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以山之名

李存刚

县城往北,靠近山脚的地方是一片狭长地。能凿平的地方都被凿平,开垦成水稻田。冬天里种下油菜,到春天,高过人腰的油菜开了花,满世界金黄。油菜收割后开始种稻,翻耕过后稻田蓄起水,明汪汪的水面映着蓝天,顺便把大岗山和梅子岭也纳入其中,成为一张超级画框里最具生机的组成部分。

沿着田埂往山脚走,眼看着去路就要被山挡住,道路突然向大岗山脚一拐,一条小溪静静蜿蜒眼前。小溪对岸,梅子岭陡峭的山体上突显一片山坡,长满各色杂木和萋萋荒草。山坡四周,凡能开垦的地方都被勤勉的农人开垦成耕地,种上庄稼,独独小山坡荒芜着。如斯多年,像光洁的皮肤上突兀生着一块疤瘌。

谁都不会想到,老韩会一眼瞧上这块疤瘌。老韩是个水果种植能手,曾自行钻研出一种嫁接技术,既容易操作,又有极高成功率,因此获得市里的科技进步奖,并得以更大范围推广。而推广的方式和方法,就是老韩经常接受外地同行邀请,去现场教授他独特的嫁接技术。人们猜测,可能是老韩厌烦了四处奔波忙碌,也可能是这块无名山坡在老韩眼中有着常人未能发现的独特价值。

老韩先是在靠近溪边的山脚盖起了一间茅屋,接着将山坡上的杂树和荒草一一砍除,露出光秃秃的山体。人们这才发现,无名山坡陡峭不说,还七七八八堆满乱石,心里于是更加明白,无名山坡之所以一直像块疤瘌一样存在,实在是因为太缺少作为土地的天资。铲除杂草树木之后,老韩便埋头按照自己的想法整理山坡:那些裸露的巨石是不会动的,勉强能平整的地方千方百计整理成平地,实在不能平整的地方,就在斜坡上挖出一人宽的梯步,铺上条石或者水泥沙石。老韩觉得还缺少什么。站在茅屋前,抬眼望着光秃秃的山坡,老韩明白了,山坡上还应该有一条路,于是着手修起路。也就一人多宽,过小溪,自茅屋边到山顶,依着山形,盘曲而上,乍一看,像条无声蠕动的蟒蛇。接着,老韩开始在山间挖掘小土坑。看着山间星星点点、不断出现的新土堆,望着老韩不断挪动的身影,人们隐约知道了,老韩是要在山坡上种树。等老韩哼哧哼哧背着桃树苗,一棵棵栽种下的时候,人们才确切知道了,老韩租赁下无名山坡就是为了种桃,心中暗暗竖起大拇指。山坡如此贫瘠,也实在只适合种桃。

桃树起先都是弱不禁风的幼苗,第二年春天,便蹿到齐腰高,又过了两年,便高过人头,蔚然成林了。是桃树就得开花,春天里,满山满坡,红艳艳一片。最先看到花开的,自然是一直在溪旁茅屋里深居简出的老韩。可在老韩看来,一切都顺理成章,现在开花,不久之后挂果。老韩看在眼里、喜在心头。然后是沿溪而居的村民。满山的桃树刚刚挺起花骨朵儿,眼看着有了开花的意思,村民们便抑制不住不断高涨的兴奋劲,迫不及待将消息传到了小溪以外的世界。很多人于是知道了,县城北边小溪边有个小山坡,山坡上种满桃树,开满桃花。傍晚时分散步,或者周末外出游玩,便三三两两踩着县城北边的田埂,穿过油菜花丛,去无名山坡看桃花。也不知是谁先叫出来,无名山坡渐渐小有名气,人们再去,就都直截了当地说:走,去桃花山。

