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一颗蒲公英小小的种子,被草地上那个小女孩轻轻一吹,神奇地落在这里便不再动了。这也许竟是夙缘。已经变得十分遥远的那个八月末的午夜,车子在黑幽幽的校园里林丛中旋转终于停住的时候,我认定那是我一生中最神圣的夜晚:命运安排我选择了园一片土。燕园的美丽是大家都这么说的,湖光塔影和青春的憧憬联系在一起,溢发充满了诗意的情趣。每个北大学生都会有和这个校园相联系的梦和记忆。
②燕园其实并不大,未名不过一勺水。水边一塔,并不可登;水中一岛,绕岛仅可百步余;另有楼台百十座,仅此而已。但这小小校园却让所有在这里住过的人终生梦萦魂牵。其实北大人说到校园,意识中并不单指眼下的西郊燕园,他们大都无意间扩展了北大特有的校园观念:从未名湖到红楼,从蔡元培先生的铜像到民主广场。或者在北大人心目中,校园□具体□抽象,他们似乎□乐于承认象征性的校园的灵魂。
(节选自谢冕《永远的校园》)
【小题1】文中加横线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1)园(2)意识
A.(1)yàn(2)qiǎnB.(1)yàn(2)qián
C.(1)yān(2)qiánD.(1)yān(2)qiǎn
【小题2】文中画线词语含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夙缘B.溢发C.梦萦D.不单
【小题3】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②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
A.虽却只B.虽却更
C.既又更D.既又只
【小题4】概括“这小小校园却让所有在这里住过的人终生梦绕魂牵”的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17 11:15: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四大发明是关于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一种观点,是指中国古代对世界具有很大影响的四种发明,是古代中华民族劳动人民的重要创造,一般是指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及印刷术。此一说法最早由荚国汉学家李约瑟提出,并为后来许多中国的历史学家所继承,普遍认为这四种发明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且这些发明经由各种途径传至西方,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摘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
日前,由广东省发明协会主办、搜狐网发起的“新四大发明”评选结果最终出炉,杂交水稻、 汉字激光照排、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复方蒿甲醚最终入选。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中国自己的粮食问题,还为亚洲甚至全世界粮食问题的解决做出了巨大贵献。汉字激光照排:汉字漱光照排技术,给出版印刷行业带来了一次革命性的变革,在促进中华文化传播的同时,也对日、韩等国家的印刷出版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人工合成蛋白质,是生命科学领域的重大突破,对于人类探索生命奥秘的影响是巨大的。复方蒿甲醚:第一个由中国发现的全新化学结构的药品。截至2005年底已被26个亚非国家指定为疟疾治疗一线用药,它在疟疾这一高传染性疾病治疗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材料三:
近日的一项调查中,来自“一带一路”沿线20个国家的青年选出“你最想把中国的什么带回祖国”,得票最多的是高铁、网购、支付宝和共享单车,它们被学生们称为中国的“新四大发明”。
“新四大发明”的走红,彰显了我国在科技刳新领域的显著进步与不断增强的综合国力。 但如何让更多的新发明源源不断涌现,不仅要靠企业在新技术革命的持续竞逐中不断创新,还需要政府相关的职能部门做好服务与护钪的工作,帮助国内企业提高在世界产业链、价值链中的竞争力。
(《光明日报》,2017年05月15日66版)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和材料二中的“四大发明”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材料三中的“新四大发明”更着重的是这些发明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B.材料三,作者介绍了“新四大发明”的调查结果,充满了浓浓的自豪感。
C.“二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外国朋友成为“新四大发明”的忠实粉丝,从侧面说明了在很多“一带一路”国家中,生活“通”的程度还有待提高。
D.过去,中国给世界的印象,是制造业大国、世界代工厂,如今“新四大发明”如此受欢迎,代表着中国已融入新产业变革背景下的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从三则材料可看出,从古到今,科学技术始终在影响和改变着社会生活和历定进程。
B.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国古代改进造纸术的人是毕升。中文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王选因他的突出贡献也被誉为“当代毕升”。
C.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可知,四大发明是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总结出来的,“新四大发明”同样是由外国青年提出来的,这样的巧合,体现了中国科技创新和“互联网+ ”所驱动的新经济、新生活的魅力。
D.从上述三则材料看,具有原创性、具有世界级影响力、能产生社会效益,是评判“四大发明”的几大基本标准。
E. 根据材料三,“新四大发明”的走红让我们相信未来我们会有更多的产品和服务,不仅受到各国青年的喜欢,同时也为“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提供原生动力,不断推进各国之间的合作共贏。
【小题3】发明的可爱,就在于使人类的生活更便捷,外国留学生称赞的“新四大发明”集中体现了这一特点。请结合生活体验说明高铁、网购、支付宝和共享单车对我们生活的积极影响。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斯人独憔悴

