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大侃成真
朱瑾洁
满大侃物流配送中心说成立也快,这年头,搞什么都要个速度,满大侃也不例外。
人员现成的两位,一个是常年跟他学手艺的乡下侄子小满;一个是再学也不长进、已厌学许久、上个月刚逃学出来打工的妻侄小强。年龄都不大,但一看那骨架,就是出力的命。
一个月后,满大侃把小满叫到里间办公室,问一个月来生意进展的情况。小满说,这不都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的,刚开始给你买的办公桌椅、沙发还有鱼缸,后几天又印了公司名片。满大侃问,发了吗?小满说,这几天不正发么。满大侃说,那发了怎么不见人来?小满说,我怎么知道,要问得问你。满大侃说,问我啥?
小满道,问你啥?你不是光让在火车站、汽车站发么。我说了吧,车站净是南来北外的过客,哪有什么大宗物什需要你的物流。满大侃说,那你说咋办?小满说,照我说,物流最起码得本地人先找你,干红火了再带动外地人。
满大侃一拍脑门惊叫道,嗨嗨,小子还是干生意的料,我怎么没想到?!小满道,你光想人了,还没想到怎么让人主动掏钱这一层。满大侃大叫道,呵呵,小子成人喽,知道怎么寒碜叔呢。好,你到小强那领500元钱,算是你这个金点子的酬金,领到钱,你给我赶快打听清楚广告的费用。
小满刚从小强那领到钱,满大侃一个电话又把小强叫了进去,小强没有进屋就喊姑父,而是喊道,总经理,您叫俺有什么吩咐?听到小强喊他总经理,满大侃心里很受用,就笑着对小强说,你小子进步很快,比你小满哥长进多了。其实有什么长进,里外间,满大侃不让小满叫他叔,小强在外间听着呢。再说了,小强看来,小满那是什么狗屁点子,只不过是嫌车站路远,可又不得不跑而自然生发出来的满腹牢骚罢了。
心情舒坦的满大侃,再加上刚才受小满启发,心里已有了小九九,躺在老板椅上悠然自得地跷起二郎腿,说,强啊,公司的账你都做了吗?小强赶紧回道,做了,还能不做吗。我记得十分清楚,现在花得还剩2万6了。嗯,你回吧。满大侃慢悠悠地说道。哎,那,我奖金呢?喔,奖金,什么奖金?满大侃十分惊讶地问道。小满不是500元吗?!小强争辩道。嗨,还能少你的,不过小满的500元那是金点子酬金,不是奖金。当然了,你干得好,公司不会亏待你的。
不一会,小满满头大汗回来啦,还没进屋就嚷嚷起来:打听清楚了,打听清楚了。满大侃直起身子赶紧问道,你打听清楚啥?小满说,省城《晚报》整版广告18万,半版9万,三分之一版6万,四分之一版4万5,五分之一版3万6,就是八分之一版也得2万2千5。满大侃问,那省报呢?小满说,比这还贵!
满大侃对小强说,那你说就我公司的财力,该上多少版的广告?小强说,让我说,哪版也不要上,上了我们近期就得喝西北风!
满大侃对小满说,进飞机场那条高速,我记得和高铁交叉路口,有一个广告牌已竖立多年,不知租出去了没有?小满说,还没。满大侃说,租金多少一年?小满说,2万5。满大侃噗地笑出了声说,这不是二百五吗。
满大侃说,小强,你拿上2万5,和小满一起,今天把那块广告牌租下。小强说,就今天?满大侃道,对,就今天。
租下广告牌,满大侃吩咐小满和小强找个喷绘公司,在广告牌两面喷上“年租金150万”。
第二天,省城《晚报》头版用《我市惊现天价广告牌》为标题新闻第一时间予以报道,同时配发近四分之三版的“年租金150万”的广告牌的照片。
一个月过去了,广告牌没有租出去。又一个月过去了,广告牌还是没有租出去。
第三个月,满大侃把小满和小强叫到办公室,说,你俩去找先前的那家喷绘公司,让他们把“年租金150万”几个字换成“满大侃物流配送中心”,同时喷上联系电话。
相同效应,省城《晚报》第一时间头版用《满大侃物流配送中心租下天价广告牌》为标题在头版予以报道,同时配发近四分之三版的广告牌照片。
同期,大侃物流配送中心的联系电话一刻也没消停过,业务量潮水般涌来,没用半年的时间,满大侃物流配送中心发展成为整座城市最大的物流配送责任有限公司。
(选自2012年第1期《金山》)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成功地运用了铺垫手法,如第2自然段简述小满和小强的基本情况,为下文写他们两人因见识浅薄、缺乏经验只会出力作了铺垫。
B.“听到小强喊他总经理,满大侃心里很受用”,这一描写传神地写出了工匠出身的主人公满大侃骄傲自满的心理,喜欢听奉承话的性格。
C.这篇小说行文看似随意,实则颇具匠心。全文以大侃创业的过程为线索,以“金点子”为中心展开,突出矛盾,设置波澜,前伏后应。
