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为生存辍学走上写作道路
时代的列车轰隆隆地前行着,拥挤的人群,熙熙攘攘。有的人是只负责观看风景的普通乘客,命运的方向不由他过问;有的人扮演的是列车员的角色,在时代的大环境下,作为先锋,引领着这辆列车的前进。
爱玲,便是后者。
1942年,爱玲和炎樱回到了上海,仿佛在上海,也只有上海,才是她上演人生大戏和好戏的舞台。对于在港大没有毕业,爱玲一直耿耿于怀,只能转入上海的圣约翰大学继续深造,为的是“至少拿张毕业文凭”。弟弟张子静很高兴,因为他也准备报考,姐弟俩终于可以在同一所学校碰面了。可是,由于经济上的窘迫,学费无从着落,子静记得姐姐“叹了一口气”。
回到上海,爱玲投奔了姑姑,住在郝德路192号的爱丁顿公寓。姑姑虽然继承了不少遗产,一度生活阔绰,可是因为投资股票,恰逢时局动荡,一下破产了。即便是在洋行、电台里打几份工,也只能解决自己的温饱,无力再顾及爱玲的学费和生活费。于是,便告诉爱玲,当时她的父母协议离婚的时候,约定她以后的教育费用由父亲承担,而爱玲港大三年的学费全部由母亲出,现在应该由父亲承担了。可是,爱玲始终觉得拉不下面子,那个父亲,以及他的家,自己曾经发誓是不打算再理会了的,4年期间,父女情分已然了断,如今放下自尊突然管父亲拿钱,仿佛是在一间暗无天日的屋子里找到一个出口那么艰难。张子静回到家后,趁后母不在家的机会,向父亲简要介绍了姐姐的窘境,张廷重听罢,立刻陷入了沉思,可能不是心疼钱,只是在犹疑和女儿见面是不是觉得很尴尬,毕竟对于女儿离家出走之事他始终耿耿于怀。不过,考虑片刻,他还是对儿子说:“你叫她来吧。”过了几日,爱玲终于见到了阔别4年之久的父亲,不过不再是那幢逃走的别墅,而是在另外一幢小洋房。爱玲后来在小说《怨女》中对于衰落的父亲,做了更为生动的描绘:“到底清朝亡了国了,说得上家仇国恨,托庇在外国租界上,二十年来内地老不太平,亲戚见了面就抱怨田上的钱来不了,做生意外行,蚀不起,又不像做官一本万利,总觉得不值得。政界当然不行,成了投降资本,败坏家声……守着两个死钱过日子,只有出没有进。”
爱玲与父亲在相隔4年后重新见面了,双方有些物是人非的沧桑之感,彼此都有些陌生,只是简单地把自己的学习计划向父亲说了说,便无二话。父亲也没多说什么。“学费我叫你弟弟送去。”十分钟的短短会面,没有什么大的进展,以至于横亘在父女心中的那份心结,始终没有机会打开。张子静回忆说:“那是姐姐最后一次走进家门。此后她和我父亲就再也没有见过面。”不过,学费总算拿到手了,爱玲转学进入了圣约翰大学文学系四年级学习,子静也进入了经济系一年级。不久,炎樱也转学到了这里,两人继续着港大时期的友谊,形影不离。然而,这份简单的快乐,没有延续多长时日,便宣告结束了。虽然学费已经解决了,可是母亲自1939年去新加坡后,杳无音讯。倔强的爱玲,又不想成为姑姑的负担,哪怕她算是自己最亲的人,也不想让姑姑的生活雪上加霜。实际上,从父亲家里逃出的那一天开始,爱玲就放弃了继承张家的财产,或者嫁入豪门依靠一个自己或许根本不爱的男人过着体面光鲜生活的机会,似乎受到母亲、姑姑潜移默化的影响,她也决计走上职业女性的道路,用自己的努力养活自己,用自己的脚,丈量外面的世界到底有多么阔远。
于是,坚持了两个月不到,爱玲又辍学了。子静跑去劝说姐姐去当老师或者编辑,都被爱玲否决了,她觉得自己性格内向,孤傲不群,不善于表达,反正,她早有自己的安排,宽慰弟弟说:“我替报馆写稿就好。这阵子我写稿也赚了些稿费。”
1942年,窘迫的境遇并没有把爱玲推向生活的地狱,反而为她打开了一扇门,一扇通往新世纪,前途无限光明的大门。两年之后,上海最璀璨的一颗文学新星冉冉升起了。
(摘自潘飞《永远的张爱玲》,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张爱玲的家世显赫,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张爱玲一生创作大量文学作品。类型包括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摘自《搜狗百科》)
