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掌眼
好字画的陈四仙,是骑河镇上唯一的看病先生,因为诊病、进药、买字画一类的事儿,常到七十里外、黄河对岸的省城开封去。因而,很多外边的消息,都是陈四仙带到镇上来的,但这次,陈四仙却从城里带来了一个旗人。
旗人是陈四仙多年的老朋友,汉名叫金辨芝,三十多岁,随手端着一个银制的大水烟袋,说起话来,一口的“里城音儿”,一听就知道是从北京城里出来的。金辨芝见多识广,过手的名人字画不计其数,自小练成了一双法眼。开封城里的官宦商贾,手里有了货又拿不准时,都要请金辨芝去搂一眼。前段日子,陈四仙用古方治愈了自己的肺痨,一高兴,去大相国寺后头捡漏,花二百现洋买了一副徐渭的《古道青藤图》,正有心想请金辨芝给看看,碰巧冯玉祥在开封遣散旗营,于是,俩人就到了骑河镇。
好茶好酒为伴儿,与金辨芝神聊了几日后,陈四仙终于挂出了那副《古道青藤图》:“辨芝兄,您给搭个眼儿。”
金辨芝端着自己那个大水烟袋,咕噜咕噜地抽了几口烟之后,在那幅画前踱来踱去,眯着眼睛,看款识、看笔韵、看墨色;再踱一阵,再看……
陈四仙屏着气,看金辨芝走来走去,只看不语,顿时呼吸粗了起来。
终于,金辨芝扭过身来,呼噜呼噜又抽了几口烟,问:“四哥,您多少钱到手的?”
“二……二百块钢洋!”陈四仙伸出俩手指,冲金辨芝晃了晃,另一只手抚着胸口,嗓子里嘶嘶地开始发喘。
“缘分!能在这小镇上见到徐渭神品,缘分啊!”金辨芝这些话出口后,陈四仙嗓子里的嘶嘶声渐渐落了。
在骑河镇小住了几个月后,金辨芝要走了。临走,他要了陈四仙灸病用的几根银针,说:“四哥,行里规矩,替人掌眼,不能落空。这针,算是我的酬劳吧。”
金辨芝这一走,陈四仙就再也没见过他。听开封城里人说,他去了天津卫。
十六年过去了,日本人打开封。骑河镇被日本人占了后,陈四仙被日本人扣了,要他给受伤的日本兵治刀枪伤。日本人在搜查他的诊所时,发现了那幅《古道青藤图》。陈四仙见了,胸口忽地一闷,嗓子嘶嘶地响,肺痨犯了。
一个日军大佐看到那画时,立即惊呼:“徐渭,支那明朝大画家!金辨芝的,有请!”
一听“金辨芝”三个字,陈四仙心里咯噔一下,刺疼!
不一会儿,一个日军下士跑来,伏在大佐耳朵上说了一通陈四仙听不懂的日本话之后,大佐的脸色突然变了。
等陈四仙再见到金辨芝时,他已经瞎了,但他手里,依然端着那个银制的大水烟袋。
夜里,陈四仙和金辨芝被关在一起,这才知道,还在天津卫的时候,金辨芝就被日军抓住来为他们劫得的古玩珍宝掌眼,一路到了骑河镇,他听说日军掠了《古道青藤图》,就趁人不备,用当年从陈四仙这儿拿走的银针刺瞎了双眼。
“辨芝兄弟,你这是……”陈四仙不解。
“我如果说实话,他们就会杀了你!”十余年没见,金辨芝还是一口的“里城音儿”。
“啊?”陈四仙猛咳了几声,吐出一口血来。
“那幅画,是新活儿!”金辨芝忽然说。
“你说啥?!那你当年……”陈四仙忽然觉得心里一阵轻松,呼吸也畅快了不少。
“我那时要说实话,你肺痨刚好,又花了二百块现洋,会经受不起,有性命之虞。”金辨芝一只手捂着还在作疼的眼睛,另一只手托着水烟袋,慢吞吞地说。
“那这次,你何苦刺目?还那样说,不就得了?”陈四仙已经不喘了,他抚摸着老友的盲眼。
金辨芝苦笑了一声,说:“这次?日军中也有不少行家。我说实话,你一个人活不成;我说假话,咱俩都得送命!唉……掌眼,掌眼,给畜生掌眼,不如瞎掉!”
陈四仙长叹一声,落下泪来。
【小题1】下列各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两段介绍了陈四仙、金辨芝的职业、爱好、两人的关系,暗示了时代背景,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做了铺垫。
B.陈四仙“顿时呼吸粗了起来”“嗓子里嘶嘶开始发喘”等细节描写真实地刻画出他担心所买的画是赝品的心理活动。
C.陈四仙“胸口忽地一闷,嗓子嘶嘶地响”是他的肺痨犯了,既与上文呼应,又照应了下文陈四仙吐血和金辨芝说出实情等情节,金辨芝说出实情,体现了他善良的性格。
D.金辨芝为了不让《古道青藤图》的真迹落入日本人手中,趁人不备用银针刺瞎了双眼,就可以不为日本人办事,既保住了《古道青藤图》,又保住了陈四仙的性命。
E. 小说叙述采用了顺叙的方法,时间跨度长,这样更容易表现陈四仙与金辨芝的友情,突出了人物形象,表现了对友情的歌颂。
【小题2】小说中的金辨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小题3】小说结尾陈四仙落泪有哪些原因?请结合全文分析。
【小题4】小说以“掌眼”为题,有何妙处?请从多角度加以探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46: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马克思重返欧洲
