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题。
在前不久举行的世界报业和出版业展览会上,德国一份堪称“革命性”的个性化报纸———“niiu”吸引了大家的眼球。这份报纸的内容可以在网上根据读者的个性化要求量身定做,并以最符合读者阅读习惯的纸张形式印刷出来,还能像传统报纸一样投递到户。
一切很简单:订户只需在第一天下午两点钟前登录“niiu”的网站,从其合作伙伴(包括德国国内外部分报纸和网站)中选择感兴趣的内容,提交后系统将自动排版.由专门的金司负责处理印刷,连夜生成一份独一无二的l6页彩版日报。这无疑就像素来只供应固定套餐的食堂开始提供幕式丰富的自助餐一样令人兴奋。翌日8时许,订户就可以一边翻阅自己“主编”的报纸.一边享用早餐了。
仅仅30天,“niiu”就吸引了超过1000人上网订阅,远超预期。“niiu”作为一个垮越两种媒介形态的互动产物,既可被视为纸质媒体转型的有益尝试,也可被视为网络媒体的大胆试水。“niiu”的成功说明.网络媒体和纸质媒体之间可以超越竞争与对抗,做到互补共赢。
“niiu”的模式有两个主要特点。第一,充分利用了纸质媒体的优势,并对纸质媒体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网络媒体提供的新闻时常被人批评缺乏公信力,而“niiu”的合作伙伴多是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优秀报纸,使其内容得到保障。“niiu”的内容供应商依据其被选择的内容数量获取利润,从而增加了额外收入,提高了“隐形”发行量。这种网上发行还促使传统媒体在提升新闻品质上更下功夫,增强竞争力。此外,传统媒体还可以通过分析“niiu”订户选择文章的偏好,辅助调整报纸的内容定位。第二,这种新的形式开拓了纸媒的潜在阅读群,使广告投放更加精准,并带动了“网际”印刷。“niiu”的目标读者群主要是学生,因为他们更愿意尝试和接受新生事物,这种新形式为重构报纸与年轻人之间的关系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对广告商而言,个性化报纸使他们有可能实现更具有针对性、更有效的广告投放,使广告效益最大化。“niiu”还实现了网络媒体与印刷行业之间的新合作,推动“网际”印刷技术的发展。
利用新科技、新理念,赋予读者更大权利,让读者参与到报纸定制中来,既旧又新的“niiu”给了我们一个网络时代报纸生存的全新答案。
【小题1】下列育关“niiu”报纸的表述,不符合原意的一项是
A.根据读者从网上选择的不同内容编成的报纸
B.根据读者不同阅读习惯而选择不同纸张形式的报纸
C.由订户自己主编内容、网站排版和印刷的报纸
D.利用了新科技、新理念,既旧又新的报纸
【小题2】下列对“niiu”模式可能产生的效果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它让网络媒体和纸质媒体在竞争与对抗中实现了互动、互补和共赢。
B.它让内容合作伙伴可以依据其被选择内容的数量而获取额外收入,也提高了其报纸的
发行量。
【小题3】下列推断,符台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niiu”让报纸从固定套餐变成了菜式丰富的自助餐,能改变读者阅读习惯,养成鲜明个性。
B.“niiu”在矩短的30天时间就吸引了超过l000人上网订阅,远超预期,说明世界报业和出版业“革命”的成功.
