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题。
套袖
铁凝
①冀中平原插队时,邻家姑娘总帮我们做针线。她话不多,手巧,全村妇女绣枕头、纳袜底,几乎都用她出的花样。姑娘常年戴一副素净的套袖,显得勤快、干练。不久,她也送给我一副花细布套袖,告诉我说,戴上它,省衣服。我没有省衣服的概念,戴上后只觉得多了一层从姑娘身上感觉过的那种气质。我戴着套袖赶集,买菜籽、碱面;戴着套袖去公社参加“三夏”动员会;戴着套袖起猪圈,推碾子,烫四十个人吃的棒子面……
②我回城了。要办各种手续,戴着那副套袖东奔西跑,在各种纸片上盖过二十多枚公章。后来手续办完了,我的花套袖就没了。它丢得很自然,不知不觉。以后,在熟悉或陌生的环境里,我又见过很多戴套袖的人:严谨的银行出纳,结实的卖肉师傅,托儿所阿姨,传达室老伯,公共汽车上的售票员……工作的需要啊,我想。我没有想过我那副花套袖。
③多年前的一个秋天,我因事去天津。行前朋友嘱托我带封信给孙犁老师,我心中很是惴惴。我怕见大作家,尽管他的优美篇章有些我几乎可以背诵。我还听人说过,孙犁的房间高大幽暗,人也很严厉,少言寡语,连他养的鸟在笼子里叫得都不顺畅。但是我还是硬着头皮走进了孙犁老师的“高墙大院”。
④这是一座早已失却规矩和章法的大院。各种凹凸不平的土堆、土坑在院里自由地起伏着,稍显平整的一块地,还种了一小片黄豆。那天黄豆刚刚收过,一位老人正蹲在拔了豆秸的地里聚精会神地捡豆子。我看到他的侧面,已猜出那是谁。看见来人,孙犁先生站起来,把手里的黄豆亮给我们,微笑着说,“别人收了豆子,剩下几粒不要了。我捡起来,可以给花施肥。丢了怪可惜的。”
⑤他身材很高,面容温厚,语调洪亮,夹杂着淡淡的乡音。说话时眼睛很少朝你直视,你却时时能感觉到他的关注。他穿一身普通的灰色衣裤,当他腾出手来和我握手时,我发现他戴着一副青色棉布套袖。接着他引我们进屋,高声询问我的写作情况。我很快如释重负。我相信戴套袖的作家是不会不苟言笑的,戴套袖的作家给了我一种亲近感。
⑥再次见到孙犁先生是次年初冬。那天很冷,刮着大风。他刚裁出一沓沓粉连纸,和保姆准备糊窗缝。见我进屋,孙犁先生迎过来第一句话就说:“铁凝,你看我是不是很见老?我这两年老得特别快。”当时我说:“您是见老。”也许是门外的风、房间的清冷和那沓糊窗缝用的粉连纸加强了我这种印象,但我说完很后悔,我不该迎合老人去证实他的衰老感。接着我便发现,孙犁先生两只袄袖上,仍旧戴着一副干净的青色套袖,看上去人就洋溢着一种干练的活力,一种不愿停下手、时刻准备工作的情绪。这样的状态,是不能被称做衰老的。
⑦又见孙犁老师,是和六七位同行一道。那天他正坐在写字台前。桌面摊开着纸和笔,大约是在写作。看见我们,他立刻停下工作,招呼客人就坐。我首先注意到了他的那副套袖。那天他很高兴,随便地和大家聊着天,却并没有摘去套袖的意思。那次我才意识到,戴套袖并不是老人的临时武装我这才想起我有过的那副花细布套袖。在那些年月里,一副花套袖也曾“武装”过我的双臂。我一时忘却了客人们的谈论,回想起冀中平原的一切,我的思绪飞得很远:一副棉花套袖,到底联系着什么…
⑧我没问过孙犁老师为什么总戴着套袖。也许,他也会说是为了爱护衣服,就像村里那位邻家姑娘告诉过我的那样。但我深信,孙犁老师珍爱的不仅仅是衣服。不然,为什么一位山里老人的靛蓝衣裤,就能引他写出《山地回忆》那样的名篇?尽管《山地回忆》里的一切和套袖并无联系,但它联系着织布、买布。作家没有忘记,战争年代山里一个单纯、善良的女孩子为他缝过一双结实的布袜子。而作家更珍爱的,是那女孩子为他缝制袜子所付出的劳动和在这劳动中倾注的难以估价的感情,展现的中华民族乐观向上、坚忍不拔的天性。是这种感情和天性,滋养着作家的心灵。
⑨夜深人静时,我又想起孙犁老师的套袖。我仿佛看到他又坐在那张靠窗的旧桌前,双臂戴着那整洁的青色套袖,开始伏案写作。我似乎领略到平凡而又复杂的劳动中的那种质朴、勤劳、潜心创造的精神。  
(取材于作者同题散文)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文借物抒情,通过叙写“我”对套袖逐步深入的认识过程,颂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潜心创造的精神。
B.第①段画线句“戴上后只觉得多了一层从姑娘身上感觉过的那种气质”中,“气质”是指一种朴素大方的风貌。
C.作者在办回城手续时,不知不觉丢了套袖,见孙犁前也没想过自己的套袖,说明当时尚未充分认识到其精神内涵。
D.第③段作者用拟人手法写养在笼中的鸟都害怕孙犁,欲扬先抑,为下文写孙犁的平易近人作了很好的铺垫。
E.④一⑦段描述了作者与文学家孙犁的三次见面,其传神的细节和深情的语言,彰显  了铁凝散文的艺术魅力。
【小题2】解释下列词句在文中的含义。
(1)“高墙大院”
(2)戴套袖并不是老人的临时“武装”。 
【小题3】通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
(1)简述“套袖”在文中的作用。
(2)第⑧段,作者提及孙犁在《山地回忆》中写的“布袜子”有何用意?
【小题4】作者由寻常的“套袖”,深情联想到相关的人与事,进而赋予其一种深刻的精神意蕴。生活中有很多物件都会触发我们的情感与联想。请你任选某一物件说说自己的情感体验。不少于200字。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51: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众多事实告诉我们,语言文字的功能绝不仅仅在于交流和书写,还关乎民族认同和国家统一。共同的语言文字有助于形成共同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历史记忆、民族情感等,有助于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而这,正是促进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前提条件之一。
