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鉴赏家
汪曾祺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陶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到了什么节令送什么果子都是一定的。他的果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他的果子都是原装。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而且和园主打了多年交道,熟得像亲家一样了……立春前后,卖青萝卜。“棒打萝卜”,摔在地下就裂开了。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端午前后,枇杷。夏天卖瓜。七八月卖河鲜:鲜菱、鸡头、莲蓬、花下藕。卖马牙枣、卖葡萄。重阳近了,卖梨:河间府的鸭梨、莱阳的半斤酥,还有一种叫做“黄金坠儿”的香气扑人个儿不大的甜梨。菊花开过了,卖金橘,卖蒂部起脐子的福州蜜橘。入冬以后,卖栗子、卖山药(粗如小儿臂)、卖百合(大如拳)、卖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他还卖佛手、香橼。人家买去,配架装盘,书斋清供,闻香观赏。
不少深居简出的人,是看到叶三送来的果子,才想起现在是什么节令了的。
叶三五十岁整生日,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
叶三有点生气了:“嫌我给你们丢人?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
季四太爷即季陶民。他大排行是老四,城里人都称之为四太爷。
叶三真是为了季陶民一个人卖果子的。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陶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
季陶民有一个脾气,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
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陶民送去。
季陶民每天一起来就走进他的小书房——画室。叶三不须通报,一来就是半天。季陶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意,连大气都不出。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陶民的得意之笔。季陶民从不当众作画,他画画有时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对叶三可例外,他很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
季陶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但是他对叶三另眼相看。
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季陶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有时会问叶三:“好不好?”
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
季陶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
叶三说:“紫藤里有风。”
“唔!你怎么知道?”
“花是乱的。”
“对极了!
季陶民提笔题了两句词:“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
季陶民最爱画荷花。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陶民一高兴,画了一幅墨荷,好些莲蓬。画完了,问叶三:“如何?”
叶三说:“四太爷,你这画不对。”
“不对?”
“‘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
“是吗?我头一回听见!”
季陶民于是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
红花莲子白花藕,果贩叶三是我师。惭愧画家少见识,为君破例著胭脂。
季陶民送了叶三很多画,都是题了上款的。有时季陶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一张也不卖!”
十多年过去了。季陶民死了。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陶民坟上供一供。
季陶民死后,他的画价大增。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陶民的画,都是精品。很多人想买叶三的藏画。叶三说:
“不卖。”
有一天有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因为是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客人非常虔诚,要了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还先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他一边看,一边不停地赞叹:
