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冰吼
刘心武
(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话未必能解释一些梦的出现。比如昨日我的的确确毫无所思的一幕,午夜便活灵活现于我的梦中。惊醒后残梦余韵不散,令我在自楼窗泻入的月光中倚枕玩味良久。
(2)我的梦境总非工笔画一流,有时听妻讲起她的梦境,不仅人物眉发宛然,背景上的一花一叶也纤毫毕现,总是非常的羡慕;我的梦境一概是大写意,而且似泼墨般既淋漓酣畅又跳荡迷蒙。
(3)昨夜的梦境是在一个湖畔。黑乎乎的树影,灰蒙蒙的冰面,不消说是一种严冬的景象,然而却看见我自己只穿着背心裤衩,足踏夹指塑料拖鞋,十分写意地在湖畔踽踽独行;有比树影更其墨黑的一些等高线条,在湖畔显现,使我意会到那正是湖岸边的铁栅,啊,不消说,那正是我非常熟悉的地方——北京城西边的什刹海,一大片不为许多外地人和旅游者知晓注重的水域。
(4)什刹海的景致,倒也有不少的文章介绍过,我自己写的长篇小说《钟鼓楼》,里面也写到什刹海,且追溯到半个多世纪前的景观。一般介绍什刹海,总以夏日的风光为重点。的确,夏日环湖的垂柳或白杨一派翠绿,湖波粼粼。前海东侧总有大片的莲叶荷花,站在前海和后海相接的水域最狭处的名曰“银锭”的小桥上,朝西望去,在一片渐次开阔深远的湖面尽头,可以看到黛色的西山剪影,前人曾将此录入所谓“燕京十六景”之一,称“银锭观山”。前海当中有一小岛,本来只有一丛垂柳,一片芳草,甚有野趣,现在上面设了个游乐场,我亦认为是一大败笔——但不管怎么说,什刹海毕竟是北京城里难得的一处富于天然情趣的景观。又岂止是夏日有着艳丽的荷色,春日的柳笼绿烟,秋日的枫叶曳红,以及晨光中的水雾空蒙,夕照中的波漾碎金,兼以附近胡同民居的古朴景象,放飞鸽群发出的哨音,遛鸟的老人们悠然的步态……总能引出哪怕是偶一涉足者的悠悠情思,尤其会感到在波诡云谲的世态翻覆中,古老的北京城和世代的北京人总仿佛在令人惊异地维系着某种恒久的东西。
(5)然而上述的种种什刹海景观都未曾显现在我昨夜的梦中,梦中只有黑白灰三色的朦胧冬景,既亲切又陌生,既朴实又神秘。我只见我近乎赤膊地缓步前行,不知从何而至,亦不知将欲何往。忽然,有一种绝对真实的声音,訇然响起,迷蒙的景色顿时抖动起来,而梦中的我顿时有一种大欢欣,通体产生出一种迸裂融化的极度快感。而转瞬之间,黑色化为了浓绿,灰色化为了翠绿,白色化为了嫩绿,墨色的栅栏化为了黛绿,在一片爽入灵魂深处的悸动中,梦中的我却又一身飘飘然的奶白绸衫,脚是赤足,踏跳在茸茸的绿草之中,身轻如电视中常见的慢镜头,悠然前行,亦不知为何如此,更不知欲飞何处。
(6)梦醒之后,那訇然的音韵仍萦绕于耳。对了,我恍然,那正是我熟悉的一种声音,非老什刹海畔的居民不能知的。
(7)我在北京什刹海畔居住过十多年,一度我的居室后窗便朝着后海湖面。冬夜——不是那种北风怒嚎的冬夜,而是宁静到仿佛连空气都不再流动的最寂寞最冷清的冬夜,有时就突然从居室后窗传送进来一种短暂而惊心的訇响。头一冬乍听见时曾疑惑地自问:难道这城里边竟有饿狼?嗥声如此凄厉?西直门外动物园的大象的吼声也许如此,但纵有西风传送,那样遥远的距离,又是大象正该在象房中酣睡的时刻,何来吼声。
(8)有一回同一位忘年交的老者,冬夜里在银锭桥北头烟袋斜街的小酒馆里消磨到深夜,相互搀扶着,酩酊地在阒无一人的湖畔往住处走。忽然,一种熟悉然而更其清晰也更其沉重的音响忽然从湖上传来。老者遂对我说:“听见了吗?这是冰吼,这声音是很难听到的——在一般的江湖河海,因为冰冻的部分膨胀时,总能朝尚未冻住的水域延伸,又因为周遭并不拢音,因而都没有这种声音,唯独我们什刹海,全湖都冻住了,进一步干冷,冰面不由得猛地膨胀,又胀不出去,因而发出这样一种苦闷而欲求解脱的吼声,偏这后海一带又极为拢音,所以听来这样惊心动魄!”
(9)梦醒后,我久久地回味着那真实而动人的冰吼。我不信占梦术,亦不倾心于弗洛依德的《梦的解析》,我不认为此梦与白日所思有关,不觉得其中蕴含着多少复杂而深刻的意味,我只是更由衷地判定自己尽管祖籍四川,且落生在成都,但定居北京四十余年的结果,是我已成为了一个地道的北京市民;而且尽管我迁离什刹海畔已有十多年之久,我的灵魂中却已渗入了什刹海的风土人情,乃至那鲜为人知的独特的冰吼。今年的冬夜,要不要寻一个风定人静的时刻,再在酒后到什刹海畔漫步,聆听一回别有韵味的冰吼呢?
【小题1】下列对这篇散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对什刹海的冰吼的记叙,既有梦境的描写,又有现实的回忆,虚实相生,突出了主题。
B.第三段中写到梦中的“我”在湖畔踽踽独行,引出了下文“我”对什刹海的回忆和对梦中什刹海冰吼的描写。
C.第四段中描写什刹海景观的部分,详略分明,且用了视听结合、比拟和排比等手法,有生动鲜明的画面美。
D.“现在上面设了个游乐场,我亦认为是一大败笔”,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现代文明破坏了大自然优美的风光的不满。
E. 第八段以老人对什刹海冰吼形成的原因的叙述,既通过对比写出了什刹海冰吼的独特魅力,同时也暗写了冰吼是作者苦闷青春的记忆。
【小题2】请简要分析第四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文中有几次写到什刹海的冰吼?请分点概括。
【小题4】第五段写梦中的“我”为什么是悠然前行,飘然欲飞的呢?请结合文段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5-24 06:09: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村里的风

