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病   人
(1)每天下午,她都准时来到医院大门口左侧的台阶上,铺下一张报纸,静静地坐下看书。那是一本很厚的书。她的面前是一个花坛,红色的郁金香正在灿烂地开放。在她若有所思的时候,能看见她的那双大眼睛,平静而且清澈。虽然病号服并不合体,但并不能掩盖住她典雅的气质。
(2)很友善,每当有人找她问事的时候,她表现得非常耐心。我想,她可能是位教师或幼儿园阿姨。
(3)起风了,她轻轻地合上那本书,又整整齐齐地把那张报纸叠好,转身走进了大楼。楼内的人渐渐多了起来,这个点有上班的,也有下班的,正好又是探视的日子。电梯刚停下,人们争着涌了进去。电梯马上就有了反应,发出“受不了”的报警声。最后上来的人没有下去的意思,她就从中间挤了出来,等下一趟。
(4)下一趟人照样很多,不过还好,电梯没有报警。人们纷纷选择自己要去的楼层数。有个农民模样的大伯触动数字7的时候,那数字就是不亮。他有些着急,还有些紧张。一遍一遍地拥。但没有人告诉他为什么。她发现后,急忙说:“大伯,这部电梯双层停。”大伯仍然没有明白过来什么是“双层停”。说话间已经到了8层。大伯不知道该怎么办,不肯下。她非常客气地对电梯内的人说:“请等我一下,我把他送到楼梯口。”
(5)她让大伯从8层走到7层。其实楼梯离电梯也就只有四五步远,她很快就回来了,电梯内的不少人只是表情严肃,并没有说什么。当然,肯定有人心里会想:这人真多事。
(6)电梯慢慢上行,一位手捧花篮的小伙子自言自语:口腔科病房是不是12层?她主动接过话说,是的,往左拐。电梯到了14层,一位急忙下电梯的姑娘不小心丢下了插在塑料袋里的一枝玫瑰。塑料袋里有几盒营养品,但只有这一枝玫瑰。这时电梯门将要关上,她迅速触动开门钮并捡起那枝玫瑰,她还没有说完“请等我一下”,就跨出了电梯,她一定想把那枝玫瑰还给那位姑娘。对于姑娘要看望的人,那肯定是一枝温馨的玫瑰,可以疗伤的玫瑰。
(7)但她没有想到,她后脚刚刚迈出电梯,电梯里的一位戴眼镜的女士“啪”一下就把电梯关上了,并及时触动了上行的按钮。“神经病!”她似乎憋了一肚子火气没有发泄干净,继续说:“真的,这个人我知道,在这里住了一个多月了,精神病人。”
(8)“嗬,我觉得她的行为不正常。”另一个人接着说。
(9)电梯内剩下的十余人恍然大悟,大家觉得甩掉她真是太正常了。
【小题1】下面对小说赏析不正确的两项( )( )
A.在第二段中,“她可能是位教师或幼儿园阿姨”的推测并非闲笔,作者借此表现她典雅的气质。
B.第三段“起风了,她轻轻地合上那本书,又整整齐齐地把那张报纸叠好,转身走进了大楼。”在文中起到承接过渡的作用,使文章自然转入具体情节的叙述。
C.小说巧妙地把情节场景安排在一个小小的电梯里,窥斑见豹,从一个很小的角度表现了“她”带病坚持为大家服务的崇高品质。
D.电梯里的不少人只是表情严肃,并没有说什么“与电梯内剩下的十余人恍然大悟”前后呼应,意在突出“大家”对“她”共同的不屑与奚落。
E. 结尾处,“大家觉得甩掉她真是太正常了”照应了“她的行为不太正常”的评价,把作为病人的“她”与作为健康人的“大家”放在鲜明的对比中,暗示并升华了主题。
【小题2】小说第一段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病人”为题有什么含义?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4-01 05:19: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坯王
红酒
大柱是远近闻名的坯王。
相思古镇上的人家盖房都会争着请大柱,大柱脱的坯坚硬结实与众不同。别处盖房用青石砌根基,半人高时才摞坯垒墙。可用了大柱脱的坯,那些石料就省了,大柱的坯坚固得可与石料媲美。
