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曾经去过的,唐朝
低眉
在每一个夏天,都生出一层回到唐朝的渴望。这渴望,薄薄凉凉的,像抹在蛋糕上的蜜。在唐朝,他们隐居山林,屋子四周遍植芳竹。一推门就可以看见西岭含着千秋雪。在月光灿烂的夜晚听得见虫鸣。豆花妩媚的香味固执地侵到人们的梦境。溪水,潺潺流淌,就在家不远的山坡上。
我没有办法回到唐朝,也没有住在山林的福报,就只好在唐诗里避暑,把一本唐朝诗集置放在我那明式的案头,手抚案几上树木的花纹,耳朵里一条洞箫的河流淌过。唐诗,这是古时候的爷爷给我们讲过的童话呀。我在爷爷给我讲的童话里臆想隐居山林的清气,看见空山明月苔花如米,竹林喧哗浣女归。莲花弄影。草木幽香。人与天合一。有谁能够回到古时候?我不能。我们住在钢筋水泥的屋顶,密不透风,结实,而沉闷。听不见风声,也听不见雨。老了以后我是一定要隐居山林的。在一个举头可以望见青山隐隐的地方,筑一间矮舍。四周遍植竹林。屋檐下就长点青苔吧,它总是在幽暗的地方开一米白花,不会吓到你。月亮大了的时候我就啜一口小露水,喝一口清风明月。你要相信,有些人是需要喝露水的。月亮很小的时候,我可以在地面上等待,和遥望。而云朵这样东西,我是不会捉它的。它是天上的莲花呀。轮廓天真,无邪。来自古时候。就让它一直在天空中开放吧。
除了在唐诗里避暑,也常常在声音里避暑。每天枕着一种禅意的声音入睡,人清如竹。箫。巴乌。笛子横吹。古筝淙淙。这些,就是竹子们的古时候,我们的童年。竹子们身体里的禅意通过声音慢慢地渗入体内,在内心滴翠。呀,我们每天都像疾啸的箭,射入那遥远的荒漠。清秀的声音让我们淬火,慢下来,停留。种点竹子吧,就在心田。不仅心有古意,而且心有翡翠。
夏天的午后醒来,会听见空调嗡嗡的声响。唉,可怜的人类。总是在透支我们的未来,依靠物质而生活。在古时候,如果你睡醒。听得见雨声淅沥,敲在屋顶,就像春天在呼唤种子。古时候,人们做出来的梦,像一支印度檀香伸出来的懒腰。袅袅娜娜,向上,到达那住着仙女的天际。
还没老去的时候,让声音在我的体内隐居吧。我也可以在我的新居窗前,种一丛竹子,风吹来,会沙沙响。晴好的天气,把荫凉投在我的床上。有月亮的晚上,把影子映在我的窗上。我可以在月亮很大和很小的时候,走在通往竹林的路上。躺在一片湖水的边上,仰望星空,听微风响。
还没老去的时候,让声音在我的体内隐居吧。我也可以在我的新居窗前,种一丛竹子,风吹来,会沙沙响。晴好的天气,把荫凉投在我的床上。有月亮的晚上,把影子映在我的窗上。我可以在月亮很大和很小的时候,走在通往竹林的路上。躺在一片湖水的边上,仰望星空,听微风响。
这时我就能听到那些久远的呼唤。这呼唤,来自我曾去过的唐朝
【小题1】为什么作者“在每一个夏天,都生出一层回到唐朝的渴望”?
【小题2】这篇文章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请简要分析。
【小题3】作者说“我没有办法回到唐朝”,又说“这呼唤,来自我曾去过的唐朝”。这是否矛盾?请简述理由。
【小题4】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本文所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1-18 11:54: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你就这样把草原交给了我

艾平

① “我马背上长大的孙子啊,你这草原上人人夸赞的牧马人啊,是否还记得小时候的那些事?”