白 烁
150多年前,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开宗明义:“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150年后,共产主义国家在欧洲几乎消逝,马克思却奇迹般地复活了。
上世纪末,英国学者弗朗西斯·惠恩出版了《马克思传》。这本获得英国“四频道”电视台年度最佳政治书籍的传记,引导出欧洲人对马克思的重新认识。这本书还原了马克思的原貌:一个富有创造力和博学的思想家,一个注重实证研究、对资本利弊了如指掌的经济学家,一个充满人道情怀但不太看得起工人鲁莽行动和不动脑子的革命家,一个在生活、工作和情感上充满诗意的文学家。
马克思在经济学史上的里程碑式的地位是百年来不动摇的,但在民间,马克思总与“红色”、“革命”、“苏维埃”、“斯大林”联系起来。冷战结束后,这些词汇被历史收留,马克思倒从柏林墙的废墟中站起来,让墙东墙西的人都看到大胡子伯伯的温情、严谨和可爱。千禧年之际,在马克思生活和工作过的英国,剑桥大学教授们评选“千年第一思想家”,马克思位居第一。执政的工党在“千年来最伟大的思想家”评选中,把马克思评为第一名,尽管布莱尔抛弃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路线。马克思的“宗教是人民的精神鸦片”被评为最佳名言,不久,便发生了“9·11事件”!2005年7月,英国广播公司公布了“谁是现今英国人心目中最伟大的哲学家”的调查结果,马克思荣登榜首。
在欧洲大陆,马克思被政党立为精神领袖。中立的法兰西民主联盟党说法国右翼政党从未脱离马克思主义。今年法国总统大选之前,主流政党都带有“马克思光泽”。左翼的社会党不断宣称要平衡劳资关系,要“吓住资本家”;中偏右的人民运动联盟指责“流氓老板”只顾给自己装腰包,而不顾工人生存状态,把工厂都移到劳动力便宜的国外了。
东欧、中欧国家在急遽的民主化和自由化进程中,出现了严重的贫富分化,不少左翼政党经过“在野”的阵痛后重新认识“真正的马克思”,在新生后重新执政。
马克思重返欧洲且被大众所接受,除了学术界不受冷战时期意识形态影响而客观研究的启蒙外,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全球化浪潮带来的负面影响正困惑着劳工阶层。全球化拉近了国家间的距离,让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人民摆脱贫困,但也加剧了资本家的财富集中,欧美国家的中产阶级因生产、技术和资金的全球流动而被涮到劳工阶层队伍中。联合国最近的报告估计,全球2%的富人拥有全球逾50%的财富,而全球50%的穷人仅拥有1%的财富。《资本论》很完整地指点了其中的迷津,所以有学者认为马克思的重要性、预见性和伟大性到21世纪才能充分显示。
无论在民间还是学术界,马克思重返欧洲是历史的进步。这不仅还原着马克思的真实面目,也让人们时时记住马克思的自白:“我所知道的一切,就是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小题1】下列对文章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 (5分)
A.欧洲对马克思的真正认识有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
B.无论原来是信奉社会主义的还是信奉资本主义的人,今天都感受到了马克思的魅力。
C.执政的工党在“千年来最伟大的思想家”评选中,把马克思评为第一名,布莱尔则持反对态度。
D.文章将马克思的“宗教是人民的精神鸦片”的名言与“9·11事件”联系起来,说明了马克思的影响力。
E.在马克思重返欧洲的过程中,马克思在经济学史上的里程碑式的地位是百年来不曾动摇的。
【小题2】下列不能支持马克思所说的“我所知道的一切,就是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3分)
A.《马克思传》这本书引导出欧洲人对马克思的重新认识,还原了马克思的原貌。
B.在民间,马克思总与“红色”、 “革命”、“苏维埃”、“斯大林”联系起来。
C.马克思从柏林墙的废墟中站起来,让墙东墙西的人看到了大胡子伯伯的温情、演进和可爱。
D.马克思是一个在生活、工作和情感上充满诗意的文学家。
【小题3】请简要概括马克思重返欧洲的原因。(4分)
【小题4】为什么说马克思在欧洲复活是奇迹?(2分)为什么说无论在民间还是学术界,马克思重返欧洲都是历史的进步?(3分)

