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画皮
杨海林
我小的时候生活在一个叫三坝的小村,那里总共几十户人家,两三百人。“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村里要抓一个阶级斗争典型,开会讨论了几天,总是确定不下人选——这个村几代人都是土里刨食的主,肚皮尚且牺惶,哪有心事管别的事?
但这样的政治任务在当时来说是头等大事,完成不了肯定不行。
看到村干部犯了难,蒋三爷自告奔勇:“别人有妻儿老小,我光棍一条——还是我来吧。”
有人愿意背这个锅,村干部当然大喜过望,于是急忙往乡里汇报。
不久乡里就派来了专门的调查组,里里外外一分析,蒋三爷还真是个有问题的人——解放前有一段时间他去了上海!
按照时间推算,蒋三爷去上海时26岁,正是一身好力气的时候。
他去干了什么呢?
村里人都知道蒋三爷去上海的原因是他打死了一个恶霸——这事他在忆苦思甜大会上没少说——而他到上海后干了些什么,却一直没有人探询。
调查组的人去蒋三爷家了解情况,很快,他们就找到了自己需要的蛛丝马迹——大热的天,蒋三爷总是穿着长袖的罩衫,袖口儿必定用皮筋束得紧紧。
难道他的手腕上有什么秘密?
捋起来看,果然有一块亮亮的疤!
不知道用了什么手段,调查组的人很快弄清了蒋三爷保守了几十年的秘密:他在上海的时候加入了青帮,那块疤下面,原来有青帮刺下的纹身!
这个结论可不是调查组的人随意得出的,因为手腕上的虽然被疤痕遮盖了,可是蒋三爷的后背上还留有一整块的纹身。
刺的是关云长一手捋须、一手提青龙偃月刀,侧身跨赤兔马的《忠义千秋图》。
因为后背上的这张“画皮”,蒋三爷一下子成了这次运动的典型,要在乡里认认真真地开一次批判会,再被送到县里的监狱。
轮到开批判会的那一天,村里特意放了假,让大家都去现场接受教育。
以前类似的会议是很少有人愿意去的,但是这次不同,全村几乎没有一个人落下,大家都想亲眼看一看蒋三爷后背上的“画皮”。
遗憾的是那天蒋三爷还是穿了长袖的罩衫,袖口儿用皮筋束得紧紧。
什么也没看到,村里人由原来的同情和好奇一下子变成了愤怒,有几个甚至想冲上去扯掉蒋三爷的罩衫。
只是因为有荷枪实弹的士兵在,大家才不敢造次。
蒋三爷在牢里待了许多年,当他出狱的时候,我已经结了婚生了子。
蒋三爷和我是邻居,关系又极好,他来逗弄我孩子的时候,我有时会问他画皮的事。
“我那时在上海滩遇到一个纹身的先生,他的手艺极好,最拿手的是《忠义千秋图》:关羽攒眉瞪眼,三绺长髯却又飘逸灵动——可谓是一紧一松张驰有度。”
“青帮的很多人都在后背上刺下这幅图,可那些都是亡命之徒,很难说他们能活多久。这个先生临死的时候,不忍心那么好的手艺消失,消失,于是就把《忠义千秋图》在我的后背上刺了下来。”
听蒋三爷这么一说,我更想看看他后背上的“画皮”了。
可是蒋三爷不给。
蒋三爷从来不去村里的浴室洗澡,每天晚上,他都喜欢用我们不认识的药材泡好一木桶水,然后整个人坐进去。
我曾经问过他,他说这是防止自己的皮肤老化损坏了后背上的“画皮”。
蒋三爷的本家侄子是一个有本事的人,人家在城里做了大事,后来把蒋三爷也接到城里去了。
城里可不像我们农村,蒋三爷每天一把澡的习惯只好去浴室里进行了。
浴室里也会有一些纹了身的人,所以起先没有人留意他。
但是后来,只要蒋三爷一去洗澡,浴室的伙计就会偷偷地打电话。
他的身后就会多了一个戴眼镜的青年人。
蒋三爷知道他在偷偷地观察自己,不知怎的,他竟然又回到了村子里来。
我到报社上班的第二年,蒋三爷死了。
那个戴眼镜年轻人找了来,想买下蒋三爷后背的“画皮”。
经不住软磨硬泡和大价钱的诱惑,蒋三爷的本家侄子同意了。
可是当植皮医生被请来的时候,他捋起了蒋三爷的罩衫。
光光的脊背上什么也没有。
不会吧,那个戴眼镜的年轻人又伸过头来瞧。
真的,蒋三爷光溜溜的脊背上什么也没有。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先介绍一个名叫三坝的小村,介绍了住户、阶级斗争等村情,第一段涵盖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颇具匠心。
B.看到村里抓不到阶级斗争的典型,蒋三爷就说自己无妻儿老小,愿当典型,贯彻了“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斗争精神。
C.调查组认为蒋三爷去过上海,他自己也说去过上海,再加上伤疤下的刺青和北部的纹身,这都成了蒋三爷当典型的铁证。
D.蒋三爷的侄子虽然很有本事,在城里做大事,但还是迫于现实利益的诱惑,同意别人购买蒋三爷的“画皮”,却最终落了空。
【小题2】“我”在小说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题3】“画皮”是理解小说人物和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9-02 09:01: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林冲雪夜上梁山