镇东头花戏楼隔壁卖膏药的瘸子老三不屑地说,土坯是土坯,青石是青石,没听说过土坯能和青石一样结实。老三走起来总嫌路不平,一脚深一脚浅地来到大柱干活的地方,呲牙咧嘴憋了半晌劲也没搬起一块儿坯来。大柱见状一笑,取过一块儿坯,高高地举过头顶,使劲一摔,硬土地面上便被砸出个大坑。再看那坯,完完整整,还不带掉皮儿裂缝。瘸子老三的眼睛瞪成了牛铃铛,只顾竖起大拇指比划,惊得半天说不出话来。
瘸子老三回过神儿后就把大柱叫成坯王了。
坯王不是白叫的,坯王自有过人之处。别人脱坯图省事就地取土,可大柱总是不厌其烦地起五更到离镇子八里远的李家坡起土,说那儿的土质粘度大且细腻。最为当紧的一道工序是和泥,放水浸泡,反复踩踏,直把那土捣鼓得像麦子粉一样筋道才肯动手脱坯。
大柱将醒好的泥奋力摔打堆在一起,脱坯时,双手上前,卡满一捧泥,至模具前再忽地分开,左右开弓,把泥摔进坯模中,两只胳臂忽高忽低,上下翻飞,大拳头腾腾腾砸上九下,扎个马步,端起湿坯,往地下轻轻一磕,八块坯分两行就晾那儿了。
清晨的太阳温柔到极致,即便是不眨眼地看它也不会刺伤眼睛。大柱扛着脱坯用的家伙什出现在杏儿家时,杏儿正站在窗户边那棵桃树下梳头,浓密的乌发瀑布般泻下,头顶上桃花夭夭,蜂飞蝶舞。阳光毫不吝啬地透过满树繁花,把杏儿的长发染成了七彩锦缎。大柱一阵眩晕,揉揉眼,定定神,才看清是个花一般的闺女。
杏儿这两条油光水滑的大辫子也不晓得让多少人惊羡。辫子长及腿弯处,乌黑发亮。一整天,大柱只闷头脱坯,衣裳甩在柴草堆上,贴身的那件白夏布褂被汗塌得精湿。他不敢再看杏儿,大柱的眼睛让这个长发妹结结实实地给弄伤了。
杏儿来续过几次茶水,每次,大柱听见杏儿细碎的脚步声,心里就像揣了一百只兔子狂跳个不停。杏儿把辫子从胸前甩向身后时,辫稍扫着了大柱的胳臂,大柱一激灵,像过了电。
杏儿说,大柱哥,看你脱坯就像听张天辈说书,你手里也拿着月牙板呢。大柱手没停,脸红得像刚飞到矮墙头上那只小公鸡的冠。
坯王大柱在杏儿家脱坯,起早贪黑,一连干了半个月。杏儿她爹捋着山羊胡子,高兴地围着坯垜子转来转去,连声叫好。杏儿说,爹,是坯好,还是坯王大柱哥好?都好,都好。杏儿她爹一手拍着坯,一手端个红泥小壶朝嘴里倒水。杏儿说,那爹就把他招过来让他给咱家脱一辈子坯。杏儿她爹被茶水呛住了,咳了好大一阵子。
杏儿她爹总想把杏儿嫁个殷实人家。坯王虽说有门好手艺,可一个汗珠掉地下摔八瓣儿,终归是个泥腿子,不行不行,不能嫁他。
瘸子老三家有个儿子在城里开店专卖膏药,据说生意好得不得了。前些日子回来进药,在河边儿碰见杏儿了,回来就央请他爹上门提亲,说:我进城那年杏儿还是个黄毛丫头,咋一转脸就出落成个天仙了?那长辫子,我的天哪,迷死人了。
杏儿她爹看着瘸子老三家送来的聘礼,高兴地在屋子里待不住,一会儿功夫,端着个茶壶在镇子上走了八个来回。
杏儿她娘走得早,杏儿还有个哥哥,脑子不太灵光,就指望着杏儿的彩礼给傻哥哥娶媳妇呢。杏儿她爹比葫芦说瓢,声泪俱下,好话说了一河滩,总算稳住了杏儿。
坯王自从认识杏儿,心里再也搁不下旁人了。坯王想,有了杏儿,这辈子算没白活。等忙过这阵子,就央人到杏儿家提亲,把娘留下的那支凤头金钗送给杏儿做聘礼。
这天夜里,坯王大柱静静地躺在炕上,两手交叉枕在脑后,想着杏儿要是把辫子盘成发髻,再插上金钗和红绒花该是什么模样啊?忽听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大柱忙起身开门,杏儿跌跌撞撞地进来,抱住大柱就哭……杏儿离去时,把两条乌黑的发辫齐根铰下留给了坯王。
一所崭新的土坯房远离镇子,孤零零地立在南岸的柳树下,大柱从此不再帮人脱坯,整日待在坯屋里。有人在夜间见过他,一副失魂落魄的模样。来年八月,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冲塌了不少房屋,可相思古镇南岸那座土坯房却完好无损。据说,大柱在脱坯时,把杏儿的青丝秀发剪碎搅合在土中,每一块儿土坯都散发着杏儿的气息。