去的人渐渐多起来,老韩又在半山腰桃林里平整两块地,修几间屋子,摆上木桌和杯盏。木桌上可摆茶杯,也可放碗筷。茶叶是采自溪边野生绿茶,绝对纯天然之物,价格却是你想也想不到的,五元一杯。而碗里的吃食,便是满地奔跑的鸡。这样一来,人们去桃花山是更加有的放矢了:春天里看桃花,春末夏初吃新桃,没花看没新桃吃的时节,就在桃花山上转悠,累了坐下来要杯茶,背靠桃花山,满眼青山绿水,随你想坐多久就坐多久,饿了可就地点杀活鸡,凉拌、清炖、红烧、爆炒……白宰、椒麻、药膳、五香……随你想怎么吃就怎么吃。

有多少次去桃花山,我已经记不清。但见到老韩的次数却不多,印象最深的有两次。第一次是在春天,那时候我对老韩还是只闻其名未见其人。脚步一跨过小溪,踏上桃花山的土地,我就不断地搜寻老韩的身影,只觉得看谁都像却又不敢确定哪位就是。一问才知,老韩一早就提刀出门了。我一惊,问干什么,回答的人指了指开满桃花的山顶:呐,在除杂草呢!

最近一次就在秋天。去桃花山的游人明显比平常少,去的时候,老韩正端着烟杆,坐在小溪边的茅屋门前,吧嗒吧嗒地抽烟。我问老韩:来人这么少,你就不担心?老韩笑了笑,大约明白了我问的是他的收成问题:怕啥?谁都不来,山不还在这里么!我点点头,不再言语,心下却不得不承认,老韩说出的是一条被我们遗忘已久的真理。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1段描绘了一幅富有生机的农田美景图,为全文奠定了明快绚烂的色彩基调,为下文写像疤瘌一样的无名山坡做铺垫。
B.文章以记叙为主,间有描写,偶用修辞,如“乍一看,像条无声蠕动的蟒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山坡上小路的弯曲、山形的复杂。
C.老韩是水果种植能手,桃花山上的桃树经他侍弄,开花、挂果顺理成章,当漫山遍野的桃花开放的时候,他难以抑制内心的喜悦。
D.来桃花山的游客增多之后,老韩搞起了农家乐,说明老韩很有经济头脑,很早就开始打算在这片山坡上发展副业。
【小题2】请结合上下文,分析文本第4段详写老韩整理陡峭多石的无名山坡并种上桃树的原因。
【小题3】“我”去见老韩印象最深的有两次,这两次分别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写出了老韩什么样的形象特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24 12:43: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对峙
这是一只刚刚成年的苍鹰,嘴尖锐而弯曲,披一袭铁灰色毛羽,带有钩爪的四趾苍劲有力,但鹰腿却被一条特意打造的细铁链拴住——猎人第一天将它捉来,就在隐秘的处所开始对它的磨炼,在鹰的周围布上绳网,绳网的外面,故意摆放着鲜嫩的羊肉和清水,苍鹰对此不屑一顾。在荆棘中不慎撞入猎人的机关,被冰冷的铁链铐住的瞬间,苍鹰就表现出暴烈悍野的气质。两只遒劲的鹰爪不停地抓挠,将铁链哗哗抖响,但仍被死死扣住。雄鹰发出一阵阵愤怒的戾啸,啸声苍凉、悲壮,戾气直达云霄,表现出一个强悍灵魂对重返自由的渴望。但猎手在网外冷笑着,于是雄鹰更加愤怒,一次次飞起,向他扑击,想用铁喙啄他,用利爪撕裂他,但一次次都被铁链拽回,石块般重重摔倒在地上。徒劳的扑击中,雄鹰的体力在一点点耗去。
夜幕降临,大地沉入无边的暗夜,深秋的风,带着砭骨的寒意吹来。猎手,拾来枯枝,在场地边生起一堆火,不断添加的枯柴使火不断噼啪爆响。火光下,雄鹰的两只眼血红,怒视着不怀好意的猎手;猎手的眼睛也是血红的,和它对峙着,谁也不愿处于下风。人与禽,两双眼睛就这么交锋、对峙,直到第二天的黎明。