(一)林冲看见,奔入那酒店里来,揭起芦帘,拂身入去。到侧首看时,都是座头。拣一处坐下。只见一个酒保来问道:“客官打多少酒?”林冲道:“先取两角酒来。”酒保将个桶儿,打两角酒,将来放在桌上。林冲又问道:“有甚么下酒?”酒保道:“有生熟牛肉、肥鹅、嫩鸡。”林冲道:“先切二斤熟牛肉来。”酒保去不多时,将来铺下一大盘牛肉、数般菜蔬,放个大碗,一面筛酒。林冲吃了三四碗酒,只见店里一个人背叉着手走出来,门前看雪。那人问酒保道:“甚么人吃酒?”林冲看那人时,头戴深檐暖帽,身穿貂鼠皮袄,脚着一双獐皮窄靿靴,身材长大,貌相魁宏,双拳骨脸,三丫黄髯,只把头来摸着看雪。

(二)林冲叫酒保只顾筛酒。林冲说道:“酒保,你也来吃碗酒。”酒保吃了一碗。林冲问道:“此间去梁山泊还有多少路?”酒保答道:“此间要去梁山泊,虽只数里,却是水路,全无旱路。若要去时,须用船去,方才渡得到那里。”林冲道:“你可与我觅只船儿?”酒保道:“这般大雪,天色又晚了,那里去寻船只?”林冲道:“我与你些钱,央你觅只船来渡我过去。”酒保道:“却是没讨处。”林冲寻思道:“这般却怎地好?”又吃了几碗酒,闷上心来。蓦然想起:“我先在京师做教头,禁军中每日六街三市游玩吃酒,谁想今日被高俅这贼坑陷了我这一场,文了面,直断送到这里,闪得我有家难奔,有国难投,受此寂寞!”因感伤怀抱,问酒保借笔砚来,乘着一时酒兴,向那白粉壁上写下八句五言诗,写道:“仗义是林冲,为人最朴忠。江湖驰誉望,京国显英雄。身世悲浮梗,功名类转蓬。他年若得志,威镇泰山东。”

(三)林冲题罢诗,撇下笔,再取酒来。正饮之间,只见那个穿皮袄的汉子走向前来,把林冲劈腰揪住,说道:“你好大胆!你在沧州做下弥天大罪,却在这里!见今官司出三千贯赏钱捉你,却是要怎地?”林冲道:“你道我是谁?”那汉道:“你不是豹子头林冲?”林冲道:“我自姓张。”那汉笑道:“你莫胡说!见今壁上写下名字,你脸上文着金印,如何要赖得过?”林冲道:“你真个要拿我?”那汉笑道:“我却拿你做甚么?你跟我进来,到里面和你说话。”那汉放了手。林冲跟着,到后面一个水亭上,叫酒保点起灯来,和林冲施礼,对面坐下。

