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活着的手艺
王往
他是一个木匠,是木匠里的天才。很小的时候,他便对木工活感兴趣。曾经,他用一把小小的凿子把一段丑陋不堪的木头掏成一个精致的木碗。他就用这木碗吃饭。
他会对着一棵树说,这棵树能打一只衣柜,一张桌子,桌面多大,腿多高,他都说了尺寸。过了一年,树的主人真的用这棵树了,说要打一张衣柜,一张桌子。他站起来说,那是我去年说的,今年这棵树打了衣柜桌子,还够打两把椅子。结果,这棵树真的打了一张衣柜,一张桌子,还有两把椅子,木料不多不少。他的眼睛就这样厉害。
长大了,他学了木匠。他的手艺很快超过了师傅。他锯木头,从来不用弹线。木工必用的墨斗,他没有。他加的榫子,就是不用油漆,你也看不出痕迹。他的雕刻最能显出他木匠的天才。他的雕刻能将木料上的瑕疵变为点睛之笔,一道裂纹让他修饰为鲤鱼划出的水波或是蝴蝶的触须,一个节疤让他修饰为蝴蝶翅膀上的斑纹或是鲤鱼的眼睛。
树,因为木匠死了,木匠又让它以另一种形式活了。
做家具的人家,以请到他为荣。主人看着他背着工具朝着自家走来,就会对着木料说:“他来了,他来了!”是的,他来了,死去的树木就活了。
我在老家的时候,常爱看他做木工活。他疾速起落的斧子砍掉那些无用的枝杈,直击那厚实坚硬的树皮,他的锯子有力而不屈地穿梭,木屑纷落;他的刻刀细致而委婉地游弋……他给爱好写作的我以启示:我的语言要像他的斧子,越过浮华和滞涩,直击那“木头”的要害。
但是,这个木匠在我们村里的人缘并不好。村里人叫他懒木匠。他是懒,人家花钱请他做家具,他二话不说;可要请他做一些小活,他不干。比如打个小凳子,打扇猪圈门,装个铁锹柄什么的,他都回答:没空。村里的木匠很多,别的木匠好说话,一支烟,一杯茶,叫做什么就做什么。
有一年,我赶回家恰逄大雨,家里的厕所满了,我要把粪水浇到菜地去。找粪舀,粪舀的柄子坏了,我刚好看见了他。递上一支烟:你忙不忙?不忙,他说。我说,帮我安个粪舀柄子。他说,这个……你自己安,我还有事儿。他烟没点上就走了。村里另一个木匠过来了,说:“你请他?请不动的,我来帮你安上。”这个木匠边给我安着粪舀柄子,边告诉我说,他呀,活该受穷,这些年打工没挣到什么钱,现在工地上的支架、模具都是铁的,窗子是铝合金的,动斧头锯子的活少了,他转了几家工地,说我又不是铁匠,干不了。他去路边等活干,让人家找他做木匠活,在路边等,有时一两天也没人找。”
我说:“这人,怪啊。”
我很少回老家,去年,在广州,有一天,竟想起这个木匠来了。那天,我躺在床上,想着自己的事,一些声音在耳边聒噪:
——你给我们写纪实吧,千字千元,找个新闻,编点故事就行。
——我们杂志才办,你编个读者来信吧,说几句好话,抛砖引玉嘛。
——你给我写本书,就讲女大学生网上发帖要做“二奶”的。
我什么也没写,一个也没答应。我知道我得罪了人,也亏待了自己的钱包。我想着这些烦人的事,就想到了木匠。他那样一个天赋极高的木匠,怎么愿意给人打猪圈门,安粪舀柄呢?职业要有职业的尊严。他不懒,但他比谁都孤独。
春节我回去,听人说木匠挣大钱了,两年间就把小瓦房变成了两层小楼。我想他可能改行了。我碰见他时,他正盯着一棵大槐树,目光痴迷。
我恭敬地递给他一支烟问他:在哪打工?
他说:在上海,一家仿古家具店,老板对我不错,一个月开5000元工资。
我说:好啊,这个适合你!