【小题1】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
A.小说以“坯王”为题,有重要的作用。“坯王”既是小说的主人公,也是小说叙事的线索,小说的故事情节围绕“坯王”展开。
B.小说第六自然段,写坯王脱坯时作者运用了一系列的动作描写,细腻、传神,使读者感受到他对即将到来的爱情的美好憧憬。
C.“清晨的太阳温柔到极致”,景物描写渲染了美好的气氛;“大柱的眼睛让这个长发妹结结实实地给弄伤了”写出了杏儿对爱情的热烈追求。
D.瘸子老三、杏儿她爹等人在小说中都是次要人物,他们的出场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也为主要人物的活动创设了典型的社会环境。
E. 杏儿她爹嫌贫爱富,总想把杏儿嫁个殷实人家,看着瘸子老三家送来的聘礼,高兴地端了个茶壶在镇子上走了八个来回炫耀着。
【小题2】小说中的大柱的形象有哪些特点?请概括并作简要分析。
【小题3】杏儿的辫子在小说中多次出现,请结合全文,从人物塑造、情节发展、主旨表达等方面对其作用加以探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打一个电话
李登建
从窗前我看见她又出现在楼门口,我决定推迟下楼,我得避开她。
近来我怕碰见她,甚至有点像老鼠害怕猫一样躲着她,可是有时“冤家路窄”,越想躲越躲不开。大前天我一出楼门,她正提着一桶水从水管子那里走过来,问我电话打了没有,我应着一定打,一定打,慌忙脱身;昨天我刚下楼梯,她又攥着笤帚幽灵似的从楼道后转出来,还是问打电话的事,我早把这事忘在脑后了,支支吾吾,贼也似的溜走。
她是新来的清洁工,半个月前才接替了她的前任小刘。与她的前任明显不同的是,她特爱说话,远远地就跟你打招呼,嘘寒问暖,又是长又是短说个没完。那天我在楼梯上头一回见到她,她就问我在哪个部门上班,孩子学习好不好,又对我说她的孩子大学毕业了,还没找到工作,在家闷着,动不动就发脾气,爷爷一样地难伺候。她就说自己家在南面六里路外的疙瘩李村,人家都有大厦檐砖房她还没有,就得想法出来挣钱。她每天早晨骑着车子来,晚上回去。下雪那天在路上滑倒,从车子上摔下来,现在腿还疼。我问她能拿多少工钱,她前后指了指说,这6座楼12个楼道的卫生都是她打扫,一天下来腿发胀,一个月才500块钱。我说太少了。她说是少,可你不干还有人抢着干,都是托人来的,人家都有关系,她老担心被辞退。说到这里她朝我跟前凑过来,说:“你给俺公司打个电话行不?”我问:“打电话干什么?”“你就说我在这里干得挺好,你们很满意。”她又说,“你不知道,我以前在东区干,大伙儿都夸我干得好,你们不愿意用刘庄的小刘,才把我调过来的,你放心,我保证好好干。”我不假思索地说:“好,我打。”她追着我喊:“我叫李玉梅。”
不打这个电话恐怕我就摆脱不了她的纠缠,可是打吧,虽然她来后楼道的卫生状况好像比以前好了,但这才是个开头,现在就下结论是不是为时尚早?而且我打这个电话应该征得全楼住家的同意啊。不过,我自己打个也没有多大关系,她不就是为了保住这个差使吗?这个要求也够可怜的,为她说几句好话也没什么不应该?于是我从桌子上的书堆里翻出她告诉我的那两个号码,抓起电话拨通一个。电话那端的声音很冷漠,我详细说明了情况,为引起他的重视,甚至适当作了艺术夸张,可那苍老的声音只无所谓地“哦哦”了两声,就挂断了。我不甘心,又拨另一个号码,还没等我把话说完,对方就笑起来:“这个李玉梅又来这一套了!”我急了,很严肃地说:“是真的,她真的干得不错!”对方没再说什么,“哈哈”的笑声却更大了。我感到很泄气。我能把这个结果告诉李玉梅吗?
