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例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乡土本色
费孝通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对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
C.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
D.无论是生活的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与俱,再熟悉不过的,于是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25 09:33: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日前,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超37亿,登顶国内动画电影票房冠军。热血昂扬的故事内核、震撼惊艳的视觉特效、对经典神话故事的创造性改造,获得不少观众好评。回看近些年文艺市场诸多口碑佳作,“燃”是它们共有的标签。“燃作”正以火热的流行姿态,走红于当下文艺市场。

一部作品“燃”,必是作品中生起一团火,令人振奋,引人共鸣。剥离创作手法和叙事技巧的外壳,火种就是作品中极具感染力的正能量精神。《大江大河》中大时代下小人物的励志拼搏、《士兵突击》中许三多不抛弃不放弃的奋斗意志、《我在故宫修文物》数年如一日打磨一件国宝的工匠精神……看这样的作品,我们与其说被一个个人物故事“燃”到,不如说被涌动其间的进取、勇敢、专注的精神气质感染。“燃作”流行,折射出人们对正能量文艺作品的旺盛需求和热情接受,在当下丰富多元、竞争激烈的文艺市场,正能量题材依然是“刚需”。

回望新中国成立以来70年的文艺成就,那些至今为人称道、传播甚广的文艺佳作,很多都充溢饱满的正能量精神。以“青山保林”(《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安》《林海雪原》)为代表的红色经典,不只是50后、60后的燃情记忆,还经由影像化、舞台化改编,成为几代人共同的精神养分;小说《平凡的世界》里主人公敢闯敢干、锐意进取的精气神,在多少人的青春记忆里闪闪发光;《亮剑》《闯关东》等影视剧作,不管什么时候回看,都让人内心激动、热血沸腾。这些“燃作”题材不同,形式多样,但无一不激发人们对真善美的渴望,无一不传递积极向上的生命力量。

有人说,时代在变,现如今媒介日益发达,生活节奏显著加快,海量信息冲击之下,文艺还执着于正能量是否已经过时?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网络平台普及,文艺创作门槛逐渐降低,确有一些不良创作风气,或以颓废为美,或以恶搞为能事。事实证明,于思想上无精进、于情感上无促进的文艺作品最终会被市场和受众抛弃。无论时代怎么变,人们对真善美的需要只会持续炽热,对文艺作品“走心”的需求只会更加强烈。如何引领正向价值,呼应大众对现实人生的积极追求,是今天创作者的重要使命。正能量最易感染人,经由感染人实现提升人,恰是文艺创作的永恒目的。从这个角度看,正能量题材拥有更高远的艺术追求、更长久的艺术生命。

当然,并非有正能量就是成功的“燃作”,还须有扎实的故事和优质的形态做支撑。正能量的故事若要避免主题先行,将情怀落地、真正打动受众,需要精良的艺术水准、精妙的讲述能力。电影《战狼Ⅱ》成为标杆“燃作”,依靠的不只是家国情怀和英雄精神,还有紧凑跌宕的故事剧情、引人赞叹的视效呈现。当冷锋一次次化险为夷,当逼真的斗争场面清晰展现在眼前,观众得以真正的沉浸和共情,冷锋身上的精神气质才会真正感染人、打动人。《林海雪原》中杨子荣智勇双全、正直无畏的形象令人难忘,若没有生动曲折的线索铺垫和故事设计,这样的正气形象也难以生动鲜活。柴好方能火旺,好的内容设计、艺术手法就是一捆捆好柴,保证正能量的故事越燃越旺。