余世磊

①风把麦垛刮走,把人刮歪,又把歪长的树刮直。那么大、那么厉害的风,真是吓人。那是大西北作家刘亮程村里的风。我们村里的风,可不是这样。

②我们村里的风,轻轻的,柔柔的,软软的,生怕把草吹倒,把虫吹惊,把人吹病。它喜欢抚摸我们的额头,让我们微微感到一阵凉意,只有在小时候,病中,妈妈才会这样抚摸着我们。有一个人,挖地回来,出了一身汗,急忙脱了衣服。风一不小心,就把他吹感冒了,鼻子不通,还有些发烧。本来,责任不在于风,但风还是感到内疚,一连几天,不敢见那个人的面。风,也有刮得很大的时候,譬如,初冬下午的霜风,像刘家湾做屠夫的宝爹,杀猪的时候,经常亮出明晃晃的刀子,不过吓唬吓唬村里的孩子。孩子们不怕,照旧在塘里玩冰凌,一张张脸,被风吹成了红富士,挂在乡村的枝枝桠桠上,散发着果子特有的香味儿。还有,在下雪前刮起的风,它是想把人赶回家去,把畜牧赶回圈舍,把最后的几枚枯叶吹落。雪在夜里下了起来,到处一片白茫茫,好干净。可惜这种干净,保持不了多久,总有几个睡不着的人,一大早,就把他们脏兮兮的鞋印,留在雪地上。