第二天,当第一缕晨光染上雄鹰的苍羽时,它更加愤急躁了,它依稀回忆起从前的辉煌:在傍晚或清晨明净的天宇里翱翔,时而鼓风振翼,像一支利箭射入远天;时而舒爪展翅,在平稳的气流上悠然滑翔。草泽间偶然性闪现的兔子或树林间飞过的雀鸟,都逃不过它犀利的眼睛,闪电般地扑击之后,是一次肥美的大餐——它隐约觉出腹中的饥饿,猎手也殷勤地将羊肉捧到眼前。但雄鹰只凶猛地“炸”开门扇般的翅膀,粗壮的毛羽激射到猎手的脸上、身上,锥心刺痛。猎手看到,鹰对鲜嫩的羊肉置之不理,只用铁喙去啄击铁链,“啪,啪,啪!”迸出火花,发出爆响,但铁链依然,只是鹰喙已鲜血淋漓,鹰仿佛不知疼痛,一如既往地啄击着。鲜血,一点点滴下来,滴下来,洇湿了爪下的黄土、岩石。
又是一夜对峙。
两天两夜,猎人仗着强壮的体能和桀骜不驯的鹰对峙。对峙的过程就是人驯服鹰的过程,对鹰施加威压,一点点磨灭它的野性,打消它的自信,使它产生对人的敬畏心理。猎人看到,夜深后,在无边黑夜的包围下,苍鹰的戾气一点点消散,但猎手不敢松懈,稍一不慎就会前功尽弃。
当第三天阳光普照时,鹰嘴已结满黑硬的血痂,瘀血甚至堵塞了鼻孔。它不时乏力地甩甩头,蹭蹭喙,眼中集结的怒气消散殆尽,疲弱的身躯仿佛再也拖不动沉重的铁链,蕴满黄金光泽的眼睛不时半眯,随时都会睡去。猎人手里拿了一根棍子,不停地撩拨它。无可忍耐之下,苍鹰的气又一下子凝聚,但已没有了锐气。猎手看到,雄鹰,从体力到意志,都濒临崩溃。
漫漫白日过尽,漠漠寒夜降临。在猎手精心安排的场地外面,响起阵阵野物的嚎叫,野狼嚎声粗蛮,充满歹毒,而豺狗尖利的咻音则充满嗜血的欲望。雄鹰,拢紧身上的毛羽,将身体畏畏缩缩移向火堆。天风阵阵,大野广袤,雄鹰感到自己孤独、无助。野物的嚎叫又逼近了,鹰身上开始有了明显的颤栗。猎人,适时现身,他清楚地看见,鹰眼里戾气消尽,闪过一丝乞怜。猎人走进绳网,将鹰抱入怀中,抚摸鹰的头部,它不再挣扎、啄击。手指从头顶滑下,顺着修长的脖颈,抚上宽阔的背脊,鹰温顺地舒展开身体,连眼睛也透出温良、驯顺。这时再将鲜嫩的羊肉托上掌心,鹰便顺畅地一块块叼下……一只鹰熬成了!猎手体能快熬尽,把鹰交给帮手后便翻身倒下,睡上三天三夜才能恢复元气。
当这只鹰再次出现时,不是蹲踞在猎手的肘、肩上,就是在猎手的头顶上低飞、盘旋,待到远方的猎物闪现,不待指令便会迅猛出击……猎人开剥猎物时,会大度地将肠子、肝肺等扔给它……一个自由、桀骜的灵魂,从此消失。
(《短篇小说选刊》杨坤作品,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通过熬鹰场景的描写,表现了猎人坚韧顽强的意志。最后一段,写猎人用猎物的内脏喂鹰,则表现了猎人对鹰的关爱与呵护。
B.人熬鹰,鹰也在熬人。猎人在熬鹰的过程中整体计划,斗智斗勇,按步骤一点一点熬掉鹰的戾气。在熬鹰的过程中,稍有疏忽就有可能前功尽弃。
C.熬鹰的过程貌似平静实则惊心动魄。小说通过两个强者的一系列的较量,向读者展示了熬鹰这一令人心灵震撼、荡气回肠的过程,塑造了生动的艺术形象。
D.一只鹰熬成了,它最终成了猎人捕猎的工具,这是令人感到悲哀的。可是当猎鹰看到远方猎物闪现时,不待指令便会迅猛出击,这又表现了它的桀骜和自信。
E.小说通过写人与鹰的对峙,表达了强者的较量既是体力的较量,也是智慧和意志的较量。这场较量中猎人凭借聪明才智最终战胜雄鹰,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审美震撼。
【小题2】小说塑造了猎人和雄鹰两个艺术形象,请选择其一,概括该艺术形象的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A.
【小题3】请指出文中至少两处环境描写的内容,并概括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A.
【小题4】有人认为,在这场人与鹰的精神和意志的较量中,猎人是最终的赢家;也有人认为,这场较量根本没有赢家。你怎么看?请说明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同类题2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守株待兔
