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刘建超
基德老汉病了,病得不轻。村里人来看望他,说,叫你清风娃回来看看吧!基德老汉轻轻地摇着头,不用了,娃要招呼好多事,忙呐。
村里人从基德老汉屋里出来也连连摇头,这个老倔头,硬说自己的娃在省城做大官呢。都这劲儿了,还嘴硬哩。
“俺清风娃在省城做大官呢”这句话不知被基德老汉唠叨过多少回了。街坊邻居遇到个啥作难的事,这句话就会从基德老汉皱巴巴缺了牙的嘴里轻溜溜地滑出来。谁都知道,基德的娃是在外地,可从没有听说他的娃当啥大官。这个穷乡僻壤的村里,当官的只有一个,就是东街的狗毛在县城啥子公司当科长。村里人都知道狗毛的官大,因为狗毛每次回村都开个铁壳子车,给村里人发长长的带把儿的烟。
基德老汉的话不是没人信过。那年县里化肥脱销,村里人眼瞅着田里的苗施不上肥,急得牙根子上火。基德老汉一句“俺清风娃在省城做大官呢”的话,惹恼了村委主任,老爹,你就别添乱子了,你娃真当的是大官就让他给批点儿化肥来。看看人家狗毛家的地,早上了肥了。基德老汉就背了个包,搭车去了省里,三五天过去还真拉回一车尿素。价钱高了,可田不等人。肥用了,闲话也有了。还说娃在省里当啥官呢,连平价化肥都搞不到。基德老汉解释说,俺娃说,尿素上着比化肥好呢。庄稼人不愿意听,庄稼人图的是实惠。
基德老汉每年地里活闲的时候,就背着杂粮去省城娃家里住些天。回村里也给大家带些各种各样的吃食。
村里人就问,你娃清风就不给你带点儿高级烟?基德老汉说,俺娃不吸烟,说吸烟不健康。村里人又问,你娃也不捎点儿好酒?基德老汉说,俺娃也不喝酒。娃媳妇说了,喝酒也不健康。村里人就撇嘴了,那烟酒都不健康,国家卖它做啥?基德老汉也答不上来。
纳着鞋底子的媳妇们就问,城里住得好好的,急着回来做啥?基德老汉说,城里,咱乡下人住不来。上楼下楼都关在个铁壳子里,忽悠得人头晕。地上铺着实木块,油光光的直想打跟头。进屋还要换鞋。七老八十的人喽,娃媳妇还逼着喝酸奶。
年轻人逗趣地说:吹牛吧,你娃清风要是个大官,肯定也坐那铁壳子车。叫你娃开铁壳子车送你回来。
基德老汉再进城还真是坐着铁壳子小车回村的。
基德老汉说,在城里两天就待腻了,对清风娃说俺要回村呢。娃说去打火车票,俺说火车坐着头老晕。娃说那就打汽车票。俺说汽车开不到村里。爹老了,腿脚不利索了呢。你就用你成天坐的那种小车把俺送回去,村里人都惦记着呐。娃没说二话,打个电话就要来车。瞧瞧,排场不?红颜色,娃说吉利。基德老汉脸上堆满了欣慰。
一青年围着车转了一圈,认出了车上印的字,老爹,你坐的是出租车,要花大价钱雇呢。基德老汉说,俺一个子儿也没掏。
那是你娃给掏的呗。问问师傅从省城到咱村得多少钱。
开车师傅伸出手指头比画了个八字。
恁贵,八十块钱?基德老汉瞪圆了眼睛。
八十块钱?哈哈,八十块钱只能摸摸,给了八百我还不愿跑呢,回去得赶夜路呢。
基德老汉张大了嘴巴,像一下子矮了许多,见到大人小孩都低着头,从此不再说娃在省城做大官的话了。
村里遇上了干旱,地里的庄稼都蔫了。村主任急得满嘴起泡。村主任来找基德老汉,老爹,你娃不管当啥官,能不能找找人帮咱村里打几眼井啊?
主任交代的事就是天大的事。基德老汉就进城找清风娃,没待两天就回来了。村主任问,打井的人来了没有?
基德老汉说,清风娃说了,这旱是全省旱,要那啥,统筹解决。村主任说,屁,等到统筹咱全村人都喝西北风了。基德老汉从布袋子里拿出一摞子钱,娃说了,让咱自己先打井干着。这是娃自己的五万块钱。你干不干?
