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将消逝的物语:油纸伞

李振南

每当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季节,深夜里听那浙淅沥沥、时断时续的春雨时,我的思绪便会穿越时空,抵达江南小镇的小巷和它的油纸伞。

在我的脑海里,油纸伞是江南最美丽也是最遥远的一个梦了。记得儿时,在滴滴答答的雨帘下,我们撑开油纸伞,一片片烟雨葱茏的天地近在眼前,一幅幅充满诗意的田园风光纷至沓来,让人恍然进入梦境。现在,这个梦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只有在那些发黄的典籍里,还能依稀看到它们的影子,也只有在以假乱真的影视画面里,能模糊地见到它们的赝品。

油纸伞,它于何时何地发明,又是哪一个独具慧心的匠人所造,现已无从考证。但我想,油纸伞的出现,一定是在江南,被潇潇暮雨氤氲着的江南,很容易使人产生创造的灵感。于是,一把把油纸伞,从江南仄仄的小巷里走出,伞下的人或是明眸皓齿的女子,或是一袭青衫的书生,静静地在雨中沉思、遐想或踟蹰彷徨,那么宁静,那么典雅。或是两把油纸伞交错而过,蓦一回首,便擦出了爱的火花,产生了如水的柔情。正像在《雨巷》里徘徊的诗人,苦苦等待着眼睛里结着愁怨的丁香姑娘。也正像民间传说中的《白蛇传》里,是油纸伞演绎了许仙、白娘子的一段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

油纸伞走向乡下,肯定是《白蛇传》以后的事了。这种竹木结构,用纸糊成的雨伞,都无一例外地散发着桐油的漆味,芬芳但又有一丝刺鼻,那黄黄的颜色,温暖着打伞人的心。记得小时候乡下农人的家里,多半都是有一把油纸伞的。现在,我想起来,我家也有一把手柄长长的油纸伞,虽然不知道使用了多少个年头,伞面也已破旧,然而孩提时每每撑开,总会有山水的味道,有亲人的味道,在雨中一路追随陪伴。

我家的油纸伞属于祖传还是母亲陪嫁过来的,我至今仍不得而知。按照我们这里的乡风,油纸伞是“有子生”的谐音,是吉祥的象征。所以,过去在闺女出阁时,其父母总要送上一把油纸伞讨个吉利。我家门角里的这把油纸伞是不是母亲的陪嫁物,我一直没有问过,那时也不懂得问。

过去,乡下的油纸伞,一般是妇女和儿童的用品,成年男人的遮雨工具是箬笠、蓑衣,他们讲究的是实用,不需要诗情画意的伞。我儿时使用油纸伞都是在上学或放学的路上,又大又笨重的油纸伞,它的重量和宽度早已压过我弱小的肩头,有时候需要用很大的力气才能将它撑开。在斜风骤雨中,油纸伞和人都晃荡在乡间泥泞的土路上,这时,雨模糊了视线,风吹淡了田园的颜色,雨和伞构成一组天然的乐器,雨在伞背叮叮咚咚地敲打着音乐,此起彼落,使寂寥中的行人有了一份乐曲的慰藉。

油纸伞仅陪我走过童年和少年的时光,从尼龙雨衣出现,它便被搁置在每户人家的墙角、厨背而渐渐地破损、霉变,直到永远地消失。如今,油纸伞早已被式样繁多的自动伞、折叠伞所取代,它们做工精细,变化无穷,如五彩的花朵在大街上、小巷里、阡陌中次第开放。虽然我清楚地知道,它们也源于油纸伞的构想,是油纸伞的沿袭,但已缺乏了油纸伞的诗意。因为它们已没有了木质的温润,油纸的芬芳;没有了其张开时的热烈、坦诚和闭合时的羞涩、含情脉脉,已缺失了一个民族的古典情怀。所以,当若诗若梦的油纸伞逝去后,我们就再已无缘读到一首像《雨巷》那样的诗歌和《白蛇传》那样的故事。

(摘自《中国散文家》,有删改)

