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22分)
野   草
丽 尼
(1)在间壁的牛房中的母牛真安静,惯常在后山吼着的松风,也停止了它的呼吸,狗也没有叫吠。整个的村庄,甚至整个的平原,该是全都睡熟了吧?
(2)女孩子感觉得这夜晚是过于寂寞的;而生活,也同样安静而且寂寞。她还刚刚十六岁,母亲在一年前已经死去了。只有父亲,而他,却每个晚上把她留在这祖遗的房屋里,自己则到镇上去,一直到午夜以后才醉醺醺地歪歪倒倒跑回来。
(3)荒唐的父亲啊!——女孩子叹息着,感觉寂寞和恐怖。她抖了一抖,拿起火油灯来,走到了间壁牛房里去,好像在这阴惨而寂寞的屋子里,惟有那匹母牛才是一个可靠的伴侣似的。母牛已经衰老了呢。它安静地躺在那里,虽然明知道有人来到它的身旁,但是,却没有动一动的意思。它的头伏在地面,眼睛好像已经阖上,而骨瘦的身体,在那安静的躺卧姿态里,似乎更为显得支离了。年轻的女主人把灯照到它的眼前,端详了一下它的呆滞的眼睛,于是,抚抚它那带着白花的头额,忍不住地有着想要哭泣的抽搐了。
(4)“母亲……”她模糊地嗫嚅着,一滴眼泪不自主地流下了她的面颊。她记起来,那母牛是母亲坚持着要买来的。她自己,那时还不过十岁。她也爱这只母牛,它是驯良,在那时,它还年轻,有些害羞,怕人摸它的脸面和鼻子,同时,却又非常淘气,爱故意扬起头去,让幼小的女主人的手不能顺利地摸到它的犄角。她把它叫作“傻子”叫作“蠢货”,而它,则把尾巴一撅,趁着她还不曾把缰绳系到那脱了皮的柏树上面,就如飞地跑开了。
(5)然而,记忆却不能永远这么明朗。一层黑的阴影罩上来了。从那时以后,她就被送到城里去,在一处有如修道院的学校里被禁锢起来了。老处女们的眼睛是严厉的,言语是急促而愠怒的。人们不再教她唱着山歌,却教她唱着敬神的歌曲。到这时候,是临到别人来叫她“傻子”,叫她“蠢货”了。
(6)“傻子,敏子,你十二岁了,你可晓得?年纪不小!”可是,到明年,别人又来提醒她道:“蠢货,敏子,你十三岁了,还不会作祷告?上帝要罚你的!”
(7)她轻轻地咽了一口气,从牛房里,照样端着火油灯,再回到堂屋里来。她有一些幻想,她想着在那遥远的天上,生活应当是快乐的;她想到她的母亲,那个慈祥的妇人,只在三十五岁的时候,就死掉了的。
(8)在村头,忽然传来几声断续的狗吠。她抬起头来,静听着,也许是父亲回来了吧?然而,狗吠声立刻又停止下来,整个村子,一时又重归静寂。
(9)“是赶夜路的人从村头经过呢,”她又低下头来,继续着她的思想。她有一些秘密,但是,她不知道向什么人去告诉。在乡村里,她感觉着她该疏远每一个年长的人,而对于少年人们,她更感觉着一种不自主的羞怯。她孤独着,她不会对人说话,而别人,也同样地用着歧视的眼睛看她,要不然,就是给她嘲笑:“啊,敏姑,乡下住不惯啊!”或者,“敏姑,到底是城里人啦!城里人比乡下人好啊,多斯文!”她感觉得羞惭,感觉得嫌憎和恨恶,然而有时也感觉得一些自满,可是,有什么可以自满的呢?
(10)她有着许多的秘密,她感觉得无论怎样也要向一个人倾吐出来。她从那积满灰尘的笔盂里拿出一根细的铅笔来,在一本抄本上轻轻地写下了两个字:
(11)“妈妈——”
(12)而在灯焰里面,妈妈的慈爱的脸面就好像出现了来;仍然是那样含着微笑,眼睛和嘴唇仍然是显示着坚决和良善,头发上面仍然是包着那块印着蓝色条纹的头巾。女孩子的手指颤栗了,她深深地认识那个脸面,她想要捉住它,然而,她知道那不可能,于是,低下头来,在纸上迅速地写了下去。
