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纵火者
(美)伯纳德·杰克逊
①弗赖伊大厦共有十层楼。里面曾有许多气派的办公室,现在却人去楼空了。那些野蛮的汪达尔人不但往大厦的窗户里投石头,还用油漆在墙上乱喷乱涂。这两年来,弗赖伊先生,这座大厦的所有者,一直在设法卖掉它。但却没人愿买。
②不久,弗赖伊先生在一次聚会上遇到了希拉。一周后,他们两个面对面地坐在他的办公室里。
③“纵火是一件危险的事,弗赖伊先生,”希拉告诉他,“它要靠一些你从学校中无法学到的技能来完成。”
④“是的,我明白。”弗赖伊先生回答。他过分紧张地吞咽着空气。
⑤“它的费用也很高。”希拉说着,用手指轻轻拍拍她的钱袋。
⑥弗赖伊先生把一个手提包从桌子上直接朝她推过去。“这里是我们说好的数,”他说,“你什么时候动手?”
⑦“今晚,”希拉一面回答,一面数钱,“你不会觉得太迟吧?”
⑧“今晚很合适,”弗赖伊先生回答,“我急需那笔保险金。”
⑨当晚11点,希拉开始沿着弗赖伊大厦里的一条狭窄走廊摸索着前行。找到能把自己引到地下室的楼梯后,她继续往下走。在那里,借着手电筒的微光,她发现了她需要的东西。她在保险盒附近的一大堆垃圾里埋过一个炸药包。当炸药爆炸时,那些垃圾会首先起火。火灾调查员们将把电线短路当作这次火灾的起因。
⑩希拉把点火定时器调到十分钟那里,然后离开了大厦。多数纵火者都会立即从纵火现场逃离,希拉却不。她喜欢待在附近,看她的工作完成得如何。她停留的时间从不超过几分钟——确信自己能挣到那笔钱后就走。
⑪希拉慢慢地走向街对面,坐进她的车里。她假装正在等人。大街的另一头,一群观众正从电影院里走出来。没人觉得一个坐在车里的年轻女人有什么不寻常。
⑫希拉听到了微弱的爆炸声。她希望别人都听不到。几分钟内,浓烟从几扇前门的底下钻了出来。火势迅速增强,烟雾开始从第二、三层窗户里往外冒。这时,希拉听到了警笛声。四辆救火车停到大厦前面。火苗蹿得更高,烟雾也越来越浓。连消防队员也不能接近这座大厦。人群开始聚集过来。几个人坐在她汽车的引擎盖上观望。
⑬“对不起,女士,你只能离开这里,”一名消防队员从街对面走过来说,“更多的救火车正在往这里开。到时候我们将要用这个地方停车。”说完,他转过身,对身后的消防队员们喊着命令。整座大厦都在冒烟。⑭希拉已经看得够多了。她发动汽车,慢慢地沿着路边往前开。开到一个角落时,她从后视镜中最后望了一眼。街上塞满了救火车。更多的救火车还在远处尖叫。希拉微笑了。每件事都像计划的那样完美。
⑮她缓缓地往家的方向驶去。
⑯“现在我可以想想该怎么花那五万美元了,”她想,“可能会有一个悠长的假期……我听说,在每年的这个时候,夏威夷是个不错的地方。是的,夏威夷听起来就像那种地方……”
⑰当车开到她家附近时,她觉得好像出什么事了。她发现街上站着一些人,正在对什么东西指指点点。希拉放慢车速,眯着眼往大街的下方看。在这个晴爽的夜,火光以一种可怕的光焰把附近地区映得一片通明。⑱希拉把车停在路边,从车里走出来。在她的前方,那座被火舌吞没的房子就是她的家!当屋顶被烧毁时,她能听到木头的噼啪声。
⑲希拉的邻居卢卡斯先生站在院子里,手里拿着一根园艺胶管。一股涓细的水流消失在火苗之中。
⑳“抱歉,希拉,”他说,“我很想浇灭它。可火势却越来越猛。这样一所小房子根本挡不住这么大的火。”
(21)希拉想着所有正在冒烟的家具和衣服。她也想到了别的。弗赖伊先生付给她的酬金就在那所房子里。五万美元正在被已经卷上屋顶的火焰吞噬!
(22)“救火车在哪儿?”她疯狂地大叫起来,“没人给消防部门打电话吗?”
