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读韩愈(节选)
梁衡
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真的。所以,我读韩愈其人是从读韩愈其文开始的,因为中学课本上就有他的《师说》《进学解》。
但由文而读其人却是因一件事引起的。去年,到潮州出差,潮州有韩公祠,祠依山临水而建,气势雄伟。祠后有山曰韩山,祠前有水名韩江。当地人说此皆因韩愈而名。我大惑不解,韩愈一介书生,怎么会在这天涯海角霸得一块山水,享千秋之祀呢?
原来有这样一段故事。唐代宪宗皇帝十分迷信佛教,在他的倡导下国内佛事大盛。公元819年,又搞了一次大规模的迎佛骨活动,就是将据称是佛祖的一块朽骨迎到长安,修路盖庙。人山人海,官商民等舍物捐款,劳民伤财,一场闹剧。韩愈对这件事有看法,他当过监察御史,有随时向上面提出诚实意见的习惯。这种官职的第一素质就是不怕得罪人,因提意见获死罪都在所不辞。所谓“文死谏,武死战”。韩愈在上书前思想上好一番斗争,最后还是大义战胜了私心,终于实现了勇敢的“一递”,谁知奏折一递,就惹来了大祸;而大祸又引来了一连串的故事,成就了他的身后名。
韩愈是个文章家,写奏折自然比一般为官者也要讲究些。于理、于情都特别动人,文字铿锵有力。他说那所谓佛骨不过是一块脏兮兮的枯骨,皇帝您“今无故取朽秽之物,亲临观之,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岂不盛哉,岂不快哉!”这佛如果真的有灵,有什么祸殃,就让他来找我吧。这真有一股不怕鬼、不信邪的凛然大气和献身精神。但是,这正应了我们现时说的“立场不同,感情不同”这句话。韩愈越是肝脑涂地陈利害表忠心,宪宗越觉得他是在抗龙颜,揭龙鳞,大逆不道。于是,大喝一声把他赶出京城,贬到八千里外的海边潮州去当地方小官。
韩愈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因为这不同于一般的逆境,一般的不顺,比之李白的怀才不遇、柳永的屡试不第要严重得多,他们不过是登山无路,韩愈是已登山顶,又一下子被推到无底深渊。其心情之坏可想而知。
但是,当他到了潮州后,发现当地的情况比他的心境还要坏。就气候水土而言这里条件不坏,但由于地处偏僻,文化落后,弊政陋习极多极重。农耕方式原始,乡村学校不兴。当时在北方早已告别了奴隶制,唐律明确规定了不准没良为奴,这里却还在买卖人口,有钱人养奴成风。“岭南以口为货,其荒阻处,父子相缚为奴。”其习俗又多崇鬼神,有病不求药,杀鸡杀狗,求神显灵。人们长年在浑浑噩噩中生活。见此情景韩愈大吃一惊,比之于北方的先进文明,这里简直就是茹毛饮血。同为大唐圣土,同为大唐子民,何忍遗此一隅,视而不救呢?按照当时的规矩,贬臣如罪人服刑,老老实实磨时间,等机会便是,决不会主动参政。但韩愈还是忍不住,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能力还能为地方百姓做点事,觉得比之百姓之苦,自己的这点冤、这点苦反倒算不了什么。于是他到任之后,就如新官上任一般,连续干了四件事。一是驱除鳄鱼。当时鳄鱼为害甚烈,当地人又迷信,只知投牲畜以祭,韩愈“选材技吏民,操强弓毒矢”,大除其害。二是兴修水利,推广北方先进耕作技术。三是赎放奴婢。他下令奴婢可以工钱抵债,钱债相抵就给人自由,不抵者可用钱赎,以后不得蓄奴。四是兴办教育,请先生,建学校,甚至还“以正音为潮人语”。不可想象,从他贬潮州到再离潮而贬袁州,八个月就干了这四件事。我们且不说这事的大小,只说他那片诚心。当其获罪海隅,尚能心系百姓,真是难能可贵了。
一个人为文不说空话,为官不说假话,为政务求实绩,这在封建时代难能可贵。应该说韩愈是言行一致的。他在政治上高举儒家旗帜,是个封建传统思想道德的维护者。传统这个东西有两面性,当它面对革命新潮时,表现出一副可憎的顽固面孔。而当它面对逆流邪说时,又表现出撼山易撼传统难的威严。韩愈也是这样,他一方面反对王叔文的改革,一方面又对当时最尖锐的两个社会问题,即藩镇割据和佛道泛滥,深恶痛绝,坚决抨击。他亲自参加平定叛乱。到晚年时还以衰朽之身一人一马到叛军营中去劝敌投降,其英雄气概不亚于关云长单刀赴会。他出身小户,考进士三次落第,第四次才中进士,在考官时又三次碰壁,乌纱帽得来不易,按说他该惜官如命,但是他犯上直言,被贬又继续尽其所能为民办事。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以国为任,以民为本,不违心,不费时,不浪费生命。他又倡导古文运动,领导了一场文章革命,他要求“文以载道”“陈言务去”,开一代文章先河,砍掉了骈文这个重形式求华丽的节外之枝,而直承秦汉。他既立业又立言,全面实践了儒家道德。
