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骆驼刺
陈忠实
①在沉沉夜幕中,列车进入柴达木。已是满天星斗,我浑然没有察觉,就己经置身于地理课本上用沙点标示着的这片大戈壁了。热闹变成一种奢侈,万家灯火遥不可及。
②早晨起来,睁开眼睛就感受到裹入柴达木巨大的无边无沿的苍茫与苍凉之中了。上边是蓝天和白云,天的蓝让人萌生一种喜欢,飘荡的白云令人无限遐思;下边是一望无际的沙砾,没有遮掩也没有骚扰,没有一缕响声和一丝动静。天地间便平静到如同死亡了一般,唯有寂静。
③无论把眼光投向哪里,火车刚刚驶过的来处和正在奔去的前方,车轮下路轨所枕伏的一绺直到目力所及的远处,灰青色的灰白色的沙砾无穷无尽。沙漠的颜色变化着,一会儿是望不透的青灰色,一会儿又转换成灰白色的了,无论怎么变幻,依然是构成主旋律的单调。在这无边无沿无法望尽的灰白色的沙的世界里,看不见一只飞翔的鸟儿,甚至连一只小虫都不存在。在感受宽阔、浩瀚、博大、雄奇的深层,柴达木投射给人心理的苍茫和苍凉同样是切实的、刻骨铭心的。偌大的火车在柴达木的腹地上奔驰,恰如一只节状的油蜈蚣在缓缓地蠕动,总是让人产生没有指望走出去的疑虑。
④生命在这荒漠里呈现出异常简单的景象。沙漠的颜色所营造的单调令人生畏,整个世界简单到只剩下一种两种绿色植物:骆驼刺和芨芨草。一株一株的骆驼刺,形似球状,零零散散撒落在沙砾上,没有簇聚,单株单个,据地自生。看不到印象中的森林和草地上那种或互相拥挤互相缠绕的复杂,或勾肩搭背倚杆爬高的姿势,或交头接耳唾沫相溅的喧哗。干旱和寒冷的严酷,使一切绿色生命望而却步,只有骆驼刺以最简单的形式生存下来,形成柴达木的唯一点缀。
⑤骆驼刺,短而又细的枝,针状的叶,无媚无娇,仅仅只是一个绿色的生命体。骆驼刺,开一种细小到几乎看不出的花,和孕育它的沙地一样的颜色,也应是花中最不起眼的色彩了。然而它的功能却与任何花毫不逊色,授粉,结籽,在沉静的等待中迎接雨水,便发芽了。 
⑥远处是昆仑山,寸绿不见,如铁打钢铸似的摆成一道屏障。白如棉絮的云团,在或高耸或低缓的峰巅和峰谷间缠绵。
⑦一条泥浆似的河出现了。名曰饮马河,再恰切不过的好名字,却使人感到徒具虚名。赭红色的水,几乎看不见流动,细小到无法与河的概念联系起来,充其量只算得小河沟罢了。然而毕竟有水,便是理直气壮的河了。有水,不管赭红色也罢,浑如泥浆也罢,就能孕育繁衍出绿色的生命,各色水草,就围绕着水的走向蓬勃起来,蜿蜒出荒漠戈壁上一道惹人眼热的绿色。自然,拥挤和缠绕、簇聚和绣集、勾肩搭背和攀爬倚仗便如任何草地一样发生了,不可避免地形成了。然而,在苍茫而又苍凉的柴达木,饮马河毕竟流出来这一缕生动和一缕活泼,一缕让人遏止不住想要拥抱的俗世绿色。
毕竟使人难忘的还是骆驼刺。在柴达木,在毫不留情地虐杀一切绿色生命的干旱、暴风和严寒里,只有骆驼刺存活下来了。骆驼刺接受了严酷,承受了严酷,适应了严酷,保持而且繁衍着庞大的家庭,便可骄傲于所有的严酷,成为点缀和相伴柴达木的唯一秀色。
(选自《陈忠实文集》)
【小题1】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骆驼刺的?请简要概括。
【小题2】请简析文章第③段在内容表达方面的作用。
【小题3】赏析文章第⑥段的艺术特色。
