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纵火者
(美)伯纳德·杰克逊
①弗赖伊大厦共有十层楼。里面曾有许多气派的办公室,现在却人去楼空了。那些野蛮的汪达尔人不但往大厦的窗户里投石头,还用油漆在墙上乱喷乱涂。这两年来,弗赖伊先生,这座大厦的所有者,一直在设法卖掉它。但却没人愿买。
②不久,弗赖伊先生在一次聚会上遇到了希拉。一周后,他们两个面对面地坐在他的办公室里。
③“纵火是一件危险的事,弗赖伊先生,”希拉告诉他,“它要靠一些你从学校中无法学到的技能来完成。”
④“是的,我明白。”弗赖伊先生回答。他过分紧张地吞咽着空气。
⑤“它的费用也很高。”希拉说着,用手指轻轻拍拍她的钱袋。
⑥弗赖伊先生把一个手提包从桌子上直接朝她推过去。“这里是我们说好的数,”他说,“你什么时候动手?”
⑦“今晚,”希拉一面回答,一面数钱,“你不会觉得太迟吧?”
⑧“今晚很合适,”弗赖伊先生回答,“我急需那笔保险金。”
⑨当晚11点,希拉开始沿着弗赖伊大厦里的一条狭窄走廊摸索着前行。找到能把自己引到地下室的楼梯后,她继续往下走。在那里,借着手电筒的微光,她发现了她需要的东西。她在保险盒附近的一大堆垃圾里埋过一个炸药包。当炸药爆炸时,那些垃圾会首先起火。火灾调查员们将把电线短路当作这次火灾的起因。
⑩希拉把点火定时器调到十分钟那里,然后离开了大厦。多数纵火者都会立即从纵火现场逃离,希拉却不。她喜欢待在附近,看她的工作完成得如何。她停留的时间从不超过几分钟——确信自己能挣到那笔钱后就走。
⑪希拉慢慢地走向街对面,坐进她的车里。她假装正在等人。大街的另一头,一群观众正从电影院里走出来。没人觉得一个坐在车里的年轻女人有什么不寻常。
⑫希拉听到了微弱的爆炸声。她希望别人都听不到。几分钟内,浓烟从几扇前门的底下钻了出来。火势迅速增强,烟雾开始从第二、三层窗户里往外冒。这时,希拉听到了警笛声。四辆救火车停到大厦前面。火苗蹿得更高,烟雾也越来越浓。连消防队员也不能接近这座大厦。人群开始聚集过来。几个人坐在她汽车的引擎盖上观望。
⑬“对不起,女士,你只能离开这里,”一名消防队员从街对面走过来说,“更多的救火车正在往这里开。到时候我们将要用这个地方停车。”说完,他转过身,对身后的消防队员们喊着命令。整座大厦都在冒烟。⑭希拉已经看得够多了。她发动汽车,慢慢地沿着路边往前开。开到一个角落时,她从后视镜中最后望了一眼。街上塞满了救火车。更多的救火车还在远处尖叫。希拉微笑了。每件事都像计划的那样完美。
⑮她缓缓地往家的方向驶去。
⑯“现在我可以想想该怎么花那五万美元了,”她想,“可能会有一个悠长的假期……我听说,在每年的这个时候,夏威夷是个不错的地方。是的,夏威夷听起来就像那种地方……”
⑰当车开到她家附近时,她觉得好像出什么事了。她发现街上站着一些人,正在对什么东西指指点点。希拉放慢车速,眯着眼往大街的下方看。在这个晴爽的夜,火光以一种可怕的光焰把附近地区映得一片通明。⑱希拉把车停在路边,从车里走出来。在她的前方,那座被火舌吞没的房子就是她的家!当屋顶被烧毁时,她能听到木头的噼啪声。
⑲希拉的邻居卢卡斯先生站在院子里,手里拿着一根园艺胶管。一股涓细的水流消失在火苗之中。
⑳“抱歉,希拉,”他说,“我很想浇灭它。可火势却越来越猛。这样一所小房子根本挡不住这么大的火。”
(21)希拉想着所有正在冒烟的家具和衣服。她也想到了别的。弗赖伊先生付给她的酬金就在那所房子里。五万美元正在被已经卷上屋顶的火焰吞噬!