现如今,大众文化形态日益丰富,我们有太多文艺样式可以为正能量题材赋能。一部影片可以收获几十亿票房、一条暖心的短视频可以收获数百万点赞,5G时代,我们诠释、展现正能量故事的手段会更加多元。此时,更需要文艺创作者从广袤现实中寻找真挚动情、振奋人心的好故事、好素材,以更及物更及人更丰富的艺术形式,创作出一批批精品“燃作”,满足大众对优质正能量作品的真切期待。这是时代的呼吁,也是文艺创作者应尽的职责。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燃作”正以火热的流行姿态,走红于当下文艺市场,反映人们的刚性需求
B.“燃作”能够激发人们对真善美的渴望,其中不乏传递积极向上的生命力量
C.“燃作”能够感染人,提升人,拥有更高远的艺术追求,更长久的艺术生命
D.“燃作”的成功依靠的是正能量的传递,可以缺乏扎实的故事和优质的形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采用的是并列结构
B.文章论证兼顾历史与现实,既有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有对当下创作的分析
C.文章列举《士兵突击》等例子,不仅诠释“正能量精神”的内涵,也佐证了观点
D.文章末端论证新时代更需要文艺创作者尽自己的职责,创作出更多的“燃作”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个正面人物故事证明,人们只喜欢涌动着进取,勇敢,专注的精神气质的文艺作品
B.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艺创作,充溢着满满的正能量精神,所以取得卓越的文艺成就
C.《林海雪原》中塑造杨子荣形象,既赋予正能量,又依托曲折的情节,这符合文中理念
D.当下,诠释和展现正能量故事的创作手段更加多元,因此已创作出一批批精品“燃作”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悲愤画家”廖冰兄
著名漫画家廖冰兄一生作品达上万幅,表现了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宽广的人文胸怀,被称作“浓缩的百年中国史”。其中,尤以“为被害的善良而悲,为害人的邪恶而愤”的“悲愤漫画”最 为出名。“悲愤漫画”成为廖冰兄代千万人发声的最好工具。
廖冰兄1915年10月出生于广州,读中学时即开始作漫画,20世纪30年代初期,17岁的廖冰兄开始发表漫画。此时发表在上海《时代漫画》等刊物上的作品,虽然以趣味为主,但其中有些作品却是以幽默含蓄的笔调来批判人世的冷酷、虚伪和不公平,甚至试图穷究这些社会现象的根蒂。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廖冰兄画了一批宣传抗日的漫画,然后带到广州、武汉展出。1938年秋,廖冰兄又创作了《抗战必胜连环画》 。这套连环画200多张作品立意新颖,题材广阔,刻画入木三分。这些作品“无论在前线还是在后方,都犹如激励军民的号角,响彻云天;更如射向敌人的炮弹,威力强大。它们和千千万万的正规军和游击队融为一体,并肩作战,终于赢得了这场民族战争的最后胜利”。
1945年8月,日本投降,蒋介石在美国的扶持下加紧调兵遣将,准备发动全国内战。惨遭八年战乱中的中国人民又一次面临光明与黑暗的抉择。此时,廖冰兄用了半年时间,画了一百多幅漫画,以总题为《猫国春秋》,在重庆、成都、昆明等地展出,这组画抒发了人民对蒋介石独裁政权暴虐与腐败的积愤,以人形的猫鼠来隐喻反动派中的各种分子既狼狈为奸,又互相争夺的丑态,喷发着对蒋家王朝暴虐和腐败的积愤。其中《染血求知》为代表作,当时贪官污吏层层剥削经费,使当时在校学生的伙食质量急剧下降,即便如此,学生们仍然在蚊虫肆虐、夜无明灯的环境下读书学习。这是一幅20世纪40年代中国惊心动魄的“寒士图”。作品展出时人海如潮,不少学生、农民、工人竞相携带铺盖,披星戴月徒步赶到展区,露宿街头,通宵达旦排队购买入场券。作品对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争取和平反对内战起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影响如此广泛的画展是前所未见的。
1947年,内战已经打响。廖冰兄移居香港。到香港后,廖冰兄加入了中共香港文委领导下的“人间画会”。在廖冰兄的倡议下,“人间画会”举办了“风雨中华”大型漫画联展,反映了中国“遍地哀鸿,弥天战火;金风钞雨,动荡中华”的现状。这是香港有史以来观众最多,影响最大的政治漫画展。
