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共22分)
瀑布灯
毕淑敏
灯,是人类向太阳偷学的本领。苍茫黑夜中,星座是天上的灯,寥寂旷野中,灯火是温暖的家。礼花是开在长空的灯,眼睛是镶嵌在脸上的灯。
不知何时,街上有了瀑布灯。嘈杂、紊乱、倦慵的街,便从愚胖的蛹儿变成了灵动的萤火虫,璀璨地飞翔起来。
你无法找出比瀑布更妥贴的词,来形容这种晶莹剔透的小灯。一盏灯就是一粒银色的水滴,它们成千上万地聚集在一起,从高渺的天空倾泻而下,荡漾起如水的光波。庞大的灯群婚纱一般笼罩着巍峨的广厦,仿佛传说中的水晶宫。人在这光的栅栏下行走,便感到拢不住的欢快像野草一样从光的缝隙探出头来。
瀑布灯并不嫌贫爱富。小店的门脸、深巷的酒家,也可觅到它的踪影。因为小,便缺了磅礴,多了亲昵,柔曼的几藤,披散于屋脊之周,错错落落地亮着,仿佛一树金黄的杏子,仿佛塔檐下无风时的铜铃。
瀑布灯把夜勾勒得像童话中的古堡,白天它们是什么样子?太阳下,它们是否依旧美丽?这个疑问却许久没能找到答案。每日天光下在街上走,街上有许多瀑布灯,按说这不是什么难事情,但总是忘了寻找它们,有一天,下定决心要了这宿愿,便一路默念着瀑布灯的名字,仿佛小时候拎着瓶子,不停嘟囔着酱油和醋。
终于走到一座华美建筑前。入夜后它的光瀑之瑰丽,仿佛大自然中的黄果树。在最初的一刹那,我居然没有找到瀑布灯,好像它是聊斋中美丽的狐仙,白日里便销声匿迹了。待仔仔细细寻视后,我才找到昼间的瀑布灯。
真后悔这一番苦心的寻觅!
白日里的瀑布灯,是由一些灰色的线和黯淡的瓶形小泡组成。像枯黄萎顿筋脉毕露濒临凋零的一张黄叶,像缀了蚊蝇又遭风雨萧瑟颤抖的一幅蛛网……
好叫人失望的太阳下的瀑布灯!
于是,总想为瀑布灯写点什么。
可到底写点什么呢?
文章要讲究立意的,文章要讲究出奇的,文章要因小见大,文章要隽永深刻……
小小的瀑布灯,你将荷载怎样的微言大义,从如墨的夜空中降落?
写瀑布灯的谦逊吧。它是镶在夜间的珍珠,白日便收敛了光华,具有朴实而温和的品格……
不妥不妥。这个角度已写得太滥。
换一种思维换一个方向。
写瀑布灯的虚荣吧。它见不得阳光,昼伏夜出,好像某种猥琐的小动物。千万不要被它夜里的妖娆所迷惑,你想真正认识它,请到阳光下……
不妥更不妥。对于曾给我带来无数美妙遐想的瀑布灯,这无疑是一种极大的不公。
我凝视白纸,一只看不见的瀑布灯,也从那里凝望着我。
凝视使人疲倦,于是便渐渐淡忘。
然而一到夜晚,瀑布灯依然美轮美奂地闪烁着,让人们持久地惊叹这光的造化。一到白昼,它们就像候鸟一样地飞走了,无声无息。
突然有一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自己的愚蠢:瀑布灯就是瀑布灯,为什么一定要在它小瓶子似的灯光里塞进太阳的思想?把一切都赋予意义,多么劳累!把正常的自然景象涂抹上强烈的人文色彩,在普通的事物中蕴藉进过多的哲理,把许多简单的东西搅拌成复杂,在清水中反复淘漉那并不存在的黄金……
这是一种思维的赘物。
瀑布灯不知道这些,也不理睬这些。它夜里睁着,白日熄着,眨着一只同人类不同作息时间的怪眼。
瀑布灯只是瀑布灯。夜晚美丽,白日黯然。美丽的时候,你可细细观赏;黯然的时候,你观赏那更美丽的街景就是了。
【小题1】在文中3-8段中,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述作者眼中的瀑布灯形象。(6分)
【小题2】解释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4分)
⑴真后悔这一番苦心寻觅!
⑵我凝视白纸,一只看不见的瀑布灯,也从那里凝望着我。
【小题3】作者在文中说“突然有一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自己的愚蠢”,她为什么这么说?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6分)
【小题4】作者在文中指出“瀑布灯只是瀑布灯。夜晚美丽,白日黯然。”毋须赋予其高深的寓意,但自古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就有通过赋予生活中平凡的事物以深厚的内涵,进而来表达自己内心丰富情感的传统。如果请你欣赏吟咏瀑布灯,你会为它赋予什么样的内涵或意义?(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12: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英文版三部曲(《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将分九卷陆续出版。中国人有“侠”情,且认为“侠”可以超越文化边界。西方文化中亚瑟王的圆桌骑士、罗宾汉式的绿林英雄,以及风靡当下的银幕上的超级英雄,在我国都有“侠”缘。