②我看见月光跳进了老祖母的眼睛,把往事照亮。

③我一直记得那个早上,我闻到了你锅里喷香的奶茶味,睁了睁眼睛,又闭上。你说,我的小马驹呀,你赶紧给我打个滚儿爬起来。你把我拎出蒙古包,一直带到牛圈里。你两腿夹着奶桶挤牛奶,让我去把半个月大的小牛犊抱过来撞撞奶,你说只要它在母牛的乳房上吸吮几口,母牛的乳汁就会像山泉一样喷出来。

④那小牛犊在草原上抻开四条腿跑,就像一条肥壮的大黄狗。 我追上它,却拦不住它,我拦住了它,却抱不住它,我抱住了它,却抱不走它……你脸上的慈祥变成了冰,起身抱起小牛犊,就像抱起一只小狗崽那么轻松。你把小牛犊撒在草原上,让我每天去抓抱,直到我把小牛犊抱到母牛的身底下,你紧锁的眉头才舒展开。我就这样在草原上跟着你度过了一春又一秋,一头头小牛犊长成了大奶牛,我也练成了臂力强壮的小牧童。

⑤小草在冰壳子下面冒出了嫩绿色的芽,你把羊群交给了我,一遍遍嘱咐我:“遇到事情不要慌。那几头大肚子的母羊要生,你就远远地看着它。如果遇上有难产的母羊,你就慢慢地帮着它。”

⑥阳光温暖。几头待产的母羊一个冬天都没有闻到新鲜的牧草味了,吃得好入迷。我想把羊群拢起来往回走,发现一只小个子母羊有了生产的迹象。我帮它转过身体背着风,它把自己累得气喘吁吁,它只生出一寸小羊羔的蹄子甲。天色渐渐暗下去,羊群仍然散漫地撒在草原上,老鹰出现了,它闻到了母羊生产的血腥味,在羊群边上盘旋着。我的耐心变成了急躁。当我使着劲把小羊羔从小个子母羊的身体里拽出来的时候,我听到了它异样的叫声。它的子宫被我给拽脱落了。

⑦老祖母,当我急吼吼地求助你的时候,你不慌不忙,轻轻地托起地上沾着泥和草屑的母羊的子宫,用温水冲洗干净,一点点送回母羊的腹腔。你把母羊放在蒙古包里照看了一夜。第二天,那小个子母羊就像一切都没有发生那样开始吃草了。

⑧老祖母,你两天没有给我一个笑脸,第三天的时候,你一边给我系紧长长的袍子腰带,一边耐心地告诉我,好牧人是会跟草原说话的人,牲畜冷了,你也知道冷;牲畜饿了,你也知道饿;牲畜疼了,你也知道疼……你说牛儿羊儿和我一样,都是草原的孩子。

⑨记得那个冬天的雪花好大,像白蝴蝶似的慢慢地落在草丛里,遍野的牧草像金针,插在银色的雪地上。早上一推开包门,我就看到了那只灰色的大母狼。它离我们的蒙古包不到五十米,面向我们趴着,支着脑袋,看到人,好像并不害怕,一动不动。

⑩我急忙翻身上马,操起套马杆。我的心里有谱,知道一出手就可以套住狼脖子。就在这时,我的肩膀被你甩出的放羊鞭击中了,一阵火辣辣的痛。亲爱的老祖母,你不让我去擒拿这只闯入我们家园的狼。

⑪它掏你的马群了吗?它叼你的羔子了吗?它向你发出凶狠的吼叫了吗?它阻挡你赛马的道路了吗?

老祖母,你的眼睛是明亮的镜子,夜里能看见云里的星星,白天能抓住马鬃上的风。你告诉我这条狼不是来祸害人的,它肯定是遇到难处了。它吃力的呼吸和凌乱的皮毛,暴露了它的虚弱。

⑬草原的夜晚,每一棵草摆动的声音都显得非常清晰。我的心跟着那头狼的呼吸在跳。它为什么不离开?趴在我们门前要干什么?你在等,我在观察。

⑭“嗥……嗥……”,那条狼终于发出了非常微弱的叫声。突然,我听见狼微弱的叫声被放大了不知多少倍:“嗥……嗥……嗥……”,那声音凄厉又高亢,打破了寂静的夜空,幽幽地升起,又渐渐向远方传去。我定神一看,啊?竟是你,我的老祖母,你在帮着那狼大声地叫着!

