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几分钟后,伽西莫多用失望的眼神扫视了人们一遍,又用更加令人心碎的声音喊道:“给水喝!”
仍然只引起一阵哄笑。
“喝这个吧!”罗班•普斯潘叫喊着,把一块在阴沟里泡过的海绵扔到他的脸上,“拿去吧,恶汉!算我欠你的情哪!”
有个妇人把一块石子向他头上扔去:“这是给你在黑夜里用那些倒霉的钟警醒我们的教训!”
“喂,小子!”一跛脚使劲拄着拐杖走到他跟前喊道,“你还在圣母院塔顶上咒骂我们不?”
“这只碗给你去喝水!”一个男人把一个破瓦罐向他的胸脯扔去,“我老婆就是因为看见你从她面前走过,才生下了一个两个脑袋的娃娃。”
“我的母猫生下了一只六只脚的小猫!”一个老妇把一块瓦片向他头上扔去,尖声嚷道。
“给水喝!”伽西莫多喘息着喊了三遍。
这时他看见人群里闪开一条路,走出了一位装束奇特的姑娘,身边带着一只金色特角的雪白的小山羊,手里拿着一面小鼓。
伽西莫多的独眼闪了一下,原来就是昨晚曾经想抢走的那个波希米亚姑娘呀。他模糊地意识到正是因为那件事他此刻才在这里受惩罚呢。何况这种事在这个世界上并不算稀罕,他不是由于不幸耳聋,又由于被一位聋法官审问,才受到了惩处的吗?他十分相信她是来向他报复的,也是向别人一样来打他的。
看见她真的迅速走上石阶,愤怒和轻视使他透不过气,他真想把刑台打个粉碎,假若她的独眼能够发出雷电,那波希米亚姑娘一定会给雷电击毙,上不了刑台啦。
她一言不发地走进那扭着身子枉自躲避她的犯人,从胸前取出一只葫芦,温柔地举到那可怜人干裂的嘴边。
这时,人们看见他那一直干燥如焚的独眼里,滚出了一大颗眼泪,沿着那长时间被失望弄皱了的难看的脸颊慢慢流下来。这也许是那不幸的人生平第一次流出的眼泪。
这是他竟忘记了要喝水了,那埃及姑娘不耐烦地扁了扁小嘴,微笑着把水倒在伽西莫多张着的嘴里,他一口气喝着,他显然是渴到极点了。
喝完水,那可怜人便要伸出嘿嘿的嘴,无疑是想吻吻那帮助了他的美丽的小手。但那姑娘有些疑惑,想起来前一晚上那件未遂的暴行,便像小孩害怕被野兽咬着似的,惊恐地把手缩回去了。
于是那可怜人的聋子用充满责怪和无限悲哀的眼光望着她。那漂亮、鲜艳、纯洁、迷人而又那么娇弱的姑娘,竟会那样好心肠地跑去救助一个如此可怜可恶的家伙,那情景无论如何是很动人的,而这件事又发生在一个刑台上,那就更为动人了。
观众也被感动了,大家拍手喊道:“好极了,好极了!”
(节选自雨果《巴黎圣母院》)
【小题1】小说中对众人围攻咒骂这一场面描写有何作用?