但是,侠不是骑士,甚至不是武士。它们都是某种权威——往往是封建领主给予的一种身份。而侠,非身份,亦非职业,而是一种态度和行事方式。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说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太史公的看法,其实太过理想主义。在笔者看来,反倒是韩非子的“侠以武犯禁”更为直接。侠,是无视“禁忌”的——“禁忌”有好有坏,这种“无视”也自然是双刃剑。

侠讲究的是豪放不羁、快意恩仇。“豪放不羁”,如《笑傲江湖》所描绘的,不贪高位,不惧追杀、不恋亲情,只愿与知己合奏一曲《广陵散》。“快意恩仇”,如王家卫电影《东邪西毒》中的洪七,他收了贫女一个鸡蛋后,冲入王府为贫女的弟弟报了仇。他们做事的原则不是“付出与回报是否对等”,而是做这事心里“痛快”。而《史记·刺客列传》中所载诸人,虽勇猛如聂政,忠义如豫让,慷慨如荆轲等,都算不得“侠”,他们把做事看作一种工作,而工作讲究的是按劳取酬。

侠讲究的是一份担当。在徐克电影《七剑》中,为什么天山上的剑客要帮助素不相识的傅青主和村民们?因为他们是有担当的侠。电影《佐罗》中,迭戈代替遇刺的好友前往南美行总督之职并化身蒙面侠佐罗行侠仗义,解救被欺压奴役的殖民地百姓,也是一种担当。

侠,其实很少存在于武侠小说所热衷描绘的江湖门派中,因为那些根本就是“地下政治组织”,而不是“豪侠”的聚集地。“千秋万代,一统江湖”,与其说是武侠的宏愿,倒不如说是野心家的梦想。《笑傲江湖》中的各大门派的纷争,把“江湖”这个互相倾轧的修罗场,揭露得淋漓尽致。近年来,中国武侠电影势头渐弱。西方之侠,却风头正劲,蝙蝠侠、蜘蛛侠、钢铁侠、闪电侠、神奇女侠,《复仇者联盟》《正义联盟》等等,让观众应接不暇。

其实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文学、电影艺术作品中的侠士,哪里有不公,哪里就有他们,他们是正义的化身,他们有着常人所没有的本领、勇气和责任感。他们能为人们所不能,解救弱者于危难之中。他们身上,寄托着人们善永远打败恶、正义永远主宰世界的希望。