迟子建

创作是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

每个人都有独具个性的生命存在方式,每个人都尽可能地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比较充分地去实现自己的价值。我当然也未能免俗。

细细算来,从我开始小说创作至今所发表的三十万字作品,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写下层人的生活的。这一回顾连我自己也略为吃惊。

我出生在北极村漠河,在那里度过了我孤独寂寞的童年时光。那里有我的外婆和外祖父,他们曾经给我讲过许许多多的民间故事。我现在还常常回忆起当年讲故事的情景来。

晚饭过后,农人家里忙过了该忙的事情,就要聚在一起谈天说地。生活太单调,他们疲惫的呵欠声常常同日头一起落山。而且,那里一年难得看上一场电影,那么,晚饭之后的茶水和故事就是生活中最好的消遣了。每逢这个时刻,我就带着我心爱的狗(它叫傻子,后来我把它写入第一部中篇小说《北极村童话》),和这条狗一起挤入听故事的人中,直听得心儿不知飞到哪里,仿佛魂都丢了似的。

那便是我最早的启蒙文学。它不是唐诗宋词,而是于民间的那种质朴而又奇诡、光怪陆离的故事。

于是,我在十九岁那年坐在夕阳西下的窗前,看着天边飞涌的那一团团金色的晚霞的时候,我仿佛在绚丽的晚霞中又看到了童年生活的每一个片段,我的心难以平静,我开始断断续续地记载我的童年生活,二十岁那年把它整理成中篇小说,发表在一九八六年第二期的《人民文学》上。

从此,我真正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这实在不是一条坦途,这实在不是一个美差。

我需要读大量的书来丰富自己的心灵,我需要走南闯北去看世界,而时间和日常琐事又常常打乱我的计划。

因而我的创作有它不可否认的局限性和狭隘性,它还没有达到从一个宏观领域的高度去把握和观照生活的那种让人叹服的洞察力。

必须承认,我将来如果不超越自己,只是在我的童话世界里流连忘返,那么我的艺术生命也就终止了。而超越自己是多么艰难。它要养精蓄锐几时、苦苦求索几时,才能获得一个瞬间的辉煌。

但我仍要孜孜以求那辉煌。不管它最终实现与否。

今年五月,在泉州附近的静峰寺山上,我看见了弘一法师的手书遗言:“悲欣交集”四个字。据说,他的出家一直是个谜,他出家后他的妻子曾跪在寺门外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他也不动一丝恻隐之情。我以为他伟大。而他临终的遗言却使我对他的伟大产生了怀疑。因为真正的出家人,无所谓悲,无所谓喜,而他生命之终极之时,仍能感受到“悲欣交集”,可见凡心难泯,他未能来一个彻底的超脱留与后人传说。但我左思右想,仍然认为他是伟大的。

