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细雨梦回
王充闾
①想是夜间读书过于疲劳,一卷未终,便伏几而寐。醒转来,壁上的时钟已经敲过了十二下。不知从何时开始,楼外下起了雨,雨丝闪着一道道耀眼的光,透出一种朦胧、含蓄的美蕴。推开窗户,细雨扑上脸颊,痒丝丝的,了无寒意。夜风轻吻着头发,流荡着沁人心脾的清新气息。
②这初春的第一场喜雨,不待鸣雷的呼唤和闪电的指引,蕴蓄着满腔的爱意,悄悄地降临人间。
③连日来,听到许多关于农村苦旱的讯息,到处都在翘盼着时雨。却不知辽南果园中此刻是否同样普降了甘霖。
④春雨,唤醒了万物的生机,催动着人们丰收的热望。古往今来,咏赞春雨的诗章连篇累牍。“杏花雨——仓里米”,人们总是把三春灵雨同花繁果富紧密地联系起来。
雨催花发,昨天还是蓓蕾,今天便绽放出鲜花,几天以后就将结出小小的果实。久旱逢甘雨,是人间的乐事之一。“五风十雨升平世”,更是古代人民的理想境界。苏东坡在《喜雨亭记》中讴歌春雨,兴会淋漓:“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⑥出外旅游,逢着落雨,总有些大煞风景吧?也不见得。苏东坡早已说过:“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极目青郊,烟雨中的杨柳、禾稼,显得分外朗润清新。
⑦落雨,是挑人思绪、引人遐思的时刻。雨能使人从躁动归于平静,从感性进到理智。面对着垂天雨幕,耳听着潇潇暮雨,人们会萌动着种种饶有兴味的思绪。
⑧诗圣杜甫在长夜苦湿、风雨凄凄中,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浩叹,体恤民艰之情,跃然纸上。宋代诗人曾几,午夜梦回,听得雨声淅沥,认为是最佳音响,从甘霖普降想到稻香千里,大好丰年:“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而他的门生陆放翁,因为听到雨声,他那饱满的爱国激情,竟然冲出白天清醒生活的边界,泛溢到梦境中去:“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⑨当然,落雨引发的思绪,也并不都是奋发向上的,也有人从点点滴滴,淅浙沥沥,飒飒潇潇的雨声中,领悟到一种前尘如梦、人生易老的悲凉意绪。最典型的要算宋末词人蒋捷了。他在一首《虞美人·听雨》词中,通过追怀自己一生中的历程,着力渲染凄苦冷寂的意境,以暗托深沉的故国之思:“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⑩雨,本来是没有灵性和知觉的。无情抑或有情,都在于人的感受。
⑪不知是什么原因,我对雨向来抱有好感。 童年时代,每逢落雨,我都跣着双脚,跑到街头玩耍、嬉戏。有一次,在雨中摸鱼,因为贪玩,误了上课,老师带着愠色,让我背诵《千家诗》中咏雨的诗篇。当我吟过“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那令人赏心悦目的清丽诗句之后,老师轻轻问了一句:“朱淑真的诗,你可记得?”我猜想是指那首“连理枝头花正开,妒花风雨便相催。愿教青帝常为主,莫遣纷纷点翠苔”的,因为觉得有些败兴,便摇了摇头。老师也不勉强,只是轻叹一声:“还是一片童真啊,待你到了我这个年纪,就会懂得人生了。”
【小题1】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作者以“初春的第一场喜雨”作为切入点,思古追今,侧重自身经历,抒发了对雨惊喜赞叹的感情。
B.不知是什么原因,作者对雨向来抱有好感,从童年到如今,这与苏轼、曾几等人对雨的感受形成对比。
C.宋末词人蒋捷用寥寥几笔,从少年写到壮年,最后写到晚年,主要以时间为线索,写出了他对人生的感悟。
D.“雨,本来是没有灵性和知觉的。无情抑或有情,都在于人的感受”,因而在对雨的意象解读中带有个性色彩。
E. 在诗性的精神世界里寻觅,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诗意,是本文的鲜明特色,也彰显了作者的人文情怀。
【小题2】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夜风轻吻着头发,流荡着沁人心脾的清新气息。