土查村离县城约有两百公里,两面傍山,中间有一条公路,有一条窄窄的河。几百户人家像星星一样散落在河两边的山坡上。由于地理位置太偏僻,外地人是很难到土查村的。数十年过去了,能够让土查村人兴奋点的事是:有一年一支钻井队进山来,到处打炮钻洞,有说是找石油,有说是寻宝。热闹一阵子离去后,给土查村人留下了很长时间的念想儿。
土查村的村委会坐落在进山不到十公里的一处河滩地。村委会是一个四合院的小青瓦房,四周长满了树,有楠木、香樟、麻柳,还有桃树、杏树、李树、核桃树等。在院门前,有一棵古树特别显眼,高约二丈,粗如水桶,枯死的树根比树干大好几倍。
土查村打算利用这棵古树打造“守株待兔”这张文化品牌。
村委会先是开小会,取得一致意见后,又召开村民大会。村主任在会上大发感慨:“我们这里有山有水,一年四季树绿花红,可是没有厚重的文化吸引外地人来,资源无法整合,开个小店卖东西都是赚自己人的钱。我们怎么办呢?就是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现在很多地方都在打名人牌,有争李白故里的,有打武松牌的,连西门庆这样的恶人也有人在争。前不久,我去了乔家大院,就是一个卖豆腐起家的商人盖起来的几十间房子,后来人去房空,当地把它打造成风景区后,围绕这座房子摆摊设点卖旅游产品,养活了很多人。我们村委会将把这座四合院打造为历史文物陈列馆,将村委会门前的这棵古树打造为《守株待兔》里的那棵树,这样我们村就有了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不愁没有人来旅游参观。”
村民表决同意后,村委会起草报告送到镇里,领导很快就签署意见同意,并报上级有关部门。得到的批示是:打造文化品牌,是地方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一种深刻表现,有关部门责无旁贷,要大力支持。
得到“尚方宝剑”后,土查村筹备召开了“首届国际思想家寓言家韩非子研讨会”。很多专家提交了论文。韩非子出生在韩国,韩国当时的都城即今天的河南新郑。这没有争议,但是就《守株待兔》这则寓言中那株树桩到底在哪里、今天还存不存在的问题,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有学者说:韩非子写得清清楚楚,□守株待兔□是战国时期发生在宋国的事,宋国在今天的河南商丘,和土查村不很沾边。
有专家反驳:当时只有宋国的兔子才撞死到树上吗?土查村村前的这株古树,就是一只猫、一条狗撞上去也会没命的。况且,韩非子写明宋国,是要有理有据地给国君讲道理。如果他写明是土查村发生的,国君既没有来过,也不知道这个地方,他讲的道理国君咋会相信呢?
有专家呼吁大家开阔视野,说目前世界上最老的树,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棵名叫“麦修彻拉”的刺球果松,树龄高达六千四百岁;另外还有一棵1868年毁于一场风灾的非洲西部加纳利岛的龙血树,活了八千多岁。韩非子写的这棵树算起来才三千岁左右,咋可能有不存在之说呢?简直是无稽之谈
有专家就进一步启发大家:这几天我们大家都实地感受到了,土查村这里有山,有山就一定有野兔。村委会门前的树又长在一片农田里。三千多年前,冬天山上一片荒凉,农田里却长有庄稼,野兔于是跑下山来寻找吃的。正好有位农夫在田里劳作,野兔受惊,铤而走险,撞死在树上,农夫白捡了一只兔回家打牙祭。
三天的会议开得圆满成功,取得的成果是,土查村是“守株待兔”的发源地之一,几位外籍华人和国内的专家、领导还为发源地授了牌。
村委会门前的那棵古树被花台围了起来,花台上塑了个农夫,农夫手握锄把立在田中,向远方殷切地望着;一只兔在他身后正要撞到树上。花台旁立了一块碑,上面刻了□守株待兔□的古文及现代文,还刻了英译文。
