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列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猎狐者”蒙哥马利
乔良
①一个战胜了“沙漠之狐”的将军,一个参与指挥了诺曼底登陆这等伟大战役的将军,不可能不被历史封为英雄。
②他的父亲是一位从清贫的牧师岗位逐级爬升为主教大人的老好人,提到他的父亲时,他甚至颇为骄傲:“我崇拜他……如果世上有圣贤,那就是我的父亲。”可惜这位上帝指派的出色的牧羊人,无力驾驭自己家中的悍妇——蒙哥马利的母亲,一位专横跋扈、颐指气使、对孩子们稍感不满即棍棒伺候的专制女王。她给家人立下过一条任何人不得违背的家规:“不论刮风下雨,还是烈日炎炎,家里所有人每天下午必须走出户外两小时。”如果我们以为这是一个妻子和母亲为了自己家人的体魄健康,而对他们做出的硬性规定,那么即使过于严苛,也不为过。可这个女人这么做的原因只是:任何人不得干扰她雷打不动的神圣午觉!
③如此母亲,直接影响了儿子。他似乎从讨厌自己的母亲到对任何女人都有所讨厌。38岁已身为步兵旅长时,依旧是光棍一条。直到39岁,他鬼使神差地迷恋继而又毫不迟疑地迎娶了一位与他同岁,并拖带着两个十多岁孩子的寡妇为妻。贝蒂,这位身上一定具有某种魔力的女人,一下子就撞开了蒙氏闭锁了几十年的心门。可惜昙花一现,在为蒙氏生下了他们唯一的儿子9年后,这个让人称奇的女人因患败血症死在她第二任丈夫的怀中。刚刚打开的大门又关上了,从此,这位战争英雄再未续弦。
④失去唯一心爱的女人固然是一种痛,但也使几年后将名震欧陆的蒙哥马利自此心无旁骛,一门心思全投在了对部队的训练和作战上,而这也就毫无疑问早早奠定了他一战成名的基础,同时也是蒙氏的性格变得更加孤僻乖张的开始。
⑤当然,名将之所以成为名将,并不取决于其性格是否可爱,而是取决于能否赢得最后影响历史的关键性战争或战役的胜利。以此衡量,蒙哥马利恰恰是达标者。
⑥在有着“沙漠之狐”美誉,其性格中的某些毛病与蒙哥马利旗鼓相当的隆美尔,千里奔突于北非沙漠,在他把英军将领打得一筹莫展时,蒙哥马利来了。人们首先注意到的,是他头上那顶缀有两枚军徽的贝雷帽。这成了蒙氏日后最著名的个人标志。接着人们又领略了蒙氏像巴顿在上任之初整顿军队那样,对英军第八集团军的果断清理:他从国内调来一批他认为更适合指挥他的部队的年轻将领,替代那些在他看来已是“朽木”的指挥官们。于是,几天前还弥漫着一股失败情绪的第八集团军,骤然焕发一派生机。可见在治军方面,蒙氏确有过人之处。
⑦然后,他又以其一贯“假大胆、真小心”的行事风格,仔细研究了自己的对手。这一研究的结果使他发现了其前任本该发现的东西:隆美尔的软肋。蒙哥马利在阿拉曼沙漠,为这只著名的“狐狸”精心设计了一个圈套:故意让德军巡逻兵从一位死去的英军军官身上找到一张英制军用地图,地图上标明阿拉曼一带是硬地。隆美尔如获至宝,以为可以让他的装甲集群在阿拉曼大展拳脚,谁知等战幕拉开,才发现这里是流沙地带,是轮式装甲车的地狱。最后,一仗下来,蒙哥马利名扬天下。
⑧蒙哥马利本人,在这一战中尽显名将之风。据说,战役之初,隆美尔在半夜向英军阵地发起进攻,集团军参谋长叫醒沉睡中的蒙哥马利,把这个消息告诉他时,他只嘟哝了一句:“好极了,不能再好了。”马上又睡了过去。但这是蒙哥马利身上显现的不大常见的幽默。更多的时候,他是个乏味的、不合群的、自视甚高的人。在受人欢迎程度上,他远不及极擅处理人际关系的艾森豪威尔,也不及巴顿,甚至还不如麦克阿瑟。这些人在世界名将榜上的排名,大都在蒙哥马利之前。究其原因,我想大概不是前几位在战功上高于蒙氏,而主要还是蒙氏吃了性格上的亏,没多少人说他的好话。
⑨纵观历史可以发现,没有哪一种性格可以保证将帅们必胜,但任何重大的胜利,一定是将帅们的性格特点发挥到极致的产物(其智慧的发挥也受其性格左右)。性格即命运,名将们的命运,尽管各不相同,但无不由其性格所决定。既已决定,我等后人,喜不喜欢已并不重要。对蒙哥马利元帅,我们也只能做如是观:他是吃了他性格中弱点的小亏,占了他性格中长处的大便宜的人。
(1)下列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蒙哥马利面对隆美尔的半夜攻击,幽默地回答“好极了,不能再好了”后马上又睡过去,可见其稳操胜券的自信和从容。
B.本文通过记述蒙哥马利的童年经历、爱情经历、作战经历等,突出了蒙哥马利事业上的成功和做人上的失败,叙事详略得当。
C.蒙哥马利认为他从牧师做到主教的父亲是一位“圣贤”,他非常崇拜自己的父亲,同时他的性格也受到了父亲的影响。
D.本文在介绍蒙哥马利二战时的军功时,先介绍了隆美尔把英军将领打得一筹莫展的背景,这是使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
 
E.蒙哥马利和艾森豪威尔、巴顿、麦克阿瑟等同为世界名将,蒙哥马利的排名却最靠后,但这不是因为他战功低。
(2)文中说“如此母亲,直接影响了儿子”,结合全文,谈谈蒙哥马利的母亲在哪两方面影响了儿子。
