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怀念一只羊
严晓歌
(1)你不能忘记那只羊,那只羊像你生命中点亮的一盏明灯。
(2)那是怎样的一只羊啊!它柔细的毛,憨实的样儿,脖子里套着一条项圈,上面挂着一个小铜铃,让人一看就喜爱。
(3)那只羊是你5岁那年父亲赶集买回来的,有了它,你的童年生活便多了一项内容:牧羊。于是,乡村的小巷里、村外的阡陌上便出现了这样一道风景:一个孩童在前面蹦蹦跳跳地走着,身后一只小羊一颠一颠地追赶。
(4)在草地上牧羊,羊总不离你左右,它偎依在你脚下吃草。一次,一群小伙伴让你和羊捉迷藏,在小伙伴的掩护下,羊低头拽草的一瞬间你疾步跑进远处一条沟壕中伏下身子藏了起来。等羊拽下一撮草抬起头咀嚼时,不见了你,便丢弃口中的青草,“咩咩”地叫着围住你失踪的地方转,那叫声凄凄惨惨,使藏在沟壕中的你忘记了这是在做游戏,你一跃而起,呼唤着你的羊向它奔去。羊看见了你,撒开四蹄也向你奔来。你和羊跑到一块儿,你跪下搂住羊颈,羊用温热的头蹭着你的脸,你的泪水忍不住“扑嗒嗒”砸进细柔的羊毛里。
(5)从那以后,你懂得了什么叫做“亲密”。
(6)你和羊分别是在一年的春天,那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你家断粮了,父母商议着把羊卖掉换粮,你听后哭闹着不依,但最终你没能拗过父母。你的羊在一个黄昏被一个可恶的汉子牵走,撒下一路哀婉悲切的“咩咩”声。
(7)你家乡有一个***,家里没有什么好吃的,我把那只羊杀了给你做碗羊肉汤。”这时候你心中猛然涌起一股亲密的情感。这顿午饭你没有动一下筷子,那碗羊肉汤静静地放在你的面前,你只吃了几口馒头。
(10)走出水牛赵村,你突然折转身对着送别的乡亲,对着熟悉的乡村,深深地弯下腰鞠了一躬。
【小题1】文章第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作用?(6分)
答:内容:   
结构:
【小题2】请从文章第四段加点动词(拽、奔、砸)中选出两个,赏析其表达效果。(4分)
答:
【小题3】文章第九段在情节安排上有何特点与作用?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
【小题4】结合全文,阐释文中的“羊”的意蕴。(6分)
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41: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于1915年到北大,在文科中国哲学门中当学生。蔡先生在1917年初到北大当校长。有一天,我在一个穿堂门的过道中走过,蔡先生不知道有什么事也坐在过道中,我从这位新校长身边走过,觉得他的蔼然仁者、慈祥诚恳的气象,使我心里一阵舒服。我想这大概就是古人所说的春风化雨吧。蔡先生一句话也没有说就使我受到了一次春风化雨之教,这就是不言之教,不言之教比什么言都有效。

1918年,我有一件事需要北大的证明书,时间紧迫,照正常手续办来不及了,我决定直接去见校长。校长室单独在一个大院子中,我走进院门,院子中一片寂静,校长室的门虚掩着,门前没有一个保卫人员,也没有服务人员,我推开门走进去,外间是一个大会客室兼会议室。通往里间的门也虚掩着,门前没有秘书,也没有其他职员。我推开门进去,看见蔡先生一个人坐在办公桌前看文件。我走上前去,站在他的身旁,他亲切地问:“有什么事吗?”我把一封已经写好的信递过去,他看了信说:“这是好事,当然出证明书。”我说:“请校长批一下。”他提起笔批了几个字,亲切地交待说:“你拿着这个到文书科,叫他们开一个证明书。”我就退出来到文书科去了。我进去和退出这一段时间内没有看见第二个人,当时我想,蔡先生以校长之尊,不要校长排场,也不摆校长架子。他一个人坐在校长室里,仍然是一介寒儒,书生本色,办事从容不迫,虽在事务之中,而有超乎事务,萧然物外的气象,这是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蔡先生在几分钟之内不但解决了我的问题,也把我引到了这个境界的大门口。

