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部长的小猪
(南斯拉夫)布•努希奇
圣诞节前,我买了头漂亮的小猪。全家人一个挨着一个地摸它,都叫声:“哎哟!”我第一个摸,第一个叫“哎哟”;其次是我的妻子,再其次是我的岳母,我的小姨子,我的孩子们和厨娘。大家你摸一下,我摸一下,你“哎哟”一声,我“哎哟”一声。
除此之外,我听从岳母的忠告,把神父请来给小猪举行牺牲前的净化仪式。在这一切都做妥当之后,我们方才安下心来做日常琐事。
就在我们每个人都忙着各自的事情的时刻,厨娘一头闯进来,直嚷:“小猪跑了!”
我们不约而同地从各自的角落发出你分不清是说什么的叫声,拔腿就向外冲。正在刮胡子的我连帽子也没顾上戴,脸上尽是肥皂沫,脖子上还围着毛巾,奔在最前面。后面跟着我的妻子,头上贴着治头痛的生土豆片。她后面是身上围着毯子、脖子上贴着止痛膏的岳母和刚把还没完全做好的白色长裙试穿在身上的小姨子。小姨子后面是用扫帚武装起来的厨娘。我的孩子,那两个“小傻瓜”,头上缠着头巾也跑在后面。
我亲自指挥这支队伍,敌人一路败退,我们顽强地向前推进,无一伤亡。只有岳母在路上丢失了脖子上的止痛膏,妻子丢失了头上的土豆片。尽管如此,这支队伍的士气仍然很旺盛,勇敢地向着胜利飞速前进。我们就这样一连追过了贝尔格莱德的两三条街道。我把重炮,也就是我的岳母,安置在院子的大门口;把山炮——我的妻子和小姨子摆在院子里适当的地方,控制住整个地盘;让厨娘守住后方即厕所旁边;把步兵——缠着头巾的孩子布置成一条散兵线;我本人则亲自进行侦察。
我们坚信一定能获胜。不过,在任何战役中,哪怕一点点最微小的意外情况都可能致命地影响战斗的结局。果然不出所料,围墙上有个洞,小猪钻了进去,躲进另一家住宅,这就意味着,继续采取军事行动已不适宜。
我们从战场上回来,仿佛拿破仑的军队从莫斯科败退下来一样。我低着头走在前面,我的队伍垂头丧气跟在后面……而就在另一幢住宅里,有人正摸着我的小猪在喊:“哎呦!”
正在我绝望地等待过圣诞节的当儿,外面传说内务部部长先生的小猪也逃跑了。你想,这是多么不幸!部长先生在圣诞节也没有小猪吃了。这么说来,部长先生的命运和我的命运有了某种共同之处,这可大大地安慰了我。
不过,部长是不会像我那样追小猪的。他只是拿起电话拨了一下,找贝尔格莱德警察局:“喂!喂!我的一头小猪跑了。”
各位,这件事恰好发生在圣诞节之前,而在新年前通常总有人被提升官职,可想而知,每个当官的无不在暗自思忖:“嘿,就凭这只小猪,满可以捞它一级!”
于是大家都行动了起来。瞧,市区分局的局长出动了,后面跟着一个手捧小猪的宪兵,他们直奔部长先生的家。
“部长先生,我有幸向您报告,我全力以赴,亲自出马,很快就找到了您的小猪。”
不一会儿,瞧,弗拉察尔区的分局长也动身了,后面跟着一个手捧一头小猪的宪兵。
“部长先生,我有幸……”
没过二十分钟,萨瓦玛尔区分局的警官也来了,他身后的宪兵捧着第三头小猪。
已有三头小猪在部长先生家的院子里哼哼地叫了。正在这当口,第四个当官的从多尔绍尔区来了,后面跟着一个手捧小猪的宪兵!
“部长先生,我有幸向您报告,我亲自找到了您那逃跑的小猪。”
过了不多时,一辆车子驶到,车里走出托彼乞捷尔区警察局警监,后面跟着一个手捧小猪的宪兵。
“您看,部长先生,您的小猪竟逃到托彼乞捷尔区去了,但我一下就把它认出来了。这回它可跑不掉了。”
另一位当官的从巴里洛尔区来到这里,后面跟着一个手捧火鸡的宪兵。是啊,找不到小猪,找只火鸡也好,反正都一样,总不能因为这点小差别而落在自己的同事后面。
在我过节没吃上小猪的同时,部长先生家中,有各区送来的小猪崽不住声地哼哼叫着。
但愿我也能当上这么个部长,也有只小猪从家里逃跑。那时,我就把这件事通知各州的警察局。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E.这篇小说描写了“我”和内务部部长在各自的小猪逃跑后,迥然不同的表现和遭遇,揭示出官场和社会的病态现实,具有极强的讽刺意味。
A.“我们”一家人一个挨着一个摸“我”买来的小猪并一个接一个发出“哎哟”的叫声,不为别的,就是因为这只小猪长得漂亮,惹人喜爱。
B.当小猪躲进另一家住宅后,我们捉到小猪的希望落空,“我”心中懊恼、不甘却无奈,只能想象那家住宅里的人正摸着我的小猪在喊:“哎哟!”
C.内务部部长的小猪逃跑后,部长只给警察局打了一个电话,各警察分局当官的很快就把小猪找到并亲自送来,因为他们都想借这个机会升官。
D.巴里洛尔区警察分局当官的找不到部长逃跑的小猪,只能送来一只火鸡,他这么做虽然也是在讨好部长,却比其他当官的更诚实,人品更好。
【小题2】第四段中,描写“我们”一家去追小猪时的外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