“喔!喔!真好!真是神品!”
客人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
叶三说:
“不卖。”
客人只好怅然而去。
叶三死了。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陶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
一九八二年二月二十八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说塑造的叶三,为人勤快、诚实守信、阅历丰富,对绘画艺术有热情。如果不卖果子,而当一个画家,也一定会很出色。
B.“紫藤有风”,“花是乱的”一段,汪曾祺借助白描语言的神力,让一个果贩与一个鉴赏家的形象精致地叠合在一起,可谓神来之笔。
C.从情节和结构来看,很难在作品中找到一般小说那种清晰的线索,强烈的冲突,波澜起伏的情节,甚至很难概括出一个故事梗概,颇有“散文”的特征。
D.小说语言独具特色:准确、干净、不失华丽,大量使用短句,使语言凝练又明快活泼,形成汪曾祺独到的文风。
E.季陶民“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半斤水果”,这看似闲笔,实则表现出季陶民旷达超脱且率性脾气。
【小题2】小说题目是“鉴赏家”,但却用了很大篇幅写叶三卖果子。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小题3】小说是通过哪些情节来塑造叶三的鉴赏家形象的?请结合文本作概括。
【小题4】小说结尾写叶三的儿子将画装在棺材里埋了,作者的安排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58: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撕日历的日子
迟子建
①又是年终的时候了,我写字台上的台历一侧高高隆起,而另一侧却薄如蝉翼,再轻轻翻几下,三百六十五天就在生活中沉沉谢幕了。
②厚厚的那一侧是已逝的时光,由于有些日子上记着二些人的地址和电话,以及偶来的一些所思所感,所以它比原来的厚度还厚,仿佛说明着已去岁月的沉重。它有如一块沉甸甸的砖头,压在青春的心头,使青春慌张而疼痛。
③发明台历的人大约是个年轻人,岁月于他来讲是漫长的,所以他让日子在长方形的铁托架上左右翻动,不吝惜时光的消逝,也不怕面对时光。当一年万事大吉时,他会轻轻松松地把那一摞用过的台历捆起,随便扔到什么地方让它蒙尘,因为日子还多得是呢。而对于中老年人来说,煮着那一摞摞用过的台历,也许会有一种人生如梦的沧桑感。
④于是想到了撕日历。
⑤小的时候,我家总是挂着一个日历牌,我们称它“月份牌”。那是个硬纸板裁成的长方形的彩牌,上面是嫦娥奔月的图画:深蓝的天空,一轮元与伦比的圆月,一些隐约的白云以及袅娜奔月的嫦娥飘飞的裙裾。下西是挂日历的地方,纸牌留着--双细眯的眼睛等着日历背后尖尖的铁片插进去,与它亲密的吻合。那时候我每天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撕日历。早晨一睁开眼,便听得见灶房的柴禾噼啪作响,有煮粥或贴玉米饼子的香味飘来。这多半是善于早起的父亲弄好了一家人的早饭。我爬出被窝的第一件事不是穿衣服,而是赤脚踩着枕头去撕钉在炕头被架子一侧的月份牌。凡是黑字的日子就随手丢在地上,,因为这样的日子要去上学,而到了红色字体的日子基本上都是星期天,我便捏着它回到被窝,亲切地看着它,觉得上面的每一个字都漂亮可爱,甚至觉得纸页泛出一股不同寻常的香气。于是就可以赖着被窝不起来,反正上课的钟在这一天成了哑巴,可以无所顾忌地放纵自己。有时候父亲就进来对炕上的人喊:“凉了凉了,起来了!”“凉了”不是指他,是指他做的饭。反正灶坑里有火,凉了再热,于是仍然将头缩进被窝,那张星期日的日历就随之跟了进去。父亲是狡猾的,他这时恶作剧般把院子中的狗放进睡房,狗冲着我的被窝就摇头摆尾地扑来,两只前爪搭着炕沿,温情十足地鸣呜叫着,你只好起来了。
⑥有时候我起来后去撕日历,发现它已经被人先撕过了,于是就很生气,觉得这一天的日子都会没滋味,仿佛我不撕它就没拥有它似的。
⑦撕去的日子有风雨雷电,也有阳光雨露和频降的白雪。撕去的日子有欢欣愉悦,也有争吵和悲伤。虽然那是清贫的时光,但’因为有一个团圆的家,它无时不散发出温馨气息。每当白雪把家院和因田装点得一派银光闪闪的时候,月份牌上的日子就薄了,一年就要过去了,心中想着明年会长高一些,.辫子会更长一些,穿的鞋子的尺码又会大上一号,便有由衷的快乐。新日子被整整齐齐地装订上去后,嫦娥仍然在日复一日地奔月,那硬纸牌是轻易不舍得换的。
⑧长大以后,家里仍然使用月份牌,只是我并不那么有兴趣去搬它了,可见长大也不是什么好事情。
⑨不管多么不愿意面对逝去的日子,不管多么不愿意让青春成为往事,可我必须坦然面对它。当我串起今年的台历、将明年散发着墨香气的日子摆在铁皮架上时,我仍然会在上面简要抒写一些我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感的。如果能把幼时已撕去的日历一一拾回,也许离异的家庭就会复活,父亲又会放一条狗进我的睡房催我起床,也许我家那个已经荒芜了的院落又会变得绿意盈门。但日子永远都是:过去了的就成为回忆。
⑩可它毕竟深深地留在了心底。当我年事已高,将台历的日子看花了,翻台历的手哆嗦不已时,嫦娥肯定还在奔月。
【小题1】本文写的是“撕日历的日子”,为什么作者在开头花费笔墨去写对台历的所感所思?(6分)
【小题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它有如一块沉甸甸的砖头,压在青春的心头,使青春慌张而疼痛。