【小题2】鲁迅先生说:“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的是画他的眼睛。”选文中四次写到伽西莫多的眼睛,请逐条分析他的心理活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51: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汉学家叶嘉莹
上官云
5月10日,海内外各界人士齐聚天津南开大学,共贺叶嘉莹先生九十华诞。温家宝致信祝贺,称先生七十年来孕育桃李,从事研究,为传播中国文化作出重头贡献。在致答谢词时叶先生说:“如果人有来生,我还愿做一个教师,我仍然要教古典诗词。”她是当今世界最负盛名的汉学家之一,著作等身,精研古诗词,培养无数学生,被称为“大师的老师”。
1924年,叶嘉莹生于旧北京一个传统世家,那时的叶家奉行儒学,恪守礼仪。闲暇时,父亲与伯父会声情并茂吟诵古诗;母亲与伯母也会各执一册诗词选集研读。受此环境熏陶,叶嘉莹开蒙很早,六七岁便诵读《论语》,十几岁能写格律诗词。1941年,她考入北平辅仁大学国文系,师从诗词名家顾随,打下深厚的古典诗词功底。
她容貌端丽,天资聪颖,是典型的民国“闺秀”。直到今天,叶嘉莹仍然打扮得十分齐整:留着纤长指甲、佩戴粉边眼镜,仪态优雅。或许是出于天然的气质,辅仁读书期间几乎没有人敢随便跟她讲话,“直到毕业时同学道别,我才听说有男同学编排我‘孤芳自赏’‘我行我素’。很多人说我爱情诗讲的那么好,长的又不难看,但事实上,我真的没有感情方面的经验。”
叶嘉莹的一生几乎与中国近现代史同步,她也经历了那个时代的幸与不幸:1937年抗战爆发,父亲随公司迁往后方,杳无音讯;17岁刚刚考取辅仁大学,母亲因病去世;24岁婚后随丈夫迁至台湾,遭遇白色恐怖入狱……在屡次磨难中,叶嘉莹丢掉了衣服、行李,却始终贴身携带恩师顾随的授课笔记。“因为我知道那些东西的价值。天地之间,除了这些笔记,再也没有记录老师讲课的东西,是他把诗丰富美好的生命传达出来,所以,拼尽一切,我也要把这些东西带出来。”在恩师影响下,对古诗、古典文化的热爱与研究一直伴随叶嘉莹的生活,包括“白色恐怖”时期。“放出去后我没有工作,甚至没有桌子床铺,先生仍在监狱,身边带着吃奶的孩子。我放弃研究还是没有放弃过?"叶嘉莹自问自答,怅然叹息,“或许当时我内心仍然热爱着我的古诗,但是我在生活中不得不暂时放弃了。生活非常困苦,但是我还会背诗啊。”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叶嘉莹远赴哈佛教授中国古典诗词,并与人合作做古诗词研究。那段时光,让她受益匪浅的是哈佛大学图书馆丰富的藏书。“我的办公室就在图书馆楼上。与我合作的美国教授为我提供很多方便,他告诉图书馆的人:‘你们五点钟闭馆,但是叶先生可以一个人留在里面看书。’”为了尽可能节约时间,她每天很早起床,一杯咖啡、两片面包做个三明治,带到图书馆算作午餐,然后去馆外的推车买个三明治当晚餐,一直工作到天黑。
叶嘉莹逐渐在古诗词领域取得成就,于1990年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称号,她是加拿大皇家学会有史以来唯一的中国古典文学院士。2008年,还荣获了首届“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单看文学领域的成就,很难把这位学者跟柴米油盐联系起来,而她将二者平衡得很好。虽然投入诗歌会忘记一切,但她一直挂在嘴边的话是:“我不会因为能够读一点书就骄傲,在家里,媳妇儿就是媳妇儿。”在北美教书时,为了节约开支,她“算计”租房地点:要离教书的学校近、离女儿学校近、离莱场近。“我白天带了三明治上班,背着大书包下班先到莱场,抱着一堆纸袋子里的菜回家,洗菜切菜,洗米做饭,包括吸尘扫地都是我来做。”这样的生活,她过了几十年。在台湾,女儿刚出生,她甚至会亲手洗涮尿布。在外甥眼里,舅妈就是洗碗做饭、伸手掏水沟的居家媳妇。直到他去加拿大,才知道这位常常蹲着洗尿片的女人竟然是大学教授。
“事实上,就算我一直教书,我也不是好为人师。”她说,“我的‘好’是‘好为人弟子’,我喜欢学习。除了教书以外,虽然很忙,我仍然去听外文系的诗歌或诗歌理论的课程,我是下了工夫去学习的。”此前一直两地奔波讲课的她说,“回想我这一生,实在是幸运的。现在南开就是我的家,我的根就是在中国!”
(节选自2014年11月6日中新社刊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材料第一段写温家宝致信祝贺,既强调了叶嘉莹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所做的重要贡献,也从侧面衬托出叶嘉莹在海内外的影响力。
B.1941年,17岁的叶嘉莹考人北平辅仁大学国文系,出于天然的气质,叶嘉莹“孤芳自赏”“我行我素”,几乎没人敢随便跟她讲话。
C.叶嘉莹屡经磨难,衣服、行李被丢掉了,却始终贴身携带恩师顾随有关诗词的授课笔记,充分表现出叶嘉莹的感恩情怀和诚信品质.