(文化传承)油纸伞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意象,在很多名家的作品中都可见其身影。油纸伞在古人的生活中不单单是生活器具,更包含了许多深层次的文化内容。
“伞”是象形字,繁体“伞”由五个“人”和一个“十”组成,寓意多子多福。伞面制作用的油纸谐音是“有子”,婚嫁仪式中用的油纸伞,含有“早生贵子”的祝福。
在古代有一个习俗,就是赴京赶考或做官上任,背上包袱里除书本外,一定会带一把油纸伞,即“包袱伞”或“保福伞”,预祝路途平安、高中状元。
古人认为伞面涂上桐漆,可以驱邪杀鬼。传说红色与桐油可以消灾、辟邪、驱鬼、镇宅,有红色桐油的纸伞放在家中,可以保平安吉祥。潮汕一带的客家人,常常会在墙角和房梁悬挂油纸伞以驱除晦气。
自古油纸伞下演绎了许多经典爱情。《白蛇传》中,许仙与白素贞在西湖断桥以伞为媒,同伞风雨,结下千古奇缘的佳话。油纸伞成为一种爱情符号,情侣之间以伞相赠,表达愿意呵护一生,不离不弃的情愫。
显然,油纸伞在中国人的生活当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从诞生到落幕,油纸伞也如美人一样,经历了戏剧般的一生。如今的油纸伞,已不如往日,它既不是每家每户必需的生活用品,也不是登得上大雅之堂的主流收藏品。这些油纸伞,被生活抛弃,它所承载的情感、文化,也正在被现代人遗忘。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我”现在依稀能看到油纸伞的影子,是在梦境里,是在发黄的典籍里,是在以假乱真的影视画面里。
B.追忆小时候在乡下用过的油纸伞,作者印象深刻的是雨和伞敲打出的音乐。这样写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C.文中对于油纸伞是母亲陪嫁物的猜测,是虚实结合的写法,说明家里的这把伞在我的心中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D.文章最后把油纸伞和自动伞、折叠伞做对比,是为了说明即使现代各式各样的伞更精致更美好,而油纸伞所承载的古典情怀和诗意却是永远无法替代的。
【小题2】文中第三段提到《雨巷》和《白蛇传》有什么作用?
【小题3】请结合文本,探究油纸伞物语的丰富内涵,并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15 08:03: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互联网与高速公路

流沙

自从提出了“互联网+”的概念,这两年有太多的号称“互联网+”的项目横空出世,又一个个被寄予了极大的希望,市场估值让人咋舌,但没过多久,又一个个消失在时间的风尘里。回过头来看,很多人曲解了这个词汇本来的含义。。

现在从事实体经济的老板们都在痛苦地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苦心经营的“核心竞争力”突然没有竞争力了,日子越来越难过。自己筚路蓝缕走来,兢兢业业几十年,公司却远远比不上互联网企业让人咋舌的市场估值。他们认为自己没有牵手互联网,所以自己落后了。

但我们还是惊奇地发现,“互联网+”并非万能,有了叫车软件,却无法替代开车的司机;有了网上订餐,仍然少不了厨艺高超的厨师;我们出门旅行在网上购票,还得去机场搭乘航班;万科房产开发出了“万科云”,我们不能住在它的云里,仍然要住在房子里。

小米公司的雷军和格力电器的董明珠曾经对赌,小米公司如果五年之内超过格力电器,那么董明珠拿出10亿元。这其实是一场互联网公司与传统制造企业之间的对赌,两人都表示“胜券在握”。

商业本来没有什么传统和非传统、互联网非互联网之称。商业本来就十分现实,就看消费者买不买账,再看你能不能盈利,能不能创造社会价值。小米用互联网思维卖手机,但买了手机的人,并不是因为它用了互联网,而是它的手机性价比高。格力电器通过传统渠道卖空调,大家用格力空调,并不会因为它有没有互联网应用,而是它的空调必须质量好。

互联网其实是一种“工具”,或是一个通道。怎么来理解呢?传统产业就像跑在乡间土路上的奥迪,再怎么踩油门也开不快。传统产业转型,不是把自己变成了互联网企业,而是把奥迪开到高速公路上去。一旦传统企业用上了互联网这种工具,它就可节省下大量的营销成本。

“双十一”时,长于线上销售的酒仙网被线下的1919网超越。这个事例释放了一个信号:一旦传统企业用上了互联网工具,那些天天玩概念,没有实体经济支撑的“互联网+企业”也许只能望洋兴叹了。有人用了这样一个比喻:全世界的鸡蛋联合起来也打不过一块石头。