D.这篇小说口语化,语言生动活泼、诙谐风趣,引用了俗语、歇后语及典故等,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E. 这篇小说的主题深刻:无后台、无资金、无专业知识的大侃,他的成功之道给人启示,同时也暴露了一些社会问题,引人深思。[:]
【小题2】作者在塑造小满、小强这两个人物时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画线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4】大侃的成功看似有一定的偶然性,实则有其必然的因素,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48: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每小题2分,共6分)
大脑记忆的奥秘
在人的一生中,大脑储藏了大量的数据、名称、面相、声音、味道和情感等信息。这些记忆有助于人类获得各种技能。同时,人的个性差异很大程度上为各自大脑中的记忆不同所致。人脑具有多个功能不同的记忆系统,主要可分为两大类: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
短期记忆能将新的信息以一种活动的、有意识的状态存留在脑海里达数秒钟。大脑的各个部分中,总有一些处于负责记忆的额叶皮层的监督之下,短期记忆就是这样产生的。该记忆可信度很高,但容量有限。大多数人的短期记忆只能容下5至9个对象,例如记忆一组电话号码。
长期记忆有几种类型,不同类型的长期记忆功能各异,而且各个功能区位于大脑的不同部位。长期记忆主要有两大类:即陈述记忆和程序记忆。前者让人知道原先记忆的事实,后者让人掌握曾经学习过的技能。
陈述记忆的主要形式之一是语义记忆。语义记忆好比一个巨大的仓库,它可储存词汇、物体、概念、地方、人员等。人创造语言和理解语言等能力的具备主要依靠语义记忆。语义痴呆症就是因为语义记忆发生混乱造成的。不过,语义痴呆症患者可能会把鼠叫做狗,但是不太可能把鼠称作汽车或移动电话。这种现象表明,有生命之物和无生命之物的形象储存在人的不同记忆中。
程序记忆可以将人的生活经历有意识地再现于脑海,而且可以贯穿人生的大部分时间。你也许有过这样的体验,如小时候学会骑自行车,即使有很长一段时间不骑车,一旦再开始骑车时,是不会有太大困难的。这里用到的就是程序记忆。
人脑中含有不计其数的神经细胞,我们几乎不知道大脑在学习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裸鳃亚目软体动物的神经系统较为简单,只有大约2万个大体积神经细胞,而且排列也具有明显的特征,通过对这类动物神经系统的研究来认识人类的记忆,是打开人脑记忆奥秘的捷径之一。科学家通过裸鳃亚目软体动物试验和随后的一些哺乳动物试验发现,短期记忆意味着强化已有的突触,而如果要储存长期记忆,就必须动用蛋白质来生成新的突触。这些研究成果为研制用于缓解或治愈痴呆症的药物带来了希望。
【小题1】下列对“短期记忆”这一概念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2分) ( )
A.短期记忆是可信度很高、容量有限、记忆时间很短的一种记忆。
B.短期记忆是人的大脑某些部分在额叶皮层监督下把新信息以活动的、有意识的状态
存留数秒钟而形成的一种记忆。
C.短期记忆是人的大脑把大量的数据、名称、面相、声音、味道和情感等信息储存起
来而形成的一种可信度高、容量有限、时间短的记忆。
D.短期记忆是人的大脑的额叶皮层把词汇、物体、概念、地方、人员等短期信息储存于大脑部位而形成的一种记忆。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2分)( )
A.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特点不同,功能各异,分属大脑不同的记忆系统。
B.记忆不仅可以让人不忘学过的知识、技能,而且可以助人理解语言、创造语言。
C.通过对裸鳃亚目软体动物和一些哺乳动物的研究试验,科学家终于发现了造成记忆时间长短的根本原因。
D.对一般人而言,语义记忆所涉及的对象并不是杂乱地堆放在记忆仓库中,不同的对象会储存在不同的地方。
