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清 名
梁晓声
有段时期,子诚是我的学生,家在西南某山区的小茶村。今年清明后,他有几天假,就约我去他的老家玩。我总听他说那里风光旖旎,经不住动员,成行。
斯时茶村,远近山廓,美轮多姿。树、竹与茶垅,浑然而不失层次,绿如滴翠。
翌日傍晚,我见到了徐阿婆。子诚与一老妪驻足交谈。我见那老妪,腰板挺直,满头白发,不矜而庄。老妪慢慢离去,我不禁向那83岁老妪背影望去,钦佩之。
子诚告诉我——新中国成立前,老人家是出了名的美人儿。及嫁龄,镇上乃至县里的富户争娶,皆拒,嫁给了镇上一名小学教师。后来,丈夫因为成分问题,回村务农。每年清明前,她丈夫便换长衫游走于各村“说春”。“说春”就是按照黄历的记载,预告一些节气与所谓凶吉日的关系而已。“说春”,基本上是以唱代说,不仅要记忆好,还要嗓子好。她的丈夫还有一本事,便是脱口成章。于是,使人们开心之余,自己也获得一碗小米。在人们,那是享受了娱乐的回报。
不久,农村开展“破除迷信”运动,原本皆大开心之事,遂成罪过。丈夫进了学习班,“说春人娘子”一急之下,将他们的家卖到了仅剩自己穿着的一身衣服的地步,买了两袋小米,用竹篓一袋一袋背着,挨家挨户一碗碗地还。乡亲们过意不去,都批评她未免太过认真。她却说:“我丈夫是‘学知人’,我是‘学知人’的妻子。对我们,清名重要。若失清名,家便也没什么要紧了。理解我的,就请将小米收回了吧!”
我问:“现在她家状况如何?为什么还让83岁的老人家采茶卖茶呢?”
子诚说:“阿婆得子晚,六十几岁时,三十几岁的独生儿子病故了。从那以后,她一直一个人过活。七八年前,将名下分的一亩多茶地也退给了村里。”
“这么大岁数,又是孤独一人,连地都没了,可怎么活呢?”
“县里有政策,要求县镇两级领导干部,每人认养一位农村的鳏寡高龄老人,保障后者的一般生活需求,同时两级政府给予一定补贴。”
我不禁感慨:“多好的举措!”
不料子诚却说:“办法是很好,多数干部也算做得比较有责任。但阿婆的命太不好,偏偏承担保障她生活责任的县里的一位副县长,明面是爱民的典范,背地里却贪污受贿,原来不是个东西,三年前被判了重刑。”
我又失语,不复再问什么,只默默听子诚说:“阿婆知道后,如同自己的名誉也受了玷污似的,一下子病倒了。病好后,开始替茶地多的人家采茶,一天采了多少斤,按当日茶价的五五分成。老人家眼力不济了,手指也没了准头,根本采不了芽茶,只能采大叶茶了,早出晚归,平均下来,一天也就只能挣到五六元钱。她一心想要用自己挣的钱,把那副县长助济她的钱给退还清了。”
“今年年初,老人家患了癌症。几乎村里所有人都知道了。她自己也知道了。不过,她装作自己一点也不知道的样子,就着自己腌的咸菜,每日喝三四碗糙米粥,仍然早出晚归地采大叶茶。”
听了子诚的诉说,我沉吟良久。那天晚上,我要求子诚转告老人家,有人愿意替她“退还”尚未“还”清的一千二三百元钱。
第二天,还是傍晚时,我站在村道旁,望着子诚和老人家说话。才一两分钟后,二人的谈话便结束了。老人背着竹篓,尽量,不,是竭力挺直身板,从我眼前默默走过。子诚也沮丧地走到了我跟前,嗫嚅道:“我就料到根本没用的嘛……她说,谢了。还说,人的一生,好比流水,可以干,不可以浊……”
我不禁再次失语。
以后几日的傍晚,我一再看见徐阿婆往返于卖茶路上,背着编补过的竹篓,竭力挺直单薄的身板。然而其步态,毕竟那么的蹒珊,使我联想到衰老又顽强的朝圣者,去向我所不晓得的什么圣地。有一天傍晚下雨,她戴顶破了边沿的草帽,用塑料布罩住竹篓,却任雨淋湿衣服……
不久前,子诚打来电话,告诉我徐阿婆死了。
“她,那个……我的意思是……明白我在问什么吗?……”