他笑笑说:别的不想做。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懒木匠小时曾用一把小小的凿子把一段丑陋不堪的木头掏成了一个精致的木碗,表明他从小就立志要成为一个杰出的木匠。
B.长大之后,“他”学会了木匠手艺,并凭借自己无师自通的雕刻技艺,很快超越了师傅,成为当地最吃香的木匠。
C.本文借鉴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写作技法,以写人为中心,描写细腻;善于运用悬念、伏笔来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
D.小说中多处运用细节描写表现懒木匠技艺的高超和对职业的执着,如结尾处“我碰见他时,他正盯着一棵大槐树,目光痴迷”。
E.懒木匠坚守自己的手艺,安于贫穷,在挺过一段艰难的日子后,终于在仿古家具市场找到用武之地,表明坚守职业理想的重要。
(2)小说中写了“我”不愿迎合他人的经历,有什么用意?
(3)懒木匠的懒表现在哪些地方?如何评价他的懒?
(4)小说为什么以“活着的手艺”为题?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2:02: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唐诗里有一个主要的声音,是说人在这个世界里要善待自己,要不负此生,不虚此生。
以诗仙李白为例子。我常常想,中国文化中有李白这个词语,真是一个美妙的亮点。如果说别人尽十分气、十分才,即是尽气尽才的生命,而李白是尽二十分、三十分。李白一生,集侠客、仙道、流浪汉、酒徒、书生、诗人于一身,超量付出了才与气。尽才尽气的表现,现代人的说法就是自由。自由有两种:一是积极自由,即充分实现自己生命的美好;二是消极自由,即不受外来力量的束缚。积极自由在李白身上好像有光有热要燃烧,有不能自已的生命力。李白的消极自由表现在鄙弃权贵、笑傲王侯上,“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是中国知识人中最能自尊自爱、最不受拘束的一个典型。
杜甫是一个厚字,结实地扎根在地上。他最后死在回中原的船上,伏在船上写诗说:“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中国唐代诗学的两座主峰,一个是天的精神,一个是大地的精神,真实做人、积极用世,不管他们有没有建立什么功业,他们的生命总是活得有声有色、有光有热。他们对于他们的时代、社会,是尽心、尽气、尽才的,他们并没有从他们的时代得到什么,但是他们的时代却因为他们的存在而伟大。
唐代第二线的大诗人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李商隐、杜牧等,都是做人做事有担当的诗人。韩愈一生最精彩的是谏佛骨,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柳宗元一生最突出的是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被贬谪后不屈身降志。白居易的最亮点是领导了新乐府运动,“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让诗歌文学产生了社会良心的作用,深刻影响了后世中国文学。李商隐与杜牧都是才华盖世的士人。他们压抑的才华得不到实现,才成全了他们美丽的诗歌。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诗歌,正是他们不负此生、不虚此生的证明。所以我们可以说,唐代的第一流的诗人,个个都是要拿出自己生命的美好。
唐诗中的盛唐气象、兴寄风骨、诗史精神、歌诗合为事而作等,都反映了诗人不负此生、不虚此生的时代精神。大家会问,你说的是盛唐精神吧?那么晚唐呢,不是都有点气脉衰败了吗?跟盛唐比,晚唐是不够尽气了。但是不要忘记,晚唐诗人让尽才的生命精神突显出来了。所以,从初盛唐尽气的生命到中晚唐尽才尽情的生命精神,其实仍然是善待生命、高扬人性美好,不负此生、不虚此生的文化精神的表现。唐诗背后有一个秘密,有一种很深的精神气质,就是尽气尽才的精神,就是不负此生、不虚此生的时代集体意识。
【小题1】下列有关文中“尽才尽气”的说法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所谓“尽才尽气”,就是超量地付出才与气,也就是追求现代人所说的绝对自由。
