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例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乡土本色
费孝通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对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
C.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
D.无论是生活的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与俱,再熟悉不过的,于是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25 09:33: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汉代艺术的美学风貌

李泽厚

①人对世界的征服和琳琅满目的对象,表现在具体形象、图景和意境上,则是力量、运动和速度,它们构成汉代艺术的气势与古拙的基本美学风貌。

②这种“气势”甚至经常表现为速度感。而所谓速度感,不正是以动荡而流逝的瞬间 状态集中表现着运动加力量吗?你看那著名的“马踏飞燕”,不就是速度吗?你看那“荆轲 刺秦王”,匕首插入柱中的一瞬间,那不也是速度吗?激烈紧张的各种战斗,戏剧性的场面、故事,都是在一种快速运动和力量中来展现其磅礴的“气势”。一往无前不可阻挡的气势、运动和力量,构成了汉代艺术的美学风格。它与六朝以后的安详凝练的静态姿式和内在精神是何等鲜明的对照。

③也正因为是靠行动、动作、情节而不是靠细微的精神面容、声音笑貌来表现对世界的征服,于是粗轮廓的写实,缺乏也不需要任何细部的忠实描绘,便构成汉代艺术的“古拙”外貌。汉代艺术形象看来是那样笨拙古老,姿态不符常情,长短不合比例,直线、棱角、方形又是那样突出、缺乏柔和……但这一切都不但没有减弱反而增强了上述运动、力量、气势的美,“古拙”反而构成这种气势美的不可分割的必要因素。如果没有这种种“拙笨”,也就很难展示出那种种外在动作姿态的运动、力量、气势感了。过分弯的腰,过分长的袖,过分显示的动作姿态……“笨拙”得不合现实比例,却非常合乎展示出运动、力量的夸张需要。“气势”与“古拙”在这里是浑然一体的。

④如果拿汉代画像石与唐宋画像石相比较,如果拿汉俑与唐俑相比较,如果拿汉代雕刻与唐代雕刻相比较,汉代艺术尽管由于处在草创阶段,显得幼稚、粗糙、简单和拙笨,但是上述那种运动、速度的韵律感,那种生动活跃的气势力量,就反而由之而愈显其优越和高明。尽管唐俑也有动作姿态,却总缺少那种狂放的运动、速度和气势;尽管汉俑也有静立静坐形象,却仍然充满了雄浑厚重的运动力量。汉代艺术那种蓬勃旺盛的生命,那种整体性的力量和气势,是后代艺术所难以企及的。

⑤形象如此,构图亦然。汉代艺术还不懂后代讲求的以虚当实、计白当黑之类的规律, 它铺天盖地,满幅而来,画面塞得满满的,几乎不留空白。这也似乎“笨拙”。然而,它却给予人们以后代空灵精致的艺术所不能替代的丰满朴实的意境。它比后代空灵的美更使人感到饱满和实在。与后代的巧、细、轻相比,它确乎显得分外的拙、粗、重。然而,它不华丽却单纯,它无细部而洗练。它由于不以自身形象为自足目的,就反而显得开放而不封闭。它由于以简化的轮廓为形象,就使粗犷的气势不受束缚而更带有非写实的浪漫风味。当时民间艺术与文人艺术尚未分化,从画像石到汉乐府,从壁画到工艺,从陶俑到隶书,汉代艺术呈现出来的毋宁更多是整体性的民族精神。如果说,唐代艺术更多表现了中外艺术的交融,从而颇有“胡气”的话;那么,汉代艺术却更突出地呈现着中华本土的音调传统:那由楚文化而来的天真狂放的浪漫主义,那在满目琳琅的人对世界的行动征服之中的古拙气势的美。

(选自《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有删改)

【小题1】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汉代艺术美学风貌的是
A.西汉骠骑将军霍去病的墓前有一座马踏匈奴的石雕,用粗线条勾勒,庄重雄劲。
B.汉代书法的代表作《袁安碑》浑厚古茂、雄朴多姿,飘逸圆融中尽显端庄方正。
C.汉代艺术比唐代艺术更具有生动的气势,蓬勃的生命力。
D.汉代艺术给后代以空灵的意境,它以简化的轮廓为形象,就使粗犷的气势不受束缚而更带有非写实的浪漫风味。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一往无前不可阻挡的气势、运动和力量,构成了汉代艺术全部的美学风貌。
B.汉代艺术不仅在形象上体现出“笨拙”的特点,在构图上也是如此,显现出与后代迥异的丰满朴实意境。
C.尽管唐俑也有动作姿态,却总缺少那种狂放的运动、速度和气势,由此可见作者不欣赏唐代的艺术。
D.汉代艺术形象的“笨拙古老”,是因为汉代艺术要表现出行动、动作和情节的“气势”,“气势”是“古拙”风貌形成的前提。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汉代艺术“气势”与“古拙”风貌形成的原因。