转眼春节到了,春节在国人心目中是压倒一切的大节日,放长假,什么活儿都撂下,痛痛快快地玩、闹,沉浸在浓似酒的欢乐气氛中。到除夕夜,燃放大雷子、钻天猴、彩筒的阵势简直就像当年辽沈战役发起总攻,轰轰隆隆,地动山摇,下半夜才归于沉寂,像这场战役取得了最后胜利。早晨我起床后,走到阳台向外面一望,下雪了!晶莹透亮的雪花正粉蝶似的纷纷扬扬地飞舞着,站在窗前似乎能听见蚕食桑叶似的沙沙声。楼外的空地、花池,铺了厚厚的一层雪,丛丛花木变为了琼簇。我家阳台视野开阔,可以望到很远的地方。①正在我出神眺望时,忽然发现一豆红粒儿在洁白的雪野上浮动,仿佛丹青妙手的彩笔在一张阔大的宣纸上滴了一点红,又仿佛千树万树梨花中竟有一枝红梅孑然地绽开花瓣,那么鲜艳、动人。它的出现立刻使茫茫玉宇生动无比,这是一首意趣盎然、境界壮丽的诗。渐渐地,这点红在拉长,原来是个红衣女人。红衣女人正朝我们楼走来,近了看清恰是李玉梅。大年初一不在家过年来做什么?我怀着好奇心出来看。
李玉梅已经从楼道后的“仓库”里取出扫帚,刷刷地扫楼门前的雪。我受到感动,也拿了一张锨,一边“帮”她干,一边问她为什么今天还来。她说雪得趁早打扫,结了冰就不好扫了,鞭炮皮也得扫掉,要不会刮得到处都是。
我问她:“步行走这么远全身不冻透了?”
她说骑车子怕再摔倒。
扫完我们楼前,她还要到别处去扫。②临走,她又央求我:“你能不能给他们打个电话啊?”
(选自《名家精品微型小说排行榜2009》)
【小题1】简析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2】阅读文中画线部分,完成下面题目。
(1)解释画线①处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2)分析画线②处的含意。
【小题3】小说以“打一个电话”为关节点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写的是关于弱势群体生存状况的民生大事,却用“打一个电话”这样一个小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捉赃
王羽
林猛抽完烟回来,躺在中铺的女儿忽然坐起身,附在他的耳旁小声说:“电脑包丢了。”林猛一愣,眼睛扫向行李架,果然,两个拉杆箱中间的电脑包不见了。女儿轻声问:“现在报警吧?”林猛鼻孔里喷出一团怒气,说:“报什么警,你老爸就是警察,你该做啥做啥,我负责找包。”
林猛拿起茶杯,向车厢的另一头走。看上去是去打开水,实际上是林猛在观察卧铺上的人。回来时,林猛的目光瞄向头顶的行李架。
放下荼杯,女儿兴奋地凑上来问:“包呢,找到贼了吗?”林猛拍拍女儿的脑袋,说:“包在哪儿大概知道了,贼也发现了。”女儿性急地说:“抓呀。”林猛摇头说:“捉贼捉赃,知道不?”