(22)“救火车在哪儿?”她疯狂地大叫起来,“没人给消防部门打电话吗?”
(23)“我给他们打了,”卢卡斯先生回答。“但所有的救火车都去对付布雷迪街的大火了。你没听说?弗赖伊大厦起火了!”
【注】①汪达尔人:日耳曼人的一支,公元五世纪入侵高卢和西班牙,455年占领罗马并大肆破坏掠夺。后来,人们用“汪达尔人”这个词指代那些恶意破坏他人财产或艺术品的人。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希拉对纵火一事信心满满,但没有想到自家却被同时纵火,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表达了善恶有报的观点。
B.文章第四段弗赖伊听说纵火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后,显得非常紧张,是因为他清楚纵火毕竟是违法事件,良心感到不安。
C.炸药按时爆炸,火灾制造成功,火灾调查员把电线短路当作火灾的起因,以致希拉微笑了,每件事都像计划的那样完美。
D.小说以策划弗赖伊大厦纵火开始,以因救弗赖伊大厦火灾而未能顾及希拉家火灾结束,作者巧妙地将两起火灾联系起来,结局突兀而自然,令人深思。
E.弗赖伊大厦人去楼空,被人恣意破坏,也一直卖不出去;更有弗赖伊以策划纵火案来牟取私利:这暗示了他是一个唯利是图、阴险狡诈、不得人缘的人。
【小题2】小说结尾惊奇地出现希拉家火灾,作者是如何巧妙地使故事的发展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
【小题3】文章第十二段多处描写了弗赖伊大厦火灾时的火势,这个场面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
【小题4】无巧不成书,希拉在纵火的同时,自家的房子也被焚。请就该起纵火案的纵火者、作案动机、作案时间及作案经过等,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56: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小题。
山 窗 下 杨牧
记忆里有许多青山。
山涧的悠冷,瀑布的激越,手掌大的绿叶,粉颊似的红花。从一座深山走出来的那种失落了什么又获得了什么的惆怅,惟啼鸟知晓。 有一天下楼推开后院的纱门,迎头是一阵寒雨;那时我正想步行去校园听音乐会,那晚的节目里有柴可夫斯基的《第五交响曲》。
马路一片湿寒,雪融了以后,春天正蹑足行来,西边的教堂正有人在唱诗,不知道他们在赞美什么。也许是赞美一千个湖泊,也许是赞美一万重青山,也许是哭泣,也许是平凡的忧郁而已。
有一次驱车东下去芝加哥,黄昏时分过一条小河,石桥下是蓊郁的树木,那时还是秋深时节,红叶在暮光里罩着一重白雾;桥边立了一块木牌,写道“野狼河”,一份孤寂蛮荒的情调。等我从芝加哥回来的时候,重过“野狼河”,心里撞击的感觉却轻得多,我几乎忘了第一次经过“野狼河”时的恐惧和寂寥。生命原是可以改变的,情景的感觉更可以改变。每一秒钟我们都在汲取天地的新印象,也在摧毁旧有的印象。
后来我几次听见柴可夫斯基的《第五交响曲》,都很自然想到黑夜的寒风、细雨和院子里等待抽芽的两棵大榆树。
我现在来记述这些,来纪念这块土地。一年来的默想,使我觉悟到原来异乡风月、春秋、风雪使我惊讶的,不仅是那种陌生的满足而已,而是对于另一块土地、另一段岁月的回忆和思念。这使我想起二十岁那年,初从一位剑桥毕业的英国先生读希腊悲剧的那回事。那是有一年的秋天,冷沁的上午,我们读到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当那位先生高声念到俄狄浦斯王目盲后的呼唤——啊命运,命运!——我仿佛是一刹那被造物拍醒。现在我才了解,那原来也不是文学或古典的力量,那是记忆的力量,一切悲惨的想象确实在一瞬间被诗句剥得坦然,鲜血淋漓。最近再读希腊悲剧,感受便已经不同了。