(23)“我给他们打了,”卢卡斯先生回答。“但所有的救火车都去对付布雷迪街的大火了。你没听说?弗赖伊大厦起火了!”
【注】①汪达尔人:日耳曼人的一支,公元五世纪入侵高卢和西班牙,455年占领罗马并大肆破坏掠夺。后来,人们用“汪达尔人”这个词指代那些恶意破坏他人财产或艺术品的人。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希拉对纵火一事信心满满,但没有想到自家却被同时纵火,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表达了善恶有报的观点。
B.文章第四段弗赖伊听说纵火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后,显得非常紧张,是因为他清楚纵火毕竟是违法事件,良心感到不安。
C.炸药按时爆炸,火灾制造成功,火灾调查员把电线短路当作火灾的起因,以致希拉微笑了,每件事都像计划的那样完美。
D.小说以策划弗赖伊大厦纵火开始,以因救弗赖伊大厦火灾而未能顾及希拉家火灾结束,作者巧妙地将两起火灾联系起来,结局突兀而自然,令人深思。
E.弗赖伊大厦人去楼空,被人恣意破坏,也一直卖不出去;更有弗赖伊以策划纵火案来牟取私利:这暗示了他是一个唯利是图、阴险狡诈、不得人缘的人。
【小题2】小说结尾惊奇地出现希拉家火灾,作者是如何巧妙地使故事的发展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
【小题3】文章第十二段多处描写了弗赖伊大厦火灾时的火势,这个场面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
【小题4】无巧不成书,希拉在纵火的同时,自家的房子也被焚。请就该起纵火案的纵火者、作案动机、作案时间及作案经过等,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56: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画皮
杨海林
我小的时候生活在一个叫三坝的小村,那里总共几十户人家,两三百人。“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村里要抓一个阶级斗争典型,开会讨论了几天,总是确定不下人选——这个村几代人都是土里刨食的主,肚皮尚且牺惶,哪有心事管别的事?
但这样的政治任务在当时来说是头等大事,完成不了肯定不行。
看到村干部犯了难,蒋三爷自告奔勇:“别人有妻儿老小,我光棍一条——还是我来吧。”
有人愿意背这个锅,村干部当然大喜过望,于是急忙往乡里汇报。
不久乡里就派来了专门的调查组,里里外外一分析,蒋三爷还真是个有问题的人——解放前有一段时间他去了上海!
按照时间推算,蒋三爷去上海时26岁,正是一身好力气的时候。
他去干了什么呢?
村里人都知道蒋三爷去上海的原因是他打死了一个恶霸——这事他在忆苦思甜大会上没少说——而他到上海后干了些什么,却一直没有人探询。
调查组的人去蒋三爷家了解情况,很快,他们就找到了自己需要的蛛丝马迹——大热的天,蒋三爷总是穿着长袖的罩衫,袖口儿必定用皮筋束得紧紧。
难道他的手腕上有什么秘密?
捋起来看,果然有一块亮亮的疤!
不知道用了什么手段,调查组的人很快弄清了蒋三爷保守了几十年的秘密:他在上海的时候加入了青帮,那块疤下面,原来有青帮刺下的纹身!