人生的逆境大约可分四种:一曰生活之苦,饥寒交迫;二曰心境之苦,怀才不遇;三曰事业受阻,功败垂成;四曰存亡之危,身处绝境。处逆境之心也分四种:一是心灰意冷,逆来顺受;二是怨天尤人,牢骚满腹;三是见心明志,直言疾呼;四是泰然处之,尽力有为。韩愈是处在第二、第三种逆境,而选择了后两种心态,既见心明志,著文倡道,又脚踏实地,尽力去为。只这一点他比屈原、李白就要多一层高明,没有只停留在江畔沉吟、蜀道叹难上。他不辞海隅之小,不求其功之显,只是奉献于民,求成于心。
当我手倚韩祠石栏,远眺滚滚韩江时,我就想,宪宗佞臣,满朝文武,就是韩愈敢出来说话,如果有人在韩愈之前上书直谏呢?如果在韩愈被贬时又有人出来为之抗争呢?历史会怎样改写?还有在韩愈到来之前潮州买卖人口、教育荒废等四个问题早已存在,地方官吏走马灯似的换了一任又一任,其任职超过八个月的也大有人在,为什么没有谁去解决呢?如果有人在韩愈之前解决了这些问题,历史又将怎样写?但是没有,什么都没有。长安大殿上的雕梁玉砌在如钩晓月下静静地等待,秦岭驿道上的风雪,南海丛林中的雾瘴在悄悄地徘徊。历史终于等来了一个衰朽的书生,他长须弓背双手托着一封奏折,一步一颤地走上大殿,然后又单人瘦马,形影相吊地走向海角天涯。
他不辞海隅之小,不求其功之显,只是奉献于民,求成于心。有人研究,韩愈之前,潮州只有进士三名,韩愈之后,到南宋时,登第进士就达一百七十二名,是他大开教育之功。一个人不管你有多大的委屈,历史绝不会陪你哭泣,而它只认你的贡献。悲壮二字,无壮便无以言悲。这宏伟的韩公祠,还有这韩山韩水,不是纪念韩愈的冤屈,而是纪念他的功绩。
李渊父子虽然得了天下,大唐河山也没有听说哪山哪河易姓为李,倒是韩愈一个罪臣,在海边一块蛮夷之地施政八月,这里就忽然山河易姓了。历朝历代有多少人希望不朽,或刻碑勒石,或建庙建祠,但哪一块碑哪一座庙能大过高山,永如江河呢?这是人民对办了好事的人永久的纪念。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被社会所承认。我心中也渐渐泛起这样的四句诗: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八月为民兴四利,一片江山尽姓韩。
【小题1】简要概括文中画线句中“可憎的顽固面孔”和“撼山易撼传统难的威严”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小题2】为什么说韩愈“霸得一块山水,享千秋之祀”?一介书生的韩愈,为什么能够“霸得一块山水,享千秋之祀”?
【小题3】作品在写韩愈的同时,还写到李白、柳永和李渊父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4】梁衡认为“悲壮二字,无壮便无以言悲”,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同时,本文的结句“一片江山尽姓韩”值得探究,请从内涵上加以简要说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6-09 12:11: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认同是指一个群体中的成员在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是对人的精神存在作出的价值肯定,它主要通过民族本身的特性、习俗以及生活方式,以“集体无意识”的方式流传至今,融合了人们的各种认同,从而阻止了不同的认同之间可能发生的文化冲突。跨文化交际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的成败取决于诸多因素,加深对不同文化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微观文化知识的了解,才能有效顺利地实现跨文化交际。

