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泰山石刻

汪曾祺

①第一次看见经石峪字,是在昆明一个旧家,一副四言的集字对联,厚纸浓墨,是较早的拓本。百年老屋,光线晦暗,而字字神气俱足,不能忘。

②经石峪在泰山中路的岔道上。这地方的地形很奇怪,在崇山峻岭之中,怎么会出现一片一亩大的基本平整的石坪呢?泰山石为花岗岩,多为青色,而这片石坪的颜色是姜黄的。四周都没有这样的石头,很奇怪。是一个什么人发现了这片石坪,并且想起在石坪上刻下一部《金刚经》呢?经字大径一尺半。摩崖大字,一般都是刻在直立的石崖上,这是刻在平铺的石坪上的,很少见。这样的字体,他处也极少见。

③经石峪的时代,众说纷纭。说这是从隶书过渡到楷书之间的字体,则多数人并无异议。

④经石峪保存较多隶书笔意,但无蚕头雁尾,笔圆而体稍扁,可以上接《石门铭》,但不似《石门铭》的放肆,有人说这和《瘗鹤铭》(瘞yì)都是王羲之写的,似无据。王義之书多以偏侧取势,经石峪非也。《瘗鹤铭》结体稍长,用笔瘦劲,秀气扑人,说这近似二王书,还有几分道理(我以为应早于王羲之)。书法自晋唐以后,都贵瘦硬。杜甫诗“书贵瘦硬方通神”,是一时风气。经石峪字颇肥重,但是骨在肉中,肥而不痴,笔笔送到,而不板滞。假如用一个字评经石峪字,曰:稳。这是一个心平而志坚的学佛的人所写的字。这不是废话么,《金刚经》还能是不学佛的人写的?不,经字有佛性。

⑤这样的字,和泰山才相称。刻在他处,无此效果。十年前,我在经石峪待了好大一会儿,觉得两天的疲劳, 看了经石峪,也就值了。“经石峪”是“泰山"不可分离的一部分。泰山即使没有别的东西,没有碧霞元君祠,没有南天门,只有一个经石峪,也还是值得来看看的。

⑥我很希望有人能拓印一份经石峪字的全文(得用好多张纸拼起来),在北京陈列起来,即便专为它盖一个大房子,也不为过。

⑦名山之中,石刻最多,也最好的,似为泰山。大观峰真是大观,那么多块摩崖大字,大都写得很好,这好像是摩崖大字大赛,哪一块都不寒磣。这块地场(这是山东话)也选得好。石岩壁立,上无遮盖,而石壁前有一片空地,看字的人可以在一个距离之外看,收其全貌,不必像壁虎似的趴在石壁上。摩崖字多是真书,体兼颜柳,是得这样,才压得住(蔡襄平日写行草,鼓山的石刻题名却是真书。董其昌字甚飘逸,但写大字则用颜体)。看大字碑刻题名,很多都是山东巡抚。大概到山东来当巡抚,先得练好大字。

⑧有些摩崖石刻,是当代人手笔。较之前人,不逮也。有的字甚至明显地看得出是用铅笔或圆珠笔写在纸上放大的。是乌可哉。

⑨很奇怪,泰山上竟没有一块韩复榘写的碑。这位老兄在山东,待了那么久,为什么不想到泰山来留下一点字迹?看来他有点自知之明。韩复榘在他的任内曾大修过泰山一次,竣工后,电令泰山各处:“嗣后除奉令准刊外,无论何人不准题字、题诗。”我准备投他一票。随便刻字,实在是糟蹋了泰山。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认真的历史考证和多角度的描写,表现了经石峪刻字的价值。
B.作者详写经石峪刻字而略写大观峰刻字,详略得当,结构安排合理。
C.蔡襄在泰山的石刻题名改写真书是为了展示他在书法艺术上的造诣。
D.文章的语言平淡冲和,朴素简净。篇幅虽短,但文化意蕴极为丰厚。
【小题2】结合文本,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进行赏析。
【小题3】结合文本,谈谈汪曾棋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是怎样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28 11:48: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山水有诗意
常龙云
我一向固执地认为,是俊秀神奇的中国山水哺育了唐诗、宋词、元曲空前绝后的绚丽和辉煌,成就了王维、吴道子、米芾、张旭等震烁古今中外的丹青宗师和绘画巨匠。而中国的山水自然,又是拥裹着风花雪月,夹缠着离愁别绪,浸渍着爱恨怨忧的历史境况和人生体验,在平平仄仄的诗赋歌咏中,醉人身心;在追求形意神韵的丹青绘画中,张扬魅力。
我对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特别偏爱。总喜欢“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那种情调和意境。驾一叶扁舟,荡桨西湖,赏湖光山色,夏荷秋桂,听羌管弄晴,菱歌泛夜,扑面都是唐宋的遗风余韵;泊舟枫桥,在疏疏的江枫和寥落的渔火中,静候残月下的寒山寺钟声,于千年后再度敲乱一个游子的愁怀;竹杖芒鞋,踏上秀甲天下的峨眉,看看曾经照亮诗仙宽大青衫的那半轮秋月,今霄是否依旧还斜挂在婆娑的树梢;穿越漫漫黄沙,在大漠深处如柱的炊烟和长河尽头浑圆的落日里,倾听那些醉卧沙场长眠不醒的远古将士们的鼾声……南国山水的温婉和柔媚,北疆山水的秀雅与奇异,西域山水的苍凉与神秘,巴蜀山水的俊美与清寒,莫不令人心旷神怡。“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还有什么能如此刻骨铭心呢?