C.“niiu”要求台作伙伴要有内存的保障和广泛的影响力,这将使网络媒体提供的新闻缺乏公信力的现状得到改变。
D.“niiu”进行的有益尝试和大胆试水,将会逐渐获得更多愿意接受新生事物的订户的喜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19: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修 鞋 的
筱 敏
火车站喘息着吞吐人群,浓烟般的人群从甬道里喷出来,在广场上骤然散开。他便是一星尘末,随着气流的裹挟,被喷吐到城里来了。
他在广场张目一望,就失了方向。广场是令人心慌的大,像黄河出海处的淤滩,失了流速的泥沙一时张皇,也就失了方向。阳光是一种陌生的气味,它不是沁进去烘暖人和庄稼,却是在表皮上白晃晃贴着,镀银一样只管四处制造白晃晃的反光。方砖是这种反光,路面是这种反光,楼墙、街衢、汽车,每一扇门和每一页窗都是这种推拒人的反光。
他梦里的目的地确是这样银光熠熠的,但银光熠熠的城市并不认识他。他没能把自己做颗种子种进那些光里,到底还是途中的流沙,在虚拟的目的地茫然地流徙。
于是,他蹲在路旁看见许多流徙的脚,于是,他成了一个修鞋的。
鞋摊占地一平方米,但这一平方米是城里人的,不是他的。他只是个非法闯入者,非法逗留者,他必须随时提防那些身着制服手提棍棒的管着这儿每一平方米的主人,他必须能在眨眼之间卷起他的摊子消失。在梦境之城里,他是一个必须以不断的逃亡证明自己不存在的非人。
这会儿修鞋的栖在一株路树下面。这树据说叫榕,大叶榕还是菩提榕,他不大认识,然而树荫倒是密密的结实。他的修鞋摊子张开,没有一点儿声响,他半蹲半蜷的坐态,更没有一点儿声响,惟独发出一点儿声响的,是那晨露一样的目光,在浑浊的街市里,以一种清澈的期待盯视着路人。
最好听的是鞋钉敲进鞋跟的声音,还有麻线纳过鞋帮的声音,还有粘合胶的小罐扑地一下撬开盖子的声音,还有卖烤红薯的女子的胶轮车吱吱呀呀来而复去的声音……
土地的气味从他体内散发出来,很浓郁,让他瞌睡,但土地这件事他是不想的,他就是被冲走了的土地。关于土地,如果说他也曾有过,他所能记起的就是荒旱,一颗汗珠子滴下去,溅起来的不是青苗,而是黄扑扑的浮尘。好容易有一场雨,却不是滋养土地的,而是毁坏土地的,他看见一片一片土地被冲走了,剩下一棱棱干枯的不长东西的沟壑,接着又是荒旱,接着又是一片土地被冲走了,最后他也被冲走了。不会再有一道水流反转过来,把他重新带回去。
他的腿屈起成一个作坊台面,在那里侍弄各色鞋子,他宁愿膝头不断地长出来鞋子,他宁愿鞋油的气味盖过去土地的气味。土地对于他永远是个神话。他的卑贱不可以耕耘神话,惟愿能平平安安侍弄那些游走在神话之上的鞋子。
他惟一理解的是这棵他叫不出名字的路树,他想对于这棵路树,他也已经是个面熟的人。他听见人说这种树命贱,贴着墙缝也能长,树身上挂下来的每一条气根都是一条命,触到地面就能长成新树,甚至可以独木成林。于是他时常欣悦地数头顶的气根。那些气根真是多啊!而且每天都有嫩生生的端尖冒出来,垂挂着向地面奔去。但修鞋的还是担心,毕竟这些气根不知道,它们要去往的土地,已经是水泥封严了的,水泥很光滑,一丝缝隙也没有,他不知道那样的地面怎么样挤得下一条命。他这么担心着,那些气根已经悠悠然垂到他的眉棱处了。
有一天,穿制服的人出现了,修鞋的卷起摊子拔腿飞逃。现在他知道他不必逃得太远,钻进一条岔道很多的小巷子大体就躲过去了,他还能找到一处断墙,掩着自己向外张望。他看见穿制服的人今天颜色不大一样,更不一样的是他们手里抄的是特大的剪子,扬手间金属声刮着空气刺骨地响,他们熟练地一路剪过来,把路树垂挂的气根和低斜的枝杈全都剪干净了,路面瞬时宽敞明朗,像灯箱广告里的画。修鞋的明白,无论有多少条命,也无论命有多贱,那些气根是再也扎不到地里去的了。