(2)翻台历的手哆嚏不巳时,嫦娥肯定还在奔月。
【小题3】第5、7、10段都写到了“嫦娥奔月’’的彩牌,这样写的作用各是什么?(6分)
【小题4】从全文看,撕日历带给了作者哪些快乐与悲伤?你作何感想?(6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①2014年诺贝尔奖逐个揭晓,获奖名单上没有任何中国人的身影,汤森路透预测的几位华裔科学家也都铩羽而归。但在过去一周,诺贝尔奖相关新闻在中国媒体和社交网站上热度颇高,中国人的“诺贝尔奖情结”再度成为争议话题。类似争论每年都有,但我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始终不变:“诺贝尔情结”是个好东西。
②有百余年历史的诺贝尔奖,是一项由西方国家主导的评奖活动,游戏规则从一开始就掌握在他们手中。从获奖频次看,美英等西方国家占绝对优势,亚洲国家除日本外鲜有获奖者。有不少人据此认为,中国不应有“诺贝尔奖情结”,不应在争夺诺奖上追求“与国际接轨”。
③别不好意思承认,拿不到奖就埋怨评奖不公平,说到底还是“酸葡萄心理”作祟。在咱们国家,热衷于将国际奖项政治化、阴谋化的人其实挺多。同样典型的例子,每年奥斯卡获奖名单出炉,中国“电影大师”们一次次无缘小金人,也有很多人归因于东西方价值观和文化差异,中国电影受打压的阴谋论也很流行。
④诺贝尔奖在很多方面都与奥斯卡奖类似。就结果而言,诺贝尔文学奖和和平奖有一些争议在所难免,但诺贝尔科学奖的权威性在世界范围内已有公允。每年荣膺这一殊荣的人,即便是“冷门”人选,最终也会让专业人士觉得实至名归。各国从事科学研究的学者们,更普遍把能拿到诺贝尔奖视作一种荣耀的认证。
⑤说中国人的“诺贝尔奖情结”是个好东西,一方面是因为它代表了民众崇尚科学的热情。不热爱就不会关注,不关注就不会有情结。看“果壳网”一篇文章,以色列每年九月底、十月初都会因诺贝尔奖而狂欢,预测哪个以色列人将获此殊荣,已成为一项全国性娱乐。期待自己国家能多几个诺贝尔奖得主,显然不是一件值得羞愧的事。与以色列比起来,中国人对诺贝尔奖的关注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
⑥诺贝尔奖为世界中国提供了一个参照物,中国科学界可以由此知晓当今时代最前沿的研究,更重要的是能进一步看清自己与世界一流水平之间的差距。差距是显而易见的,从1999年至2013年,中国自己评定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已出现10次空缺,这就足以说明我们在科研能力、科研水准方面,确实还欠缺火候。
⑦另一方面,“诺贝尔奖情结”也是一种民意,它能促使政府部门在改善科研环境、增加科研投入等方面有更大的作为。在诺贝尔奖的历史上,已有数位华裔科学家获奖,但他们的科研成就都是在中国之外取得的。关注诺贝尔奖的中国民众,固然会为这些华裔科学家获奖而高兴,他们更希望中国社会能有培育优秀科学家的土壤。我们应该顺应这种民意和期待,而不是为省事而简单否定诺贝尔奖。
⑧观照我国,科学研究饱受行政化弊端和功利之风的侵蚀,学者尤其年轻学者不得不为找课题、发论文等疲于奔命,缺乏能够潜心研究的氛围和环境,科研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全社会的科普水平偏低,科学素养不足,缺乏身后根基——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中国人对诺贝尔奖的关注,总体来说比较娱乐化、花边化。未来中国应该鼓励学者有“诺贝尔奖情结”,也应该引导民众更理性地关注科学。
⑨要解决中国人难获诺贝尔奖的问题,另一种思路是从自身找问题,改革教育和科研体制。2012年9月,中国启动“万人计划”,拟用10年左右时间遴选一万名高层次科研人才,其中包括“具有冲击诺贝尔奖、成长为世界级科学家潜力”的杰出人才。这则消息当时曾引发巨大争议,人们疑心它会让诺贝尔奖成为束缚科研的枷锁。其实,如果尊重科学研究规律,为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合理引导社会公众的“诺贝尔奖情结”,这种政策层面的扶持和投入,是值得鼓励的。
⑩有统计发现,诺贝尔科学奖的得主从发表成果到最终获奖,平均年限是18年。在发展现代科学的道路上,中国起步晚、底子薄,需要更多的时间积淀。如果在科研的每个环节都秉持求真务实的精神,以改革为科研创新扫清障碍,有“诺贝尔奖情结”推动,中国那些有真才实学的科学家们,获奖可能性还是很大的。文/汤嘉琛(评论员)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2014年诺贝尔奖获奖名单上没有任何中国人的身影,但是有几位华裔科学家。
B.从获奖频次看,美英等西方国家占绝对优势,亚洲国家鲜有获奖者·
C.诺贝尔奖在很多方面都与奥斯卡奖类似,虽然中国展屡与诺奖失之交臂,但是诺贝尔科学奖的权威性得到世界的认同。
D.在诺贝尔奖的历史上,已有数位华裔科学家获奖,中国民众会为这些华裔科学家获奖而高兴。
E.只要在科研的每个环节都秉持求真务实的精神,以改革为科研创新扫清障碍,有“诺贝尔奖情结”推动,中国那些有真才实学的科学家们就能获奖。
【小题2】下列关于“诺贝尔奖情结”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人的“诺贝尔奖情结”成为争议话题,是由于2014年诺贝尔奖获奖名单上没有任何中国人的身影。
B.中国人对诺贝尔奖的关注,总体来说比较娱乐化,这是一件值得羞愧的事。
C.“诺贝尔奖情结”代表着人们对“诺贝尔奖”的关注和热爱,它并不受地域的限制。
D.“诺贝尔奖情结”可以促使中国科学界知晓当代最前沿的研究,进一步看清自己与世界一流水平频之间差距.
