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岁月在墙角剥落月日

杨崇德

父亲在过完他七十八岁的生日之后,记忆力一落千丈。我的弟弟哲娃打电话对我说,如果你有时间,回来看看父亲,他已经不认识人了。他时常把我当成是你,可一摸到我脖子时,他就说,你不是叫花子,叫花子这里有块疤!

我听了这话,眼泪都出来了。

我请了一个星期假。我回到了我的山村老家。那天太阳亮晃晃的,我满头大汗进了屋。弟弟不在。莲花和鼻涕虫也不在。我问:“爹呢?”弟媳妇说:“他要跟哲娃上山,哲娃不要他去。他现在应该在仓屋场那边。他认不到人了。”

仓屋场是我们村生产队时期的仓屋,旁边有一大块水泥晒谷坪。小时候,那里是我最快乐的地方,也是我最难忘的地方。我们一帮子人爬的爬楼,翻的翻筋斗,跳的跳,唱的唱,打枪的打枪。我的弟弟哲娃,那时还小,也跟在我屁股后面乱跳。我喊了几句,把右手变成一把手枪,对准我弟弟,就是一枪。我弟弟没有倒。我一巴掌打过去,他倒了。哇哇大叫。不巧的是,父亲正好从山上下来,扛着一截树,从仓屋场路过。我看到形势不妙,立刻爬到屋梁上。父亲抽出背上别的那把柴刀,对着仓屋柱子使劲地敲。慌忙间,我从屋檐上掉了下来。父亲还在发火,冲过来,举起手,准备打。父亲发现我脖子上有血,一把掀开我的衣襟,我脖颈被地上的石头切去一大块肉。我躲过一劫。但是,我脖颈上却留下一块永远的伤疤。

我提着鸡蛋糕,向仓屋场走去。远远的,我看到了父亲。他坐在地上,手里扶着一根棍子。我叫了一声“爹……”

父亲的耳朵还算可以。我喊到第三声时,他转过头来,看着我。我走过去,掏出一个鸡蛋糕给他。他没有接。

我蹲下去,翻开我的衣襟,然后抓着父亲的手,去摸我脖颈后面那块隆起的伤疤。父亲眼睛眨了几下,说:“是叫花子吗?”

我把一个鸡蛋糕送到父亲嘴边。他笑起来了。他用他那两颗不规则的门牙,慢慢地啃嚼。

父亲在那个时候终于有了记忆。他似乎沉浸在幸福之中,像个孩子。我不知道,人为什么老到一定程度,就会可爱得像个孩子。

我给父亲一张面额很大的钞票,他接过去,放在眼前眯了眯,然后笑嘻嘻地放进他的棉衣口袋里。最后还按了一按。

我拉着父亲的手,准备回家。这时,旁边跳出来一只小青蛙。父亲变得更加有趣了。他挣开我的手,蹲下去,窝着手掌,去罩那只青蛙。我说:“爹,我们回去吧!”

父亲昂起头,看着我。很久,他说了一句:“你是哪个?”

我说:“爹,我是叫花子。”

父亲说:“你是灰子?”

我说:“爹,我是叫花子!”

父亲说:“你是有贵?”

我急忙蹲下去,翻开我的衣襟,抓起父亲的手,去摸我脖颈后面那个伤疤。父亲认出我来了。父亲说:“你是叫花子吧,只有我们叫花子,这地方才有这么大一个疤。”

我说:“爹,我是叫花子。我们回家去吧。”

我扶着父亲,迎着亮晃晃的太阳回家。

父亲的记忆力真的不行了。在我陪伴他的五天时间里,父亲对我忽然亲近,忽然冷落,忽然恐慌。我只有通过不断地让他摸我脖颈后面那块伤疤,来唤醒他对我的记忆。

父亲真的像个孩子,他完全没有以前那种威严,那种不与人轻易闲聊的个性了。我让父亲好好地摸了一阵我那块伤疤,然后,我和父亲就在屋当头的墙角边,玩起了“摆家家”“打山棋”。我们还做了两根钓竿,一起来到田埂上钓青蛙。父亲变得很高兴,像个孩子,更像我儿时候的弟弟哲娃。

弟弟说:“你请了几天假?快到了吧?”