②雨催花发,昨天还是蓓蕾,今天便绽放出鲜花,几天以后就将结出小小的果实。
【小题3】⑦段中说“人们会萌动着种种饶有兴味的思绪”,请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杜甫、陆放翁、蒋捷三位历史名人的“饶有兴味的思绪”。
【小题4】第⑪段中老师“只是轻叹一声:‘还是一片童真啊,待你到了我这个年纪,就会懂得人生了’”,可谓“语已停而情未了”,请联系全文内容,分析“懂得人生”与保持童真是否冲突。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24 09:46: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题文)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苏东坡的月光曲
宋 奇
①踏进月夜,感受如水的月光、如银的月色,人们自然会联想起贝多芬,联想起德彪西和肖邦。但是,在这个世界上,我觉得苏东坡和月亮的距离应该是最近的他们彼此之间不是即兴的拥抱、矫情的亲近,而是天然的交融。
②如果用音乐来比拟人生,苏东坡无疑是属于交响乐的。这不仅仅因为他那光芒四射的才气、跌宕起伏的命运,还有他的弹性、他的张力、他的多姿多彩的精神。那么,这部交响乐的华彩乐段是什么呢?我想,既不是他少年得志、金榜题名、觐见皇帝的荣耀——不是那种轻盈曼妙的小步舞曲,也不是他迈入知天命之年时扶摇直上,由七品太守升为三品翰林的显赫——不是那种舒展、悠扬、金碧辉煌、雍容华贵的圆舞曲,而是这中间被贬官、监禁之后流放到黄州的那段岁月——是他在月下的赤壁徘徊的乐章,是长笛和小提琴调出的柔板。孤独的赤壁,寂寞的大江,忧郁的月亮,也许已经等待了千年,终于等来了诗人,等来了髯须飘拂、神情微醺的苏东坡。而苏东坡也许已经寻找了大半生,终于寻找到了这赤壁、这大江、这明月。从此,他们情景交融、相得益彰。苏东坡把一座岩壁点化成了文化,而赤壁把一个生命升华为了精神。
③尽管后来苏东坡离开了黄州赤壁,先一路顺风直达山顶,又突然跌到了谷底,被流放到天涯海角的地方,但是他的生命已经被定格在了黄州赤壁。黄州赤壁永远属于苏东坡,苏东坡永远属于黄州赤壁。即使到了千年之后的今天,在一个月明的夜晚,你来到黄州赤壁,或伫立,或漫步,或泛舟,你的耳朵也辨不出大江的涛声与诗人的歌吟,你的眼睛也分不清哪是松姿,哪是鹤影,哪是东坡居士。而头上的那一轮明月呢?你肯定似曾相识,因为你在东坡的文章和诗词中读到过。
④月亮总是喜欢到诗文中去散步。但是,在多数人的诗文中,月亮只是一种点缀,像女人的胸针或者男人的领带夹。李白是第一个把月亮当成朋友的,他举起酒杯邀月亮同饮。到了苏东坡,月亮才真正实现了其美学意义与哲学价值——苏东坡的月亮一半是诗歌一半是哲学。“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⑤而在苏东坡的画中,月亮被省略在了画外,或者是躲在画外偷看。月光乘着微风在一丛修竹的疏叶上舞蹈,那若隐若现的月光仿佛是在诠释虚与实、有和无的世界或人生。
⑥苏东坡对月亮的解读,与诗人的恋月情结是分不开的。苏东坡总喜欢在月下散步、饮酒、低吟浅唱。没有月亮的夜晚,他会一边饮酒一边等待着月亮。当月亮还在东山后“梳妆”的时候,他便“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邀请月亮。而面对满地的月光,他又担心自己的脚步惊扰了月光的宁静,破坏了月光的完美,玷污了月光的冰清玉洁,干脆躺在路边等待天明……
⑦但是,苏东坡又不仅仅是一个诗人。试想,如果换成另外一个人,才华横溢、名满天下,因为政治旋涡或小人得志而被贬官、监禁、流放,他可能有三种选择:一是自我毁灭,以结束自我生命的方式来抗逆黑暗势力,这是屈原的方式;二是自我沉沦,狂饮滥醉,这是李白的方式;三是自我蜕变,举起双手,“我服了还不行吗?”,向势利小人低头。而苏东坡所选择的是第四种,即自我超越,也许应该称为陶潜的方式。苏东坡运用“移情大法”或“情感大挪移”,把自己的情感由政治转向文化,由社会转向自然,由现实世界转到理想世界,由物质世界转到精神世界。于是,属于他的天地不是狭小的了,而是广阔、高远的了。他失去的是压抑,是束缚,而获得的是轻松和自由。因此,我们在他的文章、诗词中读不到怨,找不到恨,听不到牢骚,只能感受到美。让人错觉他苏东坡在黄州不是谪居,不是流放,而是在旅游度假。