【小题4】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2:00: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夏天和秋天,桥下的积水和水沟一般平了。“黄良子⋯⋯孩子哭啦!”也许是夜晚,也许是早晨,桥头上喊着这样的声音。久了!住在桥头的人家都听惯了。尤其是在雨夜或刮风的早晨,静穆里的这声音受着桥下的水的共鸣或者借助于风声,也送进远处的人家去。从桥东的空场上黄良子走了出来。黄良是她丈夫的名字,从她做了乳娘那天起,不知是谁把“黄良”的末尾加上个“子”字,就算她的名字。“啊?这么早就饿了吗?昨晚上吃得那么晚!”在初醒的朦胧中,她的呼吸还不能够平稳,她走着,她差不多是跑着。停在桥西第一个大门楼下面,用手盘卷着松落下来的头发。——这不就是百八十步⋯⋯可是必得绕出去一里多!起初她试验过,要想扶着桥栏爬过去。但是,那桥完全没有底了,只剩两条栏杆还没有被偷儿拔走。这桥,这桥,就隔一道桥⋯⋯她家的草屋正对着这桥,她看见门上的纸片被风吹动。在她理想中,好象一伸手她就能摸到那小土丘上面去似的。主人家墙头上的狗尾草肥壮起来了,桥东黄良子的孩子哭声也大起来了!那孩子的哭声会飞到桥西来。桥西,小主人那白嫩的圆面孔,满身穿着洁净的可爱的衣裳。而自己那个孩子,黄瘦,脖子略微长一些,看起来很像一条枯了的树枝。但是黄良子总觉得比车里的孩子更可爱一点,哪里可爱呢?她自己不知道。
走——走,推着宝宝上桥头,走——走,推着宝宝上桥头。
她的歌词渐渐的干枯了,她简直忘记了她是站在桥这边,她有些暴躁了。当她的手隔着桥伸出去的时候,那差不多要使她流眼泪了!“爹,爹是不行的呀⋯⋯到底不中用!可是这桥,这桥⋯⋯若不有这桥隔着⋯⋯”借着桥下的水的反应,黄良子响出来的声音很空洞,并且横在桥下面的影子有些震撼:“你抱他过来呀!就这么看着他哭!绕一点路,男人的腿算什么?我⋯⋯我是推着车的呀!”桥下面的水上浮着三个人影和一辆小车。但分不出站在桥东的和站在桥西的。
从这一天起,“桥”好像把黄良子的生命缩短了。但她又感到太阳挂在空中整天也没有落下去似的⋯⋯究竟日子长了,短了?她也不知道,天气寒了,暖了?她也不能够识别。⋯⋯她把馒头、饼干,有时就连那包着馅、发着油香不知名的点心,也从桥西抛到桥东去。
——只隔一道桥,若不⋯⋯这不是随时可以吃得到东西吗?每次她抛的东西若落下水的时候,她就向着桥东的孩子说:“小穷鬼,你的命上该有一道桥啊!”向桥东抛着这些东西,主人一次也没有看到过。可是当水面上闪着一条线的时候,她总是害怕的,好像她的心上已经照着一面镜子了。——这是偷的东西⋯⋯老天爷也知道的。因为在水面上反映着蓝天,反映着白云,并且这蓝天和她很接近。
第二年的夏天,桥头仍响着“黄良子,黄良子”的喊声。尤其是在天还未明的时候,简直和鸡啼一样。第三年,桥头上“黄良子”的喊声没有了,像是同那颤抖的桥栏一同消灭下去。黄良子已经住到主人家里。在三月里,新桥就开始建造起来。夏天,那桥上已经走着车马和行人。她每次看到她的孩子从桥东跑过来的时候,无论隔着多远,不管她的声音怎样小,她却总要说的:“跑跑吧!这样宽大的桥啊!”桥头上孩子的哭声,不复出现了。在妈妈的膝头前,变成了欢笑和歌声。黄良子,两个孩子都觉得可爱,她的两个膝头前一边站着一个。黄良子把“桥”渐渐地遗忘了。
但有一天,黄良子发现她的孩子的手上划着两条血痕,并且常常哭。“不许这样打的呀!”在墙外,黄良子才把小主人的木枪夺下来。小主人立刻倒在地上,哭和骂,有时候立刻就去打着黄良子。黄良子带着东西,从桥西走回来了。她家好像生了病一样,静下去了,屋顶上也好像不曾冒烟。桥下面的水,静静的流着。