⑮三对绿色的狼眼睛,像小灯笼那样,越来越近。这是母狼的伙伴听到了它的呼救声,赶来了。那母狼把头低向身旁的草丛,叼起一只小狼崽。接着,每一条狼都叼起一只小狼崽,飞快地离开了。原来,那母狼一直一动不动地卧着,冒死从早晨坚持到夜晚,是为了守护身底下刚刚出生的孩子。幸运的是,它遇到了你,我的老祖母,草原万物的母亲,你知道如何帮助它。

⑯我亲爱的老祖母,你就这样把草原交给了我。

【小题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二段“我看见月光跳进了老祖母的眼睛,把往事照亮”巧妙地将自然景物和人物外貌融为一体,极富诗意,承上启下,引出下文对往事的回忆。
B.第四段连用三个相似的短句,形成转折,节奏紧凑,生动再现了“我”练习抓抱小牛犊的过程,突出“我”力量不足与抓抱起小牛犊的艰难。
C.文章用第二人称来指称老祖母,仿佛是对祖母直接倾诉,拉近了“我”与“老祖母”的距离,也让读者更能体会主人公的心理和情感。
D.那只灰色的大母狼离我们的蒙古包很近,看到人也并不害怕,是因为它知道我的老祖母是草原万物的母亲,会帮助它。
【小题2】请赏析文章第⑫段的画线句。
【小题3】结合全文,谈谈老祖母对我的教育方式和对草原的态度给你的启发。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黑龙江,从我瞳孔里流过

张爱华

 黑龙江,在春之晨醒来。

入夜,江的声响灌满枕头;轰隆隆——像一万种沉思的破碎,咔嚓嚓——好像有成群愤怒的鱼,以脊梁上耸起的利刺撞开冰的囚笼……

这是梦?或许不是。我忍不住又一次跑向江边。可面前依然横着残冬的破衣,青蓝的月光里,一道道流水痛苦地挤出母腹。

一迈入春的门槛儿,你就注意瞧这江吧,变化可快呢。春风乍起,江面旋着白爽爽的雪粒。骤然间,那雪粒儿轻轻一抖,江面变黑了,似黑油油的北大荒土,一点点渗出来。慢慢地,土粒儿在阳光里翻身,又被塑成蜂窝状。星星束束的晶光从江边到江心燃起来,如一双双亮眼睛。大江啊,就要敞开母亲的胸怀容纳一切了。黑龙江这时节一天几变,叫人为之瞠目,结人一种种神秘感。

我在这江边小镇一住几年,年年都看,年年新鲜,这开江哟,生怕错过机会,每晚跑去看几回。但是——

黎明,我被眼前的情景惊住了:不知昨夜里,江上偷偷地进行了这样的“换防”,那些蜂窝状的冰,那羞答答的流水,被一扫光啦,只见一道又一道白色的冰脊、冰山,峭然静立,似乎因一夜春风,它们感到茫然。

“昨晚?”听了我的诧异,身边一老汉说,

“……敲鼓似的,好几里外都听得到……”

我直跺脚。老汉笑了:“别急。你看这天和飘起小青雪,这是‘假开江’。”

最动心的,是那嘹亮的一声喊:“冰排来喽——”

苍茫天尽头,远远的,耸起一片白旌白桅。渐渐远了,连锁的沉雷在面前的浮流水下回撼,水下的冰面进裂,撞起,浮凹。那挣断冬 之枷锁的身躯有了生气,活了起来,拥拥撞撞,形成一支白盔白甲的哀兵。它们似乎正征讨什么而去。昨天,它们还默默地沉埋在残冬的陵墓里,今天,突然反戈。一块巨大的冰排,叫我想起铠甲上凝着白霜的项羽,勒起高扬的马首。又一块巨大的冰排,使我想到挥动链锤的壮士,正追杀前面一顶白轿。这一江壮碑林立的冰排,俨然是从秦陵方坑里奔腾而出的白色陶俑陶马,既为残冬送终,也为新春开路……

而后,是短暂的平静,如痛哭之人,喉咙一瞬间的哽咽。

又一支雄壮的大部队,白花花涌来。近些才发现,是队“娘子军”,嘁嘁嚓嚓移过。再近些,又变了,每一寸移动都是变化,都是一种否定,都呈现一次新鲜……活如带音响的艺术之宫:冰柱搭成“丛林”;“仕女”低首含羞;“熊猫”挺着肚皮,端坐晒太阳;玉洁晶莹的冰块,小的爬上大的脊背不肯下来,叠成了奇形怪状的山水人物。

人群,在岸边伫立。天宇晴丽起来,不知哪里飞出几只燕鸥,在冰块间捕食鱼的残躯。放目江尽头,天也低,冰也高,天冰一色,实在有些难辨是天在流动还是冰在流动。唯有春之牧羊女,挥动鞭儿催赶一江如云的羊。这些刚从严冬里挣脱出来的精灵,有的轻松滑行,有的负担沉重,有的半路搁浅,有的劈波斩浪……它们最终都顺从了春的意志,高唱起牺牲之歌。

这歌声容易叫人联想到雪崩、海啸、熔岩,总之,想起壮丽的事情!