D.“白色恐怖”时,叶嘉莹被从监狱放出后没有工作,先生仍在监狱,她身边又带着孩子,生活的压力让她不得不放弃了古诗词研究事业。
 
E.材料末尾处叶嘉莹说“我的根就是在中国!”这句话既表现了叶嘉莹的故土情结,也饱含着她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及对祖国的深情与热爱。
【小题2】叶嘉莹在古典诗词界被称为“大师的老师”,请结合材料简要概述她在古典诗词领域取得成就的原因。
【小题3】叶嘉莹是当今世界最负盛名的汉学家之一,但材料第六段却从“柴米油盐”的角度,展现其“媳妇”的一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
【小题4】九十高龄的叶嘉莹在致答谢词时说:“如果人有来生,我还愿做一个教师,我仍然要教古典诗词。”你对这句话有什么理解?请结合材料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25分)
最后一课
张春风
3年前,18岁的珍妮一时糊涂,因在金店盗窃了一枚昂贵钻戒,被关进了女子监狱。通过洗心革面,她在平安夜那天提前获得了假释。
珍妮怯怯地走出了大门,站在空荡荡的街道上,她不知自己该不该回家。自入狱后,父母只探望过她两回且态度冷淡,也许父母是怪自己玷污了家族的名声。因此,她并没有告诉父母出狱的消息。
珍妮正不知所措时,狱警苏珊走了过来。在监狱,善良的苏珊是每一个女囚的朋友。苏珊似乎看出了她的窘境,微笑地说:“珍妮,今晚我邀请你一起过平安夜。”
苏珊将珍妮带回了家,那是一栋漂亮的小洋楼,门口的圣诞树洋溢着浓厚的节日气息,桌上的烤火鸡散发着扑鼻的香味。
苏珊热情地介绍:“这是珍妮,今晚将跟我们一起度过平安夜。”丈夫杰森是个律师,和蔼地说:“珍妮,欢迎你。”苏珊的女儿伊莲是个典型的嘻哈族,打了声招呼“嗨”后,就自顾去弄圣诞树上的礼物了。苏珊笑着说:“珍妮,先上楼洗个澡吧,晚餐马上开始了。”珍妮点点头,低头上了楼。
在浴室,珍妮足足冲洗了25分钟,她想冲去身上所有的晦气。洗完后,珍妮神清气爽地走下楼。这时,伊莲正躲在阳台边悄悄打电话。
苏珊摆好餐具后,喊楼上的杰森下来吃饭,他疾步走了下来,迫不及待地问:“亲爱的,看见我放在卧室床上的5000美元了吗?我刚才去了一趟书房,回来就不见了?”苏珊摇了摇头:“我一直在厨房呢。”杰森狐疑地说:“奇怪,我半小时前放在那的。”他下意识地望了望珍妮。珍妮慌乱地说:“请相信我,刚才,我一直在浴室洗澡。”苏珊坚定地点了点头:“杰森,虽然浴室就在卧室的隔壁,但请别怀疑到珍妮。”
这时,伊莲兴冲冲地跑了进来。杰森一边切着烤火鸡,一边询问伊莲,伊莲摇摇头说:“我可从来不干这样的事情。”
餐桌上,珍妮小心翼翼地吃着烤火鸡。这时,杰森突然问:“苏珊,你还没说珍妮是从哪里来的呢?”珍妮大吃一惊,原来,苏珊还没有告诉他们自己的遭遇。苏珊淡淡地说:“今天,珍妮刚刚出狱。”话音未落。杰森笑眯眯地说:“珍妮,这没什么,真的!谁能保证自己一辈子不犯错误呢。来,咱们一起为珍妮重获自由干一杯!”珍妮感激不已。可是,伊莲明显不怀好意地问:“珍妮,当初你是因为什么而入狱的呢?”珍妮犹豫片刻,红着脸说:“是……是偷窃。”苏珊尴尬地打着圆场:“珍妮,再多吃点烤火鸡吧。这可是我特意为你准备的!”说罢,又切了一大块给珍妮,可是,此时美味的烤火鸡已经寡淡无味。杰森父女虽然不说话,珍妮总觉得,他们犀利的目光让自己脸上火辣辣的。
晚饭后,苏珊将珍妮领到了楼下一个整洁的卧室。进屋后,珍妮不禁蒙住被子号啕大哭。因为失眠,半夜她悄悄走出了卧室。这时,她发现苏珊的卧室还亮着灯。深思熟虑后,珍妮终于做出了一个决定。她要将政府发给每一个囚犯出狱后的津贴5000美元交给杰森。
第二天清早,珍妮悄悄将钱压在客厅的花瓶下,然后,蹑手蹑脚出了门。珍妮刚想开门,客厅的灯亮了。原来苏珊正端坐在沙发上,失望地问:“珍妮,为什么要这样做?”珍妮呆住了:“我……”这时,杰森和伊莲也同时走了出来。原来,他们每一个人都起得比自己更早。