如果梳理世界上的那些伟大公司,无论是苹果、微软还是脸书,核心竞争力并不是因为互联网思维,而是它们高超的产品质量和贴心的服务。互联网不过是是它们满足人们需求,从而获取利润的一个通道而已。

互联网,善用就好,但不必跪着用。

【小题1】下列关于“互联网+”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互联网+”的概念出现之后,许多号称“互联网+”的项目横空出世,但不久便消失不见了。
B.从事实体经济的老板们认为自己的公司远远比不上互联网企业的原因,是没有牵手互联网,导致了自己的落后。
C.有了叫车软件,却无法替代开车的司机,这说明“互联网+”并非是万能的。
D.商业本来就十分现实,用互联网和不用互联网是两个不同的结果,小米用互联网思维卖手机就比格力电器通过传统渠道卖空调的效果好。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互联网+”的项目横空出世与短命而逝,启发人们对这一概念含义的重新思考。
B.从事实体经济的企业,其市场估值远不如互联网企业商,这表明传统企业一旦用上了互联网这种工具,它就可节省下大量的营销成本,就能创造社会价值并赢得利润。
C.商业面对的主要是消费者,而不在于是运用互联网销售还是传统销售。
D.商业本来没有什么传统和非传统、互联网同非互联网之称,互联网只是商业的一个渠道。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产业转型,意味着踏上互联网这个高速公路,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不是要转化为互联网企业。
B.“双十一”时,长于线上销售的酒仙网被线下的1919网超越,表明没有实体经济支撑的“互联网+企业”也许只能望洋兴叹了。
C.“全世界的鸡蛋联合起来也打不过一块石头”,这句话说明了“互联网+”企业有比传统企业更强大的生命力。
D.核心竞争力并不是因为互联网思维,好的产品质量和贴心服务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此企业不必过于迷信互联网。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苏东坡的秋天
武志强
对秋的感应是每个时代的人都有的,文人的感应就是留下一些文字,直到骨骸与灵魂一起都漂泊了,天地间只留下一枝瘦笔,让后人来读。
古秋中最喜欢苏东坡的秋。酒不醉人人自醉,苏东坡的秋就散发着浓浓的酒味,一路走下来能把你醉倒。
秋天的天性要求人精神的皈依,苏东坡不止一次皈依了秋天。当他孤苦飘零到黄州时,作了《卜算子》一词: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写尽秋的凄清、冷寂,但在字里行间又有一股隐隐约约极细微的飘仙之气,我想苏东坡一定是饮了酒之后开始这月夜独往来的,千年之后依旧能嗅到他的酒仙之气,仿佛他不是用脚行走,而是孤鸿一样在飘。到底是深谙秋的人,也到底是酒中人,即便到心境死灭时也能散发出一股酒的芬芳,不要小看这点芬芳,正是它使苏东坡成为苏东坡,如果说是苏东坡写尽了秋,倒不如说是秋和酒拯救了苏东坡。
当你望着那湛蓝的秋空,眸子里不是盛满了渴望燃烧的酒液吗?沉寂的热情又一次被唤醒被点燃了。苏东坡把目光投向秋天,他又开始向往了。在他那篇脍炙人口、优美动人的《前赤壁赋》中,一句“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就展示了他博大宽广的襟怀,前后判若两人,但秋的精神又一以贯之,如果不是万里清秋,苏东坡能写出这样的词句吗?能通过这样的抒发疗救他的精神危机吗?正是秋天养育、调息着苏东坡的情怀,为他提供了纵横驰骋、跌宕腾挪的天地舞台,正是与秋天的遭遇才使他的酒气仙气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才竖立了一个完整的苏东坡雕像。
秋天的个性就是苏东坡的个性,秋天不能缺酒,有酒的苏东坡不能缺秋。中秋之夜的苏东坡欢饮达旦后,作了一首《水调歌头》,就是那首著名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欲乘风归去……”够了,仅此一句“我欲乘风归去”就可使苏东坡笑看天下大红大紫、大富大贵和玩弄阴谋诡计的人,问问他们,能写出这一句吗?仅仅一句,谁能情怀真正的富有,唯有东坡。
繁华喧嚣所给人的多是过眼烟云,而一些真正沉埋在心底的东西并不怕冷寂,它在等待勃发,就像一棵生了根的树定能将枝叶烘托出来。有成熟就有失落,有大的成熟就有大的失落,不怕失落,怕的是失落之后不再振作、奋起,不再否定、超载。这就是苏东坡给我们的启迪,也就是秋天给我们的启迪。
秋天其实就是一坛酒,苏东坡已品过这坛酒了,也该我们今人品一品了,我们应该比苏东坡品得更好。
【小题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酒后,苏东坡笔下的秋散发着浓浓的酒味,因此让作者最喜欢苏东坡的秋。
B.中秋之夜的苏东坡欢饮达旦之后,作的《水调歌头》使作者泪流满面、默立无语。
C.文中引用苏东坡的诗词,既能印证苏东坡与秋之间的密切关系,突出文章的中心;又能增加作品的文学情趣,使文章具有文采。
D.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反问等手法,淋漓酣畅地抒发了对苏东坡的喜爱、赞赏之情。
【小题2】文中说“秋天的天性要求人精神的皈依,苏东坡不止一次皈依了秋天”,试结合文章内容回答,苏东坡是怎样皈依秋天的?