(摘编自王伟滨《中国武侠走进英语世界》)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司马迁看来,侠有很多值得赞许之处,如已诺必诚、舍己救困等。
B.在韩非子看来,侠并不伟大,“侠以武犯禁”的行事方式是把双刃剑。
C.有些人把做事看作一种工作,所以即便勇猛如聂政,慷慨如荆轲等,都算不得“侠”。
D.侠很少寄身于武侠小说的江湖门派中,这不是“豪侠”的聚集地。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以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英文版即将出版一事自然地引出了有关“侠”这一论题,增强了文章的时代感。
B.文章从“侠”的行事方式、精神内涵及其社会意义等多角度展开论证,给人以层次分明的印象。
C.文章结尾意在阐述文学艺术作品中的侠士寄托着现实生活中人们善胜恶、正压邪的美好愿望。
D.文章例证丰富,中国武侠小说、中外电影等艺术作品中的侠士形象的对比,揭示了中外“侠”内涵的区别。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均不认可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提出的对侠的评价和韩非子的“侠以武犯禁”观点。
B.江湖门派热衷于相互倾轧,常常把“千秋万代,一统江湖”当成自己的宏愿,而侠与他们没有任何区别。
C.骑士和武士往往是封建领主给予的一种身份,这决定了既非身份也非职业的侠与它们毫无共同之处。
D.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文学、电影艺术作品中,侠士都是正义的化身,寄托着人们善永远打败恶、正义永远主宰世界的希望。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正像人物审美中,盛唐时期以肥硕为美一样,中国美学以小为美并非一直如此,其中经过一个由以大为美到以小为美的转换过程。这大致以中唐为界限。
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认为,中唐可以说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分水岭。仅从艺术和美学上看,陈先生的这个判断是有价值的。粗略地说,中唐之前我国美学和艺术欣赏的趣味以大为主,而中唐之后,以小为美的思想渐渐占据主流。
先秦汉民族常以大为美,形容人则有“生而长大,美而无双”(《庄子·盗跖》),“长令蛟美,天下之杰也”(《荀子·非相》);《公羊传·隐公五年》直接说:“美,大之之辞也。”从先秦时期出土的鼎器中,也可看出当时人们对恢宏阔大的追求。秦汉思想中以大为美的倾向更加明显,只要看看秦始皇兵马俑和汉代大赋的创作就可以感觉到这一点了。
六朝时期,随着哲学上玄远之风的流行,人们要“高蹈乎八荒之表,抗心乎千秋之间”的思想席卷了这个朝代。刘伶《酒德颂》云:“有大人先生者,以天地为—朝,万期为须臾,日月为扃牖,八荒为庭衢。”幕天席地成为一种风尚,大代表一种精神的伸展,  “大人先生”成为—种至高的审美人格风范。而大唐王朝的气象更是以其气势卓然立于千秋之间。
但这种风气到中唐以后起了变化。流连于小园带来了独特乐趣,构图精致的工艺品受到人们喜爱,绘画中以小见大的风气日渐流行,盆栽之妙更是典型的小中见大……西方一些艺术研究者认为,中国艺术往往于小处见精深,见神气,中国是世界上对微小精致最为重视的国家。
从人的心理构成来看,大和小可以带来不同的感受。
我们看到山高耸入云,心中往往有—种恐惧感,一个笼罩着自我的实体是如此巨大,使人产生一种超乎现象的思考。如早期的宗教崇拜中,巨大的体积,莫名所以的力量,不可解释的世界图景,是唤起人们宗教情绪的重要原因。大的东西往往还与人的占有欲和征服欲有关。汉语中,“美”这个语源中就包含了这一思想。所谓“羊大为美”的观念在—段时间颇为流行。曹操《观沧海》中,沧海巨大的体量没有使他恐惧,却唤起了他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气魄,提升了生命深层的力量。这是征服者的诗。
美学上由大到小的转换,反映了中国人内在文化心理的变化,对小的重视,反映了人们注重平和、悠远、淡雅的心理需求。中国艺术中唐以后以小为美,尤其是到了被后人称为中国艺术黄金时期的宋元时期,此倾向更加明显。探究其原因,道禅哲学的影响最为根本,重视当下直接的体验,推崇简约纯净的美感,淡逸幽微的气象等等,是刺激这一审美转换的重要动力,另一方面,文人意识的崛起,隐逸文化的流布,也成就了这一审美风尚。士人们多返归自己的内心世界中,去成就内在的圆满,以近追远,以小见大,以平和的愉悦代替外在的争夺,以细腻的体验代替粗俗的官能享受。不必山川广远,在一勺池水中能驰骋广袤;不必流连巨丽的风光,在一片树叶中就包含着世界的秘密;不必去追求官能的享受,那些都是过眼的烟云,而心灵深层的直接体验才是真实。
(节选自朱良志《曲院风荷》,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以大为美”和“以小为美”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美学和艺术欣赏的趣味,大致以中唐为界经过了一个由以大为美到以小为美的转换过程。
B.以大为美,主要表现在人们对恢宏阔大的审美境界的追求,对诸如“大人先生”“大唐气象”等宏大精神和气势的赞美。
C.以小为美,主要表现在对园林、工艺品、绘画及盆景的喜爱上,这些艺术品于小处见精深,于细处见神气。
D.以大为美和以小为美都代表了中国审美的观念,它们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反映了中国人内在文化心理的变化。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历史学家陈寅恪认为,中唐可以作为中国历史的一个分水岭。作者并不完全赞同这一观点。
B.“大”可能带给人恐惧感,也可能带来占有欲和征服欲,有时能提升人生命深层的力量,给人征服的快感与美感。
C.美学上对小的重视,反映了人们注重平和、悠远、淡雅的心理需求,中国艺术因此在宋元时期进入黄金时段。
D.道禅哲学的影响是中国美学心理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其次文人意识的崛起也引导人们开始返归内心,追求细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所说的“大”不仅指形体大,还有精神和气势上的宏大;文中所说的“小”也不仅仅指形体小,另有心理和气象上的渺小。
B.大唐王朝的气象表现在诗歌中,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等,其意象、意境均表现出气势宏大的特点。
C.画家着力于一枝枯木、一片树叶、一拳顽石、一竿青竹的描绘,追求在微小精致的景观中展现广阔悠远的境界,是谓“以小见大”的特色。
D.本文通过列举事实和引证诗文,阐述了中国美学由以大为美到以小为美的转换过程及其原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纽约时报》整版介绍中国作家实属罕见

