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残耱

李锐

斜长的身影越过门前的土路,正好影住那盘拉散了架子的耱。己经记不得惋惜多少遍了,可看见它还是痛惜不止,就好像被扯断了的是自己身上的筋骨,咳,和人一样,再结实、再年轻,也有老的时候,也有不中用的时候。

金红的太阳压在西山顶上了。苍老的夕阳己经没有什么力量,只能在斜长的影子里越陷越深。窝在土崖下边的村子也跟着苍老的夕阳,一起被埋在幽暗的阴影当中。

零零落落的炊烟软软地升起来,在村子后面的杨树林上边连成一条白云,像是给渐起的暮色镶嵌了一块依稀的薄玉。

唉,看着怪好看的,看着怪揪心的,等日头一落下去,夜凉一起,一眨眼就空了,连个影子也没有。

满是青筋的手一直抓着身边的杨树苗,树枝上新吐的树叶只有铜钱大,在夕阳的余光里闪闪发亮,远远看过去,好像满树晶莹剔透的玉佩在夕阳中摇摆。

左腿上的伤还在疼。今天在地里耱地的时候,黑骡子拉着散了架的耱把自己给拽倒了。等到把耱从黑骡子身上卸下来,他才感觉到腿上的疼痛,疼得钻心。他抹下额头上的冷汗,坐在耱架上点着了一支烟,把第一口烟吸进去,眼泪就冒出来了。不是因为疼,是因为难受,是因为亲眼看见自己老了,亲眼看见自己快要伺候不了这些黄土了。身边没有人,漫天漫地的黄土里只有不会说话的黑骡子,只有这盘拉坏了的耱,他就那么坐在大太阳底下,一个人哭。不就是孙子孙女不在身边么?不就是清明节儿子们没回来么?没有人回来,你和老伴儿不是也把坟上了,也把纸烧了么?没有人回来,你不是也年年把庄稼种了么?

以前,院门前的路边上站着一排八棵杨树,还是大儿子出生的那年自己亲手种下的。一眨眼,二十多年过去,树早己经长成材了,全都做了房屋的大梁。一连几幢院子,青砖灰瓦一字排开,每年春天,院子里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杏花热热闹闹连成一片,就像一幅好画……那时候,自己站在沟对面的塬畔上,远远看着这个繁花似锦的院子,心里像是喝了老酒一样又暖和又舒服。

可这些年,原来热热闹闹的一个村子,如今冷落得就像块荒地。一家一家地都走了,去北京的,去太原的,去临汾的,去县城的,实在不行也要去河底镇、去黑龙关。住不进城里宁愿在城边上凑合,也不回来住。一座一座的空院子,僻静得叫人发怵。

后来,这锯倒的八棵杨树每年都从老根里憋出来数不清的枝条,可自己己经没有心思再伺弄它们了。年年长,年年砍。本以为它们都死绝了,可去年春天忽然又憋出这棵嫩枝子来,孤孤单单的,一个人站在那些伤疤旁边。明知道这些漫生的条子长不成材,可还是把它留下了。只要看见它,心里就一阵一阵地恓惶,一阵一阵地可怜它。

最后一抹余辉越过黄色的土墙,照亮了屋脊,他忽然看见几蓬枯草站在儿子们的屋顶上,像火苗一样在屋脊的瓦背上烧得通红。心里猛一阵钻心的绞疼,疼得牵心拽肺的,疼得连气都快要断了。他赶紧闭上眼睛,在黑暗中用别人说过的话安慰自己,你真是老糊涂啦你,儿孙自有儿孙福。娃娃们愿意留在城里过好日子,儿子孙子都想当城里人……可你说这棵小树苗它怎么就从死了的梦里又长出来了呢……我真想现在就死,就这么攥着这棵小树苗死。就让他们把这棵树和我一块放到棺材里,就让他们把我这盘散了架的耱和我一块埋到土里,赶明儿老伴死了让她和我埋在一块儿……我不用他们给我上坟。我不用在城里过好日子的儿孙们离开他们的好日子,到乡下来照看这几幢空院子。就让这棵小树苗从我坟里长出来,长成一棵大树,长得满树满枝的绿叶子。风一刮,树叶子在我头上哗哗地响,让树叶子哗啦哗啦地天天跟我说话。它知道我想的是什么,它知道我心疼它,它知道是我把它栽到我的梦里来的……死吧,死吧,死吧……和我的耱一块儿死,现在就死,就死在这黑天黑地里,就死在这几幢院子跟前,就拉着这棵小树苗死……