【小题4】小说的题目为“部长的小猪”,文中却详细描写了“我”的小猪逃跑后,一家人追捕小猪的情形,这样写合适吗?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50: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被誉为“民族魂”的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被删减的消息引发各界热议。支持删减者拿出“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顺口溜做论据,反对删减者认为鲁迅精神到什么时候也不能丢。
双方争执不下,让编教材的老师们好生为难。依我看来,鲁迅的文章,删点为妙。鲁迅是生活在上世纪早期的人,虽然是“白话文学运动的健将”,但毕竟是旧社会走过来的人,又曾在日本留学,文风难免古风萦绕,中西夹杂,拗口难懂。不只学生看了如吃了“摇头丸”,就是老师们讲起来都觉得头疼。删除一点这样的文章,可能师生们都会拍手称赞,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但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硬汉”形象,毛主席就说过“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删了鲁迅杂文,换了金庸的武侠小说,会不会无意识中让祖国的花朵们误入迷途?
鲁迅不是常青树,但他的精神是不朽的,所以至今被人们深深地怀念。中国有个古老的新词,叫“与时俱进”。对于鲁迅的文章,照抄照搬,“拿来主义”,是不是违背了鲁迅先生的初衷?我们学的是鲁迅的精神,而不是他夹杂着日式表达的拗口白话。在教材中删除鲁迅的原文,难道不能用新时代具有鲁迅精神的文章“取而代之”?
新时代有没有活着的鲁迅?我看肯定是有的。否则鲁迅逝世了,中国岂不真的折了“脊梁”?当今社会拿着“匕首投枪”,对不平、不公、不正大声疾呼,叹国人之麻木,怒国人之不争的大有人在,针砭时弊的好文章也比比皆是,编辑们选用他们的文章进入教材,既继承了鲁迅之精神,又克服了晦涩难懂之弊端,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
邓小平说:发展才是硬道理,“鲁迅”在教材中也应与时俱进。把鲁迅当成权威,放进“神坛”,本身就是对鲁迅的污辱。依我看,世上的千里马不少,只是有些人相信权威,没有伯乐的眼光罢了。真正继承鲁迅精神,是善于发现继承鲁迅衣钵的人,而不是硬着头皮念鲁迅创造的“三字经”。
【小题1】下列对于“鲁迅”在教材中也应“与时俱进”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当今社会拿着“匕首投枪”,对不平、不公、不正大声疾呼,叹国人之麻木,怒国人之不争的人也时有出现。
B.鲁迅生活的时期离我们较远,文风难免古风萦绕,拗口难懂,因此他的文章,删点为妙。
C.世上的千里马不少,新时代也有活着的“鲁迅”,编辑们也可选用他们的文章,编入教材。
D.对于鲁迅的文章,如果采用“拿来主义”的方法抄照搬,是违背先生初衷的。
【小题2】下列各项中,对于“鲁迅作品”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鲁迅作品被誉为“民族魂”,一些人认为中学语文教材删减鲁迅作品会丢掉鲁迅精神。
B.从“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顺口溜中可以看出鲁迅文风晦涩难懂的一面。
C.“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的这句话不仅对社会发展适用,对鲁迅作品在教材中的选编也非常适用。
D.鲁迅是“白话文学运动健将”,教材选编他的作品是为了学习他的白话语言。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如果我们太相信权威而把鲁迅放进“神坛”,这是对先生的一种污辱。
B.“鲁迅”在教材中也与时俱进,可用其他针砭时弊的好文章来代替鲁迅文章进入教材。
C.毛主席十分赞赏鲁迅,说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方向。
D.硬着头皮念鲁迅创造的“三字经”并不能真正继承鲁迅精神,真正继承鲁迅精神的,是善于发现继承鲁迅衣钵的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陈寅恪 踽踽独行的国学大师