我这个一向要求学生对人说话起码表意明白的教师,那一时刻语无伦次。
“听家里人说,她死前几天还清了那笔钱……老人家认真到极点,还央求村支书为她从县里请去了一名公证员……现在,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尬……”
我又说不出话来,也不知自己什么时候放下电话的。想到我和子诚口中,都分明地说过“还”这个字,顿觉对那看重自己清名的老人家,无疑也已构成人格的侮辱。
清名,清名……这一旦在乎反而累人自讨苦吃的东西呀,难怪令人都避得远远地,唯恐沾上了它!
我之羞愧,亦因如此……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丈夫因为给乡亲们“说春”而在“破除迷信”运动时被关进学习班,徐阿婆为了所谓的清名不惜变卖家当换了两袋小米挨家还米,被乡亲们责备为太过矫情。
B.得知徐阿婆死后,“我”竟一时语无伦次,这是因为“我”深为自己曾经想给徐阿婆还清“赃款”而愧疚,觉得侮辱了徐阿婆的人格。
C.“其步态毕竟那么的蹒跚,使我联想到衰老又顽强的朝圣者”,这句话表明作为佛教俗家弟子的徐阿婆虽然年事已高,步履蹒跚,可是内心里却十分虔诚执着。
D.子诚在文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把徐阿婆的故事和“我”巧妙地连接起来;而“副县长”这一形象,则有力地衬托了徐阿婆的性格特点。
E.本文以西南某山区的小茶村为背景,具有较浓郁的乡土气息,人物形象清俊本真,小说语言朴实无华。
【小题2】小说第二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徐阿婆这一人物形象有何特点?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6分)
【小题4】作者文末慨叹,“清名,清名……这一旦在乎反而累人自讨苦吃的东西呀,难怪令人都避得远远地,唯恐沾上了它”,请结合文本,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8-10 04:55: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母牛蓝铃
沈石溪
也许是血腥味太浓了,也许是分娩时的叫声太响了,母牛蓝铃刚刚产下小牛犊,流沙河对岸的树丛里就突然蹿出一只华南虎。它踩着齐腰深的河水冲过来,在河堤上吃草的几头黄牛立即惊慌地逃跑。
母牛蓝铃虽然虚弱得连站都站不起来,但仍然尽力跪在地上,把一对紫酱色的牛角对着华南虎,竭力想阻止华南虎靠近小牛犊。
华南虎敏捷地扭身一跳,绕到母牛蓝铃身后,一口叼起像糯米团一样柔软的小牛犊,尾巴一甩,朝河对岸跑去。
母牛蓝铃哀号着,挣扎着站起来,摇摇晃晃地追赶华南虎,流沙河飞溅出一朵朵硕大的水花。华南虎很快就蹚过四五十米宽的水面,河岸上横亘着一道两米高的堤坝,陡峭难攀。要是没叼猎物,矫健的华南虎纵身一跃,就能登上堤坝。但由于叼着一只小牛犊,它的蹿高能力大受影响,不得不在堤坝前停下来。它的后肢踩在水里,前肢趴在堤壁上,仰头用嘴顶着小牛犊,往上拱举,不知是堤坝太高,还是站立的位置不太理想,它举了两次,都未能顺利地将小牛犊拱上堤坝。
这时,母牛蓝铃已经越过河心,离华南虎只有十多米远了。华南虎背对着河水,身体竖直,贴在堤壁上,被河水浸湿的斑斓虎皮在阳光下变幻着奇异的色彩。此时是母牛蓝铃发起攻击的最佳时机,它那两只尖利细长的牛角可以从华南虎背后深深地扎进它的身体里,像钉子一样把它死死地钉在堤壁上。
母牛蓝铃低下脑袋,撅起两只紫酱色的牛角,角尖瞄准华南虎的后心窝,冲了上去。