民族优越感是影响跨文化交际双方文化认同的重要因素之一。几乎所有的文化传统都标榜自己的价值,所有的民族都对本民族文化传统具有天然的优越感,主观盲目地认为自己民族的文化和信仰都是正确的,并觉得自己民族的一切都优于其他民族客观存在。民族优越主义者固守自身文化方式,盲目排斥甚至压制其他文化,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因此,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如果交际一方有意忽视与自己不同的文化与习俗,那么双方的交际沟通就会出现障碍。

固定思维模式和种族偏见是影响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主要思维定式。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价值体系,不可能有一个一切社会都承认的、绝对的价值标准,更不能以自己群体的价值标准评价别的民族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的固定思维模式和种族偏见容易对其他文化产生否定反应。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首先要承认和接纳人类的多样性,给予不同民族、种族和文化群体平等的地位,倡导文化平等、宽容与尊重,彻底去除民族差异和种族偏见。

中西方价值观念的不同是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个人价值因素。价值观是文化中最基本的部分。由于儒家思想统治了中国社会两千多年,其文化思想已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血脉和思想意识中,其社会关系更强调人性化和共存化的相互帮助与协调关系,这与西方文化强调个人潜能、个人目标和个人利益等显然不同。但交际行为与其他社会行为都是本民族价值观的反映,因此不同的价值观在跨文化交际中必然会产生文化冲突,从而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中西方文化差异不仅是生活习俗和语言行为的差异,也包括个体思想观念的差异。因此,在跨文化交际场合中,宜遵循文化交际原则,努力寻求一种符合各自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跨文化交际路径。

加强教育在文化认同中的培养和引导作用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重要途径。教育具有选择、传承和传播文化的功能。提高社会交际的水平是实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中西方社交礼仪既有一些共同之处,也有许多差异。交际双方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应该了解对方的民族特点、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等相关知识,并以客观的态度对待对方的生活与语言习惯,求同存异,实现有效沟通的目的。同时,还应特别关注平等与等级观念、时间概念、高语境与低语境文化等,以获得对方的满意和认可。

(选自《文化认同与跨文化交际》,有删节)

【小题1】下面关于“跨文化交际”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跨文化交际包括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语言和文化背景存在着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B.加深对文化语言习惯、社会文化等微观文化知识的了解,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方法。
C.跨文化交际要遵循宽容与尊重的原则,打破原有的文化价值体系,摒弃民族差异和种族偏见。
D.交际行为是本民族价值观的反映,不同的价值观在跨文化交际之中必然会产生文化冲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述了文化认同的含义及其作用,跨文化交际的含义,以及影响跨文化交际的诸多因素。
B.文章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因素,指出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不良行为的矫治策略。
C.文章解读了中西方文化差异,提出寻求符合各自文化传统和价值贶的跨文化交际路径的观点。
D.文章指出实现跨文化交际的途径,如培养、引导文化认同,加强教育,提高社会交际的水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认同是对人的精神存在作出的价值肯定,可以融合本民族人们的各种认同,阻止不同的认同之间可能发生的文化冲突。
B.持有民族优越感的人盲目标榜自己的文化传统价值,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而阻碍了跨文化交际。
C.儒家思想强调人际关系的相互帮助和协调,有助于跨文化交际;西方文化强调个人潜能、目标、利益,不利于跨文化交际。
D.客观对待对方的生活和语言习惯,求同存异,关注时间概念、语境文化,反对等级观念,都有助于实现中西方文化交流。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是什么把全世界的中华儿女联结在一起?是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我们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并以自己的言论和行为显示着这个文化的特点。