③我们村里的风,不会空着手来。好像去走亲戚,空着一双手,总是有些不好意思。带点阳光,带点雨水,带点花香,带点鸟语,带点泥土的腥味和潮湿。四月底,新麦才刚刚成熟,先送些麦香给风尝尝,风舍不得尝,一转手,作个人情,又把麦香送给我们村里的人。瞎子外婆家屋后,有一棵桂花树,仿佛在一夜之间,开出了满满一树桂花。桂花树不能走路,专门托了风,把花香送到各家各户,且有交代,一家一份,不管他家贫,还是家富。就像瞎子外婆,什么也没有,只养了一窝鸡,但自己一个鸡蛋都舍不得吃,全部攒起来。谁家来了贵客,瞎子外婆看不见,但能听见,就会喊孩子们,帮她送去几个鸡蛋。也多像现在,我依然住在乡下的老娘,不时,会让进城的客车,为我捎来些青菜、豆腐、布鞋和挂念。夏日炎炎,把人晒黑,把草晒焦,把一朵朵牵牛花儿,晒得都躲回了藤蔓里。天一黑,稻场上,就坐满了乘凉的人。是夏夜,让风捎来些凉,慷慨地洒向稻场和人。等到乘凉的人回了家,不用夏夜叮嘱,更不用月亮唠叨,多情的风自会给每户人家、每一张床上,再送上一枕清凉、一个好梦。赶走蚊子,放下蚊帐,临睡以前,让我们都来好好想一想,风带来了这么多,我们又能用什么回赠?至少,应该略微向风表示一下谢意呀!

④其实,要感谢风的,又何止这些?二月了,越冬的作物还在沉睡,谁也唤不醒,最后还是等到风来,把它们一一唤醒。麦苗还在赖床,不肯起来,还是风有办法,多多夸奖几句,麦苗的劲头就来了。许多丰收的庄稼,不是靠打,也不是靠宠,而是靠这样夸奖出来的呀。门前,种一棵丝瓜,丝瓜藤沿着篱笆走,走到了尽头,想跳到对面的屋顶上,但屋顶太高,它试跳了好几次,都没有成功。一阵风吹过,从下面推它一把,它借着这风力,使劲一跳,一下子就跳上了屋顶。

⑤蛙叽里呱啦,在稻花香里说丰年,没有风来授粉说得再多也是废话。给稻花授粉,给豇豆花授粉,给南瓜花授粉,这么多的花,都在同一个季节开放出来,风的劳动量可想而知。一粒粒稻子,一只只豆荚,一个个南瓜,随后被孕育了出来。风吹过去,连个谢字也不要那些庄稼说,真的,不要,风什么也不要。最应该感谢的,往往最容易被人忘记、忽略,因为这些实在太平凡了,平凡得让人从来不曾在心中想过。刚刚结出的果实,我请你们记住风,记住泥土,交上一份丰收的答卷,就是对风最好的报答。还有我们村里的孩子,你们也要记住,永远不要忽略,像风这样极其平凡的关怀与爱护。愿所有美好的品质,从小,就深入到你们内心,伴随着你们健康、正直、平安地长大!五九六九,沿河看柳,看风,看河里的水、天上的云。在这些美好的时光中,在我们村里,让我们和柳条一起,随风起舞,像风一样,去我们想去的地方。

⑥我们村里的风,没事的时候,也喜欢到人家里串串门。像一个人,沿着一条巷子,走得很快,也不看路,撞到了一面土墙。头肯定碰痛了,站了一会儿,折过来,沿着另一条巷子走,不过脚步明显放慢了,生怕再撞着了头。一个孩子,坐在门口写作业,风不识字,却翻起了孩子的书。孩子翻回来,风又翻过去,孩子捡起了块石头,压在了书上。风笑了,摸摸孩子的头,不再逗孩子玩,继续往前走去。那个孩子长大了,这动人的一幕,回想起来,仿佛就在昨天。

⑦我到邻村的一个朋友家去,朋友说:是哪阵风把你吹来的?那还用说,当然是我们村里的那阵好风了。

(选自《散文选刊》2010年第9期,有删改)