我说:“今天是第六天,我明天就走。今天我和父亲再去钓一餐青蛙回来。”

弟弟说:“他过一会儿,又认不到你了。”

我说:“不会的,他只要摸一下我脖颈上的疤,他就知道我是叫花子了。”

又到了月收残暑的时候。昨天晚上,我弟弟打电话告诉我说,父亲几次不吃饭,他让他摸了一下他的脖颈,他以为是我,马上就吃饭了。

我问弟弟:“他怎么知道是我呢。”

弟弟说:“这段时间,我一直给别人扛树,扛了一个多月,肩膀上有一层厚厚的茧。爹以为是伤疤。”

(选自2015年第11期《小说选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得知父亲开始不认得人的时候,“我”从城里专程回到乡下,可以看出生活在城市中的“我”忙于工作很少回到农村老家。
B.父亲接过“我”给他的大额钞票,放在眼前眯了眯,又笑嘻嘻地放进口袋里,最后还按了一按,此句用到了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
C.作者详细描写“我”的伤疤的由来,主要是为了表现“我”和弟弟之间的兄弟情意以及“我”对父亲的怨恨。
D.小说以第一人称“我”来写,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这同时也拉近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便于抒发情感,显得自然真实。
【小题2】小说写到了小时候“我”和弟弟哲娃在仓屋场玩耍的情景,从故事情节的叙述方式来看,这属于哪一种?请简要分析。
【小题3】通读全文,该如何理解小说中的“我的伤疤”?请结合文意来谈。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12 05:56: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妈妈手上的花瓶

苏丽梅

高考成绩揭晓了。

男孩垂头丧气地走进家门,母亲正擦拭桌子,看到男孩脸上阴暗的表情,母亲把抹布扔一边,搭着男孩的肩走进屋,示意男孩在沙发上坐下。母亲小心翼翼地问道:“成绩怎么样?”

“妈,我没考上,我…”男孩话没说完,眼泪却从眼眶里涌了出来,滴落在沙发上。

“没事没事,没考上就没考上,咱明年再读一年,啊?”母亲说。

“我不想复习了妈,太艰辛了,我觉得自己不是考学的料。”

不急着做决定,假期还长呢。”

第二天,母亲上班之前,敲开了男孩房间的门。母亲对男孩嘱咐道:“孩子,妈妈上班去了锅里有豆浆,冰箱里有蛋糕,你待会起来吃。”男孩“嗯”了一声,转身又睡了过去。

母亲下班时,男孩的脸色更加阴郁:“妈,他们都考上了。

“考上就考上,没事的。”母亲知道,他们是指男孩一块玩的伙伴们一强强和巍巍。平时三人一起上学,一起打球,还相约考取同一所大学。如今,他的伙伴们同时考上了,只有他没考上。母亲知道这消息对儿子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劝慰未必有用,只是用力按了按儿子的胳膊。

第三天中午,母亲下班回来,放下包就直接来到厨房准备做饭,一眼瞥见锅里的早点,原封未动。母亲看了,心略嶝了一下,她推开男孩的房间门,里面根本没人。

母亲告诚自己不能慌,她拿起手机给男孩打电话,电话没有人接;她又打电话给孩子外地的父亲,他也没有收到孩子的信息;于是她一边给强强、巍巍打电话,一边决定自己出去找一找孩子。同学们也没有男孩的消息,但是给她提供了几个男孩可能去的地址。

母亲稳下心神决定先去篮球场,她在篮球场里转了一圏,并没有找到男孩,又继续去网吧寻找,几个小时后,她在网吧里找到了正在打游戏的儿子。

男孩已经累得头晕眼花,一眼看到母亲,先是低下了头,嗫嚅道:“妈,你下午没上班?”

