明在春秋时期,已经有相当华丽精美讲究的灯具了。
B.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灯具是从战国中晚期墓中出土的,从它的制作工艺来看结构已经很完善了,制作也很精美。
C.“泽兰练的油制作的明烛,装饰华丽的烛台”,说明战国时期灯具已经非常讲究、华美了。
D.用《楚辞》中的材料说明“灯”原来与“镫”通用。
【小题2】灯的最早称呼不是“灯”,而是“镫”,这个称呼说明( )
A.任何一件发明都需要一个逐渐发展演变的过程。
B.灯具不是突然产生出来的,而是由新石器时代的一种陶制食器发展演变而来的。
C.“镫”是早于“灯”发明出来的一种用具。
D.“镫”与“登”相通,是一种叫“瓦豆”的东西。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选出对其信息的分析错误的一项( )
A.最早的灯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是“灯”演变的关键,作者从考古发现、文字学、瓦豆的演变等角度进行了科学分析。
B.从作者的分析可看出,最早的“灯”可能是瓦豆,它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盛行于商周。
C.从中山国古墓出土的灯具非常精美,说明在当时灯具的发展和演变已经经历了一段很长的时期。
D.有人认为灯大约出现在春秋晚期或战国初期,在此之前出现的瓦豆变化过程反映出从食器到点火照明的灯具的演化方向。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追风筝的人
【美】卡勒德·胡赛尼
斗风筝比赛是阿富汗古老的冬日风俗。规则是放起你的风筝,割断对手的线。若有风筝被割断,那些孩子就拼命地追逐那个随风飘扬的风筝。对追风筝的人来说,最大的奖励是捡到最后掉落的那只风筝,那是无上的荣耀。每个斗风筝的人都有助手,我的助手——兼仆人与朋友——是哈桑。
那年冬天的一个夜里,距比赛还有四天,爸爸对我说:“我觉得今年你也许能赢得比赛!”爸爸随口一说,却在我脑海中埋下了一颗种子:好办法!让他看看,他的儿子终究非同凡响。
街上新霁的积雪银光闪闪,天空蓝得无可挑剔。哈桑和我走出大门,雪花反射出白晃晃的光芒,照得我睁不开眼。街上,风筝斗士们在做最后的准备。街道传来欢声笑语,各处屋顶挤满了看客。
不到一分钟,我的风筝扶摇直上。一个钟头后,空中已经挂着至少四十只风筝,如同纸制的鲨鱼,巡游搜猎食物。寒冷的微风吹过我的头发。哈桑在我身旁,他的手掌被线割得鲜血淋漓。第一批被挫败的风筝断了线,像流星那样划过苍天,拖着闪亮的尾巴,散落在临近的街区,给追风筝的人带来奖赏。
我偷眼望向爸爸,寻思他眼下在想些什么。风筝纷纷坠下,而我的仍在翱翔。我双眼不时瞟向爸爸,紧紧盯着他的羊毛衫。
下午三点,阴云密布,太阳躲在它们后面,影子开始拉长。只剩下六只风筝了,我的是其中之一。我双腿发痛,脖子僵硬。但看到风筝一只只掉落,心里的希望一点点增大。
一只蓝风筝在过去那个钟头里大开杀戒。现在,只剩下我的红风筝和那只蓝风筝了。局势紧张得如同我流血的手拉着的线。人们纷纷顿足尖叫:“干掉它!干掉它!”爸爸会不会也在欢呼呢?但我所能听到的是脑袋里血液奔流的声音。
一阵风拉升了我的风筝,我占据了有利的位置。“干掉它!干掉它!”的欢呼越来越响,仿佛罗马人对着斗士高喊“杀啊!杀啊!”。
“快赢了,阿米尔少爷!”哈桑兴奋得直喘气。那一刻来临了,我合上双眼,松开拉线的手。寒风将风筝拉高,线又在我手指上割开一个创口,接着……
不用听人群欢呼,我也知道我赢了!我看到爸爸站在屋顶边缘,双拳挥舞,高声欢呼。我体验到有生以来最棒的一刻。
“哈桑,”我大喊,“把它带回来!”