伊莲一改昨天不驯的装扮,拉住珍妮,问:“你明知道那5000美元是我拿的,为什么不当众说出来?”原来,珍妮听到昨晚伊莲在阳台上打电话说自己偷拿了父亲的5000美元,去和几个朋友相约去巴黎度假。
苏珊大声地问:“告诉我,为什么要把罪名揽到自己头上?”珍妮低头说:“对不起,我不能破坏你们家庭的和睦。纵然我说出真相,你们也不一定会相信。因为,我曾是个偷窃犯。而伊莲,是你们的亲爱女儿……”
杰森走了过来,不好意思地说:“昨晚,是我们合演了一出戏。因为,苏珊想给你上最后一堂课。”珍妮诧异地问:“为什么?”苏珊轻轻搂住珍妮,慈爱地说:“其实,大家早已相信你了。可是,你却仍不自信。记住,你已经走出监狱,已经为曾经的罪名付出了代价。你现在和我们一样,以后,当你再被别人诬蔑的时候,一定要大声地站出来反驳。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地忘掉过去。”苏珊并不知道,她挽救了一颗绝望的心。昨晚,珍妮想:不论自己怎样努力,都无法改变别人歧视的目光,她决定离开苏珊的家后,继续出来混日子。但现在,珍妮改变了主意。今天,是新年的第一天。她要搭最早的一列火车回家,祈求父母的原谅,重新开始崭新的生活。
(节选自《知音》)
【小题1】下列各项对原文所做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珍妮本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女,可由于她的一时糊涂去偷窃,而被收入了监狱。这个打击使她在出狱后也没有马上走出它的阴影。
B.本文结构上使用了照应的手法,如前文有珍妮听见伊莲打电话,后面有电话内容的解说。这增强了情节的曲折性,可读性。
C.小说的情节简单,但却不平庸,它以设骗局、解骗局的结构模式,给我们每一个没有犯错的人上了生动的一课。
D.杰森和伊莲父女俩虽然最后给与珍妮的行为以理解,但是他们仍然是现实生活中那些蔑视失足青年的代表。
E.珍妮宁愿拿出5000元津贴,也不肯为自己辩护,是因为在她的内心深处,她依然认为自己是个“贼”,她也认为别人都会这样看待自己。
【小题2】文章以“最后一课”为题,有什么好处?(6分)
【小题3】苏珊一家设计那个“骗局”的目的是什么?(6分)
【小题4】面对像珍妮这样有犯罪前科的人,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呢?请结合文章和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8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百岁吴清源: 一生一世一棋局
蒋丰
吴清源的父亲吴毅曾留学日本,对围棋非常痴迷,回国后也爱不释手。在父亲的教导下,吴清源和几个兄弟在家以下棋为乐,但他明显比其他几个孩子进步快,从小就会两手同时打谱。
吴清源童年时,全家“北漂”进京。父亲看见吴清源潜质非凡,专门为他订购了新出版的日本棋谱。他人小手小,棋谱大都很厚,每天从早到晚一手拿棋谱一手拿棋子,因为学习异常用功,久而久之吴清源两只手的中指都弯曲变形,从小就落下“职业病”。
1924年,吴毅因患肺病治疗无效,不幸去世。当时,吴清源仅有10岁。失去了顶梁柱,家道中落,但吴清源似乎并没有收到什么影响,依然是每天埋头研究围棋。当时正是段祺瑞执政时期,名手顾水如是他门下的清客,常和他一起下棋。于是,母亲带着吴清源拜访顾水如,请他把年幼的吴清源引荐给段祺瑞。
段祺瑞见了吴清源后,很是喜欢,每月给他100大洋的补助。此后,随着时局变化,段祺瑞自身难保,吴清源的补助也彻底“断了炊”。为了养活家人,吴清源在福建同乡的带领下,开始到日本人的俱乐部里下棋。
一天,吴清源和一个日本初段下了一盘棋,苦战数小时后获胜。这盘棋把日本人山崎有民惊呆了。他立刻给远在日本的著名棋士濑越宪作写了封信,力荐濑越收下吴清源做弟子。从1926年夏天到1928年,吴清源又先后与日本3名高手下了多盘测试棋,均胜出。看了这些测试棋谱,濑越决意收下吴清源。这一消息在日本引起轩然大波,一方面有人担心,如果吴清源将来棋下得不好,作为当世高手的濑越脸面何在?另一方面,如果吴清源太凶猛,打败日本众多高手,日本围棋脸面何在?濑越说:“吴清源是百年难遇的旷世奇才,让他到日本学习是我的夙愿。”