“我这两天调休,正好陪你散散心,明天我带你去个地方。

男孩“嗯”了一声,带着不安和好奇跟着母亲回家了。

转过天来,母亲带男孩来到一家“陶陶吧”,男孩从没来过这种地方,好奇地看着周围的人专注地做陶瓷,那个老板模样的人似乎在等待他们,径直带他们来到一架机器前,顺手拿给男孩一块泥巴,说:“会捏泥吗,小伙子?”男孩平时很擅长做手工的,他轻视地笑了一下,用劲捏了捏泥巴,可泥巴瞬间粘在了他手上,他放松了手劲轻轻揉搓,却也不起什么作用。母亲似乎也不在行,建议儿子说:“不然把泥巴放在板上揉?”她看出男孩有些小恼火,微笑着接了一下他的手臂。

男孩沉下心来了,他琢磨出来捏泥力道是个关键,几番捣鼓,终于把泥巴捏得可以拉坯了。

老板问他想做什么,他脱口说想做一个花瓶送给妈妈,母亲有些吃惊脸也有些红,老板开始示范:先把一块泥巴固定在转盘中心,然后打开电闸使转盘转动,在这同时耐心细致地塑造花瓶的形。男孩这次不敢掉以轻心,仔细观摩着老板的动作…

制作要领了然于心之后,男孩自信地把双手固定在转盘边沿,双手放在泥巴表面,轻轻往上提,转盘转起来了,母亲紧张地看着,感觉花瓶的形已经出现了,可就在这时,那团泥巴很不配合地飞了出去,落到了盘子里,功亏一畴。男孩儿泄气地甩了甩手,老板哈哈笑着说:“这没啥小伙子,还没有哪个顾客是一次做成的呢!”男孩看到母亲沉静的笑容,又把双手放到转盘上。

不知过了多久,当男孩把一个小巧的花瓶放到母亲面前时,母亲含着泪花喃喃地说:“谢谢儿子,你其实就是妈妈手中的花瓶。”