张放

在2008年奥运前,美国包括CNN在内的各大主要媒体都开始了对中国进行大量全新角度的报道。《纽约时报》“读书版”突然对中国当代红作家及其作品感起兴趣,非常罕见地整版介绍中国作家的作品。之所以说非常罕见,是因为过去多少年来,《纽约时报》从来没有这么集中地介绍过中国当代红作家的作品,非说有介绍,也仅仅局限于那些对***说“不”的流亡海外的作家及作品上,例如2001年初对高行健的吹捧与介绍等。

《纽约时报》首推的是莫言和他的最新小说《生死疲劳》,而且还专门让一个日本插图画家给画了幅插图加以配合。当代著名书评家约翰逊·斯宾斯为此书写了评论。其文章以西方最常见的评论文章写法,首先向读者介绍了莫言这本书的基本内容,并将评论者认为最精彩的一段文字,介绍给了读者。之后重磅介绍的,是姜戎的《狼图腾》。然后是王安忆的最新作品《长恨歌》,还按照西方出版商的习惯,将第一章免费奉献给了美国读者。也就是说,如果有人喜欢的话,那就请到书店购买。接下来是介绍了阎连科的《为人民服务》,也附加了免费的第一章。

应该说,这家报社的编辑们的眼光与水准都是相当高的。从《纽约时报》“读书版”的排版上看,可以看得出来,他们更注重的是具有文学价值的东西。不过,它并没有仅仅局限于此,在做了连续四本书的书评后,他们给读者提供了更广泛的了解空间:它对更想了解一下中国流行小说现状的人,提供了一种选择。这就是整个版面的右边内容:时报的编辑们以“中国流行小说”为题,介绍了一下当代中国青年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所谓“80后”读者的阅读兴趣所在。其中,就重点介绍了郭敬明,因为他有过剽窃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也算有新闻价值吧。

从文中知道,评论者对郭进行了电话采访,但这一点也没有妨碍评论者将郭抄袭事件的整个过程向美国读者做介绍,介绍文字可以说客观公允,相当准确。评论者并且调侃地说,郭只是支付了法院裁定的给作者庄羽的赔款,但是拒绝道歉,不承认其不道德的行为。评论者继续有些幽默地说道,郭的粉丝们既然看到他不向公众道歉,于是,也就跟着不在意公众在说些什么,继续支持他。实际上,之所以没有把他和他的作品列入莫言等人的作品行列,这也从另个角度说明美国人对他的行为及他的作品还是有一定保留态度的。毕竟,他抄袭了别人。评论者引用王朔的话说,这小子没有一点儿“sense of decency”。之后,评论者还就80后的其他几个写者进行了相关介绍,其中包括张悦然等。不过,评论者又对中国的90后几个小作者也进行了简单介绍,并说明,是这些小作者们才令80后写手们感到受到威胁。

其实,如果说什么东西最说明美国人认同中国作家的书的话,那就只能一点假也不掺杂的美国国书排行榜上观风云。最有趣的是,在美国图书市场上,比已经到了二千多名的位置上的《狼图腾》走得更好的,不是郭敬明的什么东西,而是莫言的这本刚刚出版的名叫《生死疲劳》的书。它昨天已经在图书榜的前400名以内,这本身已经非常了不起了。今天此时再看,已经进入第198名了,这才是巨大的成功。