(节选自《捕蝶者•角落三章》)
【小题1】第一段中“喘息”和“喷吐”两个词隐含怎样的意味?(4分)
【小题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5分)
(1)他梦里的目的地确是这样银光熠熠的,但银光熠熠的城市并不认识他。
(2)他宁愿膝头不断地长出来鞋子,他宁愿鞋油的气味盖过去土地的气味。
【小题3】简要概括修鞋者的遭遇和生存状态。(5分)
【小题4】作品的最后两段关于路树气根的描写,有怎样的用意?(6分)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练习。
进入新世纪以来,一股新的“传统文化热”在不断升温。这种“传统文化热”的意义在于它是中国人在高速的经济成长中获得新的“文化自信”的表征,也是告别近现代中国历史深重的“民族悲情”的表征。
改革开放的几十年的历史在相当程度上让我们有机会告别“落后”。我们终于有了在具体的层面上再度回到传统去寻找中国人的文化认同的历史机遇,而全球化的冲击又让我们感到一种强烈的“具体”的文化传统“空洞化”的危机感。一说起传统,我们往往可以“抽象”地谈论五千年的文明,谈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但一旦我们在现实中寻找“具体”的传统文化的表征,却发现我们的传统在日常生活中或者在象征性的表现中都显得相当空洞,反而不及一些历史没有我们悠久、文化不如我们深厚的国家在这一方面对传统的保留更充分。
因此,这一波的“传统文化热”其实有其深刻的历史的合理性,也是一种“文化自信”的具体而细微的表征。这一波的“传统文化热”往往来自对于传统的许多具体方面的弘扬,如“祭祖”“读经”“汉服”的流行其实正是试图将传统的仪式、服饰乃至教育方式等等历史的具体形态加以复活的表现,这些行为是否得体和合适当然可以讨论,但毕竟显示了我们对于传统的“具体”的需求。应该说,“抽象”的民族精神从来也没有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丧失,但“具体”的文化形态的流失则是我们所讨论的中国“现代性”的必然。但今天的经济成长和和平发展让人们有了在文化的具体性上寻找传统复活的机会。这种“文化自信”当然也有相当的合理性,它是人们告别民族悲情,克服今天传统的“空洞化”的努力。
这里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关切:首先,我们要将“传统”视为一个发展和流动的概念,这就要避免贵古贱今和厚古薄今。我们不仅仅需要晚清以前的“传统文化”,也需要近代以来中国人追求“现代性”的新的传统,更需要几十年来中国加入全球化和进行市场化的“改革开放”的宝贵的文化资源。其次,弘扬传统其实更需要开放。这种对于传统的寻找,不是对于全球化的对抗,也不是简单地变成一种自大和自负。“自信”是好事,但自大和自负就会成为前进的障碍。第三,“传统文化热”也要避免一哄而起、一拥而上的心态。民间的弘扬传统的活动当然可以有多样发展的空间,但由政府主导的活动,却应该经过认真的论证和反复的讨论。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对新的“文化自信”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新的“文化自信”是中国人在高速的经济成长中获得的。
B.新的“文化自信”是“传统文化热”的表征。
C.新的“文化自信”是告别民族悲情的努力。
D.新的“文化自信”可能也有其不合理之处。
【小题2】下列选项,不能反映这一波“传统文化热”有深刻的历史的合理性的一项是