黄良子重新被主人唤回去上工的时候,那是秋末,也许是初冬,总之,道路上的雨水已经开始结集着闪光的冰花。站在桥头,她忽然感到高了!使她踏不上去似的。一种软弱和怕惧贯穿着她。——还是没有这桥吧!若没有这桥,小良子不就是跑不到桥西来了吗?然而小良子照样是向桥头奔跑。“找妈去⋯⋯吃⋯⋯馒头⋯⋯她有馒头⋯⋯”一面奔跑着,一面叫着。他看到爹爹的大手就跟在他的后面。桥头上喊着“妈”和哭声⋯⋯这哭声借着风声,借着桥下水的共鸣,也送进远处的人家去。等这桥头又安息下来的时候,那是从一年中落着最末的一次雨的那天起。小良子从此丢失了。冬天,桥西和桥东都飘着雪,红色的栏杆被雪花遮断了。桥上面走着行人和车马,到桥东去的,到桥西去的。那天,黄良子听到她的孩子掉下水沟去,她赶忙奔到了水沟边去。看到那被捞在沟沿上的孩子连呼吸也没有的时候,她站起来,她从那些围观的人们的头上面望到桥的方向去。那颤抖的桥栏,那红色的桥栏,在模糊中她似乎看到了两道桥栏。于是肺叶在她胸的内面颤动和放大。这次,她真的哭了。
(选自《桥》作者:萧红)
【小题1】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请作简要概括。(5 分)
【小题2】联系上下文,请用简洁的话语说说文章首尾画线处景物描写的作用。(6 分)
【小题3】联系全文,请理解“那颤抖的桥栏,那红色的桥栏,在模糊中她似乎看到了两道桥栏”这句话的含义。(5 分)
【小题4】这篇小说虽然发表于1936 年,但它所揭示的主题在当下也富有意义。请结合全文,就其当代意义作一简要探究,不超过80 字。(8 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淡雅百合
枫林
记得小时候,母亲在院子里种了很多花卉,每到夏季,各种鲜花争芳吐艳,满院飘香。
我喜欢那一簇簇迎风盛开的山百合。那时的我经常和小伙伴们躲在花丛下捉迷藏;用那些紫色的百合种子穿成“珠珠串”,美美地戴在手上。有时在盛开的花朵上,还可以捉到漂亮的蜻蜓或者蝴蝶。花儿的馨香、翩翩起舞的蝴蝶和孩子们的欢笑声,充盈着院中的每一个角落。那份温馨、那份快乐,幸福着我的童年。望着我们沾满花粉的手臂和笑脸,母亲总会忍俊不禁。并小心拾起那些紫褐色的种子,继续种在花圃里。因为有母亲的精心培育,我家的百合年年花繁叶茂,美丽旖旎。母亲不仅培育了美丽的百合,也把爱花、养花、惜花的情愫遗传给了我,把对花儿的痴情种进了我的灵魂,使之成为成年的我生活中唯一的嗜好。
百合花又叫夜合花,原产于新疆吐鲁番盆地。自古以来,百合的美,常是诗人墨客吟咏的对象,一般人对它也喜爱有加,无论是栽植于庭园或瓶插于室内,它都散发出一股与众不同的清纯高雅的气息。至于百合名称的由来,则因其根茎由许多白色的鳞片层层环抱,状似白莲,取其“万事随心”、“百年好合”之意。
我寓所周围的山上生长着许多野生的山百合,“学染淡黄萱草色,几枝带露立风斜”。每年到了百合的花季,你看那红色的花瓣上,点缀着颗颗褐色的笑靥,紫色的花蕊突出于花瓣之外,俏丽的绽放于树下、林间。与庭院中种植的各色百合遥相辉映,芬芳妩媚,香馥悠长。成为我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我爱百合花,尤为喜爱白色的百合花,也许是它身上美丽、纯洁、脱俗、清馨的气质深深打动着我。你看百合花那绿绿的叶,片片衬托着花枝上白白的花瓣,喇叭形的花朵自然舒展;花无异色,含露低垂;那洁白的百合花,像月下的霜雪,像无瑕疵的白玉、像少女的肌肤、像水洗的胭脂。清新脱俗的百合花散发淡淡的清香,就像婀娜多姿的清秀佳人,如梦似幻,超然脱俗,不染纤尘。
我对百合花是一往情深的。我喜欢她不附庸风雅的品格;喜欢她“天然淡泞好精神”的本色;喜欢她超凡脱俗、矜持含蓄的气质。当你走近百合花丛,便不由自主的沉醉于陆游“芳兰移取通中林,余地何妨种玉簪,更乞两丛香百合,老翁七十尚童心”所描绘的诗意之中。
百合花,尽管羸弱轻柔,却拥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激进的灵魂,无论刮风下雨,它都能在墙角一隅淡然的伫立。它不比四君子的刚毅,但却在柔柔的妩媚中有着矜持的顽强和脱俗的清雅。它不为流俗而动,依然保持了原始的简单,一色的白,一心的坚持,一生的自持。尽管人们培植了更多眩目的品种,但它依然无动于衷的坚持着自己,成就了永恒的白色经典,保持了永恒的纯净心空。