面对冰排的奔涌,我任思绪去浮动、汹涌,沉浸了我,洗涤着我。

冰排流去,向东,向东!江面上已是满满的蔚蓝色了,这是自由和生命的颜色。一只江鸥在江面上低低一个回旋,然后一声高叫,直刺云天。此刻,冰排逝去,万籁俱寂,只有这热辣辣一声叫,叫暖了盼春人的心,叫红色北大荒的山山岭岭,同时也告诉我,不要悲哀,冰排并没消失,它换了个形式永存着,它融进更大的生命里去了。

我听懂了,江鸥。谢谢你的歌唱。让我们一同为冰排送行,为它们祝福。让我也化为一个洁白的精灵,融化在一个伟大和雄浑之中!

【小题1】第一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对文中划线句进行欣赏。
【小题3】以下对文中部分语句所作欣赏,恰当的两项是:(   )
A.“江的声响灌满枕头”,其实应是“江的声响灌满空间”的曲折表达。
B.“一道道流水痛苦地挤出母腹”,隐含了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的坎坷遭遇。
C.“我直跺脚”,表现了作者惊讶、焦急、自责、后悔、失望等复杂心理。
D.“形成一支白盔白甲的哀兵”,绘色绘形绘神,表现了冰排所向披靡的气概。
E.“而后,是短暂的平静”,调节着行文的节奏,暗示着更大的冰排即将来临。
F.“春之牧羊女,挥动鞭儿催赶一江如云的羊”,表现了冰排与江流的力量消长。
【小题4】从文章内容看,标题“黑龙江,从我瞳孔里流过”的确切意思是:_________。