【小题3】根据文中信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缓解或治愈语义痴呆症的新药何时能面世将取决于记忆科研成果的产业化速度。
B.语义痴呆症患者会把兔叫做羊,把骆驼叫做计算机不太可能。这是因为有生命之物和无生命之物的形象储存在人的不同记忆中。
C.短期记忆可信度很高,但容量有限,电话号码一多就难以记住,属短期记忆失忆。
D.大脑记忆的不同,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人的个性差异。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青衫  
海津
我来到这个世界之后,见到的男人,早已失去了书香熏染出的儒雅与温和。在我的生活中,再也没有了那飘逸的青衫,我们身边的人,再也不见了那种诗情的洋溢。不见了青衫的时代,仿佛空气中缺少了一种成分,总是让人觉得有一些枯燥,有一些乏味,有一些沉闷。
我对于青衫的怀想,其实并不仅仅是因为那种服装的款式。我一直执著地认为,那简洁流畅的青衫,就是莘莘学子的文化符号。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书舍学馆之中,那些翩翩的身影,总是在岁月中浓来淡去。青衫的背后,深藏的是浩繁的书卷,是满腹的经纶。
中国的传统文化,总是以简洁豁达的方式表达出来,总是以优美浪漫的形式呈现出来。青衫,既是简洁的,又是优美的。青色是一种不好确定的颜色,在可见光谱中介于绿色与蓝色之间。也有人说如果有一种颜色让你分不清是蓝色还是绿色,那就是青色了。我想青衫的青色还包括了黑色和介于黑白之间的灰色。这样复杂地呈现出来的带有文化意义的青色,拥有中庸的品性,泰然,淡定,不事张扬,却透着一种执著与稳健。一袭青衫,自然流畅的线条,自上而下,一以贯之,不枝不蔓,没有任何修饰,不繁复也不简陋。它洋溢着中国文人不卑不亢、入世淡定与出世超脱的精神内质。
青衫是文化的,它昭示的一切,来自十年寒窗、秉烛夜读之苦。苦虽苦矣,但是,苦中之乐,自有个中真味。且不说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理想,只是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价值判断,也美若虚幻。夜深人寂,有红颜相伴,素手秉烛,红袖添香,即使读遍经史子集,又何苦之有呢?更何况还有心中那座黄金屋,在远方熠熠生辉,耀人眼目。
款款青衫妆扮出来的,必定是一副周正坦荡的君子之相,君子必定有德才兼备之品。德与才的统一,是传统文人的完美追求,它氤氲成一种浩然正气,在中国历史的深处,撑起一座精神大厦。尽管有些沉重,但岁月,总会留住那些风景。
我记起韦尔乔的一幅画,画中一个穿长衫的人,将绞索从容地套在自己的脖子上,另一个穿长衫的人,则平静地为他扶着脚下的凳子,整个画面气氛宁静而安逸。这一切仿佛都很自然,穿长衫的人生死竟如此从容。是谁垂下的绞索?在绞索上结束的是什么?我想,那两个人身上穿着的长衫,一定是青色。
那些穿青衫的人都已经逝去了,青衫也在岁月中沧桑老去,如一缕袅娜的青烟,在我的心里,如梦似幻,散而不去,淡而不绝。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青衫是古代文人所穿的一种服装的款式,它在作者眼中成为一个文化符号,含有中国文人淡定超脱的精神内质。
B.青色之所以有文化意义,是因为它拥有中庸的品性,泰然,淡定,不事张扬,却透着一种执着与稳健。
C.秉烛夜读之苦,苦中之乐的个中真味,这“真味”指的是颜如玉、黄金屋这些虚无的东西。
D.“款款青衫妆扮出来的,必定是一副周正坦荡的君子之相”,这个“相”指的是留住的那些“风景”。
E.这篇散文对青衫的内涵作了多方面的解读,表达了对青衫的留念和深刻的理解。
(2)作者说:“青衫,既是简洁的,又是优美的。”,为什么说青衫是“简洁”与“优美”的?请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3)文中插入写韦尔乔的一幅画有什么作用?
(4)青衫在岁月中沧桑老去,但为什么作者说它“在我的心里,散而不去,淡而不绝”?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20分)
苔 藓
(1)苔藓。苔藓。苔藓……