【小题3】为什么说“正是与秋天的遭遇”才使苏东坡的“酒气仙气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据说,普法战争结束的时候,普鲁士首相俾斯麦指着面前走过的学生,对身边的一群政要说:“我们能打赢这场战争,不是因为我们的士兵,而是因为我们的学生。”我之所以会突然想到这句话,是因为最近读了一批有关西南联大的书籍。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以及私立南开大学奉教育部命在湖南长沙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2月,国立长沙临时大学西迁入滇,4月抵达昆明后更名为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1946年7月31日,西南联大三校各自返回平津,宣告结束,历时9年。作为战时中国最高学府(也是战时最好的大学),西南联大之所以能在战火纷飞中弦歌不辍,进而书写了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除坚信中国不会亡、中国人能够站起来的民族自信心和抗战决心外,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战时教育政策以及联大师生书生报国的炽热情怀。
与“一战”中英美各国以及“二战”中苏联征召大批大学生入伍充军战后却深感失策不同,中国政府打一开始就坚持“战时须作平时看”。教育部认定:“抗战既属长期,各方面人才,直接间接均为战时需要。我国大学,本不甚发达,每一万国民中,仅有大学生一人,与英美教育发达国家相差甚远。为自力更生抗战建国之计,原有教育必得维持,否则后果将更不堪。至就兵源而言,以我国人口之众,尚无立即征调此类大学生之必要。”1939年3月4日,蒋介石在第三届全国教育会议上讲话时,再次重申战时教育的大政方针是:“总而言之,我们切不可忘记战时应作平时看,切勿为应急之故而就丢却了基本。我们这一战争,一方面是争取民族生存,一方面就要于此时期中改造我们的民族,复兴我们的国家。所以我们教育上的着眼点,不仅在战时,还应当看到战后。”基于此,当时教育部的基本方针是“战时须作平时看”,一切仍以维持正常教育为主旨,只是在课程设置上略微调整了一下,加重了军事课、体育课的训练,以适应战争的需要。为保存“读书种子”以及为日后建国储备人才,当局表彰热血青年投笔从戎,但不做硬性规定。正是因此,八年抗战中学者教授及大学生牺牲很少。以西南联大为例,西南联大纪念碑上刻有“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战以来从军学生题名”,参军人数834人,牺牲仅5人。
读书人何以报国,这大约是每一个身处非常时期的知识分子都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在前线冲锋陷阵、浴血奋战是爱国,在后方坚守书斋、矢志学问、传承学术薪火、保存文化血脉同样也是爱国。正是出于读书人的天职,费孝通教授在炮火连天中翻译成《人文类型》;正是出于强烈的爱国热情,西南联大常委蒋梦麟先生在躲避空袭的间隙,冒着生命危险写成了日后被誉为一代名著的《西潮》。对于西南联大教授们的这种以学问报效国家的爱国情怀,冯友兰先生曾有过精辟而独到的论述。他说:“从表面上看,我们好像是不顾国难,躲入‘象牙之塔’。其实我们都是怀着满腔悲愤无处发泄。那个悲愤是我们那样做的动力。金先生的书名为《论道》,有人问他为什么要用这个陈旧的名字。金先生说,要使它有中国味。那时我们想,哪怕只是一点中国味,也是对抗战有利的。”对于读书人而言,书生报国惟以学。
窥一斑而知全豹,仅一个西南联大我们就知道了战时中国的大学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八年抗战,中国大学不仅没有被战火摧毁,而且比战前还强大。抗战中中国大学的整体水平没有下降,相反很多专业领域还有了明显的提升。回到俾斯麦那句话,一个国家之所以强盛,关键在于教育而不是军队。一个用知识、思想和文化武装起来的民族是永远打不垮的。
(选自《2012中国年度杂文》中史飞翔《读书人与理性爱国》一文)
前两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A.西南联大书写了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战时教育政策以及联大师生书生报国的炽热情怀。
B.“一战”中英美各国以及“二战”中苏联征召大批大学生入伍充军战后却深感失策。
C.抗战期间,教育部的基本方针是“战时须作平时看”,一切仍以维持正常教育为主旨,课程安排没有改动。
D.八年抗战中学者教授及大学生牺牲很少,因此当局表彰热血青年投笔从戎。
E. 所谓理性爱国,对于读书人而言,书生报国惟以学。
【小题2】下列表述不能证明理性爱国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人民艺术家、豫剧大师常香玉在抗美援朝时期带领剧社义演上百场,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捐献了一架飞机。
B.作曲家冼星海在抗战的解放区简陋的土窑里创作出《黄河大合唱》。
C.1948年,著名散文家朱自清身患重病,但他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D.1937年,杭州告急。为了坚持学业,并为国家保留一批知识分子,时任国立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毅然率领全体师生踏上西迁流亡办学的艰辛征程。
【小题3】(小题3)抗战中中国大学的整体水平没有下降,相反很多专业领域还有了明显的提升。请结合文意概括原因。(4分)
【小题4】抗战期间,我国社会活动家、作家、诗人、学者、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也是国内外闻名的收藏家,训诂家郑振铎留在上海,有人因此怀疑他对抗战的态度。1958年8月,郑振铎在《光明日报》上表露心迹,“假如有人问我:你这许多年躲避在上海究竟做了些什么事?我可以不含糊地回答他说:为了抢救并保存若干民族的文献。”“我心里也想走,而想走不止一次,然而我不能走,我不能逃避我的责任。”请结合文意分析。(4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吟诵,惜之念之的文化遗产