古代中国的地域已经非常广袤,而且诸侯林立、民族众多,如果各地都各说各的语言,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政令的颁行,所以早在夏商周时期就有了统一的、标准的语言发音。比如,在《诗经》的“风、雅、颂”三部分中,“雅”和“颂”要用“雅言”来吟唱。“雅言”就是当时统一的普通话或标准话,用现在的说法就是“国语”。秦始皇一统中国后,又做到了“书同文”,即文字的统一。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香港已故儒商安子介曾说文字统一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而在笔者看,实是第一大发明。
但是,汉语汉字自近代以来就命运多舛,即使在今天也是危机重重。一些地方电台、电视台的方言节目无所约束,国人国语水平堪忧;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利用电脑处理文字工作,敲打键盘代替了握笔书写、拼音字母代替了笔画顺序。人们不再识繁体字,不再写文言文,不再读经典名著,不但说着不古不今、不中不西的语言,而且菲薄道德、懈怠礼仪、漠视传统。繁简并行于世,“中华文化圈”各说各话、各用各字———大陆使用简体字,台港澳、新加坡以及一些海外中文媒体使用繁体字。早年台湾称繁体字为“正体字”,意在表明台湾坚守中国文化正统,如今则意在表明台湾文化和大陆文化的差异,成为“文化台独”的一个由头。台湾弱化国语教育而把“客家话”或“闽南话”称为“台语”加以推行,同样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上述这些现象,不但危及中国的文化传承和文明特色,也关乎中国人的民族认同和国家统一。笔者在此尝试性提出几条建议以期引起有识者的重视和讨论:其一,加强保护汉语言文字纯洁的力度。保护母语是绝大多数民族和国家的通行做法。比如,法国规定国产商品的商标必须使用法文,韩国主张“立志于国语发展和国语文化创造”。我们要在全社会树立以“说我汉语,写我汉字”为荣的观念;规范汉语发音、汉字书写;降低外文“污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就提出“学习母语是一种权利”,并把每年的2月21日作为“世界母语日”,笔者也建议中国把每年2月21日确立为“中华母语节”。
总之,汉语汉字关乎文化传承、文明特色,关乎民族认同和国家统一,关乎民族复兴和中国崛起,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对待汉语汉字问题。
(节选自《中文兴衰关乎国家统一》)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共同的语言文字有助于形成共同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历史记忆、民族情感等,有助于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
B.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C.早年台湾称繁体字为“正体字”,意在表明台湾坚守中国文化正统,如今则意在表明台湾文化和大陆文化的差异,成为“文化台独”的一个由头。
D.保护母语是所有民族和国家的通行做法。比如,法国规定国产商品的商标必须使用法文,韩国主张“立志于国语发展和国语文化创造”。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共同的语言文字不仅在于交流和书写,还有助于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这有利于促进和维系国家统一。
B.认识到文字统一对国家民族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香港已故儒商安子介曾说文字统一是中国的第一大发明。
C.台湾弱化国语教育而把“客家话”或“闽南话”称为“台语”加以推行,本质上也是“文化台独”的一个由头。
D.我们要在全社会树立以“说我汉语,写我汉字”为荣的观念;规范汉语发音、汉字书写;降低外文“污染”。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语言文字的功能绝不仅仅在于交流和书写,还关乎民族认同和国家统一,这已经为众多事实所证明。
B.《诗经》的“雅”和“颂”要用“雅言”来吟唱,可见早在夏商周时期就有了统一的、标准的语言发音。
C.因为一些地方电台、电视台的方言节目无所约束,国人国语水平堪忧,所以自近代以来就命运多舛的汉语汉字,今天也是危机重重。
D.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对待汉语汉字问题,因为汉语汉字关乎文化传承和文明特色、民族认同和国家统一、民族复兴和中国崛起。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棋 魂