每每在百合盛开的季节,采撷一束淡雅秀逸的百合花放置我的桌案上,独自欣赏着如此纯净、淡雅、清馨的花朵,自是一种最美的享受。在人与花的互相凝视中欣赏着,交流着,仿佛间她就是我的亲人、我的朋友、我的知己。每次面对她,一切压力、忧郁和不快,都会荡然无存。她给小屋带来了祥和、安宁和温馨,她把我带入一个生机勃勃,如歌如诗般的境界,让我尽享熏风送暖的惬意。愿她在我的心谷里永不凋谢,让她的清香萦绕着我,与我相依相随。也许我早已被中国的花文化潜移默化却浑然不知,不然我怎么会在万种娇艳中独爱那一种?是的,“花非花,人非人,花是人,人是花”,百合不仅是一种简单的存在体,更是一种心情,一种文化,一种经典的创造。
常听人说起“花语”:牡丹象征富贵;康乃馨象征温馨、祝福;玫瑰象征着爱情。我喜欢百合,希望她成为“圣洁”和“友谊”的象征。
美丽的花儿,只有当她脱离大自然的田野,悄然进入人们心田的一瞬间,她才会变成一种永恒。(选自散文在线“精美散文”,有删改)
【小题1】请联系全文,简要概述百合花的特点。(4分)
    
【小题2】文中划线句子使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请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小题3】请结合全文,解析文章最后一段话的深刻含义。(6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叶企孙:甘当中国科技基石的大师
叶企孙,又名鸿眷,1898年生于上海。叶企孙自幼聪颖过人,其父叶景沄一向推崇西方近代科学及应用,并具有革新思想,叶企孙深受影响,“既重格致,又重修身,以为必以西方科学来谋求利国利民才能治国平天下”。
1911年初,时年不满13岁的叶企孙被清华学堂录取,入学不久,他就在日记中写到:“惜光阴、习勤劳、节嗜欲、慎交友、戒烟酒。”清华五年间,叶企孙逐步形成自己的科学思想。
叶企孙1920年获美国芝加歌大学物理学学士学位,同年9月进入哈佛大学研究生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实验物理大师 P.W.布里奇曼。1923年6月,叶企孙获得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29年任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兼物理系主任。从此,他就将创建清化物理系作为自己的终生事业,不仅着眼于教书育人,还吸取欧美名牌大学和著名科学家的经验,谋划建立中国自己的科学事业。
1928年叶企孙请吴有训到物理系任教时,把吴的工资定得比自己系主任的还高,以示尊重。后来他发现吴有训的工作能力很强,就于1934年推荐吴当物理系主任。1937年,叶企孙又辞去理学院院长之职,推荐吴有训接任。叶企孙的辞职,一不是自己不行,二不是众人反对,三不是已到退休年龄,相反,他辞职时年仅38岁。正是叶企孙的无私举贤,使吴有训脱颖而出,成为后来的中央大长,解放后又成为中国科学院的第一副院长。
有人说,叶企孙能一网打尽天下名师。他能聘请杨武之、熊庆来、萨本栋、周培源等许多名师到清华,主要是他没有门户之见,以培养中国科技人才为己任。1929年到1938年这十年间的清华物理系,是中国高教史上一个不朽的传说。这期间清华物理系共毕业本科生71人,其中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有21人,当选美国***所称道的新中国科技的"三钱"之一的钱伟长……