他的伟大便在于他把自己难以超拔的心态毫不保留地馈予人间,还给人间一个真实。他便是不朽的了。

我又想起了一个故事,是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写作的故事。巴尔扎克作为现实主义艺术大师,留给人间的十部不朽的作品,早已闻名世界。他一生中唯独喜欢咖啡。每逢写作之时,他总要把咖啡壶放在写字桌旁,一杯一杯地饮下去。他创作的欲望和情绪在膨胀,而他的身体却在一天天地垮下去。丰富的精神生活把他推到一个波涛汹涌的极致的境界,可渐渐衰竭的体力却把一个血肉之躯慢慢地推向上帝的虎口。

创作是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也是一种自我销蚀的过程。

我们要完善自己,因而不怕销蚀。

(选自《姹紫嫣红开遍》,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散文有关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直听得心儿不知飞到哪里,仿佛魂都丢了似的”,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地写出了质朴的民间故事动人心脾的艺术感染力。
B.时间的缺失和琐事的干扰使作者没有办法全身心地投入创作前的准备,无法超越自己,作者对自己的创作感到失望。
C.作者在偏远的山村长大,熟悉下层人民的生活,这为她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激发了她创作的灵感。本文回顾了自己文学创作的经历,认为文学创作是一种自我完善与销蚀的过程,行文看似闲散,实则紧凑有序。
D.弘一法师的临终遗言表明他尚且无法超越自己,更何况一般人,作者借弘一法师的例子旨在宽慰苦闷的自己。
【小题2】文中写道:“丰富的精神生活把他推到一个波涛汹涌的极致的境界,可渐渐衰竭的体力却把一个血肉之躯慢慢地推向上帝的虎口。”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
【小题3】文章为什么以“斯人独憔悴”为题目?请结合文本加以探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光里的黄金树
周涛
这里就正是秋天。
它辉煌的告别仪式正在山野间、河谷里轰轰烈烈地展开:它才不管城市尚余的那三分热把那一方天地搞得多么萎蔫憔悴呢,它说“我管那些?”说完,就在阔野间放肆地躺下来,凝视天空。秋天的一切表情中,精髓便是:凝神。
那样一种专注,一派宁静;
它不骄不躁,却洋溢着平稳的热烈;
它不想不怨,却透出了包容一切的凄凉。
在这辉煌的仪式中,它开始奢侈,它有了一种本能的发自生命本体的挥霍欲。一夜之间就把全部流动着嫩绿汁液的叶子铸成金币,挥撒,或者挂满树枝,叮当作响,掷地有声。
谁又肯躬身趋前拾起它们呢?在这样豪华慷慨的馈赠面前,人表现得冷漠而又高傲。
只有一个孩子,一个女孩子。她拾起一枚落叶,金红斑斓的,宛如树的大鸟身上落下的一根羽毛。她透过这片叶子去看太阳,光芒便透射过来,使这枚秋叶通体透明,脉络清晰如描。仿佛一个至高境界的生命向你展示了它的五脏六腑,一尘不染,经络优美。“呀!”那女孩子说,“它的五脏六腑就像是一幅画!”
还有一个老人,一个瘦老头,他用扫帚扫院子,结果扫起了一堆落叶。他在旁边坐下来吸烟,顺手用火柴引着了那堆落叶,看不见火焰,却有一股灰蓝色的烟从叶缝间流泻出来。这是那样一种烟,焚香似的烟,细流轻绕,柔纱舒卷,白发长须似地飘出一股佛家思绪。这思想带着一股特殊的香味,黄叶慢慢燃烧涅磐的香味,醒人鼻脑。老人吸着这两种烟,精神和肉体都有了某种休憩栖息的愉悦。
这时的每一棵树,都是一棵站在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如仪的告别式上端庄肃立。它们与落日和谐,与朝阳也和谐;它们站立的姿式高雅优美,你若细细端详,便可发现那是一种人类无法摹仿的高贵站姿,令人惊羡。它们此时正丰富灿烂得恰到好处,浑身披满了待落的美羽,就像一群缤纷的伞兵准备跳伞,商量,耳语,很快就将行动……大树,小树,团团的树,形态偏颇的树,都处在这种辉煌的时刻,丰满成熟的极限,自我完美的巅峰,很快,这一刻就会消失,剩下一个个骨架支楞的荒野者。
但是树有过忧伤么?
但是树有过拒绝落叶的离开么?
当然没有。它作为自然的无言的儿子,作为季节的使者和土地的旗帜,不准备躲避或迁徙,这是它的天职。
当我们在原野上看到一棵棵树的时候,哪怕是远远地,只看见团团的、兀然出现在地面上的影子,我们也会感到这是自然赐给我们的一番美意。当然随之我们就会遗憾太少,要是更多一些该多好,要是有一片森林该多好!但是毕竟是因为有了这几棵树才引起我们内心更大的奢望。
对森林的奢望,是每个人对远古生活的回忆和依恋。
荒野是那么寥廓;
荒野上的道路是那么漫长。
原先驻守在这片荒野上的树呢?它们曾经无比强大,像一支永远不可能消失的大兵团,密集的喧哗的笑声,仿佛在嘲笑一切妄想消灭它们的力量,而且它们拥有鸟类和众多的野兽,这些鸟兽类也不相信森林会消失。
但是时间被人利用了;
时间使人成了最强大的。
人类坚持不懈的努力着,一斧头砍死一棵树,就像杀死一个士兵。最终,整个兵团消失了,连骨头也不剩。
后来的人,谁还记得荒原不久以前的童话呢?关于树的呼吁已经很多了,我不打算重复了。
我忽然想到,当地球上砍伐掉最后一棵的时候,人类肯定是更发达、更神奇了。但是那时人类将用什么办法复制一棵树呢?复制一棵真正的树——会增长年轮的、会发芽、开花、结果、叶子变成金币自动飘落的树——假如有谁可以做到,那无疑会成为科学史上的崭新一页。
但那将是多么滑稽的一页呀!
因此,对树充满敬意吧——从现在就开始,对任何一棵树充满敬意,就像对自己的上司那样。
(节选自《周涛散文·伊犁秋天的札记》,有改动)
【小题1】结合原文,理解下列句子的含意。
①谁还记得荒原不久的童话呢?
②那将是多么滑稽的一页呀!
【小题2】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对文章画线段落加以赏析。
【小题3】结尾作者呼吁“对树充满敬意吧”,文章是如何逐层表现这一主旨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乡愁是棵乌桕树