⑧苏东坡以诗人加哲人的独特视角审视月亮,月亮是否也在审视苏东坡呢,以她那清纯而圣洁的目光?当月亮阅读着苏东坡那徘徊的身影与微醺的眼神时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她是把苏东坡视为朋友,还是视为情人呢?也许他们只是彼此倾诉与抚慰的对象。但是,苏东坡的成熟与升华肯定与月亮有关,与黄州赤壁的月亮有关。他由笑世人到笑自己,由面上的笑到心底的笑,肯定是与月亮有关系的。漫步在月光之下,感受着如水的月光的过滤,诗人表里俱清澈,肝胆皆冰雪。人间的一切宠辱、得失、恩恩怨怨,甚至生生死死,都被月光淘洗得透明。此时此刻,诗人即月亮,月亮即诗人。月亮是天上的诗人,诗人是人间的月亮。诗人和明月携手漫步,明月与诗人联袂翩跹。
⑨肖邦的月光曲在临摹着自然,德彪西的月光曲在描绘着梦幻,贝多芬的月光曲在演绎着爱情,那么,苏东坡的月光曲在诠释着什么呢?
(有删改)
【小题1】(小题1)苏东坡对月亮的感情与其他人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小题2】(小题2)本文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题3)理解文中画线句的含意。
(1)苏东坡把一座岩壁点化成了文化,而赤壁把一个生命升华为了精神。
(2)让人错觉他苏东坡在黄州不是谪居,不是流放,而是在旅游度假。
【小题4】(小题4)“苏东坡的月光曲”究竟在诠释着什么?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小题。
形势越来越紧。我们隔壁住着一位年老的工商业者,原先是某工厂的老板,住屋是他自己修建的,同我的院子只隔了一道竹篱。有人到他家去抄“四旧”了。隔壁人家的    ,我们听得    ,从篱笆缝里也看得见一些情况。这个晚上附近小孩几次打门捉小狗,幸而包弟不曾出来乱叫,也没有给捉了去。这是我六十多年来第一次看见抄家,人们拿着东西进进出出,一些人在    ,有人  坛坛罐罐。这情景实在可怕。十多天来我就睡不好觉,这一夜我想得更多,同萧珊谈起包弟的事情,我们最后决定把包弟送到医院去,交给我的大妹妹去办。
包弟送走后,我下班回家,听不见狗叫声,看不见包弟向我作揖、跟着我进屋,我反而感到轻松,真有一种甩掉包袱的感觉。但是在我吞了两片眠尔通、上床许久还不能入睡的时候,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包弟,想来想去,我又觉得我不但不曾甩掉什么,反而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包袱。在我眼前出现的不是摇头摆尾、连连作揖的小狗,而是躺在解剖桌上给割开肚皮的包弟。我再往下想,不仅是小狗包弟,连我自己也在受解剖。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我就这样可耻地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一方面责备自己,另一方面又想保全自己,不要让一家人跟自己一起堕入地狱。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没有死在解剖桌上,倒是我的幸运。……
【小题1】为引文的空格处选出最合适的一组词语
A.一举一动    清清楚楚    大声嚷嚷    敲打
B.一动一静    仔仔细细    大声吆喝    摔破
C.一动一静    清清楚楚    大声叱骂    摔破
D.一举一动    清清楚楚    大声叱骂    摔破
【小题2】填入上题空格处的这一组词语表现了当时怎样险恶的情势?有何作用?。
【小题3】巴金送走包弟后心情经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概括。
【小题4】文中划线句表达了作者哪些丰富而深刻的思想?请简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又见荷塘月色