小牛犊虽然被老虎咬伤了,但还没有死,四条小腿在空中挣扎着,嘴里发出微弱的叫声。
华南虎调整了一下站立的姿势,再次把口中的小牛犊往堤坝上拱举。它把注意力集中在小牛犊身上,竟没发觉那两只尖利的牛角离它只有七八米了。
华南虎终于把小牛犊送上了堤坝,与此同时,母牛蓝铃的牛角離虎背只有一步之遥了。眼看它就要虎口夺子了,突然,牛蹄滑了一下,身子一歪,摔倒在地上。产后虚弱的母牛蓝铃实在没有力气在布满鹅卵石的河流里站稳并奔跑,一步之差,功亏一篑。
华南虎吃惊地扭头看了一眼,纵身一跃,跳上堤坝,在母牛蓝铃悲愤的叫声中叼起小牛犊扬长而去。
从这一天开始,母牛蓝铃就日夜守候在它生下小牛犊的那个地方,布满血丝的牛眼直愣愣地凝望着河对岸华南虎趴过的那块堤壁。每隔一两个小时,它就会大叫一声,跳进河里,飞快地奔到河对岸,把两只牛角深深地扎进华南虎曾经趴过的那块堤壁里。
这是一种演练,一种准备,它渴望复仇,期待着与华南虎决一死战。
人们试图把它拉回牛栏里,但是,任凭怎样哄骗,怎样用食物引诱,怎样用鞭子驱赶,它都犟着脖子不肯回去。
第二年春天,牛发情的季节,人们把一头毛色金黄、身强体壮的公牛牵到流沙河边,指望它能和母牛蓝铃结为伉俪。好心的村民们希望母牛蓝铃能再生一个小牛犊,从丧子的悲痛中解脱出来,重新开始生活。
当时,母牛蓝铃芳龄三岁半,皮毛光滑,体态匀称,脸上有一块蓝色的斑纹,算得上是一头美丽的母牛。那头公牛激动地瞪大眼睛,朝母牛蓝铃走过去。母牛蓝铃石破天惊地狂吼一声,牛尾平举,低头亮角,摆出一副格斗的姿态……公牛胆怯了,打了个响鼻,讪讪地离去。
现在它已经在流沙河边坚守了整整八年。它肩峰塌陷,体毛斑驳,颈部褶皱纵横,几乎变成一头老牛了,唯有那双眼睛仍然像八年前一样血丝密布,闪烁着复仇的火焰。
它过河的本领已经练得炉火纯青,那对牛角也被沙土磨砺得寒光闪耀,锋利无比。所有的人都相信,要是那只该死的华南虎再次出现,绝对逃脱不了被刺个透心凉钉死在堤壁上的结局。遗憾的是,那只华南虎再也没有出现过。
男人们在流沙河边搭了一间草棚,让母牛遮风挡雨。女人们经过河边时,总会叹息一声,扔下一把青草。
又过了两年,一天早晨,人们发现母牛蓝铃站在华南虎曾经趴过的那块堤壁前,身体前倾,两只牛角深深地扎进坚硬的土层,一动也不动。摸摸它的口鼻,冰凉冰凉的,没有一丝气息,只有两只牛眼仍圆睁着,凝固着哀怨和凄凉。
村民们破天荒地将一头牲畜葬在人的墓地里。
(选自《绝妙小小说》2017年第11期,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用了较多的篇幅来描述场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牛虎争夺战,其中细节描写相当精彩。
B.“四五十米”“十多米”“七八米”“一步之遥”,距离的逼近既让胜利的希望越来越大,也使得“功亏一篑”的遗憾更加深刻。
C.小说善于运用外貌描写来刻画形象,母牛蓝铃的两次外貌描写对比鲜明,有力地凸显了它的衰弱与可怜。
D.小说后半部分多次写村民们对母牛同情、怜惜和感佩,有力衬托了母牛蓝铃的形象体现了作者的感情倾向。
【小题2】小说中为什么不厌其烦地称“母牛蓝铃”,而不是简称“母牛”或“蓝铃”?
【小题3】有人认为,小说的结尾改成母牛再遇华南虎并战而胜之会更好。你同意吗?请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什么话!”他嚷道,“难道世界上竟有这种傻子,因为可恶的藤叶落掉而想死?我活了一辈子也没有听到过这种怪事。不,我没有心思替你当那无聊的隐士模特儿。你怎么能让她脑袋里有这种傻念头呢?唉,可怜的小琼珊小姐。”