同类题2

(题文)阅读下篇文章,完成后面题
1867明月夜
晋永权
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丁卯七月望夜,即七月十五夜,月光皎洁,巴陵(今岳阳市)人吴敏树游洞庭湖,写下《君山月夜泛舟记》。
无论官场还是文坛,吴敏树(1805—1873)都不是什么显赫的人物。这位道光十二年(1832年)的举人,官至浏阳训导,儒学辅助教职,从七品,基层小官员而已,后觉不能实现抱负,自免,归乡。与曾国藩交往颇多,互有唱和,但又拒绝加入其幕府;文从归有光、方苞,但又拒绝归入桐城派。总之,是这么个不合时宜的人,在1867年一个明月夜,在家乡的湖面上坐船绕君山,写下这篇被后人较少提及的游记。
大写历史,包括所谓宏大叙事主导的历史书写框架中,同治年间,一方面太平军、捻军、苗民、回民等起义此起彼伏;另一方面被外来坚船利炮打蒙了的国人,开始“自强”、“求富”,办新式工业,训练军队,力求中兴。但关于彼时社会生活,也就是微观史的描述向不入正史。有与曾国藩交往的经历,吴敏树对天下大势应该心知肚明,但面对这纷扰的世界,他却转身细密地记下“秋月泛湖”、“钓之道”等经历,而恰恰这类文章,让后人窥见一个消失年代民间微观的社会文化、生活历史。
纵是巴陵人,对吴敏树来说,秋夜泛舟洞庭湖上,绕君山一圈,这种“游之上者”——游览中最具美意的事情,也是“平生以为胜期”,直到花甲过后才“得一为之”。那次同行者中有两位僧人,一位初识客人,及自己的外甥、孙子各一人。
行船路线,从龙口到香炉,“月升树端,舟入金碧”。吴敏树看到的景象既具体入微,又气势恢宏:天上的月亮、眼前的树梢、置身的小船,更有那满眼中湖面的金碧色,静谧安祥,这一切,都与今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景观相去甚远。1998年夏,长江沿岸洪水暴发,同样的月夜,我在洞庭湖大堤上,灾民家帐篷边的凉床边坐着时,居然也有相似的感受。电停了,没了耀眼的灯光,白天嘈杂混乱的景象也消停了,桀骜不驯的洞庭湖湖水似乎也温顺起来,变得富有诗意,月亮之下,湖面同样金碧色,朦胧,而又壮美。我想找个小船下去划划的念头刚一出现,自己便为这想法吓了一跳:时候不对!
吴敏树一行人路过一处危崖,有一颗大树。同来的一位叫开的僧人指着那棵树说:“此古樟,无虑十数围,根抱一巨石,方丈余。自郡城望山,见树影独出者,此是也。”从岳阳城朝这里望,看到的就是这棵古樟树。在此传说颇多的吕洞宾有诗“惟有城南老树精,分明知道神仙过。”我没有查阅巴陵志,是否有这古樟的记载不得而知,但一般的历史书写中,有关某年某月某棵树及其负载文化习俗的记述,定是稀见。而这篇游记中,吴敏树却像一个忠实的人类学田野调查者一样做了记录。近年来,拜新历史主义后现代史家观念之赐,历史即为叙事,历史与文学互文,回头看看古代散文,特别是游记,彼时社会生活史、文化史,甚至观念史赫然存于其间。在那些只注重大写历史,也就是宏大叙事书写的史学渐隐后,这些文章的新价值便浮现出来。
出香炉峡,过观音泉口。“夜来月下,山水寂然,湘灵洞庭君,恍惚如可问者。”一干人兴致过后,吴老先生进入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幻想着人神对话。相传舜的妃子湘君曾游于此,君山,又名湘山。身为读书人,老先生对君山的传说自然烂熟于心,这山果真“山本中空,浮于水上,其下有金堂数百间”?湘夫人可知晓答案?
湖上到底有没有神仙,吴敏树曾在另一篇文章《新修吕仙亭记》中有过分析,人们一直传说湖上有仙人往来,那可能就是隐人高士,出没江湖间,人们把他们当成仙了吧。“若山川奇异幽远之乡,使出世者俯仰其间,必将有恍惚从之者。”而“抑湖上诸山,磊磊浮波面,若近而远,令人有海上蓬莱之思乎?”依照今人的聪明劲儿,这些似乎都可以看透,当作怪力乱神语,不去计较,但这不就辜负了“夜来月下,山水寂然”给人预留的那份独特想象空间吗?
唐洛阳人张说被贬岳阳为官,始建岳阳楼,留有诗句“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吴敏树则责备说:“盖仙者可以不学,而意亦不能无之。”仙你可以不学,神仙之意,你可不能没有啊!
游至后湖,再往东,水面映出了灯光来,可见烟火气十足的岳阳城了。这时,近处出现另一番景象,水面上云起船侧,夜幕中成条状,稍后便不见了。没有这月夜泛舟,特别是秋夜洞庭湖上的经历,恐怕是很难有这细腻观察的。
同样的情形今天不知还能不能重现。
【小题1】(小题1)解释带点词语的含意(4分)
(1)大写历史
大写:
(2)烟火气十足的岳阳城
烟火:
【小题2】(小题2)第七段段尾作者慨叹“时候不对”,你认为本段作者提到的这个“时候”,与文中另外提到的“时候”有哪些“不对”?(4分)
【小题3】(小题3)本文哪些引文来自《君山月夜泛舟记》一文?试举两例分析其在文章中的作用。(6分)
【小题4】(小题4)文章结尾写到“同样的情形今天不知还能不能重现”,作者这样收束全篇,属卒章显志,通读全文,请结合你所认为的今天难于重现的情形,谈谈文章的旨意。(7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日,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检察院披露了一件以在校大学生为作案对象的“校园贷”“套路贷”案件,现阶段共批准逮捕犯罪嫌疑人11人。被害人因沉迷网络赌博,不仅花光了父母给的生活费,还欠下不少债务,在同学的介绍下到校外某贷款公司借钱,后因无法及时偿还贷款,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欠款数目从6000元累积到10余万元,翻了近20倍。