(四)那汉问道:“却才见兄长只顾问梁山泊路头,要寻船去,那里是强人山寨,你待要去做甚么?”林冲道:“实不相瞒,如今官司追捕小人紧急,无安身处,特投这山寨里好汉入伙。因此要去。”那汉道:“虽然如此,必有个人荐兄长来入伙。”林冲道:“沧州横海郡故友举荐将来。”那汉道:“莫非小旋风柴进么?”林冲道:“足下何以知之?”那汉道:“柴大官人与山寨中大王头领交厚,常有书信往来。”原来是王伦当初不得第之时,与杜迁投奔柴进,多得柴进留在庄子上住了几时。临起身,又赍发盘缠银两。因此有恩。

(五)林冲听了,便拜道:“有眼不识泰山。愿求大名。”那汉慌忙答礼,说道:“小人是王头领手下耳目。小人姓朱名贵,原是沂州沂水县人氏,江湖上但叫小弟做‘旱地忽律’。山寨里教小弟在此间开酒店为名,专一探听往来客商经过。但有财帛者,便去山寨里报知。但是孤单客人到此,无财帛的,放他过去。有财帛的来到这里,轻则蒙汗药麻翻,重则登时结果。却才见兄长只顾问梁山泊路头,因此不敢下手。次后见写出大名来。曾有东京来的人,传说兄长的豪杰,不期今日得会。既有柴大官人书笺相荐,亦是兄长名震寰海,王头领必当重用。”随即安排鱼肉盘馔酒肴,到来相待。两个在水亭上吃了半夜酒。林冲道:“如何能够船来渡过去?”朱贵道:“这里自有船只,兄长放心。且暂宿一宵,五更却请起来同往。”当时两个各自去歇息。

(选自《水浒》第十一回,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林冲急于去梁山泊,可又没有船,正在为难之时,冒出一个朱贵,去梁山泊的问题瞬间得到了解决,可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B.林冲叫酒保也来吃碗酒,充分表现了林冲乐善好施的思想。得势时,他乐善好施;落难之时,他还是乐善好施。可见乐善好施的思想已经融化到他的灵魂深处去了。
C.酒保说没有船去梁山泊,其实说的是假话。酒保和朱贵一样,都是梁山泊义军派出的探子,他们开酒店是假,探听往来客商经过是真。
D.本文中的林冲已经对高俅有了深刻的认识,所以称他为“这贼”;但他对大宋王朝还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他还说出了“有国难投”的话。
【小题2】作者写林冲在酒店墙壁上题诗,有什么意图?
【小题3】金圣叹在评点本文第3段时三次使用了“奇”。你认为“奇”在哪里?这样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玉色

张玉

1942年冬,临沧出奇地冷,澜沧江上下起大雪,24岁的曾祖父从作坊回来,手脚冰凉。他回到家,曾祖母已经烧好一大盆滚水了,趁热再煮一小锅米线,细碎碧绿的葱花、晶莹雪白的米线,汤清线齐,他热乎乎地吃下去,暖身子。

那天半夜时分,有人敲门,开门一看,是曾祖父的堂兄,前几年过河去了缅甸,在那里的赌石场做工,过年时才捎钱回来。

他的堂兄回来,是因为日本人打进来了。堂兄说:“绍田啊,跟我走吧,我现在在孙立人将军的部队,38师……孙将军要带我们去缅甸、印度,把小日本赶回去。”

曾祖父远走缅甸是那年腊月二十,天寒地冻,澜沧江静得像一块巨大的翡翠,释放出冰冷的光芒,曾祖父喝了些白酒,在堂屋里生了许久,去厨房盛了一碗酸笋汤,喂一双儿女喝下,把碗放在桌上。

他搬过一个高凳,从房梁上取下一只布包,里三层外三层地打开,昏暗的屋里顿时一亮。那是一条深紫色的玻璃底翡翠珠链,艳如春水,美若朝霞。长长的小粒珠链,108颗,细碎的珠子只有绿豆大小,但是颗颗精圆,打磨得莹润无比。这是身为琢玉匠的祖父从无数的边角料中挑出来,一颗一颗琢成的;链子下面坠着一块满绿的玉牌,只有小手指大,精雕细琢地刻着一对鸳鸯,羽毛纤毫毕现。曾祖父把珠链给曾祖母带上:“玉罕,我这一去不知何时回来,你带着它们,好像我在你身边一样……还缺一副手镯、一副耳坠,我原想着做齐了再送你的……”