没有风,也没有响动。

太阳下山了。夜幕一下子扑上来。

(注)①耱(mò):有些地方称作耢或称作盖,是一种农具。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篇写到老人面对那盘拉散了架子的耱痛惜不止,主要是因为耱是用来平整翻耕后的土地的重要农具,失去了它就失去了劳动的工具。
B.小说写到老人看到一连几幢院子青砖灰瓦一字排开,每年春天院子里桃花、杏花热热闹闹连成一片,就像一幅好画,意在凸显农村环境美好。
C.老人想让儿孙把这棵树放到棺材里,“从我坟里长出来,长成一棵大树,长得满树满枝的绿叶子”,体现了老人的孤独、怀旧及对树的深厚感情。
D.小说主要从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成功地对老人展开了全方位的刻画,使老人的形象栩栩如生。
E.小说对于我们特殊的吸引力在于,我们看到了老人的忧伤、软弱、矛盾、痛惜,却帮不了他,因为这既是自然的规律,也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小题2】请简要分析这篇小说中老人的形象特征。
【小题3】小说多次写到夕阳,用意何在?请简要分析。
【小题4】这篇小说具有丰富而又深刻的社会内涵,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07 08:51: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电影产业正处在繁荣生长的新阶段和上升的经济通道中。中国每年的经济增长在7%左右,而电影行业2014年增长超过36%,这与我国经济稳步增长、居民文化消费需求的普遍增强有关,如今电影成为居民消费生活的重要部分。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所所长刘汉文看来,中国电影市场巨大的消费潜力带给人们的是巨大的想象空间。其实,中国电影正在成为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成为影响世界电影格局的重要力量。
2014年6月,阿里巴巴完成对阿里影业的收购;7月,百度宣布成立爱奇艺影业公司;乐视、优酷、土豆等视频网站的电影公司也相继成立。中国电影发展的现实表明,无论电影的生产营销模式还是消费模式,都不可避免地打上了网络时代的烙印——京东、百度的各类电影众筹产品相继推出,众筹电影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大圣归来》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同时,互联网的发展也对传统电影公司形成了冲击。面对电影市场生态的变化,传统电影亟待重新定位和策略调整,寻求与互联网合作或尝试多元化经营。
随着中国电影的快速发展,尽管市场上涌现了一些口碑与票房双赢的“良心制作”,但总体来说,国产影片质量参差不齐,仍然存在艺术风格同质化严重、制作粗糙的通病。不少观众认为,在粉丝电影的时代,许多影片都属于因急功近利而堆砌元素的“快餐式作品”。从一些内容高度相似的青春片,到由热门综艺节目改编的电影,都是依靠原作的粉丝基础吸引了大量票房,却因没有优质的剧情支撑而引来骂声。
(摘编自鲁元珍《中国电影:大喜之虑》,2015年10月8日《光明日报》)
材料二:
(一)2009-2015年全国电影票房和观影人次统计图