这是失落了什么呢?抑是获得了什么呢?岁月和路程把心灵磨得苍老;思维和沉默把万重青山抹上一层白雾,盖上许多可怕的声响。有一位批评家说福克斯的小说是荒凉的,带着号角的声响。——其实生命整个都相当荒凉,带着号角的声响。
而人的思想每分钟每秒钟都在错乱,都在转变;有时自以为定型了的浪涛,也会像梦魇一般化为暴雨,像暴雨似的卷来。若是你曾经独自在家乡一条熟悉的山路里行走,若是你曾经想过到深涧里去洗濯你的身体,若是你曾经为一片漂流在谷底的败叶悲悼,你驻足哀伤,忽然一场暴风,你逃到一个山洞里等待天晴——你若也曾经有过那种经验,你就会觉得生命的充实和空虚。
生命的充实和空虚原是不容易说清楚的。冬天的时候,假期里,爱荷华城静极了,有一天中午,我在门口等一位教授接我去他家参加圣诞餐会。那时是十一点半,雪已经下了三个钟头了,我推开门时,雪仍在下,街上静得没有一丝声音,路上铺着一条厚棉絮,没有汽车,没有行人。雪无声地落,覆盖在一切物体上,小学校的体育场,河岸的树林,都静默得像死亡。我那时就说不出那种死寂到底应该是自然万物的充实抑是自然万物的空虚。我甚至不知道那种死寂到底应该是一种静谧抑是另一种嘈杂——这正和我小时候看海一样。
你能够说大海是喧哗的吗?即使你站在沙滩上,你听见大海的喧哗吗?也许你什么也没听见,也许那隆隆的幻象只是你心灵的冲击,也许是爱的呼唤,也许是憧憬的翻腾……
我只知道记忆里有许多青山,通过了时间和空间的迷雾,不知道失落了或获得了什么。我不能不低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节选自《叶珊散文集》,有删节)
【注】杨牧:台湾作家,笔名叶珊。
【小题1】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4分 )(  )(  )
A.文章以“记忆里有许多青山”领起,至“我现在来记述这些”一段,是写对过去的回忆,从“这里失落了什么呢”至篇末,是议论与抒情。
B.文章第5段写到“几次听见柴可夫斯基的《第五交响曲》”,目的是为了引出对“一块土地”的纪念,对过去的经历的追思,对命运的思考。
C.作者认为“生命原是可以改变的”因为随着人生经历的不断丰富,我们对生命的感觉、理解是不同的,重过“野狼河”的经历就可以说明。
D.文章第8段描写雪景,起到了渲染雪后自然界静寂的氛围,触发对自然万物静寂的感悟,进而引发人们对生命是充实还是空虚的思考的作用。
E、作者写了出涧瀑布、秋深红叶,写了漂流的败叶、静默的树林,在作者笔下,这些自然景物处处都可以引发灵感,引发对充实的人生思考。
【小题2】文章在写景叙事时有时插入一两句议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举例分析。(6分)
【小题3】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那原来也不是文学或古典的力量,那是记忆的力量。
(2)生命充实和空虚原是不容易说清楚的。
【小题4】有人认为这篇文章意在悲叹“人生无常”“人生如梦”,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为什么?(6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裘法祖(1914—2008),浙江杭州人。1933年,母亲死于阑尾炎,裘法祖立志要做一名医生,解除千万个母亲的病痛。18岁考入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预科,他课余时间全都在图书馆度过,被同学们戏称为“图书馆长”。l936年,他只身远赴德国,仅靠奖学金维持极为俭朴的生活,1939年通过德国严格的国家考试和论文答辩,以优异成绩获得德国慕尼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次年,裘法祖正式进入他的外科生涯,在施瓦本医院担任外科医师。一年后,导师才允许他做第一个阑尾切除手术。第三个阑尾切除手术的术后第五天,病人突然死去。尽管尸体解剖没有发现手术方面有任何问题,但导师说:“裘,这是一位四个小孩子的妈妈。”这句话让他记了一辈子。留德期间,裘法祖设计营救出40多位被关押在集中营的犹太人,被犹太人称为“中国神医”。