这个结论可不是调查组的人随意得出的,因为手腕上的虽然被疤痕遮盖了,可是蒋三爷的后背上还留有一整块的纹身。
刺的是关云长一手捋须、一手提青龙偃月刀,侧身跨赤兔马的《忠义千秋图》。
因为后背上的这张“画皮”,蒋三爷一下子成了这次运动的典型,要在乡里认认真真地开一次批判会,再被送到县里的监狱。
轮到开批判会的那一天,村里特意放了假,让大家都去现场接受教育。
以前类似的会议是很少有人愿意去的,但是这次不同,全村几乎没有一个人落下,大家都想亲眼看一看蒋三爷后背上的“画皮”。
遗憾的是那天蒋三爷还是穿了长袖的罩衫,袖口儿用皮筋束得紧紧。
什么也没看到,村里人由原来的同情和好奇一下子变成了愤怒,有几个甚至想冲上去扯掉蒋三爷的罩衫。
只是因为有荷枪实弹的士兵在,大家才不敢造次。
蒋三爷在牢里待了许多年,当他出狱的时候,我已经结了婚生了子。
蒋三爷和我是邻居,关系又极好,他来逗弄我孩子的时候,我有时会问他画皮的事。
“我那时在上海滩遇到一个纹身的先生,他的手艺极好,最拿手的是《忠义千秋图》:关羽攒眉瞪眼,三绺长髯却又飘逸灵动——可谓是一紧一松张驰有度。”
“青帮的很多人都在后背上刺下这幅图,可那些都是亡命之徒,很难说他们能活多久。这个先生临死的时候,不忍心那么好的手艺消失,消失,于是就把《忠义千秋图》在我的后背上刺了下来。”
听蒋三爷这么一说,我更想看看他后背上的“画皮”了。
可是蒋三爷不给。
蒋三爷从来不去村里的浴室洗澡,每天晚上,他都喜欢用我们不认识的药材泡好一木桶水,然后整个人坐进去。
我曾经问过他,他说这是防止自己的皮肤老化损坏了后背上的“画皮”。
蒋三爷的本家侄子是一个有本事的人,人家在城里做了大事,后来把蒋三爷也接到城里去了。
城里可不像我们农村,蒋三爷每天一把澡的习惯只好去浴室里进行了。
浴室里也会有一些纹了身的人,所以起先没有人留意他。
但是后来,只要蒋三爷一去洗澡,浴室的伙计就会偷偷地打电话。
他的身后就会多了一个戴眼镜的青年人。
蒋三爷知道他在偷偷地观察自己,不知怎的,他竟然又回到了村子里来。
我到报社上班的第二年,蒋三爷死了。
那个戴眼镜年轻人找了来,想买下蒋三爷后背的“画皮”。
经不住软磨硬泡和大价钱的诱惑,蒋三爷的本家侄子同意了。
可是当植皮医生被请来的时候,他捋起了蒋三爷的罩衫。
光光的脊背上什么也没有。
不会吧,那个戴眼镜的年轻人又伸过头来瞧。
真的,蒋三爷光溜溜的脊背上什么也没有。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先介绍一个名叫三坝的小村,介绍了住户、阶级斗争等村情,第一段涵盖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颇具匠心。
B.看到村里抓不到阶级斗争的典型,蒋三爷就说自己无妻儿老小,愿当典型,贯彻了“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斗争精神。
C.调查组认为蒋三爷去过上海,他自己也说去过上海,再加上伤疤下的刺青和北部的纹身,这都成了蒋三爷当典型的铁证。
D.蒋三爷的侄子虽然很有本事,在城里做大事,但还是迫于现实利益的诱惑,同意别人购买蒋三爷的“画皮”,却最终落了空。
【小题2】“我”在小说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题3】“画皮”是理解小说人物和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目。
中国哲学的历史中有个主流,可以叫作中国哲学的精神。为了解这个精神,首先必须弄清楚绝大多数中国哲学家试图解决的问题。可以这样说,寻求解决这个问题,就是中国哲学的精神。
对于每一种人,都有那一种人所可能有的最高的成就。例如从事与实际政治的人,所可能有的最高成就就是成为大政治家。那么专就一个人来说,所可能有的最高成就就是能够成为什么呢?照中国哲学家们说,那就是成为圣人,而圣人的最高成就是个人与宇宙的同一。问题就在于,人如欲得到这个“同一”,是不是必须离开社会,或甚至必须否定“生”?