(二)2017年第2季度中国电影观众调查表
2017年Q2中国电影观众喜欢影片类型分布

2017年Q2中国电影观众喜欢电影片种分布

材料三:
五年来,全国银幕数量不断增长,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共有银幕数量41179块,是2012年的2.14倍,超越美国成为了银幕拥有数最多的国家。2017年3月,我国银幕达到44489块,超过整个北美地区,成为全球市场容量最大的电影市场;目前全国银幕数已接近4.8万块,稳居全球首位。
五年间,国产影片不断发力,吸引大批观众走进影院,也在与进口片尤其是好莱坞影片的抗衡中逐渐取得了主动权。2016年全国457.12亿的票房中,国产影片占据58.33%的市场份额,力压进口片。
自2012年以来,中国电影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青年导演、演员、电影技术人员等,在这批“中国电影新力量”的推动下,中国电影市场出现了一股新鲜的风潮,不同类型风格的影片接连出现,让观众目不暇接。
2017年,刚刚过去不久的暑期档中,吴京自导自演的《战狼2》一举拿下近56.8亿票房,从《美人鱼》手中接过了中国电影票房的桂冠。票房并不能决定影片的一切,但是不得不承认,高票房的背后,是观众对国产影片认可度的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电影产业的迅猛发展,产业的孵化功能全面凸显,新导演、新编剧、新电影技术专家等全方位的电影人才不断涌现。这离不开电影行业内各种新人扶持计划(例如:电影剧本孵化计划、电影局选派数批青年电影人奔赴好莱坞培训等)的支持,也得益于不断拓展的市场促使整个产业的升级换代。
(摘编自《“中国电影新力量”异军突起产业孵化多方面多层次人才》)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我国经济的稳步增长和居民文化消费需求的普遍增强,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电影产业的繁荣发展,电影已在人们消费支出中居于主要位置。
B.阿里巴巴、百度、乐视以及优酷、土豆等互联网公司陆续进军影视业,互联网在为电影发展提供机遇的同时,也给传统电影公司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C.由材料二可知,2015年中国电影市场进入了新的高速增长期,9月初全国票房已经达到300亿元,超过了2014年全年票房的总和。
D.从2012年到2017年间,我国电影银幕总数持续增长,2017年3月我国已成为全世界市场容量最大的电影市场,拥有银幕数44489块。
【小题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当前我国的电影市场不仅为民众提供着精神文化食粮,而且还传播着中华优秀文化,这对世界电影格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B.在2017年第2季度中国电影观众喜欢的影片方面,进口片位居第一,超过国产片近4个百分点,而动作片成为电影观众最喜爱的类型,其次是喜剧片。
C.我国电影发展与网络时代的联系日益密切,京东、百度成功推出的电影众筹产品《大圣归来》,表明众筹电影已进入人们的视野。
D.目前我国银幕数超越美国而稳居全球首位,五年来国产影片在与进口片的抗衡中也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国产影片的票房收入已超越进口片。
E. 2017年暑期档中,导演吴京自导自演的《战狼2》夺得了中国电影票房的桂冠,从中可见观众对国产影片认可度的提高。
【小题3】目前我国电影行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如何才能促进电影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蒲公英的歌唱
教育局来信了。