1946年,裘法祖携妻儿回到中国。60多年来,他创立的“裘氏刀法”点燃了一个个患者的生命之灯。裘氏刀法以精确见长,“若要划破两张纸,第三张纸一定完好无损”。他是“中国外科之父”,被认为是外科全才,精心钻研而改进的手术操作超过20种,开创了很多被称作“裘派”的新的手术方法。在中国,最早迈出器官移植第一步的就是裘法祖。上世纪80年代,他创建了我国第一所器官移植研究所,创办了我国第一本器官移植杂志。直到现在,他主持的肝移植仍然保持着两项全国纪录:例数最多,存活时间最长。裘法祖呼吁,如果我国能使国际上通用的“脑死亡就等于机体整体死亡”的概念获得社会舆论和法律的承认与支持,将脑死亡者作为器官,则将有千千万万的病人能得到有效的器官移植治疗而获得新生。
裘法祖是《中华器官移植杂志》等多种医学杂志的创办人,主编了《黄家驷外科学》等多部外科学经典著作,创办了我国第一本医学科普刊物《大众医学》,并担任主编达十年之久。
“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足以为医。”他曾亲身趴在病床边观察病人的小便流量。每位农民病人的来信,他都亲自回复。就在去世前20多天,裘老还在为四川灾区来武汉的伤员查房诊断。他把自己100多万元奖金全部捐出,设立了“普通外科医学青年基金”。
【小题1】下列关于裘法祖留德期间经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裘法祖学习刻苦,课余时间全都在图书馆里度过,被同学们戏称为“图书馆长”。
B.由于种族歧视,一年以后,裘法祖的导师才允许他做第一个阑尾切除手术。
C.裘法祖导师的话是告诫他:医生应该有爱心,对病人要极其负责。
D.由于裘法祖以高超的医术拯救了许多犹太人,他被犹太人称为“中国神医”。
【小题2】下列有关裘法祖回国后从医经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裘法祖认为,我国采用的死亡标准与国际通用的标准不同,这不利于器官移植手术的推广。
B.裘法祖是我国器官移植手术的开拓者,他主持的器官移植仍然保持着例数最多和存活时间最长的全国记录。
C.裘法祖参与了黄家驷主持的《黄家驷外科学》的编写工作,这本著作成为外科学的经典。
D.裘法祖创办了《中华器官移植杂志》、《黄家驷外科学》、《大众医学》等多种医学杂志。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杨绛和他的父亲杨荫杭
杨绛,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除了作为钱钟书夫人为人所熟知外,她本人更是一个颇有影响的作家、翻译家和著名学者。李健吾评价她“不是那种飞扬躁厉的作家”,而是有着“缄默的智慧”的,有着静默恬退的睿智和微笑达观的态度。她的父亲扬荫杭,是江苏最早从事反清革命运动的人物,曾经留学日本和美国。他表面看起来凝重有威,因而孩子们都怕他。但他却从不打骂孩子,如果有人不乖,他只会叫急,喊妻子过来把淘气的孩子提溜出去训斥。所以孩子们怕虽怕,却都喜欢和父亲亲近。钱钟书初见他时未免有点害怕,但接触久了,即摸出其“望之俨然,接之也温”的性子。
