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他终身为爱情而歌唱
①南国冬日,冒着凌冽的海风,我来到福建惠安,看一个给全世界留下了永远的爱,自己却没有得到爱的人。3 年前,我到川藏交界的康定,无意中知道那首著名的《康定情歌》的发现整理者是一位叫吴文季的人,原籍福建惠安。以后就总惦记着这件事,今天终于有缘到访他的故居和墓地。
②在抗日战争时期,吴文季一腔热血投奔抗日,在武汉参加了“战时干部训练团”,后又辗转重庆,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学院停课期间,为生计他应聘到驻扎在康定地区的青年军教歌。这使他有机会到民间采风。康定地处汉藏文化的交接带,既有汉文化的敦厚,又有藏文化的豪放,尤其是音乐取杂交优势,更显个性。大渡河畔有一座跑马山,那是汉藏同胞,特别是青年男女节日里跑马对歌的地方,吴文季就是在这里采得这首情歌溜溜调的。随着抗战胜利学校内迁,这首歌也被带回南京。先是经加工配器在学院的联欢会上演出,引起轰动。当时的中国女高音歌唱家喻宜萱就将它带到巴黎的国际音乐节,于是这首歌就走遍世界。那是多么浓烈的爱情旋律啊,“世间溜溜的女子,任我溜溜地爱哟,世间溜溜的男子任你溜溜地求呦!”从西部高原吹来的清风夹着草香,裹着这歌,这情,飘过原野,洒向广袤的大地
③南京解放后,吴文季在1949年5月参加解放军,先后在二野文工团、西南军区文工团、总政文工团工作,曾任男高音独唱演员,领唱过《英雄战胜大渡河》等著名的歌曲。但因为有参加过“战干团”和曾到国民党部队教歌这一段经历,被认为不宜在总政文工团工作,于1953年遣送回乡。天真的他以为下放劳动一两年就可返回北京。以至于他走时连行李都没有带全,一批宝贵的创作乐谱也寄存在朋友处。没有想到竟是一去不归。
④那天,我从惠安县城出发,找到洛阳镇,又在镇上找到一条小巷。这巷小得仅容一人紧身通过,然后是一处破败的民房。房分前后室,我用脚量了一下,前室只有三步深,墙上挂着他的一张遗像,供少数知情而又知音的人前来瞻仰。地上则散乱地堆着一些他当年用过的农具。后室只能放下一张床,是他劳累一天之后,挑灯写歌的地方。吴回乡后,孤无所依,就吃住在兄嫂家,每日出工,参加集体劳动,业余帮镇上的中学辅导文艺节目。一时使该校节目水平大涨,居然出省演出。后来又安排他到地方歌舞团工作,还创作并排练了反映当地女子爱情的歌剧《阿兰》。他盼着北京有令召还,但日复一日,不见音讯。他哪里知道外面的政治气候正日紧一日,1962年北戴河会议大讲阶级斗争,1964年“四清”运动又开始清理阶级队伍。就这样,直到1966年他不幸病逝,也没有等到召回令,时年48岁。
⑤参观完旧居,访过他的兄嫂,我坚持要去看看他的墓。村里人说,从来没有外地人,更没有北京来的人去看,路不好走。我的心里一紧,就更想去会一会那颗孤独的灵魂。开车不能了,我们就步行从一条蜿蜒的小路爬上一个山包,再左行,又是一条更窄的路。因为走的人少,两边长满一人多高的野草,一种大朵的黄花夹在其中。我问这叫什么花,领路的村民说:“叫臭菊,到处是,很贱的一种花,常用来沤肥的。”我心里又是一紧,更多了一分惆怅。大家在齐人深的野草和臭菊中觅路,谁也不说话,好像回到一个洪荒的中世纪。