(2)忍不住轻轻喊了三声苔藓,一些古老的凉意,便从舌尖上生起,继而蔓延到口中、胸中、足底,最后整个身心都浸润在一片古老而幽深的凉意中。
(3)苔藓。苔藓。苔藓……
(4)当我禁不住连续写这两个字的时候,我感觉到满纸都是碧绿和幽蓝。
(5)我在森林里见过苔藓,满怀敬畏地从它身上轻轻踩过。下面是厚厚的腐殖土,留存着鸟声、落花和生灵们的故事。踩着柔软而潮润的苔藓,我知道,我是踩在千年万载的时间上。
(6)我在悬崖上见过苔藓,在那样陡峭的命运里,石头们站立着,使劲支撑着庞大的山体。多少世纪过去了,它们也不歇会儿肩,改变一下姿势,这已经足够令人惊叹了!更让人惊讶的是它们一边负重站着,一边尽力挽留一丝一缕水土,营造和培育属于自己的绿色!那薄薄厚厚的苔藓,收藏着也分泌着天地间最珍贵的水分。谁不会为造化的艰辛和伟力而深深感动!大自然的每一笔都是杰作,即使最漫不经心的随意涂抹,也足以让我们心惊。:
(7)我在寺庙里见过苔藓。寺庙是尘世的净土,是修身养性的宁静栖园。修道者们苦苦寻觅的无非是人在大地上诗意栖居的生命方式。不管红尘千丈,我自守住心性,守住人与天、心与道最本源最深妙的血脉关联。世俗文化随着物欲的膨胀日益远离人与世界的真谛,求道者们以他们舍身求道的苦行精神维系了世界和人在根上的联系,这也为返本溯源的后来者保留了一条条秘密幽径。入定、静观和冥思,就是古人悟道和修行的基本方式,也是中国文化最核心的内在超越之路。我每一次谒访寺庙,踩着那铺满苔藓的小径,就仿佛看见了僧人们宁静淡远的背影,习习秋风,犹回荡着诵经的声音;而飞檐上的月亮,莫非是他们留在天上的面容:似笑非笑,是不是他们久久冥思禅坐,忽然顿悟时绽放的喜悦而吉祥的神色?
(8)我在诗经中,在陶渊明、谢灵运、李太白、王维、苏东坡的诗文中见过苔藓。“苔痕映阶绿,草色入帘青”、“坐看青苔色,欲上人衣来”……读着这些诗句,我好像一步返回古代,返回到诗经时代的大自然,返回到那长满苔藓、车前草的阡陌、小径和古道!返回到那生长明月清风白云,孕育诗情画意哲思的田园和山水中!想想这样的情境吧:天上白云飘过,地上众鸟啼鸣,远处是葱茏无边的林莽,眼前是原野、小桥、流水、人家,一条铺着苔藓、摇曳着苇草的小径将远山近水和三五行人连接起来,将人与无边的自然连接起来。世界,是一首怎样浑然纯静的诗!
(9)是的,大地上的苔藓越来越少了,到处是人的潮水,人的声浪,人的侵入!都市在扩张,水泥在扩张,废气和噪音在扩张,而田园在萎缩,山水在日益脱去它天然的风骨和神韵。
(10)我们踩在水泥地上,踩在钢铁上,踩在消费和效益的高速公路上,踩在一切人造的坚硬冰冷的物体上,我们的身和心都日益变得坚硬冰冷而缺乏弹性和水分。
(11)我们失去的仅仅是苔藓吗?不,我们失去的是这个世界最古老最朴素也最纯真的记忆。
(12)苔藓是我们的老师。你看,它那样谦卑地倾听大地的心跳,不动声色地营造着一片又一片碧绿和幽蓝,守护古老而纯真的记忆。
(13)苔藓。苔藓。苔藓……
【小题1】作者为什么说“寺庙是尘世的净土,是修身养性的宁静栖园”?请分点概括。(6分)
【小题2】“苔藓。苔藓。苔藓……”这段话在文中多次出现,请结合全文分析其作用。(4分)
【小题3】文中画线的句子写现实生活中的“我们”,请赏析其特色。(4分)
【小题4】文章的标题是“苔藓”,请结合全文探究其有哪几层深意。(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共20分)
跟陌生人说话
刘心武
父亲总是嘱咐子女们不要跟陌生人说话,尤其是在公共场所。母亲对父亲给予子女们的嘱咐总是随声附和。但是母亲却并不能率先履行,而且,恰恰相反,她在某些公共场合,尤其是在火车上,最喜欢跟陌生人说话。
有回我和父母同乘火车回老家探亲,同一卧铺间里的一位陌生妇女问了母亲一句什么,母亲就热情地答复起来,结果引出了更多的询问,她也就更热情地絮絮作答。父亲望望她,又望望我,表情很尴尬,没听多久就走到车厢衔接处抽烟去了。我听母亲把有几个子女、都怎么个情况,包括我在什么学校学什么都说给人家听,急得我直用脚尖轻轻踢母亲的鞋帮。母亲却浑然不觉,乐乐呵呵一路跟人家聊下去。她也回问那妇女,那妇女跟她一个脾性,也絮絮作答,两人说到共鸣处,你叹息我摇头,或我抿嘴笑你拍膝盖。
母亲的嘴不设防。后来我细想过,也许是像我们这种家庭,既无饥寒之虞,亦无暴发之欲,母亲觉得自家无碍于人,而人亦不至于要特意碍我,所以心态十分松弛,总以善意揣测别人,对哪怕是旅途中的陌生人,也总报以一万分的善意。
