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4月8日,执掌故宫博物院7年的“网红”院长单霁翔退休。单霁翔在任期间,故宫批量产出网红产品,成为国民文化lP。故宫IP的光环,也令其继任者——原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备受外界关注。

王旭东曾对身边人说,“现在的传播手段太丰富了,就显得内容不够。”所以他不主张一味迎合用户需求,打造爆款文创产品。据说王旭东甚至砍掉了许多他认为没有文化传播意义的项目,他一直反复强调,要真正体现敦煌文化,做精而美。

与敦煌文创的谨慎不同,故宫博物院在过去爆款迭出,从围绕故宫IP打造的《我在故宫修文物》《上新了·故宫》等节目则让普通大众通过镜头走进故宫,而故宫口红、故宫睡衣等文创产品以及角楼咖啡、故宫火锅等,更是引发公众对故宫IP的追捧。

(摘编自《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不主张一味迎合用户需求》)

(材料二)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过去5年,我国文创产业增加值增加了66. 09%。在庞大的文创市场迎来“井喷”的同时,也吸引一大批入局者。不止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颐和园等文化类展馆正加码生机勃勃的文创产业。统计数据表明,国内已有2500余家博物馆、美术馆围绕馆藏进行IP开发。

目前来看,博物馆文创正在食品、彩妆等领域大展拳脚。例如,国博馆的文创产品已推出灵感源自青花瓷与粉彩瓷的食品棒棒糖,以春夏秋冬元素和每个朝代文物对应的手绘二十四节气锦色书签,以清朝画作《芙蓉双鹭图》为设计灵感的芙蓉双鹭保温杯等文创产品。数据显示,2018年,国博馆结合馆内藏物开发文创产品,设计开发“国博衍艺”产品90余款,累计国博文物、品牌元素产品形成的市场销售规模达到7. 92亿元。

类似的博物馆文创案例还有很多,划分到广东本土同样亮点纷呈。据悉,广东省博物馆凭借首个推出“粤藏”“粤光宝盒”“风尚”三款文创蛋糕的博物馆身份而爆红网络。

(摘编自《故宫文创一年卖出15亿元 博物馆文创不甘落后》)

(材料三)

博物馆IP主要是指博物馆拥有的知识产权,如文物藏品的研究成果,博物馆的品牌图像、建筑、陈列设计方案等。博物馆IP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为其他的行业和产品提供创意与内容,文创产品开发只是博物馆lP运营的一部分。通过赋能的方式,跨界融合进行全产业链的“二次开发”才是博物馆挖掘IP价值的核心方法论。

但是现在IP授权在不少博物馆手里是个烫手山芋,主要因为无法确定IP授权的费用。据北京自然博物馆负责经营运营管理的翟幼艾透露,自然博物馆曾联合外部设计师开发了上千个别具特色的文创IP,但开发出来后便被束之高阁,无法量产,因为无法为这批IP授权定价。据悉,目前国内IP授权没有统一的价格,即使是在IP授权领域较为成熟的海外博物馆,也没有明确的行内标准报价,只能由博物馆和被授权方自主协定。该为“IP”授权定价几何才不至于无形资产流失?

看到市场上对博物馆文创充满热情,苏州博物馆文创部副主任蒋菡却无比冷静地表示,博物馆的商业化浪潮虽然势不可挡,但博物馆的品牌和IP还在孵化期,并没有达到很成熟的地步,因此商业化到什么程度,每个博物馆应当有自己的想法和标准。“毕竟宣传教育展示才是博物馆的主业,很多时候我们会拒绝特别商业的项目。”蒋菡称若合作只是让博物馆给产品背书,这样的合作对博物馆来说没有太大的意义。