①吟诵是学习中国古典诗歌非常重要的入门途径。许多学者的经验表明,高声朗读和吟诵是学习诗歌和古文的一种方式;不出声音地读,就不能真正对作品的内容、情意有深入的体会和了解。

②吟诵是一种既遵循语言特点,又根据个人理解,依循作品的平仄音韵,把诗中的喜怒哀乐、感情的起伏变化,通过自己抑扬抗坠的声调表现出来的方式。它比普通朗诵对作品内涵有更深入的体会。吟诵之目的不是为了吟给别人听,而是为了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中诗人之心灵,藉着吟诵的声音达到深微密切的交流和感应。因此,吟诵之前有两点基础必不可省:一是对于作者与诗歌情意的了解;二是读诵的节奏平仄。没有这两点基础的自由吟是不能通达的。

③全世界只有中国有吟诵,其他国家的文学没有。中国的语言跟世界上其他语言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其他国族的语言是拼音语言。世界的几大古文明都中断过,只有我们中国的古文明几千年来一直延续。为什么?因为当时代不同、地点不同,语音一改变,拼音文字及其蕴含的东西就容易丢失。中文不是拼音文字,而是象形文字。象形文字的每一个形体就是一个音节,单音独体。单音独体的语言,其节奏基础是两个字一个音节,中国吟诵也是这样。所以最早的《诗经》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可如果总是两个字两个字的,太单调,所以从两个字一停顿的四言诗发展成为五言诗,之后,又从五言发展出七言诗。

④诗之为用,是要使读诗的人有一种生生不已、富于兴发感动的不死的心灵。为什么诗歌的吟诵重要?因为诗歌有一种声律,“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它的抑扬起伏有一种节奏,有一种顿挫。吟诵不但是读诗、欣赏诗、理解诗的重要法门,而且是写诗重要的入门途径。诗要自己“跑”出来。诗怎么自己“跑”出来?你要对诗歌中文字的音声、节奏、韵律非常熟悉。