⑥转过一个小坡,爬上一个山坳,终于出现一座孤坟。浅浅的土堆,前面有一块石碑,上书吴文季之墓,并有一行字:“他一生坎坷,却始终为自由而歌唱”。我想表达一点心意,就地采了一大把各色的野花,中间裹了一大朵正怒放的臭菊,献在他的墓前,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坐在坟前,听头上的风轻轻吹过,两旁松柏肃然,世界很静。我想陪这个土堆里的人坐一会儿,他绝不会想到有这样一个远方的陌生人来与他心灵对话。他整理那首情歌是在1944年左右,到现在已经67年,那是他精神世界中最明媚、灿烂的时刻,他的死,并孤寂地躺在这里是1966年,也已半个世纪。他长眠后的岁月,回忆最多的一定是在康定的日子。那强壮的康巴汉子、多情的藏族姑娘,那激烈的赛马、跳舞、歌唱、狂欢的场面。这是他一生中最美好的一瞬。音乐史上的许多名曲都来自民间的采风,并伴有音乐家的传奇故事,它如大漠戈壁长风送来的驼铃,久久地摇荡着人们的心灵。吴文季的西康采风,很类似音乐家王洛宾的青海湖边采风。康定的藏族姑娘应该比青海的藏族姑娘更热辣奔放一些。王洛宾与卓玛曾有一鞭情,有相拥于马背,飞驰过草原,陶醉于绿草蓝天的浪漫,因而产生了那首名曲《在那遥远的地方》。我们也有理由猜想,在《康定情歌》后面,在鼓声咚咚,彩旗飘飘的跑马山上,或许也另有一个浪漫的故事。“世间溜溜的男子任你溜溜地求哟”,难道吴家这样英俊的大哥就没有哪位姑娘在赛马时轻轻地抽他一鞭?那时他才24岁啊。
⑦我在墓边坐着,南国的冬天并不凋零,放眼望去,大地还是一样的葱绿。近处仍是没人深的野草和大朵的臭菊,远处有一座小山,陪同的人说不出具体的名字,倒讲了一个曾在山那边发生的著名的“陈三五娘”故事。啊,我知道《陈三五娘》是在闽南一带流传甚广的传统剧目,后来还拍成了电影。大意是穷文人陈三,在元宵灯会上与富家女子黄五娘邂逅相遇,互相爱慕。黄父却贪财爱势,将五娘允婚他人。陈三便和五娘私奔,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幸福,这是一个闽版的《梁祝》。但我不知故事的原型却是在这里。讲故事者说,他们私奔的路线就是从那个山后转过来,一直朝这边,朝吴的墓地走来。吴文季在这里长大,又酷爱民间音乐,他一定看过这出戏。也许,他在这凄冷的墓里,还在一遍一遍地回味着这个故事。私奔是爱情题材中常有的主题,从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到《陈三五娘》,传唱不衰。但天上无云何有雨,地上无土怎长苗?当你处于一个不敢爱或不敢被人爱的环境或条件下时,你与谁私奔,又奔向何处呢?
⑧吴文季所留资料甚少。他在总政文工团大约是有一位女友的。离京时,他的衣物、书籍、特别是一些乐谱资料还寄存在她处。但自从下放后,对方的回信就渐写渐少,最后终于音断讯绝。这大约是我们知道的他一生中唯一享受过的一丝的爱,像早春里吹过的一缕暖风,然后又复归消失。
⑨山上的风大,不可久留,我起身下山,对地方上的朋友说:“墓碑上的那句话应改为:他终身为爱情而歌唱,却没有得到过爱。”
【小题1】赏析第二段划线句的精妙之处。
【小题2】第四段写出了吴文季旧居破败的景象,这是为了_______________。
【小题3】本文多次写出了臭菊,请对其作用加以分析。
【小题4】第五段末作者为什么说“好像回到一个洪荒的中世纪”?
【小题5】对全文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写吴文季为康定地区的青年军教歌是为了说明他热爱民族解放事业
B.作者写吴文季故居的种种景象,是为了说明吴文季的兄嫂对他较为刻薄
C.第五段两个“紧”字点出了吴文季死后寂寞无闻,也表达了作者的惆怅
D.第八段提出吴文季的恋爱经历,对吴文季的命运表达了深沉的感慨惋惜
E.作者叙述解放后吴文季坎坷的人生经历,是为了表达对当时时代的不满
【小题6】从全文看,第六段作者在目的地对吴文季康定采风情形的想象和猜想有何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21: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细胞内的物流