曾祖母拉着两个孩子将丈夫送出镇外,曾祖父深吸一口澜沧江上清冷的空气,自言自语:“多美啊,我的家。”他又回头嘱咐妻子:“柴火要烧得旺哪,快过年了,烧得旺,明年才好过呢。等开春我兴许就回来了,明年我和你们一起过泼水节。”

明年,曾祖父没有回来;后年,他还没有回来;大后年……抗战胜利是1945年,他离家已有3年了,杳无音讯。曾祖母把院子临街的厢房开了一间小店,给街坊邻居做衣裳维持着生计。

每年冬天,家中的炉火都烧得很旺,可曾祖父始终都没有回来,也没有音讯。日子一天天过去,曾祖母把老人们都送了终,又拉扯儿女长大成人;她有了儿媳、女婿,有了外孙、孙子,然后孙子孙女也有了儿女,我的父亲是她的小孙子,我在80年代出生,是她最宠爱的曾孙女。这一年,她已年过花甲,她的丈夫离开她整整40年了。

上世纪末,我家搬到市里,想接了曾祖母到家里住,她执意不肯,要留在小镇度过余生。她说她要等曾祖父回来,如果他回来我不到她怎么办呢?

2005年,我带男友回到嘉禾镇去见曾祖母。到达时正是腊月二十,小镇很冷,天早早地黑了。

院落外的山茶树上挂着一对红灯笼,它们随风摇着,温暖喜庆,提醒我们快过年了。西南边陲的嘉合镇民族众多,各有各的年节。因此虽然年关将至,小镇也没有多少年味,只有我的曾祖母,年年都挂着灯笼等候良人归来。

堂屋里有一台很大的电视,是几年前我父亲买回来的,曾祖母终日开着它,说屋里有声音,热闹些。

晚饭是酸笋汤,清亮的汤水没有一点油星,上面飘着一些切碎的雪里红,雪白的笋丁在下面隐现,绿白相间如翡翠,我小口小口喝着,笋汤清香异常,洋溢着满满的年的味道,曾祖母爱怜地看着我,看着男友,絮絮地说:“那一年也是这一天啊,你太爷爷喝了一碗笋汤,还喂你爷爷和老姑喝了一碗……”我知道她是把我们当作她当年的小儿女了,我抬头笑一笑。

吃了饭,我们在炉前围着一边聊天,一边看电视……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特辑里,播放的是中、印、缅二次会战纪录片,并有字幕在滚动:会战情况,日军在我国南部所犯的滔天罪行,一长串死难者的名单。我看到曾祖父的名字,流水样漂移着,消失在无数名字中间。

我看向曾祖母,她神色平静,我的心落了下来:没事的,她是傣族人,不识汉字。

曾祖母是在一个多月后去世的,离泼水节不远了。地的遗物存放得很整齐,衣服都在柜子里,重要的东西分门别类地装进一个个小箱子,在一只黄杨木匣中,我翻出一本泛黄的账册,一幅一尺见方的小像,还有一大叠零碎的字条。

账册是我曾祖父玉店的流水,上面有往来账目,账目之后是他的签名:林绍田。

小像是他画给我曾祖母的礼物,画中的少女娉婷而立,左下角是曾祖父的字迹:“爱妻玉罕小影,林绍田辛巳苦夏手绘。”沉静的中锋运笔,清秀无比。

我又翻了那些零碎的字条,上面全部是三个字:林紹田。那却不是曾祖父的字迹,是一笔稚拙的字,起初是不连贯的,每一笔都歪斜细弱,后来就流利了,渐渐像方块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节多次写到澜沧江的“冷”,这既是对自然环境的真实描写,也暗示了小说的社会环境,渲染了因残酷的战争而带来的悲剧氛围。
B.小说以第一和第三人称叙事,较完整地讲述了一对平凡夫妻的故事:原本平静度日的他们,面对战争带来的危机,毅然选择了舍小家顾大家。
C.曾祖父送给妻子的珠链,虽都出自边角料,但“颗颗精圆”“莹润无比”,一则表明曾祖父家境并不殷实,二则表明他对妻子的一往情深。
D.小说以插叙方式交代了曾祖母的遗物,黄杨木匣的遗物表明曾祖母其实认识曾祖父的名字;正是在最后的牵挂消失后,她才选择坦然离世。
【小题2】小说中曾祖母的形象具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玉色”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折。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工匠