同类题2

阅读下段文字,完成小题。
(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 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些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 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朱自清《荷塘月色》)
(2)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当我在这小房中安顿下来,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的面朝墙壁和小窗。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但我并不感到狐独。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陆蠡《囚绿记》)
选出对上文有关内容理解或表现手法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A.(1)段描写了月下荷花的朦胧、清幽、恬静之美。(2)段抒发了作者对绿的渴望和热爱。
B.(1)段中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运用了通感的手法,把两个优美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扩大了意境的内涵,烘托出环境的自然清新。
C.(2)段中的“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说明了作者观绿、亲绿的愿望,也说明作者境遇不佳,正需要绿色来安慰自己的心灵。
D.(1)段描写表面上没有写月,但实际上处处有月,荷叶、荷花都处在朦胧的月光中。(2)段写绿色,但并没有直接描写,可抒情中充分地表现了作者囚绿的急切和对绿的诚挚歌颂。
E.(1)段写景,融情入景,即景抒情。那轻纱般掩下的荷塘景色,反映的恰是作者当时的“不宁静的心理”。(2)段侧重于直接抒情,以写观者的心理活动为主,被观者“绿”成为抒情的依托。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影

许锋

他的祖上是农民。他出生在农家的院子里。

他每天被母亲安置在一个摇篮里。母亲把摇篮悬空挂好,就去做工了。摇篮是温暖的,还能摇摆,像一叶小舟。那时,他父亲在部队当兵,一年能回来两次。他和母亲相依为命。

摇篮很小,刚好容下他。房子也很小,一个土炕,一排柜子,一床被子。到了冬天,满屋子都是麦秆烧灼之后的烟气,不大,不至于让人窒息,但非常强烈。那是乡村的气息。

他每天从早上开始,一直到中午时分,都在那个小舟似的摇篮里摇着。他全部的行为都在摇篮里完成,拉、尿、饿、哭,样样不落。他人小,是弱者。弱者力气都不大,又被绑着,再怎么挣扎都无济于事。饥饿与潮湿或者热烘烘的臭气使他难以忍受。他声嘶力竭地哭。他的哭声该是令人揪心的。但有什么办法呢?他母亲要挣工分养活他。