从陶吧出来,男孩认真地看着母亲说:“妈,我明年再复读一年吧。”母亲晃了晃手里的花瓶,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介绍了故事的起因:高考成绩揭晓了。“男孩脸上阴暗的表情”这一神态描写,既暗示了他高考失利,也写出人物失望难过的心情。
B.和男孩一块玩的伙伴们考取了同一所大学更加重了男孩的烦恼,这一情节设置使得故事增加了起伏波澜,也进一步推动了男孩去网吧的情节发展。
C.小说中男孩是个典型的高考落榜生形象,他因为考试失利而沮丧,又因为去网吧宣泄让母亲担心而惭愧,最后在陶吧制陶的过程中找回了信心。
D.小说情节简单,内涵深刻,对人物动作、语言、心理进行了描写,并注重通过紧张的气氛和人物性格冲突营造矛盾,表达鲜明主题,耐人寻味。
【小题2】小说中的母亲有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的结尾有怎样的效果?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同类题2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缅怀丰子恺老友
朱光替
子恺是受“四人帮”残酷迫害者之一,含冤去世已一年多了。他在我心中仍然活着,他是个令人难忘的人。
我认识子恺还在半个世纪之前。江浙战争把我在上海教书的一个学校打垮了,夏丐尊把我介绍到浙江上虞白马湖春晖中学教英文,那里同事的有夏丐尊、朱自清和丰子恺等人,我们课余闲暇时经常在一起吃酒聊天。我至今还记得子恺酒后面红耳赤,欣然微笑,一团和气的风度,这时他总爱拈一张纸乘兴作几笔漫画,画成就自己制成木刻,让我们传观,我们看到都各自欣赏,很少发议论,加评语。当时我们向往教育自由,为着实现自己的理想,不久就相继跑到上海去创办一所立达学园和一所开明书店,并筹办一个以中学生为对象的刊物《一般》。我们白手起家,经常欣然微笑消闲自在的子恺也积极参加筹备工作,我才看出他不只是个画家,而且也是肯实干的热心人。但是在繁忙中只要有片刻闲暇,我们还保持嚼豆腐干下酒谈天的老习惯,子恺也没有忘记他的漫画和木刻。我常用“清”“和”另个字来概括子恺的人品,但是他胸有城府,“和而不流”。他经常在欣然微笑,无论是对知心的朋友,对幼小的儿女,还是对自己的漫画和木刻,他老是那样浑然本色,无爱无嗔,既好静而又好动,没有一点世故气。他是弘一法师的徒弟,在人品和画品两方面都受到弘一的熏陶。我在白马湖时,弘一也偶尔来看望他。也曾一度随弘一持佛法吃素。抗日战争胜利后,弘一去世,子恺还不远千里由贵州跑到西川嘉定请马一浮为他的老师作传。当时我也在嘉定,乱离中久别重逢,他还是欣然一笑。我从此体会到他对老师情谊之深挚。解放后不久,他和我都当了政协委员,他每逢开会来京,相见仍是欣然微笑”可是最后一次他的健康和兴致都己不如从前,尽管我们两人是同年,他的“黄昏思想”已比我浓得多了。后来他和我一样受到“四人帮”的无情打击,他的受到人民喜爱的漫画被批判得体无完肤,现在重见天日,我这个后死者只有缅怀他在世时那种忠实于艺术和忠实于师友的风度,不禁有人往风微之感而已。
我先从子恺的人品谈起,因为他的画品就是他的人品的表现。一个人须是一个艺术家才能刨造出真正的艺术作品。子恺从顶至踵,浑身都是个艺术家。他的胸襟,他的言论笑貌,待人接物,无一不是艺术的,无一不是至爱深情的流露。他的漫画可分两类,一类是拈取前人诗词名句为题,例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指冷玉笙寒》《黄蜂频扑秋千素,有当时纤手香凝》之类;另一类是现实中有风趣的人物的剪影,例如《花生米不满足》《病车》《苏州人》之类。前一类不但有诗意而且有现实感,人是现代人,服装是现代的服装,情调也还是现代的情词;后一类不但直接来自现实生活,而且也有诗意和谐趣。两类画都是从纷纭世态中挑出人所熟知而却不注意的一鳞一爪,经过他一点染,便显出微妙隽永,令人一见不忘。他的这种画风可以说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妥帖结合。
子恺的文化教养是既广且深的。他早年学过西画,所以懂得解剖和透视。他到日本留过学,接触到日本的浮世画和日本文学,曾翻译过一些小说,晚年还译完《源氏物语》这样的巨著。不过形成他的人品和画品的主要还是中国的民族文化传统,他熟悉中国诗词,又从弘一学过书法,下过很久的功夫。他告诉过我,每逢画艺进展停滞,他就练写章草或魏碑,练上一段时期之后,再回头作画,画就有些长进,墨才“入纸”,用笔才既生动飞舞而又沉着稳健,不至好像飘浮在纸上。从子恺的例子我才开始懂得中国“诗画同源”和“书画同源”的道理。
子恺是近代中国的第一个漫画家和木刻家,他对画艺的功绩,将来历史会有公论。我所惋惜的是他的几十年的画稿已大半散失,仅存的只有青年书店印行的一部《子恺漫画选集》,现在在市上已不易找到。这部选集倒是选得很精,而且是由他本人进行木刻的,我希望关心漫画和木刻画的出版界领导能设法使这部选集再印出来,这不应该是件难事。
【小题1】(小题1)简要阐释画线处加引号的“欣然微笑”一词的表现作用。(5分)
【小题2】(小题2)为什么丰子恺每逢画艺进展停滞时则练章草或魏碑?这给你什么启示?(4分)
【小题3】(小题3)综观全文,简析概括朱光潜笔下的丰子恺形象的特点。(8分)
【小题4】(小题4)文章以“这不应该是件难事”戛然收尾,试结合全文,简析其中蕴含的作者的感情。(4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新华社北京12月27日电(记者李国利、张泉)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新闻发言人冉承其27日在北京宣布,北斗三号基本系统已完成建设,于当日开始提供全球服务。“这标志着北斗系统服务范围由区域扩展为全球,北斗系统正式迈入全球时代。”冉承其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

北斗系统是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与世界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共用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可在全球范围,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导航、授时服务。

2012年的今天,北斗系统面向亚太区域提供服务;6年后的今天,北斗系统面向全球开启服务。中国愿与世界各国共享北斗系统建设成果,北斗将以更强的功能、更优的性能,服务全球,造福人类。”冉承其说。

(摘编自2018年12月27日新华网)

材料二:

7年学飞机,9年造导弹,50年放卫星。对几次关键的人生转折,孙家栋说,“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我们为什么要这么搞呢?”谈及当时的决策,孙家栋解释说,“首先,卫星的数量可以少,我们集中精力为我们国家本土加上周边来服务,这是我们经济建设最需要的事情。步子相对迈得小一点,可以摸索更好的经验来推动我们这个事业的发展。”