中华文化包含着强烈的人文精神。“人文”这个词语起源很早,《易·贲卦·彖辞》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将人文与天文置于对等的地位,可见对人文的重视程度。概括地说,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人的尊崇。《老子》把人和道、天、地并列,称之为四大。《孝经》中认为人在天地所生的万物之中最为尊贵。《左传》里有这样的话:“夫民,神之主也。”《左传》里又有这样的话:“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连上天也要顺从人的愿望。中国虽然也有宗教和神学,但中华文化所崇拜的是祖先,注重的是祭祖,或者崇拜那些为民族的生存以及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非凡贡献的人。孔子、李冰父子、司马迁等都有祭祀他们的庙宇。所以中华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以人为主体的文化,以人伦为核心的文化。人和人的关系,远比人和神的关系重要。人文精神还有一层含义,就是重视人的节操和修养,注重人之所以成为人的那些道德素质,进而追求人格的完美。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又说“杀身以成仁”。孟子说:“舍生而取义。”在古代,道德和智能完善的人,就是圣贤。例如孔子被称为圣人;他的三千弟子当中有七十二位最好的,被称为贤人。中华文化以人为中心,在众人之中又以圣贤为中心,只要认真修养,“人皆可以为尧舜”。这是中华文化中十分可贵的内容。

中华文化是尚和的文化。“和”的本义是声音相应,也就是声音的和,引申为和谐、和平、和畅、中和、融和、祥和等意义。《中庸》以“致中和”为修养的最高境界。孔子说做人要兼顾文和质两方面的和谐,“文质彬彬”,才称得上君子。“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中国古代哲学家们讲“天人合一”,包含着人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意思。张载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天上飞的鸟,水里游的鱼,都是人类生存的伙伴。不仅如此,还应当在心灵上和大自然相通,从大自然中体悟人生的真谛,进而达到内心的和谐。“和”的文化精神,渗透到人和人的关系中,便是注重和谐相处,以达到人际关系的平衡。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本身就是多个民族和谐相处的大家庭。但“和”并不是善恶不分,是非莫辨,不是简单的混同。正如孔子所说:“君子和而不同。”在今天这样的时代,竞争要在公平、公正的原则下进行,通过竞争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以达到“和”的境地。

中华文化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重整体思维。《周易·系辞下》提出“三材之道”,视天地人为一整体,认为宇宙中种类事物都存在普遍联系,彼此相互影响。人们应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性质、事物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中国古代的科学家以相感相通和相生相克的整体思维,考察自然现象的性能及其变化过程,从而在天文学、气象学、医学、化学、地理学、物理学和生物学等领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中华文化是自强不息而又开放兼容的文化。中华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具有自强不息的精神。然而,自强不息并不是自我封闭。中国人常用“海纳百川”来形容一个人的气度胸襟,这四个字也可以用来形容中华文化的品格。中华民族敢于、乐于和善于吸取外来的文化,吸取其中的营养,使它们变成自己文化的一部分。佛学传入中国以后,与中国固有的文化相结合,形成中国特有的禅学,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唐朝的都城长安是当时最大的国际都会,居住着不少任职于唐朝的外国人、留学生、学问僧、外国的艺术家以及大量外来的商贾,这充分展示了中华文化开 放兼容的特点。

中华文化既有光辉的历史,也有灿烂的未来,我们只要坚持吸取中华文化中的精华,同时吸取世界各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不断开拓创新,就必定能使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文化永葆青春。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化精神》)