事后,有同学告诉我说,文书科的人说,你是越级,学校要有处置,我说“蔡先生到北大是来办教育,不是来做官。我是他的学生,不是他的下级,有什么越级不越级的。”我一笑置之。当时大多数的学生及社会一般人都知道,蔡先生到北大并不是来做官的,当校长并不违反他的“三不主义”(“三不”的第一“不”是不做官)。

1922年,蔡先生以北大校长的资格到欧洲和美洲参观调查,当时,我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生院学习。在纽约的北大同学会,听说蔡先生要从伦敦到纽约,就组织了一个接待委员会,我也是委员之一。我们到纽约的码头上迎接蔡先生。只见他仍然是一介寒儒,书生本色,没有带秘书,也没有带随从人员,那么大年纪了,还是像一个老留学生,一个人独往独来。他不惊动驻纽约的中国领事,也不惊动驻华盛顿的中国使馆的外交人员,住在哥伦比亚大学附近的小旅馆内,和同学们在一起。一些生活上的事务都由接待委员会经理。

有一个中国的中年教育工作者,当时也在哥伦比亚大学进修,她公开地说:“我算是真佩服蔡先生了。北大的同学都很高傲,怎么到了蔡先生的面前都成了小学生了。”

在纽约的中国留学生为蔡先生开了一个欢迎会,会场设在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个大教室内,到会的人很多,座无虚席。蔡先生一进了会场的门,在座的人呼的一声都站起来了,他们的动作是那样的整齐,好像是听到一声口令。其实并没有什么口令,也没有人想到要有什么口令,他们每一个人都怀着自发的敬仰之心,不约而同地一起站起来了。蔡先生在发言中讲了一个故事,说是一个人的朋友得到了神仙的法术,能点石成金。这个朋友对这个人说:我能点石成金,你要多少金子,我都点给你。这个人说:我不要金子,我只要你那个手指头。全场哄然大笑。蔡先生接着说:“诸位同学到国外留学,学一门专业知识,这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要得到那个手指头,那就是科学方法。你们掌握了科学方法,将来回国后,无论在什么条件下,都可以对中国做出贡献。”蔡先生的慈祥诚恳的气象和风趣的言语,使几百个到会的人都高高兴兴地满意而去。

我想他们是应该满意的。他们也享受了一次春风化雨,也被蔡先生引到一种精神境界的大门口,如果他们有足够的自觉,他们也会这样说。

后来我的学习深入了一步,对于这种精神境界的内容也逐渐有所认识,有所理解,有所体验。我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句成语把它总括起来,这句成语是“极高明而道中庸”。我很欣赏宋朝道学家程明道的一首诗,诗说:“年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自豪雄。”这首诗的第一、二句是说他的生活状况,第三、四句是说“道中庸”,第五、六句是说“极高明”,第七、八句是说到了这个地步就可以成为孟子所说的“大丈夫”。我认为,蔡先生的精神境界和气象是和程明道相类似的。现代的人谁也没有见过程明道,但是,他的学生们所形容的话是有记录的,我是把这些记录和我心目中的蔡先生相比较而说上边那句话的,相信不会有大错。

【小题1】第二段中,“萧然物外”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
【小题2】简析第二段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3】分析第五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引述一位中年教育工作者的话?