(13)“妈妈,我看见您在我的眼前!我在这里是这样寂寞。这是怎样寂寞的地方啊。母牛阿黄也老了呢,没有精神,青草和黄草都不高兴吃……”
(14)她望望灯焰,母亲的脸面变得多么模糊啊,好像是有一些泪花挂在她那含笑的眼睫上面,使那慈爱的脸面变成看不清楚的影子了。她急忙又低下头来,疾疾地写着,好像怕那模糊的影子转眼之间就会消逝。
(15)“……妈,我怎么办呢?您怎样来安排我呢?父亲对我什么事也不管,他忘记我了,好像他已经不记得他还有一个女儿。妈妈,别人瞧不起他,瞧不起我们呢。在乡下,没有合适的人家做亲,人家不要不会作田的女孩子,人们把我们当作了另外的人。妈妈,我怎么办呢?没有人理我——我……我……我是一根野草啊……”
(16)油灯快近熄灭了,只剩有一星如豆的火光,而母亲的影子,也忽地消灭了下去。女孩子把头俯在案上,手里握着笔。“母亲,您在哪里呢?”她喃喃着,“我要到您那里去。……”
(17)在间壁的牛房里,母牛轻轻地叹息着。在村子的一端,狂吠声传来了,凄厉而且恐怖;然而,父亲还是没有回来呢。
(有删改)
注:丽尼,原名郭安仁,1909年生于湖北孝感,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位有影响的散文家。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文章开头描写村庄没有风吼犬吠,结尾处描写狗吠的凄厉恐怖,表现了村庄乃至社会的死寂,用以衬托女孩的孤独寂寞。
B.文章具有诗化的结构之美和哀婉沉郁的感伤之情,语言风格独特,清新秀雅,真挚细微。
C.作者把笔触伸入底层民众的社会生活,描写了女孩贫穷艰难的生存状况,表达了作者对弱小者深深同情。
D.文章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一系列对比,突显了独处家中的女孩孤苦伶仃、备受侮辱和损害的事实,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E.通览全文,女孩的遭遇令人心酸,其孤独的原因是父亲的冷漠、不负责任,村人的讥讽和学校的禁锢。
【小题2】请联系上下文,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请简要分析第(4)、(5)段中“傻子”“蠢货”的妙处。(3分)
(2)理解第(15)段中“我是一根野草啊”一句的含意,并分析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3分)
【小题3】文章描写老牛有什么作用?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小题4】丽尼的散文被称为“内心探索”散文,请根据本文,探究“内心探索”这一特点是如何体现的。(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7-10 10:54: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草木之情
韩少功