“她病得很厉害,很虚弱,”苏艾说,“高烧烧得她疑神疑鬼,满脑袋都是稀奇古怪的念头。好吧,贝尔曼先生,既然你不愿意替我当模特儿,我也不勉强了。我认得你这个可恶的老——老贫嘴。”

“你真女人气!”贝尔曼嚷道,“谁说我不愿意来着?走吧。我跟你一起去。我已经说了半天,愿意为你效劳。天哪!像琼珊小姐那样好的人实在不应该在这种地方害病。总有一天,我要画一幅杰作,那么我们都可以离开这里啦。天哪!是啊。”

他们上楼时,琼珊已经睡着了。苏艾把窗帘拉到窗槛上,打手势让贝尔曼到另一间屋子里去。他们在那儿担心地瞥着窗外的常春藤。接着,他们默默无言地对瞅了一会儿。寒雨夹着雪花下个不停。贝尔曼穿着一件蓝色的旧衬衫,坐在一口翻转过来的权充岩石的铁锅上,扮作隐居的矿工。

第二天早晨,苏艾睡了一个小时醒来的时候,看到琼珊睁着无神的眼睛,凝视着放下来的绿窗帘。

“把窗帘拉上去,我要看。”她用微弱的声音命令着。

苏艾困倦地照着做了。

可是,看哪!经过了漫漫长夜的风吹雨打,仍旧有一片常春藤的叶子贴在墙上。它是藤上最后的一片叶子了。靠近叶柄的颜色还是深绿的,但那锯齿形的边缘已染上了枯败的黄色,它傲然挂在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一根藤枝上面。

“那是最后的一片叶子,”琼珊说,“我以为昨夜它一定会掉落的。我听到刮风的声音。它今天会脱落的,同时我也要死了。”

“哎呀,哎呀!”苏艾把她困倦的脸凑到枕边说,“即使你不为自己着想,也得替我想想呀。我可怎么办呢?”

但是琼珊没有回答。一个准备走上神秘遥远的死亡道路的心灵,是全世界最寂寞、最悲凉的了。当她与尘世和友情之间的联系一片片地脱离时,那个玄想似乎更有力地掌握了她。

那一天总算熬了过去。黄昏时,她们看到墙上那片孤零零的藤叶仍旧依附在茎上。随着夜晚同来的是北风的怒号,雨点不住地打在窗上,从荷兰式的屋檐上倾泻下来

天色刚明的时候,狠心的琼珊又吩咐把窗帘拉上去。

那片常春藤叶仍在墙上。

琼珊躺着对它看了很久。然后她喊苏艾,苏艾正在煤气炉上搅动给琼珊喝的鸡汤。

“我真是个坏姑娘,苏艾,”琼珊说,“冥冥中似乎有什么使那片叶子不掉下来,启示了我过去是多么邪恶。不想活下去是个罪恶。现在请你拿些汤来,再弄一点掺葡萄酒的牛奶,再——等一下,先拿一面小镜子给我,用枕头替我垫垫高,我要坐起来看你煮东西。”

一小时后,她说:

“苏艾,我希望有朝一日能去那不勒斯海湾写生。”

下午,医生来了,他离去时,苏艾找了个借口,跑到过道上。

“好的希望有了五成,”医生抓住苏艾瘦小的、颤抖的手说,“只要好好护理,你会胜利的。现在我得去楼下看看另一个病人。他姓贝尔曼——据我所知,也是搞艺术的,也是肺炎。他上了年纪,身体虚弱,病势来得凶猛。他可没有希望了,不过今天还是要把他送到医院,好让他舒服些。”

第二天,医生对苏艾说:“她现在脱离危险了。你赢啦。现在只要营养和调理就行啦。”