吴兆民

①今儿晚上,我终于来到清华园的荷塘,可是来迟了,已不见满塘的荷花荷叶。但月光很好,依然能伴我追寻当年朱自清的足迹,也不能不说是非常惬意的事。

荷塘边随风飘拂的杨柳,有好些一定目睹过朱自清的身影,那情意眷眷的样子就是对故人的怀念吧。昏黄的路灯把柳影映射到荷塘里,让人觉着塘中漂动着簇簇水草。我的身影则在这水草上滑过。今晚虽不是满月,但它的清辉似乎不减当年,把眼前的荷塘尽情倾洒。

③荷塘上虽然不见了荷花,但让人分明感到是有荷花的。因为朱自清已将它牢牢根植于人们的头脑里:我已从想象中活生生移植其上。看吧,这满塘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不是荷花吗?那层层叠叠铺展在那里的不是荷叶吗?月光正像当时那样流泻在荷花荷叶上。微风在那里吹拂,依然将那清新的荷香弥散。

④前面是石拱桥了。站在桥边向荷塘对面望去,近春园中那些大大小小的树木蓊蓊郁郁,白杨树最为高大。它的身影连同高处丛生的灌木被月光切割在塘水中,显得黝黑而错落。

⑤我沿着塘边昔日的小煤屑路向前。几盏温和的路灯紧贴荷塘小路亮着,倒映水里的显出一束束昏黄,把荷塘小路照得分明。左边是一列高高土坡,上面是密植的森森柏树,黑压压一路绵延。荷塘那边,月亮透过摆动着的高大树枝不时瞟我一眼。

⑥眼前的莲桥把狭长的荷塘分成两半,稀疏的残荷漂浮在荷塘上,令我心生几许凄凉。走过莲桥,拐过小弯,我走进了近春园遗址深处,置身高高的白杨树下,眼前一片开阔地平展展的,月光轻洒,充满空灵,草坪黑青黑青,上面有不少落叶。前面竖立着一块碑石,记载着近春园的历史。后面小土坡的“荷塘月色”亭,显得有些静穆。月光在静静往这里挥洒,近处的一切都给抹上了清灵灵的光彩,我也被其细心涂抹。我看看月光给我的身影,又不禁抬眼凝望天上的明月,它竟是那样邈远、透亮而圣洁,让人的心胸霎时跟着坦荡起来。极目远望,未见昔日那只有些大意的一带远山,恐是让长高了的树木遮住了吧。

⑦那个夜晚,朱自清独自一人来到这月下荷塘,一腔心绪凝结于荷花明月,一腔情感在这里倾泻,一生操守在这里坦白!要清洁,不要朽污;要清直,不要屈从;要清苦,不要奢靡——做一个清清白白、堂堂正正、朴朴素素的人,做一个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有益于民族的人。在那腥风血雨的岁月,有多少人经受不住磨难变节了,经受不住诱惑苟且了,经受不住清贫颓废了;而你没有。为了民族,为了家庭,也为了自己,你活出了尊严。那个夜晚,你一人在这里的默想和表白,说不上庄严,充其量只是几天后以《荷塘月色》艺术地向世人作了昭告;但你此后却真切地用自己的生命实践。没有哪一个要求你去这样做,也没有哪一个去监督你这样做。你靠的完全是自觉、意志、风范。你虽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却在贫病交加之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援面粉,成了承载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的人。也许有人不屑,也确实有人不屑,但这反而衬托出你的崇高,因为那些不屑者不是同类。

⑧这样想着的时候,阵阵清寒和阴森不知从何方向我袭来,又想到这遗址就是八国联军焚烧圆明园而殃及近春园使之成为“荒岛”的地方,我再也受不住四围的清寒和阴森,只好回转到有路灯的荷塘边。放眼荷塘,只剩我一人。

⑨我在荷塘边漫步,回首荷塘上空,正有一束绿色聚光在不停旋扫。毕竟是现代文明社会了!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