他踢起阵阵雪花,飞奔到街道的拐角处。他突然停下来,转身,双手放在嘴边,说:“为你,千千万万遍!”然后露出一脸微笑,消失在街角之后。
我收回风筝后,寻找每条通道都没有哈桑的踪迹。我正在担心时,天就快黑了。突然听到前面传来一阵声响,这是一条僻静的死胡同。只见哈桑站在末端,拳头紧握,双腿微微张开。在他身后,摆着那只蓝风筝。那是我打开爸爸心门的钥匙。
三个邪恶的大男孩挡住了哈桑的去路。我觉得自己无法呼吸。他们逼近哈桑。
“把风筝给我!”其中一个挥舞着拳头。
哈桑眼里流露出恐惧,可是他摇摇头。“这是阿米尔少爷的风筝。”
“你这个白痴!把风筝给我们。”
哈桑弯腰捡起一块石头。他们一愣,退后一步。
“这是你最后的机会了!”
哈桑高举那只抓着石头的手。
我张开嘴,几乎喊出来,但我没有,我浑身麻木。
他们动手了,哈桑扔出石块,击中了其中一个的额头。他们一拥而上……
有种温热的东西从我眼角流淌下来。我眨眨眼,看见自己依旧咬着拳头,咬得很紧,从指节间渗出血来。我回到一个空无一人的市场,斜倚在一家小店铺紧闭的门前。
十五分钟后,哈桑回来了,手里拿着那只蓝风筝。
“你到哪里去了?我在找你。”我艰难地说,仿佛在吞嚼一块石头。
(节选自《追风筝的人》,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真实生动地向读者展现了阿富汗斗风筝比赛的风俗传统,充满异域风情,表现阿富汗人民的勇敢的同时也讽刺了他们的好斗。
B.小说情节波澜起伏,情节的高潮是哈桑保护追回的风筝,高潮部分不仅照应标题,更能突出“我”与哈桑的不同性格特征。
C.小说对社会环境的描写非常典型,比如,第三段“街上新霁的积雪银光闪闪,天空蓝得无可挑剔”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颇具艺术匠心。
D.小说对哈桑形象的刻画运用了肖像、语言、动作等描写,比如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有力地揭示了哈桑的忠诚品格。
E. 小说中的“我”胆小懦弱,当哈桑为保护风筝而被三个邪恶的大男孩欺负时,“我”不敢挺身相救。“我”这个人物形象刺痛着读者,许多人的内心都有一个阿米尔。
【小题2】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我”的心理在不断地变化。请结合情节简要概括“我”赢得比赛后(含赢得比赛时)的心理变化过程。
【小题3】试从风筝对“我”和哈桑的不同意义这一角度探究文本中“风筝”的内涵。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练习。
父亲的体型
李登建
父亲的体形很不好看——如果是别人,我可能会使用“丑陋”一词——父亲的脊椎严重弯曲,背部隆起拱形的大包;腿是罗圈腿,腿弯子下布满了筋疙瘩;手指头伸不直,酷似秋后的老豆虫,十冬腊月,这些老豆虫的纹路就裂开,吓人。今年冬天父亲到我这里住了两个月,晚上给他倒洗脚水时我发现,他的脚板竟也里凸外拐,脚趾变了形……
注意到父亲这样子我内心很不好受,老在头脑中盘旋、撞击的是这样一个问题:一个男人的骨头究竟能承受多大的重压?那年我在邻居家见过老槐大叔制作车边,把槐木解成一根根二寸厚的木条,放在谷糠火上熏烤,到木条滋滋冒油的火候,光着膀子的老槐大叔抓住木条两头,使劲往怀里窝。随着他绷得紧紧的三角肌上慢慢渗出细汗珠儿,槐木的细胞组织一点点遭到破坏,一根笔直的木条硬硬地窝出了弧度,再不能复原。我觉得,我父亲的骨骼就是被类似这样的一种力量扭曲了的。