(摘编自《高校学生陷“校园贷”,借1.3万欠100余万》,《法制日报》2018年5月2日)

材料二:

记者从教育部获悉,一些不良校园贷机构利用虚假宣传,诱骗在校大学生陷入“套路贷”“高利贷”陷阱,“小贷”滚成“巨债”,并采取威胁、恐吓甚至暴力方式催贷。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再次提醒广大学生务必“提高警惕”“找准组织”“理性消费”。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表示,不良校园贷机构往往采取虚假宣传的方式,以降低贷款门槛、隐瞒实际资费标准为诱饵,诱骗学生过度消费,其本质就是打着善意的幌子,行诈骗、敲诈之实。广大学生要提高警惕,对广告中的“免费”“优惠”“打折”要多留一份心眼、多打几个问号。平常要多学一些金融常识,增强防范意识,提高自身对网贷业务甄别、抵制的能力,切勿盲目信任。而学校和家长作为监护的责任主体,则需在思想引导、风险教育上下功夫。

(摘编自《不良校园贷“免费”套路藏风险》,《北京晚报》2018年5月2日)

材料三:

校园贷沦为“校园害”的背后,既有社会层面的问题,也有容易被忽略的教育问题。正如有人所言,我们的大学生还缺少财商教育。例如,金融被举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和血液”,金融理财能力被称为“公民实现富裕幸福生活的基础”,金融常识这堂课应该在大学生中普及,尤其是在网上借贷流行、电子支付普及的今天。试想,如果高校能够与时俱进,多进行一些金融常识方面的教育,在普及知识中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在剖析案例中提升学生的防骗能力,在培养财商中提升学生的理财能力,那么学生哪怕看不穿校园贷的套路,也会有所警惕。目前,教育部已要求各高校重视金融知识教育,加强对不良校园贷的警示教育,这无疑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非法校园贷走了,但换个马甲的新骗局还可能登场。加强财商教育,就相当于为大学生披上抗击诈骗的盔甲。