②张爱玲的教育从她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虽然她日后能够成为一位杰出的作家凭的是自己的勤奋努力,但她的家除了是一个没落的贵族之家外,还可以说是一个书香门第。她的祖父是科举出身,她的父亲有旧式的文化教养,她母亲则是“知识女性”。(摘自余斌《张爱玲传》)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张爱玲在港大没有毕业,回到了上海,转入上海圣约翰大学继续深造,她认为只有在上海才是自己上演人生大戏和好戏的舞台。
B.张爱玲投奔自己的姑姑,生活阔绰的姑姑却因为投资股票而破产,失去了生活的“支柱”,无力再顾及爱玲的学费和生活费。
C.张爱玲的父亲对女儿的出走耿耿于怀,当儿子说出姐姐张爱玲的窘境后,张父因为疼钱而沉默,最终还是答应给张爱玲学费。
D.张爱玲能够成为上海最璀璨的文学新星,并在文学上取得很大的成就,既有她本身勤奋的因素,也有她父母对她的影响。
E.文章写张爱玲的弟弟张子静非常关心姐姐张爱玲,并引用了一些张子静的话语,这样写增强了材料的真实性和新颖性。
【小题2】文章第1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张爱玲在求学道路上为什么一再辍学?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4】张爱玲为了生计辍学而走上写作道路,你从中对张爱玲有怎样的认识?请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54: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传统中国的儒学存在形态包括朝廷儒学、士大夫儒学和大众儒学三部分,朝廷儒学具有较强的政治色彩,主要是政治儒学;士大夫儒学阐释儒家道统,以传道授业为己任;大众儒学则侧重于儒家化民成俗的功能,是教化儒学。大众儒学的政治色彩较淡,也不太关注理论体系的建构,它关心的是人伦日用和生活践履。如果说作为一个学派的儒家的诞生是儒教国家建构的逻辑起点,儒学普及化和大众化的完成则是儒教中国形成的现实标志。在历史上,朝廷儒学、士大夫儒学和大众儒学既相互影响,又彼此有别,构成复杂的张力关系。
在传统中国,儒学的大众化与民间化是一个长期历史过程的结果。三代之时,学在官府,六经皆为王官典藏秘籍,王官之学是在学在君后与学在世卿,教育与大众之间存在相当的距离。在王官之学衰微的历史背景下,孔子开始民间讲学,首次将原先禁锢于庙堂之上、作为王官贵族文化特权的六艺之学传播到民间。孔子的民间讲学无疑是大众儒学的历史起点。
儒家学派的创立,完成了由道在王官向道在师儒的转化,将君师合一的文化格局演进为君师为二,但这仅仅是一个伟大文化进程的开端,这一进程的最终目标是道在大众。汉唐是儒学主体地位的形成时期,宋代则是儒学继续向民间扩展,并形成大众儒学教化体系的关键时期。大众儒学体系到宋代臻于完备,科举制度的发展催生了大量民间私塾。朱熹在司马光《家仪》的基础上完成《朱子家礼》,为家礼的推广普及奠定了基础;北宋蓝田吕氏乡约的创立,开创了以儒家道德为基础组织乡村自治的治理模式,使得儒家组织基层社会的功能更加制度化。大众儒学的另一重要方面是儒学与民间信仰的结合,逐渐形成了民间社会具有儒家色彩的信仰体系。以乡学、乡约、家礼、家谱、家教和乡土信仰为主干的大众儒学,遍布于传统中国的基层社会。
近代以来,知识界在救亡与启蒙的双重压力下,对于儒学的批判日渐严厉,经过一次次激烈反传统运动的打压摧残,到“文革”期间,不仅儒家思想被彻底否定,儒家在社会上的传播体系也被连根拔起。近代思想界对于儒学的批评,否定了儒家思想中所包含的普适性道德规范,却忽视了本来应该重点反思清理的对象,即儒法互补社会结构下所产生的朝廷儒学,其结果对于儒学本身和中华民族都是灾难性的。就儒学的三种不同社会存在形态而言,汉以后的朝廷儒学与君主专制的联系最为密切,的确与民主法治无法兼容,应该彻底否定。汉以后的士大夫儒学,既有与君主专制相妥协的一面,又有相当部分坚持着儒家的道统与人格操守,构成了鲁迅所说的“中国的脊梁”。至于大众儒学,则主要是道德礼俗和民间信仰。传统民间社会具有悠久的自治传统,大众儒学也是三个构成部分中最少沾染了法家式的专制气息的部分,它是民间社会自组织的精神动力,也是维护民间正常文化生态和社会生态的关键要素。“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大众儒学是古老儒家返本开新的产物,也担负着儒学复兴在当代中国的新使命!