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què)先生。然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没有“恪(què)”这样的读音,有人曾请教他为何不予纠正呢。陈先生笑着反问:“有这个必要吗?”他似乎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问及其价值。在国难、家恨和个人的坎坷中,他为学问付出了一生。

在中国学术逐渐向国际学界转轨时,在清华校方包括他的同事梁启超、王国维的鼎力支持下,陈寅恪为中国学术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对不同民族语文与历史的比较研究。他的讲课旁征博引,只要是从国学院毕业的学生,都成了大家。其中有语言学家王力、敦煌学家姜亮夫、历史学家谢国桢等。

1937年,陈寅恪把目光投向了魏晋南北朝和隋唐,这个转向与抗战有关。北平即将不保,父亲亡故、右眼失明的他携妻将雏,踏上流亡之路。藏书悉数毁于战火,随身携带的书籍大部分被盗。在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撰述了两部不朽的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他以论带史,跟早年做的那种,从语文学到历史学精细的对照,完全不一样。在中古研究里面,他注意到的若干解释中古中国的架构和因素,至今仍是很多研究者绕不过去的课题。说陈寅恪是了不起的学者,是因为他开创了一个研究的范式。为写这两部书,他曾躺在床上呻吟,对前来探视的邓广铭先生说:我身体快不行了,我坚持不住了。但是他又说,我不写完这两稿,我不死。

国际汉学界具有广泛影响的《剑桥中国史》给予陈寅恪异乎寻常的褒奖。牛津大学1939年正式聘请他担任该校汉学教授,并于此后数年虚席以待。他们认为,陈先生是当时“最优秀的中国学者”。

由于长期用高度近视的左眼工作,陈寅恪的双目失明了。抗战胜利了,陈寅恪由人搀扶着重新回到清华园,这时他57岁。陈寅恪是以古代书院的精神授课的。陈寅恪的助手、后任中山大学教授的胡守为,清晰地记得这样一堂课:那天他是唯一的学生。他来后,先生放下手头的工作,挪步到楼上,下楼时,竟郑重地换了一身长袍。胡守为说:“这件事对我的教育很深,这就是为人师表啊!”

因为生病,陈寅恪开始了他的第二次学术转向。1953年,在清华时的学生蒋天枢,寄来了长篇弹词《再生缘》,陈寅恪听了,大受震动。他认为,以前大家以为中国是没有史诗,《再生缘》就是史诗。是中国式的史诗。陈寅恪在病中,用口述的方式撰写《论再生缘》。由此,他开始了对明清历史和文化的探索。

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长。北京的许多好友都希望陈寅恪能接任,他却拒绝了。《对科学院的答复》起首说:“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陈寅恪认为,包括他和王国维在内的任何人,在学术上都会有错,可以商量和争论,但如果没有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意志,就不能发扬真理,研究学术。他主张“不要先存马克思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这样的观点,无疑是惊世骇俗的。

《论再生缘》完成了。受不正常的政治风气影响,无法正式出版,陈寅恪只能请人用蜡版刻印,分送友人。“文章我自甘沦落,不觅封侯但觅诗”,全书结尾处,陈寅恪用自己的两句诗,隐喻心境和志趣。

1958年,陈寅恪竟成了学术界“拔白旗”的对象。他不再教课,转为专力著述。他仍然浸润在他所构筑的那个纯粹的学术世界中。他仍强调文责自负,著作里的每一个字都是自己的,甚至不允许别人改动一个标点。陈寅恪有一部中古史论文集《金明馆丛稿初编》,出版社曾要求修改其中的一个词,被他严辞拒绝,为此,这本书竟没能在当时出版。

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走完他79岁的生命历程。

陈寅恪没有遗嘱。

(摘编自默秋同名文章)

(相关链接)

①陈寅恪(1890-1969),字鹤寿,江西修水人。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摘自“百度百科”)

②在日本弘文学院,陈寅恪和鲁迅同住一舍,朝夕相处。后来,鲁迅日记中不时地提到他,而陈寅恪没有只言片语谈到鲁迅。一直到晚年,陈寅恪才透露,因为鲁迅的名气越来越大,他怕言及此事被国人误认为自己像鲁迅所说的那样成为“谬托知己”的“无聊之徒”。