老周拿着那个印着火红大字的牛皮纸信封,如拿着一颗不知道该怎么拆卸的炸弹。作为一个外来民工子弟学校的校长,他从来没有遭遇到如此隆重的事情。此前,教育局要找他,都是一个电话,内容大多是让他协助调查邻校的打架事件或卖花团伙招未成年人上街行骗等事情。或者,就是严斥他那只有半个篮球场的校园体育设施不达标……
他硬着头皮打开信封,以最坏的打算读完那份短短的信。信上说:六一儿童节将至,请贵校组织节目,参加区上的文艺调演。
犹如大牢里的死刑犯,原以为接到的执行判决居然是无罪释放,差点没跳起来。他把信反复读了几遍,确信不是自己眼花了,一颗兴奋的眼泪终于夺眶而出。
光高兴没用,当务之急,是得去找老师,弄出个好的节目,才不辜负上级。
他赶紧进城到艺术馆,想去请那里的老师们帮忙。老师们都很忙,一听说连三百元一小时的课时费都交不起,而且还要坐两路公交再转火三轮才能到达他的学校,于是果断地拒绝了。整整一天,他得到的结果都一样,不同的只是有人听他说完而有人只听他说了一半或更少。
晚上,错过末班车的老周走在雨后的大街上,心情像他的影子一样绝望。就在他不知道该向谁说说委曲的时候,从远处桥洞下传来一阵凄凉的吉它声,那声音如泣如诉,令他忍不住走了过去,看见琴声起处,一个犀利哥样的长发男人蹲在桥墩旁,脚边乱七八糟地躺着一堆酒瓶。
他小心地走过去,那人也只当他是一阵风,没有理会,继续弹着吉它并唱起歌,那歌是老周从没听过的,讲的是一个失去女儿的父亲在大地上流浪却再也找不到那个可爱的小天使。老周也是一个女儿的爸爸,特别能引起共鸣,听着听着,不觉已是泪流满面。
因着这几滴泪,他们接上话来,并一直聊了起来,到天明时,老周已大体明白对方是个音乐家,因为女儿得了脑癌不治身亡而痛不欲生,四处漂泊地想挣脱痛苦,而且,老周还知道并坚信,这是天可怜他,给他送来了排练节目的老师。
他扛着老天送来的老师回到学校,等了一整天,老师才醒,虽然说话依旧有些颠三倒四,但大至能明白老周的请求,于是爽快地答应了。几天后,写出了一首歌曲,歌词大意是讲一个不知道父母是谁的蒲公英在星空下寻找人生的答案,并且发出为什么只有美丽的鲜花才有明天的感叹。但最终,蒲公英看到普照的阳光,并寻找到生命的意义,它落地生根,开枝散叶,长成一株美丽的生命。
老周很喜欢这首歌,曲调很美,歌词的意境与学校孩子们的心境相契合,当然,最令他喜欢的还是蒲公英的结局。
没有伴奏,音乐家为他们设计了无伴奏童声合唱。经过几天的排练,杂乱失控的声音,便被天籁般流畅和谐的演唱所代替。仓库改造的学校,有史以来第一次传出了悠扬的歌声。为了配得起这歌声,老周花血本为孩子们订制了一套城里孩子们穿的校服.,浅蓝的裙子白色的衬衣,把小家伙们包装得鲜亮整齐。为此,他推迟了给老师们发工资,但老师们并没像以往那样不高兴,纷纷说,这事,值得支持。
演出那天,一个跑野的家长开着他的金杯车把孩子们送到演出的剧场门口,音乐家也破天荒理了发,换了身干净的衣服,帅气地坐在副驾驶座上。看着二十几天的辛苦终于结出了果实,老周脸红红的,眼亮亮的,微笑着,一语不发。
当老周走进剧场去签到时,负责签到的张科长很困惑地问:你们怎么来了?
“我们收到通知来的。”老周既兴奋,又有些惴惴不安地递上通知。
科长把通知捻过来,像检验伪钞一般仔细看了一遍,然后一拍脑门说:“发错了,这是谁干的?明明是通知你们限期关闭学校,怎么装成文艺调演通知了?这不是乱弹琴吗?”老周像被太阳晒过的泡泡糖,软揿她飘了回去。他不知道该怎么向孩子们解释这次不知是自己还是别人犯的错误,他觉得这比让他结束办了多年但终于还是没修成正果的学校更让他难过。
远处飘来一阵蒲公英的吟唱,那是他的孩子们在做最后一次练习,周围路过的人们都感叹:这歌真好听啊!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以“教育局来信了”开篇,看似突兀,实则颇具匠心:不仅交待了事件的起因,还起到了吸引读者的效果。
B.借老周找老师碰壁的遭遇,作者呼吁全社会关注弱势群体,给弱势群体更多的支持。
C.“一拍脑门”这一细节描写,形象地表现出科长在认真检查通知单发现自己工作的疏忽与失误后的尴尬与歉疚。
D.小说有多处精彩的比喻,如“老周像被太阳晒过的泡泡糖,软软地飘了回去”“一个犀利哥样的长发男人”等。
【小题2】小说标题有何意蕴?请简要概括。
【小题3】有人说小说的结局设计得很成功,你同意吗?请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最想再看济南的泉