业内人士认为,非法校园贷潜滋暗长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借贷机构用较低的门槛诱骗学生上当;二是大学生金融知识匮乏;三是虚荣心所致。就此而言,大学生在学习金融常识的同时,也需要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当收入满足不了消费、能力撑不起欲望,该怎么办?面对捉襟见肘的经济状况,是否非要进行超出自身能力的高消费?这就需要学会自我管理、自我驾驭和自我克制。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是成长成才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如果不善于自我管理,最终就会迷失自我。“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贷款消费已成时代潮流,不应再被妖魔化。当非法校园贷被禁绝,也应增加合法借贷资源的供给。据报道,目前已有多家银行开办针对大学生小额信用贷款的业务。

(摘编自《别让校园贷成为“校园害”》,《人民日报》2017年9月8日)

材料四:

曾经被叫停的校园贷死灰复燃。尽管国家发文规范,任何网络贷款机构都不允许向在校大学生发放贷款,但面对大学生这样一个手中有余钱、心智不够成熟、社会经验又不足的“肥羊”群体,仍有不少人在打着校园贷的主意。

近日,据报道,记者发现闪银、拍拍贷、及贷等平台在国家取缔校园贷之后,仍悄悄从事该业务。在记者测试的平台中,仍从事校园贷的占比超过42%。其中,闪银平台向学生发放高利贷年化利率高达199.38%,该平台还“发明”了变种砍头息,借1000元,实际只得790元。

而拍拍贷虽提示学生不能借钱,但仍成功下款。借款本金1000元,每期还款105.21元,以IRR公式计算可知,实际上在拍拍贷借款利率为年化45.39%,高于24%的法定利率;及贷则是年利率高达71.56%,还在十分隐蔽的地方搭售保险。

另外,也有不少校园贷以“求职贷”“培训贷”“创业贷”等名称作为替换,继续蒙骗学生。

(:前瞻经济学人《留心了,“校园贷“死灰复燃套路依旧多!》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些不良校园贷从“小贷”滚成“巨债”,这与一些大学生轻信不良校园贷机构虚假宣传、不识其套路陷阱有很大的关系。
B.在网上借贷网络支付流行的今天缺乏金融常识是大学生易上当受骗的原因之一。
C.当代大学生消费需求旺盛,爱好时尚和潮流追求超前消费,为非法校园贷的滋生提供了温床,所以大学生要加强财商教育。
D.校园贷沦为“校园害”,原因是多方面的。家长和学校都有责任正确引导学生,使学生加强防范意识。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通过具体案例对某类非法校团贷的形成进行了报道,材料二则介绍了非法校园贷的一些具体形式并对学生做了提醒。
B.不良校园贷机构采取“免费”“打折”等虚假宣传隐瞒了其诈骗意图,这是某些大学生陷入“套路”“高利贷”陷阱的原因之一。
C.“求职贷”“培训贷”“创业贷”等名称就是校园贷的幌子其目的是继续蒙骗学生。
D.大学生成长成才关键是要学会自我管理,如果学生自己不能提高警惕、抵制诈骗,即便非法校园贷没有了,还可能会有新骗局出现。
【小题3】依据文本,概括“砍头息”的意思,以及大学生如何才能有效防止陷入非法校园贷的骗局。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过尽行人君不来

——梅岭古道随想

王威廉

①这世间已有太多的路,但只有极少数的道路,才能借助历史的机缘,在蒙蒙的时间尘埃里脱颖而出,被永恒铭记。

②我是站在梅岭古道的关隘处,想到这些的。两侧逼仄的山崖,逼人警觉,仰视,仿佛山石随时塌陷。向山脊南北眺望,是望不到边际的葱绿。梅岭古道山体上那些被墨绿色苔藓遮盖的斧凿痕迹依然鲜明,没有炸药的年代,面对顽石,人们只能以硬碰硬,山间全是叮叮当当的巨大回音,虎口震裂,石屑飞溅,才有了一道道或深或浅的刻痕,那样的艰辛,无法想象。我伸开双臂丈量,怀疑最宽处都不足五米,上上下下的石阶被上千年的踩踏,已经不成形状,我要不断低头看路,小心着脚下的石头。而路边的荒草,在风中摇摆着,显得更加茂盛,不可一世。

③这条路纵使早已废弃,却绝不会被遗忘。这条路就是那种从时间的尘埃里脱颖而出的道路。离古道向南再继续走一阵,就到了珠玑巷,据说那是北人南迁而来的第一站,正是从那里开始,一批批中原人扎进了岭南的密林,一直走到东亚大陆的尽头……