媒体对会议进行了一番报道后,土查村确实热闹了一阵,但大多数都是取经的,村里并没有像当初所设想的那样游人如织。一些零星来的参观者看后,大呼上当,说这里的山没有气势,树矮矮的,院落打造成了似曾相识的堂皇展厅,一些粗糙的字画和文字资料让人看后就像枯死的树桩般了无生气。
村委会也为负债累累而喘不过气来,一班人直叹息文化无用。
(取材于李永康的小说,有改动)
链接材料:
×省拟开发“孙大圣故里风景区”
本报讯  ×省×县文物旅游局17日指出,当地文物旅游部门决定,由花果山生态苑有限公司着手开发建设“花果山孙大圣故里风景区”。
近年来,国内文化学界对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中主人公孙悟空的“户籍”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多位专家经过20多年的考察研究后认定,孙悟空老家为×省×县说的依据最多、文化内涵最丰富。当地政府官员表示,孙大圣的故里在花果山,这是历史赐予我们的一处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当地要在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与生态旅游中,保护、利用好这一遗产。
“大圣故里”烂尾,扇了“故里热”一耳光
×省×县“孙大圣故里”折腾了两年之后只建成了一座接待中心。据该县旅游局局长估算,这个项目需要过亿投资,即使建成,“这个景区只有一个传说,从面上来看,我县周边没有出名的旅游景点,形不成旅游环境”。
“名人故里”搞得多了,都搞出套路来——先请“权威专家”来研讨、论证;然后建故居,最好弄几件名人用过的旧物装装门面,实在没辙,就根据传说弄一些景点糊弄游客。万事俱备后开门卖票收钱。×县也不例外,“孙大圣”毕竟不是真人,不可能有文物存世,于是当地就准备投巨资,修建什么南天门、御马监、蟠桃园、白骨洞、女儿国等等,简直要做成一个《西游记》的微缩景区。可惜,“孙大圣故里”还没能建成,就遭遇资金链断裂而“烂尾”,先期投入的数千万元就这样打了水漂,交了“学费”。
(以上两则新闻均选自《广州日报》)
【小题1】(小题1)文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责无旁贷B.无稽之谈C.铤而走险D.游人如织
【小题2】(小题2)(小题2)在文中□处填写恰当的标点符号。(2分)
【小题3】(小题3)下面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小说中不同专家的发言虽然角度不同,但都努力证明土查村就是守株待兔故事的发源地之一。
B.小说结尾的叹息表明,面对文化素养不高的游客,靠宣传文化遗迹来致富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C.土查村用本村的一棵枯死古树附会寓言故事中的情节,这种“文化创新”,只能以失败收场。
D.小说不乏荒诞色彩,故事的发展可谓一波三折,在批评跟风行为的同时也流露出了一份同情。
E. 小说作者采用讽刺的手法,通过村主任动员、专家论证、院落改造等情节巧妙地表现了主题。
【小题4】(小题4)简析第一段画线语句在文中的作用。(3分)
【小题5】(小题5)结合全文,说说题目有哪些含义?(4分)
【小题6】(小题6)根据本文和链接材料,从自己的阅读积累中另举一例(中外作品均可),简析小说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5分)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柯布西耶和他的建筑思想