(3)蒙哥马利能够战胜隆美尔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4)蒙哥马利的经历说明一个人的最终命运和其性格有莫大的关联。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47: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文化生态的好与坏,最重要的方面,就在于文学艺术的创作者和受众形成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互动关系。在好的文化生态下,创作者在审美上有高尚追求,创作的作品能够引导受众不断提升审美能力,从至美而达于至善;能够引导受众正确解读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能够引导受众强烈关注社会现实,激发爱国热情,凝聚人心。而这样的受众自然会促使文艺创作者提供更具审美价值,对历史与现实有更真切深入反映,更具伟大时代精神的具有崇高精神品格的作品。但在很长一段时期中,我们的文学艺术创作呈现出的并不是这样的面貌。不止是文化生产者个人,更多的是越来越多的文化生产机构,庸俗地理解市场化,低估受众的文化鉴赏水平,把公众预设为只要娱乐与刺激、没有高雅精神追求的乌合之众,一味迎合。结果是把高雅的幽默变成庸俗的搞笑,把庄重的历史变成浅薄的戏说,把丰富的审美活动简化为感官刺激。在这样的情况下,一种文化生产者和受众之间恶性的互动产生了:习惯了搞笑的受众会说,我要更多的搞笑;习惯了戏说的受众会说,我还要更多的戏说。习惯了这些低层次刺激的受众自然会拒绝指向精神深处、情感深处的有追求的作品。这种互动使生产和消费者双方都加入一场娱乐狂欢,加上逐利资本的推动,我们的文化生态出现了很大问题。这样的局面确实到了非扭转不可的地步了。
(节选自《文艺报》,有删改)
【小题1】文学艺术创作者应具备哪些素养?请加以概括。
【小题2】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小题3】根据材料概括,如何才能形成良好的文化生态。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题:
儒家“五伦”说辨析
冯天瑜
“五伦”说是儒家伦理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两汉以来的伦常说,将“三纲”与“五伦”一体论之,一并推尊为人伦准则;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则将“三纲五常”视作吃人的旧礼教,加以整体摒弃。其实,无论肯定还是否定,将“三纲”与“五伦”捆绑在一起并不完全符合思想史实际。“三纲”说与“五伦”说虽然都是宗法社会的产物、宗法观念的表现,有相通性,但二者的主旨和成说时期皆有差异,分别代表我国传统伦常观念的两种走势,应当区别对待。
大体言之,酝酿于战国、定形于秦汉的“三纲”说是皇权时代的产物,体现了君主集权制下的垂直式独断,强调的是上对下的等级威权以及下对上的无条件服从。而形成于先秦的“五伦”说相对较多地保留了氏族民主遗存和分权之义,蕴蓄着血亲温情。“五伦”说,即孟子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其中包含着人际间的温馨、理解和信任,包含着发乎人心的骨肉之情,讲究的是“情理”和人际关系的对称性、和谐性。
“五伦”说主张的君臣关系,集中反映在《尚书》《左传》《孟子》《老子》等先秦典籍的民本主义表述中,其精义有二:其一,下是上的基础,民众是立国的根本。《尚书》中的“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是此精义的著名表述。正是从这种认识出发,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名论。其二,民意即天意,民心即圣心。《尚书》载周武王语:“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又称:“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畏。”
“五伦”说对君与臣两方面都提出要求:“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民本主义者的一个经常性论题,是“爱民”“利民”,反对“虐民”“残民”。孟子反复劝导国君“保民而王”,荀子则有警句:“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唐太宗与魏征君臣对中的“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名论,即承袭于此。在其他人际关系中,“五伦”说同样提出双向性要求。例如,在夫妇关系上,以“义”为标准,强调“夫妇以义事,义绝而离之”“夫不义,则妇不顺矣”;在父子关系上,主张“父慈子孝”;在兄弟关系上,主张“兄友弟恭”。