B.李白的消极自由包括他的最能自尊自爱、最不受拘束,不能算作尽才尽气的表现。
C.无论是初盛唐的诗歌,还是中晚唐的诗歌,都表现出了“尽才尽气”的生命精神。
D.唐诗尽气尽才的精神,就是高扬人性美好,不负此生、不虚此生的时代集体意识。
【小题2】下列理解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3分)(  )
A.唐代第一流的诗人是李白和杜甫,第二流的诗人是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李商隐、杜牧等人。
B.韩愈“谏佛骨”,柳宗元参与政治革新,白居易领导新乐府运动,这些活动深刻影响了后世中国文学。
C.与韩柳、白居易相比,李商隐和杜牧的才华受到压抑,一生中没有“亮点”,他们并没有“尽才”。
D.盛唐诗人活得“尽气”,而晚唐就有点气脉衰败,但晚唐诗人还是突显了“尽才”的生命精神。
【小题3】结合文章和自身,简要谈谈在现代社会该如何“尽才尽气”。(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走向地坛
陈启文
①每次到北京,我都要去地坛看看,不去心里会十分难受。但去了,又更加难受,会有一种像受难的耶稣钉在十字架上的感觉,把你长久地钉在那里,挪不开步子
②地坛,一座废弃的古园,一座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的古园,她的存在仿佛只为衬托一种生命。当“活到了最狂妄的龄忽地残废了双腿”时,史铁生无疑是极悲观的,绝望的,“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这样想了好几,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人间的节日”,史铁生想通了,把生死看透了。这样的“透”,是对死的重新发现与超越。冥冥上苍注定要让他走一条与常人不一样的路,无论经历怎样的磨难,无论忍受怎样难以忍受的病痛的折磨,他都将以一生的坚忍走下去,去迎接人生的最后一个节日。
③史铁生写下的每一个汉字都是寂静的。他的寂静,是一个受难者受洗礼之后的状态,静得有容,静得博大精深,满盛着他生命的全部情感和意蕴。在史铁生的作品里,很难看到机智的技巧,很难看到智力因素。如果说他的文章有什么非凡之处,那是因为他忍受的苦难比世间任何人都多。爱与受难,使他的每一个文字,都只向心灵逼近。
④几乎听不到他的控诉,连讲起自己的病也会浅浅地浮现出一丝笑意。但只要往那把轮椅上一坐,他就有了立场。或许,他是这个世界上最该恨的人,但他写下的每一个字都深含着爱。爱是他的立场,他的出发点,他的终极关怀。在《我那遥远的清平湾》里,那个陕北黄土高原上的小山村,他最该恨的地方,“天都是黄的,太阳白蒙蒙的。窗洞的窗纸被风沙打得‘唰啦啦’响。”就是在这样一个鬼地方,他落下了高位瘫痪的病根,但他并不追问自己遭受的苦难的根源。他记下了,当他一个人躺在床上时,“那天,队长端来了一碗白馍”。爱,就这么简单,根本就不需要文人往道德、精神的境界上拔。爱就是“队长端来了一碗白馍”!这碗“白馍”已经被多少作家放弃了,史铁生依然久久地捧着。
⑤史铁生不是文学教父,而是文学圣徒。读他的作品,我能感觉到一个受难者正用他滚烫的热血,静静地注入更多受难者的心灵,不是施舍不是恩赐,不是使自己获得安宁的仁慈念头,而是对每一个生命的珍惜与敬重。我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我内心里美的感受,美不是别的,美是自由的象征,也是爱与受难的象征。
⑥多少次,我都有一种不可遏制的冲动,想去看看史铁生,但最终还是走向了地坛。地坛现在早已不是一个荒芜冷漠的古园,它已得到了细致彻底的修复,剥蚀了的古殿檐头重新漆过了,坍圯了的一段段墙垣又砌起来了,苍松古柏犹在,野草杂树已被悉心剪除,那汉白玉筑的二层祭坛,少了阴暗发绿的青苔,更加耀眼瞩目,每一个角落都被早春白白的阳光照亮了。但这里已经找不到一个安静的角落了,只充满了世俗喧嚣的快乐,每北京最大的庙会都在这里举行。
⑦史铁生没有来,听说他病得很重了。他已经没有力气摇动一辆轮椅走过来,他可能也从没想过要登上这个祭坛看一看,他的位置永远是一个偏远的角落,在那里“呆呆地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那个角落就是他的祭坛。那晚,我也一直站到了浮起月光的时刻,我一直看着他,他坐在轮椅上,那个一切都闪着银辉的夜晚,亮如白昼的月光照亮了他的侧影,轮椅和人都显出清晰的影子,周围的一切都变得模糊而遥远。我突然发现他是站着的,傲岸而挺拔,他使所有灵魂瘫痪的人都懂得了站立的价值,让整个世界都能感觉到他的存在。