照某些哲学家说,这是必须的。佛家的“生就是人生的苦痛的根源”,道家的“以生为附赘悬疣,以死为决疣溃痈”,柏拉图也说“肉体是灵魂的监狱”,这些都是以为欲得到最高的成就,就必须脱离尘罗世网,必须脱离社会,甚至脱离“生”。只有这样,才可以得到最后的解脱。这种哲学,即普通所谓“出世的哲学”。另有一种哲学,注重社会中的人伦和世务。这种哲学只讲道德价值,不会讲或不愿讲超道德价值。这种哲学,即普通所谓“入世的哲学”。从入世的哲学的观点看,出世的哲学是太理想主义的,无实用的,消极的。从出世的哲学的观点看,入世的哲学太现实主义了,太肤浅了。它也许是积极的,但是就像走错了路的人的快跑:越跑得快,越错得很。
有许多人说,中国哲学是入世的哲学。很难说这些人说的完全对了,或完全错了。从表面上看中国哲学,不能说这些人说错了,因为从表面上看中国哲学,无论哪一家思想,都是或直接或间接地讲政治,说道德。在表面上,中国哲学所注重的是社会,不是宇宙;是人伦日用,不是地狱天堂;是人的今生,不是人的来世。孔子有个学生问死的意义,孔子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孟子说:“圣人,人伦之至也。”照字面讲这句话是说,圣人是社会中的道德完全的人。从表面上看,中国哲学的理想人格,也是入世的。中国哲学中所谓圣人,与佛教中所谓佛,以及耶稣教中所谓圣者,是不在一个范畴中的。从表面上看,儒家所谓圣人似乎尤其是如此。在古代,孔子以及儒家的人,被道家的人大加嘲笑,原因就在此。
不过这只是从表面上看而已,中国哲学不是可以如此简单地了解的。专就中国哲学中主要传统说,我们若了解它,我们不能说它是入世的,固然也不能说它是出世的。它既入世而又出世。有位哲学家讲到宋代的新儒家,这样地描写他:“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有了这种精神,它就是最理想主义的,同时又是最现实主义的;它是很实用的,但是并不肤浅。
入世与出世是对立的,正如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也是对立的。中国哲学的任务,就是把这些反命题统一成一个合命题。这并不是说,这些反命题都被取消了。它们还在那里,但是已经被统一起来,成为一个合命题的整体。如何统一起来?这是中国哲学所求解决的问题。求解决这个问题,是中国哲学的精神。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中国哲学试图解决的问题,其实就是中国哲学的精神。
B.人的最高成就就是达到个人与宇宙的统一,达到这样的高度,人就成了圣人。
C.如果认为欲得到最高的成就,就必须脱离尘罗世网,必须脱离社会,甚至脱离“生”。这就是出世的哲学。
D.入世的哲学注重人伦和世务,只讲道德价值,有意避谈超道德价值。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 )
A.出世的哲学就是佛家思想,它认为“生就是人生苦痛的根源”,否定生才能摆脱痛苦。
B.中国哲学是入世的哲学,不过这只是表面现象而已,“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才是中国哲学努力做到的。
C.尽管中国哲学各家不同,但各家哲学都有它的政治思想。
D.中国哲学的任务就是使人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出自《孟子》的这句话,典型地体现了入世哲学的精神。
B.《庄子·让王》:“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体现出出世和入世的对立。
C.许由洗耳的典故体现了出世哲学的精神。
D.中国哲学中的圣人,他的精神成就相当于佛教中的佛、西方宗教的圣者的精神成就。但中国的圣人不是不问世务的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抵御“愚乐文学”遏制文学世俗化趋势
周思明
中国当代文学60多年的曲折历程,实际上就是文学核心价值观不断体现的过程。应该看到,世纪之交以来,文艺世俗化的趋势已然显在。应该承认,世俗的文学拥有相对广大的接受群体,这是因为它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相对紧密,与普通读者的消费心理比较吻合。将世俗文学纳入当代文学的版图必然会冲击原有的文学格局,但只有这样,新世纪的文学生态链条才是完整的。
与集中体现文学核心价值观的文学精品建构相反的是低俗文学。在娱乐至死、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崇高、信仰、悲悯、关怀等这些曾经被文学写作者视为神圣美好的概念,在一些作家笔下已变成明日黄花,文学已不再是他们心目中神圣不可亵渎的伟大事业,他们用生花妙笔殚精竭虑地传达着快感,书写着利益,表现着“愚乐”,叙述着卑微,以迎合市场,迎合某些审美趣味不高的读者,这种远离核心价值观的文学,偷袭了读者的心灵,污染着社会的风气。原本,针砭生活中的阴暗与冷酷,鞭挞现实中的不良和鄙陋,应是为文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是为文者的不二选择,其目的是为了向世人昭示人性的善美与纯真,激发人们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崇高的无悔追求,但不幸的是,大量的低俗文学作品的蜂拥出现,使得人们读了之后,变得卑微而消极、悲观而厌世。