清末民初的学者梁启超将“五伦”的精义概括为“相人偶”,也即互敬互助的人际关系。 “五伦”说对人们提出互敬互助的要求,以形成较为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今天来说也不无现实意义。
当然,“五伦”说作为宗法等级社会的产物,侧重强调“义务”,尤其是下对上的义务,而基本没有涉及权利问题,没有对民众享受权利和运用权利给予法定性的肯认,故我国传统社会不可能充分实现社会和谐。我们今日建设和谐社会,可进一步弘扬“五伦”说在人际关系上的双向观照、和谐相处之义;同时要超越前人,有所创发,如在义务与权利的统一上实现不同层级的良性互动,则有助于处理社会人际关系,如政府与民众关系、劳资关系、民族关系、医患关系、家庭关系等。这是社会长治久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
(选自2014年5月30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两汉以来将“三纲”与“五伦”并列论之,推尊为人伦准则。然而,二者在生成和特点上有着差异,“三纲”说是皇权的产物,“五伦”说是宗法等级环境的产物,前者体现 的君权管理特点,后者讲究的是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五伦”说形成于先秦,最早出自《孟子》,是宗法等级社会的产物,其核心思想是“三纲”说所没有的氏族民主遗存和分权之义。
B.“五伦”说即孟子所谓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包含“义、亲、序、别、信”等人伦准则。
C.无论是在君臣关系上,还是在邻居、仇敌等其他人际关系上,“五伦”说都对人们提出了双向性要求,即互敬互助的要求。
D.中国传统社会没有实现社会和谐,根本原因是“五伦”说只是一味强调“义务”,没有对民众享用和运用权利给予法定性的肯认。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A.“五伦”说内容自有其精华旨意,对于其中权利和义务统一的良性互动、互敬互助的要求等合理因素,我们应采用辨析、吸收的态度去对待它。
B.“五伦”说为当今解决多种社会问题提供了有益资源,弘扬其在人际关系上的精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有助于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可持续发展。
C.按“五伦”说的精义,片面的单向要求,或者是上对下的极度“专制”,或者是下对上的极端“民主”,都将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国家丧失稳定祥和。
D.从“五伦”说出发,资方如果一味追逐利润最大化,置劳方利益于不顾,就会激化劳资矛盾;劳方如果强索超越企业承受力的利益,就会损害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余光中
一放暑假,一千八百个男孩和女孩,像一蓬金发妙矍的蒲公英,一吹,就散了。于是这座黝青色的四层铁塔,完全属他一人所有。永远,它矗立在此,等待他每天一度的临幸,等待他攀登绝顶,阅览这不能算小的王国。日落时分,他立在塔顶,端端在寂天寞地的圆心。一时暮色匍匐,万籁在下,塔无语,王亦无语,唯钢铁的纪律贯透虚空。太阳的火球,向马里兰的地平下降。黄昏是一只薄弱的耳朵-频震于乌鸦的不谐和音。鸦声在西,在琥珀的火堆里裂开。华盛顿在南,白而直的是南下的州道。同一条公路,北驶三英里,便是盖德斯堡的市区了。这一切,这一圈连环不解的王国,完全属他一人所有。
盖德斯堡啊,盖德斯堡。他的目光抚玩着小城的轮廓。来这里半年,他已经熟悉每一条街,每一座有历史的建筑。就在这里,他度过寥落又忙碌的半年,读书,写诗,写长长的航空信,翻译公元前的古典文学,给学生朗吟缠绵的《湘夫人》、壮烈的《国殇》。
塔下碧草萋萋。这是深邃的暑假,他走过神学院走过蜡像馆走过郁金香泣血的方场,但大半的时间,他走在梦里走在国内走在记忆的街上。这种完整而纯粹的寂寞,是享受,还是忍受,他无法分辨。立在塔顶-立在钢铁架构的空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时人亦冷漠而疏远。寂寞是国,我是王,自嘲兼自慰,他想。
此刻,天上地下,只剩下他一人。鸦已栖定。落日已灭亡。剩下他,孤悬于回忆和期待之问。剩下他,血液闲着,泪腺汗腺闲着,愤怒的呐喊闲着。他很久没有享受过这样深邃安详如一座寺院的暑假。暑假是时间的奢侈品,属于看云做梦的少年。他用单筒的记忆,回顾小时候的那些暑假’那些椰阴下的,槐阴下的,黄桷树阴下的暑假。读童话,读神话,读天方夜谭的暑假。那时’母亲可靠如一株树,他是树上唯一的果子。那时,他有许多“重要”的同学,上课同桌,睡觉同床,诅咒时’以彼此的母亲为对象。那些暑假呢?那些母亲呢?那些重要的伙伴呢?