干,全村人砸锅卖铁也得打井抗旱。
基德老汉病了,病得不轻。迷糊中的基德老汉嘴里念叨着:“井……水……”
基德老汉去了。清风娃从省里回了村。第二天村里来了一排溜大车小车,有省里、市里、县上的。村里人这才相信基德老汉的娃真是在省里当大官呢,管着全省人的吃喝拉撒。清风娃挨家挨户感谢乡亲对老爹的照顾,然后带着媳妇女儿在基德老汉的坟前跪了很久很久。
基德老汉的坟前摆放着几个大碗,碗里盛的是刚刚从机井里打出来的清凉凉的水。
(摘自《小说月刊》)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村里人来看望病得不轻的基德老汉,并向老汉提出叫清风娃回来看看,因为大家看到基德老汉的病很严重了。
B.“俺清风娃在省城做大官呢”这话惹恼了村委主任,是因为他怪清风娃没有给乡亲们解决平价的化肥问题。
C.基德老汉每次在城里清风娃家住的时间都不长,主要原因就是基德老汉的生活习惯和城里人的生活不同。
D.基德老汉之所以坐小汽车回来,是因为大家不相信他说的“儿子在城里做大官”的话,想以此来证明他没有吹牛。
E.村民们从来没有人相信过基德老汉的话,是清风娃回来给父亲办丧事时才知道基德老汉平时所说的话并没撒谎。
【小题2】基德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和分析其性格特点。
【小题3】小说主要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其效果如何,请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为什么要以“清”为标题?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54: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永在歌唱 周玉明
早在半个世纪之前,周小燕就在欧洲享有“中国之莺”的美名。当年轻的周小燕以典雅、端庄、清丽的东方淑女形象出现在二战胜利后的巴黎舞台上时,当她用意大利学派的圆熟技巧、华丽音色和法国学派的诗意美诠释欧洲经典声乐时,当她用英语、法语、意大利语、德语、俄语等原文演唱欧洲主要国家各个历史时期重要作曲家的代表歌曲时,她的身上都流淌出西方人从未感受过的东方气质和东方韵味。欧洲乐坛为“中国之莺”所倾倒。
回到祖国以后,周小燕不满足于自己仅仅是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之莺”,不愿被自己的父老乡亲视为“中国籍的西方之莺”,她和祖国的声乐家们一起努力开拓,呕心沥血地探索美声唱法与中国语言、中国风格及中国传统歌唱美学有机结合的新路子。新中国成立后,周小燕在频繁的国内外演出中,坚持不懈地在各种公开演唱中安排中国曲目,向世界展示中国声乐的独特魅力。她数次作为国家文化使者被派到苏联、波兰、南斯拉夫、印度、缅甸等国去访问,每到一处都受到当地的热烈欢迎。
对歌剧艺术精益求精的周小燕更懂得:要培养高雅艺术的知音,必须从学生抓起。新中国成立以来,周小燕培养了无数声乐人才:鞠秀芳、张建一、高曼华、刘捷、廖昌永、顾欣、魏松、雷岩、李彩琴、万山红、杨小勇、殷桂兰、李秀英、朱秋玲、王丰、王歌群、张峰、方琼、郭森等。他们以自己的歌声和艺术实力,在国内外的声乐比赛及歌剧演出活动中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常人很难想象周小燕为普及高雅音乐所付出的心血和辛劳。早在1981年,周小燕就热衷于带学生到外省市巡回演出和讲学。她了解到,全国各地盼望能拜她为师的学生中,有不少素质相当好的声乐人才,但由于当地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好苗子得不到及时施肥,难以茁壮成长。于是,周小燕带着一批在国内外歌唱比赛中得奖的高年级学生,利用寒暑假有计划地进行巡回讲学并举办“教学音乐会”。每到一地,她便开展活生生的“形象化教学”,同时为当地的声乐演员和声乐教师上课:现场教学、现场解决问题。遇到一些有培养前途的好苗子,一两次课“喂不饱”的,就带回上海继续培养。每到一处,周小燕就播下一路种子,她的师品、艺品和人品也在当地留下了一连串佳话。
1998年岁末,周小燕亲率11个弟子奔赴宁波大学、浙江师范大学举办三场普及歌剧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演出的晚会上,时年82岁高龄的周小燕教授亲自主持,她用通俗、生动、诙谐的言语娓娓道来,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中外歌剧和歌曲的创作背景、主要内容及演唱风格。周小燕朴实、高雅的讲授风格感染了观众,经她点拨,高校师生们品味到了高雅音乐的醉人之处,冬日的校园沉浸在浓浓的艺术氛围中。
在两次公开教学中,有二十多位宁波大学的教师上台接受周小燕的指导。周小燕善于抓住每个歌唱者最关键的问题,手把手地教他们运气、换气、发声。在她的指导下,在短短几分钟里,演唱者就由紧张到放松,原本干涩的声音变得干净漂亮起来。目睹此景,台上台下顿时喧哗了。
“作为一个歌手,演唱需要的不仅仅是技巧,更需要的是用心。用心歌唱的声音才是世界上最美的声音。”周小燕充满活力的声音如春风化雨,滋润了每个人的心,使对歌剧一直抱着“敬而远之”态度的学生,终于明白了自己过去为什么难以领会到歌剧之美。娇小瘦弱的大师用她的真诚、热忱,奋力拉近了学生与艺术之间的距离。
周小燕永远是一脸乐天的灿烂笑容,她爱说一句话:“我是幸运的。我是经得起折腾的幸运者!”周小燕的幸运在于,她执着追求的艺术理想正在一步步走向现实,她创造出了人们普遍认可的文化业绩。在创造高贵的同时,她也拥有了高贵的人格——人们之所以用“德艺双馨”这个词评价艺术家,就是敬仰他们这种高贵的人格。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周小燕,著名歌唱家、音乐教育家,上海音乐学院终身教授,被赞誉为“中国之莺”。周小燕是中国美声声乐教育大师,先后荣获中国音乐艺术最高荣誉奖“金钟奖”、法国政府授予的“法国国家军官勋章”等。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周小燕执着地追求艺术理想,创造出人们普遍认可的文化业绩,先后荣获中国音乐艺术最高荣誉奖“金钟奖”、法国政府授予的“法国国家军官勋章”等。