①上世纪二十年代,一位建筑师这样规划理想中的“光辉城市”:

②“一天早上,你在宽敞明亮的房间中醒来,室内温湿度宜人,这是因为配备了先进的中央空调系统。房屋的尽头是一面完整的中空玻璃墙,清澈的绿意在窗外徐徐展开。”

③今天的我们惊讶地发现,某些瑰丽的想象,比如中央空调系统、玻璃幕墙等都已成为现实,而比现实更瑰丽的想象,比如底层架空所带来的苍茫、道路从地面删除所带来的自由,这种全新的空间秩序,依然诱惑着今天城市钢筋森林里的我们。

④这位建筑师就是勒·柯布西耶。1887年10月6日,他出生于瑞士,由画家转型为建筑师。

⑤柯布西耶的“光辉城市”是20张城市规划图纸,笔笔倾注着他的心血,像一本详尽的城市使用说明书。是一本厚厚的书籍,他在书中写尽了对未来城市的狂热想象。是一种深刻的批评,针对的不是科技本身,而是科技的滥用所造成的重大社会危机;不是财富的积累,而是以财富积累为唯一目的的经济发展模式;不是人类正常的欲望和享乐,而是贪婪、惰性和懦弱,以及各种各样的挥霍。

⑥柯布西耶的建筑思想分为两个阶段:上世纪50年代以前是合理主义、功能主义和国家样式的主要领袖,以1929年的萨伏伊别墅和1945年的马赛公寓为代表,许多建筑结构承重墙被钢筋水泥取代,建筑往往腾空于地面之上;上世纪50年代以后,他转向表现主义、后现代主义,朗香教堂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⑦在柯布西耶所有的经典作品中,朗香教堂是经典中的经典。

⑧朗香教堂,位于法国东部的一座小山顶上,1950开始设计建造,1955年落成,被誉为20世纪最为震撼、最具表现力的建筑之一。柯布西耶摒弃了传统教堂的模式和现代建筑的一般手法,把它当作一件混凝土雕塑作品加以创造。

⑨教堂的墙体几乎全是弯曲的,有的还倾斜着;塔楼式祈祷室的外形更像是座粮仓;沉重的屋顶向上翻卷着,与墙体之间留有一条40厘米的带形空隙;粗糙的白色墙面上开着大大小小的方形或矩形的窗洞,镶嵌着彩色玻璃;入口隐在卷曲墙面与塔楼交接的夹缝处;室内主要空间也不规则,墙面呈弧线形,光线在透过屋顶与墙面之间的缝隙进入室内之前,又被彩色玻璃所晕染,产生一种神秘的美感。

⑩教堂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它有着一个非常复杂的结构。上世纪初期,柯布西耶和他的现代主义同道们与美术界的立体主义派遥相呼应,提倡建筑形象的简化、净化,在这段时期,他设计的住宅即使内部相当复杂,其外形总是处理得光净简单。萨伏伊别墅即是一例,人们很难找出一个比它更简单光溜的建筑名作了。然而,在朗香教堂这个项目上,柯布西耶走向简单的反面——复杂。小小的教堂,四个立面竟然各个不同,仅看一面,绝想象不出其他三面会是什么模样;即使看完了三面,第四面仍会给你惊叹。再看那些窗洞形式,也是不怕变化,只怕单一。再看那些墙线和由它们组成的室内空间,也都极其复杂。平面构图上既找不出一点规律,立面上也看不出所谓章法。中世纪哥特式教堂的复杂在于细部,总体布局结构倒是简单的,而朗香教堂的复杂性则相反,它是结构性的复杂,其细部,无论是墙面还是屋檐,外观还是内里,仍然相当简洁。

⑾面对如此怪异的建筑,人们总要追问,设计灵感从何而来。在教堂建成好多年后,柯布西耶又回到那里,他同样喃喃自问:“我是从哪儿想出这一切来的呢?”他不是故弄玄虚,也不是卖关子,艺术创作至今仍是难以说清的问题。关于自己的创作方法,他曾经这样描述:“一项任务定下来,我的习惯是把它存在脑子里,几个月一笔也不画。人的大脑有独立性,那是一个匣子,尽可往里面大量存入同问题有关的资料信息,让其在里面游动、煨煮、发酵。然后,到某一天,喀哒一下,内在的自然创造过程完成。我抓过一支铅笔,一根炭条,一些色笔(颜色很关键),在纸上画来画去,想法就出来了。”针对朗香教堂,他说希望能设计成一个“视觉领域的听觉器件”、“像(人的)听觉器官一样柔软、微妙、精确和不容改变”。用建筑激发音响效果,真是一个别开生面的立意。

