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位 置
尹全生
胡集镇最棒的摄影师早把照相的家伙架好了,镇机关全体人员也都各就各位摆开阵势了,就等市、县领导到位,合影照就可以开拍了。
电话约定的时间是上午九点,这时间已经到了呀。负责组织照合影的镇文化站站长心里着急,便拨打手机询问。市文联主席回话说,距胡集镇10公里的地方公路塌方,正在疏通。
消息一传开,本已各就各位的人便“放羊”了。站长放开嗓子吆喝:“大家都不要远离,要招之即来呀!”他特地嘱咐王夏有:“市、县领导说不准啥时候到,你半步也不要离开这里!”
王夏有是这次合影的主角。他本是国企的下岗工人,托人帮忙才到镇螺丝钉厂打工,电工兼搬运工。就是这么个小人物,竟然神不知鬼不觉地写了部中篇小说,被国内某权威文学刊物刊发,且该刊物准备推荐其作品参评“鲁迅文学奖”!
王夏有用不起手机。该刊物编辑部急需了解其个人情况,站长说刊物编辑部是乱点鸳鸯谱:胡集镇就这么个屁股大的地方,哪个人能写出较顺溜的广播稿,哪个人曾在市、县报刊上发表过打油诗,站长心里还是有数的;别说胡集镇了,就是县文联的笔杆子们、市里的专业作家们,也没有参评“鲁迅文学奖”的能耐呀!
可是一了解,王夏有确有其人;再找到其本人询问,王夏有在某刊物发表中篇小说确有其事!
小镇突然冒出了个打工的“文曲星”,这一来动静就闹大了:市、县文联主席及分管领导,一起前来召开座谈会,会前安排了个合影的活动。
过了半点钟了。又过了半点钟了。市、县领导还没有来!
站长心急火燎的。他不但要安排照相,又要安排座谈会,还要安排中午会餐、领导午休……因此便交代王夏有继续原地等候,自己则见缝插针,离开照相现场忙活别的事去了。
站长忙完宾馆忙会场,到酒店后为件小事与老板争吵起来。正吵得天昏地暗时,他的手机响了。文联主席说市、县领导的车队已经通过塌方地点,马上就到!
站长看表已经十一点了,撇下老板冲出酒店,脚跟打屁股奔向照相现场。
站长满头大汗找到市文联主席请示问安,却遭到了一通责怪:“你起初不是说没有王夏有这么个人吗?”
站长解释说自己办公室座机有毛病,接听时噪声最少有100分贝,把王夏有误听成“王家牛”了:王夏有是我们文化站多年培养起来的,哪能……
这边还没解释完呢,镇长又过来催促,说是座谈会改到下午,现在十一点多了,上级领导该进餐了,马上安排照相吧!
站长就扯起嗓子喊:“各就各位啦——”
位置座次早上八点就排好了,领导还有王夏有的位置都预留在前排。可是,这就要开拍了才发现计划没有变化快:市、县领导不是10人而是15人!早忙晕了头的站长只得临时做工作:请原来安排在前排的副职镇领导改当“背景”。副职们都想落个“全尸”,迟迟疑疑地不愿挪窝。
镇长见状只能拿站长杀鸡吓猴:“上级领导在大太阳下晒着,你还指手画脚个啥?你们几个还是屈尊到后排吧!”
合影的阵势这才草草调整完毕。
站长刚随便找了个地方,“茄子”还没出口呢,咔嚓、咔嚓——摄影师已经把活儿干完了……
合影照第二天就出来了。照片上方有一行醒目的文字:“热烈祝贺王夏有作品参评鲁迅文学奖。”站长捧起照片端详,这一端详他的眼珠子就往外突了——从前排到后排,从左看到右,死活找不到王夏有!
他出了一头冷汗,找到正撅屁股干活儿的王夏有:“这照片上怎么没有你?”
年近五十的王夏有吭吭哧哧地说,当天快十一点时工厂电路出了故障,老板差人把他揪回厂排除故障去了,“老板说要是误了生产就炒我鱿鱼!”
站长的脚就乱跺开了:“这这这……”
(有删改)
文章开头写镇机关全体人员都各就各位摆开阵势准备照相的场面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1-23 08:47: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近些年文艺市场有诸多佳作。从《红海行动》等爆款电影,到《大江大河》等优秀电视剧作,再到《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纪录片,“燃”是它们共有的标签。“燃作”正以火热的流行姿态,走红于当下文艺市场。

