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距地球五万光年的远方,在银河系的中心,一场延续了两万年的星际战争已接近尾声。来自太空的生命检测波束落到了亚洲大陆靠南一些的一点上,波束在地面上形成了一个约五千米的圆形。一所山村小学,正好位于检测波束圆形覆盖区的圆心上。

蓝84210号舰报告,目标编号500921473,发现生命!

一束纤细的四维波束从蓝84210号舰发射,穿过那所山村小学校舍的屋顶,以基本粒子的精度对学校里的十八个孩子进行扫描。孩子们的数字复制体成了地球人类的全部样本,他们凭着乡村教师传授的知识有惊无险地通过了文明测试——地球由此被确定存在3C级文明。

用于摧毁无文明星球的奇点炸弹,像一颗子弹一样擦过太阳的边缘,消失在茫茫太空的永恒之夜中。

“我们险些毁灭了一个碳基文明。”参议员长出一口气说。

“真是不可思议,在这么荒凉的地方竟会存在3C级文明!”

“天啊!这颗行星上的文明不是3C级,是5B级!”看着蓝84210号舰从一千光年之外发回的检测报告,参议员惊呼起来。

人类城市的摩天大楼群的影像在旗舰上方的太空中显现。

“他们已经开始使用核能,并用化学推进方式进入太空,甚至已登上了他们所在行星的卫星。”

“他们的基本特征是什么?”舰队统帅问。

“他们没有记忆遗传,所有记忆都是后天取得的。”

“那么,他们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是什么?”

“极其原始,也十分罕见。他们身体内有一种很薄的器官,这种器官在这个行星以氧氮为主的大气中振动时可产生声波,同时把要传输的信息调制到声波之中,接收方也用一种薄膜器官从声波中接收信息。”

“这种信息传输方式的速率是多大?”

“大约每秒1至10比特。”

“什么?!”旗舰上所有听到这话的人都大笑起来。

“真的是每秒1至10比特,我们开始也不相信,但反复核实过。”

“上尉,你是个白痴吗?”舰队统帅大怒,“你是想告诉我们,一个没有记忆遗传,相互间用声波进行信息交流,并且是以令人难以置信的每秒1至10比特的速率进行交流的物种,能创造出5B级文明?而且,这种文明是在没有任何外部高级文明培植的情况下自行进化的!”

“但,阁下,确实如此。”

“可是在这种状态下,这个物种根本不可能在每代之间积累和传递知识,而这是文明进化所必需的!”

“他们有一种个体,有一定数量,分布于这个种群的各个角落,这类个体充当两代生命体之间知识传递的媒介。”

“听起来像神话。”

“不,”参议员说,“在银河文明的太古时代,确实有过这个概念,但即使在那时也极其罕见,除了我们这些星系文明进化史的专业研究者,很少有人知道。”

“你是说那种在两代生命体之间传递知识的个体?”

“他们叫教师。”

“教——师?”

“一个早已消失的太古文明词汇,很生僻,在一般的古词汇数据库中都查不到。”

这时,从太阳系发回的全息影像焦距拉长,显示出蔚蓝色的地球在太空中缓缓转动。

最高执政官说:“在银河系联邦时代,独立进化的文明十分罕见,能进化到5B级的更是绝无仅有,我们应该让这个文明继续不受干扰地进化下去,对它的观察和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对太古文明的研究,对今天的银河文明也有启示。”

“那就把这颗恒星方圆一百光年的范围列为禁航区。”舰队统帅说。

“很遗憾,”最高执政官说,“如果没有高级文明的培植,他们还要在亚光速和三维时空中被禁铟两千年,至少还需一千年时间才能掌握和使用湮灭能量,两千年后才能通过多维时空进行通讯,至于通过趯空间跃迁进行宇宙航行,可能是五千年后的事了,至少要一万年,他们才具备加入银河系碳基文明大家庭的起码条件。”

参议员说:“文明的这种孤独进化,是银河系太古时代才有的事。”