山在那里站着,一万年;水在那里流着,一万年。山水的姿态,是墨客手中流淌的画;山水的韵味,是文人笔下飞翔的诗。读山读水,读山水的诗意,让情感在青山绿水间疯长,把四季绘成丹青水墨。
行走山水间,凝眸处,都是漂泊者载酒江湖的萍踪浪迹。这些官场失势、情场失意、商场失利的文人,经过一番红尘的折腾后,身心俱疲,志坠青云,愤世伤心之余,一脚踏进江湖,寄情山水,托志万象,逍遥去也。“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那是何等的桀骜放荡,自在快活!山与水的品性,又恰恰迎合了文人的秉性,响应了他们内在的精神理想,使其思想情怀找到了可供寄托、归依和宣泄的家园,山水成为他们驰骋个性精神、张扬生命理想最自由的场所和最广阔的天地。他们临风弄月的古韵行吟,飞龙舞凤的斑驳陈迹,为自然的山水附丽了浓郁得化不开的人文色彩,一山一水、一园一亭、一花一草、一石一木,因此都具有了强烈的生命激情、历史印迹、文化渊源和传奇色彩。安徽宣城外的那座不起眼的小山丘,因李白一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而成为名胜。而绍兴城南一处普通的私家园林,因陆游遗恨千载的《钗头凤》和《沈园诗》,令古往今来多少性情中人不顾山迢水遥,争相一睹为快。最典型莫过于岳阳楼。一楼何奇?却因“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腾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而声名大噪。人文精神对山水的浸淫和提升,给中国山水罩上了玄奥的文化青衫,弥漫了宗教般的神秘气氛,让崇尚自然,在自然中寻找生命价值和追求生命真谛的西方人,拍痛了脑袋也解读不透其中的奥秘。
穿行在奇异山水间,感受山的风骨,体验水的灵韵,暂时脱离世俗喧闹的困扰,让心灵平和,寄托的是精神。遍赏山色湖光,给自己的心情放个假,贴近空灵的山水,也许你会得到安抚与升华,是一种最休闲的放松,以最阳光的心情,寻找诗情画意。
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那样的赏心乐事,是粗鄙者不会为之的。山水入诗,更增诗情,山水入画,更添画意,山水乃诗画之源。山水有钟灵秀气而生才子佳人,这大概属于中国古老的风水学说了。
好山好水是我们的物质财富,更是我们的精神财富。很欣赏“一生好入名山游”的那份潇洒与浪漫,憧憬着有朝一日,能实现儿时的梦想,游遍普天之下的名山大川。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喜欢涉及山水的诗文,如“细雨骑驴入剑门”,实际是喜欢其中的情调和意境,比如对“未老莫还乡”的游子情怀的欣赏。
B.第2段对南国、北疆、西域、巴蜀等处山水的特点进行概括,构成排比句式,突出了地域特色。
C.本文强调文人的诗歌能带来经济价值,比如李白“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安徽宣城不起眼的小山丘成为名胜。
D.作者固执地认为中国山水与唐诗、宋词、元曲、绘画等艺术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体现了作者对诗意的中国山水的喜爱。
【小题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人与山水之间的关系。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传记,完成下列小题。
有光其人
朱桂英
周有光出身于常州的名门世家,曾祖父一边为官,一边筚路蓝缕创办手工工业,不幸遭遇时代厄运。周有光的一生,也遭到了时代的剧烈冲击,厄运与转机相伴而来。
十岁时,周有光举家移居到苏州,这一搬家可以说改变了周有光的命运。当时的常州人会说,读完中学就行了;苏州人说,一定要上大学;与苏州近在咫尺的上海,则盛行“大学不行,一定要留学”的观念。