②一部作品“燃”,必是作品中生起一团火,令人振奋,引人共鸣。剥离创作手法和叙事技巧的外壳,火种就是作品中极具感染力的正能量精神。《大江大河》中大时代下小人物的励志拼搏、《我在故宫修文物》数年如一日打磨一件国宝的工匠精神……看这样的作品,我们与其说被一个个人物故事“燃”到,不如说被涌动其间的进取、勇敢、专注的精神气质感染。“燃作”流行,折射出人们对正能量文艺作品的旺盛需求和热情接受,在当下丰富多元、竞争激烈的文艺市场,正能量题材依然是“刚需”。

③回望新中国成立以来70年的文艺成就,那些至今为人称道、传播甚广的文艺佳作,很多都充溢饱满的正能量精神。以《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安》《林海雪原》为代表的红色经典,成为几代人共同的精神养分;小说《乔厂长上任记》《平凡的世界》里主人公敢闯敢干、锐意进取的精气神,在多少人的青春记忆里闪闪发光;《亮剑》《横空出世》等影视剧作,总让人内心激动、热血沸腾。这些“燃作”题材不同,形式多样,但无一不激发人们对真善美的渴望,无一不传递积极向上的生命力量。

④有人说,时代在变,现如今媒介日益发达,生活节奏显著加快,海量信息冲击之下,文艺还执着于正能量是否已经过时?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网络平台普及,文艺创作门槛在逐渐降低,确有一些不良创作风气,或以颓废为美,或以恶搞为能事。但事实证明,于思想上无精进、于情感上无促进的文艺作品最终会被市场和受众抛弃。无论时代怎么变,人们对真善美的需求只会持续炽热,对文艺作品“走心”的需求只会更加强烈。如何引领正向价值,呼应大众对现实人生的积极追求,是今天创作者的重要使命。正能量最易感染人,经由感染人实现提升人,正是文艺创作的永恒目的。从这个角度看,正能量题材拥有更高远的艺术追求、更长久的艺术生命。

⑤当然,并非有正能量就是成功的“燃作”,还须有扎实的故事和优质的形态做支撑。正能量的故事若要避免主题先行,真正打动受众,需要精良的艺术水准、精妙的讲述能力。电影《战狼Ⅱ》成为标杆“燃作”,依靠的不只是家国情怀和英雄精神,还有紧凑跌宕的故事剧情、引人赞叹的视效呈现。《林海雪原》若没有生动曲折的线索铺垫和故事设计,杨子荣的正气形象也难以生动鲜活。柴好方能火旺,好的内容设计、艺术手法就是一捆捆好柴,保证正能量的故事越燃越旺。

⑥如今,大众文化形态日益丰富,我们有太多文艺样式可以为正能量题材赋能。一部影片可以收获几十亿票房、一条暖心的短视频可以收获数百万点赞,5G时代,我们诠释、展现正能量故事的手段会更加多元。此时,更需要文艺创作者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真挚动情、振奋人心的好故事、好素材,以更丰富的艺术形式,创作出一批批精品“燃作”,满足大众对优质正能量作品的真切期待。这是时代的呼吁,也是文艺创作者应尽的职责。

(摘编自王子潇《正能量文艺是刚需》)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剥离创作手法和叙事技巧的外壳,使得正能量成了作品感染力的重要。
B.近些年来,“燃作”因为题材不同,形式多样,而为人称道,传播甚广。
C.主题先行的作品没有“走心”,虽然故事扎实,终究难以满足受众的需求。
D.正能量作品带给人们精神养分,帮助人们提升自我,有更长久的艺术生命。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现象写起,然后归纳其特点,再阐述形成原因,逐步推进,由浅入深。
B.第3段列举众多艺术作品,是为了证明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文艺创作成就突出。
C.第4段论述大众对现实人生的积极追求决定了正能量文艺必然成为“刚需”。
D.用“柴好方能火旺”来证明好的内容设计、艺术手法很重要,生动形象易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表现大时代下小人物的进取、勇敢、专注等精神气质,是成就“燃作”的捷径。
B.于思想上无精进、于情感上无促进的作品,可以向现实生活寻求改造优化途径。
C.随着“燃作”的流行,以颓废为美和以恶搞为能事的作品会逐步改变创作风格。
D.5G时代,文化形态丰富、文艺样式多样,成功推动了众多 “燃作”火热流行。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初心