【小题4】作者在第八段中引用末朝道学家程明道的诗其用意是什么?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红月亮
曹丽琴
①三峡的夜寂静得很,万物都进入了沉眠状态。
②轮船在江上行驶,只听到船底拍击江面发出的淙淙的水声。我却无心入睡,来到甲板上。夏夜的江风混合着水的气息一阵阵吹来,扶阑而立,黑黢黢的穹宇仿佛一片无垠的海。两岸的群山,是这夜色中的一笔重墨,山的剪影清晰可现。它们真是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
③渐渐的,深浓的山影里出现了星星点点的灯光,橘黄的,淡绿的,暗红的,仿佛一颗颗斑斓的水晶稀稀疏疏地镶嵌着,晶莹的光仿佛还在夜色中微颤。船儿缓缓地前行着,它们一一往我的身后退去,我却忍不住转身望着那些颇显俏皮的光亮。它们为那些浓重的山影消退了几番骇人的气息。
④当我再次转身,那轮圆月,那枚红月亮,仿佛奇迹般,蓦得与我撞了个满怀。我的眼神霎时溢满了惊喜的光亮。郦道元曾言:“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此非夜半,而那轮明月却独与我相晤,这真让我情不自已。
⑤我不知道她是何时出现在山上的,在这浩瀚的宇宙,她是那般得渺小。天阶如水,昙花也难得露出笑脸。而她却自顾自地微微笑着,时而半隐进一朵云层里,只露出两朵嫣然的红晕;时而又出水芙蓉般的清清丽丽,安安然然地沉醉在天宇的怀抱里……
⑥这可是三峡的红月亮啊。像千年等一回的幸福醉满了心怀。当你把视线投远,天际的精灵就在那边期待着你的目光。山影的肃穆森然已被我忘却,我只静静地凝望着这一枚红月亮。
⑦那是一抹多么恬静的红啊。清嫩、柔和,流动着生命的色彩,轻轻地如练般直泻到江面。万顷夜色也不抵一抹红。这可是天际的一枝荷,一颗纯美的心啊。
⑧今夜,她像是特别眷顾了我这个异乡的游子,将她最美的一面呈现给了我。我突然有点自得起来。李白是个最为偏爱月亮的诗人了,当年他独坐扁舟行游三峡的时候,也没有相遇红月亮吧。而幸运之神,却独让她与我不期而遇。
⑨今夜,我也是这自然的女儿,长江的歌者,晴空的恋人,红月的知音。
⑩夜色正因了你,才倍添了这份让人如此怜爱和动容的震颤;这番江面因了你,才渐显水月交融般的诗情;还有那些赶路迷失的人,才重新找寻到了行走的方向,包括混沌已久的我,才激起了心湖的一点涟漪……不论何时,漫漫黑夜怎能缺失这些许的光亮和热情呢?
⑪记得一位我喜爱的名家在著作里写过,人们都说人是在光明里行走的,其实哪里有光明,人总是在黑暗里行走的。随着年岁的虚长和阅历的渐深,我愈发理解了此话的涵义。那么,置身在这潜藏着污秽,充斥着黑暗和谬误的现实,我们怎样才能像明月般不退缩、不迷失、不怯懦、不犹疑、不清者自清,而是既能走入又能走出生活,坚定、勇敢地表现生活和现实以及自我,从而抵达真,追求善,完善美呢?
⑫长久来,我们总是无法解开心结,当心灵的眼睛邂逅自然的至美,如同为其拂去蒙积的尘埃。红月亮,自由、宁静、无畏、独行、羞赧又热烈,柔美而坚毅,是你在与我倾心相谈,告诉我永夜里前进的方式么?大自然把我们困在黑暗之中,也许就是为了迫使我们永远向往光明。
⑬今夜,滔滔江水,绵绵不绝。谁,牵着月光的手,把灵魂放飞?
(选自《散文百家》,有删改)
【小题1】第②段画线句子的描写比较有特色,请加以鉴赏。
【小题2】第③段中的画线词语“俏皮”有何意义?请加以分析。
【小题3】第④段和第⑧段分别引用郦道元和李白的故事,这样做的目的有何异同?
【小题4】第⑩段画线句子中的“混沌已久的我”和“心湖的一点涟漪”分别具有什么内涵?请结合文本内容加以探究。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最古老的村落在哪里
最近在浙东进行村落考察时,我意外地“发现”最古老的村落就在宁波的河姆渡。它形成于史前的新石器时代,距今7000年。我一连两次跑到那里,是为了看看最早的村落什么样子,会给我哪些启示。
当然,它不再是活态的村落,早已化为一片大文化的遗址,但从至今犹存的大量干栏式建筑的残骸,可以想见河姆渡人曾经在浙东这块湿润而舒缓的土地上所建造的村落风景。尽管岁月遥不可及,从这片遗址发掘到的极其丰富的遗物,完全可以触摸到我们祖先迷人的村落生活。