【小题3】作者反复说“中国人的‘诺贝尔奖情结’是个好东西.”你同意吗?结合文中观点说说理由。(4分)
【小题4】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畅销书排行榜上莫言作品有数部上榜,且占据了榜首位置: 莫言家乡有人设想政府应投资6.7亿元打造旅游带,宁可赔钱也要种万亩高粱:在劝说莫言父亲修缮旧居时,竞然说出这样的话:“儿子已经不是你的儿子,屋子也不是你的屋子了。”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请结合文意分析。(4分)

同类题3

(18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阿庆基“造反”
芬兰本蒂·韩佩
一条板凳安放在路旁,只要行人累了,就可坐下来休息。累了!是的,难道这还有什么奇怪的吗?一个人在七十年岁月里要跨出多少步子啊——短的、长的、急的、慢的。板凳被发明和制造出来正是为了人们能够坐它。或许这条板凳还有别的目的,因为冷饮亭就在它的旁边……
托比亚斯·阿庆基多次感到奇怪,这条板凳看来完全是条普普通通的板凳,人们仅仅是在散步途中想让腿脚歇上一歇时,才意识到它的存在。
托比亚斯·阿庆基坐在板凳上,他的头发斑白,但精神却很矍铄,他用大拇指托着烟斗,完全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之中。没过多久,越来越近的歌声唤醒了他,立刻使他想起,现在是生活在动乱时期。罢工、骚乱……打吧!吵吧!有的是理由……可是这么干难道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吗?如果像被拴着鼻子的小牛犊那样发疯似的挣扎,能行吗?托比亚斯·阿庆基已经七十岁了,现在世道是不是变了?也许是吧,也许人们的眼界有所不同。可是生活是不是好过些了?嗯,他们应当尽可能过得更好些。这就有足够理由去进行斗争……
他听见一个过路人说,罢工工人在游行示威。
游行示威吧!他——托比亚斯·阿庆基,已上了年纪,只能坐在板凳上观望。在这种时期,作为一个旁观者也实在有趣得很哪!