游 子

清晨,家丁刚刚打开大门,突然跌进一个人来。这是一个二十五六岁的青年人,双目紧闭,浑身水湿,左臂负了刀伤,鲜血湿透了衣袖。王管家赶忙吩咐送到下房急救。

许久,青年人才醒了过来,问道:“这里可是江州刺史王景文大人的府第?”王管家点点头:“请问足下从何而来?”青年人笑道:“小人莫谷青,江北中州人氏,自幼好围棋,因得知王大人棋艺精绝,便有心来切磋棋艺。只因两国以江为界,各守疆域,小人只好于夜间偷渡。上岸后又路遇劫匪,寡不敌众。不过终于可以一会王大人了!”王管家听了急进内堂禀报,回来后道:“老爷说,足下远道而来,身体又有所不适,先请静养数日,待到神定气足后,再请公子赐教。”

十天后,莫谷青终于跨进了王府的“松云轩”。只见堂中檀木椅上端坐着一个中年人,三绺长须,面色祥和。这人就是当今深得皇上宠幸的皇太妃王燕春的亲弟弟王景文。莫谷青双手一揖,朗声说道:“江北棋士莫谷青,特来向江南棋王领教!”王管家见莫谷青长揖不跪,正要厉声喝斥,王景文摇手止住:“莫谷青公子不远千里而来,以棋会友,不可以常礼拘之。”说着,躬身向莫谷青道,“公子过奖了,老夫怎能担当‘棋王’二字?今天公子前来指教,老夫喜不自胜。请!”便令摆上棋盘,与莫谷青分宾主落座。

两个时辰过去,双方各分秋色。这时,莫谷青执子强行打入白方腹地,结果被王景文击中要害,首尾难顾。莫谷青额间沁出了细汗,一口腥血蹿上喉咙。他不动声色地咽了回去,颤抖地投下一子。王景文身后的幕僚们,个个面露喜色。谁知,王景文落子竟下出一步坏棋。莫谷青抓住机会,逆转了棋局。王景文微微一笑,推枰认输:“公子少年英雄,老夫领教了!”莫谷青笑道:“在下胜得侥幸,受教不少,就此告辞!”起身一揖飘出门去。

王景文望着莫谷青背影,沉吟不语。一个幕僚不解问道:“这局棋大人有两次可以杀死黑方大龙,为何将它放过了?”王景文笑道:“此人棋力不下于我,但锋芒太露,这就和棋道不符了。我见他少年得志,心性极高,我若胜了这一局,他轻则一蹶不振,重则会呕血而死啊。但愿他回去复盘时明白其中道理,修身养性,领悟棋道精神,可望成为一个旷世奇才。”

几个月后皇太妃因病薨逝,接着,先帝禅位于太子。王景文刚从朝中回到江州,王管家来报:那个莫谷青又来了!