【小题1】(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中国的儒学从社会学的角度可以分为朝廷儒学、士大夫儒学和大众儒学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部分。
B.朝廷儒学与士大夫儒学都立足于朝廷,政治色彩较强,但朝廷儒学是政治儒学,士大夫儒学以传道授业为己任。
C.大众儒学是教化儒学,侧重于儒家化民成俗的功能,着眼于人伦日用和生活践履,并不太关注理论体系的建构。
D.儒家作为一个学派,其诞生使儒教国家的建构具备了可能,儒教中国形成的现实标志是儒学普及化、大众化的完成。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传统中国,儒学大众化与民间化的长期进程中,孔子的民间讲学意味着大众儒学兴起,它将作为贵族文化特权的六艺之学传播到民间。
B.儒家学派的创立,使道在王官转化为道在师儒,改变了君师合一的文化格局,使这种文化格局演进成君师为二,并且以道在大众为目标。
C.大众儒学体系形成于汉唐,在宋代发展完备。大量民间私塾的出现、家礼的推广普及教育、乡约的创立都推动了儒学在民间的扩展。
D.儒学与民间信仰的结合形成了民间社会具有儒家色彩的信仰体系,是大众儒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大众儒学遍布于传统中国的基层社会的原因之一。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近代知识界对儒学的批判一度极其严厉,是出于救亡与启蒙的双重压力,“文革”期间彻底否定了儒家思想,消灭了儒家在社会上的存在基础。
B.近代思想界批评儒学产生失误,没有重点反思清理儒法互补社会结构下所产生的朝廷儒学,反而否定了儒家思想中所包含的普适性道德规范。
C.对于士大夫儒学要辩证对待,尤其对待汉以后的士大夫儒学,既要否定其与君主专制妥协的一面,又要坚持其坚持儒家的道统与人格操守的一面。
D.大众儒学担负着新时期儒学复兴的新使命,因其主要内容是道德礼俗和民间信仰,沾染法家式专制气息少,是维护民间正常文化生态、社会生态的关键因素。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题。
中国人之聪明
林语堂
①聪明系与糊涂相对而言。郑板桥曰“难得糊涂”,“聪明难,由聪明转入糊涂为尤难”,此绝对聪明语,有中国人之精微处世哲学在焉。俗语曰“聪明反为聪明误”,亦同此意。陈眉公曰“惟有知足人,鼾鼾睡到晓,惟有偷闲人,憨憨直到老”,亦绝顶聪明语也。故在中国,聪明与糊涂复合为一,而聪明之用处,除装糊涂外,别无足取。
②聪明糊涂合一之论,极聪明之论也。仅见之吾国,而未见之西方。此种崇拜糊涂主义,即道家思想,发源于老庄。老庄固古今天下第一等聪明人,《道德经》五千言亦世界第一等聪明哲学。然聪明至此,已近老猾巨奸之哲学,不为天下先,则永远打不倒,盖老猾巨奸之哲学无疑。盖中国人之聪明达到极顶处,转而见出聪明之害,乃退而守愚藏拙以全其身。又因聪明绝顶,看破一切,知“为”与“不为”无别,与其为而无效,何如不为以养吾生。只因此一着,中国文明乃由动转入静,主退,主守,主安分,主知足,而成为重持久不重进取,重和让不重战争之文明。
③此种道理,自亦有其佳处。世上进化,诚不易言。熙熙攘攘,果何为者。何若“退一步想”知足常乐以求一心之安。此种观念贯入常人脑中时,则“和”“让”成为社会之美德。若“有福莫享尽,有势莫使尽”,亦极精微之道也。