(摘编自《“博物馆+”与文创古老的博物馆红了》)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重视文创项目的文化传播意义,因此他不主张开发那些缺少文化内涵、一味迎合用户需求的爆款文创产品。
B.近年来,我国文创产业发展迅速,国家和地方的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类展馆围绕馆藏进行IP开发,产品涵盖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C.博物馆里,文物藏品的研究成果、品牌图像、建筑、陈列设计方案等都拥有相应的知识产权,这些知识产权是“博物馆IP”的主要内容。
D.博物馆的文创项目不排斥商业化,但商业化要有度,博物馆应拒绝只是给产品背书的合作,因为宣传教育展示才是博物馆的主业。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宫博物院打造的《我在故宫修文物》等节目,故宫口红等文创产品,以及角楼咖啡、故宫火锅等,均体现了故宫文化的真正内涵。
B.材料二以翔实的数据,展示了近年来我国各地文创产业的发展,无论是产业增加值,还是参与开发单位的数量,都有长足的进步。
C.由于无法确定IP授权的费用,担心无形资产流失,北京自然博物馆联合外部设计师开发的文创IP,被束之高阁,无法量产。
D.对于“博物馆+”与文创,苏州博物馆文创部副主任蒋菡与新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的观点比较接近,都反对过度商业开发。
【小题3】如果你是博物馆长,读了以上材料,你会得到哪些启发,让“博物馆+”与文创健康发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06 06:11: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将军的部队

我越来越多地想到他了。想到他,我感觉脚下的土地,悄悄晃动一下,然后空气穿过了我,我不见了,我回到了将军的身边,我重新成为了干休所里那个二十一岁的勤务员。

将军的部队装在两只巨大的木箱里。向昔日进行眺望的时候,我再次看见了那两个木箱上面已经斑驳的绿漆,生锈的锁,生锈的气味和木质的淡淡的霉味。

对住在干休所里,已经离休的将军来说,每日把箱子从房间里搬出来,打开,然后把刻着名字的一块块木牌从箱子里拿出来,傍晚时再把这些木牌一块块放进去,就是生活的核心,全部的核心。直到他去世,这项工作从未有过间断。

那些原本白色的,现在已成为暗灰色的木牌就是将军的部队。直到现在,我仍然无法说清这些木牌的来历。我跟身边的伴儿说的时候,他只给了我粗重的喘息,并未做任何的回答。我跟他说,我猜测这些木牌上的名字也许是当年跟随将军南征北战的那些阵亡将士们的名字吧,我的猜測是有道理的,可后来,我在整理这些木牌的时候,却发现,上面有的写着“白马”“黑花马”“手枪”,而有一些木牌是无字的,很不规则的画了一些“0”。也许,将军本根不知道那些阵亡战士的名字?

他非常缓慢地把其中的一块木牌拿出来,看上一会儿,摸了摸,然后放在自己的脚下。—块块木牌排了出去。它们排出了槐树的树阴,排到了阳光的下面,几乎排满了整个院子。那些木牌大约有上千个吧,很多的,把它们全部摆开可得花些时间。将军把两个木箱的木牌全部摆完之后,就站起身来,晃晃自己的脖子,胳膊,腰和腿,然后走到这支部队的前面。

将军说,我记得你,当然。我记得你的手被冻成了紫色。是左手吧?

将军说,你这小鬼,可得听话呀。

将军说,我不是叫你下来吗。

将军说,马也该喂了。

他用手使劲地按着眼角边的两道皱纹。

有时将军也和我聊一些和他这支部队相关的陈年旧事。譬如一个战士特别能睡,打完一场战斗,将军一发出休息的命令,即使他站着也会马上鼾声如雷。他脚还特别臭。将军说我原本想让他当我的警卫员来着,可我受不了他的臭脚。说到这里时将军的声音很细,并且有种笑意。他笑起来的样子让他年轻了很多。

将军还跟我说过逗蛐蛐、抓毒蛇、吃草根一类的小事,说过某某和某某的一点琐事,他很少跟我谈什么战争。我不知道他为什么不谈。要知道将军一生戎马经历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争,要知道将军在这无数次的战争中很少失败,要知道他现在指挥的这支木牌上的部队,很可能是在战争中牺牲的将士啊。

我悄悄地留下了两块木牌,那是两块没有写字的木牌,上面画的是“0”。原来我留下的木牌是三块,那一块木牌上写的是“白马”。对我这样一个从农村里出来的孩子来说,白马让我感到亲切。不过后来我把白马给将军送了过去,我看见那匹白马从浓烟中站起来,回头望了一眼,似乎还有一声嘶鸣,然后甩下一路嗒嗒的马蹄声笼尘而去。白马是属于将军的。