九一八事变后,国家需要培养航空人才,叶企孙利用自己主持招送公费留学生之机遇,在1933年第一届招考学生名额中特设飞机制造专业,招3名学生――钱学森,后成为火箭技术和空气动力学世界一流专家;沈元,后来成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建人;1934年,叶企孙指引当时清华物理系学生赵九章转入高空气象学领域,赵九章也成为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
李政道入学不久,叶企孙即发现他的理论基础高过同辈,自学能力超常,便要他不必听他讲授的理论课了,但实验课一定要认真学。1945年,西南联大物理系的吴大猷教授接到国民政府的通知,让他挑选两个学生去美国留学。吴大猷找到了物理系的助教朱光亚。叶企孙知道了这个事情以后,就找吴大猷,向他推荐另一个合适的人选李政道。李政道这时才上大学二年级,朱光亚是符合程序的,李政道是破格的。难怪后来李政道说:“没有叶老师的推荐,我不可能去美国留学,也没有我的今天!”
叶企孙那一代的学者,生于晚清,受过国学的基础教育,又出国留学,接受了西方的科技和物质文明,他们是学贯中西的一代。叶企孙终生未娶,视学生如子女,殚精竭虑,心无旁骛,以一生心血培养出大批高科技人才。说叶企孙是中国科技基石的大师,一点也不为过,他是杨振宁、李政道等国际知名学者的老师,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半数以上是他的学生。1992年,海内外127位知名学者联名向清华大学呼吁为叶企孙建立铜像,1995年在清华大学举行了隆重的铜像落成仪式。叶企孙先生的铜像安放在门厅一侧,或许,只有那些已经步入暮年的人才知道,当年,先生就是这样看着他们的。(选修刘宜庆《浪淘尽——百年中国的名师高徒》,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叶企孙认为“必以西方科学来谋求利国利民才能治国平天下”,说明他觉得中国儒家的思想已落后于时代,不能“治国平天下”了。
B.叶企孙将创建清华物理系作为自己的终生事业,网罗天下名师,许多老师的工资都比他自己的高,看出他尊贤重能的品质。
C.1929到1938年这十年间的清化物理系,是中国高教史上一个不朽的传说,李政道就是这期间毕业的优秀学生。
D.叶企孙破格推荐才上大学二年级的李政道到美国留学,是因为他发现李政道的理论基础高过同辈,自学能力超常。
 
E.叶企孙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科学事业,为中国培养了大批高科技人才,他的学识德行值得世人永远景仰。
(2)叶企孙被称为“甘当中国科技基石的大师”,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结合文本,说说叶企孙有怎样的人格特点。
(4)叶企孙所处的时代为什么能够大师辈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胡杨人家
刘之蔚
分布在额济纳荒漠里的黑水城、红城还有无法考证的大同城,在国人的感情世界和历史记忆里是复杂和纠结的。这里曾经的一切,胡人、党项人、土尔扈特人、蒙古铁骑、丝绸之路、居延海、黑水河、耶律阿保机、成吉思汗、萧太后、科兹洛夫、黑将军……如今谁又在乎过?谁又知道,额济纳就是党项语发音的“黑水城”?