那时,我们先人的生活充满了凶险与艰辛,野象、鳄鱼、猛虎等各种猛兽时时来袭;还不时遭遇各类可怕的自然灾害,比如雷电、大火、洪水和疾病。面对这些直逼生命的威胁,人是孤立无援的:没有武器,没有医药,只有一双手。然而无比顽强与智慧的河姆渡人,就凭自己的双手,用大自然的石头、木头、泥土、苇草,以及兽骨、鱼骨、鸟骨来制作各种工具与器具,猎杀野兽,盖房造屋,获取食物,建立生活,而且还在这里做了一件伟大的事——将“野生稻”培植成了人工栽种的谷物。这可是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极其伟大的一步!这一步,意味着先人从居无定所的渔猎时代跨入了定居生活的农耕时代,从而将自己的生命及情感与土地牢牢地扭结在一起。一种全新的生活创造开始了。
最早的农耕工具出现了,翻土的耒耜、点种的木棒、收割庄稼的镰、舂米的杵、盛粮的陶罐,当然,远不止这些——他们能把石锛打磨得像经过现代“机加工”那么细腻光滑,将骨针的针孔雕琢得又圆又小,草绳子编得又长又韧,箭镞和钻头造得锋利逼人。他们可是70个世纪前的远古人呵!最叫人惊叹的是,他们发明了形制那么多样的榫卯与木构件,柱脚榫,梁头榫,燕尾榫,销钉榫,等等。直到今天我们的木工还在用这些榫卯。就凭着这些构件,他们在这片丰饶的土地上构筑起一座座坚固而巨大、可容三四十人居住和生活的干栏式建筑。尽管遗址保留的建筑残骸不是全部,但一个原始村落已经生动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了。
我们的先人在这里过着群居式的集体生活。一边捕鱼猎兽,一边采集果实,一边耕种稻谷,而且开始驯养猪、牛、狗等家畜了。因此,他们能吃到大米和有荤有素的食物。村中一座木构的水井,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一口水井,说明他们竟然发现了地下水——这使他们有充足的水喝。水井的出现使他们的村落生活更加安定,只有安定才能不断地积淀与建设。为此,河姆渡人便开始追求更高级的生活——精神生活。
他们已经很讲究物品的造型了,单是煮食烧饭陶釜的式样就十分繁多与优美,上边还雕刻着各种好看的图案与可爱的形象。各种工具上的装饰更是花样繁复,这都体现着他们对生活的情感。至于那些佩戴在他们自己身上的骨坠、石珠、玉管,则表明了我们祖先的爱美之心。
更美好的艺术也在这个村落里出现了——音乐。这里发现的吹奏器骨哨、打击乐器木鼓以及单孔的陶埙,在告诉我们这个原始村落的生活曾经如何动人。
从河姆渡这些遗物中,能够鲜明地看出我们先人的精神世界:对大自然的敬畏,对美的讲究,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应该说,河姆渡的村落已经是较为成熟的原始村落。不仅规模可观,而且具备一整套生产与生活的村落体系,拥有相当程度的物质与精神的村落文明。对富足的追求,促使他们的生产技术不断地创新与进步,他们已经能够制造最早的织机和漆器了。这样,在技能性专业方面如制陶、盖屋、捕猎、耕作、编织必然有了分工,分工愈清楚就愈要求彼此有序地配合,如果没有相互的配合与协调,这么大型的干栏式建筑怎么能盖得起来?于是在这个村落里,我们看到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明形态——社会的出现。从而使我们认识到,最古老村落既是人类生产生活最初的聚落,也是社会形成的基地,文明的发祥地。我们今天村落所有根本性的元素,河姆渡那时都已经有了,虽然那时还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孩提时代”。它告诉我们村落的本质与意义。因此我们说,村落是我们最早的家园,是扎在大地上最深和最关键的根。
我们今天已进入比较发达的现代文明,但如果没有先人的创造,特别是对村落的创造,就不会有今天。
(选自“新华网”,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通过村落考察“发现”我国最古老的村落是形成于史前新石器时代,距今7000年的浙东宁波河姆渡。
B.面对各种猛兽的来袭和时时遭遇的各类可怕的自然灾害,河姆渡人只能以无比的顽强与智慧,用双手来抵御。
C.河姆渡人将“野生稻”培植成了人工栽种的谷物,标志着从居无定所的渔猎时代跨入了定居生活的农耕时代。
D.最早的一口水井,说明河姆渡人发现了地下水,所以其村落生活更加安定,便开始追求更高级的精神生活。