同类题4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4题
红松擎天
张抗抗
①伊春城像一个巨大沙盘,隐现在苍翠的林海中,红黄蓝白,色彩缤纷。
②30多年前,我随农场连队在伊春某林场伐木。森林暖泉、雪地冰坂,是知青年代的珍贵记忆。然而,重新回望那个年代,心生愧疚。还记得男生用锋利的电锯,将茂密的树林扫荡;女生围着锯倒的巨木清理枝桠;卡车满载原木,运出深山。我们将大树锯断,劈成柈子,塞入炉膛,熊熊火焰给帐篷带来温暖,也将几百年成材的原木燃为灰烬……长期过量的开采,使小兴安岭可采林木锐减,生态逐渐失衡。那些消失的大树中,就有红松。
③伊春,如今已成为红松在我国的最后一片原始保留地。自然界但凡珍稀树种,对地理气候条件要求苛刻,决无苟活之意。这种存活于寒冷地带的珍贵树木,生长极其缓慢。几十年前,小兴安岭还是红松满山。然而,连年大量砍伐,红松所剩无几。半个世纪以来,伊春为国家输送了2.3亿立方米红松材质,据说,用火车装这些原木,车厢一节节连起来,可从最北端的漠河接至最南端的三亚。
④时值盛夏,在溪水国家森林公园,我寻访红松。普查表明,该地存有614种原生树木,是天然的森林博物馆。沿山路上行,只见草木葳蕤,蕨苔遍地,乔木灌木、针叶阔叶高低错落。石阶木桥、草亭木屋,与山林浑然一体。迎面扑来树叶与青草、朽木与落叶混合的浓郁气息。吸气吐气,肺腑通透,神清气爽。四周忽然幽暗,一株褐红色的巨木横空出世,挡住去路,居高临下,冷傲威严。树干浑圆敦实,树皮寸寸皴裂,呈现出清晰的时间刻度。那是红松!
⑤在溪水,我仰视红松。它们在这里巍然伫立了几百年,饱经风霜却容颜依旧。心无旁骛地向上生长,中途决不分叉,到树冠才打开伞状枝条。五针一束的松针,玉簪似地插在头顶。阳光透过树顶苍绿而粗硬的松枝倾泻而下。
⑥在溪水,我拥抱红松。红松有骨气:它直立如柱,外刚内韧。它耐腐蚀,抗风雪,可作桥梁、枕木、电杆之用。树皮可提取栲胶,采割松脂;松针可提取松针油;松子为美味坚果,亦可入药……红松,在冰雪之地伫立了千年万年,是天地日月的精华。它因过于优秀而受到人类的过度青睐,好在人类终于醒悟。
⑦在溪水,我要为红松祝福。五年前,伊春市在地方财政特别困难的情况下,作出了全面停止采伐天然红松的决定,同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对红松实行建档立卡管理。伊春人绝不能让“红松故乡”变成回忆中的“红松故事”。伊春伐木工马永顺,一生伐树3万余株,退休后,倾余生之力,植树3万余棵,被国人传为佳话。
⑧登上观光塔,环山苍郁,森林像一块巨大的“祖母绿”,在阳光下发出碧玉的荧光。高高的红松树下,喜阴喜湿的细弱幼苗正在耐心生长。将来,红松高耸入云,如擎天之柱,托起伊春的未来。美丽的伊春城,该是一座隐现在莽莽红松林海之中的巨型宫殿。
⑨在溪水,我“认领”了一棵红松,我愿日日为这棵遥远而伟岸的红松祈福。若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了红松,蓝天还能用什么来支撑呢?
【小题1】概括第②段文字的主要内容,分析它在全文中的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阅读文章③、⑥自然段,概括红松的珍稀表现在哪些方面。(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④、⑤两段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来描写红松?请选择其中两种手法加以赏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请探究文题“红松擎天”蕴含了哪几层含意。(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夏日里那一片荫凉
王政
乡村人家的房前屋后总是长满了树,把村子遮掩在浓密的树荫里,像村子的衣裳。炎炎夏日,浓密的树荫洒下一片片阴凉,乡村的夏天便有了一种天然的凉爽。
乡村的日子里填满了辛苦,农事劳作几乎不避风雨烈日。夏收便是最典型的烈日下的劳作。空阔的麦田里,金色的麦浪涌动着丰收的喜乐,也散发着令人生畏的火辣和酷热。但是,麦熟不等人,头顶的太阳如大火球般洒下利刃一样刺目耀眼的光茫,人们依然要下地割麦。上中学时夏天就跟着大人们夏收劳动,每当割麦割得腰酸臂软、满头是汗时就想,麦地边要是有一颗树多好。困乏了到树下小憩片刻,享受一下树荫的清凉,该是多么惬意的事啊!事实上,有时候也会不堪酷热劳累,不顾大人的责怪,放下手里的镰刀,跑到离麦地稍远的河边或土崖下有树的地方去歇息。坐在树荫里,沐浴着在汗水中渴盼而来的阴凉,那种浑身的凉爽和快意,真是舒坦得无法形容,也加深了我对树下阴凉的留恋和期待,我甚至为人们不在地头栽树而深感不解。