(选自新浪网张放博客,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郭敬明及其作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纽约时报》的“读书版”以“中国流行小说”为题介绍当代中国青年小说家时重点介绍郭敬明,是因为这个青年有过剽窃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也算有新闻价值。
B. 《纽约时报》的“读书版”重视郭敬明作品仍是“80后”读者的阅读兴趣所在这一事实,总体对郭敬明本人及其作品是持肯定态度的。
C. 《纽约时报》的“读书版”没有把郭敬明和他的作品加入到莫言等人的作品行列,说明美国人对他的行为及他的作品有一定保留态度的。
D. 在美国图书市场上,郭敬明的作品并不比到了二千多名的位置上的《狼图腾》排行更好,当然就更不能与莫言的《生死疲劳》比肩。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当代著名书评家约翰逊·斯宾斯为莫言的新书写的评论,采用的是将书的基本内容和评论者认为最精彩的一段文字同时介绍给读者的西方最常见的评论文章的写法。
B. 《纽约时报》的“读书版”整版推出中国作家的作品,不仅辅以插图和评论,还按照西方出版商的习惯附加了免费的第一章。
C. 《纽约时报》“读书版”的评论者认为,进入美国图书排行榜的那些仍在走红的中国作家并未像90后作者那样使80后写手们感到受到威胁。
D. 《纽约时报》“读书版”的评论者虽然对郭敬明进行了电话采访,但并没有妨碍他们向美国读者客观、公允和准确地介绍郭敬明抄袭事件的整个过程。
【小题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 《纽约时报》“读书版”集中推出对其最为推崇的中国当代当红作家莫言、姜戎、王安忆和阎连科的书评,这其中也反映出这家报社的编辑们有着相当高的眼光与水准。
B. 《纽约时报》的“读书版”给读者提供更广泛的了解空间,即对更想了解中国流行小说现状的人提供了一种选择,所以他们更注重的是中国小说具有文学价值的东西,从排版上可以看出来。
C. 《纽约时报》在2008奥运以前的很多年,只局限于介绍那些对***说“不”的流亡海外的作家及作品,如此感兴趣并集中地整版介绍中国当代红作家的作品确实非常罕见。
D. 在一点假也不掺杂的美国图书排行榜上,《狼图腾》已经到了二千多名的位置,莫言的《生死疲劳》则已经成功进入第198名,说明美国读者对中国作家的作品已是相当认可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年关岁末
徐建英
摩托车灯刺破漆黑的村庄小道,留下一路突突的轰鸣声,吱地一声停在一个农家小院前。
  摩托车刚停稳,“嗵嗵”的脚步声一路从小院里迎出来。小院的铁门“嘎吱”一声在娘手中拉开一条缝,不等何水清发问,娘就帮着他支下车脚垫,后退,又向前一着力,摩托车倏地滑进了小院。
  爹坐在堂屋前叭嗒叭嗒地吸着旱烟,烟和过往一样,一袅一袅地绕着,打着转儿,旋成一道道细细的烟圈。何水清松了口气,爹好这口自家产的老烟叶,烟杆儿是爹的命。瞧这烟雾,节奏还是过往的那几出,看来爹好着呢。
  看到何水清推摩托车进屋,爹连说:好!好!然后磕了磕手中的烟杆灰,食指头小心地伸向烟窝里戳了戳又说:自个儿骑车回,好!
  何水清刚坐下,爹的话头就开始了。他还是习惯地把年头到年尾的事儿倒豆子般叙一遍。末了,爹说:我和你娘就是想你了,想和你唠唠话儿。知道年关来了,你审计局的工作会比平时忙,若不说我病了,兴许你还不见得回吧?