谢大光

①都知道济南有三大名胜: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和山、湖比起来,泉最不起眼,可济南还是叫了“泉城”。刘鹗写《老残游记》时,尚未见到“泉城”的称呼,留下“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名句,“泉城”已是呼之欲出了。  

②济南的泉比济南的城古老多了,两千七百年前,齐鲁会盟于泺水,就是今天的趵突泉。大人物会见谈大事,常要郑重地勒石为记,殊不知石边的泉水已默默地在那里流淌了亿万斯年。那时,历史在意的是诸侯霸业,不起眼的泉水只有和霸业连在一起,才得以载入史册。到今天你再看,当年那些大人物的千秋霸业都哪儿去了呢?泉水依旧冒得欢。  

③据说济南城区的泉,单是有名的就有二百多,没名的更无计其数。也怪,泉水到了济南格外恣肆,大泉小泉自由自在流淌,你呀我呀碰到一起汇成了河渠,汇成河渠的泉水更得意了,成群结队,走街穿巷,闪过树丛,溜进人家,挟着满城的活力聚到城北,就成了大明湖。济南城啊,坐落在澄明清泠的泉群中间,分明是个幸运的婴儿,在泉水的簇拥呵护下慢慢长大。泉水生来和人最亲,冬暖夏凉,可着人心。济南人最感念泉水的好,“泉城”的美称就该在百姓中间口口相传叫起来。泉城,泉城,泉和城在了一起,不就是泉和人在一起嘛。

④“轰轰下泄,澎湃万状”的黑虎泉,泉水是那么旺,打水的人排着队,聊着天,不紧不慢,边说边笑着就把水打好了。过日子细致的人不怕麻烦,把吊桶顺着池边系下,特意到黑虎的口边取水,图个鲜灵吧。一位老大娘,用小行李车拖着刚打上来的四大瓶水,前边还有一只小狗也在使劲,问起来,就住在附近,每天风雨无阻来两趟,打的泉水够一家人吃了,说着,乐呵呵地走了。顺着大娘的背影隔河望去,水岸参差,柳荫成烟,对面又是一道风景:九女、白石两泉相邻,雪白的天然石拢在护城河内,将泉眼隔成一道水湾,大白石上或蹲或坐或立,满是乘凉的人。这么多的人聚在一起,若是在商场早就闹得个沸反盈天了,这里却是一派安宁。一对小夫妻带着孩子赤脚戏水,一家三口望着水中的影子笑,直笑到了心里去;三三两两的女学生歪着头摆弄手机,心思不知漫游到了哪里,长发垂下来拂着水面。人多泉愈静,泉静人自静,泉水的气息陶冶着性子,人在泉边怡然成一株柳,萧散,自适,看着舒服。

⑤若是想看街巷里的泉水,就跟着半大小子跑吧。男孩子坐不住,泉水跑,他也跑,泉水和孩子比着赛跑,看谁先到大明湖。一路跑,一路加入新的泉友,跑到芙蓉街,就有芙蓉泉,跑到王府池子,就有濯缨泉,这里地势开阔,泉水戏得欢,天然聚成一处游泳池,曲巷藏幽,杨柳叠翠,好一个休闲去处。下去扑腾一阵,孩子累了,泉水还要接着跑,过了起凤桥,悠然荡出一条水巷,水巷边的起凤桥街窄窄的,着一处起凤泉,泉在街边人家院子里,主人姓张。张先生抱着孙子讲述起凤泉的沧桑,像历数家人的悲欢离合。这起凤泉至少是前清时先祖留下的,泉池四周围有精致的护栏,护栏上雕刻着八仙手中的八件法器,称为隐八仙。就因这隐八仙,“破四旧”时石栏被砸烂,泉眼遭填埋,家也被抄得七零八落。总是念着有重见泉水的一天,张先生和家人偷偷把护栏的底座挖出藏了起来。这不,重修好的泉池,石栏的材质上下呈新旧两种颜色,当中一道线清晰地标出历史的断痕。  