邢庆杰

太阳刚落山,千户营派出所指导员钟方格就接到县公安局指挥中心的指令,要他组织全所所有干警、辅警在晚上8点前到局里集结。

千户营是本县最偏远的一个乡镇,离县城40多公里,全是窄窄的乡村公路,没有一个小时到不了。自从李所长半个多月前被局里抽调到外地执行任务,所里的工作一直由钟方格负责。他当即把所里的十几个人召集起来,分乘三辆车赶赴县公安局。

今天又是什么任务呢?钟方格脑子里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作为刑警出身的资深警察,他多次被抽调参加紧急行动,因此他知道,只有集合起来,把手机都收上去以后,才会知道行动地点和目标。

一个小时后,钟方格接到了具体的抓捕任务,去端一个涉毒的地下酒吧。

行动起初很顺利,钟方格他们从前后两边同时破门而入,把七八个正在吞云吐雾的人堵在了屋子里。

“蹲下蹲下,抱头抱头!”

在一片嘈杂声中,钟方格看到了一个人,脑袋“嗡”地响了一下,暗叫,真倒霉。

那个人既不抱头,也不蹲下,他安坐在沙发上,悠闲地吸着一支烟。竟然是县公安局新到任的副局长刘东来。

见他不配合,一个民警拿出了手钱。

怎么办?钟方格的大脑急速运转起来。

钟方格原是刑警大队的一名中队长,参加工作以来,屡次立功,本来前途一片光明。6年以前,他打掉了一个拦路抢劫的团伙,团伙的头头,竟然是局长的表侄,局长让他想办法给表侄脱罪,但当时已经铁证如山,他不愿昩着良心办假案冤案,最后局长的表侄被判了10年。事后不久他竟被派到偏远的千户营派出所,成了一名普通干警。几年来,他一直被穿小鞋,几次升职的机会都与他擦肩而过。直到去年,那个局长被“双规”,新来的陈局长上任,了解到他的情况后,才把他提拔为派出所指导员。最近,局里空出一个刑警大队长的位置,听说要搞竞争上岗,钟方格觉得自己东山再起的机会来了。可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偏偏这个刘副局长就是分管刑警大队的,今天要是得罪了他,恐怕这次竞争上岗又没戏了。唉!刘局长怎么会有这么个恶习呢?

钟方格的这些思想纠结,只在电光火石之间。他下了抓捕决心的时候,那个民警已经给刘东来戴上了手铐。钟方格大喝了一声,都带走!

刘东来冷漠地扫了他一眼,顺从地和其他“瘾君子”一起被押了出去。

钟方格把抓捕的人员全部押送到局里,关进拘留室就算完成了任务。

他在公安局院子里转了好几圈,纠结了一阵子,觉得还是应该把刘东来的事儿给一把手汇报一下。

陈局长上任以来,只要晚上有行动,他肯定在办公室值守,随时听取汇报下达指示。

他敲了门,刚进了陈局长的办公室,就听到有人喊道,钟大指导员回来了,刚才好成风呀!

竟然是刘东来!正坐在陈局长办公桌对面的椅子上,冲他微笑。

他吓了一跳,问,你……你是怎么跑出来的?

陈局长笑了笑说,提前没有告诉你,今天晚上刘局是卧底,是配合你们行动的,要不,你怎么会抓得这么准?

钟方格恍然大悟,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

他不好意思地对刘东来说,刘局,对不起,我怎么也想不到,这么个小案子,您会亲自去卧底。

陈局长哈哈大笑了两声说,刘局可不是专门为了去做卧底,主要的,是对你进行了一场特殊考察呀!

钟方格的汗都要下来了,今晚的行动,竟然包含着对自己的考察,好悬呀……

陈局长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说,方格同志,我知道你以前受到过不公正的待遇,所以我想了解一下,你经历了那一次不公正之后,还有没有保留那一颗初心。

刘东来过来,紧紧握住他的手说,方格老弟谢谢你,你给我们递交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钟方格心情骤然舒朗起来,他大着胆子问领导,那这次竞争上岗,什么时候开始?

陈局长和刘东来相视一笑,几乎同时说,已经结束了,钟方格同志,祝贺你!