乐祥涛

①鸟桕树的叫法,是我在书本上看到的,原来我把它叫做木梓树。就像知道我生长的那个小山村,也叫故乡一样,当初叫的时候并不习惯,是经过多次反复的尝试,这才慢慢改口。不过,在我情感深处,依然保留了它原有的名字。

②许多年后,由于工作、生活和离开家乡等诸多原因,乌桕树的身影几乎淡出了我的记忆。那种踩着时间的节点,四季变换色彩的轮回,没有在我的生命里继续交替。反而是在我闲暇的时候,乌桕树走进了我的梦里。开始时,是模糊的,接着,一点一点变得明晰起来。

③坦率地讲,我在乌桕树身边的时候,并没有感觉到它的特别之处。相反,是在多年之后,那些碎片似的梦境,才把它重新串联到了一起。后来,经过不断地回忆和细致的梳理,乌桕树才在我的脑海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印象。

④春季,对于乡村来说,那是产生烂漫的时刻。说实话,这个时候的乌桕树并不显眼,因有那些桃花、杏花之类的花树,夺走了众人惊喜的眼球,谁也没有太留意乌桕树的存在。

⑤然而,乌桕树并没有在意别人赞赏或是欣赏的目光,只是在那枯树一样的枝头上,悄无声息地发芽、生叶、成长,直至开出如穗状花絮的小花。

⑥这个时候,我们也没有闲着,在树下荡秋千,在树上掏鸟蛋,已经成为我们那帮孩子的家常便饭。

⑦夏天,通常都是蝉们喊出来的,先是一声,两声。不长时间,蝉们就会接连喊出“热了,热了……”