【小题1】第①段写大西北作家刘亮程村里的风,其作用是_____。
【小题2】第③段画线句与课文《哦,香雪》中“一阵寒风扑来,吸吮着她单薄的身体”一句,在表达效果上有何异同?
【小题3】本文思路明晰,从我们村里的风_____的特点,到它对人和庄稼的慷慨多情,表现了风___的品质。
【小题4】分析第⑦段表达的思想情感。
【小题5】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A.我们村里的风生怕把人吹病,可它还是把挖地人吹感冒了,这是先扬后抑的写法。
B.第②段又写初冬的霜风像屠夫亮出的刀,说明我们村里的风也有厉害可怕的一面。
C.第③段运用类比手法,表现了我们村里的风像瞎子外婆、乡下老娘一样无私待人。
D.第②—⑥段是文章的第二层次,生动具体地刻画了我们村里的风亲和可爱的形象。
E.全文按冬春夏秋的顺序安排材料,步步深入地写出我们村里的风助人为乐的事迹。
F.文章寓意深刻,情感真挚动人,在平淡的描述中包含对大自然的无限敬畏和思考。
【小题6】本文语言颇具特色,请联系文章第④段或第⑥段内容加以赏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①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季节,但对于江衡的冬景,总觉得有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②江南的地质丰腹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做,红叶亦有时候会保持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鸟柏树,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不感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到。
③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技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如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蓬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④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⑤窗外的天气晴朗得象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上湖上散散步罢!
【小题1】第②段中写”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这一蕴含哲理的诗句的作者是________,国籍是_________。关于这句诗,现在通常的译法更简练,更富有诗意: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根据上下文,指出第③段中“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胸襟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这句话的含意。
【小题3】试探究文章第⑤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 ,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所蕴含的作者的丰富情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①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大都知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这中间,有的是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②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象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③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季节,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④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穿;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小题1】第①节写出北国冬天什么特点?有何作用?
【小题2】这四段文字用了几个对比?有何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水之经典
肖复兴
世上丽水秀水晶莹之水清澈之水恢弘之水浩瀚之水,多得是。但在我看来,极富个性、最值得看的是这两处:都江堰和九寨沟。
看都江堰的水,看的是强悍奔腾的水如何层层叠叠化为生命的涓涓细流。飞奔如兽、桀骜不驯的岷江水,经过都江堰,立刻将仰天长啸变为喃喃细吟,将浪涛如山变为珍珠四溢,将凶猛如火变为柔情万缕……出宝瓶口流入内江,立刻呈现一派水光潋滟的情景,让人叹为观止,看到水的柔劲、可塑和万难不屈、长流不懈的生命活力。那是一种将绚烂归于平淡,将刚劲寓于柔顺,将一时融于永恒的生命。
都江堰看水,看的是水如何从天上流入人间,如何从神话流入现实,如何将自己化为一种哺育人类、灌溉庄园的生命。都江堰的水,是一种入世的现实的水。
李冰的都江堰名垂千古,功劳在于他知道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这看似浅显的道理。水的两重性,比之人的多重性,他认识得还要透彻深刻。他或许对付不了人的多变纷纭,一辈子只当个蜀中郡守;却能对付水,把疯狂的水引入现实,一直绵绵流淌了二千多年。
曾在成都看国际熊猫节开幕式的演出,演李冰父子治水一幕,满场旌旗飘扬、战鼓如雷,让李冰父子率领众人杀败龙王恶神,我实在不以为然。这种善恶之斗、人鬼之争的简单演绎,把李冰父子变成了神。其实,恰恰是李冰父子将水从不可治理不可理喻的神化为同芸芸众生一样的,在现实中浇灌着农田,在平凡土地上存活的生命。
看九寨沟的水,看的是宁静、恬淡的水如何凝聚成生命的湖泊。镜海、长海、珍珠滩……每一个湖泊都是那样清澄透明、纤尘不染,让人如同看到教堂里洗礼用的圣洁露水,如同听到教堂里管风琴演奏的圣母颂,让人懂得并真真地看到人世间居然有纯洁透澈的净,就在这里远避尘嚣而静静地存在。
那水几乎一动不动,任外面的世界如何纷繁变幻,将污染、噪音连同人心泛起的种种
污浊的泡沫一起抛向天空和大地,它独自坚持着自己的贞操,不动丝毫涟漪,不染丝毫尘俗,将水底的虬枝沉木、水藻水锦,将天上的薄云丽日、山岚清风,将身旁的雪峰幽谷、古树老藤……一一映在自己的怀中,映得那么明净、幽深、清冽。因为它的洗涤,所有这一切,都显得比本身还要清纯与洁净,如同脱胎换骨一般,玉洁冰清,重塑了自己一番。尘世沾惹的市俗庸俗,风骚矫情、浪声虚名、欲火利海……起码不敢在这里抖擞,而被这水洗却大半。
九寨沟看水,看的是水如何从人间流向天上,如何从现实流向童话,如何将自己化为
一种启迪人类、净化心灵的艺术。九寨沟的水,是一种出世的艺术的水。
看都江堰和九寨沟的水,给人以完全不同的感觉。在现实中找不准自己的位置,便会
蹉跎生命;沉靡现实而背弃心灵、抛掷精神、亵渎纯洁,不懂得一点点现实永远不会给予而只有艺术才能焕发和唤回的浪漫与童话的情怀,便会麻木了生命而只剩下一个蝉蜕一样的空壳。心,因缺少水的滋润,会成为一片荒芜的沙漠。
在现实与艺术之间,在物质与精神之间,人总是矛盾着、跌撞着,顾此失彼而永远找
不到连接两者之间的直线或弧线。大概这正是人类永远苦恼困惑的原因。而都江堰和九寨沟的水,分别给予人类一面镜子。
谁也无法离开水,纵使我们可以离开摩天大楼、豪华别墅,可以放弃汽车电话、电视电影,抛下各种欲望,我们无法离开水。只是要看我们需要的究竟是哪一种水。我们选择着水,水也在选择着我们。
九寨沟和都江堰是水之经典。
【小题1】文章开篇句(划线句)不加标点,一气呵成。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小题2】赏析第二段中划线的句子。