对于将军那些木牌名字的来历,我曾经做过调查,当然这种调查是随意性的,我只是偶然地向有关的人提及,他们对我的问题都只能是摇头。似乎没人曾向将军提供过什么阵亡将士的名单,至少将军离休后没有。

那么木牌上的名字是如何得来的呢?它们是在什么时间成为了木牌,装满了整整的两个木箱?……

倒是干休所的王参谋向我提供了一个细节。他说他见过一次将军发火,那时我还没有来到干休所。他看见将军紧紧抓住一块木牌,对着它大声说,你就是再活一次,我还得毙了你!当时王参谋吓得大气都不敢出。将军把那块木牌扔出了很远,木牌划过地板时发出了一阵很脆的声响。过了很久,将军突然对王参谋说,你把木牌给我捡回来。将军接过了木牌,用手擦了擦上面的尘土,然后小心地把它放回了那些木牌之间。王参谋说他记不太清了,他记得好像他把木牌递到将军手上时,将军的眼红红的。

我的手指,抚摸着我一直收藏的那两块木牌。在我混乱的生活里它的位置却是一直都没变过。而现在,我抚摸着它们,感觉上它们变小了,但比以前更重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二段中通过“斑驳”“生锈”“霉味”等几个词语,从视觉、嗔觉的角度表现了箱子的陈旧,为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
B.这篇小说没有表现战争的艰难和惨烈,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主要表现了将军对于他过去部下的零碎回忆,节奏舒缓,富有抒情意味。
C.王参谋讲将军扔木牌又让他捡回来的细节,表明将军虽有对士兵严厉的一面,但其内心也有柔软的一面。
D.将军和我聊部队的事,提到战士睡觉鼾声如雷和臭脚,不仅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感和生动性,也从侧面表现将军的性情。
【小题2】有人说李浩的小说“尚新尚奇”,请你结合文本,说说这篇小说新奇在哪里?
【小题3】请结合作品谈一谈“我”在文中的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自上世纪早期开始大规模生产塑料以来,人类已生产了约83亿吨塑料,约四分之三废旧塑料已被抛弃,其中80%或散落在周围环境中,或进入垃圾填埋场,而每年进入海洋的塑料多达800万吨,塑料碎片和微粒数量高达5万亿。
随着塑料垃圾的不断增长,其危害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塑料废物在环境中会长期存在,如果不能得到妥善处理,对于地球环境和人类来说,都将是一场灾难。
2017年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大约90%的废弃塑料通过十条河流进入大海,其中八条在亚洲。而亚洲国家这些塑料垃圾的三分之一来自未收集的垃圾,其余来自被收集起来的垃圾废物,这些垃圾最终被非法倾倒在靠近海岸或河流的地方。在一些富裕国家,塑料问题始于许多人的漠不关心。2017年的一份报告指出,在英国,每天都有70万个塑料瓶被当作垃圾扔掉。
透明的塑料饮料瓶主要由聚对苯二酸酯(PET)制成,全球范围内大约有50%的PET被收集起来用于回收利用,但其中只有7%被制成了新瓶子。在世界上所有的废弃塑料中,只有14%被收集起来,而实际用于再加工的则更少,其余都被焚烧或填埋处理,填埋的塑料垃圾将在地下持续存在数个世纪之后才会最终降解。
塑料垃圾为何如此普遍?因为被丢弃的塑料毫无价值。重新生产塑料或购买新的塑料产品比回收利用塑料更划算。因此,许多人认为,解决办法是要给废旧塑料一个价值。例如,要求消费者为塑料瓶支付一笔可退还的小额押金。美国的几个州和一些欧洲国家通过实施押金制度,将用后即扔的一次性塑料瓶变成可回收品。
减少塑料垃圾,就要为塑料创造一种“循环经济”,将塑料生产和使用从“石油到垃圾到填埋或焚烧”的单行道困境中走出来。在这个“循环经济”系统中,激励生产者生产可重复使用、可循环利用或可降解的产品,而回收业则要学会如何将所有的塑料垃圾都收集起来。
这类设想得到了一些政府、慈善机构、科学家、制造商和零售商的支持。相关人士表示,问题不在于我们所使用的塑料本身,而在于我们对塑料的使用和处理方式是否适当。
对于塑料垃圾之灾,人们提出了许多解决方案,但是这些高科技的解决方案都是关于PET的,不适合发展中国家有限的回收利用能力。人们的另一个担忧是,这些解决方案主要是着眼于改善现有状况,但也许是以忽视未来长期解决方案为代价的,如开发更好的可生物降解的塑料等。一些短视的基础设施投资可能会给未来的选择带来更高的成本。
塑料垃圾危机的最终解决方案将需要政府、零售商、制造商和回收公司的共同努力和协调,以采取更好的包装设计,开发先进的回收技术和新型塑料,并帮助发展中国家改善其废物处理系统和技术。