B.周小燕身材娇小瘦弱,因此她在运气、换气、发声上十分讲究科学,从而使她原本干涩的声音经过训练变得干净漂亮。
C.周小燕能用多种外国语言原文演唱欧洲一些作曲家的代表歌曲,然而为展示中国声乐的独特魅力,她在各种演出中坚持安排演唱中国曲目。
D.周小燕经常带领一些获奖的高年级学生到各地巡回讲学,经过她的学生们的精彩演唱,周小燕拉近了当地学生与艺术之间的距离,让师生们品味到高雅艺术的魅力。
E. 周小燕年轻时在欧洲被赞誉为“中国之莺”,使欧洲乐坛迷倒喝彩,然而她并不满足于此,还希望做“中国籍的世界之莺”。
【小题2】周小燕是中国美声声乐教育大师,这在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芍药的意象及其意蕴异常丰富。
芍药的文学形象,最早出现于《诗经》中。在先秦乃至秦汉,因为古代先民对散发香味的花草枝叶存有特殊的崇敬与钟爱之情,它的主要意象是“香草”。《诗经·郑风·溱洧》有记载:“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关于“赠之以勺药”这一行为的含义,目前公认最传统也最合理的是“结恩情”之说。
既以“结恩情”的意象出现于诗经中,后世作品中芍药也就成了“别离”和“多情”的象征。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韩说曰:芍药,离草也;言将别离赠此草也”,因此芍药又有“将离”、“可离”的别名。在诗人的笔下,就有“多情红药待君看”(韩元吉《浪淘沙》)等句。同时,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绪,也使芍药意象着上了一层悲情色彩。唐代诗人钱起写下“芍药花开出旧栏,春衫掩泪再来看。主人不在花长在,更胜青松守岁寒”,令人顿生物是人非之感。
魏晋南北朝可以说是芍药文学意象的另一个源起,开始出现芍药的色彩、风姿等意象。后世历代咏赞芍药姿态、神韵的诗词,大多描写芍药的美好不凡,未脱“绰约”、“殿春”的范畴。其中李清照的《庆清朝慢》充分体现了芍药的“独占残春”、“绰约天真”的动人意象:“禁幄低张,彤栏巧护,就中独占残春。容华淡,绰约俱见天真。”词人更是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和拟人化的手法,将芍药喻作风情万种的丽人。以致后人用“芍药笼烟”(明·许仲琳《封神演义》)来形容美人的娇媚。
而多情芍药的“绝艳奇芳”,往往又成为落寞、凄凉之境的反衬,令人感慨昔日美好时光的不再。姜夔在《扬州慢》中所寄托的“黍离之悲”,则更加令人扼腕。“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二十四桥又名红药桥,素以红芍药闻名,但在这里,娇艳的“桥边红药”却反衬出扬州空城里寒水自碧、景物萧条,颇合“雕栏玉砌今犹在,只是朱颜改”之意。今人描写台儿庄战役,也同样是以开放的芍药来衬托战争的惨烈:“三千人家十里街,连日烽火化尘埃。伤心几株红芍药,犹傍瓦砾惨淡开。”
解读芍药意象及其历史嬗变,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芍药的栽培历史乃至社会风俗,也可以感受诗人们的人生遭际与心路历程。
(节选自王晓春《论传统文化中芍药花的文化意象》,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传统文化的意象“芍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早在《诗经》中就有记载,在先秦乃至秦汉,芍药的主要意象是“香草”。
B.南宋词人姜夔借娇艳的“桥边红药”“为谁生”表达了对心上人的相思之情。
C.芍药这一意象在《诗经》后又衍化为“别离”“多情”“绰约”等的象征。
D.魏晋以来,在文学作品中,娇艳多情的芍药往往又成为女性形象的化身。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芍药象征“别离”和“多情”,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绪,使芍药意象着上了一层悲情色彩。
B.因王韩说的话,“芍药,离草也;言将别离赠此草也”,所以芍药就成了“别离”和“多情”的象征。
C.李清照将芍药喻作风情万种的丽人,充分体现了芍药的“独占残春”、“绰约天真”的动人意象。
D.今人描写台儿庄战役时,以开放的芍药来衬托战争的惨烈,正是对芍药成为落寞、凄凉之境的反衬这一文学传统的传承。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赠之以芍药”之行为有“结恩情”最合理的解释,若今天在“七夕”情人间送芍药,可能大家就是用其来表达爱情。
B.李清照在《庆清朝慢》中说“禁幄低张,彤栏巧护,就中独占残春。容华淡竚,绰约俱见天真”,可见芍药的花期可能是在暮春初夏时节。
C.芍药的意象及其意蕴异常丰富,透过芍药意象的嬗变过程,我们还可以从一个侧面感受诗人们的人生遭际与心路历程。
D.芍药由最初的“香草”意象,到象征着“别离”“多情”,再到后来的“寂寞”“凄凉”,这个意象变化体现了诗人内心的灰暗。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留住花样 守住单纯
张逸良