【小题2】列举河姆渡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小题3】谈谈你对发现和保护“中国最古老的村落”意义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
①刚下过一场雨,蒙自的老街湿漉漉的。一线阳光就在这时划过来,南湖上又是一片光鲜。如果没有穿梭往来的汽车,会让人想起多少年前的5月,同现在差不多的天气,南湖边霎时出现了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男的衣衫整洁,女的裙裾飘摇。一下子涌来这么多文化人,让人有一种震惊和欣喜,来的是西南联大的学生啊。一个享誉世界的文化讲坛也在南湖边开启。主讲者有陈寅恪、冯友兰、钱穆、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
②1938年,在北中国已经放不下一张书桌的情况下,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南迁昆明,组建了西南联大,由于昆明校舍不敷,边城蒙自便暂时接纳了联大的文学院、法学院。政府尽心,绅士尽力,把联大师生安顿在风景秀丽的南湖边,让他们住进最好的房子。蒙自海关、法国领事馆、哥胪士洋行和周柏斋的“颐楼”,成了分校的教室和住地。领事馆敞亮气派,高树挺拔。哥胪士洋行是整个蒙自最豪华的西式建筑,海关大院则像一座花园。
③这样,西南联大师生的生活就与美丽的南湖融在了一起。每天,师生上下课经过南湖东堤,课余在湖边读书、唱歌、诵诗,在湖里畅游,在亭上探讨,青春的气息弥漫水中。鱼翔浅底,鸟儿扑飞,田田莲叶拨弄着微风。南湖,一时成了联大师生感情的依托、诗情的沃土。想起诗人周定一的《南湖短歌》,这首诗感情淋漓,淋漓得让人泪涌: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园花/你问我的家吗/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我走得有点累/让我枕着湖水睡一睡
让湖风吹散我的梦/让落花堆满我的胸/让梦里听一声故国的钟
……
我在这小城里学着异乡话/你问我的家吗/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
④蒙自武庙街的颐楼,是十分有特色的民居,作了联大女生的宿舍。楼高势险,古榕成荫,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入夜,山风刮来,呜呜嘘嘘,如怨如诉,女生们总是长久不能成眠。家乡、亲人、故都,无不随风而来,于是,她们将颐楼叫成了听风楼。听风楼,听的是“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吗?听的是“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吗?
⑤虽然美丽的南湖给了师生们暂时的宁静,但是在那个烽火连三月的年代,宁静中又奔涌着激情。开学第一天,分校师生即在南湖北岸的省立蒙自中学礼堂集会。会上,北京大学同学会发出《告全国同胞书》,呼吁唤醒国人,担负起应尽的责任,争取国家民族之生存。他们还走上街头,以各种形式宣传抗战。有的同学竟就参加了飞虎队,奔向抗日的战场。
⑥现在,我正在一面弧形的标识墙前驻足,上面镌刻着西南联大的校训“刚毅坚卓”。我不由想起冯友兰先生1938年8月在蒙自为清华第十级毕业生题词中的话:“第十级诸同学由北平而长沙衡山,由长沙衡山而昆明蒙自,屡经艰苦,其所不能,增益盖已多矣。”朱自清先生的题词中也说:“诸君又走了这么多的路,更多地认识了我们的内地,我们的农村,我们的国家。诸君一定会不负所学,各尽所能,来报效我们的民族,以完成抗战建国的大业的。”
⑦我慢慢进到楼内,走上楼梯,轻轻推开一扇门,竟然是闻一多先生的宿舍。先生把蒙自比作了“世外桃源”,他在这里能够静心读书,以至于除吃饭、上课外,长时间不下楼活动。历史教授郑天挺见他如此“怒读救国”,恐对身体不好,就劝他说:“一多啊,你何妨一下楼呢?”于是闻先生便得了“何妨一下楼主人”的雅号。现在这个楼门上方,就挂着“一下楼”的匾牌。走进不大的卧室,一股书香仿佛立时灌了满怀。先生,久仰了!屋内摆设依旧,只是先生擎着他的《红烛》下楼远去了。