近年来,北斗系统优先建设区域组网成功并提供优质服务,证明了这条道路的科学性。目前,日本、印度也纷纷采取此种建设方式,中国北斗系统的建设为世界开创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这样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的“务实”,在同事和下属的眼中,是搞科学该有的精神。“科研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不能求全求大,不能好高骛远,他说话慢吞吞的,但总能运筹帷幄,统领全局,是个睿智的老头。”中科院光电研究院研究员,北斗“女神”徐颖如是说。

孙家栋经历了中国航天的很多个第一。他是中国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是中国通信卫星、气象卫星、资源探测卫星、北斗导航卫星等第二代应用卫星的工程总师,是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在我国成功发射入轨的百余颗卫星中,孙家栋主持研制的多达30余颗。

(摘编自2018年12月29日央视网《“北斗之父”孙家栋:航天赤子心》)

材料三: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18年12月27日下午3时举行新闻发布会,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新闻发言人介绍北斗三号基本系统建成,提供全球服务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光明日报记者:请问我国北斗系统在短短一年内就完成了19颗卫星的发射组网,您觉得是靠什么实现的呢?谢谢。

新闻发言人:谈到靠什么实现,我想大家都知道,“两弹一星”精神是整个中国航天人继承和发扬的传统。我们北斗还有自己独创的北斗精神。在自主创新方面,从实施北斗系统的那一天开始,我们就坚持依靠中国自己的科技人员,来解决核心技术难题。同时,不受现有技术体制的限制,做了很多创新。在团结协作方面,我们做了什么?应该讲中国最大的优势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在北斗二号系统研发的时候是三万多家单位,一共是入万人,核心单位有三百多家。北斗三号系统研发的时候是十万人的队伍。千军万马一件事,我们是集中核心力量把我们的核心技术难题解决掉。在攻坚克难方面,我们碰到很多核心的技木难题,最后我们还是矢志不渝,终于解決了问题。在追求卓越方面,全体北斗人的目标就是永无止境、追求极致。正因为有这样一个目标,我们才能够把今天的北斗二号、北斗三号以及未来的卫星导航系统做得更好。所以,正是靠着我们坚强的北斗人,靠着我们坚强的团队,完成了这样的任务,今后我们依然会充满信心。