世界范围内,剪纸大致可以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派。东方剪纸多受中国的影响,各具地域特色,乡土与民俗气息浓郁;西方剪纸则侧重剪影效果,强调文学、浪漫的格调,不少剪纸还与西方艺术创作有密切关联。。
在中国,民俗图腾、神话故事、传说寓言及对于生活的追求的广泛结合,成为剪纸创作的灵感。地理环境、经济水平、文化交流对剪纸风格的形成有很大影响。以陕西剪纸为例,不同地域的剪纸呈现出不同的特色,渐而形成鲜明的地域性:陕西关中的西安、宝鸡等地,由于文化、经济相对发达,剪纸受到绘画的影响,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关中北部地区由于交通相对闭塞,剪纸更多呈现朴实、凝练的风格,传统的农渔耕读是其主要内容。自由随性的剪纸与民众生活紧密贴近,既是人民喜爱的艺术形式,也成为地域文化的一张生动“名片”。
伴随信息沟通的日益顺畅便捷,各地剪纸在元素上相互借鉴,在拓展了不同地域的剪纸样式的同时也为当地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此外,机器生产方式的应用促成了剪纸更大范围的传播。当然,这也意味着更大的挑战,手工剪纸若安于现状、固步自封,抑或不假思索、盲目求变,必然失去其优势与传统,从而面临生存困境。
传统是财富,但不应成为包袱;拓展是趋势,但不应失去方向。现如今,用色粗糙、构图机械化、风格单调、设计感过重等问题,导致许多地方的剪纸开始“变味儿”。绘画化、模式化倾向在剪纸创作中也普遍存在,在这个乡土变成“乡愁”的时代,剪纸散发的“乡土味儿”或许是被工业化、城市化覆盖了。
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剪纸能够流传至今,并影响一代代人,还在于其本身的单纯。这种剪刀、刻刀与纸张所营造出的单纯意境,同行模仿不来,其他门类也无法替代。无论以怎样的方式对剪纸进行翻新,纸张都是不变的载体,是剪纸的“身份代码”。剪纸的“纸味儿”是最起码应该留存的东西,它是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的、与其他艺术门类相区别的本质所在。
花样繁多的世界,能够得到交口称赞的花样并不多;单纯的表达形式,如果是情感的表达、艺术的表达,则一定不会失去韵味。所以,无论是剪纸,还是其他的传统技艺,在被塑造成新的形态、赋予新的含义、进行新的表达之时,不仅要让花样等外在形式成为具有时代感的智慧再现,更要用那份艺术的单纯滋养人们的精神。
(选自2015年1月18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东方剪纸乡土与民俗气息浓郁;西方的剪纸与艺术创作有密切关联,文学格调明显。
B.因受到不同地区地理环境、经济及文化交流水平等的影响,剪纸呈现出不同特色。
C.只有贴近民众生活,受到人民喜爱的艺术形式,才能成为地域文化中的生动“名片”。
D.因为剪纸能够穿越历史流传至今,并影响了一代代人,所以,剪纸本身是单纯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简单比较了东、西方剪纸的不同,使读者对中国剪纸有大概的了解。
B.第二段运用例证法,以陕西剪纸为例,主要是为了论证剪纸自由随性的特点。
C.第三、四段分析了手工剪纸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剪纸在发展过程中所走人的误区。
D.最后两段点明剪纸的本质属性,回扣题目,为剪纸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息沟通的便捷和机器生产方式的应用,对剪纸的发展既是拓展促进也是挑战。
B.固步自封或盲目求变,都会使手工剪纸失去其优势与传统,从而面临生存困境。
C.纸张是剪纸的“身份代码”,是剪纸与其他艺术门类相区别的本质所在。
D.当今世界花样繁多,剪纸要发展,不仅要创新形式,更要守住艺术的单纯。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的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题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使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进一步说,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构建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

(摘编自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数字化记忆的发展,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发生了反转,记忆变得更加容易。
B.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
C.“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不过前者更积极一些。