【小题3】文章第④⑥两段加点词语“现实”和“净”有什么丰富的含义?



【小题4】作者对都江堰和九寨沟的水分别作了怎样的高度概括性评价?这两处水给了人们什么启迪?



【小题5】作者说九寨沟的水可以把虬枝沉木等洗涤得清纯洁净,如同脱胎换骨一般。其实,生活中类似这水的人、事、物还有很多,他们滋养了我们的生命,净化了我们的心灵。请你展开联想,谈谈你的认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蓼花开

王照祥

①那年头,村边稻场上的傍晚格外热闹。妇女们边收拾锅盘碗盏,边唠着家常。男人们摇着蒲扇,话着庄嫁收成或天南地北。孩子们追逐游戏,欢笑声叫喊声荡漾在稻场上空……

②月亮西斜,清辉如水。贪玩的孩子,劳累的大人,都已响起了鼻息声。母亲们轻吟着眠歌,熟睡的婴儿发出几声梦呓,像鱼儿吐出的水泡声一般。月下的稻场犹如安静的池塘,稻场四周,明灭着几堆烟火,袅袅升腾起几缕青烟。

③那是隔年的红蓼发出的烟气,有点辛辣,蚊子闻风而逃。

④红蓼是乡间常见的野草,田间地头路傍,随处可见。春天,红蓼发出几片绿叶,形如菠菜。到了夏天,叶子中间会抽出一穗或数穗白色的花柱。秋风起时,花柱变红,那就是红蓼花开了。我的故乡土地贫瘠,红蓼花开并没有见奇之处。

⑤对红蓼的另一种记忆来种暑假。山坡,池塘,野地,年少的我们上山摘果,下河捉鱼,到处飞奔。不出几日,身上就长了热疮和疱疖。母亲寻来了红蓼,放在石臼里捣烂,热敷到疖子上。一边敷,一边叮嘱我们不要再到野外疯跑了。不几天,疖子烟消云散,我们便又奔跑如初了。母亲们叮嘱如何能锁得住我们贪玩的、奔腾的脚步呢?