(摘编自陶方宜《鲁迅一生骂人无数为何不骂陈寅恪》)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陈寅恪认为没必要纠正关于自己姓名的读音错误,说明他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问及其价值,他的一生,是为学问的一生。
B.为促进中国学术逐渐向国际学界转轨,陈寅恪对不同民族语文与历史进行了比较研究,开辟了中国学术一个崭新的领域。
C.陈寅恪和鲁迅曾同住一舍,朝夕相处。但陈寅恪不愿提及这段往事,因为他不愿成为攀附鲁迅以抬高自己名望的无聊之徒。
D.本文语言简洁而内涵深沉,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陈寅恪具有开创意义的学术研究的推崇,对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洁人品的敬仰。
【小题2】陈寅恪的学术研究方向有怎样的变化?各有怎样的学术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小题3】题目中说陈寅恪是“踽踽独行的国学大师”,你是否同意对陈寅恪的这个评价?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听泉
东山魁夷
鸟儿飞过旷野。一批又一批,成群的鸟儿接连不断地飞了过去。有时候四五只联翩飞翔,有时候排成一字长蛇阵。看,多么壮阔的鸟群啊!……鸟儿鸣叫着,它们和睦相处,互相激励;有时又彼此憎恶,格斗、伤残。有的鸟儿因疾病、疲惫或衰老而失掉队伍。
它们时而飞过碧绿的原野,看到小河在太阳照耀下流泻;时而飞过丛林,窥见鲜红的果实在树荫下闪烁。想从前,这样的地方有的是。可如今,到处都是望不到边的漠漠荒原。任凭大地改换了模样,鸟儿一刻也不停歇,昨天,今天,明天,它们继续打这里飞过。
不要认为鸟儿都是按照自己的意志飞翔的。它们为什么飞,它们飞向何方?谁都弄不清楚,就连那些领头的鸟儿也无从知晓。为什么必须飞得这样快?为什么就不能慢一点儿呢?
鸟儿只觉得光阴在匆匆忙忙中逝去了。然而,它们不知道时间是无限的,永恒的,逝去的只是鸟儿自己。它们像着了迷似地那样剧烈,那样急速地振翅翱翔。它们没有想到,这会招来不幸,会使鸟儿更快地从这块上地上消失。
鸟儿依然忽喇喇拍着翅膀,更急速、更剧烈地飞过去……
森林中有一泓清澈的泉水,发出叮叮哆哆的响声,悄然流淌。这里是鸟群休息的地方,尽管是短暂的,但对于飞越荒原的鸟群说来,这小憩何等珍贵!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是这样,一天过去了,又去迎接明天的新生。
鸟儿在清泉旁歇歇翅膀,养养精神,倾听泉水的絮语。鸣泉啊,你是否指点了鸟儿要去的方向?
泉水从地泉深处涌出来,不间断地奔流着,从古到今,阅尽地面上一切生物的生死,荣枯。因此,泉水一定知道鸟儿应该飞去的方向。
鸟儿站在清澄的水边,让泉水映照着身影,它们想必看到了自己疲倦的摸样。它门终于明白了鸟儿作为天之骄子的时代已经一玄不复返了。
鸟儿想随处都能看到泉水。这是困难的。因为,它们只顾尽快飞翔。
不过,它们似乎有所觉悟,这样连续飞翔下去,到头来,鸟群本身就会泯灭的,但愿鸟儿尽早懂得这个道理。
我也是群鸟中的一只,所有的人们都是在荒凉的不毛之地上飞翔不息的鸟儿。
人人心中都有一股泉水,日常的烦乱生活,掩蔽了它的声音,当你夜半突然醒来,你会从心灵的深处,听到悠然的鸣声,那正是潺潺的泉水啊!
回想走过的道路,多少次在这旷野上迷失了方向,每逢这个时候,当我听到心灵深处的鸣泉,我就重新找到了前进的标志。
泉水常常问我:你对别人,对自己,是诚实的吗?我总是深感内疚,答不出话来,只好默默低着头。
心灵的泉水告诫我:要谦虚,要朴素,要舍弃清高和偏执。
心灵的泉水教育我:只有舍弃自我,才能看得真实。
舍弃自我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我想。然而,絮絮低语的泉水明明白白对我说:美,正在于此。
【小题1】文章前四段写飞翔的鸟儿陷入了哪些误区?这样写有何用意?(5分)
【小题2】解释下列两句在文中的含意。(5分)
(1)任凭大地改换了模样,鸟儿一刻也不停歇。(2分)
(2)只有舍弃自我,才能看见真实。(3分)
【小题3】梳理文章思路,并简析这样安排的好处。(6分)
【小题4】请分析文章最主要的表现手法,并结合其主旨,联系现实生活,谈谈自己的感悟。(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注)本数据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设计实施的中国教育追踪调查。调查在全国范围内抽取28个区县的112所城乡学校、438个班级、19487名初中学生作为调查样本,调查对象包括学生、家长、老师及学校领导。
(摘自《光明日报》2016年8月18日)
材料二:
父母都在外地的留守儿童最多,占51.7%,其次是父亲外出的,占40.2%,母亲外出的最少,占8.1%,但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在各个方面的问题最突出。他们生活习惯更差,网络不良行为更多,意外伤害更多,对留守生活的负面体验也更高;学校表现更糟糕,遭受欺负的比例更高;在自我接纳和人际交往方面,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表现矛盾,他们觉得自己更有用,同时也觉得别人比自己运气好;他们觉得自己更受人欢迎,但不愿意和别人谈话聊天;他们认为自己的好朋友更多,但无助感最强。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威尔对亲子依恋的研究结论是:心理健康最基本的要求在于婴儿应该有与母亲(或稳定的代理母亲)之间的连续不断的温暖、亲密的关系。他深信,早期依恋特征对个体后期发展有重要影响,而且早期依恋的发展是不可逆的,一旦错过关键期,儿童依恋难以重新建立,个体会出现情感不稳定的状况,面对挑战时也容易出现易怒情绪。