④这条路最让人怀念的,却不是它的地理意义,它和人类的其他事物一样,所能彪炳千秋的,依然是沉淀下来的文化风采。在这条道路上,数不清的杰出人物留下了他们的诗篇,赞美这儿绚烂的梅花。是的,若遇上对的时节,这里的梅花开得格外艳丽,尤其站在关隘高处向下望去,是一片灿烂热烈的花海。这样绝美的风景,怎能不引发诗心的吟唱?不过,只要读过古人的诗篇就会明白,这条道路打动他们的更本质的原因,是他们在这里感悟到了人生的道路。

⑤“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亲栽。问翁大庾岭上住,曾见南迁几个回?”苏轼走上梅岭写的《赠岭上老人》格外打动我。秘密就在此:“曾见南迁几个回?”越过五岭,穿过梅关,在古代是一种流放,一种罪刑,此地虽有梅花千顷,此身却是戴罪之躯。理想就如这梅花般娇艳,可是该如何去实现呢?也许这一去就是一生,就是无法抵抗的微躯消亡,就是无法忍受的信念熄灭。古道梅关,是一道无形的界限,来和去,进与出,每一遭,都是一场命运的浮沉,无所适从的渺小个人,怎能不深深喟叹呢?

⑥人的命运,永远被某种更大的情势所裹挟。古道如人,像梅岭这样重要的道路,自然无法逃脱。文天祥的《南安军》一诗,读来至今让我觉得荡气回肠:“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写这首诗时的文天祥,已经被元军俘虏了,向北方押解走过梅岭,他的心碎裂了,红梅如血,白梅如尸布。岭南那原本的流放之地现在成了大宋的最后根据地,如今根据地也没了,山河彻底易主,向南向北的含义截然相反了。东坡向北路过梅岭,那是梦寐以求的还乡之旅,而文天祥的北上,却是“归乡如不归”的惨烈。国已倾覆,何来家园?对比同时期的胜利者,他们的心境是轻松明快的,率军南下灭宋的元主将伯颜,在走过梅岭时写了《度梅关》一诗:“马首经从梅岭归,王师到处即平夷。担头不带关南物,只插梅花一两枝。”伯颜是那么巧妙地写出了征服者的真正傲慢,看似不经意地在行囊上只插了一两枝梅花,却是一种更强大的宣告:不是不带走你们南关的物产,而是天下都是我们的了,用不着了!

⑦如今,我的微躯站在隘口,被苍老的风吹着,我真切意识到时间的诡异,一切都烟消云散了,只有地球上的这个地址还没有变,虽然也是暂时的,但这是唯一可以确信的事物了。因为石头的“暂时”,要长过无数人的生命。我只欣赏东坡先生的道风仙骨。只要能超越眼前的这一切,就能看到没有不变的中心与边缘。今日岭南无疑已成中心之一,五岭的山壑也被科技的发展轻松逾越,今天要是说句“曾见南迁几个回”,恐怕有点儿戏谑和玩笑的含义了,我便是其中的一员,过五岭迄今已经十五年。来岭南不再是流放,而是相反——寻梦。那么,东坡写梅岭的诗,今天还能打动我吗?我相信东坡就是东坡,他总有在千百年之后依然直击人心的本领。

⑧这一次,东坡先生终于遇赦北回了。他往北走,往回走,不急不缓,终于,又到了梅岭,不管心境还是思绪与以往全然不同。他又赋诗一首《赠岭上梅》:“梅花开尽杂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我们看到的已经是一个成熟审慎的东坡,他也许是带着些许希望的欢悦的,但这欢悦已经被流放的生活化成了一种内心的笃定与超然。君虽然还没来,我却没有格外的焦急,我有的是旷达的耐心,哪怕青梅变成了黄梅,我却觉得那更美。只因为,我已经不再是一颗酸涩的青梅。

⑨同行者都返回了,我一个人走下梅关的另一侧,坐在一处石台上,享受一会儿天地间的孤独。附近只有一家小店,我要了一杯褐黄色的土茶,慢慢喝着,满口苦涩,心中竟然充满了“过尽行人君不来”的感慨。我没有在这里约过、错过什么人,但依然渴望遇见什么,也许遇见的就是这一番历史的感慨吧,归根结底,渴望遇见,这是生而为人的那一份固有的期盼之心。正是这份期盼之心,让我们在道路上启程、停歇并最终抵达。