每年的九月下旬,黑水河的上游水闸都要放水,额济纳沿黑水河生长的胡杨林仿佛一夜间被镀上了金色。因为得到黑水河的滋润,这里的胡杨林要比其他地方的早黄一个月左右。
日出之前赶到二道桥,当走到四道桥,已接近晌午时分,刚过了一座新修的木桥,想找个地方交个“地税”但见有一处胡杨林煞是茂密,便不及细想一溜小跑往里钻了进去。
不曾想到在这林子掩映之下居然“藏”有毗邻的两座蒙古包,心中不禁窃喜,直奔去。
从外观上可以判断出,这两座蒙古包不是旅游区常见的忽悠游客的山寨包,而是真的有人在此居住。此时胡杨林外飞沙走石,而林子里安静得仿佛时间都为此凝固了。
见蒙古包开着门,没敢靠近,朝里吆喝了声:“家里有人吗?”
随着应答声,门里探出一张中所妇女的脸,黑里透红带着油光,乐呵呵地喊我进去喝茶。晃悠一上午的我此时的确已是口干舌燥、饥肠辘辘,便腆着脸不客气地问:“有吃的吗?”那中年妇女回答脆脆的:“有,跟我们一块吃羊肉饺子吧。”
“我还有朋友在林子外,能一块来吃吗?要多少钱?”我有点儿得寸进尺了。
这一问,也许有些唐突,只见对方一愣。不知啥时她的身后又多了一张年轻姑娘的脸,有着蒙古人特的刚毅的线条,煞是好看,姑娘接过话题问道:“你们几个人,还想吃啥?”
“有手抓羊肉不?”
“有!”回答一们是脆脆的,伴以银铃般的笑声。我就纳了闷了,这哪像是不期而遇,明明是到亲戚家里。便回身招呼伙伴钻进了一座摆着一张折叠餐桌的蒙古包。不一会,蒙古包外由远而近传来一阵摩托车的马达声,循声望去,一个男人出现在门口。
老代,这是我真真切切在额济纳近距离见到的第一位蒙古汉子,不高的个头,但十分壮实,一样的黝黑发亮得让城里人无比艳羡的肤色,健康阳光。不曾想到的是,在后面的交谈里我才发现,之前印在我脑海里的蒙古汉子应该是端着苍鹰的姿势,个顶个儿膀大腰圆的摔跤手模样,而老代很浓缩且很腼腆。
关系就这么在你一句我两句的沟通中变得融洽起来,就像一壶好茶,浸出物是慢慢地释放出来的。
但我还是心里没底,提到了餐费的问题,老代憨憨地说昨天也有人要吃手抓,给了60元。
我没说啥,心里有底了,见他们开始包饺子了,我说:“让我媳妇儿来帮忙包可以吗?”