有年冬天,我和母亲坐火车往张家口。坐的是硬座,有两个年轻人坐到我们对面,脸相很凶,身上的棉衣破洞里露出些灰色的絮丝。母亲竟去跟对面的那个小伙子攀谈,问他手上的冻疮怎么也不想办法治治,又说每天该拿温水浸它半个钟头,然后上药。那小伙子冷冷地说:“没钱买药。”还跟旁边的另一个小伙子对了对眼。我觉得不妙,忙用脚尖碰母亲的鞋帮。母亲却照例不理会我的提醒,而是从自己随身的提包里,摸出里面一盒如意膏,用手指剜出一些,往那小伙子放在座位当中那张小桌上的有冻疮的手上抹,那小伙子先是要把手缩回去,但母亲的慈祥与固执,使他乖乖地承受了那药膏,一只手抹完了,又抹了另一只。母亲一边给他抹药,一边絮絮地跟他们说话,大意是这如意膏如今药厂不再生产了,这是家里最后一盒了,这药不但能外敷,感冒了,实在找不到药吃,挑一点用开水冲了喝,也能顶事;又笑说自己实在是落后了,虽然如今新药品种很多,却只认这样的老药……末了,她竟把那盒如意膏送给了对面的小伙子,嘱咐他要天天给冻疮抹,说是别小看了冻疮,不及时治好抓破感染了会得上大病症。她还想跟那两个小伙子聊些别的,那两人却不怎么领情,含混地道了谢,似乎是去上厕所,一去不返了。火车到了张家口站,下车时,站台上有些个骚动,只见警察押着几个抢劫犯往站外去。我眼尖,认出里面有原来坐在我们对面的那两个小伙子。又听有人议论说,他们这个团伙原是要在三号车厢动手,什么都计划好了的,不知为什么后来跑到七号车厢去了,结果败露被逮……我和母亲乘坐的恰是三号车厢。母亲问我那边乱哄哄怎么回事?我说咱们管不了那么多,我扶您慢慢出站吧。
母亲晚年到我家来住。她那跟陌生人说话的旧习不改。街角有个从工厂退休后摆摊修鞋的师傅,她也不修鞋,走去跟人家说话。那师傅就请她坐到小凳上聊,结果从那师傅摊上的一个古旧的顶针聊起,俩人越聊越近。原来,那清末的大铜顶针是那师傅的姥姥传给他母亲的,而我姥姥恰也传给了我母亲一个类似的顶针。最后,那丧母的师傅认了我母亲为干妈,我母亲就把他带到我家,俨然亲子相待。邻居们惊讶不止,我和爱人孩子开始也觉得母亲多事,但跟那位干老哥相处久了,体味到了一派人间淳朴的真情,也就都感谢母亲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丰盈的乐趣。
生活中因不慎与陌生人主动说了话或被陌生人引逗得有所交谈,从而引发出麻烦、纠缠、纠纷、骚扰乃至于悲剧、惨剧、闹剧、怪剧的例子太多太多。但母亲84年的人生经历里,竟没有出现过一例类似的事情,(1)这是上帝对她的厚爱,还是证明着即使是凶恶的陌生人,遭逢到我母亲那样的说话者,其人性中哪怕还有萤火般的善,也会被煽亮?母亲去世多年了,她与陌生人说话的种种情景,还时时浮现在心中,浸润出丝丝缕缕的温馨。但我在社会上为人处世,却仍恪守着父亲那不要跟陌生人说话的遗训,即使迫不得已与陌生人有所交谈,也一定尽量惜语如金,礼数必周而戒心必张。
前两天在地铁通道里,听到男女声二重唱的悠扬歌声,唱的是一首我青年时代最爱哼吟的《深深的海洋》。歌声迅速在我心里结出一张蛛网,把我平时隐藏在心底的忧郁像小虫般捕粘在了上面,瑟瑟抖动。走近歌唱者,发现是一对中年盲人。那男士手里捧着一只大搪瓷缸,不断有过路的人往里面投钱。我在离他们很近的地方站住,想等他们唱完最后一句再给他们投钱。他们唱完,我向前移了一步,这时那男士仿佛把我看得一清二楚,对我说:“先生,跟我们说句话吧。我们需要有人说话,比钱更需要啊!”那女士也应声说:“先生,随便跟我们说句什么吧!”
(2)我举钱的手僵在那里再不能动,心里涌出层层温热的波浪,每个浪尖上仿佛都是母亲慈蔼的面容……母亲的血脉跳动在我喉咙里,我意识到,生命中一个超越功利防守的甜蜜瞬间已经来临……
(选自《散文选刊》2012年第2期,有删改)
【小题1】简要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2分)
【小题2】解释文中两处划线句子的含义。(5分)
【小题3】盲人夫妇中的丈夫说:“先生,跟我们说句话吧。我们需要有人说话,比钱更需要啊!”这句话表达了盲人夫妇怎样的思想感情?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小题4】文中对父亲的描写笔墨颇少,但父亲在文中的作用不可小觑,试作分析。(4分)
【小题5】不要跟陌生人说话在当今社会似乎已得到很多人的认同请联系实际说说你对这一告诫有何看法?(5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八路墙