游行队伍过来了,人不少,除了两旁土路,整个街道都挤满了人群。
他们唱的歌中有激烈的词句:“法律骗人,政府压人。”
“到了明天,普天之下皆兄弟……”
游行队伍过去了,托比亚斯·阿庆基朦胧地感觉到,他们在按照自己的愿望,向着遥远的未来走去……他们在前进,先头部队消失在转弯处的建筑物后面。后来那里发生了阻塞,尽管后面的队伍还在前进,突然“砰”的一声枪响,划破了夏末晴朗的天空。托比亚斯·阿庆基被子弹的呼啸声惊呆了。这似乎是不应该的……然而后来他还是平静下来,觉得自己反正是坐在板凳上的旁观者。
游行队伍一下子散了,犹如受到旋风袭击似的扬起了满天尘土,人们掉转头纷纷跑了。托比亚斯·阿庆基看到警察握着步枪和皮鞭,正在寻找示威的人,可是游行示威者都跑散了。这时,警察突然发现坐在板凳上发呆的托比亚斯·阿庆基。
“你放什么哨?”警察大喝一声。
托比亚斯·阿庆基只张了张嘴,还没来得及解释自己仅仅是坐在板凳上休息的旁观者,皮鞭已抽到了他的身上。他发现自己陷入了不可解脱的困境,不禁顿时火冒三丈。这怎么可能呢!要知道他只不过坐在板凳上……可是愤怒只是再次招致皮鞭的抽打,托比亚斯·阿庆基只得拔起僵硬的大腿一逃了之。
但事情并没有完结,他确实陷入了解脱不了的困境。不久,他被捕了。受讯、受审,最后被带到被告席上受到了“参与造反罪”的控告。
托比亚斯·阿庆基怎么也不能理解,他仅仅是在板凳上坐一会儿而已。而这条板凳看来完全是条普普通通的板凳……他对警察咆哮起来,他怎么也难以接受警察的指控,他难道会热昏了头脑干下这等事!可怜虫……怎么会想得出来:他是狡猾地假装坐在板凳上,企图逃过劫难,实际上是个瞭望放哨的人,或者是工运首脑……
警察就是认定他有罪,一口咬定:你身上有紫血块,你就是参与了造反……
托比亚斯·阿庆基搔了搔头皮,觉悟过来:也许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为旁观者准备的板凳!
【小题1】小说前后两次写到“这条板凳看来完全是条普普通通的板凳”,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小说中阿庆基的心理活动,前后经历了哪些变化?请作简要概括分析。(4分)
【小题3】小说结尾处的画线句有什么含义?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请结合小说内容,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6分)
【小题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E.作者没有用更多笔墨正面去写警察与罢工工人的冲突,这就使得阿庆基老人的被捕情节更加突出,有力地彰显主题。
A.托比亚斯·阿庆基是一位七十岁的老人,他过着孤独而没有人理解的生活,每天坐在板凳上观望,成了他最大的生活乐趣。
B.“作为一个旁观者也实在有趣得很哪!”看到罢工工人在游行示威,阿庆基这样想,可以看出他安分守己,也表明他对社会现实认识不深。
C.警察一口咬定阿庆基参与造反,是个瞭望放哨的人,意在表明警察欺软怕硬,能力低下。
D.这篇小说刻画人物非常成功,运用了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来刻画阿庆基老人,使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悲惨命运
英威廉·萨默赛特·毛姆
有些人,在拜访别人或晚上与人聊天的时候,总觉得告辞是一件很难的事。时间一分接一分地过去了,到拜访者觉得自己真的该走了的时候,他站起来吞吞吐吐地说:“呃,我想我……”紧接着主人就说:“噢,你这就要走吗?时间真的还早呢!”于是拜访者拿不定主意的尴尬就接踵而至了。
在我所知的这类事情中,最悲惨的例子要数我可怜的朋友动三先生了。他简直不知道该如何从所拜访的人家里脱身。他是那么忠厚,又是那么规矩,从不愿失礼。
在他放暑假的第一天下午,天空一片浅蓝,颜色很浅。他到一个朋友家里拜访。他在那儿聊了一会儿天,喝了两杯茶,然后好不容易鼓起勇气说:“呃,我想我……”
可是女主人说:“噢,别急!动三先生,你真不能再多待一会儿吗?”
动三从来都是说实话的。“噢,我能。”他说,“当然,我——呃——可以再待一会儿。”他留了下来,喝了十一杯茶。夜幕开始降临了,他再一次站起来。ZXXK
“呃,现在,我想我真的……”
“你非要走吗?”女主人客气地说,“我还以为你可以留下来吃饭呢……”
“呃,是可以的。”动三说,“假如……”
“那就留下来吧。我肯定我的丈夫会很高兴的。”
“好吧,那就留下来吧。”他颓然回到椅子上,灌了一肚子的茶水,怪难受的。  
男主人回来了,他们开始吃饭。动三从头到尾都在盘算着要在八点三十分告辞。主人一家都在纳闷,不知动三到底是因呆笨而显得闷闷不乐呢,还是仅仅只是呆头呆脑的。
吃完饭后。女主人想打开他的话匣子,于是拿出照片给他看。她把家里珍藏的所有的照片都拿了出来。到八点三十分的时候,动三已经看了七十一张,大约还有六十张没看完。动三站起来:“现在告辞了。”他以恳求的口吻说。
“告辞?”他们说,“才八点三十分,你有什么事要去办吗?”