⑥而红蓼,委实是太平凡了,平凡得在我长大离家后几乎就将她忘记了,直到我到江心洲工作的时候,再次看到了红蓼。

⑦江心洲的红蓼长得格外蓊蓊郁郁,且有层次。洲堤上的红蓼也如菠菜一样低矮,但越往外滩,就越茂盛,高大,犹如小树。初秋,清澈的沼泽犹如明亮的镜子。沼泽边高大的红蓼们,似乎要争着照镜子似的,挨挨挤挤到水边,摆弄着红色的花柱。顽皮的鱼儿游过来,像要欣赏红蓼的花容。红蓼的花柱挑逗一般轻点水面,小鱼儿便一跃,似要去亲吻红蓼。红蓼则轻巧地把花柱挑起,小鱼儿扑了空,落入水中,在水面砸出圈圈涟漪,摇摇尾巴游走了。绿叶发出哗哗的笑声,生成江风,轻摇着红蓼丛中的渔船。

⑧渔汛季节,渔船常常钻进了江边的红蓼丛停歇着,汲取沼泽地的清水做饭,等待着出江打鱼的时机。红蓼丛俨然成了他们的家园。江心洲上的居民十家九姓,或是当年为逃避战火移居而来,或是流浪的船民定居下来。近年,洲上人家青壮劳力悉数外出打工,只留下老人,带着没办法跟父母外出的孩童,艰难地耕种着土地,还有一些谙熟水性、不舍长江的渔民。

⑨六、七月,是长江最为活跃的日子。几场瓢泼大雨过后,洪水抹平了外滩,江流直抵到屋脚。洲上的人们每日走到大堤上,密切注视着雨情水情,几乎到了恐惧的极限。在大水中从容的是白杨树,它们挺拨着身躯,立在水里,向人们传递着一种坚定的信念;从容的还有洲上那些经见过各种危难的老人们。

⑩老人们说,等吧,等红蓼花开了,红蜻蜓飞来了,水就退了。

⑪于是,我们天天盼着红蓼花开。外滩的红蓼在水中拼命地露出头,慢慢变得葱郁起来了,又渐渐地,叶子中间抽出了一穗或数穗白色的花柱,江中的洪流似乎也不那么发鼓了。

⑫忽然有一天清晨,洲上的人都涌到了江堤上,看红蓼花开。是的,红蓼花开了,白色的花柱一夜之间开成红艳艳的了。大片的红艳艳的红蓼像一条丝带,沿江堤伸向远方,犹如天上仙女的飘带凌空划过,生生阻断了那涌过来的浑浊的江水。天空中忽然发出嗡嗡的声音,一大片蜻蜓——红色的蜻蜓——飞来了,仿佛天边飘来的祥云。

⑬红蓼花开,蜻蜓变红,大水老了,洲上人说。是的,大水老了。自此,洪水一天天落了下去。红蓼,从此真正植入了我的心田。

⑭老人们说,红蓼,是一种通了神的花草。

⑮其实,大地上的花草有哪一株不是通神的呢?她们,看遍了人间的悲欢离合,读透了世上的沧海桑田,却依然淡定如斯,花开花落,一岁一枯荣。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村边稻场上傍晚时的追逐游戏,暑假里上山摘果、下河捉鱼,使作者对无忧无虑的少年生活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
B.贪玩的孩子、劳累的大人发出的鼻息声,母亲们轻吟的眠歌,婴儿的梦呓,以动写静,体现出乡村夜晚的宁静安详。
C.故乡的红蓼花委实太平凡了,平凡得没能给作者留下深刻的记忆,以至于长大离开家之后,作者几乎就将她忘记了。
D.花草看遍人间的悲欢离合,读透世上的沧海桑田,却依然淡定,用拟人修辞,赋予植物以阅尽沧桑却从容淡定的情感态度。
【小题2】作者在故乡、在工作的地方,都对红蓼花深有感触。请结合全文,概括红蓼花是怎样与乡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的?
【小题3】第⑦段细致生动地描写了江心洲的红蓼花,这样写有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