一次农闲时,和母亲一起清理地边的杂草刺棘,看见草丛里有一棵自然生长出来的幼小的椿树,我欣喜地告诉了母亲,并提议把椿树留下,不要和杂草一块清理掉。这种树在故乡野生的很多,长得也快,所以,我算计着不几年地边这棵小椿树就能长大,长出繁枝,在夏日里给在地里劳动的我们撑起一片可以休憩的阴凉。母亲却说,不行的,地边上不能有树,不然树荫遮住阳光,会影响庄稼生长。那棵让我期待阴凉的小树最终还是被母亲连同杂草一起清理了。这也使我深深感到,夏日的阴凉固然是好,但是,和所有美好的东西一样,要拥有它,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不过,麦子收回来晾晒时就不一样了。人们把新打的麦子在地上撒开摊薄,让太阳一览无余地暴晒着,人坐在麦场边上那棵柿树的阴凉里。那是一棵很大的柿子树,仅暴露在地面上错综盘缠的树根就有一片席子那么大,浓密的树冠足够有一栋房子那么高大,洒下的阴凉就可想而知了。偌大的麦场空空旷旷,就场边这么一颗大树。这个时候,麦子都收完了,大家刚从紧张劳累的夏收中解脱出来,晒麦就可以悠闲一点了。头顶着厚厚的树荫,或拉闲话,或在地上画几个方格,拿几根柴棍,盘起腿来做游戏,或铺个装麦子的袋子席地而睡,有的还端一壶茶水,边说话边品茶,只是隔一会儿起身去用木耙翻搅一下麦子。妇女们则边说话边纳鞋底,孩子们更不知困乏,也围拢在大人身边,追逐撵打,玩闹嬉戏。有时候,大人也会让玩耍的孩子去搅一下麦子。满场的麦子,搅起来要有章法,不能东一耙子西一耙子,而是从一个边角处开始,一耙一耙挨着搅。我就是那时候学会搅麦晒麦的。一场麦搅下来,就被火一样的太阳晒的满头是水,扔下耙子就往树荫底下跑,也更加感到树下阴凉的美好。
老家的屋舍都是瓦房,而且前后开门。夏天里前后门都开着,风从屋子里穿过,清爽而又凉快,但是人们似乎更喜欢树荫下的凉爽。正午时分即便不下地干活,左邻右舍,也喜欢坐在村边的树荫下天南海北地扯闲话、说笑话。女人们也喜欢把针线活儿拿来坐在树底下做。记忆中,母亲就常常把过冬的棉衣棉被拆洗了,放在院子里的树荫下去做。午后的太阳把门口重重叠叠的树影拉得长长的,洒下满院子的阴凉。母亲就在这大片的阴凉里,铺一张竹席,把棉衣棉被铺在上面,一针一线地缝啊纳啊。有时是一个人做,有时还约了邻家的女人一起做,有时是母亲纳棉衣,邻居的女人拿着鞋袜之类的小件,和母亲一块坐在席子上,一边说着闲话,一边飞针走线。农家的日子大多都是琐碎而单调的,甚至有些苦涩和无奈。但是,在那一片片树下的阴凉里,在乡亲们那轻松地言笑里,在母亲那轻轻地针线里,我觉得,一切的单调、琐碎和苦涩,甚至劳累和烦恼,都被那大片大片的阴凉吸收了、融化了、遮盖了,留下的都是轻松和美好。
夏天的乡村,除了房舍里,过了正午那一时半刻,麦垛旁、屋檐下、土崖边,到处都是阴凉,但是,在我的印象里,只有长在麦场边、田野里、院门口这些地方的大树给人的阴凉最是凉爽。在这些地方,没有麦垛里积蓄的闷热气息的影响,没有屋墙和崖壁的遮拦,树荫洒下的阴凉不但更纯粹,而且空气通畅,时有轻风拂过,更加为那一片阴凉锦上添花。这样的凉爽是自然的、淳朴的,所以,在夏日里,坐在空调房里,看见外面浓浓的树荫和树荫下那厚厚的清凉,我总会想起在故乡的树荫下乘凉的情景,想起在田间劳动时渴盼着有一片树荫让我小憩的心情。甚至想着像古诗写的那样“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或者像一个放牛童子那样,“童子柳荫正眠着,一牛吃过柳荫西。”然而,时过境迁,不要说在树下的阴凉里美美地睡一觉,连轻松地在树荫下乘凉的机会也极少。
夏日里那一片树下的阴凉只能永远地洒在我的记忆里,洒在我心里了。
(选自《光明网·文荟频道》)
【小题1】作者多次写到了夏天的太阳。太阳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2】赏析文中画线的文字。
【小题3】作者笔下的乡村生活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情节和文本具体谈一谈。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表面写“夏日里那一片荫凉”,实际上处处在写乡村生活,为我们呈现出了一幅幅真实的乡村生活图景。
B.文章结尾处两句古诗的引用,写出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怀念,也反映出了作者对当前城市生活的厌恶。
C.文中多次写到母亲和“邻家女人”的日常生活,既表现了她们勤劳乐观的品格,也反映了作者对她们深挚的情感。
D.作者对荫凉的特殊情感于它能为夏日乡村劳作的人们提供庇护,尤其是能为他带来凉爽和惬意。
E. 本文语言朴实无华,行文简练晓畅,字里行间却饱含真挚情感,符合一般乡土题材文学作品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