草木的心性其实各自不一:牵牛花对光亮最敏感,每天早上速开速谢,只在朝霞过墙的那一刻爆出宝石蓝的礼花,相当于植物的鸡鸣,或者是色彩的早操。桂花最守团队纪律,金黄或银白的花粒,说有,就全树都有,说无,就全树都无,变化只在瞬间,似有共同行动的准确时机和及时联系的局域网络,谁都不得擅自进退。

比较而言,只有月季花最娇生惯养。它们享受了最肥沃的土壤,最敞亮的受阳区位,最频繁殷勤的喷药杀虫,还是爱长不长,倦容满面,玩世不恭,好吃懒做。硬要长的话,突然窜出一根长枝,挂上一两朵孤零零的花。就把你给打发掉。

阳转藤自然是最缺德的了。一棵乔木或一棵灌木的突然枯死,往往就是这种草藤围剿的恶果。它的叶子略近薯叶,看似忠厚,这就是它的虚伪。它对其他植物先攀附,后寄生,继之以绞杀,具有势利小人的全套手段。它放出的游走长藤是一条条不动声色的青色飞蛇,探头探脑,伺机而动,对辽阔田野充满着统治称霸的勃勃野心。幸好它终不成大器,否则它完全可能猛扑过来,把行人当作大号的肥美猎物。

我的柴刀每年都得数次与这种长蛇阵过招,以保护我的电话线不被它劫持和压垮。

当一棵树开花的时候,谁说它就不是在微笑——甚至在阳光颤动的一刻笑如成熟女郎,笑得如此灿烂。当一片红叶飘落在地的时候,谁说那不是一口哀怨的咯血?当瓜叶转为枯黄甚至枯黑的时候,难道你没有听到它们咳嗽或呻吟?有一些黄色的或紫色的小野花突然在院墙里满地开放,如同一些吵吵闹闹的来客,在目中无人地喧宾夺主。它们在随后的一两年里突然不见踪影,不知去了哪里,留下满园的静寂无声。我只能把这事看作是客人的愤然而去和断然绝交——但不知我在什么事上得罪了它们。

再说我们同时栽下的一些橘树吧。手心手背都是肉,我对它们同样地挖坑同样地修剪同样地追肥,但靠路边的三棵长得很快,眼看就要开花挂果。另有一株,身架子还没长满,也跟着早婚早育,眼看就要衔珠抱玉。但其他几株无精打.采,长来长去还是侏儒,还是呆头呆脑,甚至叶子一片片在蜷缩。有一位农妇曾对我说,你要对它们多讲讲话,你尤其不能分亲疏厚薄,要一碗水端平——你对它们没好脸色,它们就活得更没有劲头了。

这位农妇还警告,对瓜果的花蕾切不可指指点点,否则它们就会烂心。

我对这些建议半信半疑:几棵草木也有这等心思和如此耳目?

后来才知道,山里的草木似乎都有超强的侦测能力。据说油菜结籽的时候,主人切不可轻言赞美猪油和茶油,否则油菜就会气得空壳率大增。楠竹冒笋的时候,主人也切不可轻言破篾编席一类竹艺,否则竹笋一害怕,就会呆死过去,即使已经冒出泥土,也会黑心烂根。关键时刻,大家都得管住自己的臭嘴。