⑧村子的东头是一片竹林,竹林的路口和池塘边各有一棵上百年的乌桕树。炎热天的时候,那里是纳凉的好去处。村妇们常常在这里聚集,说一些家长里短的琐事,还有一些打情骂俏的韵事,最后引得哄堂大笑,笑声能传很远很远。

⑨入秋后的乌桕树,着浓妆、添重彩。浅秋时,乌桕树先是把叶子由深绿变为淡黄,那色泽就像秋光中银杏叶一样耀眼,远远地看,就有童话般的效果。每日清晨,薄雾中的乌桕叶会与炊烟一起醒来。随之,伸一伸懒腰,抖一抖精神。接着,就去享受秋日里那暖暖的朝阳和人们艳羡的目光。熟秋里,乌桕树又把叶由黄变成浅红色或是玫瑰红色,让自己的梦境更加绚丽。而后,选一个中午和暖阳对视,或者选一个丽日的下午与晚霞一起睡去。

其实,秋日里的乌桕树是在孕育,是在孕育着乌桕子的成熟,也就是木籽的到来。当繁华落尽,色彩逝去之后,一树的木籽便悄然立在乌桕树的树头。那些木籽像繁星一样,银光闪闪,给深秋里的乡村,平添了些许的魅力。其情景,使元代诗人黄镇成有了“野碓喧春水,山桥枕浅沙。前村乌桕熟,疑是早梅花”的感觉。

⑪木籽成熟后,队里会派出劳力,分组进行收割。通常是三人一组,每组一个男劳力再分两个妇女配合。男的负责爬上树,用木籽刀把木籽打下来,女的则负责收拾和整理。

⑫木籽收完后,冬日也就尾随而来了。

⑬最难忘的是那年的一场大雪。雪是头一天晚上就开始下,第二天一早看,几乎所有的东西都被雪压在下面,唯独特边的乌桕树高高地挺立着。虽说树桠上、树枝上,都落满了雪,但光着身子的树,却丝毫没有被压迫的意识。

⑮每逢进入腊月以后,队里就会安排几位有经验的师傅,在油坊里榨油。开始时,是榨木籽油。木籽全身是宝,其外皮的蜡质可以提制“皮油”,是制高级香皂、蜡纸、蜡烛不可缺少的物质。而木籽内质的仁,所榨取的油,称“桕油”或是“青油”,是油漆、油墨等材料的上好原料。