④惟吾恐中国人虽聪明,善装糊涂,而终反为此种聪明所误。中国之积弱,即系聪明太过所致。世上究系糊涂者占便宜,抑系聪明者占便宜,抑系由聪明转入糊涂者占便宜,实未易言。热河之败,败于糊涂也。惟以聪明的糊涂观法,热河之失,何足重轻?此拾得和尚所谓“且过几年,你再看他”之观法。锦州之退,聪明所误也。使糊涂的白种人处于同样境地,虽明知兵力不敌,亦必背城借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与日人一战。夫玉碎瓦全,糊涂语也。以张学良之聪明,乃不为之。然则聪明是耶?糊涂是耶?中国人聪明耶?白种人聪明耶?吾诚不敢言。
⑤否所知者,中国人既发明以聪明装糊涂之聪明的用处,乃亦常受此种绝顶聪明之亏。凡事过善于计算个人利害而自保,却难得一糊涂人肯勇敢任事,而国事乃不可为。
⑥在中国多一见识长进人时,便是世上少一做事人时;多一聪明同胞时,便是国事步入黑甜乡时,举国皆鼾鼾睡到晓,憨憨直到老。举国皆认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之圣贤,而独无一失计之糊涂汉子。举国皆不吃眼前亏之好汉,而独无一肯吃亏之弱者,是国家之幸乎?是国家之幸乎?
⑦然则中国人虽绝顶聪明,归根结蒂,仍是聪明反为聪明误。呜呼,吾焉得一位糊涂大汉而崇拜之。(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概述文章的论述思路。
【小题2】文章第②段,作者认为“中国人之聪明”能大行其道主要是受老庄哲学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小题3】结合全文,简要阐述我们应该树立什么样的聪明观。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傲慢的铁匠和他的邻居
茅家梁
①历史上最傲慢的铁匠是谁?大概要算三国时期的嵇康了,这个“竹林七贤”中的精神领袖,确实与众不同。《晋书》上说,“初,康(嵇康)居贫,尝与向秀共锻于大树之下,以自赡给。颍川钟会,贵公子也,精练有才辩,故往造焉。康不为之礼,而锻不辍”。
②在绿阴掩映中,当一个崭新的马蹄铁,在一头尖如独角兽,而另一头敦厚如方屁股的铁砧上,时不时地闪现一个个扇形的火花,放在水中“丝丝”作响逐渐成形的那会儿,“大树”底下真是个神圣的祭坛。即使是我,没有几寸“风骨”,也会沉浸在创造的愉悦中,对“钟会”这样的贵宾言不由衷、虚与委蛇。嵇康的铁匠炉边上,风箱一拉,风进火炉,炉膛内火苗直蹿。此景如何?因为与“大树”为邻,他就应该少了更多的顾虑。
③自古以来,铁匠们谁能有嵇康这样浪漫的“环保意识”?《南亭笔记·卷八》里有记载——“曾(国藩)既贵,营治第宅”,其邻有铁匠铺,整天“乒乒乓乓、叮叮当当”。曾国藩非常讨厌,让人传话,“予以重金”,叫这位邻居搬家,那铁匠就是不答应。“或劝用强”,曾国藩说:“以前有司城子罕不强迫做鞋匠的邻居迁徙的故事,我怎么能让古人看笑话呢?”“卒听之”。权力没有惯有地“任性”。
④一场和风细雨、没有悬念的纷争,最后看起来是铁匠取得了捍卫尊严的胜利,而客观上这个胜利其实分明来自于曾国藩的见贤思齐或道德自律,他的良知降服了“以势欺人”。不然,以曾国藩当时的权势,真的听从有些人的馊主意——“用强”,就是不“予以重金”,不给一个子儿,恐怕铁匠铺的主人也只能眼泪一把鼻涕一把,一步一回头,“钉子户”一去不复返矣。
⑤想象中,再搞得斯文一些,无非是“有关部门”上门——“对不起,你没有任何审批手续,烟尘、噪声都超标,严重影响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所以责令停止一切加工,在X日内必须搬迁出此地。至于以前对你的容忍,那是人家领导干部的修养。”现在不少比曾国藩的官儿小好多的“公务员”,对于不顺眼的邻居,都有“用强”的手段及历史。所以多少读书人至今还要感叹,那个铁匠活生生要比嵇康还要傲慢,只是摊上了一个讲道理的好邻居。明代的吕坤有《示儿》云,“门户高一尺,气焰低一丈;华山只让天,不怕没人上”,影响了无数有道德的“公仆”。狂妄、浮躁、懒惰的人,是很难理解谦虚谨慎真正的意义的。