  (节选自《韩少功散文集》)
【小题1】“牵牛花对光亮最敏感,每天早上速开速谢,只在朝霞过墙的那一刻爆出宝石蓝的礼花,相当于植物的鸡鸣,或者是色彩的早操”,句中“鸡鸣”、“早操”的含义是什么?
【小题2】本文可以划分为三大部分,其中第二部分起自“比较而言,只有月季花最娇生惯养”,止于何处呢?该部分大意是什么?
【小题3】(1)文中,作品写了农妇的话,告诫作者要管住自己的嘴。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2)“对瓜果的花蕾切不可指指点点,否则它们就会烂心”,表达了农妇、农民对草木怎样的感情?
【小题4】作者韩少功曾经长期在农村生活和工作,他对农村是十分熟悉的。通观全文,作者为什么把文章标题写作“草木之情”呢?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年 来 了
蒋春光
冬天是缓慢的。它的灰色的身躯庞大臃肿,在大地和天空之间踯躅着,不肯前行。山间雾霭重重,田野一片沉寂。田里的水,堰塘的水,因为少雨,都长了苔,蒙了垢,呈现出灰白的颜色。植物仿佛停止了生长,茎叶老得发黑。村庄隐藏在竹林里,静悄悄的,鸟声零落,鸡打盹,狗酣眠。人呢,几乎不见影子。
就这样过了一些日子。细雨下过,雪花飘过,细心的人们发现了外面的变化。雾轻了,薄了,天空开朗起来,阳光明亮了一些。鸟声渐渐稠密,鸡的小脸红红的,颈子一扬又一扬,在自家的小院里歌唱:狗在田坎上东闻西嗅,一路小跑。路上的人也多了,手里提着大包小包的东西。村里飘来阵阵松枝燃烧的清香。
大地是被农家门楣上的红色闹醒的。那一抹春联的红,是白色雪地里一声清亮的小号,由此奏响了年的序曲。先是一家,而后是很多家,都红起来。在这红色之上,是一串一串的橙黄,那是刚刚熏制好的腊肉。雪开始融化。阳光透出云层,照在大地上,亮闪闪的。先前不见的嫩绿,又出现了,比先前更多了。麦苗一天一个样,越长越青葱。胡豆苗的茎秆上,出现了紫色的蓓蕾。农家屋前的空地,支起几根竹竿,上面晾晒着刚浆洗过的床单被套,花花绿绿,像是一面面年的旗帜,昭示着那个年,是越来越近了。
孩子们出现了。平时村子里很少看见他们,在学校念书呢。现在放了寒假。先听到他们欢乐而稚嫩的童声,那么清新悦耳,苍老的村庄因为这些童声而变得年轻。然后看到他们奔跑的身影,像一个个滚动着的彩色皮球。现在是孩子们游戏和等待的日子。他们的小脑袋瓜里,装着过年的最美好的想象。而最让他们向往的,是母亲和父亲,就要从远方回来了。父母将给他们最温暖的拥抱,他要亲眼看见父母从那个脏兮兮的编织袋或牛仔包里,摸出早就承诺过的玩具、衣服、书本。他们的记忆里,最为深刻的是父母身上的气味:那种混合着汗味、化妆品味以及远方都市味的气味。这种气味亲切无比。现在,他们急切地盼望着再一次闻到这种气味。想到这里,他们小小的身体就会发出一阵轻微的颤粟。
留守村里的妇女们,也露面了。她们过惯了床冷心枯的日子,说话硬,做事缓。匆匆三餐食,草草一宿眠。日复一日。麻将桌前混时光。冬季的漫天大雾让她们愁肠百结,思绪烦乱。现在,她们变了。麻将不打了,改照镜子了。镜子前一站,至少半小时。头发挽过去挽过来,拿不定梳成什么样儿。脸部肌肉松一松,做几个表情,眨两下眼。和人说话,声音婉转,像屋后竹林里的画眉叫。脸蛋儿润了,亮了,眼晴里有雾了,唇红齿白。衣服从柜子里翻出来,试了这件试那件。走在路上,东张而西望,身段婀娜。