  春种秋收,爹指不上他这独生儿帮上忙。逢年过节,他似做客般匆匆忙忙。想到此,何水清眼一热,眼角开始痒痒的。忙蹲下身抓了一撮烟丝,殷勤地从爹手上边接过烟杆边说:我一早计划过,忙完这阵就休年假回来好好陪陪你和娘。又掂了掂手中泛黄的新烟杆,问:爹,你换了新烟杆?
  小伍昨儿一早捎来的,烟杆儿说是纯铜的哩……这小伍也真上心,你从小到大的同学论桌儿地数,谁也不及小伍识礼数,懂情义。都当上大主任的人了,还常来咱家帮这帮那的。上次来咱家送冬柴时,瞧见你爹的铜烟杆豁了口,特地请五金厂的师傅打的。娘在一旁接过嘴道。
  何水清摸着烟杆沉吟半响,又默默地对着烟窝一撮一撮地捺烟丝,摁着摁着,烟丝儿纷纷飞了一地。到何水清醒悟过来时,发现爹在盯着他看,忙不迭地“噗”地一下帮爹点上火,看了看还在絮絮叨叨地说话的娘,又望了望叭嗒叭嗒地默默吸着旱烟的爹,他悄悄地退出了堂屋。
  年终的审查工作刚开始,他就接到了举报,伍思源负责的城市中心花园项目财政资金收支有问题,施工上也有不少的疑点。这中心花园本是政府斥资打造的,是给老百姓提供休闲用的。这几日他正犹豫着要不要派人查勘此事,怎么样来查这事。娘突然来电话说爹病了。
  院子里的柴垛高高地码着,足够娘和爹燃上两个冬的。自从他去外地上大学起,在本城上大学的高中同学伍思源就代他照顾着爹和娘,感激的话他在心眼儿里说了不下八百次。这次的事,只要他稍稍动点手脚,伍思源就会平安。只是,原本为百姓造福的城市公园,会遭人唾沫。而他的心中,从此会多了一处污印。想到此,他倚在柴垛上,重重地叹了口气。
  不知几时起,爹捧着一个鼓鼓囊囊的塑料袋走了过来。
  爹说:唠也唠过了。你工作忙,就不留你,你还是趁黑地赶了回吧,明天还得继续上班呢。你娘呢,特备了些辣椒干,都是你爱吃的。这些个辣椒干啊,别看着土里土气的,冬天里佐上菜,吃了热乎,脑子跟着灵醒呢!
  爹动手把鼓鼓囊囊的塑料袋绑在摩托车后座,边捆边自言自语地唠开了:这人啊,明眼看得到的,也不一定都是真的。那包着裹着的,谁包准就没人晓得?工作上的事儿,我们也不懂,也帮不上啥忙。这天黑了,路上小心!得空了,记得常回家看看我和你娘。
  何水清轻轻地推过摩托车,车灯又一次刺破漆黑的村庄小道,向城里驶去。
  坎坷的土路上,车身一颤一颤的,屁股被后座的塑料袋一下下戳得生痛。猛记起,他自幼就不爱吃辣椒干,这个,娘怎能就忘了?赶忙停了车,塑料袋被解开的那一瞬,他怔了——那把崭新的“铜”烟杆就放在辣椒干上,在车灯的照耀下,泛着刺目的金色光芒。
  何水清摸了摸辣椒干,又一次掂了掂手中沉沉的“铜”烟杆。爹的话还在耳边回响,一股暖意涌上心头。他轻轻跨上摩托车,再一次庆幸没让自已的司机送。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和鉴赏,最怡当的两项是( )(  )
A.“看来爹好着呢”的心理活动,暗示何水清这次回来是因为得知父亲有病。下文他爹的话和“娘来电话说爹病了”,也都照应了这一内容。
B.“烟丝纷纷飞了一地”,暗示何水清在往烟锅里摁烟丝时不专心,听了母亲的话,对自己曾想要查伍思源感到惭愧,觉得有点对不起老同学。
C.小说在结尾处把铜烟杆的“铜”字加了引号,是因为它的材质并不是铜,而是金子的,通过“泛黄的新烟杆”的细节就可明显看出。
D.何水清因为工作繁忙而无法在农忙时节帮父母的忙,这让何水清内心深处有愧疚之意,同时这样的内容又为介绍伍思源代替他照顾父母埋下了伏笔。
E. 何水清离家回程之时,爹给了他一包辣椒干。其实他的父母并没有忘记他不爱吃辣椒,之所以给他辣椒,是要提醒他,在处理事情是应该像辣椒一样“辣”。
【小题2】小说中的伍思源有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你认为何水清最后会审查伍思源吗?请结合小说内容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