⑥做铁匠们的邻居,不容易。时代进步了,现在城市里的有些铁匠,用气锤打铁,气势磅礴,“咚咚咚……哐哐哐……”闹得有些邻居发觉自家房屋的裂缝越来越大,家里的窗户都会被机器震得上下摇动,楼也在摇。跟铁匠怯生生地商量:能否换个地方打铁?看人家臂膀上张牙舞爪的文身和拧着一疙瘩一疙瘩的“栗子肉”,识相地妥协是最坚硬的态度了。在这个时候,阿Q精神又产生作用,忍气吞声的邻居们感到自己好像比“曾国藩”还要胸襟宽广,还是咱们自己撤了吧。
——选自《银川日报》(2015年9月9日),有删改
【小题1】“风骨”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小题2】三个不同时代的铁匠,其“傲慢”分别体现在哪里?试加以概括。
【小题3】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小题4】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你若遇上个“傲慢”的铁匠邻居会怎么办?

同类题4

材料概括分析题(15 分)
传统社会最讲究“圈子”。费孝通早在《乡土中国》一书中,就提出中国的乡村“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乡亲的交往,全凭相熟度、关系度,好比投石入水的涟漪效应,一圈圈扩展开,愈远愈疏,愈近愈密。
现代社会则是一个“陌生人社会”,“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于是应了美国学者弗里德曼的描述:走在大街上,陌生人保护我们,如警察;陌生人也威胁我们,如罪犯。陌生人教育我们的孩子,建筑我们的房子,用我们的钱投资……陌生人保持日常互动,确定彼此边界,必须依赖一系列契约规则,旗帜是教化的道德,底线是强制的法律。
诚然,看病找相熟的医生,求教知识难点找老同学……控制在适度范围内,则可。泛化开来,奉行“熟人是一宝,关系最重要”的庸俗哲学,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则不可。尤可畏者,是好些官员也盘桓在圈圈内,热衷私相授受。
现代社会的管理亟待新型组织纽带,去“圈子”化,树契约化。斯隆领导下的早期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曾久盛不衰,要诀之一即平衡与部下的关系。后人忆述:“要想和他成为真正意义的朋友,那前提就是你先离开通用。”同事中难免有兴趣契合者,但他严格自律,跟所有部属等距离交往,其理由是:“假如我和某些同事有极深的交情,自然会有好恶之分,就会影响我决策的客观性。”
硬件变,软件也须变。在日益成长的契约社会、法治社会里,作为乡土社会、血缘社会遗迹的“圈子情结”还有什么立足之地?
【小题1】依据文本,如何理解“涟漪效应”?(4分)
【小题2】文中用“斯隆”的例子有什么作用?(5分)
【小题3】本文作者为什么主张去圈子化?(6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年三十夜的爆竹

①这些年,年三十夜几乎每年都是回乡下陪父母过。按乡下的说法,叫花子都有个年三十夜。这普天同庆的日子,无论你贫穷、富有,生活在城市、乡村,是在自己的出生地,还是流浪在异乡,在年三十夜,哪怕是远隔千万里的游子,都要不辞辛劳,奔赴自己的家乡,与亲人们聚在一起,团团圆圆,开开心心过个热闹的年!