【小题1】下列关于“中华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文化包含强烈的人文精神,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重视对人的尊崇,重视人的节操和修养,追求人格的完美。。
B.中华文化注重整体思维,视天地人为一体,认为宇宙中各类事物都存在普遍联系,相互影响,要求人们应把握事物的性质、事物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发展规律。
C.中华文化是尚和的文化,“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但“和”并不是善恶不分,是非莫辩,不是简单的混同,是“君子和而不同”
D.中华文化是开放兼容的文化,唐朝的都城长安就是当时最大的国际都会,人口曾达百万之多,居住着不少任职于唐朝的外国人,许多国家的使臣络绎不绝。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我们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受到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熏陶,并以自己的言行显示着这个文化的特点。
B.《老子》把人和道、天、地并列,《孝经》认为人在万物中最为尊贵,《左传》有“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的记载,这些都体现了对人的尊崇。
C.中华民族敢于、乐于和善于吸取外来的佛学文化,吸取其中的营养,并与中国固有的文化相结合,最终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禅学。
D.人类不能只是大自然的生存伙伴,更重要的是从大自然中体悟人生的真谛,达到内心的和谐,进而在心灵上和大自然相通。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华文化经久不衰的不二法门,但自强不息又并不是自我封闭,中国特有的禅学,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B.中国古代的科学家之所以在许多领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与他们以相感相通和相生相克的整体思维来考察自然现象的性能及其变化过程这一特点有关。
C.中华文化崇拜的是祖先或那些为民族的生存及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非凡贡献的人,注重的是祭祖,这是与宗教和神学所不同的。
D.要能使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文化永葆青春,一方面要坚持吸取中华文化中的精华,一方面要同时吸取世界各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不断开拓创新。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单仁平:中国该如何让让公知高兴
新年之际,正是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之时,互联网上也出现一些“新年献词”之类的帖子。它们有个人写的,也有“百名公知”的“新年寄语”总汇。它们表达了一些不满,或者用隐晦的春秋笔法,或者直接使用激烈的语言。它们的传播总体上不是很广,产生的影响有限。
无论公知们的“新年寄语”是否传播了开来,他们有不满是可想而知的,他们大体想说什么也不难猜到。中国社会上有部分公知持不同意见,怀有一些情绪,是社会多元化的标准表现之一。
时下公知享有的舆论空间与前两年相比有所缩小,他们很不高兴,自然有牢骚要发。然而前些年他们的主张可以尽情广播,对舆论产生巨大影响,但他们同样没有满意过。回想他们当时的“愤慨”,似乎一点不比今天少。
大部分公知都在中国社会里拥有正常职业,有些属教学科研领域的精英人士。如何赢得公知群体对国家路线的认同和支持,这是中国的一个长期难题。
如果能够将这个问题化解,再好不过了。不过即使化解不了,恐怕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有一种可能是,一个国家永远会有一些公知不高兴,让他们高兴起来在政治上就是不可为的。
不过有一点很重要,国家路线的对错,与公知们给予什么评价关系很小。在有些时候,甚至与“民意”支持程度的高低也不是绝对对应关系。一个时代必须有所作为,取得国力增长和民生进步实实在在的成就,它的实绩比舆论场当时的氛围更重要,更能经得起历史的推敲。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在思想上非常动荡。但那个时期恰是中国的改革开放路线不断调整并形成最终轮廓的关键时期。那些年中国社会里弥漫了各种抱怨,然而回头看,国家路线在那个时期的坚持是何等重要!
一些人主张,知识分子的使命就应是批判。如果这个逻辑是有道理的,那么政府对待批评的态度中就必须有不惧批判、顶着批判工作的一面。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任何理论和任何国家的经验都不能成为标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道理我们永远不能忘。
由于有了互联网,表达意见变得极其容易,而且总体看,批评的成本和代价下降,似乎是个趋势。西方社会形成了批评很多、批评也很不值钱的社会治理结构。中国则是另外一种情况,批评受到了管理,但是批评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也非常高。
中国究竟该如何管理各种意见,把意见表达放开到什么程度,至今还没有形成稳定的范式。中国可以说一直在探索这个问题在我国体制下的建设性密码,而且探索得相当努力。但是需要有更多的人明白,这样的探索过程注定充满争议,甚至可能是“费力不讨好”的。
和谐是中国这种超大社会的生命线,然而人们对和谐的理解却常常出现分歧。如果说很难给和谐下一个定义的话,那么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则是它最后的硬指标。当然了,它一定还有很多其他指标,而且我们衷心希望中国和谐的指标能尽可能占全。
(选自《环球时报·单仁平》2017.1.3.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句中,作者“公知”的看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公知们或用隐晦的春秋笔法,或直接使用激烈的语言,来表达对社会的不满,但它们的传播不是很广,产生的影响也很有限。
B.中国中社会正处于社会多元化时期,这就使得有部分公知持不同意见,怀有一些情绪,这是社会多元化的标准表现之一。
C.大部分公知都在中国社会里拥有正常职业,有些甚至还属于教学科研领域的精英人士,如何贏得他们对国家路线的认同和支持是一个长期难题。
D.前些年公知们的主张可以尽情广播,对與论产生巨大影响,相比之下,他们的牢骚更多,不满意程度更多,是因为他们享有的與论空间有所缩小。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个国家永远会有一些公知不高兴,让他们高兴起来在政治上就是不可为的,这个问题是水远化解不了的。
B.国家路线的对错与否,与公知们给予什么评价几乎没有多大关系,其至与“民意”支持程度的高低也不是绝对对应关系.
C.一个时代必须有所作为,取得国力增长和民生进步实实在在的成就,这些比公知们的舆论要更能经得起推敲。
D.我国一直致力于探索如何管理公知们的各种與论和意见,把意见表达放开到什么程度,但至今还没有多大结果。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碗的一项是
A.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期,是中国社会在思想上非常动荡时期,国家路线的坚持最终战胜了各种抱怨。
B.知识分子的使命是批判,因此,政府对待批评的态度中就必须有不惧批判、顶着批判工作的一面。
C.中西方的社会治理结构极为不同,西方社会批评很多却很不值钱,而在中国,批评受到了管理,但是批评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却非常高。
D.人们对和谐的理解常常出现分歧。很难给和谐下一个最终的定义,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则应是最后的硬指标。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千年书香落闲花