1928年,吴清源抵达日本。由于政局动荡,濑越担心他的人身安全,把吴清源接到身边住下。之后,又将吴清源的家人陆续接到日本团聚。
吴清源刻苦好学,棋艺越来越精进。从1929年至1932年,他段位不高,执黑棋为多,因战绩辉煌,获得了“黑先无敌”的美誉。
这一时期,吴清源还结识了他一生的挚友木谷实。木谷实和他一样,在各种棋战中有意识地打破常规,当时被称为“新布局”。 “新布局”打破了日本棋界从幕府初期开始300余年的固定模式,棋手布局的思维方法获得自由。“新布局”也成为现代围棋的雏形。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曾专门写文章赞扬说: “木谷实、吴清源创造新布局的时代,不仅是两位盖世天才的青春时代,实际上也是现代围棋的青春时代。”
从1939年至1956年,围棋界进入了绝对的“吴清源时代”。这17年间,吴清源凭借个人之力,在十番棋中,空前绝后地战胜了全日本最顶尖的7位超级棋士,这样的成就让吴清源成为当之无愧的棋坛第一人。
吴清源在棋盘上横扫日本棋手时,正值日本军国主义日盛,他每赢一盘棋,都要冒着生命危险。吴清源把这些十番棋比赛,比做悬崖上的决斗,要么胜利,要么粉身碎骨。在巨大的压力和歧视中,他全胜而归,除了棋艺的精湛外,能够获胜的根本,则是他的平常心。吴清源说:“对战时,胜负对我来说无关紧要。从一开始我想的就是让自己置身于围棋的流势,任其漂流,不管止于何处。”
1961年,吴清源遭遇车祸,之后又患上了肺结核。疾病使他退出棋坛,但他对围棋痴迷不改。晚年的他不再拘泥于胜负,而是倡导“六合之棋”“中的精神”,也就是说,围棋的目标不局限于边角,而应保持平衡。吴清源的围棋思维已更多渗透着人生哲理。直至耄耋之年,他一直担任有着“围棋奥运”之称的应氏杯的裁判长和名誉顾问,只要身体允许,他都会亲临赛场观战。
2014年2月,吴清源去观看日本棋圣战决赛。当时正值第五局,执黑的山下敬吾落在下风,许多人认为山下敬吾悬了。吴清源当场不动声色,临走时说:“白棋输了。”结果,山下敬吾真的赢了。众人感慨:百岁棋圣,宝刀不老。
(摘自《环球人物》)
相关链接:
(1)吴清源于2014年8月25日被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授予和平发展贡献奖,表彰他多年来为中日围棋交流、中日友好以及提高青少年围棋水平做出的贡献。(CCTV《新闻联播》)
(2)电影《一盘没有下完的棋》 以吴清源的经历为蓝本,描写中国少年围棋天才赴日本学棋的故事,力图表现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中日文化界为了两国和平以及文化交流所付出的的努力以及遭受的磨难。 
(《形容吴清源:棋圣、独孤求败、入神》)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文章的标题概括出了吴清源与围棋的关系,他一生一世都围绕着围棋生活,同时也照应了以吴清源为原型的电影《一盘没有下完的棋》。
B.吴清源围棋的启蒙老师是其曾留学日本的父亲吴毅,文章开篇介绍这方面的内容,主要是为后文中吴清源能够到日本学习围棋做铺垫。
C.文章交代了吴清源在父亲去世后,家庭十分贫困的状态下在母亲的操持下投奔段祺瑞以及到日本人的俱乐部里下棋的内容,其目的是体现吴清源从小就坚强、敢于担当的品格。
D.吴清源跟随父亲学习围棋时展现出天赋,后来到日本后更是刻苦努力,所谓“吴清源时代”体现出来的是他对围棋的执着和坚持。
E.文章引用川端康成的话,证明了吴清源和木谷实创造的“新布局”在现代围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二人利用“新布局”创作出了现代围棋。
【小题2】濑越收吴清源为徒的相关内容体现了濑越怎样的性格特征?