刘建超

厂子派人急匆匆地四处寻找闷子,闷子正在老街的瀍河边上悠闲地钓鱼。

工厂改制重组,闷子和一批工友被遣散回家。正是年轻力壮的年纪,也是上有老下有小的拮据时期,工友各寻门路再就业了,只有闷子见天扛着鱼竿在瀍河边上钓鱼,一坐就是一整天,面壁打坐一般,工友都说闷子憨了。

每天清晨见到闷子扛着鱼竿沿着青石板路晃晃悠悠地走出去,傍晚又见到闷子扛着鱼竿慢慢悠悠地回来,从来没有见到他手里拎过一条鱼。有的小孩子看到说,闷子钓鱼,鱼钩上不是装鱼饵,是挂着一只小秤砣。

闷子的鱼钩上确实是挂了一只小秤砣,闷子伸出鱼竿,小秆砣紧挨着水面,一只手擎着鱼竿一两个小时也不换手,有时有节奏地弹起小秤砣,蜻蜒点水般地在水面上跳动,荡起的涟漪一圈一圈扩散开去。

蛇,蛇!

河边玩耍的几个孩子惊叫起来,吐着红芯子的蛇在一个女孩的脚边嗤嗤作响。闷子扭过头,手中的鱼竿一甩,鱼钩上的秤砣不偏不倚砸在蛇的七寸上。

厂子里的人在河边找到了闷子,闷子,快,车间急事,叫你去。

闷子收起鱼竿,说,回家,换衣服。

来人说,车间有的是新工服随你挑,车子等着呢。

闷子固执地说,回家,换衣服。

闷子扛着鱼竿,晃回到青石板路上,厂子的人和车慢慢地跟在闷子的身后。闷子得意地跟热人打着招呼,厂子派车来请我去接活呢。

闷子路过社区医院,见到了工友大康的熄妇,说,嫂子,急慌慌地干吗?

大康熄妇举着手里注射用的针头说,老爷子又住院了,治疗要把药物注射到肿瘤上,得用200毫米长的针头,是医院的注射针头最长才70毫米,买都没有地方去买。

闷子说,嫂子,别着急,我看看

闷子接过针头眯起眼睛细细地看过说,嫂子,你去多手几个针头来,我来焊几个试试。

大康媳妇说,闷子,这么细的针头也能焊接啊,你行吗?

闷子把几个针头拿回到家里,琢磨一会儿,就用电枪把三个70毫米长的细针头焊接在了一起。

大康媳妇赞叹地说,闷子,你可真了不起啊。

大康媳妇说,他天天去河边哪里是去钓鱼啊,他那是在练手感,练眼力。回到家啊还要穿一百根针,这么好的功夫,多少家企业来请,他就是不去。也不知道他是咋想的。

闷子不答话,从屋里拿出个衣架塑料布下平着油腻腻的工作服。

妻子说,他下岗回来就不让洗这身工作服。

闷子穿上工作服,人立马就精神起来。

厂子有事,走了。闷子潇洒地一挥手,上车。

车间一片忙碌。厂长十分着急,这套进口设备在安装中遇到了难题,SW系列轮子需要加工的幅板间距小,公司目前的设备只能加工一米以上的工件找了本市的好几个协作厂,都无法解决。如果到外地再购设备,少说也得一周,工期得延后不说,可每天的损失就要几十万美金啊。

一位老工人说,厂长,找闷子来试试。

厂长撅着起泡的嘴,闷子?闷子是什么人?

原来五分厂的,焊工。

焊工?你们不都是焊工吗?你们都解决不了,他能行吗?