第二次大战后’他和母亲乘汽船,顺长江东下。船泊安庆。母与子同登佛寺的高塔,俯瞰江面的密樯和城中的万户灰甍。塔高风烈。迷蒙晕眩的空间在脚下,令他感觉塔尖晃动如巨桅,而他是一只鹰,一展翅一切云都得让路。十九岁的男孩,厌倦古国的破落与苍老。外国地理是他最喜欢的一门课。暑假的下午,黄桷树阴下,他会对着诱人的地图出神,怔怔望不厌意大利在地中海濯足,多龙的北欧欲噬丹麦,望不厌象牙海岸,尼罗河口,江湖满地的加拿大,岛屿满海的澳洲。从一本日历上,他看到一张风景照片,一列火车,盘旋而上庞伟的落基山,袅囊的黑烟曳在空中。他幻想自己坐在这车上,向芝加哥,向纽约,一路阅览雪峰和连嶂。去异国,去遥远的异国,永远离开平凡的中国。
安庆到盖德斯堡,两座塔隔了二十年。立在这座钢筋的嘹望塔上,立在二十年的这一边,他抚摸二十年前的自己,自己的头发,自己的幼稚,带着同情与责备。世界上最可爱最神秘最伟大的土地,是中国。踏不到的泥土是最香的泥土。远望岂能当归?就如此刻,青山之处是平原,平原之外是青山。半世纪来,多少异乡人曾如此眺望? 
天边的北极星,冷静地亮着,不失自己的方向,且为其他的光,守住一个定点。夜色部署得很快,顷刻间,从鼠灰到黝青到墨黑。但黑暗只有加强星的光芒。星的阵图部署得更快,在夜之上,在万籁之上,各种姓名的光,从殉道的红到先知的皎白透青,一一宣布自己的方位。他仰面向北,发现大熊和小熊开阔而灿明,如一面光之大纛。抓住冻手的栏杆,他幻觉自己与塔合为一体。一刹间,他欲引吭长啸。
1965年6月17日于盖德斯堡(有删改)
【注】盖德斯堡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南部的一个自治村镇,也译作葛底斯堡。1965年余光中在那里的一所学院讲学。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别出心裁,采用第三人称叙事抒情,叙事灵活自如,不受时空限制,抒发的情感深沉而不失激烈,撼人心魄。
B.作者用两个拟人化的“等待”来写铁塔,不仅为内心的情感确立了形象的支撑点,还为引出心中的另一座“塔”设伏。
C.身居海外讲学,又逢暑假,作者独自登上铁塔,内心充满孤独思念之情,最后“欲引吭长啸”来排遣这难以承受的寂寞。
D.开头写夕阳西下,结尾写繁星满天,比喻形象贴切,描写具体细致,声色光影,纵横交织在读者的眼前,画面感极强。
【小题2】结合全文,说明“塔”的含意。
【小题3】和二十年前的自己相比,作者的内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章进行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文后各题。
魏晋新风
李泽厚
内的追求是与外的否定连在一起的,人的觉醒是在对旧传统旧信仰旧价值旧风习的破坏、对抗和怀疑中取得的。“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与儒家教义显然不相容,是对抗着的。曹氏父子破坏了东汉重节操伦常的价值标准,正始名士进一步否定了传统观念和礼俗。但“非汤、武而薄周、孔”,嵇康终于被杀头,可见思想对立和争斗之改变。从哲学到文艺,从观念到风习,看来是如此狂诞不经的新东西,毕竟战胜和取代了一本正经却更加虚伪的旧事物。人在这里不再如两汉那样以外在的功业、节操、学问,而主要以其内在的思辨风神和精神状态,受到尊敬和顶礼。是人和人格而不是外在事物,日益成为这一历史时期哲学和文艺的中心。