张田勘

人体内有无数各种各样的细胞,尽管它们非常微小,却如同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无数个企业或组织,会生产很多物质和产品,例如粮食加工厂生产的粮食。但粮食要运送到每个单位和家庭,则需要物流的配送。生物体的细胞也是如此,细胞可以生产很多蛋白质和化学物质(神经递质),并且要把它们输送到生物体所需要的地方。例如,胰岛细胞生产胰岛素,但是,需要把胰岛素运送并释放到血液中。因此,细胞中也存在频繁而巨大的物流现象。

现代物流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等功能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用户要求的过程。细胞内生产和加工物质后配送到机体所需要的地方的过程也大致能满足现代物流的这些条件,因此可以称为细胞内的物流。

细胞内的物流甚至比现实生活中的物流更为复杂、精准并且具有自我调控的能力,因为细胞产生的分子,如激素、神经递质、细胞因子和酶等物质有的要被运输到细胞内的其他地方,有的则要被转运出细胞。这就要求细胞生产的所有物质都要在正确的时刻被转运到正确的地点。

此次获奖的三位科学家都发现,细胞内的物质不是散装运输的,而是要包裹起来,正如人们寄包裹时需要打包一样。细胞生产的所有物质都是以小包,即细胞囊泡的形式传递的,而且囊泡需要在正确的时间被输送至正确地点。

囊泡是由膜包裹的微型小泡,能够带着细胞货物穿梭于细胞器间,也能够与细胞膜融合,将货物释放到细胞外部。囊泡转运系统对于神经激活过程中神经递质的释放、代谢调节过程中激素的释放等都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囊泡转运系统,或该系统受到干扰,就不仅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而且会对有机体有害,如导致神经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等病症。

(摘编自2013年10月16日《文汇报》)