他们回来了。那些从村子里走出去的青年人中年人,千里迢迢,岁末重返故乡。这些游子身体结实,表情老练,穿着跟城里人一样挺括的衣服,皮鞋锃亮,很响地踢着自家院子里的晒坝。香烟刷刷地递一圈。钱夹摸出来,全是红票子。狗不大认得以前的主人了,见了这阵势,怯怯地叫一声,夹起尾巴跑得远远的。他们大声武气,说南道北,就没有他们不知道的事情。口音大变,跟电视里的差不多了。老人们很眼生地看着他们,笑得皱纹全往上翘,积攒了一年的幸福快乐,从缺了牙的嘴里呼噜噜地冒出来。
这些青年人中年人,是过年最重大的主题。乡村因他们的回来而充满生机和力量,往日死寂的气氛被一扫而空。
年是除夕这天到来的,这一天也是年的高潮。家家户户放起鞭炮,其间夹着孩子们尖锐的惊叫声。酒菜飘香,人声鼎沸,一年之中最隆重的时刻正式亮相。所有人为这一天,辛苦了一年。现在他们围坐桌前,端起酒杯,心静神安。亲情和乡情,烈烈的,暖暖的,像酒杯里的酒。
外面是浓重的夜色,大地阒寂无声,万物悄悄生长。
也是在这一天,冬天开始撤离,春天正迈着轻快的步子,向我们走来。
(《光明日报》(2014年01月24日14版))
【小题1】简要分析第一段所写的内容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2】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写“年来了”的?
【小题3】请简要赏析文中两处划线的句子。
(1)想到这里,他们小小的身体就会发出一阵轻微的颤栗。
(2)脸蛋儿润了,亮了,眼睛里有雾了,唇红齿白。
【小题4】“年来了”作为文章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西藏,说不完的梦境
丁海霞
西藏,一个永远都说不完的梦境。有人说它幽美,有人说它雄伟,有人说它纯净,还有人说它神秘。
到过西藏的人醉在眼前的梦幻里,没有到过的人醉在心灵的梦幻里。
如果从太空遥望,你能看到这里是“世界屋脊”;如果从高空俯视,你能看到这里峰岭相连,苍山如海,江河细如丝线,缝缀在山脊深邃的阴影里;如果站在高山之巅往下看,碧蓝如水的晴空下一片冰雪苍茫,黄绿的草原连着天和地,星罗棋布的碧蓝湖泊和点点白云般的藏绵羊群散布其间。
如果你深情地拥抱着这块神奇得近乎神话的土地,用心去看,还能看到什么?
那是藏东葱郁的原始森林,藏南深切的河床峡谷,藏西广袤无垠的荒漠无人区和藏北一望无际的大草原。
那是拉萨河谷的村落农田,那是纳木错畔的玛尼石堆,那是米拉山口的风马旗,那是山南历史的沧桑图卷。
那是古格王朝的彩画和废墟,那是披着夕阳晚归的牧人,那是雅鲁藏布江的峡谷,那是阿里荒原的狼嚎。
西藏,这个被渲染着且将继续被渲染、被诠释着且将继续被诠释的地方,我们究竟能看到什么呢?把梦枕上雪域高原,一起开始这个做不完的高原梦吧!
每每提到西藏,我们总会联想到那些震撼人心的场景:喇嘛们静坐于幽暗的酥油灯下,思索佛陀的教诲;朝圣者冒着严寒和风雪,朝着圣域拉萨磕着等身长头;襁褓中的婴儿在诵经中,接受活佛的摸顶赐福;手持转经筒的老人拖着夕阳的余晖,围着神山圣湖转山朝拜……
暴风雨来临的时候,经幡还在山口飘荡,这是藏民精神世界与神灵世界交流的媒介;寒冷的清晨,大昭寺和扎什伦布寺的寺门还没敞开,长跪磕头的藏人已经挤满广场的水泥地。在山水草木虫鱼鸟兽一切生灵面前,“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是全部的声音,一种原始的纯粹的声音……
面对那一张张被高原紫外线雕饰过的脸,面对他们雪山般清澈、纳木错样晶莹的双眼,你只能震惊,直指心灵的宗教为无根的灵魂铸建了风雨中歇脚的小屋。当我们拖着沉重的肉体被痛苦、绝望、悲伤和迷惘困扰在尘世之网时,西藏和西藏的人们正静静地仰望着那圣殿的图腾,诵经祷告。