建国初期,为配合形势,廖冰兄作了不少时政漫画,其中《打油词画赠教条主义者诸公》为代表作。这组画对“花朵必须向上,太阳只需初升,画人定要笑盈盈,作画清规三订”的教条主义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今天看来仍具有借鉴意义。1957年,廖冰兄也因此画被打成右派,自此停笔长达22年。
1979年,经过拨乱反正之后,廖冰兄的被“活埋了二十年”的漫画重新走上历史舞台。在廖冰兄晚年的作品中,以对十年浩劫进行深刻反思的组画《噩梦录》(1979年)和《残梦纪奇篇》(1994年)的影响最大,令人警省。其中《蝇的株连》记录了“极左”路线制造的历次政治运动——“用重磅的炮弹对付一只小小的苍蝇”,而炸弹之下是无数无辜的良民。画面令人触目惊心。《自嘲》描绘了自己长期封闭在瓮中,身心扭曲,痛苦不堪;在瓮破之后,仍然不敢动弹的状态。表面上,这幅画描绘“文革”留下的精神创伤,反映的是个体的悲剧,实质上概括了整个中华民族一代人的悲剧。作品于夸张之中满含辛酸,于感慨之中多有庆幸,成为那个特殊时代不可磨灭的符号。“漫画不是玩笑,不是点缀,漫画是一种责任。”这正是廖冰兄倾尽一生为之奋斗的座右铭。
相关链接
①廖冰兄(1915~2006),我国著名漫画家,其漫画尖锐活泼,针砭时弊,具有较强的社会批判意义。融中国画、西洋画、儿童画、版画、水彩、水粉画于一身,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2003年9月,荣获中国文联、中国美术家协会颁发的第二届中国美术金彩奖成就奖,出版有《冰兄漫画》(1932年至1982年作品选)。因病医治无效,于2006年9月22日去世,享年91岁。
②中外古今的漫画大师大都偏于幽默以及所谓黑色幽默,而我的作品却偏于发泄悲愤,不是使人感到轻松,而是感到压抑、震撼。为被害的善良而悲,为害人的邪恶而愤,故我所作多是悲愤漫画。
(廖冰兄自语)
③廖冰兄有火一样的性格。他生性刚烈,从来不怕得罪人,历经多个时代而尖刻批判的“硬汉”精神不改。画如其人。他的画中有蔑视王法僧规、锄强扶弱的鲁智深;有憨直、纯真、天不怕、地不怕的黑旋风李逵……
(著名漫画家方唐评廖冰兄)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廖冰兄中学开始创作漫画,一生作品达上万幅,尤以“悲愤漫画”最为出名,他也被称为“浓缩的百年中国史”。
B.中外古今的漫画偏重于幽默,但廖冰兄却选择了令人感到压抑的“悲愤漫画”,可见他有着超出常人的胆识与气魄。
C.为了对黑暗现实进行揭露和批判,廖冰兄画了一幅题为《猫国春秋》的画,反映了中国“遍地哀鸿,弥天战火;金风钞雨,动荡中华”的现状,在重庆、成都、昆明等地展出引起轰动。
D.文章按时间顺序介绍了廖冰兄人生不同阶段的主要漫画创作,并对廖冰兄的艺术成就和人格品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E. 廖冰兄的漫画尖锐活泼,针砭时弊,具有较强的社会批判意义,因此在文革中被打成右派,他的作品也被“活埋了20年”。成为那个时代的人生悲剧。
(2)廖冰兄的“悲愤漫画”创作共分几个历史阶段?在不同阶段各自有着怎样的主题内容?请加以概括。
(3)廖冰兄为什么选择创作“悲愤漫画”?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所谓海绵城市,就是城市像海绵一样,遇到降雨时能够就地或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径流雨水,补充地下水,需要时再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加以利用。
建设海绵城市是中国提出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水问题综合治理理念,是中国综合解决城市水问题的宏伟系统工程。
建设海绵城市,需要考虑的一大现实是中国地区差异性大,中国东西南北中,面临的问题不一样。比如北方多缺水,南方更容易内涝。海绵城市的建设应该立足具体问题因地制宜。
(摘编自《海绵城市试点两年多,带来的好处真不少》人民网2017.08.17)
材料二:
外媒称,在面临迅速的城市化和极端天气这两大挑战的情况下,中国正采取一种新策略:将城市变成巨大的“海绵”。30个试点城市正试图锁住更多的水分,以帮助应对从洪涝灾害到极端高温和污染等一系列问题。
就像许多国家一样,中国在迎来迅速的城市化的同时,也面临着洪水、水资源短缺和酷暑等极端天气,这两个问题都可能让更多的人面临危险,但是2015年发起的建设海绵城市的行动旨在降低这种威胁。
报道称,试点城市负责设法吸收、存储、过滤和净化雨水,并将之留在他们的区域内,当需要时再放出来用于再利用,而不是通过下水道和管道任其流走。
这些城市,包括北京、深圳和上海在内,在以节水方式重新进行城市规划的过程中获得了资金支持和实际的帮助,目的是到2030年把中国80%的城市地区都变成“海绵”。
报道称,这一雄心勃勃的努力的核心就是雨洪利用和水资源保护。