(选自《光明日报》2019年4月5日)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巧设悬念,县公安局调派指导员钟方格组织人员到局里集结,他是何许人,为何要派他,这些疑问既激发读者兴趣,又引出下文的相关情节。
B.在情节安排方面,作者采用了顺叙和插叙相结合的方式,使小说打破了时空界限,过去和现在有机结合,这是小说叙事方式上的一个颇具匠心的特点。
C.小说叙述钟方格打掉拦路抢劫团伙的经历,以及后来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既丰富了小说内容,增加了小说的深度,又从侧面反映了现实,发人深思。
D.小说善用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如在抓抽过程中钟方格看见副局长后,作者仅用“暗叫:真倒霉”五个字,就将钟方格当时复杂的心理表现出来。
【小题2】小说中钟方格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有并行的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叶嘉莹: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
大学时的诗词习作已被老师顾随惊叹“青年有清才若此”,到得中年,更获得文史大家缪钺“实大声宏,厚积薄发,迥异于前代诸女诗人者矣”的揄扬;至于学术成就,顾随在她23岁时已经断定“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鼓励自立门派,而她将西方理论引入古典诗词研究的大胆尝试,引得缪钺主动来信盛赞“继《人间词话》后,对中国词学之又一次值得重视的开拓”。她,就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叶嘉莹。
倡导以吟诵为主、对儿童进行古诗教学成为这位自感“老之已至”的学者的重点工作,她为儿童编写古诗读本,亲自读诵吟唱,乃至上电视亲身示范,“只希望在传承的长流中,尽到我自己应尽的一份力量。”
叶嘉莹认为,古诗词教育能使孩子们与古典文化相通:“关键在于选入教材的是不是精华之作,老师能不能把其中的精华讲解清楚。选的是糟粕的话也没什么用。选的是精华,老师能把精华讲出来,才算达到目的。”“好的老师应该把诗词里的生命教出来,让诗词有一种兴发感动。”叶嘉莹说。
诗教是古代的教育传统,而这个时代的诗教,对她而言,就是让诗从抽象变为具体,使今人也能体会当时诗人的感情、心智、意念、理想等,使诗词活起来。
她曾在加拿大为幼儿园的孩子们讲古诗词,一出手就用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学界往往以为杜诗沉郁顿挫、意蕴丰富,非经人世者难解其中况味,乃至历代对其的阐释、集注都有上百种。但叶嘉莹认为,不能看低小孩的智能而让他们读浅近的诗歌,“要选择真正好的作品,只要老师讲的明白,他们一样会理解,一样能背下来。让小孩子学骆宾王的《鹅》并不合适,这不能算一首好诗,只是骆宾王小时候的习作,对孩子们学诗、作诗没有意义。”
叶嘉莹先用了杜甫的画像让孩子们认识这名诗人,再用地图让孩子了解杜甫颠沛流离的生活境况,最后回到诗歌本身,向孩子们讲解这首诗是杜甫出外散步,看见春天的美景而作。叶嘉莹讲完一句,就画一幅图以加深孩子们理解,全诗讲完后,再带领他们背诵、吟唱,孩子们由此对古诗饶有兴味,学得非常快。
当时她给孩子们留了两句诗 “门前小松鼠,来往不惊人”当作业。有一个小朋友续出了“松鼠爱松果,小松家白云”这样饶有意趣的句子。
“诗不是抽象的东西,”叶嘉莹说,“人是有感情的动物,诗是感情的活动,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小孩子学诗,就是让他们对天地草木鸟兽、对人生的聚散离合都有关怀的爱心。”
但现在的一些做人方式令她不能理解。生于“燕京之旧家”,叶嘉莹“提倡弱德之美,要求自己在艰难困苦中亦能持守;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也就是待己严待人宽;日三省吾身……这样的性格是我从小受到的教育使然,在这种文化里强调人的弱德,而非当一个强取豪夺、不择手段的强者。”
现在的“读经”让她有点看不懂。她看到报纸上说,一些读经班单让小孩背书,老师不讲解内容,唱歌一样带着孩子们背,孩子连字都认不全,只能跟着老师唱。“误人子弟。”叶嘉莹评价,“读书当从识字始,字都不认、道理都不懂,背来有什么用?”
叶嘉莹认为,应该以“兴道讽诵”的方式,老师先让孩子认字,告诉他诗里写了什么,让他明白诗人的感动何在。而“道”,则在于以讲解来引领.“教小孩是要一步一步来,现在的情况是老师都不懂,学生乱背,错字别字都不通,背得再多有什么用?”叶嘉莹反问。
在古与今、中与西、传统与现代之间,作为一名学者,叶嘉莹以辩证眼光观之。近体诗与现代诗,在她看来“各有所得,各有所失”,都有上品与劣作。但与古典诗歌强调内心的兴发感动不同,现代诗更侧重于机智、技巧、安排、造作,看得出制造痕迹,它的根基与美感更来自西方,“接受外国传统、受到外国诗歌影响。”
“胡适的白话诗如果用白话说出来,就没有诗的意思了,所以只能变个花样、加入技巧,制造一些艰难。而古诗用古诗的方法说有意味,用白话说,同样也有意味。”叶嘉莹说。在她看来,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去用它寻找光明”)是很灵巧的句子,但如果用于儿童教育,“小孩不见得有什么体会”。
(相关链接)
①叶嘉莹,号迦陵,1924年生于北京书香世家。从1945年辅仁大学国文系毕业担任中学教师开始,叶嘉莹至今未中断过她的古诗词教学。11950年代起在台湾大学、淡江大学、辅仁大学任教,1960年代开始担任哈佛大学客座教授, 1969年定居加拿大,任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也是加拿大皇家学会唯一华裔院士。1979年开始每年利用假期回国讲授古诗词。
②作为一个承习“新知识,旧道德”家教的女子,叶嘉莹站在通往诗词王国的道路上,诲人不倦,度人无数。叶嘉莹历经丧乱,晚年丧女,诗词给她力量,叶嘉莹借诗度过忧患,获得疗愈。
⑴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叶嘉莹出名很早,大学时她的老师顾随对其诗词习作有 “青年有清才若此” 的惊叹,到中年,更获得文史大家缪钺“实大声宏,厚积薄发”的称赏。
B.叶嘉莹因为自感“老之已至”,所以有一种传承中国文化的紧迫感,她把对儿童进行古诗教学当作重点工作,她为儿童编写古诗读本,亲自读诵吟唱,乃至上电视亲身示范。
C.叶嘉莹对一些让小孩背书,老师不讲解内容,唱歌一样带着孩子们背,孩子连字都认不全,只能跟着老师唱的“读经”方式颇有微词,并说这样会“误人子弟”。
D.作为一名学者,叶嘉莹以辩证眼光看待古与今、中与西、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在她看来近体诗与现代诗“各有所得,各有所失”,都有上品与劣作,但古典诗歌更强调内心的兴发感动。
 