作家们努力建构文学精品,是时代生活的要求,也是读者的殷切期望。人们希望并渴求文学精品的不断涌现,是希望在经济不断增长、生活走向富足的同时,能够“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我们知道,人的生存与发展,仅仅有“历史的经济阐释”是不够的,仅仅满足于基本的生存需求也是不够的,还应该关照到精神的更高层面。所以,作为肩负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崇高使命的作家,有责任从人的精神层面表现和升华民族生存状态。
作家们用心建构文学精品,更是民族文化的希望所在。作家们作为文学生产的主体力量,应该对自己有更严的约束和更高的要求,要深入大众生活,在个体与群体、历史与道德、物质与精神、悲剧与崇高、审美与功利等多种矛盾关系所形成的错位、冲突和张力中,构建经得起现实和历史考验的文学精品。要致力于人的发现、人的讴歌与人的怀疑、人的分裂的矛盾统一,将表现大众、表现民生与自我审察、个性批判两者有机地融合起来,在种种复杂、动态关系中不断整合发展,并勇于以科学的观念、艺术的方式体现科学正确的价值取向,融入人类灵魂重铸、华夏文明再造的洪流中去。
作家们致力于生产文学精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所需要的。按照这一要求,文学不仅应该展示历史中个人具体微观的心灵波折与内在痛苦,而且也以其生动深刻的塑造,对民族新型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起到积极的推助作用。在这一构建过程中,文学显然可以发挥独特而重要的影响作用。在当下,价值标准的紊乱几乎是“前所未有”,然而,这些似乎尚未得到人们的足够关注,也很少有人为此感到焦虑和痛苦,甚至以为是“思想的空前多元”而盲目“愚乐”着。这是十分危险的,也是很可悲的。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体现“文学核心价值观”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体现文学核心价值观要体现崇高、信仰、悲悯、关怀等主题,这些主题曾经被文学写作者奉为神圣与美好。
B.体现文学核心价值观应针砭时弊,鞭挞生活中的假恶丑,昭示人性的真善美,激发人们思考人生,追求崇高。
C.体现文学核心价值观就是要以科学的观念、艺术的方式体现科学正确的价值观,重铸人类灵魂,再造华夏文明。
D.体现文学核心价值观应致力于发现、讴歌、怀疑人性的光辉及人的矛盾,融合表现大众民生与自我审查批判。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新世纪以来,文艺写作趋向世俗化。世俗化写作丰富了文学生态的同时,对文学核心价值观的取向提出了严峻挑战。
B.作家在作品中尽情地展示历史中个人的心灵波折与内在痛苦,虽迎合了低俗读者的需求,但远离了文学核心价值观。
C.低俗的文学作品能够满足审美趣味不高的读者的低级趣味,也容易将人们引向卑微而消极、悲观而厌世的危险境地。
D.在娱乐至死的现实社会,文学呼唤“大雅之声”,以抵御“愚乐文学”,用强大的正面力量遏制文学的低俗化趋势。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民族的发展需要昂扬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的构建需要优秀文学。构建文学精品,是民族文化的希望所在。
B.文学对民族新型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有积极的推助作用,构建文学精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需要。
C.现今,低俗文学作品盛行,占据着文坛,污染着社会风气。构建文学精品,是抵制低俗文学的现实需要。
D.人的生存与发展,除了物质需求外,还需要精神关照。构建文学精品,是时代的需要,也是读者的需要。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25分)
悼朱光潜先生 李泽厚
朱光潜先生逝世了,我应该写点什么,却不知道写什么才好。凌晨四点钟,我坐在屋里发呆,四周是那样的寂静。
我和朱先生是所谓“论敌”,五十年代激烈地相互批评过,直到朱先生暮年,我也不同意他的美学观点。这大概好些人知道。但是,我和朱先生两个人一块喝酒,朱先生私下称赞过我的文章……这些却不一定有许多人知道。那我就从这写起?