②在我们那儿,年三十夜吃年夜饭前先要祭祖,家家户户,堂屋香火前八仙桌上摆上酒菜,焚香、化纸钱,对着祖宗牌位三叩九拜,然后放爆竹,但听得满村的爆竹声在群山回响,此起彼伏,经久不息。更为热闹的时刻则是凌晨“开财门”。我们那儿的习俗,年三十夜,吃过晚饭,十点钟左右,每家每户都要大门紧闭,亲友串门只能从侧门进出,称之为“封门”;到了凌晨一至三点,在堂屋里点上红烛,斟上美酒,焚香,击磬,随着悠扬的磬声,化纸钱,祭拜天地,然后打开大门(即为“开财门”),燃放爆竹烟火,迎春纳福,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谁家的爆竹声响得久、烟火放得多,寓意这户人家兴旺发达。一时间,爆竹声铺天盖地在群山回响,绵延不绝;黑暗的天空被烟火点亮,璀璨夺目,把年三十夜推向高潮!

③这几年回乡过年,有时我一个人回去,有时是带着妻儿回去;弟弟也偶尔带着弟媳回去;父亲长年病着,身体一年不如一年,家里有个病人,气氛难免有些压抑,年夜饭常吃得寡淡无味。斟上酒祭祀,遇上弟弟也回去过春节的时候,为了烘托节日气氛,兄弟俩也喝上三两杯,浅尝辄止,索然无味。隔壁的其敏表哥每年年夜饭吃得早,这几年常叫我去陪他喝酒,说与几个儿子喝不起兴,有我这个省城去的“客”,才能喝得尽兴。表哥礼数繁多,先是与他喝几杯,再安排三个儿子、媳妇,甚至孙子分头向我敬酒,最后他还要做“总结”,几巡下来,常是一二十杯酒下肚,让我醉意朦胧。这边还没喝完,屋下的其兵表哥又来邀了,说年三十夜,我这个贵客不能只光顾一家,他家那儿怎么也得去喝杯新年酒。又跟随着去,同样的礼数,“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喝得昏天黑地,不知身在东西南北矣!

④饭罢哪里还守得了夜,开得了“财门”,连有些串门来想见见我的寨邻都无暇顾及,早早地就去见周公,任凌晨“开财门”铺天盖地的爆竹炸响,我昏沉沉的,一觉即到天明。

⑤父亲自2007年摔伤致残,行动多有不便,故土难离,不愿外出,母亲守着他;每年回去,想到父母不辞辛劳地把我们兄妹三人养大,到了老年,妹妹远嫁他方,我们兄弟又在贵阳生活,家中只剩下他们两位老人留守,唯有寂寞相伴,心底未免郁郁于怀。前年秋,父亲因病去世,春节回去陪母亲,百年老屋,只剩下母亲一人,人去屋空,触目伤怀,叫人情难自禁,唯有酒入愁肠,化作点点泪!

⑥母亲去年已到贵阳与我一起生活,快要过年的时候说是要回乡料理些事,还吩咐我别回去过年,她在乡下过完年即回来。因此,猴年的除夕,我没有回乡去,留在贵阳过。年三十夜,与岳父母,还有岳父弟弟一家及襟兄等,一大家子人,满满的两桌席,酒也喝了不少,幸而未醉。妻子带着女儿在国外旅游,回到自己家里,我一个人守着空荡荡的屋子,听那窗外新年的爆竹阵阵炸响。

⑦我是一只倦飞的鸟,此刻,故乡远隔千山万水之外,感知不到故乡年三十夜的欢腾。城里人的爆竹是图个喜庆,也没个讲究,常是没来由地有一搭没一搭地乱放。

⑧于是,在年三十夜,我一个人,听了城市半宿七零八落的爆竹声。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提及乡下关于年三十夜的说法,引出对家乡风俗的介绍,也为下文写作者这几年回乡过年做好铺垫。
B.文中隔壁的其敏、其兵表哥每年年夜饭后都叫“我”去陪他们喝酒,且礼数繁多,可见他们的做法有些不顾他人意愿,作者觉得太烦琐。
C.“唯有酒入愁肠,化作点点泪!”写出了作者由于无法陪伴双亲,内心充满了愧疚之情,也寄托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怀念。
D.文章前后写到年三十夜的爆竹,乡下的“铺天盖地”而城市的“七零八落”,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身在城市的作者内心的冷清。
【小题2】文章第②段介绍家乡年三十夜的风俗,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作者笔下的“年三十夜的爆竹”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进行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