⑥济南的泉水,我最想一看再看的,还是趵突泉。说来惭愧,几次到趵突泉都来去匆匆,白天人多景也杂,眼在心不在的,趁晚上月色好,约两位年轻朋友闯了去,园子里倒像另一个世界。小径上空空落落,两旁高大的槐树柳树黑魆魆像庙里的护法神,白日里火焰般耀眼的石榴花只留着星星点点,园子里的沧园、白雪楼、尚志堂……在暗夜中隐隐约约退成了背景,此刻,满园的光彩,满园的生气,都拢聚在三股晶莹的泉水上。只见波光粼粼的泉池中,三朵泉头齐齐涌起尺把高,在空中翻卷成巨大的水轮,落下,涌起,落下,涌起,一刻不停,活像一群小精灵嬉闹着从水下钻出。我们站在来鹤桥上看呆了,久久没有言语。廊下的茶围已满,茶室的人便在桥上安了张桌子。我们落座喝茶说着闲话,话题有一搭没一搭越说越疏,目光不由 得又转向了泉。  

⑦月光透过树梢照在水面上,漫起一层雾气,两廊的茶客陆续散去了,夜已深,万籁俱寂,泉声这时才听得真切,哱—噗,哱—噗,轻轻的,缓缓的,从容不迫。静静凝望,久久倾听,听着听着,人会感觉灵魂出窍,心随泉的魂魄游走,仿佛看见泉水在山间诞生,地下成长,黑暗中奔突、寻找,积蓄着力量,石隙间挫磨、淘滤,砥砺着品行,一旦遇到些微光亮,便全力突出地面,奔向光明。人们看到喷涌而出的泉花,赞美泉水的高洁,可曾知道在人所不见的地方,泉水有过怎样的隐忍,委曲?有道是百炼成钢,对于泉水,应该是百折成泉吧。身处低微不改凌云之志,泉水堪为人师。  

⑧先哲有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善有上下,水岂能无?雨雪泉瀑,水有百态;江河湖海,水有百性。依我看,这济南的泉,夏盈不溢,冬瘦不枯,远可观,近可饮,众宜欢,独宜思,动静有度,冷暖怡人,不正是水的上上之品吗?

⑨上善若水。上水唯泉。济南的泉水,当得这八个字。

【小题1】分析第③段画线句语言运用的特点。
【小题2】赏析⑤段画线句中“养”字的妙处。
【小题3】作者不写白天的趵突泉而着力描写夜晚的趵突泉,请探究作者这样行文的意图。
【小题4】对本文标题“最想再看济南的泉”做出评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关于“浙学”与“浙东浙西学派”的理论内涵、基本精神与当代价值等问题,一直为探讨浙江思想文化史的学者所关注,然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事实上,浙江文化史上虽然有浙东、浙西之分,但仅仅一江之隔,是不可能也不应该从文化上将其截然隔开或对立起来的。在浙江学术史上,浙东、浙西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关系害切、互相影响。如明末以刘宗周为首的蕺山学派属于浙东之学,但蕺山弟子中却有好几位浙西学者,其著名者如陈确属于浙东王学,而张履祥、吕留良则属浙西朱学。

(摘自吴光(“浙学"的时代价值》,有删改)

材料二:

在思想学术史上第一次对“浙学"进行较系统的植理、描述的是《宋元学案》。虽然《宋元学案》的作者黄宗羲在该书中十分了解朱熹对“浙学"的批判否定态度,但是大概由于自宋以后围绕“浙学”的言说环境退渐起了变化,以至在《宋元学案》里,这种语境已发生了明显的转换,即由先前对“浙学”的贬低、否定转而为颂扬、肯定。所以尽管《宋元学案》里对“浙学”概念内容的理解基本上是与朱熹-致的,但是范围却更宽了一些,而且显然对“浙学"采取了同情、肯定的态度。它对“浙学”的兴起、演变及其内在的“学统”等都作了生动的解说,从而第一次在中国的思想学术史这一大的话语背景下展示了“浙学"的一个基本面貌。

(摘自朱晓鹏《浙学刍议》,有删改)

材料三:

学者称程朱为理学,陆王为心学,吕、陈、叶为实学。由于程朱陆王(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阳明)多谈心性义理,吕、陈、叶(吕祖谦、陈傅良、叶适)多谈事功实学,学者遂称程朱陆王为性理之学,吕、陈、叶为事功之学。此是大概言之,若细究则缝隙颇多。其实,宋元明清儒家,一般言心性义理必言事功,言事功必说心性义理:其言虽有轻重缓急、先后次序之分,其效果亦有远近高下之异,然其合心性与事功为一之宗旨却一致。如果把心性之学与事功实学人为加以割裂,非此即彼,造成对立,则难以窥宋元明清儒学之真相。而作为宋元明清儒学重要组成部分的“浙学”,其追求心性义理与事功实学之统一的宗旨是一致的。若考察浙学人物的具体行述就会发现,无论是倾向事功实学的吕祖谦等人,还是倾向于朱子理学的金履祥等人,抑或是倾向于心学的王阳明等人,他们所讲、所行不外乎正君心、论国是、上策论、辩王霸、讲义利、分夷夏、明出处、治州县(具体包括治盗、练兵、税、钱、粮、河道、水利、社仓等),以实行经济事功;不外乎办学校、兴救化,即通过书院讲学、讲会、科举、家规、乡约、社仓、义学、社学、家礼等方式推进儒学的社会化,使儒学上达为国家的主流思想,下流为一般的社会观念,并内化为人的良知心性。

(摘自王锟《整体主义视域中的浙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中有关“浙学"的论述,不恰当的项是
A.浙江学术史上虽有浙东、浙西之分,但两派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影响的。
B.朱熹对“浙学”持批判否定的态度,这一态度并未被宋以后的学者继承,但朱熹对“浙学”的影响不容忽视。
C.《宋元学案》对“浙学"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且书中对“浙学"概念内容的理解与朱嘉的理解大相径庭。
D.作为宋元明清儒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浙学”不仅追求“心性义理”,还追求"事功实学”,秉持合心性与事功为一的宗旨。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浙学”的内涵、基本精神与价值,虽然历代学者十分关注,但未能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
B.宋元明清儒学家对心性义理和事功的说法虽略有不同,效果也有不同,但一般能将两者结合起来理解。
C.《宋元学案》里对“浙学"作了生动的解说,从而第一次在中国的思想学术史上展示了“浙学"的基风貌。
D.一些学者称程朱陆王的学说为性理之学,吕、陈、叶的学说为事功之学,材料中对这一观点持肯定的态度。
【小题3】“浙学”在追求“心性义理”与“事功实学”上,达到同一宗旨的途径是什么?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碗一碗的山风

八月的阳光炙热难当,直射在他裸露的肌肤上。他裸露的肌肤黝黑黝黑,消瘦的脸颊和这大山的峭壁一样陡峭又刚毅。他沿着一条鸡肠般蜿蜒的山路翻过了好几道山梁,再翻过两道山梁就可以看到去县城的中巴了。一阵琅琅的读书声吸引了他,声音是从山腰的土砖屋里传来的。他擦了一把汗,循着读书声,向土砖屋走去。

这是两间用黄土和杉树皮盖的平房。伴着两声狗吠,一个6岁大的女孩跑了出来,羊角辫在她的肩膀上活蹦乱跳。

“要歇脚吗?”女孩好奇地看着他,两眼水汪汪的。

我就是走累了,坐一会就走。”他有些气喘吁吁,“刚刚是你在读书吗?真好听。”

“哦,是的。那你坐这吧。”女孩搬来一张用毛竹编成的板凳。

他坐了下去,他走了十几里山路,实在太累了。他问:“你爹娘呢?”