有一天,母亲刚走不久,他饿了,开始哭。他就听见门嘎吱地响了,有一束光进来了。他的眼前猛然亮堂了许多。他还隐隐约约看见一个人影蹑手蹑脚地进来,轻轻地俯到摇篮边,捏了一下他的脸蛋,并塞给他一个油炸的果果。那清香,让他无法遏制地冲动。他一口咬住了。这时人影又飞快地逃遁了,魂儿一般散了。门被关上了,世界变得无声无息。

他母亲回来,疲劳至极。但她还得给他打扫卫生。她一边清理他满头满脸的秽物,一边就哭。他却不哭了。母亲回来了,他有人疼了。

日复一日。每过几天,在他饥饿时,他就听见门嘎吱响了,有一束光进来了,他的眼前猛然亮堂了许多。那个人影蹑手蹑脚地进来,轻轻地俯到摇篮边,捏一下他的脸蛋,再塞给他一个能吃的东西。有奶便是娘,他不知道那是谁,在他想看清楚那是谁时,人影又飞快地逃遁了,魂儿一般散了。门被关上了,世界变得无声无息。

他挺感动的。虽然他还不知道感动是什么意思。

他长到三岁时,腿脚有了力,开始到处跑。他动不动就跑到爷爷奶奶房子里去。他们在这个院子里的另一扇门里住。不远,二十来米。那是一个挺敞亮的院子。院里有一棵树。到了秋季,树上挂着灯泡似的芭蕉。他就不安分地爬树摘果子吃。但他母亲回来时,就要撕心裂肺地喊,你给我回来!他顽皮,不回去。小脚奶奶站在院里,手叉着腰,喝道,滚回去,再过来打断你的腿。

他瞅着奶奶,望着母亲,胆怯了,怕了,回去了。母亲用劳动过的大手,一把提起他,同时脱下布鞋,用鞋底子打他稚嫩的屁股。他哇哇大哭。

爷爷奶奶的门,哐当一声关上了。

他父亲总是要回家的。父亲回家,和他母亲住几天,又和爷爷奶奶住几天。在这边住时,听这边的话。在那边住时,听那边的话。听了那边的话,回到这边,就要给他母亲几个巴掌。做完这一切,父亲就要回部队了。父亲每次走前,心情都不好,很郁闷。

后来爷爷死了。奶奶也死了。他父亲老了。他母亲也老了。他们很和睦。

但他的心头一直闪耀着一个人影。那个人影温暖了他一生。谁呢?