“没什么事。”他承认,然后苦笑了一下,接着又闷声闷气地坐下来。
就在这时候,大家发现主人的宝贝儿子——那个可爱的小调皮鬼把动三的帽子给藏起来了,因此,男主人说,动三先生非留下来不可了,于是就请动三一起抽烟聊天。动三时时刻刻都在想着果断地离去,可是办不到。后来男主人开始厌烦他了,就用反话挖苦他说:“动三先生最好留下来过夜,我们可以给你临时搭一个铺。”动三误解了他的意思,竟然连连道谢。于是男主人便为他安排了一个空房间,内心却狠狠地诅咒他。
第二天,吃完早饭后,男主人进城上班了,留下动三和家里的宝贝儿子玩。动三一天一直在琢磨着回去,可他又左右为难。男主人傍晚下班回来了,他发现动三还在家里,大感吃惊和恼火。他想开个玩笑把动三支走,于是说:“我认为该向动三先生收房租和伙食费了!”那个不幸的小伙子目瞪口呆一阵,然后紧紧握住男主人的手,向他预付了一个月的食宿费。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的日子里,他神情忧郁,最后他垮了。他发烧得厉害,神志不清。后来病情进一步恶化,怪可怕的。有时候他从床上惊坐起来,尖叫着:“呃,我想……”紧接着又倒在枕头上,同时发出一声令人毛骨悚然的大笑。再一会儿,他又跳起来,大叫着:“再来一杯茶,再拿照片来!哈!”
在动三假期的最后一天,大雨“哗哗哗”地下个不停,仿佛天上有个巨大的喷壶,在往地上倒水。经过一个月的痛苦折磨,动三去世了。人们说在他临终之际,他在床上说:“噢!天使们在召唤我,我想我真的该走了。再见!”
(选自《小说选刊》2011年第12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E.在接下来的一个月的日子里,动三神情忧郁,最后他垮了。他发烧得厉害,神志不清。造成这种结局的原因是预付食宿费、被主人误解带来的思想折磨等。
A.本文描写人物时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方法。如动作描写:“有时候他从床上惊坐起来,尖叫着,再一会儿,他又跳起来,大叫着。”
B.小说结尾描写“大雨‘哗哗哗’地下个不停,仿佛天上有个巨大的喷壶,在往地上倒水”,主要目的是照应开头“天空一片浅蓝,颜色很浅”一句。
C.小说以动三的悲惨命运为线索,以人物行踪为顺序,文脉清晰。作者自始至终抓住人物的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动三的同情和褒扬。
D.女主人把家里珍藏的所有的照片都拿了出来,但动三只看了七十一张,大约还有六十张没看完就站起来想走,这表明动三心不在焉,急着告辞回家。
【小题2】文章开头“有些人,在拜访别人或晚上与人聊天的时候,总觉得告辞是一件很难的事”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小说运用了巧合和幽默的手法。请你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其艺术效果。(6分)
【小题4】简要概括主人公动三的性格特点,并探究造成动三先生悲惨命运的主要原因。(8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人重视人给礼俗,中国很早就进入农业社会,农业社会的特点是人图着森地上,因此,世代生长子斯的农民,非常强调伦理秩序,强调上下尊卑,家族文化非常发这,雨依岁时而定的传统节目,基本上都是家庭性节日,如端午中秋、重阳、大年等,都强调家人的回归团聚,强调亲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这与西方的宗教性节日是很不一样的,所以,中国传统节日里人伦特性体现得非常充分,比如在岁米、除夕,新春这三个环节,以礼俗形式体现的辞年礼,团年礼和拜年礼、都特别强调家庭、社会以及个人之间的文化联系,

辞年礼俗的超点是腊八。从腊八开始,大家就准备过年了,主要表现为各种形式的岁米探诗拜望、礼物馈赠及团聚宴饮等,腊八之后,人们都要扫尘,就是为了在过年迎神祭的时候有一个清洁的环境。除了扫尘之外,还有一个净化仅式,那就是年前要沐浴,剩头,如果说扫尘是一个居所空间的净化的话,沐浴和剩头则是个体的一个清洁仪式,这个年俗特别强调在这个新旧交替的过程中,用一种新的形态新的面貌迎接新年。