莫谷青沉稳了许多:“在下回去将对局反复推演,发现是大人存心相让,寝食难安。士可杀不可辱,在下想与大人再弈一局,务请大人放出手段,使出‘江南棋王’真本领,让在下输得口服心服!”随即从身上掏出一张押单,“在下渡江之前,已托贵国商人将价值十万两白银的货物押在江州大兴隆栈,这是押单。在下就以此物为注,和王大人对弈一局。”王景文一愣,笑了:“公子是怕王某不肯竭尽全力,故以此相激啊?王某应了,此局若输给足下,照数赔还。请!”

莫谷青执黑先行,步步为营。王景文应对看似平淡无奇,实则蕴藏着绵绵后劲。双方进入“官子”阶段,莫谷青见盘面上白棋形势略优,不由心头焦急。就在这时,一个家人进来禀报:“皇上圣旨到,请大人即刻接旨!”王景文一怔,对莫谷青说声“失陪”,走出房间。约莫半个时辰,王景文进来,朝莫谷青抱歉地一笑:“官身不由己,让公子久等了。”莫谷青也不说话,“叭”地落下一子。王景文一愣,仓促落下一子。莫谷青却连发妙手,终盘一数,莫谷青恰胜一子。

王景文看着棋盘,呆了一阵,苦笑道:“迅速备银十万两,送莫棋友出城过江!”莫谷青拦住了:“此局在下虽胜了王大人,仍属侥幸。这十万两银子请暂时存放在贵府,待数月后王大人公务稍闲,在下再来与王大人重博一局。”

王景文一笑:“感谢公子厚爱!只是王某再也无缘与公子共研棋艺了。”说着,从衣袖里掏出圣旨,展开念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尚书仆射、江州刺史王景文私通敌国,与燕帝三子慕容白交游,图谋不轨,着即赐死。钦此。”早就在门外等得不耐烦的两个黑衣使者端着一壶“鹤顶红”应声而进。

王景文对众人一笑:“这酒不便相劝大家了。”刚一举壶,莫谷青身形一闪,夺下酒壶,朗声道:“在下慕容白两番渡江,不过是想与王大人切磋棋艺。既然祸由我起,就请贵使者将我押解到京城,以释王大人清白!”说着将双手反在身后。

王景文叹息道:“慕容公子,你上次在敝府养伤时,我就查明了你的身份。但我和你同样醉心棋道,愿南北棋界有所交流,所以两次和你对局。我死不足惜,你赶紧走吧!”说着,一把抓过酒壶,一仰头吞下大半,身子一晃,栽倒在地。

慕容白双膝跪地,拉住王景文的手,含泪笑道:“王大人棋艺超凡,地府中哪有对手?南北有界,不如阴曹畅通无阻。在下愿做你的两世棋友,也好无羁无绊地下棋!”抓过剩余的小半壶酒,一饮而尽,亦倒在地上。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端细致描写了莫谷青入门时的状态,制造了悬念,暗示了南北分裂的紧张局势,也暗示了来人的真实身份。
B.小说第二、三两段交代了王景文的刺史身份和他姐姐深得皇上宠幸的情况,目的是与结尾王景文被赐死一节形成反差,制造了情节上的波澜。
C.第一次弈棋时,王景文故意下出一招坏棋,输给对方,是希望他能够领悟棋道精神,在棋艺上继续提高,不至于因输棋而一蹶不振。
D.第二次弈棋时,莫谷青看出王景文又在让棋,认为自己赢得侥幸,所以不愿接受赌银,想等王景文公务闲时再博一局。
E.小说以王景文和慕容白双双自尽为结尾,为读者展现了两个为冲破阻隔、增进交流而不惜牺牲生命的高大形象,将情节推向了高潮。
【小题2】以“棋魂”为题,暗示着做人的精神。你认为这个题目在文中有哪些具体内涵?
【小题3】有人认为小说中主人公是王景文,但也有人认为是莫谷青。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史记》一书最有文学价值的是人物传记。司马迁在编排人物传记时显示出高超的技巧,使它生动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事脉络。本纪、世家的传主基本上都是传说或历史上真实存在的皇帝侯王,根据政治地位决定他们入本纪还是入世家。但情况又不尽然,西汉惠帝虽然当了几年天子, 实际上有职无权,没起什么作用,所以本纪中没有他的地位。项羽是秦汉之际主宰天下的人物,吕后是惠帝朝的发号施令者,他们虽然没有天子称号,却被列入本纪。孔子没有侯爵,陈胜是自立为王;二人都列入世家,因为他们的历史地位堪与王侯相比。司马迁的上述安排可谓独具慧眼,是对历史事实的充分尊重,也是合乎逻辑的归纳。