在西藏,你应该用心去看,用心去听,用心去诵,用心去嗅,用心去走,你才能看到古老宗教的支流汇聚着释迦牟尼、莲花生、宗喀巴、松赞干布的身影,流入藏传佛教的海洋。这是人与神的世界。
有人问我:“什么最能代表西藏?”我一时语塞。
是布达拉宫,那标志性的耸立山巅的红白相间的雕楼式建筑;是大昭寺和八廓街,这两个西藏人眼中最“拉萨”的地方;还是神山圣湖的美丽景色,那些上苍撒落人间的珠玉翡翠?
西藏,一个匆匆的游客带走的无非是一袋石头、一声鹰的鸣叫、一片西天的落日,留下的却是满山冈、满大路、满寺院的脚印,和对整个古老民族灵魂的守望。
是的,有了人的西藏才是西藏,有了藏民族的西藏才是触动灵魂的西藏。八廓街的老阿妈转动着岁月的经轮,青藏线上的朝圣者用身体丈量到圣地的距离,桑耶寺佛学院的年轻僧人露了红袍一角笑着转身而去,羌塘草原帐篷里的孩子奔跑在清晨太阳的光辉里。
雪域高原养育的藏民族,吃着糌粑,喝着酥油茶,迎着呼呼作响的风马旗,献上洁白的哈达。他们唱着天籁般的牧歌,跳着动人的锅庄舞,喝酸奶过雪顿节……
什么是西藏?她是镜子里的卓玛,她是风中的扎西,她是佛铃下的强巴
(选自《西藏日报》,略有删节)
注:①卓玛:藏族对女子的称呼,它的意思是“度母”,一个很美丽的女神。是度脱和拯救苦难众生的一族女神,同时也是藏传佛教诸宗派崇奉的女性本尊群。因此二十一位度母在藏族地区被广大信徒或百姓普遍敬拜,有着极大的吸引力。②扎西:在藏语中为“吉祥”的意思。③强巴:西藏语中佛教中的弥勒佛。
【小题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和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头说西藏有说不完的梦境,有各种各样的美,令人神往,既点明题目,又表达出对西藏的无限深情。
B.作者让你用心去看,说能看到美丽的自然(包括各种动物)、人们生活的热闹场景和古老王朝的遗迹。
C.作者写活佛的摸顶赐福、朝拜、长跪磕头、诵经祷告等,都带有民族特色,是在客观地介绍藏传佛教文化。
D.“对整个古老民族灵魂的守望”一句,指的是游客游历过西藏后,认为与想象中古老的西藏不同,所以坚守地远望古老的西藏。
E. 这篇散文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为一体,以描写、抒情为主,充溢着个人的情感,仿佛是一曲西藏的颂歌。
【小题2】“西藏,一个永远都说不完的梦境”,作者在文中描述了哪几个方面?试简述。
【小题3】请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方面对文中画线的段落进行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飞入芒花
林清玄
母亲蹲在厨房的大灶旁边,手里拿着柴刀,用力剁香蕉树多汁的茎,然后把剁碎的小块茎丢入灶上大锅中,与潲水同熬,准备去喂猪。
我从大厅穿过后院跑进厨房时,正看到母亲额上的汗水反射着门口射入的微光,非常明亮。
“妈,给我两角钱。”我靠在厨房的木板门上说。
“走!走!走!没看到忙着吗?”母亲头也没抬,继续做她的活儿。
“我只要两角钱。”我细声但坚定地说。
“要做什么?”母亲被我这异乎寻常的口气触动,终于看了我一眼。
“我要去买金啖。”金啖是三十年前乡下孩子唯一能吃到的糖,浑圆的、坚硬的糖球上粘了一些糖粒。一角钱两颗糖。
“没有钱给你买金啖。”母亲用力地把柴刀剁下去。
“别人都有,为什么我们没有?”我怨愤地说。
“别人是别人,我们是我们,没有就是没有!”母亲显然动了肝火,用力地剁香蕉茎,柴刀砍在砧板上咚咚作响。
我那一天是吃了秤砣铁了心,冲口而出:“不管,我一定要!”说着就用力踢厨房的门板。