那天下午,苏艾跑到床边,琼珊靠在那儿,心满意足地在织一条毫无用处的深蓝色披肩,苏艾连枕头把她一把抱住。

“我有些话要告诉你,小东西。”她说,“贝尔曼先生今天在医院里去世了。他害肺炎,只病了两天。头天早上,看门人在楼下的房间里发现他痛苦得要命。他的鞋子和衣服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他们想不出,在那种凄风苦雨的夜里,他究竟是到什么地方去的。后来,他们找到了一盏还燃着的灯笼,一把从原来地方挪动过的梯子,还有几支散落的画笔,一块调色板,上面剩有绿色和黄色的颜料,末了——看看窗外,亲爱的,看看墙上最后的一片叶子。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不动吗?啊,亲爱的,那是贝尔曼的杰作——那晚最后的一片叶子掉落时,他画在墙上的。”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结尾部分的叙述,琼珊最终脱离危险走向康复,那是因为贝尔曼为她在墙上画了一片不会掉落的常春藤叶。
B.“‘把窗帘拉上去,我要看。’她用微弱的声音命令着。”这可以理解为:死亡的阴影仍在琼珊心中萦绕不去。
C.“冥冥中似乎有什么使那片叶子不掉下来,启示了我过去是多么邪恶。不想活下去是个罪恶。”这几句话从琼珊口中说出,表明琼珊的精神状态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
D.贝尔曼画常春藤叶本应是小说的一个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使得小说产生出人意料的效果,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小题2】文中“随着夜晚同来的是北风的怒号,雨点不住地打在窗上,从荷兰式的屋檐上倾泻下来”,这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小题3】“琼珊靠在那儿,心满意足地在织一条毫无用处的深蓝色披肩”,既然“毫无用处”,琼珊为什么还在“心满意足”地“织”呢?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的同事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两个月前才在我们城里去世。您一定听说过他。他也真怪,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总是把雨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一个灰色的鹿皮套子里;就连那削铅笔的小刀也是装在一个小套子里的。他的脸也好像蒙着套子,因为他老是把它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他一坐上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总之,这人总想把自己包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现实生活剌激他,惊吓他,老是闹得他六神不安。也许为了替自己的胆怯、自己对现实的憎恶辩护吧,他老是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没存在过的东西;事实上他所教的古代语言,对他来说,也就是雨鞋和雨伞,使他借此躲避现实生活。
别里科夫把他的思想也极力藏在一个套子里。只有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的文章,其中规定着禁止什么,他才觉得一清二楚。看到有个告示禁止中学学生在晚上九点钟以后到街上去,他就觉得又清楚又明白:这种事是禁止的,好,这就行了。但是他觉着在官方的批准或者默许里面老是包藏着使人怀疑的成分,包藏着隐隐约约、还没充分说出来的成分。每逢经过当局批准,城里开了一个戏剧俱乐部,或者阅览室,或者茶馆,他总要摇摇头,低声说: “当然,行是行的,这固然很好,可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凡是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虽然看来跟他毫不相干,却惹得他闷闷不乐。要是他的一个同事到教堂参加祈祷式去迟了,或者要是他听到流言,说是中学的学生闹出了乱子,他总是心慌得很,一个劲儿地说: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在教务会议上,他那种慎重,那种多疑,那种纯粹套子式的论调,简直压得我们透不出气。他说什么不管男子中学里也好,女子中学里也好,年轻人都不安分,教室里闹闹吵吵——唉,只求这种事别传到当局的耳朵里去才好,只求不出什么乱子才好。