经过严格、艰难的连续六天考试,周有光考上了上海圣约翰大学。在这里,他不仅打下了学术基础,也切身体会到了欧美的先进制度。在走入校门前,他不会穿西装,拍报名照片时闹出了把领带、领结一起系上的笑话。西方大学注重通识教育,他主要学国际贸易方向的经济学。周有光在友人、媒体、公众面前娓娓而道大学期间获得的种种方法论和经验时,百年后的国人很难不产生惊讶、羡慕的表情。
1925年的五卅运动,使得很多参与其中的中国学生和老师为了表态而离开圣约翰大学,周有光也在其中。新办的光华大学收容了周有光,他在这里读了两年,毕业后去杭州教书,同时参加银行的工作。
1937年8月13日,被誉为“血肉磨坊”的淞沪会战爆发。正在做银行工作的周有光,常常跟来访的人谈起他死里逃生的一件事。一颗从天而降的航空炸弹落在他身边,气浪将他掀到一条沟里。待他起身之后,发现自己毫发无损,而周围的人全部遇难。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派周有光去美国学习如何办银行。他将工作的业余时间用来读书,他至今仍然念念不忘美国图书馆的服务之好。美国生活不仅让他学到许多专业知识,也体会到了社会管理的很多细节。
内战即将结束,自认患有“左倾幼稚病”的周有光在建设国家、照顾老母的焦虑下急忙回上海,在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教书,同时从事银行工作,但赶上了经济结构推倒重来的时代,最直接的遭遇是薪水骤降。社会主义市场替代资本主义市场,周有光一眼就看出苏联的银行制度落后还不如中国民国时期。此后,深谙西方经济学的周有光,面对正在全国推行的苏联经济学感到格格不入,甚至荒谬。
早在1920年,周有光就参加过上海的拉丁化新文字运动,改革运动是受到苏联的倾力支持,原则方案是在海参崴开会通过。有了这段经历,政府很容易想到这位有经验者。1955年.他去北京参与文字改革会议,结束后就决定留在北京,改行语文。同时期在上海,他的领导、学生纷纷自杀。职业的转换,居住的迁移,使得周有光在陌生环境中躲过了反右运动。别人一直说周有光命大,福星高照。就这样,他进了文字改革委员会,从一个业余研究语言者,变成了大陆的“汉语拼音之父”。
1978年,傅汉思带了些教授组成访问团前来中国,团长是余英时。在中美蜜月期间,又时值外宾的到访,周有光的环境顺势被改善了很多。1984年,周有光终于有机会走出封闭已久的国门。他受邀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会议,分文不带就上了飞机,凭借海外关系顺利办事。他在回忆时很幽默,一句话带过之后的众多出国经历,“从此,人家就知道我没有死掉,常常有人邀请我出国,有时一年出去几次”。
解冻年代里,周有光身上的美式教育背景,为他创造了太多的便利和机会。圣约翰大学的校友散布在世界各地,且多是行业内的翘楚,他们每两年开一次校友会,在新加坡租豪华游轮。当周有光因为年迈而行动不便时,同学们还会把录像带送给他。
经历了波折的生活,见证了时代的多次剧变,周有光在晚年开始思考专业外的政治、历史、文化问题。尤其是1988年12月,他离休了,同年里得到了一台电子打字机可以方便写作。当有了大把闲暇可以挥霍在读书写字上,周有光发表了大量的杂文。
2008年,李怀宇的《周有光百岁口述》出版,把这位关心时事、批判现实的百岁老人带到了普通读者面前。从此,多家出版社来找他出书,出一本火一本。老人的年岁是个奇迹,能在如此高年龄的时候还关注新闻、反思现实政治、倡导民主道路,闻听者很难不会拍案叫绝。
(摘编自2013年01月19日《新京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周有光拥有豪门世家,祖辈的业绩相当显赫,但是由于遭受外来厄运,致使周有光家族一蹶不振,彻底改变周有光的命运。
B.周有光的学术成就离不开在圣约翰大学求学的这段经历,这段经历为他打下坚实的学术基础,获得许多认识问题的方法论。
C.在复旦大学教书期间,整个社会正处于经济结构大调整的阶段,周有光的薪水大幅度降低,以致自己产生了照顾老母亲的焦虑感。
D.周有光在圣约翰大学接受了美式教育,了解了欧美的社会制度,也使他拥有丰富的海外人脉资源,以及太多的便利和机会。
E. 淞沪会战爆发后,周有光经历过一件死里逃生的事情。他反复讲述此事,以表达自己对祖国和同胞的热爱之情。