【小题1】下列对“细胞内的物流”的阐述,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细胞内的物流是指把细胞内生产的蛋白质和化学物质运送到生物体所需要的其他细胞里。
B细胞内的物流能够自我调控,细胞内生产的物质一旦被运到错误的地点,就会被及时调整。
C细胞内的物流必须畅通无阻,否则,就会破坏细胞正常的生理机能,甚至可能损害有机体。
B.细胞内的物流并没有完全满足现代物流的所有条件,但是它比现实生活中的物流更加复杂。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胰岛细胞生产胰岛素,囊泡把胰岛素包裹起来,携带它进入到血液中。
B.囊泡以与膜融合的方式运送物质表明,蛋白质可以在细胞之间进行传递。
C.囊泡释放涉及囊泡和细胞膜的融合,此融合过程是神经递质释放的重要步骤。
D.人类患神经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的原因之一是囊泡转运系统受到了干扰。
【小题3】请用一句话概括细胞内囊泡的运行机制。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国内手机市场出货量为5.6亿部,未来几年更新量可能达到4亿至5亿部,而此前就已经沉积了约10部废旧手机,但目前却只有2%左右的回收率。
手机属于电子产品,在蕴含众多贵金属的同时也意味着,一旦处理不当,这些资源反而会成为环境污染的“帮凶”。即使手机闲置在家也终将会老化,面临被丢弃的结果。随意丢弃这类电子产品很容易将其中的汞、铅、水银、镉、多溴联苯和多溴二苯醚以及其他放射性物质挥发到水、土壤和大气中。
再者,由于我国垃圾分类制度刚刚起步,废旧手机随意丢弃之后难免混入其他生活垃圾之中,进入填埋场或者垃圾焚烧厂。无论是手机塑料外壳,还是锂电池,燃烧所释放的有毒气体直接造成污染,甚至有一部分易致癌。
(摘编自中国环保在线网《废旧手机回收之路遇阻 沉默的千亿市场何时爆发》)
材料二:
手机含有多种贵金属。有业内人士的透露,以一批5-10年前的废旧手机为例,每吨可以提炼出200-300g黄金,1000-3000g白银,100kg左右铜,以及几克到十几克不等的钯、铂金。而传统的矿山金矿开采,一吨金矿石的黄金含量大概也就只有15-20g。相比之下,一吨废旧手机的黄金含量要高得多。
废旧手机拆解“洗金”,这是“暴富”的生意。但同时,在“洗金”的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和拆解后废弃的垃圾,对环境造成了污染。
如何培养消费者的回收习惯,也是一个难题。一来,消费者缺乏对回收产品的信任,担心信息、财产、隐私等安全问题;另一方面,对回收手机的的价格问题经常会和回收商产生分歧。
(摘编自天津日报《废旧手机都去了哪儿了》)
材料三:
中国人民大学对北京废旧手机的回收再利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显示,有33.48%的废旧手机用户将其送给没有手机的亲友,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再利用,但是仍有27.04%的废旧手机被闲置在家中,且有9.01%的手机被非正规小商贩回收,仅仅有7.30%的废旧手机被送往正规回收处处理。
消费者自行将废旧手机送入手机回收商设立的固定回收箱
消费者自行将废旧手机送入手机回收商设立的固定网点
手机回收商或收集小贩上门收取消费者手中的废物
拾荒者或义务者从生活垃圾或其他渠道将使用者抛弃的废旧手机收集起来,并送入回收渠道。
调查还显示,废旧手机的回收过程中存在着两个重要的问题:
第一,回收渠道不正规甚至非法。目前北京市废旧手机回收是以个体收集小贩为主体。这些具有分散性和趋利性的收集小贩以极低价格回收废旧手机,致使那些尚未失去使用功能的废旧手机进入了不正规的二手手机市场。一台旧手机被二手贩子收购后,流向手机翻新集散地,小商贩把批发的外壳换到那些外壳有严重破损的二手机上,而对于那些外壳有七八成新的手机,则采取直接美容喷漆的修复措施,使旧手机从外形看与新机几乎没有差异,之后卖家就会将这些翻新过的旧手机通过自由渠道发往全国各地销售。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失去使用功能的旧手机,收集小贩将这些手机回收后将其玻璃、塑料等器件拆下卖钱,其余当垃圾扔掉,这些垃圾是环境污染的隐患。
第二,正规回收渠道没有充分发挥回收的作用。手机用户对正规回收处的了解程度很低,这成为了阻碍手机得到正规回收的主要因素。虽然目前有一些先进的手机制造商已经开始向手机购买者提供废旧手机回收服务,但是其普及力度远远不足。这严重阻碍了手机回收渠道的畅通,使消费者手中的废旧手机不能充分的送往制造商设置的回收网点。
(摘编自《关于废旧手机回收再利用的调查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材料四:
完善废旧手机回收处理体系,以保证废旧手机的高效回收和合理利用,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应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坚决取缔、严格查办非法手工拆解翻新作坊。
依靠先进的技术、工艺和专门的技术人员。只有进行高效的无害化处置,才能避免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因此,拆解、处理废旧手机需要走规范化、产业化的道路。
谁生产谁收购,构建环保回收产业链。鼓励手机生产商完善回收体系,在运营商的营业网点和手机专营商店设置回收箱,筹建网上旧手机回收站等,增加废旧手机的回收途径。
规范管理回收市场,让用户维权时有法可依。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废旧手机回收企业的监督管理,在保证企业获取利润的同时,最大限度的提高回收价格,保障用户权益。还要加大对手机信息彻底清除的研究应用,消除用户对信息安全的顾虑。
打造全程可追溯的管理体系。在相关法律法规的框架内,手机生产商可以通过一定方式,实现手机生产、销售、使用、回收整个使用周期的全程可追溯,让消费者知晓回收手机的价值、流向和处理方式;同时,明确手机生产回收责任,将生产、回收数量作为企业测评的重要指标,鼓励企业把回收业务做大做强。
(摘编自光明日报《废旧手机回收须完善体系》)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废旧手机回收率很低,且存在回收渠道不正规甚至非法现象,如何进行废旧手机的有效回收处理,是一个不容回避和忽视的问题。
B.消费者手中的废旧手机,可有消费者直接送入回收箱或送往固定网点,也可有手机小贩上门收取,然后送入正规手机回收商手中。
C.有些消费者会将手中的废旧手机丢弃,其中一部分会被拾荒者或义务者从生活垃圾中收集起来,然后送入正规手机回收商手中。
D.那些由个体收集小贩低价收购来的废旧手机,被非法的手工作坊和二手手机市场加工翻新后,通过自由渠道发往全国各地销售。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废旧手机蕴含黄金、白银、铜、钯、铂金等贵金属,这些贵金属在废旧手机中的含量远高于在金矿石中的含量,这是较有开发价值的项目。
B.随意丢弃、非法手工拆解或者焚烧废旧手机,会将有毒物质和放射性物质释放到水、土壤和大气中,还将释放有毒气体,造成污染甚至致癌。
C.回收旧手机必须保证用户的安全,要彻底清除旧手机的信息,确保手机数据不可恢复,以消除用户对信息、财产、隐私等安全问题的担心。
D.前三则材料用过翔实的数据,介绍了我国手机出货量、更新量、回收率、贵金属的含量和北京废旧手机回收等情况,显示废旧手机回收市场之大。
E. 保证废旧手机的高效回收与合理利用,必须完善废旧手机回收处理体系,即依靠先进的技术、工艺和专门的技术人员,走正规划和产业化的道路。
【小题3】废旧手机回收难,难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下列小题。