【小题3】吴清源退出棋坛后有哪些表现?这些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4】吴清源成为“棋坛第一人”的突出表现有哪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悼朱光潜先生李泽厚
朱光潜先生逝世了,我应该写点什么,却不知道写什么才好。凌晨四点钟,我坐在屋里发呆,四周是那样的寂静。
我和朱先生是所谓“论敌”,20世纪50年代曾激烈地相互批评过,直到朱先生暮年,我也不同意他的美学观点。这大概好些人都知道。但是,我和朱先生两个人一块喝酒时,朱先生私下称赞过我的文章……这些却不一定有许多人知道。那我就从这写起?
我那第一篇美学文章是在当时批朱先生的高潮中写成的。印出油印稿后,我寄了一份给贺麟先生看。贺先生认为不错,便转给了朱先生。朱先生回信给贺先生说,他认为这是批评他的文章中最好的一篇。贺先生把这信给我看了。当时我二十几岁,虽已发表了几篇文章,但毕竟是言辞凶厉而知识浅薄的“毛孩子”。这篇文章的口气调门便也不低,被批评者却如此豁达大度,这相当触动了我,虽未对人常说,却至今记得。贺先生也许早淡忘了,但不知那封信还在不?当然,朱先生在一些文章中也动过气,也说过重话,但与有些人写文章来罗织罪状,夸大其词,总想一举搞垮别人,相去何止天壤?我想,学术风格与人品、人格以至人生态度,学术的客观性与个体的主观性,大概的确有些关系。朱先生勤勤恳恳,数十年如一日地写了特别是翻译了那么多的东西,造福于中国现代美学……这是我非常敬佩而想努力学习的。朱先生那半弯的腰,盯着你看时那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带着安徽口音的沉重有力的声调,现在异常清楚地呈现在我的眼前。
因为自己懒于走动,我和朱先生来往不多。在“文革”中,我去看过他几次。我们只叙友情,不谈美学。聊陈与义的诗词,谈恩斯特·卡西尔……虽绝口不涉及政治,但我当时那股强烈的愤懑之情总有意无意地表露了出来。我把当时填的一首词给朱先生看了,朱先生却以“牢骚太盛防肠断”来安慰、开导我,并告诉我,他虽然已七十多岁,但每天仍坚持运动,要散步很长一段路程,并劝我也搞些运动。朱先生还告诉我,他每天必喝白酒一小盅,多年如此。我也是喜欢喝酒的,于是朱先生便用酒招待我,我们边喝边聊。有一两次我带了点好酒到朱先生那里去聊天,我告诉他,以后当妻子再干涉我喝酒时,我将以高龄的他作为挡箭牌,朱先生听了,莞尔一笑。
“文革”后,朱先生更忙了,以耄耋之年,编文集、选集、全集,应各种访问、邀请、讲学、开会,还要翻译维柯的作品……于是我没再去朱先生那里了。最近两年,听说朱先生身体已不如前,但我消息既不灵通,传闻又时好时坏,加上自己一忙,也就没十分注意。
如今,一声惊雷,先生逝去。回想起当年情景,我真后悔这十年没能再去和朱先生喝酒聊天,那一定会痛快、高兴得多。 但这已经没有办法了,生命只有一次,人生不能重复。只是记忆和感情将以更丰富的形态活在人的心底。而这也就是死亡所不能吞噬的人类的有活力的生命和生命的活力。
一九八六年三月七日晨五时匆草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作者和朱光潜先生曾有过激烈的论争,学术见解也不甚相同,但作者却仍对朱光潜先生充满了崇敬、爱戴之情。
B.作者年轻时知识浅薄、牢骚满腹,写文章也是言辞凶厉、傲慢自大,他为自己对朱光潜先生造成的伤害懊悔不已。
C.“文革”中作者与朱光潜先生会面时只叙友情,不谈美学,既有当时政治气候的原因,也有两人观点相悖的原因。
D.作者认为朱光潜先生的人品、人格以及人生态度决定了他的学术风格,并最终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美学大师。