【小题2】文末叙述《周有光百岁口述》等出版情况,有何用意?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3】周有光的一生“厄运与转机相伴而来”,请问“厄运”和“转机”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结合材料具体阐释。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老而不朽”周有光
张森根
周有光是著名的语言学家,《汉语拼音方案》的主要设计师之一。他不仅在学术生涯中成果丰硕、知识渊博、工作勤奋、思想新潮,还通过读书、养性、敦品、励行,展示了知识分子应具备的社会担当和人生境界。
周有光是个乐天派。抗战期间,他颠沛流离,为了躲避轰炸和谋生,前后转了17个住处,女儿因缺医少药活到4岁就夭折了,他儿子被流弹击中,肠子上被打穿5个孔。好端端的一个中产家庭,就在战乱中落到挨饿的地步。抗战胜利后,他回到上海,身无长物,只能重新开始。但他并不沮丧,依然像战前那样积极工作,关心社会。
如今周有光已经百岁,笔者上门拜见时,仍见他身体硬朗,思维敏捷,十分健谈。许多比他年纪小的老年人都说:人老了,活一天算一天。他却说:“老不老我不管,我是活一天多一天。”他将81岁作为1岁,从头开始算起,他还要继续读书、思考和写作。他真是一位快乐的智慧老人!
周有光说:“真话不一定是真理,但真话一定是真理的前提。”他不想为了个人的利害关系或避祸免灾去说瞎话和昏话。他在知识与理性的层面上,讲自己相信的话,讲自己思考过的话,绝不随风转舵。在学术争论上,他决不当和事佬。他针对一位威望比他更大的学者进行了批驳。这位大学者主张“汉字简化及拼音化是歧途”,乃至反对古书“今译”……周有光一一予以否定。周有光认为,甲骨文中就有简繁之分,古代就有简化字,书法家王羲之经常写简化字;历代都用当代字体改写古书的,因此,“今译”早已有之。删繁就简是“汉字和一切文字的共同规律”。“认为文言比白话优美,那是心理错觉。目前有一股复古风,这是缺乏时代意识和自信心的表现。青年们不可误入歧途。”
周有光为《见闻随笔》撰写前言时写下来“终身教育,百岁自学”这个标题。他上大学主修经济学,工作用的是金融学;去美国后,靠的是进图书馆自学;解放后他一人干三份工作,曾在复旦大学担任经济学教授。他没有洋学校颁发的荣誉头衔,全凭真才实学当上了教授。
1956年,50岁的他改行参加陌生的中国语言文字的现代化工作。他感到平时积累的知识不够用,
与同事存在差距,于是发挥钻研精神,刻苦学习。他不仅参与研制汉语拼音方案,还在创建现代汉字学、研究比较文字学、研究中文信息处理和无编码输入法等方面显露头角。
85 岁离开办公室,他忽然“发现井外还有一个无际无边的知识海洋,我在其中是文盲,要赶快自我扫盲”。他静坐在9平方米的“有书无斋”中看书、思考、写作,草稿先让朋友和晚辈评点修改,有的文章发表后再改正、补充。他晚年出了六七本关于历史、文化方面的学术性文集。他说“不知道读者们会不会笑我幼稚和迂拙”,但读者对这些跨学科研究的文集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他在《百岁新稿》自序中说:“老年读书,我主要读专业以外的有关文化和历史的书籍……首先想了解三个国家:中国、苏联和美国。了解自己的祖国最难,因为……考古不易,考今更难……了解真实的历史背景困难重重。”
“老而不朽谓之圣”,诚如斯人。
(选自《南风窗》,有删改)相关链接:
①周有光,江苏常州人,中国语言学家、文字学家,通晓汉、英、法、日四种语言,青年和中年时期主要从事经济、金融工作,当过经济学教授,1955年,他的学术方向改变,开始专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曾参加并主持拟定《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公布),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大陆的语文改革。(选自王乾荣《周有光:周全而有光》)