(取材于《散文》2016年第5期)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作者在梅岭古道亲眼看到了斧凿的石壁、千年的石阶、茂盛的梅花。
B.从梅岭古道开始,一批批中原人扎进了岭南的密林,一直走到东亚大陆的尽头。
C.古人之所以写下赞美梅岭古道的无数诗篇,本质原因是这里绝美的风景。
D.作者欣赏东坡先生的道风仙骨,并从东坡的经历中领悟到人生真谛。
E.本文按照行踪顺序写了自己从古道关隘到梅关另一侧的石台的见闻感受,综合运用了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小题2】文章第⑥段引用文天祥和伯颜的诗有什么作用?
【小题3】赏析第二段划线的文字。
【小题4】文章第⑦段写到“只要能超越眼前的这一切,就能看到没有不变的中心与边缘”。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武汉长江大桥的兴建,开辟了我国桥梁建设事业的新历史。中国工程人员数十年来在桥梁建设工程中作过许多努力,有过很多成续,钱塘江铁桥就是中国工程人员自己设计的。可是,我们从来没有完全用自己的力量建设一座规模巨大的铁路桥梁。五十年前的黄河铁桥是由比利时包工的。其后的钱塘江铁桥的主要结构部分也是由德国、英国、丹麦三个“洋行”分别承包的,这就不可能使我们系统地积累自己的桥梁建设经验,没有能组成自己的桥梁建设队伍,中国的桥梁建设事业也就长期停滞不前。武汉长江大桥的修建将改变我国桥梁建设事业的面貌。三年来,主持武汉长江大桥勘测设计工作的工程人员和地质人员,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得到国家大大力支持,又得到苏联专家的无私援助,既考虑了最经济地建设桥梁,又考虑了航运等有关部门对利用长江的要求,选择了最合理的线路和桥式,完成了这个伟大工程的初步设计。同时武汉长江大桥的全部工程还将用自己的材料由我国自己的人力来建设,因此,这个工程也将是我国一座最好的桥梁建设学校,将为我国培养出一批桥梁建设人才。

(摘自社论《努力修好武汉长江大桥》,《人民日报》1954年2月6日)

材料二:

港珠澳大桥被英国《卫报》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对于这座目前世世界上综合难度最大的跨海大桥而言,每项荣誉的背后,都是一组组沉甸甸数据的支撑,全长55公里,世界总体跨度最长的跨海大桥;海底隧道长5.6公里,世界上最长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海底隧道最深处距海平面46米,世界上埋进海床最深的沉管隧道;对接海底隧道的每个沉管重约8万吨,世界最重的沉管;世界首创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截至通车前夕,港珠澳大桥共完成项目创新工法31项、创新软件13项、创新装备31项,创新产品3项,申请专利454项,7项创世界之最,整体设计和关键技术全部自主研发。在这一大国重器的背后,不光有千千万万建设者的汗水,更有不少为其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的团队。如今,如今,中国的桥梁和高铁一样,已经成为中国走的世界的一张名片。而随着这张名片一同递出的,是我们身为国人的自信心。

(摘自王忠耀等《港珠澳大桥背后的科技支撑》,《光明日报》2018年10月24日)

材料三: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智能建造以信息化为基础,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及物联网等先技术,创造具有感知储存能力、学习判断能力的智能设备、智能控制系统等,扩展、延伸工程建设者的感知能力、预测能力、控制能力及作业能力,将机器智能与人类智慧紧密结合,形成人机一体化智能建造系统,使工程建设更为安全。智能建造平台由感知层、网络层、数据层、应用支撑层及应用层组成。感知层是基础,借助卫星等多种技术手段,采集各类数据信息,类似人的眼睛等感官;网络层利用光纤通信网等技术,将感知层采集的各类数据信息传输至数据层,类似人体神经系统;数据层中存储着大量的数据信息资源,借助数据库、云存储等智能存储手段,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存储和共享;应用支撑层是运算中心,类似于大脑,实现数据融合,最终在应用层形成各种智能控制系统,辅助工程建设者进行决策。

(摘编自林鸣等《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智能建造探索与实践》)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的社论沉雄庄重,激发读者奋发向上的爱国热情;材料二的报道用确凿事实和翔实数据凸显我国科技实力,唤起读者强烈的自豪感。
B.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虽然有苏联专家援助,但在建桥伊始就计划全部工程使用我国自己的材料和人力,从而培养锻炼新中国自己的桥梁建设队伍。
C.港珠澳大桥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总体跨度和海底隧道、进海最深的沉管隧道、最重的隧道对接沉管,以及首创的智能建造平台和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
D.综合三个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大型桥梁工程摆脱了以往的落后面貌,数十年来的中国桥梁建设史,也反映了新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