A.全球化的冲击让我们感到了整个文化传统“空洞化”的危机感。
B.我们对“具体”的传统文化的保留不如一些历史没有我们悠久、文化不如我们深厚的国家在这一方面做得更充分。
C.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经济条件。
D.国家的和平为“传统文化热”创造了有利条件。
【小题3】下列选项,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现代性”一定会带来中国具体的文化形态的流失。
B.只要经济发展,国家开放,就能弘扬传统文化。
C.“祭祖”“读经”“汉服”等方式值得发扬光大和学习。
D.政府在弘扬传统文化的活动中应当起主导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蚊刑
孙方友
陈州城四周皆是湖,万余亩,水天一色,素有“水城”之誉。湖内蒲草丛丛,荷花片片,因而夏日多蚊虫。傍晚时分,那蚊虫便密匝匝飞出,团团而来,团团而去,云集之处,铺天盖地,“嗡嗡”之声,能传百步之遥。
此地蚊虫,针长翅大,肚明腿花,为花脚蚊子,咬人贼轻,过后则又肿又硬,奇痒难忍,素有“飞蛇”之称。
每到夏日傍晚,陈州内外便火艾熏天。外埠人进陈州,必得先经得起火艾薰,要不,你就无法呆下去。洗澡要带火艾,一手举着在头上绕圈儿,一手搓灰洗身,稍慢一时,便黑压压落满前胸后背,搭手一拍,鲜血满掌。晚间大解,更需火艾,一手提裤脱裤,一手拿火艾身前身后甩。若不然,落下黑麻麻一层,屁股当即要“肥”一圈儿。更可怕的是叮了人的要害。那玩艺儿最怕叮,肿得透明,屙尿也要滴湿鞋。据传当年包公下陈州就曾受过此苦。好在人们不愿朝清官身上泼黑,于是未见诸文字,只是口传而已。因而,此地火艾有价钱。
先前的时候,陈州一直为府。不知何朝何代,降为县。首任知县姓贾,至于叫贾什么,已无从考究。此人为人刁毒,搜刮民财,不择手段,人送外号“花脚蚊子”。每到夏日,他必做火艾生意,而且还订了“土政策”:不准外埠或本地客商在此出售火艾。独门生意好做,因此他年年必发火艾财。
火艾生意,扎本小,获利大,商人和四周村民见钱眼开,便偷做。每每抓到偷售火艾者,贾知县就用蚊刑惩罚之。
蚊刑,顾名思义,就是用蚊子叮。让人把罪犯衣服扒光,然后缚了,划船送到河心,看守守在四旁,坐在吊了帐子的船上。受刑者如若天明五时身亡,罪有应得;如若命大不死,当场放生。可大多受蚊刑者,皆撑不到黎明,便浑身浮肿,一命呜呼。
有时候,贾知县也用此刑法严惩土匪和惯偷。偷偷倒卖火艾的商人和村民虽然对贾某奈何不得,但土匪们却不是好惹的。土匪们扬言,若有一天活捉贾知县,一定要为弟兄们雪耻。
这一年七月,一队土匪夜袭县城,果真绑走了贾知县。到了一处,众匪推出贾知县。匪首望了望一县之长,冷笑一声,当即命令,用蚊刑。
几个匪徒应声把贾知县的衣服扒了个净光,知县又白又胖,如同刚褪净的肥猪。一匪徒照腚一掌,脆响。众匪大乐,细看父母官,仍气宇轩昂,不屑一顾。匪首大怒,高喝:“上刑!”众匪应声而动,把知县缚了,搁到船板上,送到湖中。
时处盛夏,蚊虫极多。月光下,众匪坐在吊了帐子的大船上,喝酒吃肉,笑看贪官丧九泉,那贾知县身上早已落满了蚊虫,里三层外三层,如蜂房一般。一时间,知县又肥了许多,像陡然下了一场黑雪,父母官被埋进了雪堆里。
……那知县如死了般一动不动,直到天明。众匪以为知县已亡,给他松了绳索。没想他突起,虽然眼肿脸胖,竟没死。众匪惊诧,问:“你怎么没死?”
知县笑道:“蚊子,懒虫也,吃饱喝足便是睡觉。吾一夜如眠,怕的就是惊动他们。这样一来,后边的蚊子过不来,趴在身上的已喝饱,是它们保全了我!说出道理来怕你们不懂,这就叫逆来顺受!”
“胡扯!”匪首怒吼,“我们兄弟为何叮死了?”