⑧我的脑子里猛然蹦出来一个想法:史铁生可能是中国作家中最健康的一位。史铁生在《想念地坛》中说,“我偶尔请朋友开车送我去看它,发现它早已面目全非。我想,那就不必再去地坛寻找安静,莫如在安静中寻找地坛。”
⑨是的,只要你愿意呆在一个角落里,守护住内心里的一片宁静,也会找到自己的地坛。
【小题1】第①段中“会有一种像受难的耶稣钉在十字架上的感觉,把你长久地钉在那里,挪不开步子”这句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2】在第⑦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史铁生是站着的,请结合全文概括原因。
【小题3】文章最后说道“只要你愿意呆在一个角落里,守护住内心里的一片宁静,也会找到自己的地坛。”结合文本内容,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第②自然段中大量引用了史铁生《我与地坛》的内容,一方面展现了史铁生的极度悲观和绝望,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虽身患残疾却积极乐观的形象。
B.史铁生遭受了巨大的磨难,在这个世界上,他是最有资格恨这个世界的人,但他却用“爱”来回馈社会,这是史铁生能赢得世人崇敬的重要原因。
C.文章第⑦段中,描述了月光下史铁生的形象,借助想象补充和丰富了史铁生在地坛思索的形象,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D.现在的地坛早已不是一个荒芜的古园,而是得到了彻底地修复,每年北京最大的庙会都在这里举行,对此无论是史铁生还是本文作者都十分不满,所以史铁生说:“不必再去地坛寻找安静,莫如在安静中寻找地坛。”
E.文章以《走向地坛》为题,却并没有花过多的笔墨刻画地坛,而是着重在写史铁生,突出了史铁生灵魂的独立和高贵,表达了作者的崇敬之情。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一篇小说,完成小题。
金大力
汪曾祺
金大力想必是有个大名的,但大家都叫他金大力,当面也这样叫。他姓金,块头倒是很大。他家放剩饭的淘箩,年下腌制的风鱼咸肉,都挂得很高,别人够不着,他一伸手就能取下来。身大力不亏,但是他是不是有很大的力气,没法证明。关于他的大力,没有什么传说的故事。他很老实,也没有什么本事,家里开着一爿茶水炉子,本人是个瓦匠头儿。
他怎么会当了瓦匠头儿呢?
按说,瓦匠里当头儿的,得要年高望重,手艺好,有两手绝活,能压众,有口才,会讲话,能应付场面,还得有个好人缘儿。前面几条,金大力都不沾。金大力是个很不够格的瓦匠,他的手艺比一个刚刚学徒的小工强不了多少,什么活也拿不起来。一般老师傅会做的活,不用说相地定基,估工算料,砌墙时挂线,布瓦时堆瓦脊两边翘起的山尖,用一把瓦刀舀起半桶青灰在瓦脊正中塑出花开四面的浮雕……这些他统统不会,他连砌墙都砌不直!当了一辈子瓦匠,只能干一些小工活,和灰送料,传砖递瓦。这人拙于言词,一天说不了几句话,老是闷声不响,他不会说几句恭喜发财、大吉大利的应酬门面话讨主人家喜欢,也不会说几句夸赞奉承、道劳致谢的漂亮话叫同行高兴,更不会长篇大套地训教小工以显示一个头儿的身份。他说的只是几句实实在在的大实话,说话很慢,声音很低,跟他那副大骨架很不相符。只有一条,他倒是具备的:他有一个好人缘儿。
这一带人家,凡有较大的泥工瓦活,比如新建房屋,或翻盖旧房,都愿意找他。金大力听明白了是一个多大的工程,就告辞出来。他算不来所需工料、完工日期,就去找有经验的同行商议。第二天,带了一个木匠头儿、一个瓦匠老师傅,拿着工料单子,向主人家据实复告。主人家点了头,他就去约人、备料,到窑上订砖、订瓦,到石灰行订石灰。他一辈子经手了数不清的砖瓦石灰,可是没有得过一手钱的好处。
这里兴建动工有许多风俗。先得“破土”。由金大力用铁锹挖起一小块土,铲得四方四正,用红纸包好,供在神像前面——这一方土要到完工时才撤去。然后,主人家要请一桌酒。这桌酒,主人是不陪的,只是出来道一声“诸位多辛苦”,然后就委托金大力:“金师傅,你陪陪吧!”金大力就代替了主人,举起酒杯,喝下一口淡酒。这时木匠已经把房架立好,到了择定的吉时,上了梁,——梁柱上贴了一副大红对子:“登柱喜逢黄道日,上梁正遇紫微星”,两边各立了一面筛子,筛子里斜贴了大红斗方,斗方的四角写着“吉星高照”,金大力点起一挂鞭,泥瓦工程就开工了。