林猛不再搭理女儿,在边座坐下,看上去是在摆弄手机,实际上眼晴的余光一直盯着可疑的方向。
刚才,林猛发现一个上铺的人伸着脑袋正在看行李架。虽说只看了一眼,林猛还是记住了那人的特征,那人上嘴唇的左侧有一颗黑色的小痦子。小痦子的眼神慌乱,满脸的憔悴。回来时,林猛看了一眼正对着小痦子的行李架,一个大大的双肩包没有靠到里面,双肩包的带子耷拉下来,随着行驶的列车微微晃动。
刚开车时,列车员巡视车厢,将没放到位的行李物品整理了一遍,双肩包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林猛多少有些疑惑,有经验的窃贼一般不会表现出明显的异样,再说也不会将赃物放在自己的眼皮底下。有了这两个疑惑,林猛只能等,贼绝不能放走,但也不能冤枉好人。
很快,熄灯了,车厢里暗了下来。忽然,一个瘦高的人从上铺下来,那人看看头上的行李架,向车厢的一头走去。林猛已经看出瘦高的人就是小痦子。林猛站起身,来到女儿的身边说:“睡吧,我去抽烟。”不等女儿说话,林猛就转身走了。
推开门,林猛来到两节车厢的连接处,一眼就看到了正在抽烟的小痦子。林猛上前,用小痦子的烟对了火。将烟还回去,林猛很自然地和小痦子聊起来。林猛看清了,小痦子虽然个子高,但看起来只有二十出头,确切地说还是一个孩子。
通过闲聊,林猛知道小痦子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之所以在年底单位最忙的时候请假回家,是因为母亲突发重病要在医院做手术。小痦子的家在农村,经济条件很一般,父亲打工的钱和母亲养鸡的钱都供儿子上大学了,巨额的手术费怎么也凑不齐。小痦子哭了,喃喃地说:“刚上班,实习期还没过,没有能力为父母分忧。”
林猛劝了一会儿。第二支烟抽完,林猛将烟蒂扔进烟灰缸里说:“小伙子,叔叔最后说两句话,你要好好地想一想。第一句,人这一辈子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但无论怎样难也要咬牙挺过去;第二句话就是,认识到自己做错了事,要马上改,否则后悔就晚了。”
夜深了,车厢里响起或轻或重的鼾声,忽然,一个瘦高的人轻轻地走过来,将一样东西放在了行李架上。之后,瘦高的人消失了。林猛在昏暗中笑笑,闭上了眼晴。
早晨,林猛早早就醒了,从上铺下来,中铺的女儿也醒了。女儿清醒后,第一眼就看向行李架。看到电脑包后,女儿满脸的兴奋。林猛向女儿伸出一根手指,示意不让女儿说话。林猛凑近女儿,轻声问:“你还有多少钱?”女儿愣了一下,说:“还有五百多。”林猛伸出了手。
林猛走到车厢连接处,在小本子上匆匆写了两行字: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一定要记住这次的教训,绝不能再犯。我将手机号留给你,遇到困难可以打电话,我会尽最大努力帮助你。
林猛找出一个信封,将纸条放进去,又掏出钱包,将自己的五百块钱和女儿的五百块钱合在起,也装进了信封。
下车后,林猛追上小痦子,将信封塞到小痦子的手里,然后和女儿一起向出站口走去。
(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痞子”本是窃贼的体貌特征,行文中作者用“小痦子”代指窃贼,既让人印象深刻,又使行文简洁,同时还体现了鲜明的褒贬色彩。
B.列车员曾整理过行李架,然而“小瘩子”对面行李架上的双肩包带子却耷拉下来并微微晃动,这一细微的变化让林猛锁定了窃贼。
C.夜深时,那个窃贼轻轻地过来放回电脑包,“林猛在昏暗中笑笑”,表现出的是他对窃贼能够知错就改的由衷喜悦与赞赏之情。
D.小说题为“捉赃”,是因为“捉赃”是故事的转折点,林猛放弃“捉赃”的选择是故事发展的高潮,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小题2】结合小说的相关内容,请概括并分析林猛这一人物形象。
【小题3】窃贼明明偷了东西,作为警察的林猛却放过了他,请结合小说相关情节分析林猛这样做是否合适。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年猪肥了
骆 驼
这日子咋说呢,真的是转瞬即逝。当各色的菊花纷纷退去,各色的梅花绽放枝头时,杀年猪的时节就到了。
前几天,母亲在电话里告诉了我杀年猪的具体时间,并嘱我一定回去,我没有推辞,当即应下了。除了父母兄嫂的生日必须回故乡外,杀年猪的日子也是我必须回去的,因为年猪一杀,离春节就不远了。
我的故乡在川北九龙山区,杀年猪时,邻近的乡亲会一起定下日子,在地坡上垒一台大灶,架一口大锅,挑水、劈柴、生火、过秤打号、协助宰杀等工序有明确的分工,大家领了各自的差事,一早就忙开了。“刀儿匠”这时节成了俏货,须提前约下日子,当日清早派一个人去他家背上杀猪用的家什,送上一包烟。“刀儿匠”就点上香烟,悠然地随后跟来,好像是去赶一个什么闲会。
我回去那天,冬日少有的暖阳挂在天上,人们的心情比以往更好了,精神也更足了。我几次想插手帮忙,乡亲们都婉谢了,他们戏说道,这么笨的活路,哪是你这文弱书生干的,一边看热闹去吧!