闷子到达现场正是中午时分,整个车间都静了,百十双眼睛注视着一身油腻腻、脸上还淌着汗水、黑乎乎瘦高高的闷子,一步一步朝工地走来。

闷子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只是走到部件前仔细地观察翻看着连技术员都有些弄不明白的图纸。闷子把几个老师傅叫到一起,把自己的想法说了一遍,又和几个人演示了一番。

项目总指挥听了闷子的建议,说,可行是可行,但是在不足一米的管道内焊接,别说技术难度大,里面的高温也把人烘烤干的。

闷子说,只要同意我的方案,焊接的活儿,我来。

连续五个小时,闷子除了喝了几瓶水,一直卧在工件上。最后是师傅把他拖出来的。

闷子脸上挂着自信,说,解决了。

一片欢呼。

厂长握着闷子的手,说,我要请你回来,高薪请你回来。

闷子说,我不回来了,我来就是想告诉你们,当初撵我离厂,是你们错了!

闷子走出车间大门的那一刻很壮观,夕阳下,他的影子拉得很长。

(选自《芒种》2017年第4期)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厂里的事很急,但闷子执意要回家换工作服,他要用这种方式表示对原来工作的厂子的刁难,这也是对过去被下岗的回敬。
B.闷子得意地跟熟人打招呼,告诉他们厂子派车来请他去接活儿,读者从这里可以看出闷子平日在河边钓鱼,其实是非常郁闷的。
C.闷子把原来穿的工作服挂起并罩着,保留油腻不让洗,一穿上就精神起来可见他把工作服看作他工匠身份的象征,相当珍视。
D.闷子身上体现了工匠精神,一是技艺高超,他解决了难度极大、技术含量极高的问题,二是忠于工作,做事下身份,敢于拼命。
【小题2】小说开头写厂里急于找闷子,为什么接下来写的却是闷子下岗后钓鱼的情节?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是怎样塑造主人公闷子形象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杨一民的一天
杨一民是个菜贩子。
清晨,杨一民骑着空三轮,去城东的蔬菜批发市场批了一车青菜。
杨一民卖菜的那条街叫大华街。大华街上是禁止卖菜的,街里面规划的有蔬菜市场。租不起摊点,杨一民这样的小贩子就推着自行车、三轮车、架子车,甚至挑着两个箩筐在路边卖。对他们的流动卖菜行为,有时城管管,有时工商管,有时没有人管。
杨一民刚把三轮车在路边停好,过来一个买红萝卜的。拣好萝卜,杨一民刚要过秤,街北头传来大喇叭的吆喝声——城管来了。想着城管一会才能过来,杨一民就接着称萝卜。萝卜称完了,买萝卜的掂着走了,杨一民却走不掉了。听见大喇叭一响,街北头的菜贩子老鼠一样闪进了巷子里,城管的车呼一下就开过来了。没有号牌的白色“半截头”停在杨一民小小的三轮车前。从车里下来一个穿制服的年轻人。看着杨一民讨好的微笑,制服什么也不说。
“我不卖了,我回家。”杨一民说。
“那你就回家吧。”制服说。
制服生气了,抓住三轮车车帮,没用劲就把车子掀翻了,红萝卜、青萝卜、土豆、西红柿、辣椒,骨碌碌地在地上滚。
“你赔我的菜!”杨一民抱住了制服的右腿。
“好,我赔你的菜!”制服真生气了,他不管不顾地走着。杨一民像是绑在他腿上的沙袋。制服拖着杨一民走,杨一民拖着地。
看到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半截头”上又下来个年轻人,平头。平头吐了一口痰,弯腰抓住了杨一民的右脚。平头要把杨一民从制服身上拉开。杨一民抱得紧,平头一使劲,拽掉了杨一民的一只鞋。杨一民脚上的鞋太破了,鞋帮和鞋跟拽开线了。差点被闪倒。平头生气了,扔了鞋,一抬脚就踹到杨一民的屁股上。杨一民的屁股受了这一“脚掌”,疼痛通过大脑指挥双手,杨一民乖乖地松手了。
“你别松手啊!治不了你!”平头说。
看到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制服与平头钻进车子,鸣着长笛到别处执法去了。
躺了一会,杨一民站起来,找到鞋子,却穿不上了。杨一民光着右脚,拾地上的红萝卜、青萝卜、土豆、西红柿、辣椒,总还有些没烂的。
杨一民推着三轮车来到汤全喜的鞋摊前。杨一民和汤全喜认识。
“惹他们干啥。”汤全喜说。
“唉!”杨一民叹气,“多少钱?”
“不拿了,你够倒霉的。”汤全喜说。
“唉!”杨一民说。
杨一民骑着三轮车在小巷子里转悠、吆喝。到四点多,菜也就快卖完了,没想到却来了好运。在一个巷子里,三个妇女围着杨一民的三轮车拣菜,过来一个骑电动车戴墨镜的年轻人。连电动车都没下,墨镜递给杨一民一张五十的票子,说称四斤辣椒。接过钱,新呱呱的,杨一民就塞进了褂子兜里。接过辣椒,没等杨一民去找钱,电门一拧,电动车蹿远了。
杨一民无心再给三个妇女讲价,称完菜,骑上三轮车离开了那条巷子。没找的钱就算城管赔弄烂的菜了,杨一民安慰自己。
走到大华街,汤全喜还没收摊。想上午补鞋汤全喜没要钱,杨一民就喊汤全喜去喝两盅。在小酒馆,点了四个小菜,要了两瓶半斤的二锅头,一人一个一次性杯子,杨一民和汤全喜一口接一口地喝上了。喝着喝着,一瓶酒就剩小半瓶了;喝着喝着,杨一民的脸变红了;喝着喝着,杨一民说话了。
“×他娘,今天没白挨打,捡了个便宜。”杨一民把四斤辣椒卖了五十块钱的事给汤全喜说了。
二锅头喝完了,又要了两小碗刀削面,一算账,正好五十。杨一民从褂子兜里掏出那张五十的,递给酒馆老板。老板看了正面,又看了反面,还对着灯光照了照,终于把纸币放进了验钞机。
那个绿色的盒子发出了刺耳的警报声。
“×他娘啊……”杨一民直跺脚。
一阵暮霭袭来,街上的路灯显得更暗了,杨一民拖着沉重的脚步,踉踉跄跄地走在小城的路上。
(选自2012年第6期《四川文学》,有改动)
【小题1】为什么杨一民明知城市街道上禁止卖菜但他仍然在路边叫卖?
【小题2】请简要分析小说结尾环境描写的作用。
【小题3】杨一民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小说分条概括。
【小题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是批判城管暴力执法这一“城市之痛”;有人认为,这篇小说是揭示进城农民工这一群体的生活艰难。对此,你所持的观点态度是怎样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爷父子