E.在叶嘉莹看来,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去用它寻找光明”)用白话说出来,就没有诗的意思了,如果用于儿童教育,小孩不见得有什么体会。
⑵从叶嘉莹的人生经历和古诗词教学实践来看,阅读中国古典诗词、领会中国传统文化有什么意义和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⑶叶嘉莹是诗词研究者、鉴赏者,但本文却不写其诗词造诣。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
⑷叶嘉莹认为应该怎样对儿童进行诗歌教育教学?你是否同意她的观点?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与那些把语言看成是纯粹运思符号的辩者不同,墨子一系的语言观念属于知识与经验的范畴,于是他们进一步分析说,仅仅有单个的语词还不够,还要有分类、总括,这样才能把大千世界林林总总在“思维—语言”中彰显出秩序来。墨子后学指出:“名:达,类,私。”按照《经说》的解释,是“物,达也”,就是说,“物”是一个总的名称,但只有通过“名”,才能显示“物”,只有通过“类名”,才能对现象世界进行秩序化的把握,只有通过“私名”才能确认和显示每一事物,所以“有实必待文名也”。比如“马”是一个“类名”,规定了各种“马”的名称,人们从“马”这一指称而知道“马”;又比如“臧”是一个“私名”,只有“人之贱者”叫做“臧”,那么“臧”就专门指身份低贱的人。当人们要把握世界时,必须通过语言,这就叫“告以文名,举彼实也”。

由于语言(名)有这种传递知识、指称世界(实)的意义,所以应当准确而且精练,即所谓“名实耦,合也”。他们认定,“名”与“实”应当是契合的,对“实”的认识应当通过契合的“名”,而适当的“名”才能切中一定的“实”。因为纷坛的现象世界太复杂,人类的个人经验太有限,要把握感觉所不能达到的领域,要传递把握到的知识,只能依不赖语言。语言给人们呈现与构筑一个世界,就像一个地球仪象征一个地球,一张星图表示整个宇宙一样,语言象征着人们思想中展现出来的世界。