其中取得较大进展的,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能够分解塑料垃圾的细菌酶工艺,尽管目前其工作效率还很低,但一旦成功分解,废弃塑料就可以转变为其他化学物质。
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学院的凯文˙奥康纳说,塑料垃圾问题的解决方案并不只有一种。我们应该继续敦促工业界和政府,实施明智的、多种方案结合的解决方案,但重要的是要改变人们的行为。“我认为技术最终将会走向成熟,但最大的挑战是我们自己。”奥康纳说。
(选自《新华文摘》2018年第19期)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自上世纪大规模生产塑料以来,大约四分之三的塑料产品被废弃后都进入到海洋中,造成严重污染。
B.不论是亚洲还是欧洲,也不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塑料垃圾问题都是源于公众的漠不关心。
C.透明塑料饮料瓶主要由聚对苯二酸酯(PET)制成,全球只有大约7%的PET被回收利用。
D.回收利用塑料比重新生产塑料或购买新的塑料产品成本更高,这是塑料垃圾如此普遍的原因之一。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为塑料创造一种“循环经济”,是解决塑料垃圾泛滥问题行之有效的途径。
B.在“循环经济”模式中,生产者和回收者虽然分工不同,任务不同,但都不可或缺。
C.相关人士认为,更值得思考的,是我们对塑料是否有适当的使用和处理方式。
D.最适合发展中国家有限的回收利用能力的方案,是禁止生产和使用PET制品。
【小题3】从全文看,解决塑料垃圾问题应从哪些方面着手?请简要概括说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北宋著名的书画家米芾的书法极富天真率意的特性,他的艺术风格又不同于苏东坡、黄庭坚等人的求意,而是能集古出新,他开辟了宋代尚意书风的另一条道路,对后世有深远影响。据《宋史》卷四百四十《文苑六·米芾传》载:“(米芾)冠服效唐人,风神萧散,音吐清畅,所至人聚视之。而好洁成癖,至不与人同巾器。所为谲异,时有可传笑者。”类似的传闻非常多。这种性情决定了米芾强烈的个性,这与他在艺术上强烈地追求摆脱羁束的叛逆精神和力求惊世骇俗出人意表的行为是相符的。
苏轼称米芾书法“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当与钟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黄庭坚称米芾书法:“如快剑(斫)阵,强弩射千里,所挡穿彻。书家笔势,亦穷于此。”同为“宋四家”的苏轼、黄庭坚对米芾有如此高的评价,可谓推崇备至了。他在系统与创新中保持一种微妙的平衡,走的另一条集古出新的道路。米芾曾不无自豪地说:“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既老,始成家,人见之不知何为祖也。”他始终对自己高度个性化的风格保持着追求,这个风格主要可以从他用笔的特征和章法上来概括。在用笔上,米芾多以侧笔为主。侧笔是相对于中锋用笔而言的,它使笔毫欹侧于纸面并与用笔的运动方向成一定角度。笔锋较外露,故能使线条造成爽利峻拔的感觉。米芾将侧锋用笔用到了极致。他又强调笔毫运动方向的多变,追求笔触的变化多端,即“八面出锋”,他在《海岳名言》中用“锋势备全”来注脚这个“八面”,这是相对于欧、虞、柳、颜等人单调贫乏的“一笔书”而言的。米芾还喜欢大量的提按顿挫的动作,而且这些动作的幅度往往都较大,富于跳跃性。这一点也是与他的“八面出锋”紧密相关的。
米芾对书法的分布、结构、用笔,有着他独到的体会。要求“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桔、润不肥”,姜夔所记的“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大概也是此意。即要求在变化中达到统一,把裹与藏、肥与瘦、疏与密、简与繁等对立因素融合起来,也就是“骨筋、皮肉、脂泽、风神俱全,犹如一佳士也”。章法上,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节的完美,成竹在胸,书写过程中随遇而交,独出机巧。米芾的用笔特点,主要是善于在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飘逸超迈的气势、沉着痛快的风格。米芾在书法史论上提出了“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的尚意书论。