再看团年礼,团年就是在峰旧迎新的过程中所举办的家庭团聚仪式。团年礼是过年的中心部分,其中重要的节点是祖先祭祀与年夜饭。人们在吃年夜饭前一定要先祭祀祖先,比如北方地区年夜饭的第一碗饺子是献给祖先的,南方地区年夜饭也是先请先人享用。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一年中最具象征性的一顿饭食其中有一些菜是不能少的,如鱼、肉丸,豆干,红枣、萝卜等,取年年有余、团圆,喜庆、彩头等吉兆。在传统中国,无论如何,年夜饭都应该是在家里吃,因为家里有祖先的牌位,我们是跟祖先共同享用这顿团圆饭。我们今天很多人主张毕夜饭要到饭店去吃,这其实是在城市化,商业化的浸染过程中,受到商家的误,这其实是文化礼俗的一个重要损失,是不正常的,团年礼中还有个重要的仪式就是长辈给小辈分发压岁钱。压岁钱的意义是长辈通过给小辈以钱物的方式,达家人的关爱,冀望给孩子一种力量,让他们能够平安度过年关。这是一种祝福,是一种伦理的关怀和精神的鼓励、但是现在很多人将发压岁钱看成是种负担,因为价码越来越高,人情越来越重,这其实大大偏离了压岁钱礼俗的本意。

在传统年节礼俗里,还有“守岁”一说,全家人彻夜国炉团座给老人祈寿宋朝时,“士庶之家,围炉而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我们今天是看着春节联欢晚会,等到零,点,然后放鞭炮。这是因时而异的新变化。今天的春晚让四海华人能够聚在一起,实际上它是延续了中国非常古老的传统,就是让海内外华人共享这一特殊时刻,让华夏子孙在春节共同体验我们的文化传统,增进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熬过了旧年,迎来了新年,这个时候大家要互相庆贺,所以又有拜年礼。拜年礼不仅仅是老百姓之间的庆贺方式,而且是社会各个阶层一起共享的文化仪式这种文化仪式让我们获得社会整体的文化感觉。新年到来之后,这样一种对天地祖先、亲人、乡邻、朋友、同事之间的贺拜仪式,也是一种建构礼俗关系的仪式行为,是在新的时间中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历史关系的再确认。

(2013年9期《新华文摘》,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人伦礼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进入农业社会后,世代生长于斯的农民固着在土地上,非常强调伦理秩序,强调上下尊卑,家族文化非常发达。
B.端午、中秋、重阳、大年都是中国的传统节目,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依岁时而定的,都属于家庭性节日
C.中国传统节日里人伦特性体现得非常充分,往往强调家人的回归团聚,强调亲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与西方的宗教性节日完全不同。
D.岁末、除夕、新春这三个环节,国人分别以辞年礼、团年礼和拜年礼的形式来体现,都特别强调家庭、社会以及个人之间的文化联系。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整八是辞年礼俗的起点,从八开始,人们就开始进行岁末探访拜望、礼物赠及团聚宴饮等活动,为过年作准备。
B.年夜饭又称团圆饭,这顿饭食在一年中是最具象征意义的,其中有一些不能少的如鱼、肉丸,豆干,红枣、萝卜等带有一定吉兆的菜
C.在辞田迎新的过程中,人们要举办团年这一家庭团聚仪式,而团年礼是过年的中心部分,其中重要的节点是祖先祭祀与年夜饭
D.以礼俗形式体现的辞年礼、团年礼和拜年礼,都特别强调家庭、社会以及个人之间的文化联系,都强调在这个新旧交替的过程中,用一种新的形态新的面貌接新年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守岁就是全家人彻夜围炉团座给老人祈寿,宋朝时就有这种风俗,我们今天收看春节联欢晚会,等到零点,与传统守岁风俗已经没有关系了
B.长辈给小辈分发压岁钱本来是团年礼中一个重要的仪式,它传承的是一种伦理的关怀和精神的鼓励,但这种形式现在已经异化,甚至成了很多人的一种负担。
C.今天很多人主张年夜饭要到饭店去吃,这与传统文化礼俗相悖,传统的年夜饭都应该是在家里吃,因家里有祖先的牌位,应该跟祖先共同享用这顿团圆饭。
D.拜年礼在新年到来后进行,这种文化仪式不仅用于老百姓之间,而且也可在社会各个阶层一起共享,它可以让我们获得社会整体的文化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