⑩社会发展了,人还要不要操守?融入现代文明,民族还要不要气节?现实中的许多人和事都作了否定性回答。朱自清虽是旧时代知识分子,尚且坚守操节,洁身自好,成为一代楷模。就是这荷塘里的荷花也葆自我净洁、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作为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为什么就不能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作为融入现代文明的民族又岂能不固守气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之为人这一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回到人之为人的本性上来: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不断温习、时时记取七十五年前那份富有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的深情告白,是回复我们人的本性的一剂良药。

⑪荷塘上的清风在月光辉映下吹拂着我,不断清理着我的思绪。我下意识地看着眼前的一切。荷塘还是那个荷塘,月色还是那样的月色,可我的内心却历尽沧桑。今晚曲曲折折的荷塘路上,虽然不见先人踽踽独行的风釆,却留下了我深深的思考。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从怀着渴望已久的心情来追寻朱自清的足迹写起,紧接着勾勒了荷塘月色,最后联系史实,评价先生高洁傲岸的人格。
B.第③段中,作者描写了眼前所见的月下荷塘的美景:荷花、荷叶和荷香,显得空灵洒脱。
C.第⑦段主要运用呼告的方法,将第三人称转换为第二人称,营造向故人直接倾诉的氛围,有利于直抒胸臆。
D.文末“荷塘还是那个荷塘,月色还是那样的月色,可我的内心却历尽沧桑”一句的意思是说,荷塘、月色依旧,而我的心思既深切怀念故人,又对在险恶环境里变节投降的文人深表遗憾。
E.文章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的表达方式,既评价了朱自清的人格,又结合现实,探求了发人深思的“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
【小题2】请赏析第②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小题3】根据对全文的理解,分条概括“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的内容。
【小题4】作者在第⑩段中说的“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指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说这是“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以山之名

李存刚

县城往北,靠近山脚的地方是一片狭长地。能凿平的地方都被凿平,开垦成水稻田。冬天里种下油菜,到春天,高过人腰的油菜开了花,满世界金黄。油菜收割后开始种稻,翻耕过后稻田蓄起水,明汪汪的水面映着蓝天,顺便把大岗山和梅子岭也纳入其中,成为一张超级画框里最具生机的组成部分。

沿着田埂往山脚走,眼看着去路就要被山挡住,道路突然向大岗山脚一拐,一条小溪静静蜿蜒眼前。小溪对岸,梅子岭陡峭的山体上突显一片山坡,长满各色杂木和萋萋荒草。山坡四周,凡能开垦的地方都被勤勉的农人开垦成耕地,种上庄稼,独独小山坡荒芜着。如斯多年,像光洁的皮肤上突兀生着一块疤瘌。

谁都不会想到,老韩会一眼瞧上这块疤瘌。老韩是个水果种植能手,曾自行钻研出一种嫁接技术,既容易操作,又有极高成功率,因此获得市里的科技进步奖,并得以更大范围推广。而推广的方式和方法,就是老韩经常接受外地同行邀请,去现场教授他独特的嫁接技术。人们猜测,可能是老韩厌烦了四处奔波忙碌,也可能是这块无名山坡在老韩眼中有着常人未能发现的独特价值。

老韩先是在靠近溪边的山脚盖起了一间茅屋,接着将山坡上的杂树和荒草一一砍除,露出光秃秃的山体。人们这才发现,无名山坡陡峭不说,还七七八八堆满乱石,心里于是更加明白,无名山坡之所以一直像块疤瘌一样存在,实在是因为太缺少作为土地的天资。铲除杂草树木之后,老韩便埋头按照自己的想法整理山坡:那些裸露的巨石是不会动的,勉强能平整的地方千方百计整理成平地,实在不能平整的地方,就在斜坡上挖出一人宽的梯步,铺上条石或者水泥沙石。老韩觉得还缺少什么。站在茅屋前,抬眼望着光秃秃的山坡,老韩明白了,山坡上还应该有一条路,于是着手修起路。也就一人多宽,过小溪,自茅屋边到山顶,依着山形,盘曲而上,乍一看,像条无声蠕动的蟒蛇。接着,老韩开始在山间挖掘小土坑。看着山间星星点点、不断出现的新土堆,望着老韩不断挪动的身影,人们隐约知道了,老韩是要在山坡上种树。等老韩哼哧哼哧背着桃树苗,一棵棵栽种下的时候,人们才确切知道了,老韩租赁下无名山坡就是为了种桃,心中暗暗竖起大拇指。山坡如此贫瘠,也实在只适合种桃。