“可以啊,来吧。”
我又认真地“调侃”了一句:“俺们山东人包饺子,肉馅儿要塞得满满的。”
老代乐呵呵地回了一句:“没事啊,包成包子就行。”
饺子是用搁在外面空地上的炉子煮的,到了晚间这炉子就得抬进蒙古包生火烧水取。姑娘在煮饺子,我就开始拍照,这时才开始观察老代家周边的一切。荒漠深处的额济纳,秋天显得十分的短促,犹如礼花般缩放的黄色叶片或繁如花海或星星点点,映衬着千年胡杨那遒劲的枝干,美得让人窒息。
手抓羊肉上来了,是一整块羊胛骨肉,甘肃,在青海,在陕西,没少吃手抓羊肉,这回真长见识了。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我吃到的最棒的手抓!问起老代,为啥会给我们上这块肉。
“家里来了尊贵的客人我们就会杀一只羊,用最好吃的肉来招待客人,你们吃完走了,这块骨头,我们洗一洗,拴上一根麻绳要挂在蒙古包上的。”
呜呜,我差点没感动得冒泡儿。
慢慢聊着,我这才知道,之前最先打招呼的那位中年妇女是老代的丈母娘,而那位年经的姑娘是老代媳妇儿,我的眼镜差点儿没掉地上,这关系一时我都没反应过来。老实说,刚才我把代媳妇儿当代女儿了。老代没生气,反而开怀大笑,蒙古人的豪情和大度一览无余。
因为忙活我们这顿饭,等我们吃完了,人家一家才开始用餐,怪不好意思的。又等了一袋烟工夫,才最后过去把饭钱硬塞给了老代。之前说好了的:两盘羊肉饺子、一份手抓羊肉,共60元。给老代一张,没让他找钱,老代有点不好意思收,这时候,我的态度有点强硬了,必须收下!见他们也喝茶,也不管他们喜不喜欢,留下我摄影包里带的所有的“大红袍”,挥一挥衣袖,与老代一家人道别,没有相约来年,轻轻地带着一份纯真,我们走了,还觉得有点豪迈。
回来的路上,在想一件事儿,如果戴望舒是蒙古族的,他还会不会潇洒地轻轻挥一挥衣袖,撑着那把油纸伞去幽会那丁香般的姑娘?扑哧。
(选文略有删改)
【小题1】“关系就这么在你一句我两句的沟通中变得融洽起来,就像一壶好茶,浸出物是慢慢地释放出来的”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小题2】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小题3】文章结尾处化用了哪两首中国现代诗?以拟声词“扑哧”收尾有何效果?(4分)
【小题4】有人认为第一自然段可删去,有人认为不应删,你有什么看法?请说明理由。(3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路遥:倒在干渴的路上
杨敏
1983年春夏之交,路遥已经功成名就时,他决心再次把自己投进“严峻的牛马般的劳动”——写一部浩瀚的长篇小说。经过两年的前期资料储备,1985年秋,路遥带两大箱书籍和资料,到铜川矿务局的煤矿医院开始写稿。矿上生活艰苦,没有蔬菜、鸡蛋,豆腐都难买到。路遥中午起床吃馒头、米汤和咸菜。晚上有时吃点面条。
12月上旬,完成第一部的初稿。路遥怀抱着二十多万字的手稿,赶在元旦之前回家看望女儿路远。许是小时候遭受的饥饿之苦仍在心头作祟,他在物质上对女儿绝不克扣,女儿要啥,他就买啥。他曾借钱给女儿买了一架很贵的钢琴,但最后也没用上,只得搁在家里的角落。女儿春游要吃三明治,他跑遍了西安,最后花60元买了两块。这意味着一个大学毕业生两个月的工资。“它该不会是金子做的吧?”看见的同事问。
1986年初,路遥把《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初稿给了《当代》杂志社。编辑周昌义。周昌义说“好似许多人都不看好路遥的这部稿子,似乎都不相信路遥在《人生》之后,还能写出更好的东西”。1980年代中期,是现代主义横行、现实主义自卑的时代,要不写点魔幻现实主义、意识流、象征主义、黑色幽默,仿佛就没有资格谈论文学。路遥悲愤地对弟弟王天乐说,难道托尔斯泰、曹雪芹、柳青等一夜之间就变成这些小子的学生了吗?