陈世旭

(1)一千年前的大宋是一个崇拜文化的王朝,而大宋文化的基业在四大书院。

(2)嵩阳书院为四大书院之首,讲经论籍的盛景远在宋明两朝。先后在嵩阳书院讲学的有范仲淹、司马光、程颢、程顾、杨时、朱熹、李纲、范纯仁等,司马光的异著《资治

通鉴》第9卷至21卷就是在嵩阳书院和崇福宫完成的。“二程”在嵩阳书院讲学凡10余年。嵩阳书院乃成为儒学发展史的丰碑。

(3)自春秋孔子首开私人讲学之风,到汉代“精舍”、“讲堂”,到唐代书院、五代学馆,以至宋代书院,发展为严密的教育模式。其中的起落随着朝代的更选、倍仰的变幻,沉浮于历史潮流。汉唐以来儒学衰败,五代时期佛、道极盛。大宋王朝的名儒精英在圣学日微之际,以捍卫道统自许,决心重整圣德名教,以求孔孟之道的复兴,造就内圣外王的圣人,“拨乱世以返治”,“希圣希贤”遂成为书院宗旨。

(4)嵩阳书院坐落在嵩山之阳,三面环山,两边山峡溪水汩汩而来,在书院门前的书院河汇合东流汇入颍河,远涉入淮。桥边绿树如临水的美人,染得一湾水绿。绿水环绕,锁住一院秋色。

(5)书院匾额为苏东坡书,字体高俊敦厚而悠远散淡,与书院气氛浑然一体。

(6)书院择势颇高,望去如一片台阁,笼入深碧的树色,清幽,深邃,是个读书的好地方。书院初为宗教之所。但今日见到的院中之筑,却少佛寺道观的气味,平屋素室,浮漾着静穆之气。

(7)午后来书院亦颇相宜,书院的意韵都藏在斜阳中。

(8)静气挹住了轻尘,也挹住了喧嚣,令人屏息。书院像一个沉默的老人,在寂然中冷冷看我,目光穿过千年积淀从灵魂深处射出,直抵我的灵魂。讲堂昏暗,先贤无语,只听苍老的石碑,模糊的文字,褪色的匾额和尘封的桌椅,喑哑诉说遥远的故事。静静地立着,缓缓闭上眼睛,气息渐渐平和,万物不复存在。

(9)不闻“子曰诗云”的讲诵,但藏书楼还在,典章要旨、经史义理皆有可观。教化的气息在院中飘散。随风上溯千年,开理学之宗的程颢正站在路口,低语苍然,与学生道别,背负理学传承的重任,学生们渐行渐远。又有虔心求取圣王之学的杨时远道请益,“静敬”以候“偶瞑”的大师,“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昨日的程门岁月终成严厉的训诫。