他认为如果把二年级的彼得洛夫和四年级的叶果洛夫开除,那才妥当。您猜怎么着?他凭他那种唉声叹气,他那种垂头丧气和他那苍白的小脸上的眼镜,降服了我们,我们只好让步,减低彼得洛夫和叶果洛夫的品行分数,把他们禁闭起来,到后来把他俩开除了事。我们教师们都怕他。信不信由您。我们这些教师都是有思想的、很正派的人,受过屠格涅夫和谢德林的陶冶,可是这个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的小人物,却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可是光辖制中学算得了什么?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呢!我们这儿的太太们到礼拜六不办家庭戏剧晚会,因为怕他昕见;教士们当着他的面不敢吃荤,也不敢打牌。在别里科夫这类人的影响下,全城的人战战兢兢地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什么事都怕。他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书,不敢周济穷人,不敢教人念书写字。
别里科夫跟我同住在一所房子里。他的卧室挺小,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来蒙上脑袋。房里又热又闷,风推着关紧的门,炉子里嗡嗡地叫,厨房里传来叹息声——不祥的叹息声……他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深怕会出什么事,深怕小贼溜进来。他通宵做噩梦,到早晨我们一块儿到学校去的时候,他没精打采,脸色苍白。他所去的那个挤满了人的学校,分明使得他满心害怕和憎恶;跟我并排走路,对他那么一个性情孤僻的人来说,显然也是苦事。
【小题1】为什么说别里科夫所教的 “古代语言”对他来说也就是“雨鞋和雨伞”?请简要作答。
【小题2】别里科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试结合上面文段内容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哑佬三
李家洼的哑佬三在村里没有名字,哑佬三就是他的名字。哑佬三长得面目狰狞,又哑又丑,他鰥居村边一隅,两间破房子外搭一个不大的芭蕉园,芭蕉园拾弄得怡人,只是村里头很少有人来过,好像这里是块禁地。
当村中有谁家遇到白事.人们才会来找他。来报告的人通常在他的篱笆门外用劲把那棵柳树摇两下,哑佬三便走出院子,来的人双眼一闭,两手互搭往后脑勺一仰,这么一比划,哑佬三就知道村中有人要走了,他的活计来了。
哑佬三做的是一种叫仵作的活,也是一件不是什么人都能做的活。他给故去的人抹澡整容,穿衣戴帽,把逝者拾掇得就如同刚睡去一样安详。他知道什么时候该抱那具尸体轻轻地放进寿棺里,他还知道什么时候该把一枚钢蹦钱儿塞入逝者口里,他说这样逝者下去就不会遭到诘难。等到入殓定毕,他还要呜呜引哭,惹得奔丧的亲友天昏地暗地号啕。丧事办完,主人家会拿出一个红纸包住的利市袋子,里面是给他的酬劳费,哑佬三抽出很少的一部分,把多数退还给主人家,博得一片感谢。
村子不大,中央地带有一间小卖部,是村长的小舅子保良开的。铺子也不大,但物什丰富,油盐酱醋,锅勺盆碗,应有尽有。再加上保良小买卖做的精明,生意十分地红火。这一晚,哑佬三煲饭时发现锑煲穿了一个小眼,哑佬三就到保良店里买锑煲,外加一瓶酱油,一包盐,就在付钱兑乞时争执发生了:哑佬三比划说他给的是一百元钞,锑煲酱油盐一共是二十六元五角,应该补他七十三元五角。而保良说哑佬三给的是五十元钞,补他二十三元五角就对了。哑佬三急得呜哇呜哇乱叫,用手指指天,又戳戳地,惹得在保良店里打麻将的人都停了兴致围过来看,大家都没有看见哑佬三给的什么钱,只能听两家争辩:哑佬三有理说不出,拼命地捶胸顿足,恨不得把心肝掏出来给大家看。保良说我做的是全村人的生意,讲究的是信誉两字。童叟无欺,我还能欺负你一哑巴不成?慢慢地理屈的便在哑佬三这一方,围观的人七嘴八舌都指责哑佬三不该倚仗残弱,讹诈别人。但哑佬三却赖在店铺里不走,好像不讨个说法他就要暴躁至死一样。人群中有一人说,去找坤爷来吧。大家说,对呀,找坤爷来准能治服这哑佬。坤爷是村中的土郎中,威信极高。哑佬三有一次生背痈,痛得死去活来,自己的手又够不着,抹药又抹不了,是坤爷采了山草药,捣成酱状给哑佬三敷上,救了哑佬三一命。哑佬三视坤爷为再生父母,他芭蕉园里的芭蕉熟了,第一个孝敬的便是坤爷。
坤爷来了,他细听两方陈辞,哑佬三比划:我真的是给了保良一百元钞,这一张钞还是村东头火生家葬父时给我的,不信你们去问火生好了。保良拆了一包店里最好的烟卷,递一支给坤爷,他就什么话也不说了,装得很很矜持的样子,意思是说我懒得跟一哑人争辩。只是旁人在不停地议论哑佬三的不地道。坤爷把烟卷烧到一半的时候突然厉声说:哑佬,你别闹了,快回去。哑佬三一听,脸倏地变得死白,黑黑的胸脯呼呼地起伏着。一会儿,他低头捡起那个锑煲,一瓶酱油,一包盐,还有二十三元五角,默默地走出保良店门,很快溶入黑暗。约有两分钟时间,在离保良店摸约一百米路程的地方,人们听到一阵撕心裂肺的哭声传来,声音沙哑而恐怖。