⑤你熟于吟诵,于是你的诗是随着声音跑出来的。中国的好诗都有一种兴发感动的力量,这种兴发感动的力量从何而来?无论就作者还是读者而言,都是从吟诵得来的。吟诵是一种律动,先于文字,语言文字伴随着这个节奏的律动自己“跑”出来。

⑥吟诵不是制造一个音乐的调子去唱,它不死板。每个人都不同,同一个人的吟诵也会不同。同一首诗你可以早晨吟的时候调子高一点,晚上吟的时候低一点,也可以今天吟得快一点,明天吟得慢一点,要伴随着环境,把自己的心灵、感情、意念跟那首诗打成一片。中国诗歌的吟诵,就是要在相同的声调之中,很微妙地传达出不同的感受。外表看起来很简单,四个字一句,两个字一个停顿,都差不多。可是你念的时候,哪个字长一点、短一点、高一点、低一点,有很微妙的差别,变化万端。

⑦吟诵传承最好从娃娃抓起,这是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百年大计。继承和发扬吟诵,既需要认真对待,又不能急功近利。如果仅仅为了吸引更多人人注意而过分宣扬似是而非的“吟诵”,乃至将其变成一种才艺表演,那只会混淆视听,最终反而适得其反。

  (摘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吟诵的目的是为了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中诗人之心灵,达到深微密切的交流和感应;而默读,就不能体会和了解作品的内容和情意。
B.吟诵是一种律动,它先于文字。诗人需要对诗歌中文字的音声、节奏、韵律非常熟悉。只有熟于吟诵后,诗人的诗才会随着声音自己“跑”出来的。
C.中国古文明没有中断过,这是因为文字不同。我们的象形文字是单音独体,表意较为稳定;当时代、语音等条件变化了,拼音文字就会丢失其蕴含的东西。
D.吟诵较为自由与灵活。比如吟诵《关雎》读者可以因时间、心境的不同,自我调控声音的高低快慢。但是据其变化,吟诵的抑扬顿挫要大体一致。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两段首先阐述吟诵在学习中国古典诗歌方面所产生的重要作用,接着对吟诵的概念、目的、前提做了具体的论述。
B.三、四两段分别阐述了中国诗歌便于吟诵与象形文字单音独体的特点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以及吟诵对于诗歌创作的作用。
C.五、六两段从方法论的角度对吟诵及其传承作了具体阐述,强调了吟诵重在传达个体的感受,吟诵的传承不可急功近利。
D.文章围绕“吟诵”,采用横向展开的方式,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方面层层展开论述。结构紧凑,论证严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吟诵比普通朗诵对作品内涵有更深入的体会,有利于读者和作者之间的交流,从而使读者对作者与诗歌情意有了了解,也使读者更容易把握读诵的节奏平仄。
B.中国象形文字的每个形体就是一个音节,单音独体。单音独体语言的节奏基础是两字一停顿,中国吟诵也是如此。
C.吟诵不是按照一个调子唱,它不死板。它可以根据个人理解,依循作品的平仄音韵把诗中的喜怒哀乐、感情的起伏变化表现出来。
D.中国诗歌的吟诵看似很简单,其实富有变化,很微妙,我们不能轻视它。它需要我们去继承和发扬,对于这一工作,我们既要认真对待,又不能急功近利。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心清如许,译笔生豪情
1912年,朱生豪出生于浙江嘉兴。他幼年失怙,家境中落。然而,他痴迷读书,从无
懈怠,从秀州中学到之江大学,教会学校的背景培育了他中英文俱佳的文学功底,诗文清秀,才华颖脱。一代词宗夏承焘先生执教之江大学,对这位学生的才华“一唱三叹”,赞为“不易才”。
20世纪30年代,朱生豪大学毕业后来到上海,此时国民党当局在“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下进行文化围剿。他在当时上海的世界书局任职,耳闻目睹令人窒息的文化封锁,思想上愤懑彷徨。书局英文部负责人詹文浒先生了解到朱生豪的中英文功底,向他作出了重要建议——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
这个建议让这位温和腼腆、“渊默如处子””的青年文人,胸中翻涌起了豪迈的激情。朱生豪在给妻子的信中说:“某国人说中国是无文化的国家,连老莎的译本都没有。我这两天大起劲……”朱生豪说的“某国”就是当时觊觎中华、到处挑衅的日本。