(节选自姜文彬《宋代书法尚意抒情浅析》,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米芾在继承与创新中保持一种微妙的平衡,集古出新,天真率意,开辟了宋代尚意书风的另一条道路。
B.米芾在艺术上强烈地追求要摆脱羁束的叛逆精神和力求惊世骇俗出人意表的行为,是历代书法家中个性最强的。
C.米芾的书法用笔多以侧笔为主,笔锋较外露,他又追求笔触的变化多端,喜欢大量的提按顿挫的动作,富于跳跃性。
D.米芾的书法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节完美,善于在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飘逸超迈的气势、沉着痛快的风格。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米芾用笔的特征和章法上,我们大致可以看出他始终保持着追求个性化的风格。
B.同为“宋四家”的苏轼、黄庭坚对米芾书法大加赞扬,可见,米芾书法非同凡响。
C.米芾到老年才自成一家;早年的书法只是集古字,是别人的书法的集合,没有什么书法价值。
D.米芾对书法的分布、结构、用笔,有着他独到的体会,他提出了“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的尚意书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北宋著名书画家的米芾,他的书法极富天真率意的特性,但又与求意的苏东坡、黄庭坚等人不同。
B.苏轼和黄庭坚从同一角度肯寇了米芾的书法成就:笔势沉着有力,抒发痛快淋漓。
C.“八面出锋”就是“锋势备全”,侧锋用笔,笔毫运动方向多变,笔触变化多端。
D.米芾书法要求“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与姜夔所记的“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意思相近。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10 月 1 日—3 日,2018 年诺贝尔奖三大自然科学奖项——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的逐一揭晓,为人类智慧文明的高塔,再次垒上耀眼的一层。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授予两位免疫学家——美国的詹姆斯·艾利森与日本的本庶佑。
10 月 8 号,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获奖者分别是诺德豪斯和罗默。评委会指出,他们把宏观经济学扩大到全球规模,以解决世界最大难题,藉由建构出能解释市场经济与自然及知识互动的模式,大大拓展了经济分析的范畴。
瑞典著名化学家诺贝尔设立的系列奖项,用于鼓励“为人类带来最大利益”的科学发现与发明成果。从生物学家发现免疫系统制动机制而衍生癌症治疗新方法,到物理学家用光镊移动微小物体并制造最短最强激 光脉冲,再到化学家掌控酶和抗体定向进化的力量,无一不是基础科学领域的发现,发展成提高人类生命质量和生产效率的有益工具、手段和方法。今年的获奖名单,再次秉承了诺贝尔的遗愿,也让全球热爱科学的公众,对“人类的最大利益”究竟是什么有所感悟,对做出这样贡献的科学家有所敬重。
(2018 年 10 月 8 日《科技日报》)
材料二
2018 诺贝尔奖得主“背景”大揭秘
2019 泰晤士世界大学排名TOP200
2018 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学术背景
排名
学校中文名
国家/地区
总分
奖项分布
2
剑桥大学
英国
94.8
诺贝尔化学奖
3
斯坦福大学
美国
94.7
诺贝尔经济学奖
5
加州理工大学
美国
94.1
诺贝尔化学奖
6
哈佛大学
美国
93.6
诺贝尔化学奖
8
耶鲁大学
美国
91.3
诺贝尔经济学奖
10
芝加哥大学
美国
90.2
诺贝尔经济学奖
15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美国
87.7
诺贝尔化学奖
19
康奈尔大学
美国
85.1
诺贝尔物理奖
27
纽约大学
美国
81
诺贝尔经济学奖
65
京都大学
日本
67.3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77
麦克马斯特大学
加拿大
64.4
诺贝尔物理奖
 