(选自《羊城晚报》2007年8月13日)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一开头就写道:“他的祖上是农民。他出生在农家的院子里。”是要强调“他”出生的卑微和生活的苦难,同时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B.小说对“人影”进行了细致的动作描写,从中可以看出“人影”的小心谨慎,以及对“他”满满的爱和怜惜。
C.小说中有两段内容几乎一模一样,但并未给人单调重复的感觉,而是在强调“人影”给“他”的关爱和给“他”的感动,能够更好地表现小说的主题。
D.从小说中对“小脚奶奶”的一段描写可以看出,对于“他”到爷爷奶奶院子这件事,奶奶跟母亲是一致的,都不愿意让“他”到院子里来。
E.在这篇小说中,父亲是线索人物,贯穿整个故事始终,引出故事和主要人物,具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2)小说中“人影”究竟是谁?请简述此人物形象特征。
(3)这篇小说从写作技巧层面看,具有哪些突出特点?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4)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文后各题。(11分)
吃 客 苏童
(1)此人照理说是到了德高望重的年纪了,头发已经白得像腊月里的雪,一根黑的也看不见,奇怪的是他的气色很好,他的皮肤不老,其红润与细腻堪比初生的婴儿。他的眼神也不见一丝浑浊,老年人中常见的迎风泪、睑毛脱落、眼屎过多的毛病他都没有,他的眼睛在饱览了七十年风霜之后竟然清澈如水,像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何以如此?有什么灵丹妙药吗?老人说,有,吃,吃呀,吃出来的。
(2)大家并不怎么尊敬他,街上老老少少的人都叫他小三宝,很明显这是一个乳名,小三宝,哪里听说一个老人被满街的小孩唤做小三宝的?可这样离谱的事情就发生在小三宝身上。他的孙子那会儿刚刚学会说话,也伊伊呀呀地对他祖父说,小——三——宝——抱——抱。
(3)小三宝对抱孙子之类的事情不感兴趣,他对吃感兴趣。他站在家门口与人聊天的内容大多与吃有关,他批评肉铺里卖的冰冻猪肉要不就是皮太厚,要不就是没有皮,总是不好吃,炒肉丝怎么炒都嫌老,烧红烧肉吧,怎么烧吃起来都不香。人家说,那也没办法呀,猪肉这么紧张,有冷冻肉吃就算不错了。小三宝站在那里神秘地摇头,微笑着说,有地方买新鲜的农家猪的,你们不知道罢了。人家自然就追问那个地方,这时候小三宝便打岔了,你想打听的他不透露,他把话岔到竹笋上去了,他说,码头那里有宜兴过来的船,卖竹笋,那笋很嫩,炖腌笃鲜不错的。
(4)大家现在应该看出来了,一个本该是德高望重的人被人唤成小三宝,总是有它的道理的。
(5)小三宝的妻子是个节俭的善于持家的老妇人,虽说是近墨者黑,她也特别喜欢翻看女邻居的菜篮子,告诉别人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但她对吃的兴趣基本上是过日子人的态度,她一直不赞成丈夫这个吃法,不是反对美食,是反对他为了吃花了好多本该储蓄的钱,谁都知道,小三宝虽然家底殷实,但他有五个儿子,其中三个儿子都没成家,算算看,要花多少钱?你嘴上省一点是一点,小四小五明年都要结婚了呀!这一大把年纪的人,怎么就不懂事呢?老妇人经常像教训孩子一样教训小三宝,这时候小三宝清澈的眼睛里掠过一丝迷惘,很快他就想明白了,说,毛主席说的,自力更生,让他们自力更生嘛。
(6)小三宝在吃的问题上执迷不悟,早晨他往市中心去,对老妇人说他去大公园打太极拳,其实太极拳是个幌子,小三宝天天去老字号的黄天源吃早点,有一次让一个邻居撞见了,看见小三宝面前放着一碗鸡丝馄饨,一只炒肉团子,还有一块白糖玫瑰方糕,小三宝当时不免有点慌张,一手擦着嘴角上的油,对邻居说,回去千万别告诉我们家老太婆。
(7)邻居确实是替他保密的,不幸的是经济账最终是由储蓄金额和抽屉里的现金反映的。这年国庆前夕小三宝的四儿子五儿子一人打了小三宝一个耳光,大家一定猜到为什么了。小三宝捂着脸跑到邻居家,泪流满面,邻居也听见了这个家里的战争之声,不知道怎么安慰小三宝好,后来就听见小三宝自己在安慰自己,他说,这个年头,如果吃点好的都吃不成,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
【小题1】第二段内容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2分)
【小题2】文章是通过哪几件事表现小三宝的“吃货”形象的?(3分)
【小题3】请简要赏析第(5)段划线句的内容。(2分)
【小题4】你认为小三宝鹤发童颜的原因是什么?(4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沉鱼落雁花愁颤