每天,金大力都是头一个来,比别人要早半小时。来了,把孩子们搬下来搭桥、搭鸡窝玩的砖头捡回砖堆上去,把碍手绊脚的棍棍棒棒归置归置,清除“脚手”板子上昨天滴下的灰泥,把“脚手”往上提一提,捆“脚手”的麻绳紧一紧,扫扫地,然后,挑了两担水来,用铁锹、抓钩和青灰、和黄泥。灰泥和好,伙计们也就来上工了。他是个瓦匠,上工时照例也在腰带里掖一把瓦刀,手里提着一个抿子。可是他的瓦刀抿子几乎随时都是干的。他一天使的家伙就是铁锹抓钩,他老是在和灰、和泥。他只能干这种小工活,也就甘心干小工活。他从来不想去露一手,去逞能卖嘴,指手画脚,到了半前晌和半后晌,伙计们照例要下来歇一会,金大力看看太阳,提起两把极大的紫砂壶就走。在壶里摄了两大把茶叶梗子,到他自己家的茶水炉上,灌了两壶水,把茶水筛在大碗里,就抬头叫嚷:“哎,下来喝茶!”傍晚收工时,他总是最后一个走。他要各处看看,看看今天的进度、质量,也看看有没有留下火星。然后,解下腰带,从头到脚,抽打一遍。走到主人家窗下,扬声告别:“明儿见啦!晚上你们照看着点!”
金大力是个瓦匠头儿,可是拿的工钱很低,比一个小工多不了多少。同行师傅们过意不去,几次提出要给金头儿涨涨工钱。金大力说:“不。干什么活,拿什么钱。再说,我家里还开着茶水炉子,我不比你们指身为业。我知足。”
金家茶炉子生意很好。一早、晌午、傍黑,来打开水的人很多,提着洋铁壶、暖壶、茶壶的,川流不息。这一带店铺人家一般不烧开水,要用开水,多到茶炉子上去买,这比自己家烧方便。茶水炉子烧的是稻糠,稻糠着得快,火力也猛。但这东西不经烧,要不断地往里续。烧火的是金大力的老婆。这是个很结实也很利索的女人。只见她用一个小铁簸箕,一簸箕一簸箕地往火口里倒糠。火光轰轰地一阵一阵往上冒,照得她满脸通红。半箩稻糠烧完,四个铁罐里的水就哗哗地开了,她就等着人来买水,一舀子一舀子往各种容器里倒。到罐里水快见底时,再烧。一天也不见她闲着。稻糠的灰堆在墙角,是很好的肥料,卖给乡下人,一个月也能卖不少钱。
茶炉子用水很多。金家茶炉的一半地方是三口大水缸。因为缸很深,一半埋在地里。一口缸容水八担,金家一天至少要用二十四担水。这二十四担水都是金大力挑的。有活时,他早晚挑;没活时,白天挑。你要是路过金家茶炉子,常常可以看见金大力坐在一根搭在两只水桶的扁担上休息,好像随时就会站起身来去挑一担水。
金大力不变样,多少年都是那个样子,高大结实,沉默寡言。
不,他也老了。他的头发已经有了几根白的了,虽然还不大显,墨里藏针。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小说开篇寥寥数语就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职业、性格和家庭情况,只是金大力既无大力气,又无大本事,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而已。
B.“他怎么会当了瓦匠头儿呢?”这一问,引出了当瓦匠头的条件。从全文来看,金大力凭好人缘当上了这个瓦匠头。
C.金大力每天都是早出晚归,在别人上工前他已经做好了开工干活的各种准备,在别人收工后,他还要检查一番,中间歇工时,他还要服务于工友。
D.金大力普通得连他的大名都无人知晓,他是当时社会劳苦大众的典型代表,他身上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很多美德。
E.这篇小说语言朴素无华,描写方式较为单一,除了几句简单的对话描写,没有其他的描写手段,主要以叙述形式展开故事情节。
【小题2】第三段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 (6分)
【小题3】生活中不乏像金大力这样的人,金大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小题4】这篇小说,用质朴的语言刻画了金大力这个普通得连他的大名都无人知晓的人物形象,也勾画出了人物生活的环境,从全文来看,作者有什么样的写作意图?请结合文本和现实,简要分析你的理解。 (8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小题。
材料一:
绿色食品生产是当今世界一项新兴产业。 这项被称为“ 从土地到餐桌” 实行全程质量控制的产业, 近年已在国内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质量标准体系。 全国经认证的绿色食品产品总数超过了 1000 种。
当前,我国进入了农产品供应相对过剩的阶段, 市场价格下挫,农民增收缓慢。 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 人们饮食观念正在发生变化, 从填饱肚子过渡到重视营养和健康, 那些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食品备受青睐。 加入 WTO 对我国农产品出口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很重视进口食品的安全性, 药残等检测指标限制非常严格, 检验手段已从单纯检测产品到验收生产基地。 那种单纯追求数量型增长、 不顾产品质量的老路子已走不通。
目前,经严格认证的绿色食品在农产品中的比重还很低, 这一产业的发展潜力相当巨大。有关人士指出, 在指导农业结构调整工作中, 各级政府部门应该深刻认识到这一变化, 扶持农民搞好绿色食品产业的开发, 使之成为一项有益社会、 造福于民的大产业。
(摘编自《 人民日报海外版》 )
材料二:
农业部和北京市政府日前联合举行了创建“无农药残毒放心菜”活动,5 个生产基地和 7个销售专柜被确定为首批试点单位。
为了保证试点单位蔬菜的质量, 有关方面从生产和销售两个方面进行了严格把关。 在生产基地方面, 从 5 月下旬开始,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和北京市农药检定所联合对基地生产的蔬菜进行全面的农药残毒检测,并对生产中的蔬菜病虫害防治、农药的管理和使用等情况进行了检查。销售时, 除了生产经营单位自检后再上市销售外, 北京市农药检定所对专柜的蔬莱进行了数次抽查。
检查结果表明: 选定的生产基地和销售专柜的农药残毒合格率均在 95%左右,高于市场平均合格率 20 多个百分点, 有的生产基地产品合格率达到 100%。
蔬莱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副食品之一。 为提高蔬菜的食用安全性, 农业部开始在全国建立农产品安全检测防护体系, 并将北京市列入试点城市。 北京市政府有关负责人表示, 北京市力争在两年内真正建立起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体系。
(摘编自《 北京晚报》 )
材料三:
2017 年 9 月份, 广西省食药监局共抽检 28 类 4686 批次食品样品, 不合格样品 161 批次,样品合格率为 96.56%。
附图:

(图片: 食品伙伴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实行全程质量控制的绿色食品产业, 目前在国内已形成较完整的质量标准体系。
B.当前我国经严格认证的绿色食品在农产品中的比重还很低,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C.“ 无农药残毒放心菜” 活动有效保证了市场销售蔬菜质量,试验结果令人满意。
D.材料三图二表明,重金属等元素污染物和农药残留是造成食品不合格的重要原因。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 我国农产品供应相对过剩, 农民增收缓慢, 这与人们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我国加入 WTO 有直接关系。
B.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很重视进口食品的安全, 他们对药残等检测指标的限制非常严格, 检验手段也多样化。
C.材料二中,试点单位的农药残毒合格率明显高于市场平均水平, 表明活动中采取的相关措施是非常有效的。
D.材料三图一显示, 食用农产品占所有不合格产品的半数以上,可见,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形势非常严峻。
【小题3】你认为应当怎样解决当前食用农产品生产存在的安全问题?请结合材料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