最高执政官说:“那是一个让人向往的时代,一粒灰尘样的行星对先祖都是一个无限广阔的世界,在那绿色的海洋和紫色的草原上,先祖敬畏地面对群星……这感觉我们已丢失千万年了。”

“可我们现在又找回了它!”参议员指着地球的影像说,她那蓝色的晶莹球体上浮动着雪白的云纹,他觉得她真像一种来自他祖先星球海洋中的美丽的珍珠。

“宇宙的最不可理解之处在于它是可以理解的。”最高执政官说。

“宇宙的最可理解之处在于它是不可理解的。”参议员说。

(选自《乡村教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村庄的渺小之于地球的庞大、地球的孱弱之于外星人联盟能力的可怕,使人读来如朝菌之于晦朔,蟪蛄之于春秋,有涵泳孔子思想的感觉。
B.小说借科幻的笔法,跳到地球之外,从高、远、久的视角,审视人类;用地球以外的文明来阐述教师这个职业,新鲜、有趣、不做作。
C.小说假设外星人虽然发现了地球人,但是因为某些原因不打算干扰地球人的生活,而他们的技术远超过地球人,所以地球人发现不了他们的存在。
D.小说中的外星人拥有先进的文明,愿意保护地球这样相对落后的文明,但如果地球文明发展太慢,仍然可能被认为太过低等而被轻易毁灭。
【小题2】小说中最高执政官的最后一句话其实来自于爱因斯坦,而参议员的最后一句话“宇宙的最可理解之处在于它是不可理解的”读来恰恰与之相反。你如何理解参议员的话?请简要说明。
【小题3】刘慈欣是中国科幻小说界举足轻重的领军人物,他将中国科幻小说推上了世界的高度。有人说,刘慈欣的作品好,和科幻无关,和文学有关。你是否同意该观点?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9 02:54: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基础:一是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二是国家一体,即由国及国的宗法社会政治结构。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必然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文化价值体系。因为家族宗法血缘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人伦关系,这种关系的扩展就形成了社会伦理关系。家族本位的特点,一方面使得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课题,家族伦理成为个体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在家国一体社会政治结构中,整个社会的组织系统是家族——村落——国家,文化精神的生长路向是家族——宗族——民族。家族的中心地位使得伦理在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的社会生活是严格按照伦理的秩序进行的,服式举止,洒扫应对,人际交往,都限制在“礼”的范围内,否则便是对“伦理”的僭越。这种伦理秩序的扩充,便上升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基础——家长制。家长制的实质就是用家族伦理的机制来进行政治统治,是一种伦理政治。   
与此相适应,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化形态中便处于中心地位。中国哲学是伦理型的,哲学体系的核心是伦理道德学说,宇宙的本体是伦理道德的形而上的实体,哲学的理性是道德化的实践理性。因此人们才说,西方哲学家具有哲人的风度,中国哲学家则具有贤人的风度。中国的文学艺术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文以载道”,美善合一,是中国文化审美性格的特征。即使在科学技术中,伦理道德也是首要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科技的价值观是以“正德”即有利于德性的提升为第一目标,然后才考虑“利用、厚生”的问题。因此,中国文化价值系统的特点是强调真、善、美统一,而以善为核心。 
中国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为万物之灵”。而人之所以能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有道德,因而中国文化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道”,以及遵循这种“道”而形成的“德”。老子曾从本体论的高度说明“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的道理。“尊道贵德”的基本精神,就是强调人兽之分,以德性作为人兽区分的根本,突显人格尊严。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因而中国人都以成德建业、厚德载物为理想。早在孔子前,鲁国大夫叔孙豹就提出过“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思想,在此基础上,一种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具有坚定节操的文化人格就逐渐形成了。“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优道不优贫”,为追求仁道,虽箪饭陋巷,不改其乐,这是一种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精神。 