【小题2】在这篇悼念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朱光潜先生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小题3】朱光潜先生对“论敌”的态度给你哪些启迪?请结合文本分条陈述。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岁朝清供
汪曾祺
“岁朝清供”是中国画家爱画的画题。明清以后画这个题目的尤其多。任伯年就画过不少幅。画里画的、实际生活里供的,无非是这几样:天竹果、腊梅花、水仙。有时为了填补空白,画里加两个香橼。“橼”谐音圆,取其吉利。水仙、腊梅、天竹,是取其颜色鲜丽。隆冬风厉,百卉凋残,晴窗坐对,眼目增明,是岁朝乐事。
我家旧园有腊梅四株,主干如汤碗,近春节时,繁花满树。这几棵腊梅磬口檀心,本来是名贵的,但是我们那里重白心而轻檀心,称白者为“冰心”,而给檀心的起一个不好听的名字,“狗心”。我觉得狗心腊梅也很好看。初一一早,我就爬上树去,选择一大枝——要枝子好看,花蕾多的,拗折下来—腊梅枝脆,极易折,插在大胆瓶里。这枝腊梅高可三尺,很壮观。天竹我们家也有一棵,在园西墙角。不知道为什么总是长不大,细弱伶仃,结果也少。我不忍心多折,只是剪两三穗,插进胆瓶,为腊梅增色而已。
我走过很多地方,像我们家那样粗壮的腊梅还没有见过
在安徽黟县参观古民居,几乎家家都有两三丛天竹。有一家有一棵天竹,结了那么多果子,简直是岂有此理!而且颜色是正红——一般天竹果都偏一点紫。我驻足看了半天,已经走出门了,又回去看了一会。大概黟县土壤气候特宜天竹。
在杭州茶叶博物馆,看见一个山坡上种了一大片天竹。我去时不是结果的时候,不能断定果子是什么颜色的,但看梗干枝叶都作深紫色,料想果子也是偏紫的。
任伯年画天竹,果极繁密。齐白石画天竹,果较疏;粒大,而色近朱红;叶亦不作羽状。或云此别是一种,湖南人谓之草天竹,未知是否。
养水仙得会“刻”,否则叶子长得很高,花弱而小,甚至花未放蕾即枯瘪。但是画水仙都还是画完整的球茎,极少画刻过的,即福建画家郑乃珖就不画刻过的水仙。刻过的水仙花美,而形态不入画。
北京人家春节供腊梅、天竹者少,因不易得。富贵人家常在大厅里摆两盆梅花(北京谓之“干枝梅”,很不好听),在泥盆外加开光风彩或景泰蓝套盆,很俗气。
穷家过年,也要有一点颜色。很多人家养一盆青蒜。这也算代替了水仙了吧。或用大萝卜一个,削去尾,挖去肉,空壳内种蒜,铁丝为箍,以线挂在朝阳的窗下,蒜叶碧绿,萝卜皮通红,萝卜缨翻卷上来,也颇悦目。
广州春节有花市,四时鲜花皆有。曾见刘旦宅画“广州春节花市所见”,画的是一个少妇的背影,背兜里背着一个娃娃,少妇著白上衣,银灰色长裤,身材很苗条。穿浅黄色拖鞋。轻轻两笔,勾出小巧的脚跟。很美。这幅画最动人之处,正在脚跟两笔。
这样鲜艳的繁花,很难说是“清供”了。
曾见一幅旧画:一间茅屋,一个老者手捧一个瓦罐,内插梅花一枝,正要放到案上,题目:“山家除夕无他事,插了梅花便过年。”这才是“岁朝清供”!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小题1】结合文章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
(1)“养水仙得会‘刻’”的“刻”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2分)
(2) “很难说是‘清供’了”的“清”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2分)
【小题2】简析“我走过很多地方,像我们家那样粗壮的腊梅还没有见过”一句在文中的作用。(4分)
【小题3】试举例分析本文的语言风格?(6分)
【小题4】从“岁朝”之“供”入手,探究本文所表现出的民族风俗与人文精神。(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