但是随着中国和世界各地的城市地区气温升高,海绵城市还有另外一大好处:它们可以减少热浪的袭击,尤其是在大量混凝土和沥青吸收热量的城市地区。
树木和其他植物可以吸收水分并通过蒸发将之释放,这带来了冷却效应,就像人通过出汗降温一样。
就在中国南方遭遇暴雨和洪水之际,人口达到2400万的大城市上海却在摄氏40.9度的高温中蒸烤。
建设海绵城市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并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
报道称,建设海绵城市的举措包括建设绿色屋顶和外墙,打造城市湿地和沟渠,将用过的水过滤用来补充蓄水层、灌溉花园和城市农场,冲马桶并打扫房间。
(摘选自《外媒关注中国“海绵城市”计划》参考消息网2017.10.03)
材料三:
白城是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从2015年开始,白城市投入68亿元进行海绵城市建设和老城改造,这是白城历史上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最多,规模最大的城市改造建设工程,也是最贴近群众需求,最被群众所关注的“民心”工程。两年时间里,从道路拓宽改造到地下管网提质完善,从小区美化到巷道改造,从公共设施配套到公用绿地建设……越来越多,越来越明显的改变被人们所感知。
“起风满天土,下雨就成河。”以前,这句话常常被白城人用来描述自己生活的城市。随着海绵城市建设的推进,这句话一定会被人慢慢忘记。
(摘编自《“海绵城市”:从概念走进人们的生活》吉林日报2017.10.20)
【小题1】下列对海绵城市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海绵城市在遇到降雨时能够吸收储存雨水,补充地下水,需要时还能释放出来加以利用。
B.海绵城市建设需要考虑地区差异性大、面临问题不一样的实际情况,视具体问题因地制宜。
C.海绵城市是在面临城市化加速和极端天气两大挑战的情况下,我国采取的一种新策略。
D.海绵城市建成后,一定能够降低城市化带来的洪水,水资源短缺和酷暑等极端天气的威胁。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
A.材料一指出建设海绵城市符合国情,同时要考虑地区差异性;材料三报道了首批试点城市白城取得的显著成果。
B.材料二报道中国正采取将城市变“海绵”策略,30个城市正试图解决从洪涝灾害到极端高温等问题。
C.新闻报道北京、深圳和上海等以节水方式重新进行城市规划,是为了获得更多资金支持和实际的帮助。
D.建设海绵城市是我国综合解决城市水问题的宏伟系统工程,能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
E. 从材料三可知,只要最多地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最大规模地进行城市改造,就能满足群众需求。
【小题3】海绵城市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好处?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天眼之父”南仁东:梦想与坚守
2017年9月15日,72岁的南仁东在美国治疗肺癌时去世。“他说,如果有一天他真的不行了,他就躲得远远的,不让我们看见他。”FAST工程调试组组长姜鹏回忆说,这可能就是南仁东的性格,希望保持着最有尊严的形象。
姜鹏来天文台面试的时候,并不知道南仁东是谁,“只是感觉到他强大的气场,一看就是头儿,甚至有点像‘土匪头儿’。”南仁东在工地上随意地穿着大汗衫,鼻梁上架着近视镜和老花镜,回北京又变回了时髦老人。“出国参加学术会议也很注重形象,要带一箱子衣服去。”FAST工程办公室副主任张海燕说。
南仁东是1963年吉林省的高考理科状元,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系,在北京天文台读天体物理学的研究生。他是一个爱好艺术和哲学的科学家,尤其喜欢画画,在日本国立天文台访学期间,创作了油画《富士山》,至今仍挂在校教学楼的大厅里。“有一次我问他,为什么反射面周围的六座百米支撑塔要等间距排布,打乱排不是能减少很多工作量吗?结果他就一句话,‘那样不好看。’别看他忙,但做PPT特别讲究,有一次开完会其他单位的人问我,你们是请专人帮忙设计PPT吗,怎么版式那么好看?其实都是南老自己做的。”FAST工程副经理张蜀新回忆道。
“也许是因为喜欢艺术,他和一般科学家不太一样,想法不受拘束,很有想象力,经常会冒出很多创新点出来。”FAST工程接收机与终端系统高级工程师甘恒谦说。