(选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有删改)
【小题1】与“家族”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家族是宗法社会政治结构中社会组织系统形成的基础。
B.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构成了传统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
C.家族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文化精神的生长道路上的起点。
D.家族伦理成为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安神立命的重要基础。
【小题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基础入手,论述了源于家族宗法血缘关系的伦理关系对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B.第二段以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传统科技为例,论证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化形态中处于中心地位,最后强调中国文化价值体系是以善为核心的。
C.第三段首先强调人与兽之分在于有无德性,再论述中国人的文化人格是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在此基础上指出成德建业、厚德载物是中国人的理想。
D.全文首先阐述伦理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结构中的重要性,再论述各种文化形态中伦理道德学说所处的地位,最后引古代哲人之语论述人格尊严问题。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价值系统,是在小农自然经济生产方式和国家一体社会政治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
B.西方哲学具有哲人的风度,是因为西方哲学体系是形而上学的,其哲学理性是道德化的实践理性。
C.中国的文学艺术与中国的传统科技一样,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然后才考虑“利用、厚生”的问题。
D.按照中国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为万物之灵”的认识,人必须有道德,因而中国人一贯坚持道德至上的文化精神。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作家对故乡这个地域的理解带有很大的偶然性,这与其亲身经历有关,而且他们感触环境的差异性,也决定了结果的千差万别。莫言因构筑了“高密东北乡”这个文学世界而举世闻名,这个地方也因为作家而为世人所知。莫言出生于高密一个普通的农户家庭,出身底层。底层社会的挣扎和奋斗,使莫言接触最多的是高密典型的底层文化和民间文艺。蒲松龄的《聊斋》、聂家庄泥塑和高密剪纸,是莫言小说中最重要的东西,也是高密地域文化给这位家乡子弟最丰厚的礼物。
在莫言家乡,很多人都是讲故事的高手,“蒲松龄式”的民间作家遍布街巷,这是莫言文学想象力的重要资源之一,莫言就在这种环境接触了地域文化。
与贾平凹受陕西商州和西安古墓、古碑、陶罐和书画等乡土文人地域文化极深的熏陶不同,莫言小学就辍学,使他接触不到更高的文化层级;这一经历,反倒让他沉浸在家乡民间文化和文艺之中。距莫言家乡不远的聂家庄泥塑,憨态可掬,拙朴生动,有一种令人震撼的效果。高密剪纸则既细密繁复,又粗糙无拘,来去放任,具有作品的“未完成性”,像一件件有待进一步加工的天籁作品。莫言小说风格汪洋恣肆,天马行空,语言粗糙,非常有力量,像是还有待进一步修改细琢并最后完成的作品。看过高密聂家庄泥塑和民间剪纸画之后,人们心里便知道何以如此。民间文艺的魂,早走进了莫言的文学世界,构筑了他的文学王国。这些带有奇思妙想和狂悍之气的高密地域文化,以它千百年非凡的艺术力量,塑造了这位当代杰出的小说家。因此可以说,没有高密地域文化,就不会有作家“莫言”。
文学与地域文化的关系,是需要通过具有当地特色的语言来实现的。不过,深究起来,这乃是作家整个的气质和灵魂问题。这种气质和灵魂,蔓延到他创作的小说作品当中,就构成了这些作品的一个个关键环节,比如叙述的节奏、语言特点、氛围、人物塑造、色彩旋律,等等。莫言的小说一向长于运用色彩,在聂家庄泥塑和高密剪纸里,这些东西比比皆是。他的语言汪洋恣肆、无法控制,我们看高密剪纸那种粗糙和未完成的任意恣肆,也就一目了然。莫言在高密整整生活了21年,基本完成了从出生、成长到性格气质完全固定的生命过程,高密当地的民风早就牢牢铸就在他的整个世界。当然,所谓“当地人”的性格性情虽然大同小异,各呈异彩,但千万条之中,只要有一条被作家接收,便敷衍发展成他整个气质的主要方面,成为他文学世界的灵魂。