既然语言有此意义,那么下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名”“实”相合,这是极其重要的、清理思维的前提。墨子后学对类,类排关系的关注,正是沿着这思路来的。《墨子·经上》中首先肯定经验和理智的认识能力,而这种“知”即认识能力又通过“名”来表述、传递、延续、积累,而“名”又分为“达”、“类”、“私”,即大、中、小概念,它们分别表达为语言中内涵、外延不同但又互相包容的三种语词,对应着世界上大中小不等的门类种属的各种事物。而语言的用法,又有“移”、“举”、“加”,通过语言的概括、描述和指示,人们了解了现象世界。

在战国的名辩之风中,墨子后学归纳了语言和思想的进路,要求语言切中世界。在《经说下》中称,“辩也者,或谓之是,或谓之非,当者胜也”,所谓“当”,就是切中事实,符合经验,成为知识,他们在“名”符其“实”的基础上肯定了人的感觉、知觉、经验,理智所得来的知识的有效性,他们并没有把语言和世界剥离,他们相信人是能够把握世界的,语言是可以切中世界的,因而他们与传统的各家并没有太大的距离。他们理智地分清语言与世界之间的差异,自信地确立语言对世界的分析、归纳、描述的意义,乐观地相信语言对世界的调节性功能。

通过语言,他们可以在思维中将整个世界清理得井井有条、一丝不苟,似乎现象世界真的就在这套语言中安分守己地秩序化了,这是一种理性主义的语言观念,也是他们对语言与世界的结论。

(摘编自葛亮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有对词语进行分类,总括,才能在“思维一语言”中彰显大千世界的秩序。
B.如果没有“名”,那么“物”就不存在。所以人们必须通过语言来把握世界。
C.要使“名”与“实”契合,就应当用准确、精练的语言(名)指称世界(实)。
D.对类、类推关系的关注,以及要求语言切中世界,都是为了“名”“实”相合。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认为语言能把人们思想中的世界展现出来,这是墨子后学语言观立论的前提。
B.“马”与“臧”分别是“类名”与“私名”,这样举例论证有利于形象地理解观点。
C.文章论述了语言把握世界的可能性、要求与方法、途径、行文思路清晰而有纵深感。
D.文章借助“当”的概念,论证了人的感觉、知觉、经验、理智是知识的有效。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达、类、私”各有功用,对应不同门类种属的事物,可见当时对事物的科学认识已领先世界。
B.要传递把握到的知识,只能依赖语言,语言是人类文明发展流传的主要工具和根本途径。
C.“达、类、私”的概念分类,“移”、“举”、“加”的用法规范,显示当时的语言发展已经十分精细。
D.既自信于语言对世界的意义,又清楚它们之间的差异,墨子后学的语言观优于其他辨者的语言观。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苦菜的思念

尉峰

北方的春天是从青草长出芽尖开始的。当它们星星点点地在荒草中探头探脑的时候,苦菜还了无踪影。但人们已在翘首期盼。性子急的就会拿着挑铲和篮子到地里走上一遭,甚至走上一天。当看到浑黄的光秃秃的田间确实找不到一下点灰绿的苦菜,人们才会无奈返回。

熟悉土地的人们知道,杨花挂满枝头,柳眉儿妩媚动人的时候,苦菜芽才会拱出地皮。但是不多,这里一株,那里一株,稀稀拉拉的,到了桃花怒放,美得让人流连忘返的时候,地里的苦菜才长得恣肆,一簇簇,一团团,蓬蓬勃勃的,同新出的玉米苗竞赛,看谁长得快。倘若这时去了田地,只要你舍得时间,总会满载而归——篮子里、口袋里无不塞满鲜嫩的苦菜。

乡亲们受吃苦菜,我的朋友们也不例外,但逢聚会,总会点下这道菜。吃苦菜不仅仅因为它是绿色食品,好吃,有药用价值,还因为它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痛苦的加回忆。特别是从苦难中走过来的人,没人会忘记那些面黄肌瘦的日子,忘记苦菜的舍身相助。

在那个贫困的年代,吃食极少,能填饱肚子实属不易。当时我们特别羡慕一位姓赵的同学,羡慕他有一个保管员父亲,羡慕他总能吃饱。不像我们,无论上午,还是下午,上学不一会,肚子便“咕噜噜”鸣响,此起彼伏,直到放学才结束这支身不由已的肠胃协奏曲。