②周有光先生做研究工作,与其他学者尤其是学院派学者不同的是,他的研究具有的重要功能是为普通大众服务的,就如拼音方案的制定等,就像他在宁夏五七干校,考虑的是实用型的适合宁夏的经济发展模式。包括他早期的《汉字改革概论》等著作在内,他所要完成的工作是推进中国的语文现代化,为中国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必要的语言条件。
(选自叶芳《有光一生 一生有光:中国最高龄知识分子的百年历程》)
③最近,天津财经大学财政学科首席教授李炜光走访了周先生早年就读的圣约翰大学旧址,对学校简单四个字的校训——“光与真理”印象深刻。他感觉自己似乎一下读懂了周有光。说起周有光,中国社科院颇受人关注的中青年历史学家马勇非常赞叹。在从事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中,他发现,近代思想家的巨大变化大都是年轻时激进,中年时开始调和平庸,到老年时趋向保守。但这样一个规律,被周有光先生用行动彻底颠覆。“他的思想活力、精神活力,能给年轻人带来希望和力量。”
(选自谢湘《百岁周有光:我是认真思考了这个世界的》)
【小题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周有光反对文言文学习,当时社会吹复古风,主张文言比白话美,而周则认为这是缺乏时代意识和自信心的表现。
B.周有光知识渊博,晓四种语言,曾从事经济学研究,后又转行做汉语言研究,主持拟定了《汉语拼音方案》。
C.周有光崇尚“活到老,学到老”。他不理读者嘲笑他幼稚和迂拙,仍在晚年出关于历史、文化方面的学术性文集。
D.周有光晚年研究中国,他认为了解自己的祖国最难,体现出他不以名人自居,坦陈自己困难的谦逊品质。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合理的两项是(  )
A.“老不老我不管,我是活一天多一天”这句话表现出周有光顺其自然、随遇而安、与世无争的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这也是他长寿的秘诀之一。
B.周有光敢说真话,敢说自己思考过的话,在学术争鸣中尤其如此,不随风转舵,不畏惧权威,他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学者应有的责任与境界。
C.周有光做研究有为普通大众服务的意识。不论是经济领域研究发展模式,还是语言文字领域制定拼音方案,他都有服务社会,为大众着想的意识。
D.文章多处引用周有光自己的话,侧面体现出周有光的品质,使读者对周有光的认识更具体可感,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说服力。
E. 本文运用平实自然的语言,口语化地叙述了周有光后半辈子的生活、工作,从做学问和做人等方面展示了一位大家的可贵品格。
【小题3】请结合文章谈谈你对周有光“老而不朽”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被风吹走的快乐
刘国芳
他看见一个快乐的女孩,女孩看见一个人,笑着,又看见一个人,也笑着,再看见一个人,仍笑着。一句话,女孩看见所有的人,都面带笑容。那地方是公园,公园隔壁是一所大学。他估计,女孩是大学里的新生。
公园和大学有一条路通着,这样,就有很多大学生喜欢到公园来。他几乎每天都到公园里锻炼,这样,他就有机会再见着女孩了,而且不是偶然见着,是经常见着。女孩见了他,还那样笑着。多见了几次,他和女孩就有些熟悉了。一次笑过后,他问起女孩来,他说:“小姑娘来自哪里?”
女孩说:“江西。”
他说:“江西哪里?”
女孩说:“资溪乌石。”
他知道乌石这个地方,知道那是大山里。
他听了,当即愣在那里。女孩来自贫困的山区,家里的经济状况肯定不会太好,这从女孩的衣着上看得出来。他这样想着,问起来,他问女孩家庭条件好不好?女孩说不好。他听了,为女孩担忧起来,他不知道女孩这几年靠什么去完成学业。但女孩好像没考虑过这些,他每次看见女孩,女孩都面带笑容,把快乐写在脸上。他有一次看着女孩,认真地想起来,他想一个来自贫困山区的女孩,她真的会快乐吗?有一次这样想着时,他问起女孩来。他说:“看见你天天笑着,你真的快乐吗?”