当然,这里讲的“人”仍是有具体社会性的,他们即门阀士族。由对人生的感喟咏叹到对人物的讲究品评,由人的觉醒意识的出现到人的存在风貌的追求,正以门阀士族的政治制度和取才标准为中介。后者在将这一着眼点转向人的内在精神的社会氛围和心理状况上,有直接的关系。自曹丕确定九品中正制度以来,对人的评议正式成为社会、政治、文化谈论的中心。又由于它不再停留在东汉时代的道德、操守、儒学、气节的品评,于是人的才情、气质、格调、风貌、性分、能力便成了重点所在。总之,不是人的外在的行为节操,而是人的内在的精神性(亦即被看做是潜在的无限可能性),成了最高的标准和原则。完全适应着门阀士族们的贵族气派,讲求脱俗的风度神貌成了一代美的理想。不是一般的、世俗的、表面的、外在的,而是表达出某种内在的、本质的、特殊的、超脱的风貌姿容,才成为人们所欣赏、所评价、所议论、所鼓吹的对象。
这当然反映在哲学——美学领域内。不是外在的纷繁现象,而是内在的虚无本体,不是自然观(元气论),而是本位论,成了哲学的首要课题。只有具备潜在的无限可能性,才可发为丰富多样的现实性。外在的任何功业事物都是有限和能穷尽的, 只是内在的精神本体,才是原始、根本、无限和不可穷尽的,有了后者才可能有前者。而这陆探微便正是“穷理尽性,事绝言象”的。反过来,也可说是,要求树立一种表现为静(性、本体)的具有无限可能性的人格理想,其中蕴涵着动(情、现象、功能)的多样现实性。“言不尽意”“气韵生动”“以形写神”是当时确立而影响久远的中国艺术美学原则。它们的出现离不开人的觉醒这个主题,是这个“人的主题” 的具体审美表现。人的主题是封建前期的文艺新内容,文的自觉则是它的新形式。两者的密切适应和结合,形成这一历史时期各种艺术形式的准则。以曹丕为最早标志,它们确乎是魏晋新风。
(选自《美的历程》,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的魏晋新风的一项是(   )
A.晋朝的何曾以维护“名教”为追求,上书司马氏杀死他认为“纵情背礼败俗”的阮籍。
B.嵇康等人惧早死、求长生、服丹药,饮酒任性,高谈老庄,既纵情享受又满怀哲言。
C.有些人无显赫的功勋,无可称道的节操,但以其个体人格本身成为人们的理想和榜样。
D.《世说新语》记录的有些人扪虱而谈、辩才无碍、言行脱俗、风貌漂亮并有内在智慧、高超精神、脱俗品格。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的觉醒是对旧事物的否定,是人的内在追求的外在表现,是在怀疑、对抗和破坏中获得的。
B.魏晋时哲学和文艺的中心不是外在的功业、节操、学问等,而是内在的才情、格调等。
C.以门阀士族的政治制度和取才标准为中介的门阀士族在魏晋时期追求人的存在和风貌。
D.从哲学——美学领域分析,人外在的任何功业事物都是有限的,只有精神才是无限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两句诗表现了当时人们在思想上的觉醒,这种做法体现出了与儒家教义的对抗。
B.魏晋时期的魏晋新风是新生事物,表现的形式十分狂诞不经,但这种形式取代了之前所有一本正经的事物。
C.魏晋新风的最高标准和原则是讲究人的内在精神性,讲究脱俗的风度神貌,这完全适应门阀士族的贵族气派。
D.人的主题和文的自觉的密切适应结合成为魏晋时各种艺术形式的准则,形成以曹丕为最早标志的魏晋新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可以预约的雪
林清玄
(1)东部的朋友来约我,到阳明山往金山的阳金公路看秋天的菅芒花。说是在他生命的印象中,春天东部山谷的野百合与秋季阳金公路的菅芒花,是台湾最美丽的风景。
(2)如今,东部山谷的野百合,因为山地的开发与环境的破坏,已经不可再得,只剩下北台湾的菅芒花是唯一可以预约的美景。
(3)他说:“就像住在北国的人预约雪景一样,秋天的菅芒花是可以预约的雪呀!”