(摘编自2018年12月27日中国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斗三号基本系统的建成并开始提供全球服务,标志着北斗系统服务范围已扩展为全球,正式进入全球时代。
B.北斗系统是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可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导航、授时服务。
C.北斗系统的研发最初步子迈得小,其中原因之一是为探索更好的经验,来撬动整个北斗系统的发展。
D.中国北斗系统的建设为世界开创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日本、印度也采取这种方式建成了自己的导航系统。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斗系统由面向亚太区域提供服务到面向全球开启服务,用了整整六年的时间,即从2012年12月到2018年12月。
B.在同事和下属眼中,孙家栋是一个具有务实精神的科学家,也是一个运筹帷幄、统领全局的睿智的老头。
C.参加北斗系统研究的单位有几万家,研究人员多达十万,充分显示了中国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
D.由于北斗人的不断努力和创新,北斗三号克服了北斗二号的不足,实现了由全球组网到区域组网的完美跨越。
【小题3】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北斗精神”包含哪些内涵?给你怎样的启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客家源流
客家是如何形成的?从中原南迁的移民开始于什么时候?中原移民又与赣闽粤三省交界处的土著又有什么关系?客家与土著两种文化又是如何融合的?这些问题在历来的客家研究中都是众说纷纭,各执一词,存在着多种看法。
赣南师范学院教授万陆先生在《客家学概论》中,详细阐述了关于客家民系“源于整个古中原地区”的论点。在客家源流问题上,万陆先生与罗香林先生的主张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分歧的地方。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主张客家是汉族的一个独特的民系。分歧之处有两点:一是客家先民南迁的过程,二是关于中原的地理概念。
罗香林先生认为客家先民有五次大的迁移,而万陆先生认为大规模的迁移活动只有三次,后两次是客家先民后裔的迁移活动。万陆先生在《客家之源》的“客家先民的南迁”中写道:
按我们对客家概念的界定,客家先民应该是在西晋末“五胡乱华”后逐步南迁,最终定居赣闽粤三角地带的汉人。这一过程的下限,则只能断于客家民系的形成之际,具体地说,当在南宋末年蒙古兵大举南侵造成汉民大迁移之前,因此我们这里的论述只限于西晋末到南宋末这一区段大约900多年时间。其间,大规模的迁移行动主要有三次。
第一次在西晋之际,即“永嘉之乱”,“五胡十六国”时期,大约130多年。这一次的迁移,主要起于战乱。
第二次起于安史之乱至黄巢起义,即从唐玄宗至德元年至僖宗中和四年,大约在300年左右。
第三次在北宋末,金人攻陷开封,掳徽、钦二帝大举南侵,使中原汉人与先期到达长江南岸的汉人‘风声鹤唳’,继续往赣闽粤南迁,最终定居于此。时间于靖康之难起至伯颜大举南侵,大约150年左右。
总括以上,客家民系三次南迁遍及整个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北中国,因此实际上是中华文化所辖各区域文化的大融合,其主要是由北向南,由东向西,循水系、沿山势逐步推进。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南迁行动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站站,一程程,显示着历史的过程性,而正是这种过程性影响着客家形成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从万陆先生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出,他与罗香林先生的“五次大迁徙”的前三次大致是一致的,但是万陆先生对每一次的迁徙的开始和结束的时间描述得更具体一些,使读者更容易了解迁徙的历史时代。万陆先生之所以不赞成罗香林的发生于明清时期的第四、五次迁徙之说,是因为他主张客家先民南迁“只能断于客家民系的形成之际,具体地说当在南宋末年蒙古兵大举南侵造成汉民大迁移之前。”所以,他认为客家民系形成之后的客家迁徙与客家源头没有什么关系。也就是罗香林先生提出的第四次、第五次的迁徙,均发生于客家民系形成之后。
万陆先生和罗香林先生都主张,客家是汉人的后裔,但客家在迁移入客地后与当地土著是否融合又有不同的观点。罗香林先生的“纯正”说,不仅否认了与土著的融合关系,而且“与周边民系较少掺杂”,而万陆先生认为客家与土著关系密切。他说:“任何影响都是双方的,相互作用的,因此我们不能像以往一样,拒不承认畲瑶兄弟及其祖先对客家的影响,忽视这种影响对客家民系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客家源流问题上,万陆先生与罗香林先生的观点有分歧的地方,但他们都认同客家人是汉人的后裔。
B.按客家概念的界定,客家人是定居赣闽粤三角地带的汉人。
C.万陆先生认为客家先民在迁徙过程中经过的地域非常的广阔。
D.万陆先生与罗香林先生在包括“客家先民南迁的过程”“中原的地理概念”以及“客家人迁移入客地后与当地土著是否融合”等问题上都存在分歧。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代客家先民大规模的迁徙主要是因为受到了战乱的影响。
B.按万陆先生的观点,客家先民大规模的迁徙行动始于西晋末,止于南宋末。
