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日,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检察院披露了一件以在校大学生为作案对象的“校园贷”“套路贷”案件,现阶段共批准逮捕犯罪嫌疑人11人。被害人因沉迷网络赌博,不仅花光了父母给的生活费,还欠下不少债务,在同学的介绍下到校外某贷款公司借钱,后因无法及时偿还贷款,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欠款数目从6000元累积到10余万元,翻了近20倍。
(摘编自《高校学生陷“校园贷”,借1.3万欠100余万》,《法制日报》2018年5月2日)
材料二:
记者从教育部获悉,一些不良校园贷机构利用虚假宣传,诱骗在校大学生陷入“套路贷”“高利贷”陷阱,“小贷”滚成“巨债”,并采取威胁、恐吓甚至暴力方式催贷。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再次提醒广大学生务必“提高警惕”“找准组织”“理性消费”。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表示,不良校园贷机构往往采取虚假宣传的方式,以降低贷款门槛、隐瞒实际资费标准为诱饵,诱骗学生过度消费,其本质就是打着善意的幌子,行诈骗、敲诈之实。广大学生要提高警惕,对广告中的“免费”“优惠”“打折”要多留一份心眼、多打几个问号。平常要多学一些金融常识,增强防范意识,提高自身对网贷业务甄别、抵制的能力,切勿盲目信任。而学校和家长作为监护的责任主体,则需在思想引导、风险教育上下功夫。
(摘编自《不良校园贷“免费”套路藏风险》,《北京晚报》2018年5月2日)
材料三:
校园贷沦为“校园害”的背后,既有社会层面的问题,也有容易被忽略的教育问题。正如有人所言,我们的大学生还缺少财商教育。例如,金融被举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和血液”,金融理财能力被称为“公民实现富裕幸福生活的基础”,金融常识这堂课应该在大学生中普及,尤其是在网上借贷流行、电子支付普及的今天。试想,如果高校能够与时俱进,多进行一些金融常识方面的教育,在普及知识中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在剖析案例中提升学生的防骗能力,在培养财商中提升学生的理财能力,那么学生哪怕看不穿校园贷的套路,也会有所警惕。目前,教育部已要求各高校重视金融知识教育,加强对不良校园贷的警示教育,这无疑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非法校园贷走了,但换个马甲的新骗局还可能登场。加强财商教育,就相当于为大学生披上抗击诈骗的盔甲。
业内人士认为,非法校园贷潜滋暗长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借贷机构用较低的门槛诱骗学生上当;二是大学生金融知识匮乏;三是虚荣心所致。就此而言,大学生在学习金融常识的同时,也需要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当收入满足不了消费、能力撑不起欲望,该怎么办?面对捉襟见肘的经济状况,是否非要进行超出自身能力的高消费?这就需要学会自我管理、自我驾驭和自我克制。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是成长成才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如果不善于自我管理,最终就会迷失自我。“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贷款消费已成时代潮流,不应再被妖魔化。当非法校园贷被禁绝,也应增加合法借贷资源的供给。据报道,目前已有多家银行开办针对大学生小额信用贷款的业务。
(摘编自《别让校园贷成为“校园害”》,《人民日报》2017年9月8日)
材料四:
曾经被叫停的校园贷死灰复燃。尽管国家发文规范,任何网络贷款机构都不允许向在校大学生发放贷款,但面对大学生这样一个手中有余钱、心智不够成熟、社会经验又不足的“肥羊”群体,仍有不少人在打着校园贷的主意。
近日,据报道,记者发现闪银、拍拍贷、及贷等平台在国家取缔校园贷之后,仍悄悄从事该业务。在记者测试的平台中,仍从事校园贷的占比超过42%。其中,闪银平台向学生发放高利贷年化利率高达199.38%,该平台还“发明”了变种砍头息,借1000元,实际只得790元。
而拍拍贷虽提示学生不能借钱,但仍成功下款。借款本金1000元,每期还款105.21元,以IRR公式计算可知,实际上在拍拍贷借款利率为年化45.39%,高于24%的法定利率;及贷则是年利率高达71.56%,还在十分隐蔽的地方搭售保险。
另外,也有不少校园贷以“求职贷”“培训贷”“创业贷”等名称作为替换,继续蒙骗学生。
(:前瞻经济学人《留心了,“校园贷“死灰复燃套路依旧多!》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些不良校园贷从“小贷”滚成“巨债”,这与一些大学生轻信不良校园贷机构虚假宣传、不识其套路陷阱有很大的关系。 |
B.在网上借贷网络支付流行的今天缺乏金融常识是大学生易上当受骗的原因之一。 |
C.当代大学生消费需求旺盛,爱好时尚和潮流追求超前消费,为非法校园贷的滋生提供了温床,所以大学生要加强财商教育。 |
D.校园贷沦为“校园害”,原因是多方面的。家长和学校都有责任正确引导学生,使学生加强防范意识。 |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通过具体案例对某类非法校团贷的形成进行了报道,材料二则介绍了非法校园贷的一些具体形式并对学生做了提醒。 |
B.不良校园贷机构采取“免费”“打折”等虚假宣传隐瞒了其诈骗意图,这是某些大学生陷入“套路”“高利贷”陷阱的原因之一。 |
C.“求职贷”“培训贷”“创业贷”等名称就是校园贷的幌子其目的是继续蒙骗学生。 |
D.大学生成长成才关键是要学会自我管理,如果学生自己不能提高警惕、抵制诈骗,即便非法校园贷没有了,还可能会有新骗局出现。 |
【小题3】依据文本,概括“砍头息”的意思,以及大学生如何才能有效防止陷入非法校园贷的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