这就怪他们自己了!蚊刑中有明文规定:天明不死者放生。可他们耐不住,来一批蚊子刚喝饱,他们便摇头晃身,把它们赶跑了,于是又来了一批!一夜之间,赶跑一批又来一批,赶跑一批又来一批……如此循环,那血哪有不被喝干之理呢?”
众匪惊叹。匪首顿悟,当下就放了贾知县。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介绍的是清末发生在陈州的故事,首先介绍说明“蚊刑”起源的地方、产生原因、发展,然后用细节描写介绍蚊刑的特点,详细描写贾知县受刑过程。同时,作者在文中设置悬念,暗示小说结尾的必然性。
B.小说语言独具特色。文白相间,娓娓道来,文言与方言相结合。如“陈州城四周皆是……素有’水城’之誉。湖内蒲草丛丛…,’嗡嗡’之声,能传百步之遥”“花脚蚊子,咬人贼轻……落下黑麻麻一层,屁股当即要’肥’一圈儿…”很让人回味。
C.蚊刑规定“受刑者如若天明五时身亡,罪有应得;如若命大不死,当场放生。”由此看出,贾知县制定刑法公正客观,法制有方。
D.小说举包公这个例子,是说外埠人进入陈州的遭遇,证明陈州花蚊的厉害,增加了作品的可信度,包公和贾知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包公对“花脚蚊子”也无可奈何,暗示政局黑暗。
E. 本文哲理性强,文化底蕴深厚,富有传奇色彩。文章中贾知县说的“逆来顺受”,作者用得恰到好处,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暗示主题。
【小题2】这篇小说结构精巧,前后勾连严密合理,请简要概况分析。
【小题3】概况分析“贾知县”的形象特点。
【小题4】有人说,土匪悟道放了贪官是全文一大败笔,也有人认为贪官不死是作者的一大创造,你的观点如何,理由是什么?

同类题4

文学虚构的人类学价值(节选)
贺晓武 
只要提到“虚构”,自然而然,我们就想到“真实”,从古典文学一直到十八世纪,“虚构”作为“欺骗”的意思,总是附属于神学或者认识论的框架内。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文学虚构才得到承认并被推崇。
德国文学理论家沃尔夫冈·伊瑟尔对此做出了理论贡献,他指出“虚构”不具有本体性的意义,只不过具有重要的功能而已。文学虚构既然是语言,就必然具有语义学的意义,同时,它还是审美交流的工具,在我们的生活里以及追求人生意义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不只是这些,文学虚构最有价值的还在于它具有人类学的功能,能让我们认清现实获得真实感。伊瑟尔把文学虚构与“现实”和“想象”相提并论,指出这三者是形成千变万化的文学文本最重要的因素。当然,“真实”不是科学意义上能经试验证明,而是一种情感真实,或者说具有一种真理性的“真实”,是让我们看清这个现实中看不清楚的事物,这是一种基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世界”。因为只有经过人的眼光,经过文学家的重新虚构,“文本世界”对我们的现实世界才有价值和意义,才有真理性和伦理性。
文学虚构之所以具有人类学的价值,是它不同于宗教和政治意识形态的虚构,比它们更具有解放和超越的能力。
首先,在基督教传统中,“上帝”这个形象是经过多重虚构形成的。现代科学的发展证明了宇宙的浩瀚无边和人类世界的狭小偏窄,然而宗教虚构对人类仍然具有价值和意义。但是,我们要看到宗教虚构的巨大缺陷,它的和谐虚构在很大程度上使人类满足于虚假的幻象。相比之下,文学虚构比宗教更有价值,这是英国作家毛姆深刻地指出过的事实。“每个艺术家都希望有人相信他,但对那些拒不接受他的人也不发火。上帝却没有这样通情达理,他渴求被人信仰,其迫切程度简直会让你觉得他似乎需要你的信仰来证明他的存在似的。”(毛姆)在虚构作品中起根本性作用的审美体验,是以神圣感为特征的生命意识的自觉;然而宗教中却含有政治的权力因素,它是以控制和束缚人们为主要目的。