肖建国

爷父子,捣蛋铺子。

这是地方俗语。捣蛋,对着干,谁也不服谁。

老耿和小耿就是这样一对父子。比如,大伙儿选小耿当村支部书记,老耿首先不同意。这小子,没公心,不顾人,从我们一家人吃饭就看得出来。饭菜一端上,他就先动筷,专拣好的吃,狼吞虎咽。还得历练历练。

大伙儿先一愣,后哄笑,认为老耿幽默,欲擒故纵。

小耿在多数人的支持下当了书记。前任书记——老耿,退下来,当了委员。

老耿是孤儿,参加过对越反击战,在丛林里出生入死,立过军功。退伍后本来安排在国营单位当一把手,但老耿倔,偏要回到生他养他的小山村,心甘情愿地做了几十年的小村官。轮到儿子从部队复员,老耿才感觉自己实实在在地老了。看着依旧破落的村子,老耿对小耿说,留下吧,帮帮大伙儿。没有乡亲们当年的施舍,我早就饿死了,也就没有你,更不会有我们今天这个家。

小耿看看老耿通红通红的眼,思索了良久,才点头。

没想到,这次老耿竟然不同意他当书记。小耿气,不理老耿。   

老耿没事一样,瞅空就对小耿指点这指点那。“学校的围墙裂了,娃们都是一群踩死蛤蟆踢死猴的主,要赶紧修修。”“夏季就要到了,河堤要加固,万一有个闪失,损失就大了。”说:“村东头老党员——也就是你贺大爷病了,已在床上躺了三天,你要去看看……”

小耿烦了,反问道:“到底我是书记还是你是书记?”