(2018 年 10 月 9 日《新浪看点》)
材料三
纵观诺奖百年来的奖励对象,大致可划为两类:发现问题者与解决问题者。某种程度上也是科学与技术 的分野与关联。在这一个世纪的时间轴上,发现问题占据着前半篇的中心位置,以爱因斯坦为首的宗师们光 芒万丈,用一系列触及因果、存在、时空等哲学方面的伟大问题,圈定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基本命题与类别范 畴。但 2008 年金融危机及此后十年证明,人类依然面临着一系列老问题——气候变暖、能源危机、粮食供应、流行疫病……那些被寄予厚望的创新,核聚变、新能源、人工智能,与成为普及实用的“答案”尚有距离。简言之,与畅想相比,用技术的突破解决世代交替期的新老问题,更为迫切。
无论有心或无意,本届诺奖把褒奖给予了技术应用的实践者,从某一角度上可谓顺应、抚慰了世界的焦虑,也鼓舞了致力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者。生理或医学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门目的性与实用性最强的——服务人类的生命健康;化学奖获得者的研究对象酶,堪称发现最早、应用最广泛的人类老朋友,此番又在能源与医疗上辟出了新的实用途径;去年还在为引力波的探索而喝彩的物理学奖,今年则授予了对激光应用的工具改良。由此可见,诺奖不功利,但从不排斥解决实际问题者。而这一场国家间解决问题的竞赛,虽然历经磨砺, 但却意义非凡,造福人类。
2018 年 10 月《科技日报》)
材料四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本庶佑在接受专访时表示,他开展研究工作时,正赶上日本科研经费增长期,从年轻时就能够获得研究补助资金和各种支持,所以他从来没有过放弃研究的念头。他认为,日本科研人员退休年龄延长,占据了青年科研人员的位置,所以有必要打造竞争性科研环境,加强培养青年科研群体。本庶佑现年 76 岁,37 岁时成为教授。他十分重视基础医学,治学态度严谨,早早就获得国际学界高度认可。人们在赞叹本庶教授 22 年如一日坚持专项科研的可贵精神和业绩的同时,也应该深入考察日本顺应世界医药研发事业发展新形势,力保日本医药科研与开发继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思维和政策、运作举措。日本早在 2001 年就提出“50 年内拿 30 个诺贝尔奖”的口号,这项计划公布之后,日本人 18 年就拿了 18 个诺贝尔奖,相当于每年一个,日本人究竟为何屡获诺奖?首先让我们看看日本学者的待遇:据日本厚生劳动 省 2006 年调查,大学教授年收入 71.4 万元,仅次于飞行员。2008 年,日本大学教授平均工资已达到 90 万人民币。再让我们看看日本在科研上的投入:日本政府十分重视科学研究,2007 年科研经费占GDP 的 3.67%,是全世界最高的,远远超过美国。日本企业、大学也十分支持科学家:日本企业专门为科学家设立各种奖项,让他们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收入安心工作。而日本大学多半是研究型大学,用科研带动教学,不浮躁,不功利,拼的是真实的科研成果。科学家赤崎勇 50 岁还没什么成就,但名古屋大学依然支持他,甚至花巨资为他建造实验室,后来,赤崎勇获得诺贝尔物理奖,他培养的学生天野浩,也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师夷长技以自强,科学落后就是真正的落后,科学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2018 年 10 月《中国青年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概括了 2018 年度诺贝尔奖部分奖项的获奖情况,其中,基础科学的深入研究为自然科学提高人类生命质量和生产效率起了推动作用。
B.材料二介绍了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学术背景,由此可见,如果他们没有在世界顶尖院校的学习或工作经历,就不可能在科学研究上有如此突出的贡献。
C.材料三指出,本届诺奖把褒奖给予了技术应用的实践者,或许是因为针对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老问题,用技术解决问题更为迫切,同时也可以鼓舞这样的实践者。
D.几则材料介绍诺奖的相关情况,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以不同角度为切入点,使读者深入了解这一全球瞩目的活动。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化学家诺贝尔设立诺贝尔奖项,旨在鼓励“为人类带来最大利益”的科学发现与发明成果。今年的获奖名单,也让热爱科学的公众对“人类的最大利益”究竟是什么有所感悟。
B.2018 年诺奖获得者主要来自英美日加等拥有世界一流教学资源和学术实力的国家,他们对物理、化学或经济学等领域有独到的研究。
C.本庶佑获得诺奖时已经 76 岁,赤崎勇 50 岁还没什么成就,可见,科研之路,年龄不是问题,态度决定高度。
D.诺德豪斯和罗默拓展了经济分析的范畴,建构出能解释市场经济与自然及知识互动的模式,从而把宏观经济学扩大到全球规模。
【小题3】随着 2018 年度诺贝尔奖项的尘埃落定,这些科学家的成功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思考,作为青年学子,你对我国的科研工作有什么建议?请结合材料作答。