女孩说:“真的快乐。”
女孩没有骗他,女孩真的快乐。从很小起,女孩就快乐。女孩在山里砍柴,放牛,采山上的野果,除了读书,女孩每天都做着这些事。女孩做这些事时,总是快快乐乐的。到后来考取大学,女孩就更快乐了。但他却断定女孩不快乐,他认为女孩家里条件差,又来自贫穷的山区,跟城里女孩比,有很大的差距,跟城里条件好的女孩比,差距就更大。基于这样的分析,他认为女孩不快乐。得出这个结论后,他忽然同情起女孩来。再见着女孩,虽然女孩还笑着,但他却会在心里发出感叹来,他在心里跟自己说:“多好的女孩啊,怎么会生在山里的穷人家呢?”
他是一个在事业上很成功的男人。他开了很多家公司,财产上千万。从开始同情上女孩后,他就觉得应该帮帮女孩。这后来的一天,他跟女孩说:“如果我跟你说,我想帮助你,你不会拒绝吧?”
女孩听是听明白了,但女孩不知如何作答,只愣在那里。
他继续说:“多好的一个女孩呀,怎么就生在山里的穷人家呢,我估计你家里以后都没有经济能力让你完成学业,所以我想帮你。”
女孩还是不知怎样作答,但女孩心里已经很感动了。
毫无疑问,女孩遇到贵人了。不错,他随后就给了女孩好几千块钱。在以后的几个月里,他还给了女孩不少钱。不仅如此,他还多次带女孩去高档宾馆吃饭,给女孩买名牌衣服和时尚手机。他还带女孩去过他住的地方,那是一幢非常漂亮的别墅。女孩见了,当即惊叹起来,女孩说:“哇噻,这样漂亮呀!”
这年寒假,女孩回家了。到家后女孩忽地觉得不对劲了,女孩觉得村里破破烂烂,家里也一样,房子乌黑,到处倒篱烂壁。再想想城里人家的别墅,女孩心就寒了,觉得自己的家太穷了。再看看父母,穿着满身补丁的衣服,一身泥巴,要多难看有多难看。
女孩皱起了眉头。
皱起的眉头是心里的结,女孩心里有了结,她不可能像从前一样快乐了。
女孩后来经常皱着眉头,女孩现在心里有怨恨了,女孩怨恨自己出生在那样贫困的山区,出生在那样穷的人家。他也看见女孩经常皱眉,但他不明白女孩为什么皱眉。他仍一如既往地资助女孩,给女孩钱,给女孩买好东西。他认为女孩有了钱,就不会皱眉,就会快乐。
但这已经不可能了。
女孩第二年寒假回家时仍不快乐。女孩走在村里,看见满地的烂泥,满地的鸡屎狗粪,女孩便皱起了眉头。女孩很想让自己快乐,让自己像从前一样快乐,女孩想象以前自己在山脚下放牛,在山上砍柴、采野果,女孩觉得那时候才是真的快乐。女孩为了找回这样的快乐,有一天也上山了。但在山上才走几步,就被山上的蔷薇把她身上价格不菲的衣服裤子挂烂了。
女孩的眉头又皱了起来。
女孩这天做了个梦,梦见她快乐地放着牛,快乐地在山上砍柴,快乐地采摘着山上的野果。但一阵寒风吹来,把女孩冷醒了。
女孩醒了后明白,快乐对她来说,已经是一个遥远的梦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多处写女孩笑着,写出了女孩的快乐,也与后文女孩经常皱着眉头形成对比,这一对比引发读者思考。
B.文中的“他”是一个善良的人,但也是一个可悲的人,他固执地认为金钱能带给女孩快乐。作者对“他”是持批判、嘲讽态度的。
C.“女孩在山里砍柴,放牛,采山上的野果……”属于插叙,对女孩的快乐补充解释,使内容更充实。
D.精短的篇幅里,浓缩了丰富的生活容量,简单的故事,却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和冲击力,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社会价值的终极关怀。
【小题2】小说以“快乐”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
【小题3】小说标题“被风吹走的快乐”有什么含义?结尾“女孩醒了后明白,快乐对她来说,已经是一个遥远的梦了”,请结合全文内容及你的人生体验,给这个女孩提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