很大程度上,莫言小说的语言是高密当地人的语言,一种正直愤激的语言,一种粗糙大气有力度的语言,更是一种充满血性的语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凡是优秀杰出的作家,莫不应此道理。 (选自2015年9月10日《暨南学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作家经历不同,对地域文化的理解不同,表现在作品中也各不相同。
B.高密地域文化铸就了莫言的气质和灵魂,构筑了他举世闻名的文学王国。
C.高密典型的底层文化和民间文艺,构成了莫言小说最重要的内容。
D.莫言的作品有鲜明的语言特色和地域文化特点,展示了独特的文学世界。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莫言出身底层,在底层社会挣扎和奋斗过。这都让他能够更多地接触家乡民间文化和文艺,这些人生经历对他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B.莫言从家乡“蒲松龄式”的民间作家那里获取了丰富的文学想象力,带有奇思妙想和狂悍之气的高密地域文化成就了他的文学世界。
C.小说作品中的关键环节,如叙述的节奏、语言特点、氛围、人物塑造、色彩旋律等,往往是作家的气质和灵魂的具体体现。
D.莫言在高密全面完成了性格气质完全固定的生命过程,聂家庄泥塑的粗糙和高密剪纸的恣肆发展成他气质的主要方面。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所论观点的一项是
A.《想北平》大量运用具有北京方言特色的词语,呈现出浓厚的京味,缘于北平真正融进了作者老舍的生活,深入到了作家的血肉肌肤之中。
B.鲁迅在《祝福》中描写的鲁镇“祝福”时祭祀的情景、祥林嫂“捐门槛”以赎罪的迷信认识,是受他的故乡绍兴当地特有的风土人情影响。
C.曹雪芹在《林黛玉进贾府》中能够细致地描绘贾府中复杂的院落、豪华的建筑、华贵的陈设,是因为他谙熟封建贵族家庭的奢华生活。
D.沈从文的小说《边城》散文化、抒情化的风格,与湘西山水、习俗和文化的滋养有关,长期的浸润培养了他随心、自由和天然的性格。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发现引力波:整个宇宙都在颤动
2016年2月11日,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项目主管大卫.莱兹在华盛顿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发现了引力波,这或许标志着物理学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从2015年9月起,在物理学界有一个一个没有得到官方的证实或否认的传言。据说经过了几年升级改建的先进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advancedLIGO)在重新开始工作之后的一个星期内就探测到了引力波的信号。如今,传言终于得到了证实。升级之后,aLIGO的两个探测器探测到了距离地球13亿光年之外的两个黑洞在合并过程中放射出的引力波,这是在爱因斯坦发表了广义相对论一百年之后,人类第一次发现引力波存在的直接证据,这个发现将以一系列论文的形式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PRL)杂志和《天文期刊》杂志上。
几千年来,人类观察宇宙的方式大多都只是仰望星空,直到几百年前人们才能通过望远镜进行观察,影像固然更加清晰,但所看到的仍然只限于可见光的频率范围之内。直到二十世纪,人类理解了电磁学,才能从红外线到伽玛射线,在更广阔的频率范围内观测宇宙。想要看清宇宙的面貌,仅仅通过电磁波还远远不够,中微子天文台为宇宙科学家打开了又一扇门,但是这种方式的局限性仍然非常明显。引力是自然界中最为微弱的相互作用,广义相对论所描述的正是引力作用。根据广义相对论的预测,当质量进行加速运动时,会对于时空产生干扰,进而使时空产生出以光速行进的引力波,因为引力作用太过微弱,想要探测到这种时空的褶皱,就需要格外敏感的实验装置。
隶属于美国国家自然基金的华盛顿州和路易斯安那州建造的两个相似的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有两个长达4公里的相互垂直的长臂,激光在真空的管道中沿着两条长臂来回反射,并且发生干涉。科学家们的目标就是通过激光的干涉现象寻找引力波。根据理论预测,一旦有引力波经过,将会使空间发生拉伸和压缩,两个长臂中的激光的干涉现象就将发生变化。但是从2002年至2010年九年的时间里,这两个高精度引力波探测器没有任何收获。这些年的一无所获与周围环境对仪器的干扰有关,因为仪器的过分敏感,华盛顿州的探测器经常会受到大风的干扰,而路易斯安那州的探测器则经常会受到经过的火车和周围倒下的树木所产生的震动带来的干扰。
经过了5年时间,花费了2亿英镑之后,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完成了升级。在2015年9月18日重新开始工作的先进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比之前的精度可以高出三倍,激光器的功率提高了十倍,抗干扰的能力也大幅增强,无论是树木,火车,还是地震波都无法影响到仪器的探测。进行了全面的升级之后,先进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的灵敏度会随着调试逐渐上升,将在未来三年左右的时间里达到顶峰,也就是说探测到引力波的可能性会逐渐增加。