同类题5

五、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小题。

家 山

踏遍中华窥两戒,无双毕竟是家山。(龚自珍)

——题记

①年轻时,我喜欢独自哼唱苏联名歌《喀秋莎》。只要“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 ”溜出嘴边,一种轻纱薄雾般的温馨感,便导引我返回医巫闾山脚下的故乡。其实,故乡影像,在我少年时橙色的梦里并不是很清晰、很确切,一切兰因絮果毕落于苍茫之中,只觉得家就是山,山就是家。只要推开屋舍的后门,闾山清泠泠、水洇洇的翠影,伴着天涯云树,便赫然闪现在眼前。当然最好是在久雨新晴的夏日,或者气爽天高的初秋,大地饱绽着新鲜,充满了泼辣的生机。

②我第一次亲近闾山,恰逢梨花开得正闹的时节。山坡上,原野里,到处泛滥着浩荡的春潮,浮荡起连天的雪浪。我们乘坐马车,沿着一条蜿蜒曲折的土路,穿行于花林树丛中,像是闯进了茫无际涯的香雪海,又仿佛粉白翠绿的万顷花云浮荡在我们的头顶上。几十年间,这个景象始终定格在我的记忆之窗上,只要闭上眼睛,它便立刻浮现出来,特别是当我听到那首名歌《喀秋莎》的时候。

③盛夏的一天,我同三位文友聚坐在北京地坛的一间小亭子里。一番豪雨过去,松林里的空气格外清鲜、凉爽。大家谈论的话题是退休后到哪里觅个合意的住所。一位说,老家烟台最为理想,碧树隐红楼,一枕清幽,春季繁花簇簇,夏天浓荫翳日,冬日又比较暖和。另一位来自云贵高原,他的首选是春城昆明。在北京闯荡了二十多年的小魏说,他想在地坛附近赁屋小住,风晨月夕,伴着虫吟鸟唱,到地坛信步闲游。他的这种想法马上遭到了质疑,大家都说他是受了史铁生的影响。地坛是史氏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那里几乎灌注了他全部的情感,可别人未必受得住那份苍凉与寂寞。大家谈笑风生,颇有孔门四子“各言尔志”的意趣。当三人把目光转向我时,我说,我要回闾山老家。

④我出生在闾山脚下。父亲望子成龙,希望我有所作为,便给我取了这个名字。六岁进私塾,校歌头两句就是“闾左辽西我校在,钟灵毓秀作英才”。及长,读到《湛然居士文集》,发现元朝宰相耶律楚材在他七百多首的诗作中,忆及闾山的竟有二十来首。原来,耶律楚材生在北京,祖籍却在闾山西麓,那里也是他父亲及两个哥哥的庐墓所在。十几岁时,他曾回到闾山读了几年书。后来辅佐元太祖万里西征,而闾山旧隐仍然时萦梦寐,有诗可证:“闾山旧隐天涯远,梦里思归梦亦难。”回到大都之后,日理万机,但家山依然刻刻在念。他向往着回归退隐:“何时致政闾山去,三径依然松菊寒。”只是,这个愿望始终未能实现,直到五十四岁生命终结之时,他还在宵衣旰食,勤劳王室。这些颇像当年的卧龙先生,他出山辅佐刘备时嘱托自己的弟弟:“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谁知命运之神搬了个道岔,出师未捷身先死,星陨秋风五丈原。生命在卧龙身上停止时,正好也是五十四岁。