(10)嵩阳书院无可替代地完成了使命,理学使儒家经典的伦理化达到了新的高度,积儒、道、佛三教精华于一身,撑起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厦,却也成为一种思想和制度的桎梏。使人既惊诧于华夏五千年的文明与智慧,又不免感叹千年行走的路途有那样多的无奈和悲哀。

(11)一种祭祀凭吊的心绪,融入悠远宁静的空气。从宋朝至今,经历了多少荣辱兴衰,书院以安详而坚韧的姿态,典雅而淡然的步子走过岁月。院中汉武帝命名的将军柏至今“郁然如山”,“大唐嵩阳观纪盛德感应之颂碑”,连后来的乾隆都认为:“虚夸妙药求方士,何似菁莪育俊英?”碑文出自权臣之笔,书法却姿态横生。

(12)倾听旷野的风啸,凝望天空的云飘,可以沉思可以怀想可以轻叹。忽有“高山流水”的琴音传来,参天古柏下,素手古装的豆蔻少女,正端坐抚琴。曼妙出尘的曲调弥漫着万岁峰的花香,如淡烟袅然。

(13)似乎置身于宋明的山径了。一院青枝,如长衫飘逸;清越的鸟鸣,像是苦读书生的吟唱。枕泉石,醉烟霞,朝夕面对飞泉蔓草、鸟影苔痕,守正的儒风同隐逸的道气浑

(14)汉武帝封将军柏,不会想到一千年后这里书香缭绕;司马光埋首案头,未必到《资治通鉴》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程颢谆谆教诲,应不知座下有多少历史的书写者。见证这一切的,只有书院自身。

(15)时隔千年,程颢、程颐头上明月,范仲淹、司马光眼前草色犹在,程门前的青石板,雪却化去无踪影。山风猎猎,千年沧桑扑面。一个鼎盛的王朝消失在风中。时空轻盈嬗递,学问身后孤寂。书院弥散着怅惘。访客落寞,与左近少林的摩肩接踵适成对照。唯“高山仰止”的匾额格外端肃。在所有物质的时世,多少人皓首穷经,满腹经纶,却只能两手空空。书中的黄金屋,不过是黄粱一梦;书中的颜如玉,早已纷然离去。即便在少室山下,一个耿介的书生也再回不到遥远的初始。