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虽然面临学习生活中的重重困难,对现在生活的满意度最低,但他们没有放弃对自己和生活的信心,仍旧表现得积极向上,他们中有94.4%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比父亲外出的高2个百分点;有87.8%对未来怀有希望,比父母外出的高6.3个百分点。
最新的一项调查显示,打工父母跟孩子见面和联系次数存在“临界点”,即每年见面4次,每月联系4次,不到这个次数,孩子的心理状态比不见面、不联系的情况还差。
“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撩拨效应’,如果完全没有联系,孩子不会再指望从父母那里得到支持和帮助,遇到问題会去寻求其他人。反之,如果联系紧密,孩子会指望得到父母支持。此外,当每年见面次数超过9次,每月都有联系时,孩子的心理状态基本能够达到正常孩子的水平。”北京师范大学李亦菲教授说。
(摘自《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存在问题及对策的调研报告》及《工人日报》2016年7月)
材料三:
对于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关爱保护有了国家层面的制度,2月1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意见明确了基层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关爱、保护留守儿童的职责,首次提出了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建立农村留守儿童信息台帐的制度,一人一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并且规定了台帐的主要信息: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通过定期走访、全面排查后掌握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情况、监护情况、就学情况;乡镇政府组织的重点核查;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在工作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脱离监护单独居住或失踪、监护人丧失监护能力或不履行监护责任、疑似遭受家庭暴力或虐待、疑似遭受意外伤害或不法侵害等情况的,应当在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告。
材料四:
僵化的户籍制人为地把人画地为牢,把人们固定在户籍地,这才是留守儿童大量存在的制度性原因。很多人不去要求政府改革户籍制度,而要求政府投入更多的人力与财力去关注留守儿童,希望更多公益机构去关怀帮助留守儿童,这不是舍本逐末吗?如果改变了产生留守儿童的制度,也不需要政府投入这么多资源了,纳税人也可以节省一大笔钱;如果户籍制不变,恐怕再多的政府投入,再多的公益人士也无法解决问题。
(摘自黄凯平《留守儿童的伪问题与真问题》)
【小题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面是(    )
A.根据调查可以看出,只有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比父母都在外地的留守儿童在各个方面的不良表现是最突出的。
B.打工父母与孩子见面和联系的次数越多,孩子的心理状态越好,不见面和不联系情况最差。
C.如果想要让孩子的心理状态基本能够达到正常孩子的水平,每年父母与孩子见面的次数要超过9次。
D.针对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国家出台的《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对他们有关爱和保护的作用。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美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威尔的研究结论表明,婴儿只有与母亲之间有连续不断的温暖、亲密关系,才会心理健康。
B.对于儿童的成长来讲,早期依恋的发展是不可逆的,一旦错过关键期,儿童就不能再建立儿童依恋,并且情感会不稳定。
C.从材料一的调查情况可以看出,无论男生还是女生,农村留守儿童的身高与城市儿童和随迁儿童的相比都要低。
D.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和父亲外出的留守儿童相比,前者对现有生活的满意度低,但对未来却更怀有希望。
E. 要求政府投入更多的人力与财力去关注留守儿童,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根本办法在于改革户籍制度,不要用僵化的户籍制度约束人。
【小题3】结合材料分析,如何才能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