桃树起先都是弱不禁风的幼苗,第二年春天,便蹿到齐腰高,又过了两年,便高过人头,蔚然成林了。是桃树就得开花,春天里,满山满坡,红艳艳一片。最先看到花开的,自然是一直在溪旁茅屋里深居简出的老韩。可在老韩看来,一切都顺理成章,现在开花,不久之后挂果。老韩看在眼里、喜在心头。然后是沿溪而居的村民。满山的桃树刚刚挺起花骨朵儿,眼看着有了开花的意思,村民们便抑制不住不断高涨的兴奋劲,迫不及待将消息传到了小溪以外的世界。很多人于是知道了,县城北边小溪边有个小山坡,山坡上种满桃树,开满桃花。傍晚时分散步,或者周末外出游玩,便三三两两踩着县城北边的田埂,穿过油菜花丛,去无名山坡看桃花。也不知是谁先叫出来,无名山坡渐渐小有名气,人们再去,就都直截了当地说:走,去桃花山。

去的人渐渐多起来,老韩又在半山腰桃林里平整两块地,修几间屋子,摆上木桌和杯盏。木桌上可摆茶杯,也可放碗筷。茶叶是采自溪边野生绿茶,绝对纯天然之物,价格却是你想也想不到的,五元一杯。而碗里的吃食,便是满地奔跑的鸡。这样一来,人们去桃花山是更加有的放矢了:春天里看桃花,春末夏初吃新桃,没花看没新桃吃的时节,就在桃花山上转悠,累了坐下来要杯茶,背靠桃花山,满眼青山绿水,随你想坐多久就坐多久,饿了可就地点杀活鸡,凉拌、清炖、红烧、爆炒……白宰、椒麻、药膳、五香……随你想怎么吃就怎么吃。

有多少次去桃花山,我已经记不清。但见到老韩的次数却不多,印象最深的有两次。第一次是在春天,那时候我对老韩还是只闻其名未见其人。脚步一跨过小溪,踏上桃花山的土地,我就不断地搜寻老韩的身影,只觉得看谁都像却又不敢确定哪位就是。一问才知,老韩一早就提刀出门了。我一惊,问干什么,回答的人指了指开满桃花的山顶:呐,在除杂草呢!

最近一次就在秋天。去桃花山的游人明显比平常少,去的时候,老韩正端着烟杆,坐在小溪边的茅屋门前,吧嗒吧嗒地抽烟。我问老韩:来人这么少,你就不担心?老韩笑了笑,大约明白了我问的是他的收成问题:怕啥?谁都不来,山不还在这里么!我点点头,不再言语,心下却不得不承认,老韩说出的是一条被我们遗忘已久的真理。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1段描绘了一幅富有生机的农田美景图,为全文奠定了明快绚烂的色彩基调,为下文写像疤瘌一样的无名山坡做铺垫。
B.文章以记叙为主,间有描写,偶用修辞,如“乍一看,像条无声蠕动的蟒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山坡上小路的弯曲、山形的复杂。
C.老韩是水果种植能手,桃花山上的桃树经他侍弄,开花、挂果顺理成章,当漫山遍野的桃花开放的时候,他难以抑制内心的喜悦。
D.来桃花山的游客增多之后,老韩搞起了农家乐,说明老韩很有经济头脑,很早就开始打算在这片山坡上发展副业。
【小题2】请结合上下文,分析文本第4段详写老韩整理陡峭多石的无名山坡并种上桃树的原因。
【小题3】“我”去见老韩印象最深的有两次,这两次分别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写出了老韩什么样的形象特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废园外

巴金

(1)晚饭后出去散步,走着走着我又走到这里来了。

(2)从墙的缺口望见园内的景物,还是一大片欣欣向荣的绿叶。在一个角落里,一簇深红色的花盛开,旁边是一座毁了的楼房的空架子。屋瓦全震落了,但是楼前一排绿栏杆还摇摇晃晃地悬在架子上。