最后,《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由不那么主流的《花城》全文刊发,第二部由更为边缘的《黄河》杂志刊发。这时,他的身体已经完全垮了,像“弹簧整个地被扯断”,只能用腿、膝盖的微小力量,跪在地板上把散乱的稿页和材料收拾起来。每吸一口气都特别艰难,要动员全身全部残存的力量。在任何地方,只要一坐下,就睡着了,打雄伟的呼噜。在一次突然大吐血之后,王天乐陪他急往医院检查,结果是,必须立刻停止工作,才能延续生命。
但路遥并不这么想。他去了趟榆林,找一位老中医调理,病情稍微好些之后,又开始了第三部的创作。朋友白描说,路遥要强的心性不容许自己给人病恹恹虚弱的印象,因此他不愿向外人宣示自己的病情,甚至自己也不敢承认。厚夫则说:“他怕像曹雪芹、柳青一样留下半部书,留下人生的遗憾。”他同时认为,路遥的身上有一种“殉道”的悲剧精神。
苦难、殉道、“牛马般的劳动”,这是路遥为自己设定的人生。在贫瘠土地上出生的孩子的内心,需要一种崇高的、悲剧性、毁灭性的力量,照亮和燃烧自己。
《平凡的世界》第三部的创作地点在榆林宾馆,条件比之前强很多,能吃到丰盛的饭菜,还能洗热水澡。他几乎完全忘记了自己。
有一天,正在洛川县采访的王天乐突然接到《延安日报》社转来的电话,让他速去榆林。洛川离榆林三百公里左右,需要一天时间才能赶到。等王天乐心急火燎赶到,路遥哭着对他说,田晓霞去世了。王天乐愣了半天才反应过来,田是作品中的人物,孙少平的女朋友。他又急又气,劈头盖脸数落了路遥一顿。
1988年5月25日,离最后期限还有五天,他的神经高度紧张,一写字手就抖得像筛糠,腿不停抽筋,常常从梦里惊醒,心脏剧烈搏动,跟随时会昏过去一样。写完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是把笔从窗口扔了出去。走到卫生间的镜子前,看着苍老消瘦的自己,泪流满面。
《平凡的世界》受到了大众前所未有的欢迎。1991年初,作家白烨提前得知茅盾文学奖的评奖结果,他马上去给路遥打电报:“大作获奖,已成定局”。当天下午,路遥在家里坐卧不安,总觉得有什么事,便到作协院子里溜达,走到门房,看见门口的信插里有一封电报,觉得可能跟自己有关,拿到手上一看,正是白烨发来的喜报。他兴奋得要跳起来,第一时间找到王天乐,告诉他获奖了,排名第一。两人半天说不出话来。
拿奖之后回到西安,贾平凹来向他庆祝。他说,你猜我在台上想啥?贾说:想啥哩?他说:我把他们都踩在脚下了!
贾平凹说,“他是一个强人。强人的身上有他比一般人的优秀处,也有被一般人不可理解处。他大气,也霸道,他痛快豪爽,也使劲用狠,他让你尊敬也让你畏惧。”
但此时,病魔一步一步向他靠近,1992年8月12日,路遥住进延安地区人民医院传染科18床,检查结果为肝硬化腹水,伴有黄疸。厚夫曾去医院探望,见他又瘦又小,满脸焦黑,在病床上蜷曲着,像一堆燃过了旺火的焦炭。虽然有医院的全力抢救,1992年11月17日早晨8点20分,路遥去世,享年43岁。
贾平凹说:“他是一个优秀的作家,他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他是一个气势磅礴的人。但他是夸父,倒在干渴的路上。”(/人民文学出版社)
相关连接
路遥(1949——1992),原名王卫国,中国当代作家,生于陕北一个农民家庭,代表作品《人生》《平凡的世界》等,其中《平凡的世界》以恢宏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展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路遥给女儿买昂贵的钢琴、三明治,虽然能够体现路遥的爱女之心,但他没能从小时候受穷的心理阴影中走出来,是作者对路遥的批评。。
B.《平凡的世界》前两部由不太出名的杂志刊发,看出路遥对自己的作品没有信心,因为现实主义作品在当时不受出版界和读者的欢迎。
C.第一段说“路遥已经功成名就”,是指他的中篇小说《人生》广受好评,但他并不满足,在艰苦的环境下发愿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D.路遥的弟弟王天乐在生活上给予路遥极大的支持,在精神苦闷的时候,路遥也愿意找弟弟倾诉。兄弟两人,手足情深,写王乐天是为了衬托路遥。
E.路遥获奖后对贾平凹说:我把他们踩在脚下了,“他们”指茅盾文学奖的其他提名作家,由此可以看出路遥作为文人狂傲的一面。
【小题2】路遥在创作《平凡的世界》时,遇到了哪些困难?请简要概括。
【小题3】文中出现的路遥的女儿、弟弟、朋友等人,起到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4】贾平凹说:“路遥是夸父,倒在干渴的路上。”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