数千块单元组成的球面主动反射面技术是由南仁东主导的FAST最大创新点之一,目的是通过改变单元反射面的位置来保持整个反射面的抛面形状。而FAST的反射面要进行大范围的运动,每一个单元反射面的作用是要将球面改成抛物面,通过主动的变形实现对天体跟踪式的观测。而要实现这种跟踪观测,对反射面上空的馈源舱定位精度要求很高。
当时他们做过几个馈源支撑缩尺模型试验,馈源舱的指向一直不能达到最大的观测角要求。“由于馈源舱是由塔上的钢索拉动的,角度始终趋向于水平状态,如果达不到40度的角度,就看不到银河系的中心。”甘恒谦说,南仁东很有想象力地提出,在馈源舱周围加一圈流体或半流体的“水环”,流体受到重力影响集中在某一方向,可以有效补偿姿态控制的不足,会使馈源舱的角度发生相应变化。不过后来通过与德国科学家的合作,FAST最终采用了钢索牵引驱动的轻量化柔性馈源支撑模式,“水环”的方案没有被采纳,但南仁东的想象力确实让项目组其他成员印象深刻。
与传统射电望远镜采用独立分块反射面单元技术不同,FAST主动反射面的主要支撑结构采用了创新性的索网技术,2002年FAST技术年会上,南仁东第一次正式提出这个概念。“我问南老师,原来的技术应用很成熟了,为什么要改?他说:‘很简单,因为省钱。反射面放在索网上面,坑的弧度要求就没那么高了,不然工程耗费会非常大。”’甘恒谦说。
但索网的制造和安装难度相当大,首先是钢索结构超高疲劳性能的要求。钢索结构疲劳强度不得低于500兆帕,他们从知名企业购买了十余种性能最好的钢索结构进行疲劳试验,结果没有一家符合FAST的要求。
“一开始并没有想到寻找合适的钢索材料会面临如此大的困难,”姜鹏说,“当时南老压力太大了,在两年内,几乎总是寝食难安,这是FAST项目遭受到的最大的一次危机。”在想解决方案时,南仁东又开始了他天马行空的想象。“他甚至提出用弹簧作为弹性形变的载体,来解决钢索的疲劳问题。我觉得很不可思议,最后拿出一个终极版的弹簧方案,目的是说服他,如果这个方案不行,其他弹簧方案也不用考虑了。但他这么说,其实是望希大家都能发散思维,提出更多的新方案出来。”
FAST对钢索结构的性能要求已经远超国内外相关领域的规范,因此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够提供相关产品,南仁东等人只能将方向转向钢索的研制中。当时发现并无可借鉴的经验,FAST必须从头开始解决材料的问题。姜鹏回忆说,因为无法确定问题的根源,所以研制工作要在涂层改善、锚固技术等几个方向上同时开展。在两年的时间里,经历了近百次的失败,几乎每一次的实验,南仁东都亲临现场,沟通改进措施。他们请来上海、南京等地的十几家单位以及国外钢索结构的顶级专家一起评审,同时也幸运地找到一家既懂技术又有经验,同时愿意配合的厂家,在工艺控制上为FAST提供经验和产品,最终钢索结构才终于被研制出来。
(节选自吴丽玮《“天眼之父”南仁东:梦想与坚守》)
(注)①馈源舱:里面装置有馈源,也叫作超宽带接收机,是FAST接收和回传信号的最核心部件,整个射电望远镜的反射面所接收到的全部宇宙信号,都靠它来收集。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南仁东油画《富士山》至今仍挂在国立天文台教学楼的大厅里,说明他在艺术上有一定的造诣,也有着自己的艺术审美。
B.南仁东作为一位科学家,能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不时地展现出艺术方面的想象和灵感,对于当今社会人才的培养模式,很有启示意义。
C.姜鹏来天文台面试时对不认识的南仁东的感受是“强大的气场”“头儿”“土匪头儿”,这表明南仁东既有魅力,又让人惧怕。
D.由南仁东领导的FAST工程在研究过程中遇到诸多难题,尤其是钢索结构的研制,经历近百次失败才取得成功,表明科学成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在FAST工程办公室副主任张海燕眼中,南仁东不同场合的不同着装,既体现出他对职业的尊重,也表明他为人并不古板。
B.作为理科状元,清华无线电系的高材生,南仁东爱好艺术和哲学,尤其画画,这对他今后的科学研究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C.FAST采用球面主动反射面技术,主要支撑结构采用创新性索网技术,主要表现他在工作中十分注重追求美感。
D.本文写作上大量引用南仁东身边人的评说,客观真实地表现了南仁东的生活格调、兴趣爱好、工作态度,人物形象立体丰满。
E. 本文前面以较少篇幅介绍南仁东相关经历,后面以较多篇幅介绍天眼FAST相关情况,分别照应标题中的“梦想”与“坚守”。
【小题3】在“天眼之父”南仁东身上,你认为有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谈到设计,大家首先想到美观、酷、炫,这远远不够。