2015年9月14日早上,德国马克思·普朗克研究所的物理学家们就发现了在aLIGO两个探测器上几乎同时探测到了一个类似于鸟鸣的频率逐渐升高的信号,信号从35赫兹的频率迅速升高到250赫兹,然后变得混乱,整个过程持续了四分之一秒的时间,两个探测器的探测时间相差7微秒。这个信号因为太过清晰,以至于首先发现它的科学家甚至不敢相信这是一个真正的探测信号,宁愿相信这是一个人为的用于测验仪器的信号。而另外两个位于意大利和德国的引力波探测器在当时并没有运行,所以无法对这个信号进行确认。最终通过计算证实这个信号来自于两个以光速的一半的速度环绕运行的黑洞合并过程中发射出的引力波。aLIGO所探测到的引力波,经过了13亿年之后终于传播到地球。这个直接观测证据是对于广义相对论的最终证实(虽然实际上广义相对论的作者爱因斯坦并不相信黑洞的存在),这也是科学家们第一次真正观测到黑洞的合并过程。
虽然人类之前就从一个旋转周期逐渐缩小的脉冲双星系统发现了引力波存在的间接证据——那个双星系统的行为与广义相对论的预测完全一致,因此,人类将会有一个更为灵敏的宇宙学探测手段,天文学也可能会出现一个新的分支——引力波天文学。在理论上,通过引力波进行天文学探测,人类将可以了解一系列天体的移动和改变过程都会通过引力波传播的地球。物理学家们想象着在未来每年都可以探测到十次左右的中子星碰撞。
对于引力波存在的间接证明已经为两位物理学家赢得了1993年的诺贝尔物理奖,而这次对于引力波的直接观测,是否会赢得一个新的诺贝尔物理奖,这也让我们充满期待。对于引力波的直接观测必将开启宇宙学研究的新局面——人类将理解在我们的周围环绕着多少黑洞和中子星,更详细了解超新星的爆发过程。因为引力波具有纵波属性、穿透性很强,比同频光子穿透性要强得多,其通讯传输功能或许远远超越电磁波,地球对引力波来说几乎是透明的。宇宙诞生之初产生的“暴涨”引力波被称为原初引力波,它忠实记录了“暴涨”时期的物理过程,并一直存在于宇宙空间内。尽管大多数宇宙学家们已经接受了宇宙“暴涨”的假说,但人们仍然需要找到原初引力波存在的切实证据,完成宇宙创生故事的最后一环。
(选自2016年2月12日《三联生活周刊》,作者苗千,内容有删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几百年以前,人们能通过望远镜对星空进行观察,其影像固然更加清晰,但所看到的仍然只限于可见光的频率范围之内。人类理解了电磁学之后,虽能从红外线到伽玛射线,在更广阔的频率范围内观测宇宙,但方式和效果仍然存在一定局限性。
B.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物理学家们发现了aLIGO两个探测器上几乎同时探测到了一个类似于鸟鸣的频率逐渐升高的信号,信号从35赫兹的频率迅速升高到25赫兹,然后变得混乱,整个过程持续了四分之一秒的时间,首先发现它的科学家甚至不敢相信这是一个真正的探测信号,最终通过计算才得以证实。
C.升级之后,aLIGO的两个探测器探测到了距离地球13亿光年之外的两个黑洞在合并过程中放射出的引力波,这是在爱因斯坦发表了广义相对论一百年之后,人类第一次发现引力波存在的直接证据,这个发现以一系列论文的形式发表在了《物理评论快报》(PRL)杂志和《天文期刊》杂志上。
D.完成了全面升级重新开始工作的先进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比之前的精度可以高出三倍,激光器的功率提高了十倍,抗干扰的能力也大幅增强,其灵敏度会随着调试逐渐上升,将在未来三年左右的时间里达到顶峰。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2002年至2010年九年的时间里,由美国建造的两个高精度引力波探测器没有任何收获。这与周围环境对仪器的干扰有关,因为仪器的过分敏感,路易斯安那州的探测器经常会受到大风的干扰,而华盛顿州的探测器则经常会受到经过的火车和周围倒下的树木所产生的震动带来的干扰。
B.发现引力波存在为两位物理学家赢得了1993年的诺贝尔物理奖,而这次对于引力波的直接观测的影响和意义势必将会在天文学领域出现一个新的分支——引力波天文学。
C.科学家们计算,本次所探测的在两个黑洞合并过程中释放出来的引力波,经过13亿年之后终于传播到地球,由此证明这两个黑洞合并过程至少是在13亿前进行的。
D.引力波无法通过电磁辐射直接观测,并且与宇宙中物质的相互作用非常微弱,这也是引力波为什么一直没有被观测到的重要原因之一。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引力波很少和物质起作用,我们可以利用引力波取代电磁波,用于宇宙间的长距离传输。因此,引力波可能会给人类带来全新的通讯方式,或许未来的引力波手机甚至不需要发射塔就可以实现全球联网。
B.引力波的发现,将为天文观测提供一种新的手段,打开观测宇宙的一扇心窗户。这将是全新的天文学领域,帮助人类更好地了解黑洞、中子星和其他难以采用传统方法进行观测的天体。
C.如果“暴涨”引力波被发现并得到证实,这种极其特殊的来自于宇宙创生时代的引力波可能告诉人类宇宙的更多故事,帮助我们揭开宇宙的各种谜团,甚至了解宇宙的诞生之谜和运行机制。
D.引力波的发现,成为支持广义相对论的有力证据,使得相对论所预言的许多实验现象已被直接验证,其中就间接证实了广义相对论的作者爱因斯坦一百年之前对黑洞存在的猜想。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每个人都是一部“中国读本”