杨绛的父亲有时也很严肃。那年杨绛16岁,正在振华女中的高中部读书。那时北伐战争已经胜利,学生运动很多,常要游行开群众大会等。一次学生会要各校学生上街宣传——就是拿一条板凳,站上去向街上的行人演讲。杨绛也被推选去参加。但她却担心自己的个头小,一看急就涨红了脸。而且当时苏州风气闭塞,街上的轻薄男子又专爱欺负女孩子。她怕自己一站上板凳,就会被人看猴儿似的拢上来看,不会有什么人正儿八经地听演讲。不过,女学生只要说“家里不赞成”,就可以豁免。许多旧家庭里的大小姐就这样推掉了。她于是周末回家向父亲求救,问能不能也说“家里不赞成”。父亲却一口拒绝,说:“你不肯,就别去,不用借爸爸来挡。”杨绛说:“不行啊。少数得服从多数呀。”父亲说:“该服从的就服从;你有理,也可以说。去不去在你。”并告诉她,自己从前做江苏省高等审判厅厅长时,有一次张勋不知打败了哪个军阀胜利入京,江苏省的士绅联名登报拥护欢迎。他的下属擅自把他的名字也列入了欢迎者的名单,以为名字见了报,他即使不愿意也只好罢了,但他坚持“名与器不可以假人”,立即在报上登了一条大字的“启事”,声明自己没有欢迎。他对女儿说:“你知道林肯说的一句话吗?Dare you say No!敢吗?”杨绛第二天到了学校,坚持说:“我不赞成,我不去!”为此还挨了老师狠狠的批评。虽然这并不是为了什么伟大的目标,只是一个脸皮薄、爱面子的女孩子不肯上街去出丑,但父亲的做法在杨绛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对于杨绛的学业,父亲并不多加干涉,而是放手让她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学习。父亲钻研的音韵学,常常把某字的平仄拿出来考她。杨绛在高中还不会辨平仄声,父亲却也不急着教,只让女儿涵咏体味,还安慰她:“不要紧,到时候自然会懂。”有一天她果然四声都能分辨了。父亲晚上常踱过廊前,敲窗考她某字读什么声。女儿考对了,父亲高兴而笑。父亲的教育理论是孔子的“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杨绛只要对什么书表示兴趣,父亲就把那部书放在她的书桌上,即使有时他得爬梯到书橱高处去拿;但假如她长期放着不读,那部书就不见了——父亲把书收走了,这就等于是父亲的谴责,无言的批评。杨绛喜欢读诗词小说,对父亲枯燥的音韵学“合口呼”“撮口呼”之类不感兴趣。父亲也不强迫女儿学他的一套,还为她买来最喜欢的书籍。杨绛上大学分文理科的时候,因为各门功课都平均发展,所以为选专业一事颇费了一番踌躇。老师们推荐她报理科,她回家去问父亲拿主张:“我该学什么呢?”父亲说:“没有什么该不该,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喜欢的就是性之所近,就是自己最相宜的。”于是,杨绛终于不顾老师们的惋惜和劝导,选择了她喜欢的文科。父亲有一次问杨绛:“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她说:“不好过。”“一星期不让你看书呢?”她说:“一星期都白活了。”父亲笑了,说:“我也这样。”杨绛因此感觉到自己似乎已升做父亲的朋友了。杨绛是个贴心的女儿,每天早饭后,她总要给父亲泡一碗酽酽的盖碗茶。父亲饭后,她也要给父亲削个水果,或是给父亲剥风干栗子、山核桃等干果。中午饭后,她非常懂事地带弟弟妹妹一哄而散,让父亲歇午。一次父亲叫住她说:“其实我喜欢有人陪陪,只是别出声。”她就陪在父亲旁边看书。父女俩的感情就是这样平淡而深厚。
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父亲突然在苏州因中风去世。1983年,杨绛在《当代》双月刊上发表了散文《回忆我的父亲》,记录了和父亲一起生活过的点点滴滴,在那平静恬淡的娓娓道来中寄托了女儿对父亲真挚的情感和深切的怀念。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在女中读书的时候,杨绛虽然很自信,但她也不愿意去街上进行演讲,因为虽然当时人们的封建思想意识已经淡薄,但社会风气非常不好。
B.文章语言恬淡质朴,一如杨绛父女间的情感,同时选材也很典型精当,在简单平实的陈述与描写中表现了杨绛与其父亲之间平淡而深厚的感情。
C.杨绛父亲在子女教育问题上很赞同孔子的观点态度,但他早年留学日本和美国的经历对他教育子女的方式也产生了比较深远的影响。