母亲用尽力气,将柴刀咔的一声立在砧板上,顺手抄起一根竹管,劈头盖脸地就打了下来。
我一转身,飞也似的奔了出去。平常,我们一旦忤逆母亲,只要一溜烟跑掉,她就不再追究。
那一天,母亲大概是气极了,并没有转头继续工作,反而快速地追了出来,像一阵风。我心里升起一种恐惧,想到脾气一向很好的母亲,这一次大概是真的生气了,万一被抓到一定会被狠狠打一顿。母亲很少打我们,但只要她动了手,必然会把我们打到讨饶为止。
边跑边想,我立即选择了那条有火车道的小径,那是家附近比较复杂而难走的小路,整条路都是枕木,通常母亲追我们的时候,我们就选这条路逃跑,母亲往往不会继续追来,而她也很少生气到晚上。
那一天真是反常极了,母亲提着竹管,快步地跨过铁轨的枕木追过来,好像不追到我不肯罢休。
“哎哟!”我跑过铁桥时,突然听到母亲惨叫一声,一回头,正好看到母亲扑跌在铁轨上面,砰的一声,显然跌得不轻。
我的第一个反应是想:一定很痛!因为铁轨上铺的都是不规则的石子,我们这些小骨头跌倒都痛得半死,何况是母亲?
我停下来,转身看母亲,她一时爬不起来,用力搓着膝盖,我看到鲜血从她的膝上汩汩流出,鲜红色的,非常鲜明。母亲咬着牙看我。
我不假思索地跑回去,跑到母亲身边,用力扶她站起来,看到她腿上的伤势实在不轻,我跪下去说:“妈,您打我吧!我错了。”
母亲把竹管用力地丢在地上,这时,我才看见她的泪从眼中急速地流出,然后她把我拉起来,用力抱着我,我听到火车从很远的地方开过来。
这是我小学二年级时的一幕。每次一想到母亲,那情景就立即回到我的脑海,重新显影。
另一幕是,有时候家里没有了青菜,母亲会牵着我的手,穿过屋前的一片芒花地,到番薯田里去采番薯叶,有时候到溪畔野地去摘鸟莘菜或芋头的嫩茎。有一次母亲和我穿过芒花地的时候,我发现她和新开的芒花一般高。芒花雪一样的白,母亲的发丝墨一般的黑,真是非常美。那时感觉到能让母亲牵着手,真是天下最幸福的事儿。
还经常上演的一幕是,父亲到外面喝酒彻夜未归,如果是夏日的夜晚,母亲就会搬着藤椅坐在晒谷场说故事给我们听,讲虎姑婆,或者孙悟空,讲到孩子们都睁不开眼而倒在地上睡着。
有一回,她说故事说到一半,突然叫起来:“呀!真美。”我们回过头去,原来是我们家的狗互相追逐着跑进前面那一片芒花地,栖在芒花里无数的萤火虫霍然飞起,满天星星点点,衬着在月光下波浪一样摇曳的芒花,真是美极了。我再回头,看到那时才三十岁的母亲,脸上流露出欣悦之情,在星空下,我深深觉得母亲是那么美丽。
于是那一夜,我们坐在母亲的身旁,看萤火虫一一飞入芒花地,最后,只剩下一片宁静优雅的芒花轻轻摇动。
不久前,我回到乡下,看到旧家前的那一片芒花地已经完全不见了。现在那些芒花仿佛都飞来开在了母亲的头上,母亲的头发已经花白了,我想起母亲年轻时候走过芒花的黑发,不禁百感交集。
童年时候陪伴母亲看萤火虫飞入芒花的情景,在时空无常的流变里已不再清晰,只有当我望见母亲的白发时才想起这些,想起萤火虫如何从芒花中霍然飞起,想起母亲脸上突然缩放的光泽,想起在这广大的人间我唯一的母亲。
(选自《散文选刊》2009年第1期)
【小题1】开头一段写母亲在大灶旁边劳作的场景有什么作用?
【小题2】赏析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
【小题3】“芒花”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请简要概括。
【小题4】文中描写了母亲的三幕镜头,简析本文在结构安排上的特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开合之间