李永生

很老的一片围墙。墙体已有坍塌,墙面斑驳陆离,几根乌黑的木梁横七竖八地残留在上面。冬天,常有猫或狗趴在上面晒太阳,被人惊醒了,躬躬腰,倏地窜下去,墙上的土坷垃便呼啦掉下来。

墙是九爷家的,这里曾经是他们家的三间瓦房,后来房老了,九爷家就在另一块地方盖起了新房,老宅院渐渐荒废,就剩下了这几堵破墙。

儿子想铲掉老院的这些残垣断壁,在上面起幢二层小楼。九爷就是不同意,因为那堵墙上写着一行字。字已褪色和破损,但仍能让人读懂,那是八个黑色的大字: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九爷自小脾气就刚烈,现在不让拆,儿子也不敢反驳。

九爷记得,那时候他刚六七岁,那个比他高半头的在他家养伤的八路小哥哥,在房墙上写这些字的情景。

九爷还记得,鬼子包围他们村后,要老百姓交出八路伤员,那个八路小哥哥怕连累老百姓挺身而出被鬼子用刺刀活活挑死的情景。九爷说,那是八路的宣传墙。那些字里有小八路的魂哩!儿子脑瓜活络,不几天就又想了个鲜招儿——把那堵写着标语的墙盖在房里面。

不出几个月,楼房盖了起来,那堵“八路墙”果真被盖在了房里,还被巧妙地做成了“电视墙”。儿子还买来望远镜、水壶等仿军品挂在墙上,就有了战争效果。不过有一天来了一个客人,指着那墙说:“做的真好,跟真的一样。”九爷忙说:“就是真的,不是做出来的。”客人笑了,拿起那个仿制的望远镜说:“大爷真逗,这个也是军队用的真家伙么?”