《史记》各层次人物传记的排列基本是以时间为序,但又兼顾了各传记之间的内在联系,遵循着以类相从的原则。如司马穰苴、孙武、吴起、伍子胥都是军事家,所以,他们的传记前后相次。苏秦、张仪是战国策士,他们的传记也紧紧相连。再看西汉人物的传记:韩长孺、李广、卫青、霍去病都是抗击匈奴的将领, 故韩长孺、李广传记后面插入《匈奴列传》,然后是卫青、霍去病的传记。通过叙述西汉中央王朝与周边各民族的交往,几位相关人物的传记以类相从,前后相次,发展轮廓非常清晰。司马迁对人物传记次序的巧妙编排,造成了《史记》一书婉转多变的叙事脉络,在明灭起伏中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史记》的人物传记有分传与合传。分传即人各一传,合传则是把几个人的传记在一起,写成一篇传记。合传是以类相从,把某些相同类型的人物放在一 起,《游侠列传》《佞幸列传》《滑稽列传》《循吏列传》《酷吏列传》《货殖列传》等,都是专门为人物设立的合传。在人物合传中,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有时达到天衣无缝的程度,叙事手法非常高超。《廉颇蔺相如列传》首叙廉颇事迹,很快又引入蔺相如,然后叙述两人恩怨,中间又插入赵奢、李牧传记,最后以廉颇事终结。这篇传记叙述的都是赵国将相的故事,可谓以类相从,是合乎逻辑的归纳;又生动地展现了赵国兴亡的历程,具有高度的历史真实性。通过叙述某一类型人物的所作所为,描绘出特定领域的总体风貌,人物合传以这种方式集中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史记》的叙事没有停留于对表面现象的陈述,而是追根溯源,揭示出隐藏在深层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司马迁非常重视对事件因果关系的探究,具有敏锐的目光和正确的判断力。他批判项羽“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说法,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是“自矜功伐,奋其私智”,“欲以力征经营天下”(《项羽本纪》)。在分析造成吴起乱箭穿身悲惨结局的原因时,认为这缘于他的“刻暴少恩” (《孙子吴起列传》)。以上见解都是很精辟的。

(原文选自《中国文学史》,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史记》人物传记的“合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中的人物合传中,历史和逻辑达到天衣无缝的程度,叙事手法也很高明。
B.《史记》中的人物合传是把相同类型的人物放在一起写成的传记。
C.《史记》中的人物合传是把几个人的传记合在一起写成一篇传记。
D.史记》中的人物合传中的历史和逻辑的高度统一体现在通过叙述某一类型人物所作所为来描绘特定领域的总体风貌上。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司马迁编排人物的技巧十分高超,使《史记》形成了独特的叙事脉络。
B.《史记》对各层次人物传记的排列基本以时间为序,但又遵从以类相从的原则。
C.司马迁根据政治地位决定历史上真实存在的皇帝王侯入本纪还是世家,是对历史事实的充分尊重。
D.《史记》的叙事不仅对表面现象进行陈述,而且还追根溯源,提示出内在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小题3】依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把项羽列入本纪,司马迁是根据项羽的政治地位来决定的。
B.《史记》把老子、庄子和韩非子三人合记在一个传记中,这是司马迁根据以类相从的原则来决定的。
C.《廉颇蔺相如列传》首叙廉颇事迹,很快引入相如,中间又插进赵奢、李牧传记,最后又以廉颇事终结,可以说遵循了以类相从的原则,但没有按时间顺序来排列。
D.人物传记后面所附的“太史公曰”的内容,表现了司马迁在对事物因果关系探究时敏锐的目光和正确的判断力。