⑯“皮油”和“青油”榨好后,都会送到供销社或是集市上去卖,换得的钱队里会按分值和户头的人数进行分配,这样一来,家家都能过一个称心如意的新年。

⑰现在想想,那些乌桕树,还有那座油坊,不仅甜蜜了一个节日,也温暖了一段记忆。

(摘编自《2016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按照时空交错的顺序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四季轮回中的乌桕树,承载了作者对故乡的记忆和怀念。
B.春日的乌桕树无声无息地发芽、开花体现出它不在意别人的目光,尽情绽放自己生命的淡泊从容。
C.第⑨自然段用“深绿”等词突出了乌桕树的色彩变化,富有诗情画意,渲染了乌桕树的绚丽多姿。
D.文章最后四段,将收割木籽、榨木籽油的过程将自然与人情联系起来,为我的回忆增添了温暖的气息。
【小题2】划线句子用了哪些手法?表现了乌桕树怎样的特点?
【小题3】怎样理解“乡愁是棵乌桕树”?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学生的暑期生活如何度过?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对全国20个省的112所初中近2万名初中生进行了追踪调查。
调查显示,初中生们的暑假生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文体娱乐、学习提高以及社会实践和集体活动。其中文体娱乐活动的比重最大,看电视、上网、打游戏是最普遍的娱乐活动,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初中生将其作为度过暑假生活的重要内容。另外,读课外书、体育活动、外出旅游这三项文体活动的比重也很大,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初中生把它们作为暑期文体活动的主要方式。学习在初中生们的暑假生活中所占的比例也非常大,最多的情况是学生们在家自己复习和预习功课,参加课外辅导班和补习班的比例也很高,暑期参加由社会力量办的课外辅导班或补习班的初中生超过了四分之一;除了课业学习以外,初中生及他们的家长们对于多方面综合知识和能力的提高也比较重视,有超过十分之一的初中生们暑假期间参加了与课业无关的兴趣班的学习。相对于文体娱乐和学习提高,初中生们的暑假生活中社会实践与集体活动所占的比重则相对偏低,只有7.4%的初中生们在暑假从事了兼职或打工。诚然,年龄可能是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但初中生们在暑假参加科普、社区实践、夏令营等活动的比例也只有6.1%。
材料二:
初中男生与女生的暑假活动内容是存在差异的。在文体娱乐活动方面,男生们看电视、上网、玩游戏的比例为69.5%,高于女生的66.4%;男生参加体育运动的比例为40.7%,而女生只有28.2%,性别差异非常明显;而女生们读课外书的比例为46.4%,远高于男生的31.7%;与一般的想象相反,女生外出旅游的比例为41.2%,也是远远高过男生30.1%的比例。而在学习提高方面,女生自己复习或预习功课的比例为50.4%,高于男生的42.1%;女生参加社会上组织的辅导班或补习班的比例为30.4%,高于男生的19.6%;女生参加与课业无关的兴趣班的比例为13.4%,也是远高于男生的7.3%。而在社会实践与集体活动方面,男生兼职打工方面的参与率为7.7%,女生为6.5%,差异非常小;在参加科普、社区实践、夏令营等活动方面,男生为6.1%,女生为6.3%,几乎不存在差异。
材料三:

材料四:
学生们在暑假里参与不同种类活动的数量和他们在之后的学习成绩、认知能力,以至于升学都有着紧密的正向相关关系。以学生们是否升入重点高中作为检验学习效果的标准,数据分析显示,对比升入了重点高中和没升入重点高中的初中生在升学前一个暑假的活动,除了在看电视、上网、玩游戏这一类最普遍的文体娱乐活动上不存在明显差异(分别为68.6%和67.2%)以及升入重点高中的学生兼职打工的比例(5.0%)要低于未升入重点高中的学生(9.4%)以外,其他各类暑假活动的参与率都是升入重点高中的学生明显高于未升入重点高中的学生。同时,学生暑假生活的丰富程度也对其学业成绩和能力的提高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数据显示,升入重点高中的学生在前一个暑假平均参与了列出的10项主要活动中的4项,而未升入重点高中的学生平均只参与了2项。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卫东《中学生过暑假呈现“四多一少”》,2017年7月22日《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显示,初中生的暑期生活调查从暑期活动内容、活动内容的性别差异、活动内容的城乡差异等几方面进行。
B.在兼职打工方面,男女生参与率的差异微小,在参加科普、社区实践、夏令营等活动方面,男女生差异很明显。
C.材料三显示,城市学生在外出旅游、体育运动和读课外书三项文体娱乐活动上的参与率都远远高于农村学生。
D.学生在暑假是否参加了科普、社区实践、夏令营等活动,对于其是否能升入重点高中起着明显的正向影响作用。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调查结果很明确地显示,相比于文体娱乐和学习提高,社会实践与集体活动在初中生们的暑假生活中所占的比重相对不足。
B.总体来说,初中男女生的暑假生活在学习提高方面差异最明显,无论是否与课业相关,女生各类学习活动参与率都略高于男生。
C.在参加社会力量办的辅导班和补习班,以及课外兴趣班活动项目上,城市学生的参与率比农村学生的参与率都高了一倍以上。
D.调查显示,暑假生活的内容及其丰富程度,对学生日后学业成绩的提高及多方面综合能力素养的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E. 相比较来看,初中生暑假生活的特点是:读书学习多、参加文体活动多、外出旅游多,宅在家里少、兼职打工少、社会实践少。
【小题3】结合材料,联系实际,简要谈谈寒暑假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