【小题1】柯布西耶关于“光辉城市”的20张规划图纸是针对哪些城市发展弊端而构画的?
【小题2】第⑩段中作者写到中世纪哥特式教堂的用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明朗香教堂与中世纪哥特式教堂都有复杂的特点。
B.通过对比突出朗香教堂的结构性复杂的更胜一筹。
C.通过比较说明朗香教堂是结构性复杂而细部简洁。
D.为了体现柯布西耶建筑思想的突破章法与众不同。
【小题3】第⑾段中“视觉领域的听觉器件”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文中插入“朗香教堂”的图片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概括朗香教堂的独特性。
【小题6】《板桥题画三则》中郑板桥画竹“意在笔先,趣在法外”,这一点也体现在柯布西耶的建筑创作中,请结合文意具体阐释。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网络文学的诞生及成长源于文学与网络的双向互动。从文学角度看,网络文学是文学以文化内容和文化行为的方式进入网络,最终使得传统文学基本的表现形式和价值追求被“引渡”到网络中;从网络角度看,互联网作为媒介工具和文化场被引入文学领域,网络所具有的虚拟性、交互性、快捷性、消遣性等特征,赋予文学极具差异化语境的能量。网络文学的根本特质,既不在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中,也不是科技意义上的“技术性”和市场意义上的“消费性”,而在文学和互联网结合并发生融合反应后产生的“网络性”上。
文学与网络的结合,经历了既互相排斥又彼此吸引的矛盾运动。首先,文学在强大历史传统中形成了价值和审美的相对独立性,同时又在不断进行自我调整,展现出对新技术相适应的一面,最终使得文学借助技术平台进入网络。这样的融合不仅改变了网络本身的内容构成,也让网络世界成为一个有审美情感、有价值温度的,要素更加完备的生态场。其次,网络通过设立新通道和新机制将文学纳入共同发展的轨道。其中包括建立交互性的反馈机制、嵌入超文本的编排方式、收费阅读和打赏制度等,对文学展开技术驯服和资本诱导,促使文学发展趋向符合大众审美和传播标准。在这一过程中,传统文学倡导的权威性、崇高性和严肃性美学逐渐被大众审美加以消解,逐渐形成了强代入感、重消遣性、易于读者接受的语言和叙事方法。
目前,网络文学从创作、发布到阅读,再到IP开发等环节,均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行业规则和完整的产业链条,但文学与网络之间的矛盾角力似乎还不会停止。双方各自用力,在坚守自身的特质的同时,又被动或主动趋向于对方。在这个过程中,文学和网络的胶结处彼此碰撞、溶解、融合、转化后表现出从内容到形式的建构和生成。也只有当网络与文学之间的角力达到平衡状态,“网络性”才会得到充分地显现。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网络文学已经形成了有别于传统文学的显著特征,综合二者在创作、传播等方面的差异,基本概括出评价一部网络文学作品的“网络性”应当具备的条件:首先,文本应具有网络身份,即是一个发表在开放网络上的文学文本,符合基本的文学规范和网络传播标准;其次,不违背现行法律法规和基本道德准则;然后,具有易于网络读者接受,尊重大众审美习惯的语言、叙事、主题等元素;最后,要有与其他相关文艺和文化形式互相转化的可能性。作为一种文化间性,“网络性”的高低决定着一部作品的思想价值、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因此,评价网络文学作品,“网络性”是其最重要的衡量标准。
(摘自桫椤《如何理解网络文学的“网络性”》)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文学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学作品,而是文学与互联网相结合的产物。
B.文学与网络先是互相排斥,然后又互相吸引,其间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
C.网络文学通过一些特定的技术手段改变了传统文学,使之更为读者所喜爱。
D.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区别在于其表现形式上,在内容上并没有太大差异。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文学和网络的关系入手,指出“网络性”才是网络文学的根本特质。
B.文章在论述文学与网络的结合时,从文学和网络两个方面分别进行了阐述。
C.文章用大量篇幅介绍了网络文学的现状,指明了网络文学今后的发展方向。
D.文章先强调“网络性”的重要,再结合实际分析,梳理出它应具备的条件。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作品作为一种大众消费品,也需要与时俱进,这样才能得列更好的发展。
B.由于网络的力量大于文学,所以网络文学的本质是“网络性”而非“文学性”。