⑧漫步湖边,前面走着的是陈寅恪教授吗?他边走边感慨:“风物居然似旧京,荷花海子忆升平;桥边鬓影还明灭,楼外歌声杂醉酲……”钱穆教授则每天都会来到湖上的荼亭中,伴着一壶茶,沉思久坐。朱自清教授在这里同样看到了荷塘月色,为此他又有了散文新作,新作里说,“一站到堤上就禁不住想到北平的什刹海”。蒙自是哈尼族、彝族聚居区,火把节期间,人们在家门口燃起一堆堆火载歌载舞,朱自清也融入这热烈之中:“这火是光,是热,是力量,是青年。在这抗战时期,需要鼓舞精神的时期,它的意义更是深厚。”
⑨不少教授是带着家眷来的,冯友兰的女儿宗璞后来回忆说:“南湖的水颇丰满,柳岸河堤,可以一观;有时父母携我们到湖边散步。那时父亲是四十三岁,半部黑髯,一袭长衫,飘然而行。……在抗战八年艰苦的日子里,蒙自数月如激流中一段平静温柔的流水,想起来,总觉得这小城亲切又充满诗意。”
⑩蒙自分校,虽然只存在了短短几个月,却是西南联大这支现代乐曲中一段优雅的乐章,南湖的音符在其间跳荡。“当小火车缓慢地从蒙自站驶出时,我们对于这所谓‘边陲小邑’大有依依不舍的情绪。”这是陈岱孙先生的心声,也代表了蒙自分校师生的心情。他们坐着窄窄的小火车来,又乘着窄窄的小火车走了,留下长长的铁轨长长的思念。多少年后,有人毕业直接回来这里工作,有人情意绵绵故地重游。又多少年后,北大、清华、南开的后生们循着先贤的脚步来,来看这一湖波光潋滟的水。
⑪我仍然沿着湖走,湖边生长着一些茂盛的合欢树,还有各种各样的花草藤蔓,婆婆娑娑延续了不知多少岁月。
(取材于王剑冰同名散文)
【小题1】下列对作品的理解和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借追怀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师生在蒙自南湖的一段不同寻常的生活,展现了他们“刚毅坚卓”的精神风貌。
B.“听风楼”的“听风”二字寓意丰富,既指倾听自然山风,也指风声唤起了家国之思、激发了抵御外侮的豪情。
C.第⑦段结尾处,以虚拟之笔描写闻一多先生手擎《红烛》远去的情形,饱含作者对闻先生的崇敬与追思。
D.后生学子循着先贤的足迹造访南湖,以欣赏湖光山色,感受蒙自的风土人情,寻找亲切而充满诗意的生活。
【小题2】蒙自南湖,见证了西南联大一段特殊的岁月,它“如激流中一段平静温柔的流水”,在“宁静中又奔涌着激情”。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小题3】作者说《南湖短歌》“感情淋漓,淋漓地让人泪涌”,请根据文意,对此诗的这一特点加以赏析。

同类题5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丰子恺故居——一钩新月天如水
(1)桐乡石门镇,缘缘堂。
(2)一个初冬的上午。我将手肘支在方桌上,将身体舒展成他穿棉袍时的闲适样子,望见了江南初冬依然绿影婆娑的院子,绿影婆娑的时光深处慢慢出现了一些声音和画面——春天里两株开满花的树下,跑过几只小鸡,有燕子呢喃;夏日午后门外传来货郎的叫卖声,傍晚的芭蕉树下,摆起了客人小酌的桌子;花坛边洋瓷面盆里游着一群蝌蚪……他从秋千上抱下老三或老四,说,在面盆里,小蝌蚪永远不会长成青蛙的,来,我们送它们回家!
(3)这些场景,是缘缘堂的主人——丰子恺先生漫画里的场景,也是他《缘缘堂随笔》里真实的生活场景。而缘缘堂则是他曾经的现实家园和精神乐园。
(4)我将目光收回,落到了桌面隐隐发亮的木纹理上,肘关节与桌面接触的一小片肌肤上,有一丝隐隐的温暖。这是错觉,错觉还牵引着我闻到了他略带烟味的呼吸,一个眼神睿智、端庄平和的白发长者立在了我的眼前。寒风中他身穿黑棉长袍,头戴黑棉帽,棉帽上趴着一只黑白色小猫。
(5)民国大师无数,而丰子恺是难得的一位德才兼备的艺术家、教育家。沿着他一生的脉络探寻,你会发现,他是一个在爱与慈悲里成长的幸运儿。丰子恺出生于一个有染坊、有良田的大户人家。阳光雨露没有宠坏那个叫“丰仁”的孩子,反使他成长为知书达理、谦恭好学的少年。入读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后,正式更名为丰子恺,也遇到了生命里十分重要的两位大先生——李叔同(弘一法师)、夏丏尊。他们之间长达一生、直抵灵魂的情缘,给了他深远的影响。他的婚姻虽是媒妁之言,夫妻竟一生恩爱、生死相随,育有七个子女。这一切因缘,造就了他“光风霁月”般的人格。