(4)我答应了朋友的邀约,想到两年前我们也曾经在凉风初起的秋天,与一些朋友到阳明山看菅芒花。
(5)经过了两年,菅芒花有如预约,又与我们来人间会面。可是同看菅芒花的人,因为因缘的变迁离散,早就面目全非了。
(6)一个朋友远离乡土,去到下雪的国度安居。
(7)一个朋友患了幻听,经常在耳边听到幼年的驼铃。
(8)一个朋友竟被稀有的百步蛇咬到,在鬼门关来回走了三趟。
(9)约我看菅芒花的朋友结束了二十年的婚姻,重过单身汉无拘无束的生活。
(10)我呢!最慈爱的妈妈病故,经历了离婚再婚,又在45岁有了第二个孩子。
(11)才短短的两年,如果我们转头一看,回顾四周,两年是足以让所有的人都天旋地转的时间了,即使过着最平凡安稳生活的人,也不可能两年里都没有因缘的离散呀!即使是最无感冷漠的心,也不可能在两年里没有哭笑和波涛呀!
(12)在我们的生命里,到底变是正常的,或者不变是正常的?
(13)那围绕在窗前的溪水,是每一个刹那都在变化的,即使看起来不动的青山,也是随着季节在流变的。我们在心灵深处明知道生命不可能不变,可是在生活中又习惯于安逸不变,这就造成了人生的困局。
(14)我们谁不是在少年时代就渴望这样的人生:爱情圆满,维持恒久;事业成功,平步青云;父母康健,天伦永在;妻贤子孝,家庭和乐;兄弟朋友,义薄云天……这是对于生命“常”的向往。但是在岁月的拖磨里,我们逐渐看见隐藏在“常”的面具中,那闪烁不定的“变”的眼睛。我们仿佛纵身于大浪,虽然紧紧抱住生命的浮木,却一点也没有能力抵挡巨浪,只是随风波浮沉。也才逐渐了解到因缘的不可思议,生命的大部分都是不可预约的。
(15)我们可以预约明年秋天山上的菅芒花开,但我们怎能预约菅芒花开时,我们的人生有什么变化呢?
(16)我们也许可以预约得更远,例如来生的会面,但我们如何确知,在三生石上的,真是前世相约的精魂呢?
(17)在我们的生命旅途,都曾有过开同学会的经历,也曾有过与十年、二十年不见的朋友不期而遇的经历。当我们在两相凝望之时常会大为震惊,因为变化之大往往超过我们的预期。我每次在开同学会或与旧友重逢之后,心总会陷入一种可畏惧的茫然,我畏惧于生之流变巨大,也茫然于人之渺小无奈。
(18)思绪随着茫然跌落,想着:如果能回到三十年前多好,生命没有考验,情爱没有风波,生活没有苦难,婚姻没有折磨,只有欢笑、狂歌、顾盼、舞踊。
(19)可是我也随之转念,真能回到三十年前,又走过三十年,不也是一样的变化,一样的苦难吗?除非我们让时空停格、岁月定影,然而这是完全不可能的。
(20)深深去认识生命里的“常”与“变”,并因而生起悯恕之心,对生命的恒常有祝福之念,对生命的变化有宽容之心。进而对自身因缘的变化不悔不忧,对别人因素的变化无怨无忧。这才是我们人生的课题吧!
(21)当然,因缘的“常”不见得是好的,因缘的“变”也不全是坏的,春日温暖的风使野百合绽放,秋天萧飒的风使菅芒花展颜,同是时空流变中美丽的定影、动人的停格,只看站在山头的人能不能全心投入,懂不懂得欣赏了。
(22)在岁月,我们走过了许多春夏秋冬;在人生,我们走过了许多冷暖炎凉。我总相信,在更深更广处,我们一定要保持着美好的心、欣赏的心,就像是春天想到百合、秋天想到菅芒花,永远保持着预约的希望。
(23)尚未看到菅芒花的此时,想到车子在米色苍茫的山径蜿蜒而上,菅芒花与从前的记忆美丽相迭,我的心也随着山路而蜿蜒了。
【小题1】请结合文意,概括文中“常”与“变”的内涵。(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请简要赏析文中第14自然段画线的句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本文内容不是写雪,为什么以“可以预约的雪”为题?(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请梳理文章写作思路。(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作者认为我们应该采用怎样的态度去面对人生中的“常”与“变”?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或阅读经历,评价作者观点。(7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