这杀猪的场面的确壮观。猪们从圈内一出来,便一路嚎叫,等到了场上,又都缩在一堆,像真的很懂将会发生的事。报重量的看了秤杆后,高声报上猪的重量,猪的主人便会露出欣喜的神色,自豪极了。等下一家时,若重量高过了上家或低过了上家,主人便会显出更加欣喜或极为沮丧的神色。终于轮到我家了,当母亲听完了报重量的声音后,脸上的笑容十分灿烂,因为我家的猪的重量,比前面最重的要重二十多斤,这说明,母亲一年的辛劳没有白费!她依然保持着“养猪能人”的称号(老家有个规矩,谁家的猪最重,谁家的女主人就是“养猪能人”,乡人敬佩)。
接下来发生的事,就令人不太愉快了。当母亲将第二头猪赶到秤架上时,全场的人就哄笑开了。因为那头猪虽然架子大,但十分瘦,那重量,肯定是今年的倒数第一了。我看见母亲的脸绯红,头埋得很低,她还不时地瞟着挂在横木上的猪和乡人们的脸。母亲看我时,脸上笑了笑,尔后迅速转到别处去了。
然后就是开膛剖肚,将猪肉分成大小不一的许多块,各自背回家去。
晚上,自然是好好地款待“刀儿匠”了。因为父亲曾是多年的乡干部,母亲做一手好菜,也因为我回去了,“刀儿匠”和几个主要的男人便依然在我家吃饭喝酒了。大家一个劲地夸母亲的好手艺,一个劲地夸母亲今年又是“养猪能人”,但母亲只是礼节性地笑笑,除了默默地做菜上菜,没有说一句话。
我们围坐在火堂边烤火,高声摆谈,母亲在屋内将猪肉抹上盐、花椒面和辣椒,用力揉搓,然后将猪肉分装在两个大木桶里,盖上了。我知道,隔上几天,母亲会将这些肉拿出来,挂在火堂上方,用烟熏上数日,就做成了可口的腊肉了。
第二天,母亲拿出事先留下的没有腌制的肉,叫父亲送我,我一看,就知道是那条瘦猪的,因为那肉上瘦的太多,肥的太少。我向母亲道别时,母亲始终躲着我的目光,她只说,去吧,等腊肉做好了,你爹送来。
我怀着喜悦的心情在前面走,父亲则一路无语。临上车时,父亲叫住了我,说,这头瘦猪,可是按你的意思给你们养的,你妈每天上山扯猪草,加上米糠、包谷喂猪。为了到杀猪场上不被人笑话,我叫她给猪喂点饲料,长点膘,你妈就是不同意。她说,你们喜欢吃瘦肉,不想吃饲料喂的猪,只要娃儿们高兴,杀猪场上被人笑话又能咋的?父亲说,你妈昨晚上可是一夜没合眼啊!这几十年,她从来没养过这么小的猪!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各色的菊花纷纷退去,各色的梅花绽放枝头”,这些描写,目的是表达韶光易逝、青春不再的感受。
B.小说插入对故乡杀年猪习俗的叙述,既为后文写杀年猪作好铺垫,也使小说透出一股浓郁的乡土气息。
C.“不时地瞟着挂在横木上的猪和乡人们的脸”,这个细节描写生动表现出母亲急切而又无可奈何的心理。
D.“礼节性地笑笑”“始终躲着我的目光”,这些描写为后文写母亲了孩子养瘦猪的内容做铺垫。
E.这篇小说的精彩之处在于曲折离奇的情节与丰富的社会内涵,同时在母亲这个人物身上也体现出了自然而复杂的人性。
【小题2】小说安排“我”这个人物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小题3】小说中“我”的母亲具有怎样的性格?请简要说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小题。
礼拜二午睡时刻
加西亚·马尔克斯
这时候正是上午十一点,天气还不太热。她们是这节简陋的三等车厢里仅有的两名乘客。母女二人都穿著褴褛的丧服。小女孩把一个塑料食品袋和一束用报纸裹着的鲜花放在靠窗口的座位上。那位妇女眼皮上青筋暴露,身材矮小孱弱。在整个旅途中,她一直是直挺挺地背靠着椅子,两手按着膝盖上的一个漆皮剥落的皮包。她脸上露出那种安贫若素的人惯有的镇定安详的神情。
十二点,天气热起来了。两个人开始吃饭,过了一会那位妇女停下来不吃了。小姑娘向窗外张望了一下,映入她眼帘的是一片荒凉的旷野。
妈妈递给她一把梳子。“梳梳头!”妈妈说。 :学#科#网
小姑娘刚梳完头,火车已经开进一个镇子。“你要是还有什么事,现在赶快做好!”女人说,“往后就是渴死了,你也别喝水。尤其不许哭。”
女孩子点点头,用湿漉漉的报纸把鲜花包好。汽笛响过后,火车减低了速度,不一会儿就停了下来。
母女俩下了车,走过荒凉的车站,沿着杏树荫悄悄地走进小镇。她们尽量不去惊扰别人的午睡,径直朝神父家走去。这是八月的一个礼拜二,小镇热得像个蒸笼。快两点了,镇上的居民都困乏得睡午觉去了。从十一点起,商店、公共机关、学校就关了门,要等到将近四点钟火车返回的时候才开门。
母亲用手指敲了敲纱门,等了一会儿又去叫门。在离纱门不远的地方有人细声慢语地问:   
“谁啊?”