那夜,九爷没睡好,大早起来对儿子说:“怎么会这样?真的成了假的,咱的墙不能受那假玩意连累!咱得找些真货。”

儿子说:“爹,干嘛那么认真!”

九爷说:“得认真,不然咱对不起牺牲的小八路。”

其实,儿子当时出此鲜招,只是缓兵之计,单等哪天老爹归天,再把墙拆掉。不过现在见老爹一脸认真,只得点头。

九爷开始打听战争遗物,九爷他们村是革命老区,战争遗留物不少,当天便在本村找到了半截八路军的武装带。九爷很高兴,回家便挂在了墙上。九爷继续满村寻,很快就又搜罗到一些东西,比如有日本饭盒、指挥刀、地图、弹药箱、八路军的鸡毛信、报废的小甜瓜手榴弹、《支那事变画报》。九爷认真地把他们布置好,每件东西放在哪里都细细斟酌……那面墙也就越发琳琅满目起来。

望着那么多好东西还有老爹兴奋的目光,儿子脑子一拐弯,忽然改变了原来那个想法,忽发奇想,说爹不如咱们就办个抗日战争纪念馆吧,咱也让人参观,给您找个乐子。九爷更高兴了,每天精神抖擞,斜挎水壶,背上口袋,打上绑腿,活脱一个老八路,继续开始了他热火朝天的寻宝之旅……

那天,九爷听人说三十里地外的杨村有户人家挖出了一把日本指挥刀,大喜过望,踹上一千块钱就奔杨村去了。可是有买家比他先到了。来的是两个日本中年男子。当九爷得知买主是日本人时,急了,把主人扯到一边说:“这刀我买。”主人向他张开了手。这时,两个日本人似乎已看出九爷的来意,胖子迅速从书包里掏出厚厚的一叠钞票。九爷也立马把怀里的一千块钱掏了出来。主人望望九爷那薄薄的一叠钞票,又望望日本人手中那厚厚的一叠,表情显得很复杂。九爷歇斯底里地喊道:“给我留着。钱先欠着。”主人摊开手,说:“我就要不动窝的钱。”那两个日本人一听,连声“哟西”,放下钱,就要拿刀。这时,九爷眼里似要喷出火来,他一把抓住主人的衣领,指指两个日本人,恶恶地说:“他们为什么……?这东西都没了,谁还会承认糟践过咱中国?”旋即扑通一声,九爷竟给年轻的主人跪下了。

九爷平日在村里德高望重,虽然脾气急,但跟乡亲们从没红过脸,现在这个样子,让人很吃惊。刀的主人怔然片刻,望着九爷一头白发,忽然喊一声“折杀我了”,一把扯过刀,也扑通朝着九爷跪下了,双手捧着那刀递给九爷。两个日本人望着眼前的一切,呆了……

很快,九爷的抗日战争纪念馆开馆了,“电视墙”和那把指挥刀是游客必看的重点。

【小题1】下面对这篇小说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九爷的儿子想拆掉围墙盖新房,但是九爷不同意,于是他把围墙盖进了新房里,他也很珍视这个八路墙。
B.客人夸赞那面墙“做得真好,跟真的一样”,语气里尽是嘲笑之意,惹得九爷为此心存疑虑,没有睡好。
C.九爷每天精神抖擞,斜跨水壶,背上口袋,打上绑腿。活脱一个老八路,说明他心底里一直有此情结,自小向往八路军。
D.这篇小说,语言通俗易懂,叙述自然,平实的叙述中饱含着九爷对抗日先烈的崇敬之情,可读性很强。
E. 小说结尾,九爷的抗日战争纪念馆开馆了,九爷的心愿终于成了现实,文章“铭记先烈,不忘历史”主题也得以深化。
【小题2】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小题3】题目为“八路墙”,有什么作用?请根据你的理解,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