远离了他的村庄,整天一个人困在我为他收拾的小屋里,父亲非常寂寞。神情呆滞,步履蹒跚,对什么都索然无味,连电视都懒得看,吃了饭就缩进沙发,一动不动地熬光阴,像一团暗灰。父亲有时实在憋不住,见我有闲空,就说他早年经历的事儿,说得津津有味,像一头老牛在倒嚼。从这里我了解了父亲年轻时贩过水果,夏天贩杏、桃,秋冬是山楂、柿饼。从南山里进货,到北乡走街串巷吆喝着卖。前后两只竹篓一般能挑一百多斤,微绿色的散着淡淡清香的槐木扁担一走一颤悠,看起来有些情调,但对这个十六七岁的少年来说,那滋味却是有一窝虫子趴在肩头上撕咬,疼痒难忍。乡下人吃水果谁舍得花钱买?都是拿末场粮食换。少年的担子始终不见轻,往往货物出手了,竹篓里又盛满了粮食。晚上回来肩膀像烂杏儿似的。一开始,少年吃不了这苦,想撂挑子,起码在家歇三五天,但都不行。次日找块棉垫子垫上又上了路。
逼父亲上路的,是他的父亲——我的爷爷。爷爷肩膀上的茧子早已有铜钱那么厚,噬咬父亲的那窝小虫儿是不敢到这里来的。爷爷嫌父亲磨蹭,急脾气的他走不了慢道,一抬腿一里路出去了。南山山腰飘下来的小道像风中的一匹布,东倾,西侧。全身的重量一会儿集中到两个脚趾尖,一会儿转移到脚孤拐上,脚板一会儿扯成锐角三角形,一会儿又扯成不规则的梯形。父亲正在山坡上战战兢兢,朝前一望,爷爷却没了影儿。他急得直想哭,可是哭不顶用,还得咬着牙、咧着嘴追上去。
后来爷爷老寒腿发作,就在家侍弄庄稼。父亲又有了新伙伴,是老槐叔的二哥二柏。人家当木匠的父亲专门给他打了一辆小推车,二柏推着这辆独轮车,吱吱扭扭地在乡路上留下一串串古调古韵。父亲与他年纪相仿,又生性要强,一起走路自然不甘落后,可想这是多么残酷。不过,这时父亲的肩膀上也结了爷爷那样的硬茧,而且磨出一个宽阔的“平台”,扁担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悠然地滑来滑去,走着路,说着话,担子不经意地就从左肩换到了右肩,就像蝴蝶扇了一下翅膀。如果高了兴,旁边有观看的,他还能让扁担在平台上转几个花儿。父亲和二柏起货回来,一路说笑、玩耍,颇多乐趣。
父亲的小贩生涯到实行土改才结束。村里成立了互助组,大伙选他当组长,他心气盛,很负责,搞得比别的组好。这也拴住他,出不了村了。但他那条油光放亮的扁担却仍不离身。下地,父亲像随手往水里丢一条鱼,把扁担往地头草丛里一丢,尽管干活去。中间休息或者收了工,他就去拔草。拔草,父亲可是个好把式,以手代镰,他有十个发绿的指头,简直就是锋利的铁钩,连草根都能抠出来。不大工夫,两捆草就有了。他抽出扁担,抹一抹上面的土,一头一个,不前沉不后沉。那年月,草就是好东西,能卖钱,虽然一大捆卖不了三五分,但积少成多,家里打酱油醋,姐姐买件花衣裳,后来我上学买纸笔,都靠它。实际上爷爷已置了一辆小推车,然而分家时父亲把这辆崭新的车子让给了他弟弟,他要了那条扁担,他说还是扁担好使。我记得有一年打棉柴,一上午夹完了棉柴,下晌打捆,父亲抱来一抱,我管着踩扁,如此一层层地加,直到我在柴垛上晕高儿,打好的柴捆大而结实。父子捋一把灰白头发上的草屑,穿上扁担,挑起两捆就走。我跟在他后边,父亲的整个身子都被柴捆挡住,我只看见他两个肩膀一晃一晃……
父亲就是这样晃着膀子,一步一步,走进了他生命的夕阳里。
父亲已经七十多岁,七十多年的沉重岁月完成了对父亲的雕塑,使他成为了一个“完美”的农人的形象。凝望着它我反复想,这座雕像应该是青铜质料的,只可惜没有高高的底座……
(有删改)
【小题1】 结合全文内容,简要概括父亲的形象特点。
【小题2】作者为什么反复写父亲的扁担?
【小题3】 如何理解划横线的句子“凝望着它我反复想,这座雕像应该是青铜质料的,只可惜没有高高的底座”在文中的含义。
【小题4】作者使用了多种写作手法,使父亲的形象更加突出。请举出本文最突出的两种写作手法并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