日子过了许久,晚饭后,人们依旧汇聚到保良的小卖部里打麻将推天九谈天说地,谁还能把哑佬三那件事情永久地放在心里?直到一天不知谁报:村中的五保户袁六娘过世了。人们这才想起哑佬三,两个年青人急忙到哑佬三家一看,芭蕉园已经荒芜得不成样子,多日没人拾掇了。小屋已经上锁,园里有一串芭蕉熟透了,一只老鼠爬到芭蕉果上噬咬折腾,它昭示主人已经离家许多日子了。
哑佬三不知啥时离村走了,天啊,这可怎么办呢?
(选自《广西文学》有刪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段写哑佬三连自己的正式名字都不知道,又哑又丑,鳏居生活,反映了他在村中低下的社会地位。
B.哑佬三与保良起争执,“惹得在保良店里打麻将的人都停了兴致围过来看”,揭示了周围看客幸灾乐祸从骨子里瞧不起哑佬三的微妙心理。
C.小说结尾"哑佬三不知啥时离村走了,天啊,这可怎么办呢?”耐人寻味,这个现世“报应”寄托的是作者对冷漠人心的批判。
D.小说的叙述笔调凝重,语言典雅含蓄,善于营造氛围,使读者时时受到心灵的撞击,进而思考小说中蕴含的深刻社会内涵。
【小题2】坤爷的断案公正吗?小说选择由他来断案有何作用?
【小题3】小说中哑佬三做仵作都不肯多要别人给的酬劳,却为五十元钱与保良争执不下,这样写是否合理?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5分)
扯淡
侯德云
岁月是个无情无义的家伙,硬推着爷爷往老龄上去。头发白的已经白了,没白的也快白了。牙齿掉的已经掉了,没掉的也快掉了。爷爷老喽。人总是要老的呀。
爷爷老了老了,老出个毛病。有事没事,爱闲扯个淡,唠唠叨叨,把肚子里的旧货、陈麦子、烂高粱抖落一地,扫不尽。
孙子听着烦。烦就烦你的吧,爷爷不理那个茬,有滋有味地叨咕下去,大智若愚的样子,或者也可以说是大愚若智。
爷爷说:那年,我还是个愣头小伙子哪,参加了游击队。晚上端鬼子岗楼,不知谁,弄出一个响儿,被鬼子发现啦,机关枪哒哒哒,哒哒哒,一个劲地扫。狂得不知姓个啥。狗日的!
孙子懒懒地捡起话头:岗楼端了没?
爷爷沉了脸,摇头:没。狗日的狠哩。死了两个兄弟。那几天,心里就是一个恨!
默了一瞬,爷爷笑:个把月,又去,端了个屁的。炸药包,手榴弹,轰轰地响。出了口鸟气啊。
孙子脸上木木的,半晌,吐了一个问:游击队啥编制?机关还是事业单位?
爷爷凝了怔。
孙子又吐了一个问:企业吗?国营还是集体?
爷爷又凝了个怔,无话。
孙子勾了头,翻一本花里胡哨的杂志,哗哗地响。
爷爷瞟了孙子一眼,接着往下扯:转过年,我参加了八路。嗬,那叫神气!队伍往外一拉,漫山遍野,海啦。打大仗!啥也不顾,劲儿劲儿的,就是一个冲!小日本儿,稀巴啦,举了白旗,降了。
孙子突然抬起头,眼睛一眨不眨:爷,你干掉了几个小日本儿?
爷爷笑,悠儿悠儿的:哪有空儿数哇,大其概说,不下八九十来个吧。嘿嘿。
孙子生了兴致,扔了手里的杂志,嚷:爷,你发财啦。干掉一个,得多少奖金?
爷爷岔了嗓:奖金?没啊。倒是身上让狗日的枪子钻了几个洞。
孙子矮到真皮沙发深处,撇撇嘴:爷,傻了吧你,没奖金干个啥劲儿?不如去唱歌,不如去踢球,一个个全他妈的是大款!
爷爷吼:炮火连天,狗日的打到家门口啦,唱个屁歌?踢个屁球?
孙子一脸不屑:那就去做买卖,就便还能跟日本人搞个合资企业,当个老板多牛气?话再说回来,干啥不比打仗强?死了白死。嘁!
爷爷垂下眼皮,锁了嘴,抬腚下楼,弓身背手,沿大街一驼一驼地走。车嚷人喧,愣是没听见个响儿。
日头撞向西儿,洒一坡血,那景,酷似刚刚了事的战场。
爷爷叹了一口气。停停,又叹了一口气。沿大街一驼一驼地走。
(选自《百花园》)
【小题1】“岁月是个无情无义的家伙,硬推着爷爷往老龄上去。”小说开头的这句话怎样理解?(4分)
【小题2】这篇作品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
【小题3】当今社会,年青一代的观念跟他们的祖辈和父辈之间的差异真是太大了,有如隔了一道无形的沟壑,难以交流,更难以达成共识。年轻人常常把他们的祖辈和父辈所崇尚和遵循的行为规范看成是愚蠢的表现,是毫无用处的垃圾,不值一提。甚至,有时候还不由自主地昂起头来训斥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好像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已经在他们心中生了根发了芽,而且不久以后就会开花结果似的。《扯淡》中,“孙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什么?“爷爷”对“孙子”的那番“高论”有什么反映?在此基础上,概括作品的主题。(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