其次,意识形态的虚构更是一种和谐的虚构,在它的笼罩下,我们往往很难挣脱它的严丝密封的控制,也难以认清它无孔不入的本性。而在文学虚构的世界里,我们会以“置身其中和置身其外”的双重视角来重新体验这个世界。欣赏作品时我们会把主人公的命运和情感移情到自己的身上,从而潜移默化地改变自己的心理状态,不再固守以前的生死观,这样,我们的生活无形中得到改变。“我们在改变自己的同时,也以一种极好的间接的方式改变了世界。”(弗兰克·克默德)伊瑟尔正确地指出,文学虚构行为的选择、融合和自我揭示能力,使我们看到意识形态的破绽,因而能够不被蒙骗。
文学虚构是人类自古以来就具有的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和属性,不但给困境中的人们以慰藉和希望,而且能够刺破意识形态虚构和宗教虚构的欺骗性和虚幻性。“涉及人类的一切都是创造出来的;只有当人用丰富的想象力打开大门,使人们得以进入已创造的世界后,他们才能懂得,为什么宗教和政治组织如此害怕这种创造过程,并寻找一切借口去限制、控制或铲除它。”(诺思洛普·弗莱)弗莱的文学人类学见解是深刻的,人类的自我理解和解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能够穿透“假象”的文学虚构实现的。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沃尔夫冈·伊瑟尔认为,“虚构”不具有本体性的意义,但具有重要的功能。
B.通过文学虚构获得的真实感,一种基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世界”。
C.“文本世界”经过了文学家的重新虚构,因而就对现实世界产生了价值和意义。
D.宗教虚构对人类的价值和意义,是它能较大程度地使人类满足于虚假的幻象。
E.欣赏文学作品往往能改变人们的生活,也间接得地改变了世界。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文学虚构具有语义学的意义,是一种审美交流的工具,在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B.文学虚构能使人们认识到政治意识形态的破绽,从而能够不被蒙骗。
C.文学虚构的世界,人们既要“置身其中”,又要人们“置身其外”才能重新体验。
D.文学虚构能够穿透“假象”, 在很大程度上能帮助人类实现自我理解和解放。
【小题3】根据文意,文学虚构的人类学价值是什么?(4分)
【小题4】文学虚构“不同于宗教和政治意识形态的虚构”,具体表现在哪里?(4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抉择
杨邪
早晨,教官通知我,半小时后他要坐直升机去一个地方,让我先在机场准备一下。 “今天,我带你去见一个人!”说完,他就撂下了电话。
二十分钟后,教官到了。
“教官,我们去哪?”
“行程一个半小时!”“这么远,哪儿?”“上了天再告诉你!”
当直升机完成升空,教官才说,我们要去沿海的某机场。
“那好像是个民用的小机场?”“它以前是部队的!”
想起来了,我听说教官曾是沿海某部的模范飞行员。
“您以前在那儿待过?”“待了十年!”
“噢……您说要带我去见一个人?”
“对!他是我的教官!”
教官突然收紧了下领,于是我也就闭了嘴。
没过多久,我发现教官的神情有点恍惚。
印象中,教官几乎从来没有走神的时候,他总是那么精神,像时钟的秒针,时刻都在做规律而精确的运动。可这回,教官真的走神了。神情恍惚的教官,看上去忽然老了许多。
“您经常来看望您以前的教官吗?”我小声打断了教官的思绪。
“是!”教官闻声立刻改变了一下坐姿,集中了精神,“每年的今天,我都独自驾机来看望他一次!”
接着,教官又沉默了。在接近那个机场的上空时,教官说了一句话。
“飞这一趟,我用的时间都在八十五分钟到九十分钟之间,而你只用了七十三分钟!”
教官似乎是感叹自己上了年纪吧,可他清楚,其实驾驶速度并不能说明什么。
在那个简陋的小机场降落后,我们走出机场,走上了一条几近废弃的土路。
“您教官退休了吧?他家就在这机场附近?”我疑惑。教官抬头看着远处。“喏,就在前面!”我们约莫步行了两公里,来到一带小山丘的脚下。“到了!”教官说。
我正纳闷,这时前面豁然出现的小山坳让我愣住了。山坳周围的山坡上根本没有人烟,只有一座孤坟!