(6)在与他同时代挚友们的记忆里,他获得了这样的评价:巴金说他是“一个与世无争、无所不爱的人,一颗纯洁无垢的孩子的心”。朱光潜在《丰子恺的人品和画品》里说:“他老是那样浑然本色,无忧无嗔,无世故气,亦无矜持气”。
(7)丰子恺的画,重于身边平凡事,如姐姐缝衣,弟弟上学,大人醉酒,孩童用两个蒲扇当自行车骑,也有描绘将一个个孩子从同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针砭时弊的题材。人间万物,在他的笔下是小可爱、小情趣,又是大悲悯、大气象,深得人心。
(8)他的代表作《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仿佛就是他人画合一的写照:简洁,平和,澄静,深邃,阔远。
(9)1927年初秋,二十九岁留日归来在上海教书的丰子恺恳请李叔同为寓所起名。李叔同让他在纸上写上许多他喜欢而又能互相搭配的字,团成小纸球撒在释迦牟尼画像前的供桌上抓阄。奇妙的是,丰子恺两次都抓到了“缘”字,便取名“缘缘堂”。后来无论迁居哪里,他都把李叔同写的“缘缘堂”匾额挂在家里,“犹是形影相随,至于八年之久”。1933年春天,在母亲的心心念念下,丰子恺用稿费在故乡的梅纱弄里,自家老屋后建好了一幢三开间砖木结构的高楼,加之前后两个小院,一个极具深沉朴素之美的“缘缘堂”诞生了。
(10)搬家那天,热闹如戏场。丰子恺充满深情地写道——“我们住新房子的欢喜与幸福,其实以此为极!”“民国二十二年春日落成,以至二十六年残冬被毁,我们在缘缘堂的怀抱里的日子约有五年。现在回想这五年间的生活,处处足使我憧憬”。除了偶尔往返于沪杭等地,他大部分时间都与全家老小住在缘缘堂,完成了近二十部著作。神奇的小院见证了天真如孩童、深邃如老者的一代大师生命里最幸福的时光。让人痛心疾首的是,短短五年后,幸福和缘缘堂一起,在日寇的炮火中化为乌有。
(11)颠沛流离、九死一生,是抗战时期丰子恺一家辗转逃难于江西、湖南、广西、贵州、四川等地的写照,而一个个噩耗追随着他的脚步接踵而至——1938年1月,他在江西逃难时,“缘缘堂”被炮火夷为平地;1942年他在重庆避难时,“慈父”弘一法师在泉州圆寂;战争结束的次年,战乱中一直与他通信在精神上支撑着他的夏丏尊辞世,未能见上最后一面……
(12)“文革”中,他因散文《阿咪》获罪,一家人住的日月楼被安置进了四五家人,丰子恺只得睡在连接阳台的走廊上,用棕绷搭个小床,棕绷太短,便在脚那头放个凳子,蜷缩着睡。小床边摆一张小方桌,就是他的书桌。无数个不眠之夜,唯有一钩新月静静陪伴一团蜷缩的身影。如此境地,他却说“天于我,相当厚”。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怀着对苍生的大爱,他完成了弘一法师的遗愿、师生间灵魂的相约——《护生画集》。
(13)“我是一个天真的,热情的,好奇的,不通世故的孩子”,“在中国,我觉得孩子太少了。成人们大都热衷于名利,萦心于社会问题,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实业问题……孩子们呢……弄得像机器人一样。长此以往,中国恐将全是大人而没有孩子,连婴孩也都是世故深通的老人了。”
(14)时光隧道里传来的这一段话,振聋发聩。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
A.缘缘堂是丰子恺最喜爱的居所,在这里有他快乐的时光,而日月楼则是他的伤心之所,“文革”遭遇让他刻骨铭心,无法释怀。
B.丰子恺在缘缘堂的生活是幸福的,五年间他完成了近二十部著作,然而缘缘堂被毁、流离失所的逃难生活和两位尊师相继辞世,让他感到很无助。
C.文章的语言简洁干净,朴实无雕琢,以时间为线索将丰子恺的多彩人生向读者娓娓道来,字里行间表达了对丰子恺的敬仰之情。
D.文章采用第二人称,描绘丰子恺的生活场景,叙述丰子恺的人生经历,自由直接,像是与读者面对面的叙谈,仿佛亲眼所见。
【小题2】“一钩新月天如水”在文中有多重含意,请简要分析。
【小题3】丰子恺为什么说“在中国,我觉得孩子太少了”?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