动物游戏之秘

近二十年来,动物的游戏行为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兴趣,成为行为研究中最有争议的领域。争议的焦点,是动物为什么要进行游戏。

生物世界有一条普遍规律,就是尽可能节省能量。在动物身上,无论从形态结构、生理过程,还是行为方面去分析,尽可能节省能量的例子比比皆是。那么,动物为什么要消耗大量能量来进行这种没有明确目的的游戏呢?对此,研究者有着不同的看法。

著名的黑猩猩研究者珍妮•古多尔③发现,幼小的黑猩猩常常玩这样的游戏:用手掌舀一点水,用牙齿嚼烂树叶,来汲取手掌中的水。而成年黑猩猩在干旱的季节,就是用嚼烂的树叶汲取树洞中的水解渴的。根据这样的发现,一些科学家认为,游戏行为是未来生活的排演或演习,游戏行为使得动物从小就能熟悉未来生活中要掌握的各种“技能”,例如追逐、躲藏、搏斗等等,熟悉未来动物社会中将要结成的各种关系。这对于动物将来的生存适应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假说可以称为“演习说”,基本观点是“游戏是生活的演习”。

有一些科学家不同意“演习说”。他们指出,游戏行为并不限于幼小动物,成年动物也同样需要。他们举出不少成年动物游戏的例子。对于成年动物来说,不存在用游戏来演习生活的需要。他们还指出,有些动物的游戏与生存适应毫无关系,例如河马喜欢玩从水下吹起浮在水面上的树叶的游戏,渡鸦喜欢玩从雪坡上滑梯的游戏等。这些科学家认为,动物游戏是为了“自我娱乐”,而“自我娱乐”是动物天性的表现,正像捕食、逃避敌害、繁殖行为等是动物的天性一样。越是进化程度高、智力发达的动物,这种“自我娱乐”的天性越强。游戏正是这种自我娱乐的集中表现。通过自得其乐的游戏,使动物紧张的自然竞争生活得到某种调剂和补偿,使它们在生理上、心理上容易保持平衡,从而得到一定的自我安抚和自我保护。因而,不仅幼小动物,成年动物也需要游戏。以上假说可以称为“自娱说”。

不久前,美国加州大学神经生理学家汉斯•特贝、哈佛大学社会生物学家斯塔•阿特曼等提出一种引人注目的新假说——“学习说”。他们认为,游戏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习行为。特贝曾经在卡那里群岛④上研究黑猩猩的学习行为。他发现,如果给黑猩猩一根棍子,它们就会用棍子做出各种游戏行为:会用棍子互相赶来赶去,像人们赶鸭子似的;也会用棍子去取挂着的食物。经历过这种游戏的黑猩猩,在今后生活中容易学会使用棍子。同样,“捉迷藏”和追逐游戏,也使动物学会利用有利地形保护自己的本领。游戏的实践性强,能产生直接的效果反馈,对锻炼动物的速度、敏捷、隐蔽、争斗、利用环境等能力很有效。游戏向动物提供了大量机会,使它们能把自身的各种天赋技能和复杂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巧妙地结合起来,因而无论对幼小动物还是成年动物,游戏都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行为。