“这就是我教官的家,三十六岁那年,他就住在这儿了!”教官好像对我幽默了一下,
一个非常严肃的幽默!
平缓的山坡只有稀疏的山草和矮树,有一条小径,笔直通向半坡的坟墓。墓周围有很大一圈青石砌成的坟围,非常醒目。
“教官,我看您来了。”教官轻声说。他俯下身,双手抚摸着墓碑。
我看清楚了,墓碑上刻着“李为军之墓”这几个字,还有就是下面的一个括号,刻着“一九三八至一九七三”。
教官开始动手拔草。我也要动手,被他制止了,他说让他一个人来。后来,长达数十分钟的时间,教官就肃立在墓前。
关于他的教官的故事,他是在离开墓地回机场的路上告诉我的。三十年前的今天,他和他的教官驾机上天,在正准备降低高度回机场之际,机尾失火。那时,他还是个半生不熟的新手,教官坐前舱,他坐后舱。面对猝发的事故,地面指挥部下了紧急跳伞的命令,而他的教官只是命令他立刻跳伞,他的教官说,下面全是居民区。就这样,他先跳了伞,在空中,他看见教官驾着一团浓烟,反向朝某处俯冲下去。最后,那架战斗机在爆炸解体前的一刻,被他的教官带到了一处没有人烟的田野里。
返程时,我和教官都陷入了长久的沉默。直升机飞行了八十九分钟才回到部队机场。
“教官,这事您可从没和我说起过!”“这么多年来,我从没和我的任何一名学员说起过,除了你!”“为什么?”
“现在让我来问你一个问题:要是在那样的紧急关头,如果你是教官,你会怎么做?”
“我?”
“你可以仔细设想,现在不必回答我……”
下了飞机,已是午后。
“在我的教练生涯中,你是我碰到的最有天赋的一个飞行员。我相信,以后你可以成为一名比我更称职、更出色的飞行教官!”
拍了拍我的肩膀,教官走了。午后的阳光有些灼热,它在机场地面上的反光很刺目。
“教官!”我追上几步,喊住了他,“刚才一路上,我都在思考您的问题,可是……可是很渐愧,我想……假如,假如当年我是您的教官,我会和您……一起跳伞……”
教官停下脚步,回过身。“你是个诚实的人!”教官脸上很平静,“这个问题,我思考了三十年,现在我告诉你我的答案:如果当年我是教官,我想,我也许能够做得到像我的教官那样!”
面对教官,我不由自主地立正了一下,而发烫的两颊更烫了。
“但是,如果同样的紧急关头出现在今天,作为一名教官,我又会怎么做?”教官自问自答,他的脸色忽然变幻,仿佛有些难以捉摸了,“对于这个问题,现在我还没有想好答案……”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题目的含意是在紧急关头,我们应该怎样选择生死。“抉择”一词比“选择”显得庄重,从而奠定了小说的感情基调。
B.教官对带“我”去见一个什么样的人不一步到位地明白说出来,是想给“我”一个惊喜,并增强故事情节的曲折性。
C.“这就是我教官的家”,教官没有说“坟墓”而委婉地说“家”;教官的话很含蓄,所以说“教官好像对我幽默了一下”。
D.去沿海机场时,“我”开得快,回来时,开得慢,直升机飞行了八十九分钟,才回到部队机场,这是因为听了教官的感叹。
E.通过“不由自主地立正了一下”和“两颊更烫了”等动作描写,表现“我”对教官由衷的敬意和对自己的惭愧。
(2)为了突出紧急关头时生死“抉择”这一情节,小说是怎样进行铺垫的?其好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小说在刻画“我”的教官这一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主要性格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小说最后一段写“我”的教官的自问自答,是否属于多余?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