同类题4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分享经济,又名共享经济,指的是通过人人参与,借助互联网平台,把各类过剩的消费资源、尤其是数据信息整合在一起,通过倡导人人分享,实现体验式消费,进而促使成本降低、效率提高,创造新的生产红利和消费红利。
美国著名的Zipcar租车公司,就是把各种闲置车辆及其信息通过网络平台整合起来,Zipcar的会员用车时通过网站或电话搜寻,即可发现距离会员最近的车辆情况和使用价格,然后会员可自主选择并预约用车,用完之后在约定时间内将车开回原处。再比如,大家熟悉的淘宝网,其实也是成千上万大中小企业、成千上万用户借助互联网平台,让成千上万的产品和商品价格、产品数量、广告、厂商、消费者甚至信用等各类信息透明化,通过人人参与,平台分享,公平竞争,大大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交易效率,同时也扩大消费需求。
之所以能产生这样的效应,原因就在于分享经济强调分享式消费和消费式分享,即消费既是一种消费,也是一种为他人消费提供供给和创造创新的过程;同时,分享经济的背后也提出了一个今天我们如何更好解决过剩的问题。当今时代,高速工业化和市场化带来的巨大效率提升、生产高速增长,实际上带来了“全球性过剩”,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大量的资源、产品和服务处在闲置和过剩状态,因此分享经济通过互联网平台整合,把大量的“闲置”重新配置,加以利用。这显然顺应了绿色消费、绿色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
从更重要的意义上说,分享经济也意味着经济运行方式的改变。工业化甚至更早时代,经济增长更加强调生产、强调效率、强调产出率,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办法就是实现分工,通过分工产生效率,通过市场交易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达到产出最大化的目标。但是,随着人类经济活动进一步发展,人们发现,日益细化的社会分工和市场分工,在带来效率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过剩;强调分工促进增长的同时,也由于生产环节细化、甚至全球化分工,产生了信息不对称并由此带来了巨大的市场交易成本,反而降低了交易效率和经济增长效率。为此,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以及由此产生的大数据等,能借助分享平台整合价值链、产业链,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解决过剩经济时代的供求失衡问题。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人参与的大数据分享正在带领人类从分工型经济走向分享型经济。
当然,要让分享经济真正有效地满足人人参与、人人分享,需要每个参与者、分享者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其背后也是对所有市场参与者的诚信体系的考量。在此情况下,政府通过依法干预和合理监管,确保分享经济建立在诚信有效的基础上,也是分享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权衡《分享经济: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商业模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分享经济借助互联网平台,倡导人人分享,整合数据信息,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B.淘宝网使各类信息公开和分享,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从而实现了公平竞争。
C.随着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人类进入到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商业模式—-分享经济中。
D.分享经济中的消费是一种能提高交易效率,扩大消费需求,为他人消费提供帮助的过程。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分享经济,文章先明确概念,再从原因、作用、出路上一一阐释。
B.文章在论证中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手法,彰显分享经济的现实意义。
C.文章以Zipcar租车公司和淘宝网为例有效论证了分享经济提高交易效率和不分国界的优点。
D.最后一段提到对政府职能的思考,篇幅短却是是对文章主体立论不可或缺的补充。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互联网发展、大数据发展以及对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化,分享经济正在进行着一场经济运行形态的变革。
B.不断细化的社会分工和市场分工,使得工业化时代实现产出最大化和资源配置最优化,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
C.分工型经济运行方式虽然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但由此引发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了交易成本,反而降低了交易效率。
D.只有市场参与者诚实守信,加上政府部门依法干预、合理监管,才能确保分享经济发展建立在诚信有效的基础之上。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寒冷也是一种温暖

迟子建

①在北方,一年的开始和结束都是在寒冷时刻,让人觉得新年是打着响亮的喷嚏登场的,又是带着受了风寒的咳嗽声离去的。但在这喷嚏和咳嗽声之间,还是夹杂着春风温柔的吟唱,夹杂着夏雨滋润万物的淅沥之音和秋日田野上农人们收获的笑声。