朱以撒

每年的农历六月七月,时晴时雨,出门便取一把伞,握在手中,有时走了一个上午,无一滴雨。有时想在空旷地晨跑时安心一点,便握一把伞出去,而雨来了,撑着伞跑,滴滴答答作响,远处的人看我,犹如一朵黑蘑菇在移动。这样跑起来的效果会更好,来自风雨的阻力,使人付出的力量更大,要努力向前,又要保持平衡,更有一种因风雨而生的豪情。

人在伞下有一种安全感,薄薄的一层伞布,或者伞纸,可以使人一身干爽,更使人一身从容,像个斯文人了。

我从山区回到城市时,有人送了一把伞。之前的十年都是戴斗笠。斗笠简单结实,人头正好顶在正中凹处,如榫入卯,然后以带子系紧于下巴。插秧时节田间会有许多移动的斗笠,时而立起,时而俯身,动感生焉。那时清贫,爱美之心尚有,便有人拿了红油漆来,让我画个五角星,再题上“灵地公社姚坊大队第五生产队某某某”,美观之余又可以防盗。一个人戴上斗笠变得质朴,透着几分土气,只有下放干部才穿戴整齐撑着伞,到这里来检查工作,或者到公社开会。一把伞撑着就是一种身份,像是穿长衫的人,而非一身短打,冒冒失失。一个人有一把伞了,就想着,怎么还不下雨,最好天天下雨,撑着伞到村头村尾走几趟。可是伞的主人也有隐忧,总是有人来借伞。借呢?还是不借呢?借的人也是理由充足的,都是比较隆重的场合。但伞借给别人却是另一种心情,也许还回来时已经破了两个洞,或者一条伞骨折了。

很快,斗笠隐退,城市的雨天都是伞。要在一个城市找到一个斗笠并非易事,有人到山区收集一些用过的斗笠,钉于墙上,它们不再实用,成了一种记忆。斗笠不做了,制伞的能力就极大地提升,不仅量多而且技高——只要轻轻按动按钮,砰的一声,蘑菇云打开;收起后一拍,一下子缩回一半,收入包里。每一家的伞都多了,有朋友来,临走时下雨,便可以很慷慨地送他一把,说,不必还啊。如果说以往的手工油纸伞还有收藏的价值,那么机制伞就只有使用的份儿——谁会费时费神去找修理的作坊?昔日持守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朴素作风,是因为经济如一潭死水——新的出不来,只好一直在旧物上下功夫。修补是人类旧日生活的方式之一,就像摔了一个碗,找个懂行的人把它锔起来——这样,你会看到家中都是被修补过的痕迹时,宛如有一种时光停顿的感觉。现在,伞大批量地生产,任你撑着行于雨天,行于盛夏。

到学校上课,见到每位学生都撑着一把自己喜欢的颜色的花伞。如果比较固定,可以凭着伞的颜色在人群中找到她。

影视剧中不时有墓地告别的情节——一个人故去,一群人告别,皆一身黑,手上还有撑开的一把黑伞。黑色使墓地的气氛更为阴晦、紧张。一把黑伞可能没什么效果,许多黑伞聚于一处,就显得凝重。

人如伞——我们会把很有能量的人比喻为伞。一个人有牢狱之灾,由于有一把伞庇护他,使人奈何不得。伞小人少,伞大人多,风来雨往,岂能无伞?“伞”与“散”如此音近,待到伞散了,人也散了,阳光照射进来。

一把伞撑开来有一股大气,收起来又有一缕落寞,开开合合,没有定时,就像一个人,人生无多变数多。

(《光明日报》2017)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写撑着伞在雨中奔跑犹如一朵黑蘑菇在移动,比喻贴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在雨中奔跑的状态。
B.“一个人有一把伞了,就想着,怎么还不下雨,最好天天下雨,撑着伞到村头村尾走几趟”生动地刻画了拥有伞的人的炫耀的心理。
C.文章写学生撑着花伞的场景与影视剧中在墓地告别时撑着黑伞的场景,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年轻学生的青春活力。
D.“一个人有了牢狱之灾。由于有一把伞庇护他,使人奈何不得”批判了当前社会上部分人充当不法分子的保护伞的现象。
【小题2】全文以“伞”为描写对象,但用了不少的笔墨来写“斗笠”,有何用意?
【小题3】作者从“伞”中产生了哪些联想?请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