(3)我看看花,花开得正好,大的花瓣,长的绿叶。这些花原先一定是种在窗前的,我想,一个星期前,有人从精致的屋子里推开小窗眺望园景,赞美的眼光便会落在这一簇花上。也许还有人整天倚窗望着园中的花树,把年轻人的渴望从眼里倾注在红花绿叶上面。

(4)但是现在窗没有了,楼房快要倾塌了。只有园子里还盖满绿色,花还在盛开。倘使花能够讲话,它们会告诉我,它们所看见的窗内的面颜,年轻的面颜,可是,如今永远消失了。花要告诉我的不止这个,它们一定要说出八月十四日的惨剧。精致的楼房就是在那天毁了的,不到一刻钟的功夫,一座花园便成了废墟了。

(5)我望着园子,绿色使我的眼睛舒畅。废墟么?不,园子已经从敌人的炸弹下复活了。在那些,带着旺盛生命的绿叶红花上,我看不出一点被人践踏的痕迹,但是耳边忽然响起一个女人的声音:“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我回头看,没有人。这句话就是在惨剧发生后的第二天听到的。

(6)那天中午我也走过这个园子,不过不是在这里,是在另一面,就是在楼房的后边,在那个中了弹的防空洞旁边,在地上或者在上坡上,我记不起了,躺着三具尸首,是用草席盖着的,中间一张草席下面露出一只瘦小的腿,腿上全是泥土,随便一看,谁也不会想到这是人腿,人们还在那里挖掘。远远地在一个新堆成的土坡上,也是从炸塌了的围墙缺口看进去,七八个人带着悲戚的面容,对着那具尸体发愣。这些人一定是和死者相识的罢,那个中年妇人指着露腿的死尸说:“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以后从另一个人的口里我知道了这个防空洞的悲惨故事。

(7)一只带泥的腿,一个少女的生命。我不认识这位小姐,我甚至没有见过她的面颜。但是望着一园花树,想到关闭在这个园子里的寂寞青春,我觉得心里被什么东西搔着似地痛起来。连这个安静的地方,连这个渺小的生命,也不为那些太阳旗的空中武士所容。两三颗炸弹带走了年轻人的渴望,炸弹毁坏了一切,甚至这个寂寞的生存中的微弱的希望,这样地逃出囚笼,这个少女是永远见不到园外的广大世界了。

(8)花随着风摇头,好像在叹息。它们看不见那个熟悉的窗前的面庞,一定感到寂寞而悲戚罢。

(9)但是一座楼隔在它们和防空洞的中间,使它们看不见一个少女被窒息的惨剧,使它们看不见带泥的腿。这我却是看见了的。关于这我将怎样向人们诉说呢?

(10)夜色降下来,园子渐渐地隐没在黑暗里。我的眼前只有一片黑暗。但是花摇头的姿态还是看得见的。周围没有别的人,寂寞的感觉突然侵袭到我的身上来。为什么这样静?为什么不出现一个人来听我愤慨地讲述那个少女的故事?难道我是在梦里?

(11)脸颊上一点冷,一滴湿。我仰头看,落雨了。这不是梦,我不能长久立在大雨中,我应该回家了。那是刚刚被震坏的家,屋里到处都漏雨。

1941年8月16日在昆明

【小题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看到园中美好的景象时,借花树之景,想象园中的人在日寇轰炸前的美好生活,从而为后文写美好的毁灭奠定基础。
B.废园中有很多人惨死,但作者集中笔墨写了一位年轻的女子,因为一个风华正茂的少女被窒息的悲剧更能触动人的悲悯之心。
C.面对惨景,作者有着深重的悲哀,可惜无人理解,无人倾听,内心十分寂寞,因此对世人的冷漠无情感到极度的失望和愤怒。
D.末段写雨,有明显的象征意味,“冷雨”将作者拉回现实,凸显作者内心的悲凉;“到处漏雨”,则含蓄的控诉了日寇的罪恶。
【小题2】联系上下文,写出对划线句“这样地逃出囚笼”的理解。
【小题3】本文用了不少文字描绘花,你认为作者的意图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