D.从文章记述看杨绛之所以成为作家、著名学者,离不开她少女时期家庭生活的熏陶,特别是她的父亲对她的谆谆教诲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E.杨绛父亲对女儿讲述他任江苏高等审判厅厅长时的往事,是为了体现其政治立场方面的严谨,在极小的事情上也要表现出自己的鲜明的态度。
【小题2】钱钟书觉得杨绛父亲“望之俨然,接之也温”,请问文中哪些内容具体体现了杨老先生“温”的性格特点。(6分)
【小题3】文章在表现杨绛与其父亲的时候都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6分)
【小题4】杨绛父亲教育子女的做法具有哪些特点,其中哪一点你觉得对现实中存在的子女教育问题最有启示,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本,回答文后问题。
寒冷的味道黄明山
①寒冷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②有人说,地球变得越来越热了。还说有一种厄尔尼诺现象。对此,我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我只感觉到,曾经是多么可怕的寒冷,现在似乎变得可爱了起来,就像一个被误会了的擦肩而过的老朋友。
③也许我对寒冷还只是一知半解。是的,我仅仅接触过南方的寒冷。说得具体一点,是在过去,是在江汉平原。
④树是江汉平原不可多得的景致,树的旁边有湖或者河流。我想起来了,冬天的水面结了厚厚的冰。我们在河上行走。干净的树枝上也结了冰——不,是穿上了漂亮的琼衣,朔风一吹,发出有如碎玉的声响。那是一种不可模拟不可复制不可言状的绝响。我在冰上伫足仰望,在体验寒冷的厚度的同时,又领略到了寒冰的高度。
⑤冷!我的一双手冻成了两个肉包子,脚后跟早冻穿了,分别有一个洞,洞里有凝固的血,用棉絮裹着。我总是想奔跑,疼痛便在后面拼命地拽我。糟了,好像是哪根筋断了„„我几乎要跌倒下去。
⑥寒冷培育的疼痛真是刻骨铭心啊!
⑦冬天也看露天电影。通常要到五里以外的地方去看。那天晚上雪刚刚停下,听说要放《冰山上的来客》,我来不及吃饭就跑了去。上身穿的是棉袄,下身穿的是绒裤,脚上穿的是胶鞋。跑了一路,身上发热。开始,人不觉得冷,渐渐,寒气陡生,看到中间,便招架不住了,肚子饿得咕咕叫,浑身冻得打哆嗦。那真正是饥寒交迫啊。我咬着牙,坚持把电影看完。脚已没有了知觉,就稀里糊涂地往前走。一路上,我是弹跳着回去的。我一下子发现了自己的脆弱,又一步步变得坚强起来。那天看了“冰山”,对比之下,这点寒冷算什么?
⑧寒冷,每每使我们的精神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从这一点说,寒冷似乎有了酒的成份。
⑨最幸福的时刻,是围着树蔸烤就的一堆火,炖着狗獾肉(从雪森林的狗獾洞里猎获的战果),或者鸡子、粉条、霉渣巴、干豆角、大白菜„„端着暖手的碗香喷喷地吃着,看那门外的雪轰轰烈烈地下着,这时的寒冷又有了一种隽永的滋味。
⑩而回忆中的寒冷更有着异乎寻常的味道。
⑪现在不同了,风也刮得没有了规律,雪也下得没有了条理。瞧,都立春了,雪不知还在哪里开小差。冬天,失却了原来的寒冷。
⑫可孩子们却一个劲地喊冷。冷从何来?上上下下穿得规规矩矩,裹得严严实实,帽子、围巾、耳套、手套,应有尽有。晚上睡觉,要么铺好电热毯,要么灌上热水袋,条件好的,空调一开,暖气就来。本来寒冷就那么一丁点,还把它拒之门外,这就是我们目前的生活。孩子们并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寒冷,又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下丧失了体验寒冷的机会。不知冷,何识暖?如此下去,孩子们生命的潜质何以得到发挥,又何以像草木那样蓬勃成人间壮丽的风景?