②故乡是我每年必须要住一段时日的地方。在那里,生活因寂静、单纯而显得格外有韵致。八月,我回到那里。每天早晨,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拉开窗帘,打开窗,看青山,呼吸着从山野间吹拂来的清新空气。吃过早饭,我一边喝茶一边写作,或者看书。累了的时候,随便靠在哪里都可以打个盹,养养神。大约是心里松弛的缘故吧,我在故乡很少失眠。每日黄昏,我会准时去妈妈那里吃晚饭。我怕狗,而小城街上游荡着的威猛的狗很多,所以我走在路上的时候,手中往往要攥块石头。妈妈知道我怕狗,常常在这个时刻来接我回家。家中的菜园到了这时节就是一个蔬菜超市,生有妖娆花纹的油豆角、水晶一样透明的鸡心柿子、紫莹莹的茄子、油绿的芹菜、细嫩的西葫芦、泛着蜡一样光泽的尖椒,全都到了成熟期,不过这些绿色蔬菜只是晚餐桌上的配角,主角呢,是农人们自己宰杀的猪,是刚从河里打捞上来的野生的鱼类。这样的晚餐,又怎能不让人对生活顿生感念之情呢?吃过晚饭,天快黑了,我也许会在花圃上剪上几枝花:粉色的地瓜花、金黄色的步步高或是白色的扫帚梅,带回我的居室,把它们插入瓶中,摆在书桌上。夜深了,我进入了梦乡,可来自家园的鲜花却亮堂地怒放着,仿佛想把黑夜照亮。

③如果不是因为十月份要赴港,我一定要在故乡住到飞雪来临时。

④在香港,我每天晚上跟妈妈通个电话。她一跟我说故乡下雪的时候,我就向她炫耀香港的扶桑、杜鹃开得多么鲜艳,树多么绿,等等。但时间久了,尤其进入十一月份之后,我忽然对香港的绿感到疲乏了,那不凋的绿看上去是那么苍凉、陈旧!我想念雪花,想念寒冷了。有一天参加一个座谈,当被问起对香港的印象时,我说我可怜这里的“绿”,我喜欢故乡四季分明的气候,想念寒冷。他们一定在想:寒冷有什么好想念的?而他们又怎能知道,寒冷也是一种温暖啊!

⑤十一月上旬,我从香港赴京参加作代会,会后返回哈尔滨。当我终于迎来了对我而言的第一场雪时,兴奋极了。我下楼,在飞雪中走了一个小时。能够回到冬天,回到寒冷中,真好。

⑥年底,我收到了一份沉甸甸的礼物,是艾芜先生的儿子汪继湘先生和儿媳王莎女士为我签名寄来的艾芜先生的两本书《南行记》和《艾芜选集》,他们知道我喜欢先生的书,特意在书的扉页盖了一枚艾芜先生未出名时的“汤道耕印”的木头印章。这枚小小的印章,像一扇落满晚霞的窗,看上去是那么灿烂。王莎女士说,新近出版的艾芜先生的两本书,他们都没有要稿费,只是委托新华书店发行,这让我感慨万千。在我们这个时代,那些垃圾一样的作品,通过炒作等手段,可以获得极大的发行量,而艾芜先生这样具有深厚文学品质的大家作品,却遭到冷落。这真是个让人心凉的时代!不过,只要艾芜先生的作品存在,哪怕它处于“寒冷”一隅,也让人觉得亲切。这样的“寒冷”,又怎能不是一种温暖呢!

【小题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寒冷也是一种温暖”为题目,既是对故乡眷恋,也是对具有深厚文学品质的大家作品的致敬,而“寒冷”“温暖”相反的词联系在一起,颇具新意和深意。
B.故乡的“生活显得格外有韵致”体现在生活的简单自由,亲近大自然的舒畅和享受母亲的照顾。
C.“一份沉甸甸的礼物”不仅指收到的这两本书有一定的重量,还包含着大师的浓浓的无私奉献精神,承载着朋友的深情厚谊。
D.“这真是个让人心凉的时代!”传达出作者对垃圾般文章发行甚多,而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少有人问津的现实的一种不满和叹息。
【小题2】作者文中叙写了香港之行的经历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小题3】联系全文,请简要探究作者为什么说 “寒冷也是一种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