(16)斜阳清风中飘落香雪似的闲花。任几片秋叶落在肩头,带走千年墨香的回忆,带走千年书院的气韵和千年古柏的灵动苍劲。

(17)嵩阳书院,吸引我们的应该不只是瞻仰者的目光,更多的应该是一种遗落和古朴的珍贵,一道探寻与思考的题目,一个议论与感叹的话题吧。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摩肩接踵:形容人多拥挤。接:碰。踵:脚后跟。
B.高山仰止: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高山:比喻高尚的品德。
C.皓首穷经:到年老头白之时在学问上仍没有什么成就。穷:贫乏
D.满腹经纶:形容人极有才干和智谋。经纶:原义是整理丝缕。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书院气氛与苏东坡的书法一样高俊敦厚而悠远散淡
B.作者认为一个好的读书的地方,应具有清幽、深邃和静穆之气。
C.“不闻‘子曰诗云’的讲诵”,说明现在已失去文化传承的作用。
D.理学撑起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厦,也阻碍了思想和制度的发展
【小题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嵩阳书院坐落在河南嵩山山麓的北面,是北宋四大书院之首。
B.范仲淹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行者,代表作有《岳阳楼记》。
C.司马光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D.朱熹继承“二程”,兼采释、道各家思想,创立了南宋理学。
【小题4】阅读全文,完成下面的问题。
①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嵩阳书院的创办宗旨。
②第(9)段画线语句中“训诫”的具体内容指什么?
【小题5】本文题目为“千年书香落闲花”,意蕴丰富,纵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小题6】在当今时代,书院已不具备原有的传道授业的功能,但仍具有丰富的文化和审美价值。生活中像“书院”这样的历史遗存还有很多。请任举一例,说说其原有功能和现今作用,并从文化和审美价值角度,简要分析其具有现今作用的原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日常生活的“艺术化”
一说到审美,我们往往首先想到的就是个人之外的对象世界,因为人是审美的主体,只有个人之外的对象世界才能和人发生审美关系,这是传统艺术观念给人的误导。一些美学观念认为艺术是审美的半壁江山,因而艺术创造成了艺术家的专利,观众只是被动地接受艺术家的审美创造和恩赐,只有艺术家才是审美的追求者和发现者,日常生活世界中的芸芸众生只是审美创造彼岸的观者和受众,这是主客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对审美的严重误解。我们要突破这种主客二元对立的惯性认识,其实审美就发生在个人的日常生活世界之中。日常生活世界中的审美境域主要是人对自己的审美关系,人以审美的方式来展开自己的全部生活,审美成为人自身的基本生活方式,是人全部生活的一个基本维度。人每时每刻都生活在一种对自我审美意境的追求、建构和体验之中。也只有进入了这种审美状态,人才获得了本真的自我,审美境域成为现实的个人存在以及持续的动力与源泉,因而审美成为现实生活的一个基本核心和宗旨:人,审美地生活着。
与日常生活世界的审美境域比较起来,艺术仅仅是审美视野中非常渺小的一个领域。只是人们对日常生活世界中的审美境域往往习焉不察。日常生活世界中的审美境域首先表现在人的物质生活层面的美化上,人们要美化自己和生存空间:美容美发、美食美居,力求把自己的自然形体和日常生活世界都提升到审美的境界,这是静态的审美追求;动态的审美追求就是人在自己的言谈举止、举手投足中都讲究气质风度、风流潇洒;再大到整个人格的个性风采、神秘浪漫,总体生活历程的戏剧意味、传奇色彩以及日常语汇中追求的生活“滋味、情调”,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世界中的审美追求和意境建构。
日常生活世界的审美境域建构还表现在更加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在政治、经济、文化诸领域,人们无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什么样的工作,一旦陷入了僵化和枯燥状态的时候都经常会说“能不能艺术一点儿”, 人们有时候还说政治是一门艺术,领导组织工作要讲究艺术。在很多技术实践了一定阶段之后,进入一个更加成熟的时期,人们最后都要讲求进入“艺术化”的境界。《庄子·内篇·养生主》中讲的“庖丁解牛”的故事,就描述了一个日常体力劳作者达到审美境界的例子,包括“熟能生巧”等,人在追求整个人生乃至全部日常世界时都要“艺术化”,这种“艺术化”的诉求,就是日常生活世界中非艺术领域的审美境域建构。李泽厚先生强调人的实践活动需要把握一个“度”,我认为这个“度”也就是日常生活世界中所说的“艺术”,这个“度”是人赖以生存的根本,人把握到这个“度”的刹那产生的体验就是审美。
在传统的艺术观念之中,诗书画印、钢琴、油画这些高雅和精英品类才是纯粹的艺术,是审美眼光聚焦的对象,工艺装饰、民歌等则都是边缘化的、不纯粹的艺术。其实如果用日常生活世界的审美境域建构眼光来观照,正是这些介于实用与艺术之间的门类,包括流行音乐、民间舞蹈、戏曲影视等,才是日常生活世界审美境域建构的纯艺术。民间的原生态艺术、实用艺术,大众普及,通俗流行,围绕着现实的个人,成了建构日常生活审美境域的外在艺术主体。而所谓纯粹艺术,在被精英化、经典化之后孤立提纯出来,成为少数人从事的“崇高事业”,反而脱离了原生土壤,游离出日常生活世界,甚至被塞进了许多非艺术的内容而成为工具,沦落为理性的奴隶。日常生活世界的基本向度是审美的,人生最后的高妙境界都是要把握好一个“度”,经由此“度”,人的整个生活才进入艺术的境界和审美的境域。
(有删改)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传统的艺术观念里,艺术创造是艺术家的专利;而在作者的观念中,审美就发生在个人的日常生活世界之中。
B.欧阳修笔下的“卖油翁”,能够把油从铜钱眼里注入葫芦而铜钱不湿,这就是体力劳动者在日常生活中达到的一种审美境界。
C.孔子“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人生境界,达到了文中所说的“人生最后的高妙境界”。
D.有些所谓纯粹艺术在被精英化、经典化之后沦落为工具和理性的奴隶,从而导致脱离了原生土壤,游离出日常生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