哦。我爹去山里伐木了。很晚才回来,也有可能在山里住一晚,明天才回来。我娘去很远的地方打工了……哦,不,我娘是跟别人跑了,再也不会回来了,山里太穷、太苦……是我的老太爷告诉我的……爹说了,现在山里请了个好老师,爹要多赚些钱,等开学时送我去读书。爹还说了,以后要对老师好,毕竟请个好老师来山里不容易。爹还说将来读很多很多的书,就可以到北京去,还可以到更远的地方去,更远的地方还可以看到娘呢。”女孩说这话的时侯,眼里充满了读书的渴望。

“你一个人在家,不害怕吗?”他有些为她担忧。

“我,不怕啊。家里有大黄陪我啊。还有我的书陪着我啊。”女孩拍了拍大黄狗的头进屋拿来了她的书,递给他看,“这是我爹上次去县城的时候,从书摊里买来的。”

他把书翻了翻。这是一本漫画《阿童木》,有些旧了,书皮泛黄,但书页很整洁。“这本书你都会读了吗?谁教你的啊?”

“是爹教的,爹上过小学五年级,认识很多字,还会讲很多很多故事。”

“为什么你爹读了五年级就不读书了呢?”

“爹读完五年级,山里的老师调到县城去了,后来山里再也没有请到老师。或者请到了,但从未待一年就又走了。”女孩说话时,脸上掠过一丝茫然,但很快又高兴了起来,“这本书,我要把它背熟。等到开学那天,我要背给老师听,老师一定会很高兴的。”

“你怎么知道老师一定会很高兴呢?”他诧异,好奇。

“是山对面的小胖说的,他说,要是背书给老师听,老师不但高兴,还会奖励一颗糖呢!”女孩眼睛瞪得大大的,好像看到了一颗甜蜜的糖,甜到心里去了。

“你认识老师吗?”

“不认识,我从来没有去过学校。爹每天出去做事,我要留下来看家。”女孩顿了顿,说,“你认识老师吗?”

“认识啊。”

“你和我说说老师的模样吧,他爱笑吗?真的喜欢人背书给他听吗?”

“是的。他爱笑。他喜欢人背书给他听。可他不是个好老师,他经常想着离开山里。他不够称职,不把山里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他想了想,“不过他以后会成为一个好老师的。”

“我不许你说老师的坏话。老师就是好老师。”女孩有些生气。

“如果,下学期,你没有见到老师,你会恨老师吗?”

女孩笑了:“不会啊,我爹说,不能因为山里穷,让老师跟着我们也穷一辈子。你怎么这样问我呢?”女孩觉得奇怪,心里不安起来。

他低下头,沉默了很久:“能给我一碗水喝吗?”

“当然可以。山里再穷,山泉水还是有的。”女孩回屋端水那会,起山风了,树木哗啦啦地抖动着。

女孩把水端到他的手里:“听到了吗,山岚里有一碗一碗的山风。”

“一碗一碗的山风,谁告诉你的?”

“我爹说的啊。每读懂一本书,就是一碗山风,一碗一碗的山风连在一起,就连成了一条通往山外的路,有力量的路,路上会有金凤凰飞过。如果一碗一碗的山风散开了,那就不再有力量了,永远也飞不出大山。”女孩眼里亮着光,“爹还说,要是山里人都富裕了,大家都会像一碗一碗的山风一样,飞出大山去,不再回来了。”

他端起女孩端给他的那碗水,就着山风,一饮而尽。他起身告辞,转过身,从怀里掏出一张盖有县教育局大印的调令,使劲一扯,调令就像雪花片一样,散了一地。

调令里写着:兹有盘国珍,因为长期在山区从事教育工作,患上风湿、腰肌损伤等多种疾病,且教学成绩突出,经县教育局研究决定,特批准为国家正式教师,同时调入县二完小继续从教。

他朝山岚里的学校走去,走进了山风里。一碗一碗的山风连在了一起,让他充满了力量!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女孩见到陌生的“他”毫无防备之心,老师离开,孩子不恨老师,这些反映了山里的民风淳朴。
B.“女孩觉得奇怪,心里不安起来”一句表明,女孩已经明显意识到面前这个人就是自己的老师。
C.小说中女孩的父亲虽然没有正式出场,但正是有了这样一个人物,情节才得以一步步向前发展,小说的主题才得以进一步揭示。
D.小说在塑造女孩形象时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
【小题2】小说以“一碗一碗的山风”为题,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倒数第二段调令的内容可以删去,这也并不影响小说的主题表达。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