赵启正

“中国读本”这本书有13亿页,一个外国人不可能读全,只能读几页,认识几个中国人,于是就认为这就是中国人了。在这个意义上,每个人都应当珍惜自己的公共外交机会,为公共外交做出贡献。

我认识一位上海的书法家,多年在国外传播中国书法,不仅给韩国人、日本人讲解,也给欧美人讲解。他和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通过书法研习建立了很好的友谊,通过书法,潘基文表示更理解中华文化了。其实,如果尽心,每个人都可以有为公共外交做贡献的机会。

当代的公众已经不只是公共外交的“受众”,更成为积极参与公共外交的“主体”。与传统的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外交相比,这种以公众为主体的新式公共外交的实际影响力,不仅补充了前者,不少时候还甚于前者。也正因此,许多国家把公共外交提升为全球战略布局的重要一环,美国1999年就设立“公共外交副国务卿的职位,英国在2002年也设立了类似职位。在许多国家,由民间主动承担的公共外交更是风生水起。

今天,公共外交和政府外交构成了国家的整体外交。当然,公共外交领域里,政府也是外交主体——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就是近年中国举行的标志性公共外交活动。而其他如民间团体、社会组织、社会精英等,乃是公共外交的中坚力量,广大公众则是基础,他们在外交的重点、方式上各有例重,形成了互补之态。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一直和世界有某种隔绝,外部世界对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感到陌生,甚至有神秘感。加之冷战思维的残余,影响了西方政治力量和媒体对中国社会制度、经济、文化的观察和评论,以致国际舆论中的中国形象与中国实情严重不符。开展公共外交是中国的迫切需要。