莎士比亚戏剧大部分为诗体剧。一位学者曾评说:只有诗人方得译出诗人之剧。朱生豪在新旧体中文诗词方面极富才华;他的英文诗歌创作也十分有灵气,具有清新自然的田园牧歌风格。然而,莎剧如按中文诗体来译,难度极大,且在语言文字的使用上受限颇多,最终,朱生豪决定用散文体来翻译莎剧。
尽管如此,朱生豪在处理剧本中的歌词及念白时,仍尽量采取诗体形式,在韵律、节奏和意境的把握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以图存留莎翁原本的风貌。特别是针对不同的戏剧场景,分别采用了自由体诗或诗经体、骚体、古体诗等中国传统诗歌体裁,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原文中角色所处的环境与情绪,竭力避免翻译文学中通常会出现的“洋味”和陌生感。
翻译莎剧需要的不仅是激情,也不仅是才华。梁实秋先生译莎剧,最后宣告要与莎士比亚“断绝来往”。虽为危言,并非耸听,梁公花费30余载始得译完莎翁全集。林语堂先生也曾面对翻译莎剧的邀约,但婉拒之,言到老年再作打算。
然而,译莎并非年长者的专利。莎士比亚发表第一部剧作是在26岁,青年的热血激情只有同为青年的译者才会感受深切。朱生豪翻译莎剧,消耗的是他二十二岁到三十二岁这样充满才情、诗意、热情、血气方刚而义无反顾的精华年龄段!
朱生豪深爱莎剧,在着手翻译之前早已熟读并反复揣摩了原作。在《莎士比亚戏剧全集》的“译者自序”中,他写道:“余笃嗜莎剧,尝首尾研通全集至十余遍,于是原作精神,自觉颇有会心。”在译著进程之中,他更是每每大声反复吟诵,以此定夺文意优美且适合剧院演出的表达方式。
他在1935年23岁之时开始筹备译莎大事,而手头的工具只有旧版《牛津词典》和《英文四部词典》。从1936年开始的九年间,大部分译作陆续完成。由于日军侵华,译莎手稿两次毁于战乱。直至1944年病逝,他坚持重译被毁的部分,并继续握管不辍,一共完成31部半莎剧的翻译工作。
自1954年以来,朱生豪散文体译本在大陆以单行本、戏剧集、校订补译本全集、英汉对照(注释)版等多种方式出版,出版延续时间之长、出版频率之高、印刷数量之大可谓空前,超过任何其他莎剧中译本。
朱译本的社会影响也是最广泛的。人们所津津乐道的莎翁名句,如“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哈姆雷特》)、“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是像甘霖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它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与的人”(《威尼斯商人》)等均出自朱生豪的翻译。
(选自《光明日报》2017年1月16日,有删改)
相关链接:
朱生豪翻译语言生动、华丽,初读便有起身想动起来的冲动。诚然,翻译是文字的功夫,更是文字之外的打磨。译文对戏剧舞台的亲和力实在是身体力行得来的,并无半分的臆断想象啊。
(戏剧导演陈薪伊语)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朱生豪痴迷读书,教会学校背景使他形成了深厚的中英文文学功底,以至读大学期间夏承焘先生对他赞赏有加。
B.朱生豪对于觊觎中华、到处挑衅的日本,在给妻子的信中以“某国”称之,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C.作者将梁实秋、林语堂翻译莎剧的情形和朱生豪进行比较,意在说明朱生豪翻译成就的伟大是他人难以比拟的。
D.朱生豪的翻译语言生动、华丽,和舞台契合紧密,人们津津乐道的莎翁名句很多出自朱生豪的翻译。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国民党当局进行文化围剿,朱生豪苦闷彷徨,为了突破令人窒息的文化封锁,他在同事的建议下,走上了翻译莎剧的道路。
B.朱生豪翻译莎剧采用的是散文体,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翻译的质量,但这只是白璧微瑕,对译作的艺术魅力影响不大。
C.在翻译莎剧时,朱生豪对不同场景采用了自由体诗或中国传统诗歌体裁,既最大限度还原了剧本中角色所处的环境与情绪,又尽力避免让中国读者产生陌生感。
D.朱生豪一生一共完成31部半莎剧的翻译工作,无论是译作的水平还是出版的热度、数量都超过了任何其他莎剧的中译本。
【小题3】朱生豪翻译莎士比亚戏剧获得巨大成功的因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具体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