我那第一篇美学文章是在当时批朱先生的高潮中写成的。印出油印稿后,我寄了一份给贺麟先生看。贺先生认为不错,便转给了朱先生。朱回信给贺说,他认为这是批评他文章中最好的一篇。贺把这信给我看了。当时我二十几岁,虽已发了几篇文章,但毕竟是言辞凶厉而知识浅薄的“毛孩子”。这篇文章的口气调门便也不低,被批评者却如此豁达大度,这相当触动了我,虽未对人常说,却至今记得。贺先生也许早淡忘了,但不知那封信还在不?当然,朱先生在一些文章中也动过气,也说过重话,但与有些人写文章来罗织罪状,夸张其辞,总想一举搞垮别人,相去何止天壤?我想,学术风格与人品、人格以至人生态度,学术的客观性与个体的主观性,大概的确有些关系。朱先生勤勤恳恳,数十年如一日地写了特别是翻译了那么多的东西,造福于中国现代美学……这是我非常敬佩而想努力学习的。朱先生那半弯的腰,盯着你看时那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带着安徽口音的沉重有力的声调,现在异常清楚地呈现在我的眼前。
因为自己懒于走动,我和朱先生来往不多。在“文革”中,去看过他几次。我们只叙友情,不谈美学。聊陈与义的诗词,谈恩斯特·卡西尔……虽绝口不涉及政治,但我当时那股强烈的愤懑之情总有意无意地表露了出来。我把当时填的一首词给朱先生看了,朱先生却以“牢骚太盛防肠断”来安慰、开导我。并告诉我,他虽然七十多岁,每天坚持运动,要散步很长一段路程,并劝我也搞些运动。朱先生还告诉我,他每天必喝白酒一小盅,多年如此。我也是喜欢喝酒的,于是朱先生便用酒招待我,我们边喝边聊。有一两次我带了点好酒到朱先生那里去聊天,我告诉他,以后当妻子再干涉我喝酒时,我将以高龄的他作为挡箭牌,朱先生听了,莞尔一笑。
“文革”后,朱先生更忙了,以耄耋之年,编文集、选集、全集,应各种访问、邀请、讲学、开会,还要翻译维柯……于是我没再去朱先生那里了。最近两年,听说朱先生身体已不如前,但我消息既不灵通,传闻又时好时坏,加上自己一忙,也就没十分注意。
如今,一声惊雷,先生逝去。回想起当年情景,我真后悔这十年没能再去和朱先生喝酒聊天,那一定会痛快、高兴得多。但这已经没有办法了,生命只有一次,人生不能重复。只是记忆和感情将以更丰富的形态活在人的心底。而这也就是死亡所不能吞噬的人类的有活力的生命和生命的活力。
一九八六年三月七日晨五时匆草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作者和朱光潜先生曾有过激烈的论争,学术见解也不甚相同,但在作者心中对朱先生却仍充满了崇敬、爱戴之情。
B.作者年轻时知识浅薄、牢骚满腹,写文章也是言辞凶厉、傲慢自大,他为自己对朱光潜先生造成的伤害懊悔不已。
C.本文采用倒叙手法,抓住典型细节,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手法表现朱光潜先生崇高的品格,表达了深沉的悼念之情。
D.“文革”中作者与朱光潜先生会面时只叙友情,不谈美学,既有当时政治气候的原因,也有两人观点相悖的原因。
E.作者认为朱光潜先生的人品、人格以及人生态度决定了他学术风格,并最终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美学大家。
(2)在这篇悼念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朱光潜先生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6分)
(3)作者与朱光潜先生曾经激烈地相互批评过这一内容在文中有何作用?(6分)
(4)朱光潜先生对“论敌”的态度给你哪些启迪?请你结合文本分条陈述。(8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下一代触屏手机什么样?
不管触屏手机多么方便,有一点你不能不承认:你手指下的东西,一支笔也罢,一片树叶也罢,摸起来全像玻璃。因为目前的触屏技术,还无法赋予虚拟物体以真实的质地感。人有5 种感觉,但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目前充分实现的只有视觉和听觉,对触觉的模拟还处于初级阶段,味觉和嗅觉则还完全没有。
下一步我们将有望进入超级触屏的时代。未来,虚拟事物将更加逼真地呈现在你的面前,对它们的操作几乎可以跟操作真实物体相媲美。在指尖这么小的方寸之地,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点呢?唯有借助触幻觉。