【小题1】下列哪一项不是“自娱说”否定“演习说”的论据?(  )
A.游戏行为并不限于幼小动物,成年动物也同样需要。
B.对于成年动物来说,不存在用游戏来演习生活的需要。
C.有些动物的游戏与生存适应毫无关系。
D.越是进化程度高、智力发达的动物,这种“自我娱乐”的天性越强。
【小题2】北极熊常常把一根棍子或石块衔上山坡,从坡上扔下来,自己跟在后面追,追上石块或棍子后,再把它们衔上去。请根据选文的四种假说推测,成年北极熊玩这一游戏的目的可能性最小的会是哪一项?(  )
A.适应将来的生存需要。
B.使自己在生理上、心理上容易保持平衡,是动物天性的表现。
C.锻炼自己的速度、敏捷能力。
D.在食物丰富的季节保持身体的灵活和力量。
【小题3】从这篇文章看,动物游戏之谜有哪几种,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微”而可道,改变生活

    “微”观念普及,“微”元素盛行,得益于微博、微信等微媒体的技术支撑。140个字或1分钟语音的表达与交流,可以传递信息、交流感情,也可以照见观点、启迪思想。形式更便捷、平台更广阔、个性更张扬,因而聚拢了更多人气。微时代,可说是网络时代公众参与的必然走向。
更重要的是,微字背后,是信息被动接受的“被时代”向信息定制和分享的“我时代”转变。这是一种全新的聚合式“生产方式”。微,所投入的或许只是点滴成本:车上厕上的一心多用、茶余饭后的休闲时间,都可以被微所覆盖、所充实。而微的精确打击,更让“私人定制”一般的生活体验,产出更具含金量的信息和服务。当“国字头”部委微博集体上线,政务微博总数以十万计;当微博客自发组织,凝聚“我们都是雅安人”的能量,恐怕没有人会怀疑“微”而可道。
一个“微”字重塑了信息形态,更重塑了社会价值。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社会交往,在其中悄然变化。微,让注意力转移加速:早些年前还起早贪黑去“偷莱”,不久前已跳过“切西瓜”和“地铁冲浪”,转向“飞机大战”,现今更是五花八门。微,让表达门槛变低:走上前台、展示自我、分享生活,很多平凡的人生在微时代焕发出别样的光彩。微,可弥合人际距离:现实的沉默让位于网络的热络,曾经天各一方,而今朝朝暮暮;曾经以邻为壑,而今鸡犬相闻,难免让人浩叹“网络让世界变小”。
但繁荣背后,也有隐忧。网络上擅长“微新闻”的标题党,每每断章取义;地铁上沉迷“微媒体”的低头族,看的不是书本而是手机……当整体性思考被微小的断片所取代,如何避免认识被“微”碎片化?当只言片语的吐槽变成众声喧哗的狂欢,又如何防范价值被“微”肤浅化?越是各有怀抱的时代,越需要建设心态和理想情怀;越是分众独我的演进,越不能缺少文化担当和整体考量。在诉求个体利益的同时多一些宏观思考,在专注自我小圈子的同时多一些虑他情怀,唯有培护好社会的共有价值,个体价值的姹紫嫣红才能绚烂绽放。
不独是文化层面,社会治理覆盖若跟不上,微时代可能同样难以为继。言语暴力能不能从根子上拔除?负面情绪会不会误导网络舆论?这些都考验着治理智慧。问题不仅限于此,“3Q大战”可不可以不再重演?电子商务可不可以趋向秩序稳定?这些也都呼唤着社会治理的创新和跟进。对治理者而言,提升微素养,强化微管理,创新微服务,是完善基层治理毛细血管的必然要求,更是时代赋予的艰巨任务。
【小题1】下列不能支持“微时代,可说是网络时代公众参与的必然走向”的原因的一项是
A. 微时代“微”观念普及,“微”元素盛行,有微媒体的技术支撑。
B. 微时代转入了信息定制和分享的“我时代”,这是一种全新的聚合式“生产方式”。
C. 微时代重塑了信息形态、社会价值,悄然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社会交往。
D. 微信、微博等微媒体表达与交流极为便捷,能够体现人们的个性。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微媒体的形式便捷,平台广阔,个性张扬,因而很受人们欢迎。
B. 微时代,人们所投入的成本较低,但是能产出更具含金量的信息和服务。
C. 微,可以让人们的注意力转移加速,可以让表达门槛变低,也可弥合人际距离。
D. 微时代不仅需要文化层面的担当和整体考量,亦需要社会治理的创新和跟进。
【小题3】微时代患上手机综合征、上网综合征的人比比皆是,仿佛离开手机、电脑、微博、微信等工具和软件就无法生存,人与人之间的心灵却越来越疏远,微时代变成了不折不扣的“危时代”。针对这种现象,结合文章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谈一谈解决的方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有情感、想象、超越三种。与之相应,审美活动所产生的美有三种存在的形态:情象、意象、境界。