C.客家先民在迁徙的过程中,受到不同地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多元的客家文化。
D.万陆先生否认了罗香林的“纯正”说,他认为客家先民在迁移入客地后与当地土著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所以客家人都不是纯正的汉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陆先生认为,明清时期客家的迁移是客家先民后裔的迁移行动,与客家源头没有什么关系。
B.万陆先生并不认同罗香林的第四、五次迁徙之说,他认为罗香林先生提出的第四次、第五次的迁徙,均发生于客家民系形成之后。
C.与罗香林先生相比,万陆先生对客家每一次的迁徙的开始和结束的时间描述得更具体一些,使读者更容易了解迁徙的历史时代,其观点也更具说服力。
D.罗香林先生认为,客家民系的形成没有受到当地土著的影响,所以客家人是纯正的汉人后裔。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英国脱欧:全球化由此逆转?
戴维·卡梅伦绝对想不到,一场原本只是走过场的全民公投,竟惹出了如此之大的风波。
当他在2013年1月承诺保守党内的反对派,将就英国是否留在欧盟这一问题举行全民公投时,对提案被否决的必然性是有充分信心的。的确,英国在货币和社会政策上向来独立于其他欧盟国家,有着漫长的“光荣孤立”历史,在外贸结构上对欧洲大陆也较少依赖。但它毕竟是凭借统一市场的加成才完成了上世纪80年代的经济复兴,受欧洲难民问题的冲击也较小。即使是从70年代历经3次尝试才“入欧”成功的波折看,贸然放弃在布鲁塞尔的席位也显得太过鲁莽。
但这一切真的发生了。1741万票对1614万票,领先3.8%,脱欧派胜出。
影响公投结果的不是卡梅伦内阁在舆论上做出的引导,而是从2013年1月到2016年6月,欧洲乃至全球范围内发生的一切。欧盟以及美国无力阻止俄罗斯合并克里米亚并介入乌克兰局势,明白地显示了欧洲对自身影响力的一贯认知和实际效用之间的差距。希腊债务危机历经诸多波折方达成妥协案,虽然没有直接影响到货币政策独立的英国,却使英国民众直观地感受到每年输入欧盟的巨额财政贡献正在被浪费。继希腊之后,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爱尔兰这四个国家的巨额赤字似乎也需要英国纳税人来贴补。其间还夹杂着“伊斯兰国”恐怖组织的崛起和遍布全欧、层出不穷的暴力恐怖主义活动——《查理周刊》,巴黎、布鲁塞尔……一切都在唤起英国人对11年前伦敦“7·7”爆炸案以及近年来屡屡发生的外来移民与本地居民冲突的负面记忆。他们对欧盟及其象征的全球化的未来不再抱有信心,同时更倾向于将目前的一切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归咎于留欧;如此一来,公投结果自是不言而喻。
一场发生在欧洲一角的政策性投票,在一夜之间引发了全球舆论的关注和震惊,背后是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始终未曾消散的全球普遍焦虑。俄罗斯自行其是的单边主义,美国的战略收缩倾向和极端保守派代言人特朗普的崛起,欧盟的虚弱和内部分裂,全球大国在应对叙利亚内战以及恐怖主义问题上的迟缓犹疑,都在加深一种印象:后“冷战”时代以加速全球化为核心的世界秩序在运转超过1/4个世纪之后,已经走到了总崩溃的边缘。壁垒正在重新竖起——这一点和1929年大萧条之后席卷全球的自利主义、孤立主义浪潮毫无二致——首先是在大洲和大洲之间,接着是在大洲内部,最后浸渐到国家本身。而人们被迫生活在这个碎片化的世界里,茫然无助。
我们可以用一万个理由来说服自己对此轻松置之:从公投结果出炉到英国实际脱欧之间还有整整两年的谈判时间,具体的技术问题在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磋商和妥协。英国在欧盟内部历来较强的独立性意味着脱欧造成的实际冲击并没有那么不可忍受。已经有上百万选民在网络发出倡议,要求举行“二次公投”、修正此前的决议。有望接替卡梅伦出任下一任首相的前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也为英国重回欧洲经济区,或组建独立的自贸区留出了口头上的回旋余地。
但这一切都不足以打消这个事件的象征性意义。作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传统强国、安理会五常之一和欧洲第二大经济体,英国诉诸脱欧的决定正在成为这个焦虑时代的风向标。自利主义和单边主义的国际行动将变得越来越频繁,关于“世界是平的”、普遍繁荣和均质社会到来的愿景正在迅速消融。若干年之后,我们或许会意识到在2016年6月24日,英国脱欧推倒了全球化进程逆转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暴风雨就要来了。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欧盟无力阻止俄罗斯介入乌克兰局势,说明欧洲对自身影响力的一贯认知和实际效用之间存在很大差距。
B.对于叙利亚难民问题意见上的分歧,让欧盟的实际领导者德国与素来关系密切的东欧新入盟国家陷入“冷战”。
C.英国脱欧公投在一夜之间引发了全球舆论的关注和震惊的背后是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本来已经消散的全球普遍焦虑。
D.前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也为英国重回欧洲经济区,或组建独立的自贸区留出了回旋余地。
E. 作者认为英国脱欧虽然是一个微小的时间,但是对全球化进程的逆转造成了影响。
【小题3】英国脱欧对国际社会将造成哪些影响?请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