公共外交的目的是改善外国公众对本国的态度,进而影响外阁政府对本国的政策,实质上属于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当不同文明之间缺乏足够的对话或者对话不对称时,则有可能产生重大的误解甚至冲突。中国的公共外交本着求同存异的和谐理念,力求通过不同文明间的对话,说明中国的真实情况,加强各国人民之间的理解,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共同繁荣这与有的国家在公共外交中以打压他国的手段来推销自己价值观和干涉他国内政的做法有着本质的区别。

现在,我们每年出境旅游的人大约是8000万人次以上,普通游客未必意识到自己在进行公共外交,但他的言行却带来了公共外交的效果,有正面也有负面,比如礼貌、友好就有正面效果,大声喧哗、不守秩序就有负面影响。公共外交并不要求人人都去谈政治话题,去解疑释惑,实际上,谈吐得体、举止有度就是正面的公共外交。所以,公共外交的效果不仅仅是对外说明中国,反过来也帮助公众树立正确的爱国观,让公众明白做好自己就是一种爱国,你的言行就是在表达中国。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公众为主体的新式公共外交影响力已经超过以政府为主体的传统公共外交,因此,在许多国家,新式公共外交风生水起,
B.开展公共外交有利于增进外部世界对中国的了解,消除冷战思维的影响,从而改变 国际舆论中与实情严重不符的中国形象。
C.公共外交实质上属子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不同文明之间缺乏足够的对话或者对话不对称,就会产生重大的误解甚至冲突。
D.公共外交并不需要人们去谈政治话题,去解疑释惑,只需要人们注意个人言行,做到谈吐得体、举止有度就行了。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向题的思路论述,既逐层推进,又横向展开。
B.本文在举例分析时,既有个人生活中的事实,也有为大家所熟知的公共事件,说服力强。
C.文章在论述中国公共外交的理念时,运用对比的方法,主要是为了批评有的国家的做法。
D.文章最后一段以出境旅游的游客为例,既贴近大众的生活实际,又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法家通过书法帮助潘基文理解中华文化,说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表达中国的一种有效方式。
B.美国、英国相继设立“公共外交副国务卿”或类似的职位,这种重视公共外交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C.开展公共外交,纠正西方政治力量和媒体对中国的偏见,改善中国的国际环境,是中国的迫切需要。
D.每个人都是一部“中国读本”,即使无意识进括公共外交,我们的所有言行也会产生公共外交的效果。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炫目秋景话乡愁   刘醒龙
晓得大悟是小时候所读的书籍中,有太多关于河口与宣化店的描写。河口是红四方面军不得不撤离鄂豫皖的最后一战。那一战红四方面军倾尽全力,没有战败,也没有打赢,只能在万般无奈中“再见”大别山。宣化店的情况也是如此,新四军五师全部主力集结于此,面对十几倍敌对兵力,新四军五师的十万官兵,以自我牺牲的姿态,坚守到最后一分钟,才突围去向四方,成就了近代史上,不以胜利为目标的胜利。那时候这地方被称为礼山,直到以胜利为目标的胜利在全中国实现后,这一县域才以铁血铸就的大悟山作了名字。
金岭,是大悟的一个小小村落,被人知晓的首先是那片土地上茫茫田野开着真如铺了黄金的向日葵花,以及那些不亚于任何一处久负盛名秋景的红叶。不知何时开始的,各种各样的自媒体上,标明大悟,说着金岭的炫目秋景。让南来北往的高铁,在一处叫孝感北的小站停了下来。与小站相比略显夸张的一群群人,大多行装简约,兴高采烈。
秋风一路所向,无一不是秋天的意志。那所有的银杏树上的所有黄叶子,或许是大悟山中,金岭之上,天太洁净,地太清淡,一切分明是在秋风中,偏偏透着一种含有某种深意的娇羞。没过多久,真的踏上金岭土地,就明白这种娇羞也算是人的一种原始情怀。