审美活动最基本的动力是情感。从本质上来说,美是情感的对象化。这里说的情感是审美主体的情感,而不是审美对象的情感。这里说的对象,有两种形态:一是原生形态。即原本有一个对象,但不是审美对象,是审美主体将其情感赋予给它,使对象成为主体情感的载体,从而成为审美对象。二是自创形态。即原本无对象,因为有情,需要外化,于是就创造一个形象,让其成为情感的载体。这种情况在艺术创作中居多。以上两种情况都可以说是情感造形。情感造形的产物就是情象。情象是美的基础形态。凡审美都有情感造形存在,只是审美中的情感造形,除艺术创作外,都是不自觉的,而是直觉的。刘勰说诗人创作时“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种情况不只是艺术创作时有,只要是进入审美形态的人都有。

情象是审美主体的创造,只是这创造主要表现在情感的赋予上,而当想象参与后,则就有很大的不同。想象的最重要的功能是创造新事物,这新事物是现实中不存在的。想象的创造,不只有情感在起作用,还有人的意识、文化修养在起作用。于是,这新创造的形象就具有丰富的意蕴,这具有丰富意蕴的形象我们叫它“意象”。意象虽然通常用在艺术创作中,其实,在现实的审美活动中也有,而且只有首先在现实的审美活动中产生了意象才有可能将其表现为作品中的意象。陆游咏梅云:“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这梅就不是自然物象,也不只是情象,而是意象了,因为这中间寄寓着陆游对自身经历的独特思考。

美的最高存在形态是境界。境界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它较多地出现在佛教典籍中,成为佛教的最高层次。宋明理学家将境界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清代王国维将其作为古典词美的最高层次,将其转化为美学范畴。王国维同时还使用意境这个概念。境界比之意境更适合作为美的最高形态。首先,意境只用在艺术创作中,而境界不只用在艺术创作中,还能用在人生修养中。因为审美不只体现在艺术活动中,它渗透在人的全部生活中。其次,意境,从字面上看,见出意与境的两分,而境界,以其浑然整合无垠而更能见出审美的本质——天人合一,物我两忘。当我们进入境界时,我们从情象中超越出来,从意象中超越出来,进入只可体会难以言传的极其美妙的境地。

(摘编自陈望衡《谈审美》)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种原生形态的对象要成为审美对象,它本身必须具有某种情感,才能成为审美主体情感的载体。
B.情象的创造主要是情感起作用,而意象的创造则主要借助情感之外的意识、文化修养等想象来完成。
C.意象是在情象基础之上新创造出来的具有丰富意蕴的形象,现实审美活动中产生的意象多于作品中的意象。
D.与意境相比,境界之所以能作为美的最高形态存在,是因为其浑然整合无垠的特点,更能彰显审美的本质。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角度阐述了美的三种不同形态,全文采用总分结构形式。
B.文章论述审美活动最基本的动力是情感这一观点时,采用了道理论证和引用论证方法。
C.文章引用陆游的诗句是为了论证现实审美活动中的意象与艺术创作中的意象的区别。
D.文章着重阐述了情感和情象,想象和意象,意境和境界的关系,对比鲜明,逻辑严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创作中的审美对象多数的情况是,创作者的情感需要外化,于是虚拟一个形象,使这个形象成为情感的载体。
B.如果我们出现了“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种情况,那说明我们已经自觉地进入了审美活动中。
C.境界原本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佛教、宋明理学家都使用这个概念,而境界成为美的最高存在形态,与王国维的重视有关。
D.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物我浑然,表明诗人的审美活动产生的美感已经不含意象与情象,而进入了审美“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