D.我们要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就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构建他人的数字化记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鼎在中国由来已久。它最初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食品。鼎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粘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发展为用青铜铸造的铜鼎。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演变为传国的重器了。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京。从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鼎自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后,“鼎”字也被赋予了显赫、尊贵、盛大等政治引申意义。譬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三足鼎立等等。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既是文明的见证,又是文化的载体。根据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推想,我国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
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它呈长方形、四足,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铸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等都是西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鼎和其它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商周时代的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而且还把西周时期的大篆文字传给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鼎也因此更加身价不凡。
美学家李泽厚认为,中国青铜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为主要代表,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是我国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最具审美价值的工艺品。现代汉字中的“鼎”字,虽然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多次变化,但仍然保留着“鼎”这一事物的风范和形体特点,其物其字几乎融为一体,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这种礼俗在我国已传承至今。
由于自古以来,鼎就是我国一种庄严的重要礼器,象征着祖国昌盛、稳固、团结、统一
和权威,亦是和平、发展、昌盛的吉祥物代表,故在当今一些重大外交场合和国家的一些
重大政治活动中,都会由鼎来唱主角。
上世纪1995年10月2l日,在联合国总部纽约,为庆贺联合国50华诞,我国政府向联合国赠送一尊青铜巨鼎——世纪宝鼎。该“世纪宝鼎”是具有我国商周青铜工艺风格的艺术精品,采用整体铸造,一次浇注成功。鼎身高2.1米,象征2l世纪。姿呈三足鼎立,双耳高耸,满身纹饰。有金文:“铸赠世纪宝鼎,庆贺联合国五十华诞。”鼎底座高0.5米,2米见方,上铸56条夔龙纹饰,象征中华民族都是龙的传人。鼎的整个造型,雄伟祥和,气势宏大,古朴典雅,美观庄重。  
2006年1月1日,我国以法律形式规定免征在我国已征收了2600年的农业税。同年9月29日,河北省灵寿县青廉村农民王三妮的一尊“告别田赋鼎”问世了。这是一位普通农民用中华民族最古老、最庄重的方式来铭记这一千古盛事。
【小题1】下列对“鼎”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鼎最初是古代的烹饪之器,后演变为国家和权力的象征。
B.鼎最早是用粘土烧制,叫陶鼎,大约在4000多年前发展为用青铜铸造的铜鼎。
C.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既见证了中华古代文明,又传承了中华悠久文化。
D.鼎作为传国重器,是和平、发展、昌盛的吉祥物代表。
【小题2】(小题2)下列各项中不能表明“鼎是一种重要礼器”的一项是()
A.商灭夏,九鼎迁于商都亳京;周灭商,九鼎又迁于周都镐京。
B.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
C.我国政府向联合国赠送了“世纪宝鼎”,庆贺联合国50华诞。
D.河北省灵寿县农民王三妮铸“告别田赋鼎”,铭记我国免征农业税这一盛事。
【小题3】(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商周时代青铜器上的大篆铭文记载了当时的典章制度史实,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
B.“司母戊”大方鼎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表明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造。
C.李泽厚认为,鼎以其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成为我国最具审美价值的青铜工艺品。
D.“世纪宝鼎”是体现我国商周青铜工艺风格的艺术精品,其夔龙纹饰、三足鼎立造型均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