老耿也不示弱:“你是书记,可我是你爹。”

“爹大书记大?”

“书记再大,也得听爹的话。”

小耿问得冲动,老耿回答得痛快。小耿无言,起身就走。

气归气,老耿的话小耿还是照着做了。学校砌围墙,他时不时都过去看看。给工人发一遍烟,说,要保证质量,孩子的事,不能闹着玩。工人们拍着胸脯保证,这墙要是砌不牢,提头来见。河堤加固,他第一个扛着铁锹到现场,这里没有机械化,全靠人工挖土方。他一捋袖子,干。工地上一片欢腾。贺大爷病重,他率支部成员一起去探望,感动得贺大爷泪流满面。

春夏秋冬,一晃五年过去了,他赢得了群众极好的口碑。然而他却没有得到任何重用和提拔。先是镇里公选一名副镇长,按票数,他第一,然而公布的结果不是他。再就是县里要确定一批青年干部做接班人,德、能、勤、绩,他都是优秀,可最后确定下来的名单里依然没有他。和退伍的战友们相聚,他最寒酸。人家上了一瓶XO,他竟说这黄酒没有自家酿的好,辣乎乎的,没点甜味。笑得满桌子人喷饭。已是处级干部的泥鳅意味深长地拍拍他的肩,说,想当官,要会作秀。这话,让他嚼了又嚼。

进入六月,暴雨连绵。市里的头头亲自带队到各地巡视防洪工作。小耿眼前一亮,吩咐村里要准备好二十只木船。老耿骂他乱花钱,杞人忧天。“这河堤我天天都在观察,结实着呢。”小耿只是笑笑,难得一次不顶嘴,只是交代村干部要让村民们进行自救演习。老耿骂:“神经病!”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天半夜,河堤决了口,洪水铺天盖地涌进村子。好在村民们都有准备,那边铜锣一响,这边村民们都收拾重要家当爬进小船。洪水来得快、大,冲倒了七八间房屋,但没有一人受伤。保住了性命的群众都说小耿有眼力,是个好干部。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小耿就成了非常时期的典型人物,受到了头头的亲自接见。雨季过后,小耿连升三级,给县长做助理。

上任前一天,一直沉浸在幸福之中的小耿才发觉这些天来很少看到老耿。小耿心里顿时就慌慌的。他想到了老耿,老耿就出现在他的面前。赤着脚,喘着粗气,手里还提了一双被泥巴包裹了的解放鞋。这鞋是他的。

小耿的脸一阵发白,浑身起鸡皮疙瘩。

父子俩对视良久,小耿慢慢地低下了头。

老耿一字一句地说:“去自首吧,河堤是你挖了才决口的。”

“不。”

“你不去,我去。”老耿说着就往外走。

小耿扑通跪了下来。“爹啊,你是我亲亲的爹啊。你不能把这事沤在肚子里吗?”

“不能。”

“那我就死在你面前。”

“你死在我面前,我也要把这事说出去。否则,我就对不起把我养大的百家饭,就不是一名上过战场的军人,也就不是你的爹。”

老耿说完就往外走,任小耿将头在青石板上磕得鲜血直流。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爷父子,捣蛋铺子,爷儿俩对着干,谁也不服谁”,鲜活的文字,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点明了父子之间的情感纠葛与观念差异。
B.作品刻画人物很是精彩,耐人寻味。父与子,同为军人,同为村官,但是他们的人生选择却大相径庭,人格境界也迥然不同,对比鲜明。
C.本文善用伏笔,“老耿说,这小子,没公心,不顾人,从我们一家人吃饭就看得出来”,几句话体现了人物性格,也为小耿后来造假冒功埋下伏笔。
D.本文是一篇现实意义的廉政题材作品,洋溢着正义的力量。塑造人物虽有些脸谱化,但对官场不择手段的“作秀”,进行了毫不留情的针砭。
【小题2】处级干部“泥鳅”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试分析他在小说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