⑬不仅仅是孩子们。
⑭我们已经有了太多的安逸,衣、食、住、行,还有我们的思想。不让汗水流出来,不让寒冷苦心志,把自己装在五彩缤纷的温室里,然后长成一朵朵精美的花朵,我不知道会有什么好结果。
⑮我真担心,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我们将在不知冷暖的状态下变得弱不禁风。
⑯寒冷,是我们生命所需要的盐啊。
⑰寒冷还会来的。
【小题1】第③段中,作者说“也许我对寒冷还只是一知半解”,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
【小题2】第④段说:“干净的树枝上也结了冰——不,是穿上了漂亮的琼衣,朔风一吹,发出有如碎玉的声响。那是一种不可模拟不可复制不可言状的绝响。”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和表达效果。(4分)
【小题3】从文中概括作者回忆中的“寒冷”有哪些“异乎寻常”的味道。(6分)
【小题4】第①段作者说“寒冷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最后一段又说“寒冷还会来的”,请探究作者这样表达的理由。(6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知识上的鉴别力
林语堂
教育和文化的目标,只在于发展知识上的鉴别力。一个理想的受过教育者,不一定要学富五车,而只须明于鉴别善恶。能够辨别何者是可爱,何者是可憎的,即是在知识上能鉴别。
最令人难受的,莫过于遇着一个胸中满装着历史上的事实人物,并且对时事极为熟悉,但见解和态度则是完全错误的人。我曾遇见过这一类的人,他们在谈话时,无论什么题目,总有一些材料要发表出来,但是他们的见地,则完全是可笑可怜的。他们的学问是广博的,但毫无鉴别能力。博学不过是将许多学问或事实填塞进去,而鉴别力则是艺术的判别问题,一个满腹学问的人,或许很易于写成一部历史;但在论人和论事时,或竟是只知依入门户,并无卓识的。这种人就属于我们所谓缺乏智识上的鉴别力。
所以一个真有学问的人,其实就是一个善于辨别是非者。这就是我们所谓鉴别力。但一个人若想有鉴别力,他必须先有独立的判断力,不为一切社会的、政治的、文学的、艺术的或学院式的诱惑所动。一个人在成人时,他的四周必有无数各种各样的诱惑,如:名利诱惑、爱国诱惑、政治诱惑、宗教诱惑,和惑人的诗人、惑人的艺术家、感人的独裁者,与惑人的心理学家。当一个心理分析家告诉我们,便秘症引起暴躁的性情时,凡有识力者对之,只可付诸一笑。当一个人错误时,不必因震于他的大名,或震于他的高深学问,而对他有所畏惧。
因此识和胆是相关联的,中国人每以胆识并列。凡是后来有所成就的思想家和作家,他们大多在青年时即显露出知识上的胆力。这种人决不肯盲捧一个名震一时的诗人。他如真心钦佩一个诗人时,他必会说出他钦佩的理由。这就是依赖着他的内心判别而来的;他也决不肯盲捧一个风行一时的画派,决不肯盲从一个流行的哲理,或一个时髦的学说,不论他们有着何等样的大名做后盾。他除了内心信服之外,决不肯昧昧然信服一个作家,这就是知识上的鉴别力。这无疑是需要某种对于自己的天真坦白的信心的,而这种自我便是一个人所有的最可靠的东西,一个学者一旦放弃了这种自我判断的权利,他便随时可受人生的各种欺蒙了。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个警告其实也是现代的学校所极为需要的。大家都知道现在一般的学校制度倾向于割舍了鉴别力以求学问,以一种堆塞的方法,以为有了一大堆知识便算是早就了一个有识之士,而把愉快的求知扭曲为一种机械的,有一定分量的,呆板与被动的知识的堆塞。但是我们为什么要把知识置于思想之前?我们为什么愿意称呼一个仅是读足了学分的大学毕业生为学成之士?这种学分和文凭何以会取代了教育的真正目的?
因为我们是在将民众整批地教育,如在工厂里边一般。所以孔子说:“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世上实在无所谓必修科目,无必读之书,甚至莎士比亚剧本也是如此。我曾受过相当的教育,但我至今弄不清楚西班牙京城叫什么名字,并且有一个时期还以为哈瓦那是一个临近古巴的海岛呢。
(选自《生活的艺术》,有删改)
【小题1】拥有鉴别力,需要哪些条件?依据文章三、四两段,简要回答。
【小题2】现代的学校教育存在哪些弊端?请简要概括。
【小题3】请归纳本文的论证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