不可否认,记住那个年代其实是从记住那个年代的粗茶淡饭开始的。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人民生活的日益丰富,对那时饭菜的印象就越来越深刻,有如一块块经过精雕细琢的丰碑,刻满那个岁月的痕迹,潜藏在脑海深处。

我在部队待了十三年时间,每天白面大米,但依旧没有改变少时养成的饮食习惯。以至于每每回乡探亲,总要饱餐几顿儿时爱吃的饭菜后,才会恋恋不舍地归队。转业回到故乡后,自然而然,一日三餐仍是小时爱吃的茶饭。

我想,少时的茶饭不仅仅是一种记忆,还蕴藏着一种思念。这种思念无时不在,就像风,从春刮到冬,从小刮到大,还将刮到老,不知疲倦,也不会停歇。有时呼呼的,有时柔柔的,从心头刮过,从脑海刮过。看似虚无,却充盈着每一个思念的空间。这种思念也许不是痛苦的那种,却和亲人息息相关,甚至相揉相杂,人牵着事,事连着人,分不清彼此。

我对母亲的思念就是如此。不知道是因为想母亲而想起苦菜,还是因为想苦菜而想起母亲。

一次,战友们在一起聚餐,照例点了鲜嫩的苦菜芽,我吃着吃着就走神了,拿着筷子的手在空中悬了好大一会儿。战友们以为我喝多了,其实是想起母亲了。

那一刻,我的思念悄无声息地回到了老家东崖头村,回到了那片生我养我的故土,回到了母亲身边,回到了她老人家调拦好的苦菜旁,贪婪地嗅着那诱人的鲜香……

记得有一年我从部队探亲归来,正是苦菜肆意生长的季节。母亲为了让我顿顿吃上新鲜可口的苦菜,每天都会早早地去田野挑苦菜。归队前,母亲问我,你们首长爱吃苦菜吗?城市里有卖苦菜的吗?我蓦地想起,战友们也爱吃苦菜,只是吃法和我们有所不同。他们更喜欢生吃,把苦菜择洗干净后直接蘸甜面酱吃。不像家乡的人们,要么用水焯了凉拌,要么和白萝卜丝一起腌制成酸菜吃。吃不了的就晒干,等冬天享用。

当母亲听说我的首长和战友们也爱吃时,就又到田间挑了两天苦菜,让我带给他们。那几天,母亲戴着草帽,带着水壶,脸膛被晒得黝黑,嘴唇脱皮,两个裤腿的膝盖处无不沾满黄土,拍也拍不掉。母亲分明是蹲不了跪着挑的苦菜啊!那一年,母亲已年近七旬。

之后,母亲连夜把苦菜择净,又一把一把码齐扎好,长长的根顶着几瓣叶子,白绿相间,清新修长,像极了人参。但我却不忍直视。我何尝不明白,母亲不辞劳苦地挑苦菜送给战友们尝鲜,绝非只是冲着我们那份浓浓的战友情去的,她是为了让我日后得到更多的关照。母亲的良苦用心做儿子的怎么会体会不到呢?

如今母亲已辞世多年,但不管以前还是现在,只要一吃苦菜,我就会想起她挑完苦菜,虽疲倦却喜悦的神情,虽昏花却认真的眼神,以至于每每泪花模糊了双眼。

看来,想起苦菜似乎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就如同想起母亲,梦见母亲一样,久久不愿醒来。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关写性子急的人们到田里寻找苦菜,有时甚至用一天时间,突出了人们对苦菜的喜爱,能够引发读者对于苦菜美味的想象。
B.第二段的“杨花挂满枝头,柳眉儿妩媚动人的时候”,形象地写出了季节特点,也点明了苦菜蓬勃生长的时间。
C.“我想,少时的茶饭不仅仅是一种记忆,还蕴藏着一种思念”一句,承上启下,上接关于苦菜的叙述和描写,下启对母亲的深切思念。
D.文中写母亲在田间挑了两天苦菜,“脸膛被洒得黝黑,嘴唇脱皮”这里的肖像描写细致生动,表现了她不辞辛苦、温厚深沉的母爱。
【小题2】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地里的苦菜才长得恣肆,一簇簇,一团团,蓬蓬勃勃,同新出的玉米苗竞赛,看谁长得快。
【小题3】本文题目中的“苦菜”是否可以换成“母亲”?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