山中的小小村落,注定会被大山掩藏。金岭的不同之处是藏得太深了,就连红军医院和新四军医院都能安然无恙地设在这里,在腥风血雨中是一种得幸天赐的安宁。一旦普天之下都安宁了,这些只供躲藏的缝隙,就成了连美景也无法输出的屏障。
银杏的娇羞还有一番难以出口的言说。金岭银杏再动人,面对如此小小村落竟有四十四户,四十四位孤寡衰弱老无所依的特级贫困者,能够示人的表情只剩下无地自容。
什么叫乡愁?乡愁是藏在心中最美的美,落在命运中最苦的苦,总是欲说还休,欲言又止;分明说不完,道不尽,却又是除非醉到昏天黑地,一个字也不想透露。就像叫着金岭,想着金岭,于心里偏偏苦不堪言。
枫檀秋色,是天下最奇幻的。与银杏那江河湖海一样的波澜壮阔不同,一枫一檀各自成趣,一样的阳光照耀,不一样的色彩斑斓;一样的秋风吹过,却没有一样的摇曳风姿。如此光怪陆离,就该有对策应运而生。哪一样颜色是命定,哪一种光彩是未来,需要精准认识,精准扶持。金岭成为精准扶持对象才几个月,情形就发生根本变化,农业示范板块、旅游乡村公路、古民居改造、河道整治、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环境综合整治和农家乐旅游项目,在十平方公里的范围里,如枫檀一样展现出多姿多彩。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说的是求知。几位从省直机关下来驻村的干部,硬是在金岭的山上山下,田头地边,在这几个月里,人人行走了五百多公里。这样的行走,需要一腔热血与不掺一点杂念的拳拳深情。
金岭还有一种动人的植物名叫乌桕,秋风来时,这些参天的高大乔木,一树树的像玫瑰,像牡丹,像金箔,眼皮一眨,这样的乌桕就会变成那样的乌桕。稍等些时日,霜更浓时,各色树叶一一落尽了,所有乌桕便会不约而同地变得雪白,那是它们的果实!
银杏黄了,枫檀该黄的黄了,该红的红了。这时节,乌桕本该是这万般灿烂中的一部分。走在金岭正在修筑的大路和依旧保持原貎的小路上,偶尔有乌桕心不甘情不愿地透出初红。更多的乌桕仍旧继续着春天与夏天的青枝绿叶。相同的天气,相同的季节,相同的雨露,相同的风霜,乌桕们为何要与银杏们与枫檀们另做一番模样呢?
有这样一位老人,他年轻时,跟着新四军五师爬过千里大别山的每一条山沟与山头。老人年过九旬时,还带着满身的枪伤与弹痕,为这些山沟与山头的富饶奔走。乌桕不肯黄,不肯红,不肯玫瑰,不肯牡丹,不肯金箔,就在于乌桕比银杏和枫檀更懂得春天与夏天,懂得春天长一些,夏天长一些,多一些耕种时光,接下来的秋天才有实实在在的美妙。
在金岭,见过几位在家门口做着简单事情的老人,那些沧桑纵横的脸上,挂着一些由衷的微笑,既望着一群群初来金岭的陌生人,又望着熟悉的村子一天变一个样子。这道风景在我心里比银杏、枫檀和乌桕更美!起云的天空忽然下起了小雨,今年秋天长江北岸的第一场雨眼看着就来了。雨落久了盼晴,天晴久了盼雨。大悟金岭盼的是将世世代代的青山变为真正的金岭。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散文精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从革命战争年代河口与宣化店的两场战斗写起,意在突出大悟是革命老区,为后文写金岭做了必要交代。
B.文章所写的“乡愁”不是游子对家乡的思念,而是指对尚处在贫苦之中的乡村的忧虑和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情怀。
C.文章语言既简练朴实,又不乏文采,尤其是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运用自如,表现出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
D.文章最后一段写几位挂着由衷的微笑、在家门口做着简单事情的老人,表现了金岭的老一代甘于贫苦的淡定心境。
【小题2】结合上下文,分析“偏偏透着一种含有某种深意的娇羞”中“娇羞”一词的含意。
【小题3】本文将写景与写人叙事融为一体,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