“我要找神父,”她说。
“神父在睡觉呢!”
“我有急事,”妇女固执地说。她的声调很平静,又很执拗。
大门悄悄地打开了一条缝,一个又矮又胖的中年妇女探身出来。她戴着一副厚厚的眼睛,眼睛显得特别小。
“他叫你们三点钟以后再来,”她把声音压得低低地说。“他才躺下五分钟。”
“火车三点半就要开了,”母亲说。
“那好吧!”她说。
房间深处的门开了。神父用手帕揩拭着眼睛,从里面走出来。他一戴上眼镜,马上可以看出他是那位开门的妇女的哥哥。
“你有什么事?”他问。
“我要借用一下公墓的钥匙。”女人说。
“天太热了,”他说。“你们可以等到太阳落山嘛!”
女人默默地摇了摇头。
“你们想去看哪一座墓?”他问道。
“卡络斯·森特诺的墓。”女人回答说。
“谁?”
“卡络斯·森特诺。”女人重复了一遍。
神父还是听不明白。
“就是上礼拜在这儿被人打死的那个小偷,”女人不动声色地说,“我是他母亲。”
神父打量了她一眼。那个女人忍住悲痛,两眼直直地盯住神父。神父的脸刷地一下子红了。他询问了基本情况,好填表格。女人毫不迟疑地、详尽准确地做了回答,仿佛是在念一份写好的材料。神父头上开始冒汗了。  
事情发生在上礼拜一临晨三点钟,孤身一人居住的寡妇雷薇卡太太用枪打死了一个撬门的人,这是她生平第一次打枪。死者的鼻子被打得粉碎,镇上没有人认识他是谁。
神父又走到柜子跟前,把钥匙摘下来,用食指指着写了字的那一页上的一处地方,眼睛瞧着那个女人,说:“在这儿签个字吧!”
女人把皮包夹在腋下,胡乱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神父吁了一口气。
“您从来没有想过要把他引上正道吗?”
女人回答说:“他是一个非常好的人。”
神父看她们根本没有要哭的意思,感到颇为惊异。那个女人还是神色自如的继续说:
“我告诉过他不要偷人家的东西吃,他很听我的话。过去他当拳击手,有时候叫人打得三天起不来床。”
“他没有办法,把牙全部拔掉了。”女孩子插嘴说。
“哎!上帝的意志是难以捉摸的,”神父说。
在这个钟点,大街上通常是没有人的。可是现在不光是孩子们在街上,在杏树下面还聚集着一群群的大人。神父一看大街上乱哄哄的反常样子,心里顿时就明白了。他悄悄地把大门关上。
“等一会儿走吧,”他说。
“人们都知道了。”神父的妹妹喃喃地说。
“要不从院子的门出去。”神父说。
“那也一样,”他妹妹说,“窗子外面净是人!”
到这个时候,那个女人好像还不知道出了什么事。她透过纱门朝大街上看了看,然后从小女孩的手里把鲜花夺过去,就向大门走去。女孩子跟在她的后面。
“会把你们晒坏的,”神父的妹妹说。“等一等,我借给你们一把阳伞。”
“谢谢!”那个妇女回答说。“我们这样很好。”
她挽着小姑娘的手朝大街走去。
(本文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小题2】请分析小说中的母亲形象。
【小题3】“在这个钟点,大街上通常是没有人的。可是现在不光是孩子们在街上,在杏树下面还聚集着一群群的大人。”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小题4】请试着探究小说题目“礼拜二午睡时刻”的含义。