马瑞芳
美女有没有标准?中国和外国的标准相同还是不同?
中国和外国对美女的标准有时候好像不同。1986年在哈尔滨国际红学会上,纽约大学历史学家唐德刚教授说:如果拿西方标准衡量《红楼梦》,十二金钗没有一个符合西方对美女的要求。西方讲究三围,要求胸围三十二英寸,腰围二十二英寸,臀围三十六英寸。拿这个标准来对照《红楼梦》里的人物,林黛玉肯定不够,晴雯也不够,薛宝钗可能还是不够,大概只有傻大姐够。当时我就反驳唐先生:傻大姐不可能够,因为傻大姐傻吃闷睡干粗活,她的腰像水桶,哪儿可能有玛丽莲·梦露那样的水蛇腰?这番“论争”把来自五湖四海的中外红学家都乐坏了。中国最美的小说《红楼梦》美女成群,但是拿西方观点衡量,一个美人儿都没有!岂不成了笑话了?
西方对美女要求是什么?“黄金分割”。要求身体各部位有固定比例:头部、颈部、肩部、胸部、手臂、手、腰、腹、臀、腿、脚,互相之间有非常严格的比例,不符合比例,就不能算美女。
其实,西方黄金分割的要求和中国古代对美人的要求一致。中国古代对美女形体要求达到两个字:“美钧”(即美均)。美要和谐匀称,恰到好处。
西方美女哪一位可以拿出来作为看得见的标准?维纳斯——西方公认的美神。
西方社会对女性美讲究三围,说穿了就是中国人常说的丰乳肥臀和杨柳细腰结合。
西方对美女的要求,要身材和面部的黄金分割,要面容姣好。而中国古代对美女的最高要求是什么?不是黄金分割,是外界对美人的感受,浓缩成八个字、四个典故:“沉鱼落雁,闭月羞花。”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不是具体写美女怎么美,美女的眼睛什么样,鼻子什么样,身材什么样。而是写外界对美女的感受,而且不是人的感受,是大自然其他生物对美女的感受,这是拟人化描写。写的是大自然的鱼、鸟、月亮、鲜花对美女的感受。大自然的鱼、鸟、月亮、鲜花,本来不可能有人的感情,但是古代文人想象美女使它们产生羞愧之感,鱼儿羞愧地沉入水底,大雁羞愧地从天上掉下来,月亮羞愧地挡住了自己的光辉,花朵羞愧地凋谢了。
我们首先要澄清一种广泛误解,很多书、很多辞典都解释: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这四个典故分别来自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沉鱼落雁”典故是庄子创造的。《庄子·齐物论》:“毛嫱、骊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
“闭月”典故是曹植创造的。曹植《洛神赋》写美丽的洛神出现,像光彩四射的明珠,周围一切黯然失色:“仿佛兮如轻云之蔽月。”
“羞花”是大诗人李白创造的。李白诗《西施》:“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秀色掩古今,荷花羞玉颜。”后来《五代史》用“花见羞”称呼一位美女,从此,小说、戏剧出现无数的花见羞和百花羞,一直到《水浒传》还有。
最早把“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连到一起用,是元代南戏《宦门子弟错立身》:“可叹你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
(节选自《文史知识》2016年第1期)
【小题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的十二金钗不符合西方三围标准的要求。
B.中国古代对美女形体要求和谐匀称与西方黄金分割的要求是一致的。
C.西方公认的美神——维纳斯可以拿出来作为看得见的标准。
D.中国古代对美女的最高要求是外界对美人的感受。
【小题2】【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中国和外国对美女的标准不同是不能够成立的。
B.作者认为,傻大姐傻吃闷睡干粗活形成的水桶腰不符合西方三围标准。
C.作者认为,中国人常说的丰乳肥臀和杨柳细腰结合与西方讲究三围是一致的。
D.作者认为,“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和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没有关系。
【小题4】【小题5】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好莱坞性感女星玛丽莲·梦露是符合西方三围标准的著名代表。
B.按西方观点衡量,《红楼梦》中的成群美女不算美人儿。此观点不合理。
C.《洛神赋》中描写的洛神美丽和谐,体现了中国古代对美女的最高要求。
D.“羞花”是李白在《西施》中创造的,用来赞美杨贵妃是不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