⑤早在先秦典籍《周礼》中,即有关于全国名山“五岳五镇”的记载,五镇之一即为东北医巫闾。“医巫闾”系东胡语音译,意为“大山”。闾山在东北“三大名山”中尤负盛誉,风景绝佳,历代文人骚客登临寄兴,抒写情怀,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文。较之于水,山更切近禅关,远于人境,望之辄有潇洒出尘之想。而此间瘦劲的奇松,幽峭的危岩,以及丰富的神话传说,饶有一种清寒入骨的丰神和超然绝俗的意蕴。

⑥闾山自东北逶迤西南,绵延百里。其地为塞外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游牧民族文化同汉族文化交融互汇的结合带。如果说,“整个内蒙古是古代游牧民族的历史舞台”,呼伦贝尔草原“是他们的武库、粮仓和练兵场”, 那么,闾山一线则是他们研习中原文化、接受华风洗礼的大课堂。辽朝以来,此间文风夙盛,耶律倍和他的八世孙耶律楚材先后在闾山佳胜处建立了读书堂,殿宇岿然,书香袅绕,千载以还,旧貌一直保持完好。

⑦闾山内外,碑碣如林,题刻触目可见,仅北镇庙即有五十六座诗文碑,其中,元代的达十二座。过去这一带私塾多,读书人多,藏书家多。现在,文化教育事业仍很发达,学书作画蔚然成风。山里民风淳朴,较少世故,只是由于过分质直、认真,有时不免透出几分呆气。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趣话,有个过路人向一位老者问询:“到大观音阁还得走多长时间?”老者瞪目不答。问路人以为遇见个聋子,便顾自向前走去。不料,刚刚迈出几步,便听老者在后面招呼:“回来,我告诉你,再有一袋烟工夫就到了。”那人怪他开始时何以不说,他说:“当时我不知道你的步子有多大。”逗得问路人噗嗤笑了。

⑧不到闾山,已经十几年了。这次旧游重到,感觉风物依然。在商品大潮滚滚滔滔、无远弗届的今天,山上山下仍是清幽雅静,整洁一新,没有看到其他名山胜境常见的香烟缭绕、市声鼎沸的景象,置身其间,确有一种回归自然、陶然忘机的感觉。东道主嫌游人稀少,希望我能帮助向外宣扬一下。我说,天生丽质少人识,未必就是坏事。假如它也像有些地方那样,仕女如云,摩肩接踵,恐怕这块心灵的憩园也就化为乌有了。

⑨最后应该说明,耶律倍的读书堂,这次我并没有蹑履亲登,因为它高踞于闾山绝顶,实在太险峻了。像这类需要仰头方可逼视的事物,毕竟总觉得离平常心太远,因此,不去攀援也好。

(取材于王充闾的同名散文)

【小题1】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宵衣旰食:为处理国事而辛勤地工作
B.搬了个道岔:改变了人生轨迹
C.无远弗届:广泛地渗透,深入地影响
D.陶然忘机:悠然闲适得忘了重要事情
【小题2】下列对作品中有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颇有孔门四子‘各言尔志’的意趣”使用了《论语·侍坐》中子路等畅谈理想的典故。
B.“三径依然松菊寒”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中的“三径”,都借指已荒芜的家园。
C.“星陨秋风五丈原”指的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失利,病逝五丈原一事。
D.“骚客”与《岳阳楼记》中“迁客骚人”的“骚人”,均泛指诗人,源自屈原的《离骚》。
【小题3】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喜欢苏联民歌《喀秋莎》中“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这句歌词,是因为故乡的影像在记忆中特别清晰。
B.文章写元朝宰相耶律楚材一生勤于政事、忠心尽职,欲晚年退隐家乡而不得愿,其中寄寓了作者的悲愤之情。
C.闾山地区文风夙盛,读书人多,诗文碑林立,这与历史上它是游牧民族文化同汉族文化交融相汇的结合带有关。
D.耶律倍的读书堂位于闾山山顶,殿宇岿然,旧貌完好;但由于山路过于险峻,作者没能登临观览,不免感到遗憾。
【小题4】作者引用诗句“踏遍中华窥两戒,无双毕竟是家山”来表达他对家乡的热爱,作者笔
下的家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回答。
【小题5】有人认为,文章第③段删去更好。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小题6】本文语言富有表现力,请赏析下列加点的词语和画线的语句。
①大地饱绽着新鲜,充满了泼辣的生机
碧树隐红楼,一枕清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