C.一部网络作品,如果具备了高度的“网络性”,就基本可以认定它是一部好作品。
D.目前,网络文学的各个环节都发展得比较成熟完善,但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智库的基本功能在于决策咨询。因此,与其他研究机构相比,智库的价值倾向性更为明显。另一方面,智库如果希望它的政策研究具有较高的质量,不能不重视其研究的科学性与价值中立性。没有客观的学术研究,智库的政策咨询水平将难以得到保障。但是,现代社会选择理论指出,不存在可加总的社会总效用。在社会经济政策操作中,不可能做到所谓的“社会利益最大化”,所能存在的只是各种社会集团之间的利益博弈,那种没有价值取向的所谓“科学的”政策咨询是一种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乌托邦。
智库的政策咨询能够影响政策,在于政策制定者认可、接受、采纳它。不得不承认,能够获得认可、接受、采纳的政策咨询建议,不仅要求较高的学术质量,而且还必须与政策制定者形成一致的价值取向,使政策制定者能够接受这种价值肯定或价值否定。智库产生政策影响的重要基础之一是智库与政策制定者之间的价值一致性或价值相容性。
智库与政策制定者之间的价值取向一致性,目前在政府所属的研究机构中基本上是不成问题的。各级政府部门所属的研究机构,与政府主要领导的思想保持基本一致,可以说是其发挥智库作用的重要前提之一。但是,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就使之失去了智库的基本功能,转化为政策决定者的笔杆子、政策阐释者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政策咨询者。
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地位相对超脱的大学智库也就因之显得特别珍贵:它可以站在相对中立甚至相反的立场上提出政策建议。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大量政府研究机构或准政府研究机构研究的短板。从这一点上说,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大学智库对于提供不同政策选择方案,对于提高政策咨询的质量,作用非常重要。
当然,这一切取决于大学智库的相对独立性。但是,大学智库的相对独立性并不会因其大学智库的身份而自动获得。如果缺乏合理的制度安排,大学智库也可能丧失其相对独立性。如果这样,那么大学智库的副作用甚至会超过政府的研究机构。因为,大学智库的伪独立性将给政策制定者以更多的“科学”幻觉和错觉,使其建议更容易被接受。
除了必不可少的政治宽松和社会宽容气氛,大学智库在制度安排上,必须充分保障其研究的中立性及价值取向的独立性。
(选自《大学智库:价值中立性与独立的价值倾向性》,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库的价值倾向性比其他研究机构更为明显,原因是智库的基本功能在于决策咨询。
B.因为希望政策咨询能够影响政策,所以智库重视其研究的科学性与价值中立性。
C.在现代社会,那种没有价值取向的所谓“科学的”政策咨询是一种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乌托邦。
D.智库产生政策影响的重要基础之一是智库与政策制定者之间的价值一致性或价值相容性。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智库与政策制定者之间的价值取向一致性,目前在政府所属的研究机构中是不成问题的,这也是智库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
B.各级政府部门所属的研究机构,很大程度上是政策决定者的笔杆子、政策阐释者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政策咨询者。
C.因为可以站在相对中立甚至相反的立场上提出政策建议,所以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地位相对超脱的大学智库也就因之显得特别珍贵。
D.中国大学智库对于提供不同政策选择方案,对于提高政策咨询的质量,作用非常重要,因为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大量政府研究机构或准政府研究机构研究的短板。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集团之间存在利益博弈,那种没有价值取向的所谓“科学的”政策咨询是一种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乌托邦。
B.各级政府部门所属的研究机构失去智库的基本功能,因而地位独立的大学智库特别重要。
C.就目前而言,中国大学智库的相对独立性的获得需要合理的制度安排,其本身难以自动获得。
D.丧失相对独立性的大学智库的副作用甚至会超过政府的研究机构,因为其伪独立性将给政策制定者以更多的“科学”幻觉和错觉,使其建议更容易被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