就像设计一个杯子,如果设计者只想着杯子,500年以后他设计的东西还是杯子。但我们要的不是杯子,是解渴,或是为表示心意给朋友当礼品。要解决的问题不同,设计也不同。工业设计的内涵就是要适应人文环境,同时要解决问题。设计不仅要考虑表面看到的东西,还要考虑适用、安装问题,生产、维修问题以及回收再利用等等。

衣服脏了怎么办,过去都用棒槌、搓板洗,现在有洗衣机了,但一定离不开洗衣机吗?在西方或香港,很多地方都有洗衣房。一边看书、上网、喝咖啡,一边洗衣服,沟通了邻里关系,还节约了资源。洗衣方式随着时代发展而进步,我们需要的其实是干净的衣服,而不是洗衣机,这就是共享经济。

中国土地资源有限,人口众多,今后的发展需要设计。设计要提出健康康合理的生存方式,它不是要人买什么东西,而是通过现代技术、现代方式的融合提出新的方案,把问题解决了。

工业设计不是设计一个物品,是要能生产、制造、流通、使用、回收,这是设计要考虑的。只钻在技巧或手段上,没有系统思维的设计师不是好设计师。

我们现在提出中国方案。中国的特点是什么?我们中国到底要做什么?

中国地大物博,人多,这是优势。但地大了什么地形地貌都有,发展不平衡,且人均资源也太少。

因此设计者首先是要理解中国传统精神,不要只追求表面符号。中国的传统丈化、传统哲学重点不是物和符号,而是传统精神。设计要看到传统的优势。注重研究人的行为,研究人行为发生的时代背景,我们就可以走在世界的前面。

工业设计是中国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器。中国方案要通过设计角度提出来。

迄今为止,我们引进的技术,大都仍在引进时的水平上徘徊。外国人不让我们引进的,我们都创新出来了,而且跟世界可以比肩。这就是引进后消化的问题。中国是制造大国,“制”是人家的标准工艺流程,流水线是人家的,我们只是“造”。所以转型升级做的就是消化,要把自己做大做强,解决中国“制”还是中国“造”的问题。

以解放牌汽车为例,1957年建厂,引进苏联技术,到1987年生产的还是四吨半的车,30年没有消化创新。高铁是日本、德国、法国的原始专利,它们的高铁遇到的问题很小,到中国遇到的问题复杂多了,一个春运就是二三十亿人次的流动,南北、东西各5000公里,有冻土带、沉降带,有高原、沙漠。经过消化创新后,中国的高铁专利,远超那几个国家。

中国设计不能单打独斗,要合作。工业化最大特点是有了机器,有了流水线、所以要分工提高致率,但合作才是工业革命的本质。在工厂,图纸是命令。上流水线之前,在精密分工之前,必须想着每一道工序跟下一道工序,每个零件跟所有的零件能组装成一个合格产品。工业设计的最大特点是生产关系变了,产业链改变了,分工合作机制变化了,设计不理解这个,将永远在后面爬,而我们现在很多人还不明白。

(摘编自柳冠中《工业设计:打造我们自己的中国方案》,《光明日报》,2018.6.24)

【小题1】下列设计符合作者提出的工业设计理念的一项是(   )
A.某机构组织了一次厨房设计比赛,有一个设计美轮美奂,占地40平方米,起名巴黎左岸,很多人见了都叹为观止,心动不已。
B.上世纪,有设计师给某使领馆设计照明装置,將灯具嵌隐于较低矮的顶棚内,虽保证了照明需求,但被人笑他的设计“不叫灯”。
C.供应美国的别克昂科烕汽车,是在烟台东岳基地生产的,销售业绩很好,证明中国在技术制造方面有能力达到各国的生产标准。
D.京韵四合院民宿酒店采用纯中式设计,拒绝现代设施,简单装修,红灯笼照明,灰墙砖地,保留了原汁原味的老北京四合院风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实际出发,提出了“中国方案的工业设计要适应中国特点解决中国问题”的观点。
B.作者从工业设计的角度,阐明了“什么是中国方案,以及中国方案要做什么”的问题。
C.作者举出解放牌汽车的例子,是为了印证高铁引进中国后经过消化创新解决了中国的实际问题。
D.文章在论述观点时,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及对比手法,力图让人明白工业设计的真正理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设计者只想着杯子,500年以后他设计的东西还是杯子,是因为他只是在设计物品。
B.工业设计要求设计师有系统思维,不要在技巧或手段上下功夫,所以不需要追求完美。
C.中国工业设计要想走在世界前面,就要研究当今时代人的行为,以及行为发生的背景。
D.中国设计师很多都不了解变化了的生产关系,不懂得分工合作机制,所以设计无法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