有一种触幻觉叫电振动,这一现象是在1953年偶然发现的。一天,美国化学家爱德华·马林克罗德特接触了一个黄铜制的插座,他注意到,当灯亮时,其表面给人的感觉好像要粗糙些。通过进一步的实验,他发现正是微弱的交流电导致了这种幻觉。我们知道,交流电以某种精确的频率振荡。当你把手指放在通交流电的屏幕上,由于静电吸引,在你手指皮肤下面就有电荷堆积起来。电荷的数量将随着交流电一起振荡,所以手指和屏幕之间的静电吸引力也随着时间变化。当手指在屏幕上移动时,这个静电力将吸住手指的皮肤,阻碍它移动:由于静电力是周期性变化的,这将诱导手指上的皮肤也发生周期性振动。这种轻微的振动将会被手指上的触觉感受器探测到。由于这类皮肤振动本质上跟手指划过像木头、砂纸等毛糙物体表面时的感觉是一样的,所以大脑就把它解释成了你在触摸质地粗糙的物体。
2010 年,美国一位工程师利用电振动制造触幻觉的原理开发了一款具有虚拟质地感的触屏,可以安装在自动取款机、手机上。测试表明,一般来说,高频电流会让屏幕摸起来更光滑些。比如,当电流频率在400 赫兹时,屏幕摸起来像一张纸,而在80 赫兹时,则像凹凸不平的皮革。原则上,设计者还可以用这个效应来设计具有不同质感的网页或者应用程序。例如,我们可以把电子书的页面做成像真实的纸张一样粗糙。当然了,这种虚拟的质地感目前让人感觉还不太自然,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未来的手机或者 ipad 上,任何图标再不会摸起来千篇一律都像玻璃了。
在现实世界中,一个装满东西的筐总比没装东西时提起来更加费劲些。可是在触屏手机或平板电脑上,一个文件夹不论是空的还是满的,用指尖拖动起来并没有区别。这说明,目前的触屏比起真实世界来还缺少一样元素:力感。
美国科学家伊德·科格特正致力于改进虚拟键盘,使它用起来感觉更像真实的键盘:当你按下一个键的时候,你的手指会感到有一股轻微的抵挡力。科格特的设计也用到了电振动的原理。他设计的振动发生在两个方向:垂直于屏幕的方向和沿屏幕的水平方向。所以,最后的效果是两个方向上振动之合力。我们只要事先把两个振动调整到合适的“步调”(在物理学上称为相位),这股合力就可以把手指一瞬间推向左边,一瞬间推向右边。由于振动频率非常高,我们最后所能感觉到的平均效果是,手指在垂直方向遇到了一股阻力。经测量,这个力大约为70 毫牛顿,大致相当于按下一个真实的键时所受的抵抗力。通过这种技术,我们就可以在虚拟键盘上获得真实的按键体验。
总而言之,未来触屏技术将极大地改变我们跟数字世界打交道的方式。对于信息,我们将不局限于看和听,还可以触摸。在真实世界日益虚拟化的同时,虚拟世界却日益真实化了。
(选自《大科技·科学之谜》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触幻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10 年,美国一位工程师利用电振动制造触幻觉的原理开发了一款可以安装在自动取款机、手机上的具有虚拟质地感的触屏。
B.在指尖大小的地方,要达到对虚拟事物的操作与操作真实物体差不多的效果,唯有借助触幻觉,才可能以假乱真。
C.灯亮时插座表面好像变粗糙了,手指在通交流电的屏幕上移动时会感受到轻微的振动,都可以表明正是交流电导致触幻觉的产生。
D.借助触幻觉,在触摸屏上,你手指下的任何东西,无论是看、听,还是摸、闻,都可以像一件真实的物品。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有5 种感觉,但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目前充分实现的只有视觉和听觉,味觉和嗅觉还完全没有,而对触觉的模拟也只处于初级阶段。
B.一般来说,高频电流会让屏幕摸起来更光滑些。设计者可以用这个效应来设计具有不同质感的网页或应用程序。
C.由于大脑能把手指皮肤的周期性振动解释成你在触摸质地粗糙的物体,所以这类皮肤振动本质上跟手指划过毛糙物体表面时的感觉是一样的。
D.在触屏手机或平板电脑上,一个文件夹不论是空的还是满的,用指尖拖动起来并没有区别,这说明目前的触屏技术还无法让人产生力感。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即将到来的超级触屏时代,触屏手机将极大地丰富人们的触觉体验,使人们对虚拟事物的操作跟操作真实物体毫无差别。
B.目前,利用电振动制造触幻觉的原理开发的具有虚拟质感的触屏,虚拟质感让人感觉还不太自然,有待进一步完善。
C.在真实世界日益虚拟化的同时,虚拟世界却日益真实化了。因此,未来的世界将不会再有虚拟与真实的区别。
D.科格特设计的振动发生在两个方向:垂直于屏幕的方向和沿屏幕的水平方向。而我们最后能感觉到的平均效果是,手指在水平方向遇到了一股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